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

合集下载

劳动法大纲

劳动法大纲

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产生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国际劳动法的范围、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性质、特征和立法原则、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了解劳动法在产生初期的特点、20世纪后各国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国际劳动法思想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劳资双方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和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
学时:共1学时。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掌握)
(一)概念: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3、劳动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四章 劳动法律关系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围绕劳动法律关系这一劳动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而展开。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及主体资格、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劳资双方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应学会运用本章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劳动法实例。
3、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
4、公民在运用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实现劳动权利时,已经参加了某一种劳动法律关系,一般就没有条件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二、用人单位(了解)
(一)用人单位的概念和种类

劳动法基础理论 PPT课件

劳动法基础理论 PPT课件

• 3.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系 • 区别: •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 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 系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 筑范畴. • 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的存在为 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以劳 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 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义务。 • 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 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 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 (2)劳动关系的特征
• 1)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 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联系(出版关系、农 民出售劳动产品的买卖关系是劳动关系吗?) • 2)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 一方劳动使用者(用人单位)(问:个体劳 动者的个人劳动或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参加劳 动是否由劳动法调整?个体劳动者与帮工、 学徒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否由劳动法调整?) •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 人单位的成员,劳动关系建立后,双方存在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 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问:承揽关 系、劳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吗?)
•案例分析:档案 关系与劳动关系
二、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及法律渊源
• (一)劳动法的地位、 体系及法律渊源 • 劳动法的地位问题: 是一个独立部门吗?
• 劳动法的地位依赖于劳动、 劳动者的地位。 • 公法的因素在劳动法律关 系中的体现:工会法、集 体合同法的产生;劳动标 准规范;劳动安全和劳动 卫生规范。
• 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对哪 些人发生效力。《劳动法》第2条规 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 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 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 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无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公务员、军 人等由法律另行规定。 • 问:国家公务员是否适用劳动法? 如果不是,应该适用什么法?

劳动法学

劳动法学

1.劳动关系:指国有企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依照法律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合理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名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接受劳动保护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是法律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2.劳动用工形式的分类: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分,有固定期限用工、无固定期限用工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用工3种方式。

从聘用劳动者的身份来分,有固定用工、临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3种方式。

从工作制度来分,有标准工时工作制用工,不定时工作制用工,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用工3种方式。

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3.企业的用工形式可以分为直接招聘的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非全日制用工这三种形式。

区别:①全日制用工形式的劳动关系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直接建立的,只存在两方关系;而劳务派遣用工存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及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三方关系;非全日制用工形式中,劳动者可以一个以上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②工时方面:全日制用工与劳务派遣用工基本相同,平均日用工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非全日制用工平均每日不超过4小时,每周累计不超过24小时 .③合同订立形式方面:全日制用工与劳务派遣用工都应当订立书面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4.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特征:1、合同双方主体地位平等2、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意思一致的行为3、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具合法性。

5.劳动合同依不同方式有不同分类A按有效期不同: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B按用工形式不同;全日制、非全日制、劳务派遣合同6.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必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的双方权利和义务及其他问题。

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必备条款,一方面是协商约定的内容。

第四章劳动法PPT课件

第四章劳动法PPT课件
16
2.信息陷阱 ❖ 网上应聘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求
职的主要形式。网上应聘使得大学生 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公开,一些不法 分子利用学生找工作心切的心理,招 摇撞骗。
17
3.宣传陷阱
❖ 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一些企业会不 失时机利用照片对企业或品牌形象进行宣 传。对于他们来说,在招聘会现场租下一 个展位,或在网站、报纸等媒体上刊登一 条招聘信息,最便宜的仅需要几百块,却 能赚足曝光度。
6
3. 信息知情权
❖ 毕业生有全面、真实获取用人单位信息 的权利。
❖ 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毕业生有权向用 人单位了解具体的使用意图、工作环境、 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情况,从而做出符 合自身条件的选择;用人单位有义务向毕 业生和学校如实介绍本单位的真实情况, 并提供相应的资料。
7
4. 公平录用权
❖ 由于各项政策及配套措施的滞后,完 全开放公平的就业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用 人单位录用毕业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 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如性别歧视、地域 歧视、关系就业等。
18
4.智力陷阱
❖ 一些公司以招聘为名,把该公 司遇到的问题以考题的形式要求应 聘者作答,或是针对与该公司有关 的特定题目要求应聘者做案例分析 等,进而窃取获取优秀的创意或方 案。
19
5.高薪陷阱 ❖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高
薪非常有吸引力。一般打着高薪招聘 旗号的公司,从收简历、面试到笔势, 整套程序看起来非常正规。但是,这 种高薪一般固定工资部分很低,高薪 主要来自业绩提成。
❖ 说法:因为就业难,“零工资试用”、“零工资帮 忙”,“零工资就业”的事,不时在大学生职场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我国实行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零工 资试用、零工资帮忙、零工资就业是违法的。无论是工 厂,还是企事业单位或者机关,无论以什么名义用人, 都应当支付报酬。工资标准不明确的可参照相同岗位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参加社会劳动的公民。

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力参与生产劳动,取得收入以维持生活。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劳动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和卫生保护、休息和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等。

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另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在国家劳动力市场上招用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单位。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享有管理劳动者的权利,包括安排劳动、支付工资报酬、进行劳动组织与调度、提供劳动条件和保障劳动安全等。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支付工资报酬、提供劳动保护和安全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力对比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为了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和保护。

劳动法是维护劳动关系的根本法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和协调劳动关系。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包括支付工资报酬、保障劳动安全、提供劳动条件等。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等事项,为劳动关系的协商和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除了《劳动法》,还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保护。

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终止等情形,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提供了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用人单位的合法经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建立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保障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劳动法名词解释劳动法:一般指狭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这样的法律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进行统一调整。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体系的概念: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劳动就业权: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平等就业权:是社会公平原则在劳动就业问题上的体现,反是反映了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

自由择业权:是指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包括是否从事职业劳,从事何种职业劳动,何时从事职业劳动,进入哪一个用人单位工作等方面的选择权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的劳动(工作)之后所获得的休息休假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保护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项基本劳动权利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是根据劳动法规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义务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劳动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资本、技术和信息是四大基本要素,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是现代社会最基础的经济关系。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恩格思就曾指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的轴心”,两位导师合著的《资本论》实质上也是围绕劳动与资本关系所展开的。

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其理论与实践至今也有百年历史,历经租赁劳动时代、雇佣契约时代、劳动契约时代等阶段,经历一个从民法到劳动法(社会法)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角度观察,劳动法产生于欧洲工业革命后。

最初,劳动雇佣关系完全被作为财产关系由民法来调整,遵循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等价有偿的民法原则。

名义上由劳资双方自由协商,实质上在资本的巨大支配下,这种自由只是雇主一方的自由,劳动者实际上成为资本的附庸。

在这一时期,劳动者长期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和超长的工作时间,领着吃不饱、饿不死的“饥饿工资”,劳资关系紧张、社会动荡不安。

在描述当时社会场景的文学著作中,比如查尔斯.狄更斯的《艰难时世》、《远大前程》等,劳动者的悲惨境遇时有体现。

这也构了现代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产生的背景。

在此压力下,各国政府开始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

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标志着现代意义上劳动法规的诞生,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开始得到国家法律的倾钭保护,并逐渐从民法中独立出来,突出了其社会法的本质。

这里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关键词。

一是社会法。

所谓社会法是指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订,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律。

制订劳动法、保护劳动者起源于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对立、阻挡阶级革命、维护资本统冶,但它确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阶层的生存,增进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推动了社会发展。

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还有一个词,就是“弱势”。

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喜欢用“弱势”这个词给自己标签。

甚至某些高层官员、金融家和民营企业家等都跳出来说自己是“弱势群体”。

劳动法学习题与答案

劳动法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

A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B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C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D •劳动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答案:C】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

A .用人单位B .事业单位C .企业D .团体【答案:A】3.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

A. 14 周岁B. 15 周岁C. 16 周岁D. 18 周岁【答案:C】4.我国劳动法采()形式。

A .成文法B .判例法C .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 .判例法为辅,成文法为主【答案:A】5•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的未成年人。

A. 14周岁 B . 15周岁C. 16周岁 D . 18周岁【答案:C】6.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A .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加班费用问题而发生的关系B .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C .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D .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查处某建筑公司雇佣童工的关系【答案:C】7.在我国,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是()A.国家机关 B .社会团体法人C .其他非法人组织D .企业法人【答案:B】8.下列项目中,存在劳动关系的是()A .领取矿山井下津贴B .签订集体合同C .劳动争议仲裁D .劳动检查答案: A 】9 .劳动标准制度规定劳动关系当事人不能约定( )劳动标准的劳动条件A .高于B .低于C .平行于D .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答案: B 】10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A .一个B .一个或一个以上C .仅限两个D .以上都不对答案: B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A .所有与劳动有关系的社会关系B .劳动关系C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不属于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有(A •律师事务所文员 C .农业劳动者【答案: BC 】) B .现役军人D .与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D •由各种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 【答案: BC 】3.下列人员中不适用劳动法的是()A •农村农业劳动者B •家庭保姆C •现役军人D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答案: BC 】4.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A •社会救济B •集体合同争议C •军人优抚D •公共福利【答案: ACD 】5.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包括(A .劳动法律关系 C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答案: ABC 】6.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续延的情形有()A .劳动合同依法续订B .内部承包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B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D .行政法律关系C .职工被劳动教养期间,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D •职工在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 答案: ABD 】7.属于劳动法律关系暂停的是(A •停薪留职C •职工自费出国留学 【答案: ABD 】8 .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A •可以是事件B •可以是一方的违法行为C •一般是合法的双方行为D •可以是行为和事件同时发生【答案: BCD 】10 .下列劳动法律事实中,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终止的是()A .企业被依法撤销B .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C .用人单位辞退职工)B •停产息工 D .借调职工9.劳动行政相对人包括(A •职业介绍机构 C •工会【答案: ABC 】)B .劳动者D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D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裁决解除劳动合同 【答案: ABCD 】11 .根据劳动法规定,以下可以招用不满 16 周岁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是()A •新星歌舞团B •河南某杂技团C •西部边远地区某企业D •国家体操队;【答案: ABD 】12 .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童工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B .责令改正C .吊销营业执照; 答案: AB 】三、判断题1、 劳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案:V 】2、 劳动法是只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劳动法律事实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

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劳动者称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依据人的年龄、健康、智力和行为自由等事实要素,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同样依据前述四个要素划分,之所以限制劳动行为能力是为保护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视,更不是违反劳动平等的原则。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的工作等);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劳动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工种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自由的人(因违反某些特定规则,被依法限制职业资格的人等)。

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经过有权的机关批准,文娱、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称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第四章 集体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二版)PPT课件)

第四章  集体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二版)PPT课件)
地区模式
我国不当劳动行为制度
《劳动法》《工会法》 《集体合同规定》《工 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等
引申:如何重构我国不 当劳动行为制度?
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的主体 类型既包括雇主的不当劳 动行为,也包括工会工作 人员对劳动者所为的不当 劳动行为。但没有确立工 会自身的不当劳动行为类 型。
“行政救济为主、司法 救济为辅”的模式
资方不得绕开工会直接与会员协商或允诺协商条件
双方应把协商成果作成书面正式文本
(三)协商结束后集体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经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讨论时,应当有2/3 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1/2以上或者全 体职工1/2同意方获通过。若草案获得通过,经集体协商双方首席 代表正式签署后,集体合同成立。
基本
功能 3 • 决策功能
二、集体协商的原则
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得采取过激行为
《集体 合同规 定》第 5条 (五项 原则)
三、集体协商的程序
(一)集体协商前的准备
集体协商前准备的逻辑进程
动议方就启动协商活动进行宣传并与对方进行协调沟通
引申:我国工会和会员权利的保护上,还有那些 不足?
(一)我国工会和会员的权利
①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利
工 ②指导和帮助职工的权利 会 的 ③进行集体协商和缔结集体合同的权利 权 利 ④提出意见、建议和交涉的权利
⑤调查与监督的权利
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 事务的权利


⑦参与解决劳动争议的权利
第三节 集体协商

浅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异同

浅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异同

浅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异同摘要: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与我们的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明确区分二者对于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区别;联系;意义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1.二者的概念不同。

劳动关系既有广义上的劳动关系又有狭义上的劳动关系,广义上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狭义上的劳动关系即劳动法范畴里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及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依据劳动法各自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2.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社会实际的劳动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中。

社会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多种多样并且广泛存在的,其实人类只要存在劳动,就会必然产生各种社会劳动关系,但这些劳动关系并不能全部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只有已制定出劳动法律规范,经过一定的法律事实才能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立法的不断完善是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3.两者的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如果一项劳动关系没有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那么这种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只有那些被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劳动关系才具有权利义务的内容。

4.两者的效力不同。

劳动关系是以既存的劳动为内容的事实关系,如果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去调整,它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国家强制力约束。

5.二者的特征不同。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目录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第五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第六章促进就业制度第七章劳动合同第八章集体合同第九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第十章工资制度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第十二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十三章职业培训制度第十四章社会保险制度第十五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十六章劳动监察制度第十七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 C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 D.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合同2.我国劳动法生效的时间是( C )。

A.1995年7月5日 B.1994年7月5日C.1995年1月1日 D.1995年7月l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 D )等劳动者。

A.国家机关公务员 B.现役军人C.家庭保姆 D.企业职工4.劳动关系的双方为( A )。

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B.工会与企业行政C.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 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劳动关系中,适用《劳动法》的规定的是( ACDE )。

A.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B.某家庭与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C.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D.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E.个体工商户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2.以下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的是( CD )。

A.某作家将其书稿交出版社出版而形成的出版关系B.个体户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所形成的共同劳动关系C.因处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关系D.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E.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关系3.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有( ABCDE )。

A.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B.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C.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D.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的关系E.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三、判断说明题1.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劳动关系是指雇佣关系中的双方在进行劳动时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劳动法律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关系的涵义、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劳动关系的涵义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合同关系下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具有双向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核心是雇佣关系,是用人单位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力的利用和组织管理的重要方式。

劳动关系的建立、执行和解除涉及到劳动法律政策的约束和引导。

二、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劳动法律政策是国家为维护劳动关系平衡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实施的各项规定和措施。

制定劳动法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争议的解决等方面。

1.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关系建立的程序和要求,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责义务,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合法、公正的劳动环境。

2.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劳动合同的签订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

同时,用人单位应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劳动者应按合同要求履行劳动义务。

3. 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关系中难免会发生劳动争议,包括工资、工时、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分歧。

国家设立劳动争议解决机构,为双方提供公正、有效、便捷的解决途径。

劳动法律政策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原则,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法律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保护劳动关系平衡的重要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劳动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劳动法律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第4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4章 劳动法律关系
gjwang@ 4-7
(一)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二)法人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法 律关系主体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 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学界有不同见解:劳动行为;劳动力;不只是 劳动行为或劳动力。 在实践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复杂多样的具体表 现形态,视其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可分为基本客体(或主客体)和辅助客体(或从客体) gjwang@ 4-8 两大类。
gjwang@ 4-16
凡是不能引起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情况,都不是劳动 法律事实。2.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之间的 因果关系须以劳动法为根据。 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法律事实,可分为合法行为 和违法行为,还可分为合同行为、行政行为、调解 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 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包括自然灾 害之类的自然现象,疾病、伤残、死亡之类的人身 现象,以及战争、动乱之类的社会现象。
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劳动行为,即劳动者为完 成用人单位安排的任务而支出劳动力的活动。它在 劳动法律关系存续期间连续存在于劳动过程中,在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中主要承载或体 现用人单位的利益。 劳动法律关系的辅助客体主要是劳动条件。即劳动者 因支出劳动力而有权获得、用人单位因使用劳动力 而有义务提供的为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所必须的 各种条件。其中,既包括为劳动力使用所必须的生 产资料条件,以及为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不损害劳 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又包括为 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工资、福利、保险等劳动力

第四章 劳动法概述

第四章 劳动法概述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狭义劳动法:我国现行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公布,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广义劳动法3、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二、劳动法中劳动的概念劳动法中的劳动,属于劳动力所有者将其劳动力有偿地提供他人使用的劳动。

内涵:1、以职工或雇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用人单位的集体劳动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1、特征(1)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或雇主;(2)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是一种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关系;(4)是一种平等性质与不平等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5)是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2、类型(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2)以劳动者特定身份为标准(3)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4)以劳动岗位地点为标准(5)以劳动关系确立方式为标准3、范围(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3)部分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96条)(4)非典型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五章)讨论案例:A公司主要从事床上用品的生产、销售,生产季节性较强,每年7月至9月是生产旺季。

朱某自2001年以来,每逢生产旺季,自带其本人的小货车至该公司从事运输等工作。

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关系

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关系

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我们学习法理学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该知识点贯串我们学习的每一个部门法当中,为了方便考生加以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律知识:法律关系,欢迎阅读。

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形式的社会关系。

1.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自然人、国家、法人、非法人组织。

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客体: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比如物、人身利益、精神财富、行为四种。

2.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

根据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1)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比如合同、遗嘱等。

(2)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法律事件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

社会事件如战争、暴乱、罢工等,自然事件如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死亡等。

例1、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其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B.物、非物质性财富、人身和行为C.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D.法律事件和法律行解析: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义务的指向,一般包括人身利益,精神财富,物,行为。

所以该题选择B选项。

例2、以下属于法律关系的是:A 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C同学关系 D婚姻关系解析: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调整形成的社会关系,在上述四个关系中只有婚姻关系是受法律调整的,所以该题选择D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 2016/12/31 •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即: 依照劳动法律规范参与劳动法律关 系,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 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 单位。
Page 30

劳动法律关系缔结之前,双 方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平等主体, 对于是否缔结劳动法律关系, 以及缔结什么样的劳动法律关 系的问题,经双方依法自愿协 商一致才能确定。
Page 32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 务。
这是由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 劳动合同围绕着劳动力的所有权与 使用权的分离而具体规定。

Page 33

一方面,从劳动者让渡劳动力的 使用权来看,劳动者负有将其劳动力 交给用人单位使用的义务,其表现形 式主要是: 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劳动过程, 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纪律、规章 制度,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劳动任务。
(标准格式)
劳动 法律 关系
7
⒈劳动关系是劳动法 律关系的现实基础,劳 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 的法律形式
Page 8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劳 动关系都表现为劳动法律关 系?
Page 9


不是
Page 10
⒉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的调整,是 以劳动法律规范对客观存在的劳动 关系作出抽象的典型的规定,即规 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相应的法律 后果,实际上是为当事人设计了一 个劳动关系的“标准格式”或“法 定模式”。
2016/12/31 23

经诊断小陶是内外踝后踝骨折,手术 后,小陶在工地休养等待第二次手术,不 觉已是初冬,11月份了,经过咨询律师小 陶得知必须得在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此 时,工地总承包单位开发区某建筑公司也 派出项目部负责人与小陶交涉,建筑公司 的意见是连二次手术费,一次性给小陶 8000元,小陶认为二次手术费就得6000元, 认为单位给得太少,就没有同意。
Page 42
②产生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 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

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 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 存在为前提。每一种具体的劳动关系之所以成为 劳动法律关系,正是因为有规定和调整这种劳动 关系的劳动法律规范存在,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 法律规范,就不可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3、建筑公司申请追加某劳务 公司作为第三人,法院判决小陶 与建筑公司之间事实劳动关系成 立

在第一次开庭时,某建筑公司请求 追加开发区某劳务公司为第三人,并 提供了其与第三人之间的分包合同, 及关于小陶医疗费借支给劳务公司的 单据。
27
2016/12/31

小陶委托张成林律师调取了大连市第 三人民医院四张银行进帐单,付款人是某 建筑公司,来证明是建筑公司支付的医疗 费,并提供了工作服及工友的证言,来证 明用人单位是某建筑公司。第三人到庭后 ,向法庭出示了标有华南北府花园项目部 的工资表,来证明小陶工友的名字也在工 资表里,都是他们劳务公司的工人,用以 证明小陶也是其公司的员工。
Page 11

当人们按照这种“标准格式”缔 结劳动关系或者说人们的行为符合了 劳动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所缔结的 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 当事人双方的行为就用权利义务的形 式固定下来,要求当事人正确行使和 履行,并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
Page 12


意:
现实的劳动关系,只有取得劳动法律关 系的形式,才能受到国家的保障。但是, 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劳动关系都上升为劳 动法律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国家 根据需要和可能,把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关 系固定下来,把它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 —只有已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并且符合 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才得以表现为劳动 法律关系。
Page 2

劳动法学中 的法律关系
劳动 法律关系 附随 法律关系 劳动服务 法律关系
3
劳动行政 法律关系
2016/12/31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 第二节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不 讲不考) • 第三节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不 讲不考)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 • •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四、劳动法律事实
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者拒签劳动合同形 成的; ⑵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当事人双方既不终 止执行,又不续订合同,继续维持原劳动 关系形成的;
Page 20
⑶劳动合同制职工转移工作单位,既 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又未与新 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的; ⑷劳动合同终止而未办理终止手续形 成的。 所有这些虽然都处于劳动用工的 事实状态,但并未发生法律意义上的 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因而不受法律保 护。
⑶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与义务; 而事实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 ⑷劳动法律关系由法律保障其存续; 事实劳动关系如不能依法转化为劳动法 律关系,就应当强制其终止,但事实劳动关 系中的劳动者利益仍然受劳动法保护。
从实际生活看,形成事实劳动 关系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建立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
Page 34

另一方面,劳动者在让渡劳动力 的使用权的同时仍保留有劳动力所有 权,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 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义务,其表现形 式主要是: 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和其他物 质待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 安全和健康。

Page 35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都享有权利 和负有义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互对应并彼此 依存,即:各方的权利都以对方的义务为保证, 各方的义务都是对方的权利的体现。这不仅反映 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且表现了双方 当事人对客体的共同支配。因而,劳动法律关系
第四章 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
2016/12/31
1

劳动关系以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 系经劳动法的调整,就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 系,此即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其包括: ⒈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一般称之为劳动法律关系; ⒉劳动法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 会关系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可称之为附随法律关 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与劳动服 务法律关系。

随着庭审的深入,张成林律师提出要求第三 人劳务公司提供能证明其实际施工分包工程的施 工日志等工程档案材料,让第三人措手不及,第 三人转而称自己公司是劳务派遣,工资表系借用 项目部的工资表,工作服也系借用建筑公司的。 与其前所称劳务分包自相矛盾。审判长最后向第 三人询问,是否与小陶之间有劳动合同,第三人 答:没有,至此案件真相大白。2009年9月5日, 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小陶与建筑公司之间劳动关 系成立。
Page 21
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认定 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⑴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 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⑵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 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 名表”等招用记录; ⑷考勤记录; ⑸社会保险缴纳记录 (6)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⑴⑶⑷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15
事实劳动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按劳动 法规定确立劳动关系,但在双方 之间却实际存在具有劳动关系内 容且未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一种 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事实劳动 关系尽管都在劳动法调整范围 内,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属 性。 区别:
Page 17
⑴劳动法律关系是意志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则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 分。 ⑵劳动法律关系是符合法定模式的劳 动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则完全或部分不符 合法定模式,尤其是缺乏劳动法律关系 赖以确立的法律事实的有效要件
2016/12/31
37
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受 用人单位的支配。这是同劳动者在 劳动过程中所处的被管理地位相联 系的。 • ⒌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在一定条件下 可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外壳”相对 分离,劳动者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存 续于劳动法律关系终止之后,并且, 有的权利还扩及劳动者供养的亲属。
2016/12/31 38
㈢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即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指 向的对象——劳动力。
Page 39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Page 40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认识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⒈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联系和区别
⑴联系:
人们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 订劳动法律规范,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 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 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从而 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也正是通过获 得法律关系的形式而得到巩固和保护。
2、申请工伤认定不成,先要 确认事实劳动关系,仲裁裁决: 事实劳动关系成立
• 2009年初,小陶做完了二次手术,眼看 工伤认定时效将过,小陶无奈委托张成林 律师向甘井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 伤认定,由于缺少劳动合同,被迫向甘井 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事实劳动关 系认定
25
2016/12/31

让小陶和张成林律师没有想到的是, 建筑公司却不承认和小陶之间存在劳动关 系,并且提出管辖异议,经两地劳动部门 协商,案件移送到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 员会,2009年4月,经过开庭审理,开发区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确认申诉人 小陶和被诉人开发区某建筑公司存在事实 劳动关系,裁决做出后,建筑公司不服向 开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小陶 与其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
Page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