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docx
《音调、响度、音品》教案
《音调、响度、音品》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物体发声不同,是由于音色不同。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3、教法选择及依据: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学生实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自学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应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讨论,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
4、教学媒体:实物(音叉、木梳、纸片、橡皮筋等);投影片;录音机、磁带。
一、教学次序:1、教学过程思路设计:1)导入新课:课前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用录音机分别放一段男声和女声,一段音量大和一段音量小的声音,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问学生这些声音听起来一样吗?从而引入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新课设计:a、音调: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差别必然同物体的振动有关。
让学生用自带的木梳、纸片、橡皮筋做教材上的实验,问学生声音的高低同振动快慢的关系。
讲解:音调、频率的概念。
归纳总结: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发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举例:各种物体发声的频率。
提问:为何人能听到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的声音?(投影展示人的发声、听觉范围图,引导学生回答)提问:为何猫、狗等动物能感知地震的来临?为何蝙蝠、海豚等动物能利用超声波定位?(投影展示动物的发声、听觉范围图,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讲一些有关声音频率的小故事(如狗在地震前救主人、海蜇利用次声波逃避海啸等)。
b、响度:演示:用锤敲音叉,一次重,一次轻。
问学生哪次音叉振动的厉害?哪次听到的声音响?讲述振幅、响度的概念。
让学生拨皮筋,一次重,一次轻。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让学生看书自学,回答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增大响度?c、音色:放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同一首乐曲,问学生它们的音调、响度一样吗?引出音色的概念。
初中物理响度与音调教案
初中物理响度与音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掌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能够区分音调和响度,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频率、振幅、音调、响度四个概念的联系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调与频率的实验材料:钢尺、琴弦等。
3. 响度与振幅的实验材料:鼓、锣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描述一个声音的高低?2. 学生回答: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
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5分钟)1. 介绍频率的概念: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2. 展示实验: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总结: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5分钟)1. 介绍振幅的概念: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 展示实验:鼓和锣的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总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音调和响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回答:例如,音调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响度可以用来判断声音的远近。
五、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 学生回答:音调与频率成正比,响度与振幅成正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通过练习题和作业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音调和响度的概念,避免学生混淆。
初中物理声音强弱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掌握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关系。
2. 教学难点:(1)声音强弱的判断及其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强有弱吗?那么,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1)实验一:将音叉靠近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跳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实验二:用橡皮筋制作土电话,让学生体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弱变化,进一步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3)音色:声音的质感,与声源的材质和结构有关。
4. 应用实例分析(1)举例说明声音的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喇叭、音响的音量调节。
(2)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为什么在安静的图书馆不能大声说话?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重点掌握了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同学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6. 作业布置(1)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举例说明声音的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音调、响度和音色——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音调、响度和音色——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2.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测量方法;3.能够分辨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二、教学内容1.音调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响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音色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定了解和直观感受。
2. 音调的概念和测量方法(15分钟)首先,教师向学生解释音调的概念,即声音的高低。
然后,介绍音调的测量方法,可以通过使用频率计或音叉等工具来测量声音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
3. 响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响度的概念,即声音的强弱。
接着,教师讲解响度的测量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声级计或比较试听等方式来测量声音的强弱。
4. 音色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音色的概念,即声音的质地。
然后,教师介绍音色的测量方法,可以通过使用频谱分析仪或比较试听等方式来测量声音的质地。
5.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调节乐器的弦长、管道的长度等方式改变乐器的音调和音色,并使用声级计和频谱分析仪测量声音的响度和音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和区分这些概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感受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些物理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工具,锻炼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的结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加深了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本教案注重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同时,通过导入和总结归纳,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促进了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物理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
物理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使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和声音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声音特征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不同乐器、声音发生器、扬声器等。
2. 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
3. 练习题和答案。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探讨声音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声音识别、噪声控制等。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教学计划: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时间分配。
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请根据实际情况和学校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掌握每个特征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提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案-音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特性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声音特性。
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五、教学内容: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a.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b.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和距离决定。
c. 音色: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2. 影响因素a. 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b. 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c. 音色:发声体材料和结构的不同,音色不同。
3. 实验观察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
b. 观察并讨论不同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差异。
4. 生活应用a.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
b.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b.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建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特性。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2. 分析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
3. 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响度、音调和音色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课题第二节响度、音调和音色(肥西县山南学区中心学校卫功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斥音的三大特性。
2.知道响度的大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
3.知道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4.知道不同的物体音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三、徳育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和难点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3.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4.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教具:木梳、硬纸片、粗细不同的绳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在一个长935注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了三次声音.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0.4s,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2. Is,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问在铁管中和水中的声速各是多少?(二)新课引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制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來來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一►乐音使人感到烦躁的声咅——►噪音什么叫做乐音和噪声呢?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剌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课件展示段乐音视频引入乐音的概念。
(三)新课教学一、乐音的特性(1)响度:1・响度的概念:物理学川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方法2:课件展示:响度与振动幅的关系。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人,响度越人。
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响度和音色第一章:音调1.1 教学目标了解音调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影响音调的因素能够区分不同音调的声音1.2 教学内容音调的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通常用赫兹(Hz)作为单位来测量。
影响音调的因素:音调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说明不同音调的声音,如钢琴、吉他等乐器的不同音符。
1.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声音,如钢琴键的敲击声,并尝试区分它们的高低。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乐器或声音产生器来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并互相比较和讨论。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不同乐器的音调不同,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区分不同音调的声音。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简要报告他们的发现和讨论结果。
第二章:响度2.1 教学目标了解响度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影响响度的因素能够区分不同响度的声音2.2 教学内容响度的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测量。
影响响度的因素:响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响度的声音,如雷声、蚊子飞行声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听不同响度的声音,如拍手声和鼓声,并尝试区分它们的强弱。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声音产生器来产生不同响度的声音,并互相比较和讨论。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区分不同响度的声音。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简要报告他们的发现和讨论结果。
第三章:音色3.1 教学目标了解音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影响音色的因素能够区分不同音色的声音3.2 教学内容音色的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或特点,它反映了声音的独特性。
影响音色的因素:音色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波形和频率分布。
物理教案-音调
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目标:1.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能够区分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重点: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教学难点: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和应用。
第一章:音调1.1 音调的概念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声音,如钢琴、笛子等。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1.2 影响音调的因素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调。
2. 讲解:音调受频率的影响,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第二章:响度2.1 响度的概念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响度的声音,如大声说话和轻声细语。
2. 讲解: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和距离决定。
2.2 影响响度的因素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的响度。
2. 讲解:响度受振幅和距离的影响,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第三章:音色3.1 音色的概念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音色的声音,如钢琴和小提琴。
2. 讲解: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声波的波形和谐波组成决定。
3.2 影响音色的因素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
2. 讲解:音色受波形和和谐波的影响,波形和和谐波的组合不同,音色不同。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色与波形和谐波的关系。
第四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4.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4.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在音乐、语音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
初中物理声音特性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掌握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3. 能够区分和应用各个声音特性。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应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细绳、乒乓球、示波器、音色不同的乐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辨别不同的声音的?2. 学生回答:通过声音的高低、大小和音质来辨别。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探究音调(15分钟)1. 实验1:让学生用细绳系在音叉上,轻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同时听音叉发声。
2. 学生观察并回答: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发声的音调越高。
3. 教师解释: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探究响度(15分钟)1. 实验2: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同时听声音的大小。
2. 学生观察并回答: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 教师解释: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探究音色(15分钟)1. 实验3:让学生分别演奏音色不同的乐器,听它们的演奏声音。
2. 学生回答: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出它们的声音。
3. 教师解释: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五、应用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分辨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应用所学的声音特性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声音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学生总结: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音色是由波形决定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掌握了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现象的探究。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器、扬声器、麦克风、音叉、水槽、玻璃罩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演示实验:振动器产生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扬声器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何关系?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演示实验:音叉在水中传播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玻璃罩,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讨论:声音的传播与介质有何关系?四、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5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分。
2. 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器材,体验和观察不同特征的声音。
3. 讨论:如何区分和理解音调、响度、音色?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2. 提问:你们认为声现象在日常生活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声现象的创意实验或研究项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探究、学习和总结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教案:音响响度和音色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教案:音响响度和音色【初中物理】初三物理教案:音响、响度和音色教学目标目标: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晓得乐音的音调跟表达意见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表达意见体的振幅和距表达意见体的远近有关,相同表达意见体收到的乐音的音色相同.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4.常识性介绍能够引发人的感官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目标:1.过观测模拟实验培育的观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感受到: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就是并使人深感开心的声音——乐音;一类就是并使人深感疲倦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归纳,导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得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画了解了一些增加声音集中,减小响度的,并使科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出来.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教法建议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导入没一定的模式,必须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相同的形式精妙的导入,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性欲,跟该堂课必须自学的内容密切的联系出来.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建议较低,而这节在教材的知识点虽太少,但感性东西较多,纯粹依靠谈就是没用的,必须加到大量实验,通过实验并使学生赢得感性认识,活跃,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减少使直尺振动表达意见,模拟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摆乒乓球,模拟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没多久的学生来说必须全然认知就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明确提出过低的建议,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必须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物理课的自学中,还可以进一步增进认知.教学设计示例重点和难点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晓得乐音的音调跟表达意见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表达意见体的振幅和距表达意见体的远近有关;相同表达意见体收到的乐音的音色相同.教法:学生参与实验教具: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出录音]教师提早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拥挤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摆出,使学生体会并作出推论: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并使人深感疲倦的声音→噪音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恳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相同?男声和女声的相同?弹奏乐器存有哪些?导入乐音的三要素.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初中物理 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它们的决定因素。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钢尺、塑料尺、音叉、闹钟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让学生听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
2. 学生分享对声音特性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钢尺和塑料尺的振动情况,了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 教师讲解响度的决定因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教师讲解音色的决定因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差异。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2. 各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3.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特性的知识,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掌握了它们的决定因素。
音调、响度和音色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音调、响度和音色——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目标:1.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
2. 能够用正确的术语描述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3.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不同的声音录音或演示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聆听这些声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的声音特点。
Step 2:学习音调1. 介绍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长度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音调的声音特点,并让他们用乐器或身体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Step 3:学习响度1. 介绍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力度敲击鼓面的声音大小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响度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响度的声音特点,并让他们通过模拟不同响度的声音。
Step 4:学习音色1. 介绍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材质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质地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音色与声音谐波的特征有关。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音色的声音特点,并让他们通过模拟不同音色的声音。
Step 5:巩固与拓展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然后让学生给出结论,总结各个乐器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
Step 6:复习和提高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Step 7: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各种声音,并尝试用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术语来描述。
教学资源:1. 录音设备和不同声音的录音。
2. 不同乐器和打击乐器。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观察和描述声音特点的能力。
2. 学生实验报告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表现。
备注:此教案适用于初中物理第一册中涉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知识点。
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响度和音色第一章:音调的基础概念1.1 教学目标了解音调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1.2 教学内容音调的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的单位:赫兹(Hz)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1.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尝试区分不同音调的声音,如不同音阶的乐器演奏讲解示例:通过示例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如播放不同频率的音频文件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音调在日常生活和音乐中的应用,如人声的音域和音调变化1.4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图,标注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范围评估:通过小组演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音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二章:响度的定义与测量2.1 教学目标了解响度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响度与声波振幅之间的关系2.2 教学内容响度的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单位:分贝(d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尝试区分不同响度的声音,如不同音量的乐器演奏讲解示例:通过示例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播放不同振幅的音频文件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响度在日常生活和音乐中的应用,如音量调节和人声的响度变化2.4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不同乐器和声音的响度,并记录结果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响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三章:音色的定义与特征3.1 教学目标了解音色的定义和特征掌握音色与声波波形之间的关系3.2 教学内容音色的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和特点,由声波的波形决定音色的特征:音色的特征包括音品、音调和响度音色与波形的关系: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波形越简单,音色越单一3.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尝试区分不同音色的声音,如不同乐器的演奏讲解示例:通过示例演示音色与波形的关系,如播放不同波形的音频文件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音色在日常生活和音乐中的应用,如乐器演奏和声音的音色变化3.4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分析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色特征,并记录结果评估:通过小组演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音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四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综合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综合应用能够分析和描述声音的特征4.2 教学内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它们共同决定了声音的特征综合应用:通过实例分析,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综合应用4.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乐器的声音特征,如钢琴、小提琴和萨克斯管讲解示例:通过示例演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综合应用,如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声音变化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音调、响度和音色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应用,如声音的布局和音乐的表现力4.4 作业与评估评估:通过小组演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综合应用的理解和能力第五章:音乐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5.1 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掌握音乐理论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相关知识5.2 教学内容音阶与音调:学习音乐中的音阶构成,了解不同音阶的音调特点和弦与响度:学习音乐中的和弦构成,掌握不同和弦的响度表现音色与演奏技巧:学习音乐演奏中的音色表现,了解不同乐器和演奏技巧对音色的影响5.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聆听不同音乐作品,分析其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运用讲解示例:通过音乐理论的学习,讲解音阶、和弦和音色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运用技巧5.4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运用音调、响度和音色进行表现评估:通过学生的音乐作品,评估学生对音乐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六章:日常生活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6.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掌握日常生活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识别和处理方法6.2 教学内容环境声音:学习日常生活中环境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噪音控制:学习日常生活中噪音控制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处理方法声音调节: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调节技巧,如音量控制和音质改善6.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交通工具、人群嘈杂声等讲解示例:通过实例讲解环境声音、噪音控制和声音调节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和处理方法6.4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进行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调查,记录不同场景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评估:通过学生的调查报告,评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七章:科技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7.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掌握科技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相关技术7.2 教学内容音频处理:学习音频处理技术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调整方法声音合成:学习声音合成技术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创造技巧虚拟现实:学习虚拟现实技术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应用方法7.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调整实验讲解示例:通过实例讲解音频处理、声音合成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科技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和未来发展7.4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音频处理项目,运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技术进行创作评估:通过学生的音频作品,评估学生对科技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八章:跨学科的音调、响度和音色8.1 教学目标了解跨学科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掌握跨学科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综合分析方法8.2 教学内容语言学:学习语言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了解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研究,了解声音对人的情绪和认知影响环境科学:学习环境科学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研究,了解声音对环境的影响和控制方法8.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语言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运用,如诗歌朗诵讲解示例:通过实例讲解语言学、心理学和环境科学中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跨学科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和相互关系8.4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进行一个跨学科的声音研究项目,运用音调、响度和音色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学生的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跨学科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音乐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紧密相关,学生可能对这些实际应用场景比较熟悉,但在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分析上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教案-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
初中物理教案-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对比不同音源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3. 了解不同音源产生的声波特征和运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四、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
2. 合作探究和讨论。
3. 教师讲解和引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请学生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声源,这些声源是否有所不同?其产生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是否能听出同一声源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声音差异?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音调、响度和音色。
(1)讲解音调音调是指音的高低,与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相关。
(2)讲解频率和单位频率是指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3)了解音调的测量方法用频率测量仪测量,频率数字越大,音调越高。
这里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频率声音的实验或视频来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调的声音。
振幅是指声波在运动中的最大位移,单位为分贝(dB)。
用分贝计测量,分贝值越大,响度越大。
(2)了解音波波形的图像可以通过自学或课上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种音波波形的图像,例如正弦波、方波等。
(3)从听觉感受角度了解音色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音色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电吉他等的演奏或演示来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产生的差异。
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来总结和巩固本课所学内容:(1)音调是指什么?如何测量?(4)为什么不同音源的声音有所不同?拓展性的问题: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和响度的范围有哪些?声波振幅大的是什么声音?声波频率高的是什么声音?六、教学评估1. 在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和观察后,组织学生就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认识。
2. 可以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的测试,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就本次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教案
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教案篇1:初中物理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初中物理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重点和难点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法:学生参与实验教具: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二)新课教学一、音调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二、响度:1.响度的概念: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总结结论.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三、音色: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三)总结、扩展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习题精选选择题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A.增大说话频率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C.改变讲话的音色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3.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是指()A.音调和响度B.响度与音色C.音调和音色D.音调、响度和音色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色会逐渐改变B.音调会逐渐降低C.响都会逐渐降低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参考答案:1.B2.B34填空题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______有关.当声源的____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有关.参考答案:1.振幅,振幅,越小2.响度,音调,音色3.音调,响度4.高,振动频率典型例题【例题1】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解析: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例题2】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解析: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壹五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例题3】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解析:保养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凭借听敲打机车发出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是否有异常变化,就可以较快的发现列车是否存在故障.探究活动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活动流程】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2、和其他成员交流.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目的】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活动流程】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3.和其他成员交流.篇2:响度、音调和音色教案“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课时响度、音调和音色)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学顾文德【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初中物理《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初中物理《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一、目标要求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3.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难点音色的认识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放音乐,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初中物理高音与低音教案
初中物理高音与低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掌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理解高音和低音的概念。
3. 能够区分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高音和低音。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高音和低音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难点:1. 频率的测量。
2. 音色的辨别。
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音叉、钢琴、吉他、鼓等乐器。
2. 实验器材:频率计、声音传感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区分声音的高低?2. 学生回答:根据声音的音调高低来判断。
3. 教师总结:声音的音调高低称为高音和低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音与低音。
二、探究声音的特性(15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
3. 学生汇报:钢琴声音清脆,音调高;吉他声音柔和,音调适中;鼓声音低沉,音调低。
三、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2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观察音叉声音的高低变化。
2.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频率计测量不同音叉的振动频率,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成正比关系。
四、学习高音与低音(15分钟)1. 教师讲解高音和低音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区分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高音和低音。
3. 学生总结:高音是指音调较高的声音,低音是指音调较低的声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声音的音调高低称为高音和低音,音调与振动频率成正比关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声音的传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特性,掌握了高音和低音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实验中,部分学生对频率的测量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
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