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合集下载

劳动法习题

劳动法习题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劳动法中的劳动不包括家务劳动B.劳动法中的劳动是劳动力的有偿让渡C.履行抚养义务的劳动属劳动法中的劳动D.劳动法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2.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的借款关系B.某公司与股东就股利问题而发生的关系C.某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所发生的社会关系D.某农民工与个体餐馆就工资问题所发生的关系3.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A.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B.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C.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工资问题而发生的关系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与劳动者发生的关系4.下列哪一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B.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C.个体户张某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所形成的共有关系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5.下列关于劳动法地位的认识,通常认为的是()A.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B.劳动法是民商法的组成部分C.劳动法是经济法的组成部分D.劳动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6.我国劳动法采取()形式A.内地为成文法,港澳台地区既有成文法,又有判例法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二、不定项选择题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A.所有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D.由各种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劳动关系是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B.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C.劳动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不具有从属性D.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隶属性3.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A.因用人单位管理劳动者而发生的关系B.因执行社会保险而发生的关系C.因组织工会和工会活动而发生的关系D.因监督劳动法规的执行而发生的关系4.下列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哪些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A.某私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B.某国家机关与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合同C.某教授与其雇佣的钟点工之间签订的合同D.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劳务合同5.下列人员中不适用劳动法的是( )A.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B.家庭保姆C.现役军人D.事业单位工勤人员6.目前实践中,我国劳动法的形式包括()A.基层集体合同B.企业内部劳动规则C.国际法律文件D.全国总工会规章7.对于劳动法中的劳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B.工人务工是劳动,个体劳动者的经营也是劳动C.劳动是一种有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D.劳动是一种集体劳动,不是以劳动者名义从事的劳动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劳动法是人权保障立法的组成部分B.劳动法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劳动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D.劳动法有助于社会安定,属社会法范畴9.以下各项中,哪些不属于劳动法所称的劳动关系的范畴()A.劳动者甲在单位的劳动过程中与同事乙之间的关系B.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的关系C.农民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D.个体劳动者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关系三、问答题: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三章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三章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第三节 劳动力与劳动法的关系
劳动力与劳动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劳动法的每一项制度都与劳动力问题相关。促 进劳动力的开发、配置、利用,是劳动法的调整任务,而对劳动力的拥有者即劳动者的保护与救 济,又是现代劳动法的神圣使命。
劳动力也是劳动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与劳动者、劳动权一起构成劳动法学的范畴体 系。劳动者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意义上的范畴,劳动权是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意义上的范畴,劳动 力是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意义上的范畴。三者相互联结,互为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另外两个都会落 空。劳动法学应强化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对劳动力问题的创新探讨,解放思想 、转换视角、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将劳动力问题的法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总则
第三章 劳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劳动力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劳动力的商品化问题 第三节 劳动力与劳动法的关系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劳动力的概念与特点
一、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蕴含于劳动者体内的创造力,是人的一种能力。劳动力是 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也称为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等。劳动力不 是劳动者,不能混淆二者的本末关系,抹杀劳动法律关系主客体的界 限。 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由四个部分构成:体力、智力、知识、技 能。
第一节 劳动力的概念与特点
二、劳动力的特点
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生物性 (二)创造性 (三)时效性 (四)再生性 (五)条件性
第二节 劳动力的商品化问题
一、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承认劳动力是商品,但同时 也应该承认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承认劳动力是商品的理论意义有二:一是分离劳动者和劳动力 两个概念,为劳动力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奠定基础;二是 为劳动力市场概念的确立和实践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承认劳 动力是商品的实践意义有三:一是切实把劳动力作为具有价值 和使用价值的商品纳入市场交易体系,充分实现劳动力的价值, 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二是把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 一种生产要素来优化配置,避免或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三 是推动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刺激劳动力成本的投入,有助 于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促进我国从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向劳动力 资源强国,调整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三章 劳动法的地位与体系

第三章 劳动法的地位与体系

劳动法的体系
——劳动法的渊源
1、劳动法的形式体系
• ——有学者认为劳动法的渊源有:(1)宪法;(2)法律; (3)劳动行政法规、规章;(4)地方性劳动法规和规章; (5)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6)有关的法律解释; (7)自主性规范(包括集体合同、劳动合同)(8)习惯 法;(9)判例法;(10)条理法。 •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劳动法表现形式按其立法主体、法 律效力不同,可分为宪法、劳动法律、劳动行政法规、地 方性劳动法规、劳动规章,以及经我国批准生效的国际劳 工公约。
• ——按照立法机关(或不同的效力),可以将 所有的劳动法归纳划分为劳动基本法、劳动法 律、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等层次。 • ——按照劳动法文件的体例和功能作用,可以 归纳划分为劳动实体法、劳动程序法、劳动监 察法等。 • ——按照劳动法的内容,可归纳划分为劳动标 准法、劳动关系法、职业保障法等。 • ——按照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可归纳划分为企 业劳动法、公务员劳动法、科技人员劳动法、 船员劳动法、家内劳动法等;或归纳划分为全 民职工劳动法、集体职工劳动法、私营企业劳 动法、涉外企业劳• • • • (1)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4)《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配套立 法 • (5)解释、批复、行政解释、复函 • (6)地方劳动立法
2、劳动法律体系
• (1)有学者认为劳动法律体系是现行劳动法规按 照一定的标准分类组合,形成多层次、内容和谐、 结构严密的有机统一体。大致包括:A.劳动就业法; B.劳动合同法和集体合同法;C.工资法;D.劳动保 护法;E.职业培训法;F.社会保险法;G.雇员参与 管理法;H.工会法;I.涉外劳动法;J.国际劳动法; K.劳动监察法;L.劳动争议处理法。 • (2)有学者认为,劳动法律体系对劳动立法起 “指导”作用,而不是起约束作用。设计劳动法律 体系、对劳动法律体系如何表述,一般是法学家的 事,而不是立法机关开展立法活动的必经程序。比 较常见的表述有:

劳动法 第三章

劳动法  第三章

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每一位劳动者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

我国《就业促进法》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就业为追求目标,就业促进制度是劳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就业与就业促进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①从劳动者的权利角度而言,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实现。

在就业之前,劳动权利仅仅是一种主观权利,通过就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权才成为客观现实。

就业主体不单纯指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就业主体应包括需要通过建立劳动关系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劳动者和并不需要通过建立劳动关系以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为目的的非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例如,公务员、自主创业者等。

劳动就业具有以下特征:1.就业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劳动年龄,是法律确认公民享有就业的主体资格的基本标志。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各国都对劳动者就业最低年龄和就业最高年龄作了严格规定,只有在法律规定的年龄段内,劳动者才具备就业的条件,否则便不能就业。

2.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属于自身生理因素,而不是由法律规定的。

根据自然人的生理状况就业的主体的劳动能力一般表现为三种情况,即有完全劳动能力、有部分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G只有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完全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才能成为就业的主体。

反之,达不到法定年龄,即使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也不能成为就业的主体。

同时,无劳动能力的人,无论是生来就没有,还是后来因丧失劳动能力而离开劳动岗位,都不具备就业主体资格。

3.就业必须是出自就业主体的自愿劳动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因为是权利,他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完全取决于公民自己的意志。

1930年国际劳工组织第29号《强迫劳动公约》和I957年第105号《废除强迫劳动公约》要求批准国有义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到禁止所有形式的强迫或强制性劳动。

员工劳动法律手册

员工劳动法律手册

员工劳动法律手册员工劳动法律手册第一章: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解除第一节:劳动合同的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劳动纪律等事项的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社会保险等相关内容。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方式包括正常解除和特殊解除。

正常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发生法定解除情形时,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特殊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期间,发生原因严重的情形,例如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等。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权益第一节:工资福利劳动者享受劳动报酬以及相关福利待遇。

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等,应当按时发放。

除工资以外,劳动者还享受带薪年假、带薪病假、产假、陪产假等相关福利。

第二节:工作时限和休息休假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劳动者有权享受每周休息一天的权益,并且享受带薪年假、带薪病假等休假权益。

第三节:社会保险和福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劳动者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要按时为劳动者缴纳相关社会保险金。

除了社会保险,劳动者还享受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

第三章:劳动纪律和劳动保护第一节:劳动纪律劳动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规定,包括工作时间纪律、规范行为、保守商业秘密等。

劳动者应当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工作,并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

第二节:劳动保护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包括安全生产条件、劳动防护、工伤保险等。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危险或者工伤,用人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救助措施,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给予赔偿。

第四章:劳动争议和纠纷解决第一节:劳动争议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合同履行发生争议时,应当通过协商、调解解决。

如果协商、调解无效,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3章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学》PPT课件

第3章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学》PPT课件

行创造条件;

劳 (3)它的标的限定为劳动服务行为,这是一种特殊劳 动 务,其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和服务规则为劳动法规政 法 策和劳动行政部门所规定; 学 (4)它的内容一般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其中有的 》 是无偿提供服务;
(5)它的运行大多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所组织,并 且受到国家较强力度的宏观控制。
法 形成则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
学 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内。

(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如果没有相应法律规范调整, 就不会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
担义务。任何一方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侵犯对方的权利或
者侵害对方的利益,另一方有权请求法律保护。


动 法
第四节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
《 一、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 动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在调

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

关系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 (一)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

门在实现劳动管理过程中与劳动法律关系一方当
《 (三)工会活动方面的法律关系

动 法
工会活动方面的法律关系,是指工会

作为职工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

为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利
益,与劳动者、用人单位及有关国家
机关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动 法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课件ppt模版课件

劳动法课件ppt模版课件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劳动法概念和调整对象一概念⏹法的概念问题是法理学中的基本问题,但不能仅凭概念去引导法的发展方向。

⏹法学本科生应当以怀疑的眼光观察,准确地把握概念⏹劳动法是规制产业领域的雇佣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调整对象⏹雇佣关系⏹产业雇佣关系⏹公力干预后的私法关系⏹其他:工会组织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等关系第二节劳动法的体系⏹我国产业幼稚,劳动领域制度混乱,法律粗糙,目前的法律体系还远未建立⏹劳动法的体系大体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二劳动法的特征⏹公私法融合:私法规范具有公法因素,公法规范具有私法关系⏹倾斜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放任的是强者的恣意。

⏹规范的多样性:劳动法产生于普通法系,但劳动法典照样令人称道⏹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第三节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契约领域:浑然一体到分道扬镳⏹侵权领域:互相交错⏹财产法领域:财产权外延在劳动法领域的扩展,从形式到实质达到一致⏹1、与社会法的关系⏹产业雇佣关系本身具有两种社会关系⏹个别雇佣关系⏹集体劳动关系⏹2、与刑法的关系⏹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名: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强迫劳动罪等⏹国际惯例:煽动政治罢工罪、非法结社罪、非法雇佣罪、欠发工资罪逃匿罪、强迫劳动罪、虐待劳工罪等案例⏹龙某系某市从事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的个体经营者,长期雇佣3个人员为其工作,并为3人缴纳社会保险费。

1999年11月,龙某承接了一项运输水泥电线杆的业务。

11月12日开始运输后,龙某认为3人无法完成预定的运输任务,其雇工之一张某介绍自己的邻居钟某参加运输,龙某同意,并与钟某约定完成这次运输任务后即不再雇佣钟某,费用一次性付给钟某。

钟某在卸车过程中,由于不慎被水泥电线杆压死。

2000年1月9日,钟某家属向某市劳动局申请,要求对钟某死亡作出工伤事故认定。

⏹问题:龙某与钟某的关系是劳务关系,还是劳动关系?答案要点:⏹龙某与钟某之间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

钟某并非龙某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平时不接受龙某的管理,双方约定的报酬方式也是一次性的,与工资报酬关系的持续性支付不同。

劳动法第三章

劳动法第三章
14
五、劳动法的转折:从福利国家到放松规则 劳动法的转 法的 从福利国家到放松规则 —— 20c下半期 下半期
4、各国劳动立法的发展趋势
各国均已颁布适合本国特点的法律、法规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正不断扩大 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 当代各国劳动法加强了责任条款及处理劳动 法律援助】 纠纷的机构 【法律援助】 为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各国劳动法一 般均规定了各项主要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
3
第一节 国外劳动法的发展与现状 一、劳动法的形成
1、劳动力、生产资料分属不同主体; 2、劳动者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 原始社会无 奴隶社会无 封建社会无
4
二、劳动法的产生
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 本原始积
规” ——14c中叶至18c末的“劳工法 14c中叶至18c末的“ 14c中叶至18c末的 乞食证” 强制建立劳动关系——“乞食证” 乞食证 强化剥削——规定工时下限 工资上限 强化剥削 其本质不是保护劳动者的人 权,而是将劳动视为应尽的 义务, 义务,与现代意义的劳动立 法性质完全不同。 法性质完全不同。
2007《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13
五、劳动法的转折:从福利国家到放松规则 劳动法的转 法的 从福利国家到放松规则 —— 20c下半期 下半期 1、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宣 布建立不同模式的福利国家,对劳动者的 保护开始以人权为中心向更深层次发展。 2、20c7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 经济政策,削减福利开支,放宽劳动标准。 3、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产生了影响。
3、《社会保险法》已获得通过,将于2011年7月1 、 社会保险 得通过 将于 年 月 日正式在全国实 日正式在全国实施 21
第三节 国际劳动立法 际劳动立法
一、什么是国际劳动立法? 是国际劳动立法? 际劳动立法 二、立法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立法思想的起源和发 三、国际劳工组织 际劳工

劳动法习题

劳动法习题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A.劳动法中的劳动不包括家务劳动B.劳动法中的劳动是劳动力的有偿让渡C.履行抚养义务的劳动属劳动法中的劳动D.劳动法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2.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D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的借款关系B.某公司与股东就股利问题而发生的关系C.某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所发生的社会关系D.某农民工与个体餐馆就工资问题所发生的关系3.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 A )A.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B.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C.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工资问题而发生的关系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与劳动者发生的关系4.下列哪一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 B )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B.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C.个体户张某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所形成的共有关系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5.下列关于劳动法地位的认识,通常认为的是( A )A.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B.劳动法是民商法的组成部分C.劳动法是经济法的组成部分D.劳动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6.我国劳动法采取( A )形式A.内地为成文法,港澳台地区既有成文法,又有判例法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二、不定项选择题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 BC )A.所有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D.由各种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D )A.劳动关系是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B.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C.劳动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不具有从属性D.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隶属性3.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ABCD )A.因用人单位管理劳动者而发生的关系B.因执行社会保险而发生的关系C.因组织工会和工会活动而发生的关系D.因监督劳动法规的执行而发生的关系4.下列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哪些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AB )A.某私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B.某国家机关与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合同C.某教授与其雇佣的钟点工之间签订的合同D.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劳务合同5.下列人员中不适用劳动法的是( BC )A.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B.家庭保姆C.现役军人D.事业单位工勤人员6.目前实践中,我国劳动法的形式包括( CD )A.基层集体合同B.企业内部劳动规则C.国际法律文件D.全国总工会规章7.对于劳动法中的劳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CD )A.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B.工人务工是劳动,个体劳动者的经营也是劳动C.劳动是一种有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D.劳动是一种集体劳动,不是以劳动者名义从事的劳动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劳动法是人权保障立法的组成部分B.劳动法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劳动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D.劳动法有助于社会安定,属社会法范畴9.以下各项中,哪些不属于劳动法所称的劳动关系的范畴(ABCD )A.劳动者甲在单位的劳动过程中与同事乙之间的关系B.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的关系C.农民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D.个体劳动者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关系三、问答题: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03325劳动关系学

03325劳动关系学

03325劳动关系学劳动关系学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名词解释1. 雇佣关系: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2.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3.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4.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5.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6. 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7.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的和规则的行为。

8. 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

9. 雇主:也称“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须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10. 我国雇主(P88): 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冲突和合作,以及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P15-25)★★答:(1)冲突与合作的含义:①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

②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制度和规则行为。

(2)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①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劳动(合同)法2023年完整版

劳动(合同)法2023年完整版

劳动合同法2023年完整版第一章总则本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第一条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本法的目的是确立和维护劳动合同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法适用于境内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合同,以及其他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第二条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书面约定。

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动合同与予以解释的有关劳动规章制度报告工会或全体职工,并应当将其公示。

第三条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内容: 1.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或者联系地质; 2. 劳动合同的期限; 3. 劳动合同执行地点和工作内容; 4. 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工作时间; 5. 劳动报酬的数额、支付期限和支付方式; 6. 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 7. 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法律后果等。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其他内容。

第四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订立。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的变更,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可以有确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其期限不得超过10年。

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年。

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继续工作,视为所订劳动合同期限不确定。

第六条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况包括: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劳动者违法解除合同等。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者提前通知终止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效力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如实给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的证明,并办理关于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事宜。

第八条劳动合同的争议解决劳动合同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解决。

5第三章劳动法主体

5第三章劳动法主体

(3)劳动者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区别: 产生的时间和根据不同; 终止的时间和原因不同;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相互关系不同;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不同。

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劳动法》第三条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采用列举式立法)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 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 全卫生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 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的权利以 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在总体上具 有平等性。《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 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在立法上体现 了劳动权利能力的平等性。 (4)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弊端、市场经 济缺陷、城乡隔离、社会价值理念滞后等 因素,使得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处于 相对平等阶段。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歧视现 象严重背离了《宪法》、《劳动法》的平 等性理念。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 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七条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 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团结权) 第八条 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 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 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 单位进行平等协商。(集体谈判权)
5、其他劳动服务机构
上述权利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空间划分
(1)劳动者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权利和劳 动义务(在工作中)
(2)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权利和劳 动义务(在寻找工作过程中) 按权利行使主体划分 个人享有的权利和共同享有的权利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1-4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1-4章

1:公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公民和国家的关系:中国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在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劳动: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特征如下①与劳动者不可分割②是生产要素具有商品属性,是特殊商品。

4: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年满16周岁的公民。

5:劳动者的权利义务:①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 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②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劳动是公2:法律:基于统治阶级意志制定和认可的,依特殊程序直盯盯,依托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3:法律特征:①统治阶级意志反映②规定人对物的所有权及相应权利义务③法律主体间权利义务相互依托上的公平性④科学性在于假定处理制裁的逻辑⑤国家强制实施4:法律的内容和体系: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

劳动法和保障法属于社会法范畴。

1:法律科学价值:①让人透过现象看本质②用公平合理的原则规范人的意图和行为,告诉人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③用严谨的法律规范来预测人们的行为,法官的判决, 以及追究责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2:三元法律机构:一元即公法上的权利渗透到一切领域,如刑法体系。

二元即公法与私法,如民法与刑法分离。

三元在公法和私法之间存在,社会法就是三元法律结构。

3:社会法:调整发生在公法和私法领域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①调整对象是群体或者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②法律宗旨是维护社会群体利益协调群体之间 利益③基本原则是维护公平和谐社会关系,消除歧视,创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④运行机制包括合同协议进行的结社自治对话合作。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目录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第五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第六章促进就业制度第七章劳动合同第八章集体合同第九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第十章工资制度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第十二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十三章职业培训制度第十四章社会保险制度第十五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十六章劳动监察制度第十七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 C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 D.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合同2.我国劳动法生效的时间是( C )。

A.1995年7月5日 B.1994年7月5日C.1995年1月1日 D.1995年7月l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 D )等劳动者。

A.国家机关公务员 B.现役军人C.家庭保姆 D.企业职工4.劳动关系的双方为( A )。

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B.工会与企业行政C.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 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劳动关系中,适用《劳动法》的规定的是( ACDE )。

A.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B.某家庭与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C.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D.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E.个体工商户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2.以下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的是( CD )。

A.某作家将其书稿交出版社出版而形成的出版关系B.个体户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所形成的共同劳动关系C.因处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关系D.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E.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关系3.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有( ABCDE )。

A.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B.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C.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D.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的关系E.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三、判断说明题1.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劳动法律关系
❖ 〔一〕劳动者 ❖ v 1、劳动者的法律涵义 ❖ 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一定
的条件,即必须具备有劳动权利才能和劳动 行为才能。只有同时具有这两种才能,劳动 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 2、公民的劳动权利才能和劳动行为才能的 概念
❖ 劳动权利才能——指劳动者可以依法享有 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才能。
劳动法律事实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续延、 暂停、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劳动法律事实
二、劳动法律事实的种类 ❖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法律事实
有多种多样。按照劳动法律事实的发生 是否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来划分,可 将其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1〕行为,是指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并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 灭的客观事实。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第三节 劳动法律事实
❖ ❖ 理论中应当明确以下两点: ❖ 1、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只能是
双方当事人意志的合法意思表示的劳动法律 行为,即合法行为。 ❖ 2、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即 可以是双方或单方的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 法行为。此外,事件也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 的变更或消灭。
三、劳动法律事实的法律后果
它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按照行为性质可将行为分为劳动法律行为、
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仲裁的行为和 劳动司法行为。
❖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根据现行劳动法律标准
的要求,法律主体所为的行为,包括合法行 为和违法行为。
第三节 劳动法律事实
❖ 仲裁行为: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 议事件所施行的裁决行为。生效的仲裁调解 书,均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发生一定变化, 因此是法律事实。
〔2〕产生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 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 而劳动法律关系那么以劳动法律标准的存 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标准调整劳动 关系的范围内。

《劳动法第四章》

《劳动法第四章》
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更有利于失 业人员重新就业,缓解失业问题。
(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 利
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
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而依法强制 实行的一项物质帮助制度。 第70条,第73条的规定;此外,第九章还对 社会保险水平、社会保险基金来源和监督、 社会保险层次等作了规定。
(五)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 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 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 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发展学前教育。”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受教育的一个 重要方面,①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
1、未婚女工在2年内不得结婚,否则予以辞退, 并赔偿损失;
2、工作年限内生老病伤由职工自行负责; 3、职工应按照公司生产要求服从加班加点的指
令,平均一周加班4次,每次4小时左右 4、完成工作定量,否则被计件扣薪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知识,来审核针织公 司与女工们签订的聘用合同有哪些问题?
本例中,聘用合同的有关约定违反劳 动法,侵害劳动者基本劳动权。
(二)取得报酬的权利
1.劳动者有依法获得合法收入的权利
“合法”——来源正当、依法纳税 2.等量劳动,获得等价报酬 (“等量劳动”——是指在同等劳动性 质、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下,劳动者具 有相等熟练程度时所提供的劳动量) 3.同工同酬
——同样数量和质量的工作应得到同 样报酬
(三)休息休假的权利
《劳动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 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未婚职工2年内不得结婚的规定——违反 婚姻法,劳动者享有婚姻自由权; 生老病伤由职工自行负责的规定——侵害 了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任意加班加点——侵害了劳动者的休息休 假权; 不合理的工作量及扣减计件工资——侵害 了劳动者取得劳动提高职业技能 三、执行安全卫生规程 四、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劳动法 第三章

劳动法 第三章

三、工会的职责 参与民主管理 集体合同谈判 指导劳动合同 劳动安全卫生的建议 参与劳动争议处理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基本客体----劳动行为 辅助客体----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
一、概念 指劳动法在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 的其他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 关系。 二、种类 (一)、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 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 关系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 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 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 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民事法律规范所形成的 劳务法律关系。 (三)、团结劳动法律关系 指工会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为代 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与劳动 者、用人单位及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形成的权 利义务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主体,是指劳动法中的法律关系参 加者,即享有和承担劳动法所规定的权利 和义务的公民、组织和机关。 1、劳动者及其团休 2、用人单位及其团体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双方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者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权利和劳动 义务 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和用人义务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1、概念 劳动者与用人部位在实现劳动过程 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其基本内容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用 人单位使用劳动并支付工资。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公力干预 之后的私法关系

2、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1)主体特定 (2)劳动关系离不开劳动过程 (3)劳动关系以劳动为目的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 的特征 (5)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职业道德与法律 劳动法 第二讲劳动法律关系

职业道德与法律  劳动法  第二讲劳动法律关系

谨防实习诈骗
• 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就直接写明招收实 习生,这些实习生既可以是面临毕业找 工作的学生,同样也可以是入学不久的 低年级学生。更有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 业生求职心切,以“实习”之名来廉价 赚取毕业生的劳动力。
•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实习生与单位的正式员工有着本 质的区别,实习生不可能在实习单位受到和正式员工
(一)劳动者
分类:
1、职员和工人:以职工的劳动类型为标准
职员,我国通常称为干部,一般是在用人单位中担任管理或专业技 术工作的劳动者,如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医 务卫生人员、文化艺术人员等; 工人指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劳动和执行性劳动的劳动者。这种分类 对劳动分工和劳动待遇的区分有意义。 现在的劳动制度改革就要改变这种界限固定化、终身化的制度。
• 虽然学生实习受伤不能按照劳动案件来处理, 但并不意味着实习生在劳动中受到的伤害应当 由其自己负责。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实习生与 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同时发生了法律关系。
• 学校作为学生的施教者、监护人和实习活动的
指挥安排者,应当预见实习生在实习劳动中必
然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承担相应的法
律责任。
责任归属——是学校,还是实习单位?
• 任何劳动都伴随着劳动风险。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
实际参与劳动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权益 受损的情况,这些情况中最常见的是实习生在实习中
身体健康受损和实习单位没有按约
• 这一问题的关键困扰在于在校生在实习过程中受伤, 其身份是学生,与实习单位没有劳动关系;而另一方 面,实习学生的受伤又是发生在该单位实习过程中的。
事业单位
• • 事业单位适用本法,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证券 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督 管理委员会等,其录用工作人员是参照公务员法进行 管理,不适用本法。 • ☆一种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类事业 单位与职工签订的是劳动合同,适用本条的规定。 • ☆还有一种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 有的劳动者与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 的,就要按照本条的规定执行;有的劳动者与单位签 订的是聘用合同,签订聘用合同的,就要按照本法第 九十六条的规定,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另 有规定的,就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 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没有特别规定的,也要 按照本法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例3-1]
• 2012年6月,甲公司销售部聘用25岁的林某为业务员, 事后销售部才将此事向人事部作口头汇报。对此,人事 部未作表示,林某与公司也未签订劳动合同,工资由销 售部利润留成中支付。八个月后的某天,林某在外地销 售中遇车祸,造成残疾。林某向甲公司要求享受职工工 伤待遇,公司拒绝了其要求。 • 问:林某与公司之间是否为劳动法律关系?林某是否有 权享受公司提供给职工的工伤待遇? • 背景:《劳动法》第16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 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0条:“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 〈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 第2条“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 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 ,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 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 动,适用劳动法。”
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 有关事项的通知》
•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 规定的主体资格; •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 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 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 劳动; •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 的组成部分。
《工会法》27条
•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 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 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 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 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 业、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 工作秩序。”
(三)用人单位及其团体 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例3-2]
• 某矿业公司发生一起井下生产安全事故,造成 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余元。事故发 生后,矿业公司所在省的煤矿安全监察局、市 安全生产委员会等部门组成了事故调查组。在 调查过程中,矿业公司对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和 处理不积极配合,特别是在召开事故调查有关 会议时,公司领导坚持不让本公司工会方面的 领导参加。 • 问: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工会具有哪些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
• • • • (1)完成劳动任务 (2)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 (3)提高职业技能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雇员的义务
• (1)劳动义务 • (2)忠实义务 • 服从义务 • 保密义务 • (3)附随义务
2、雇主的义务 • (1)给付工资的义务 • (2)保护义务 • (3)使用义务 • (4)为雇员提供证明书的义务 • (5)说明劳动条件的义务
(一)劳动法律关系运行的基础 ——劳动法律事实 • 1、行为 • (1)当事人的行为 • (2)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行为 • (3)行政行为 • 2、事件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 要求非常严格 • (1)事件不能导致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只有行为才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 • (2)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引起劳动法律 关系的产生; • (3)原则上只有合法行为中双方当事人 的合意行为才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三、劳动者团体(工会) • (一)工会的概念 • (二)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 • 1、工会具有唯一性和独立性 • 2、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 《工会法》14条“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 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 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例3-6]
三、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 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一)集体劳动权概说 • 1、团结权 • 2、集体谈判权 • 3、集体争议权 • (二)工会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 (三)用人单位及其团体在集体劳动法律 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例3-8]
关于罢工权
• 因为对工厂缴纳社保的标准不满,2014年5月4日 ,广东东莞裕元鞋厂发生大规模罢工,位于东莞 市高埗镇的裕元鞋厂多个厂区处于停歇状态。据 报道,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已在协调中,希望裕元 鞋厂可以尽早复工。而厂方也承诺,在2015年前 完成全员足额投保。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 和企业出口压力较大,最近几年中国因为薪酬问 题而导致的工厂罢工越来越多了。据设立在香港 的中国劳工通讯组织(China Labor Bulletin)表 示,仅2014年3月国内就发生了119起罢工事件。
• 主要义务: • 1、回应工会提出的合理请求 • 2、支持工会开展工作 • 3、善意谈判 • 4、禁止从事“不当劳动行为”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续延的主要情形
• (1)劳动合同期满,而职工在医疗期、孕 期、产期、哺乳期的; • (2)劳动合同确立的法律关系,到期后续 订,合同继续有效; • (3)劳动者担任工会特定职务的,劳动合 同自动延长至任期届满; • (4)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届 满前依法订立承包合同,而承包期限超过 劳动合同期限。
[例3-3]
• 下列行为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是( )( )( )( )。 • A.某个体餐馆雇佣童工 • B.因身体原因甲与所在单位协议改变岗位 • C.乙根据与某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上岗就业 • D.劳动合同期满前,丙与某宾馆协议延期
[例3-4]
• 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续延的情形有( )( )( )( )。 • A.劳动合同依法续订 • B.内部承包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 满 • C.职工被劳动教养期间,劳动合同期限已 届满 • D.职工在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区别
• (1)两者的属性不同 • (2)前提条件不同 • (3)内容不同
学界一般认为事实劳动关系 主要有如下几种: • (1)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未以书面形 式签订劳动合同; • (2)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 (3)双方签订的合同期满后,双方当 事人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仍继续 维持劳动关系。
[例3-7] 居委会是否属于用人单位的范畴
• 冯某在某居委会工作40年之后,因要求给付退休金问题 将某居委会诉至法院。 • 法院认为,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被 告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于《劳动法》和有关 劳动法规规定的用人单位,不具备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 。此外,由于原告系经选举担任被告某居委会的妇女主 任、调解主任,其工资由有关政府部门规定拨付,被告 给予适当补贴,故被告某居委会不是本案适格被告。 • 综上,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工作经费和来 源是由人民政府规定或拨付,不属于《劳动法》所规定 的用人单位的范围。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分类 • 1、依用人单位的外部形态而分 • 2、依主体是否具有团体性而分 • 个人劳动法律关系、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 3、依劳动法律关系的个数 • 单一劳动法律关系、多重劳动法律关系 • 4、依是否具有涉外因素而分 •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一)以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不同内涵为划分标 准 • 我国《劳动法》采用的分类标准 • 1、劳动者的权利 • 2、劳动者的义务 • 3、用人单位的权利 • (二)以当事人义务的性质为划分标准 • 国外劳动合同法理论常用的标准 • 1、雇员的义务 • 2、雇主的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
• • • • • • (1)平等就业权 (2)取得报偿权 (3)休息休假权 (4)劳动保护权 (5)职业培训权 (6)社会保险权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 一、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 • 二、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 利和义务 • 三、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 利和义务
一、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 • 1、明显的不对称性 • 2、较强的法定性 • 3、适度的受限性 • 4、救济的复合性
二、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 权利和义务
•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以下可以招用不 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是( ) ( )( )( )。 • A.新星歌舞团 • B.河南某杂技团 • C.西部边远地区某企业 • D.国家体操队
《劳动法》第15条 •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 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 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 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 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工会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 • • • • • • • 1、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干预劳动合同 3、签订集体合同 4、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 5、参与经营管理 6、劳动法律监督 7、参与处理劳动争议 (1)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2)参加 地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 ;(3)支持职工申请劳 动争议仲裁或起诉 ;(4)参加事故调查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和种类 • “二方说” 、“三方说” 、“四方 说” • 二、劳动者 • 三、劳动者团体(工会) • 四、用人单位 • 五、用人单位团体
二、劳动者
• (一)劳动者的界定 • 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与用人单位 建立劳动关系的公民 • (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 1、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 • 2、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 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 (三)劳动者的资格要素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 1、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从属性 • 2、内容具有较多的强制性 • 3、有个人关系和集体关系之分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
• (一)劳动法律关系运行的基础——劳动法律 事实 •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环节及其与劳动 法律事实的关系 •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 2、劳动法律关系的续延 • 3、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 • 4、劳动法律关系的中止 • 5、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相邻概念的联系和 区别 • 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 区别 • 2、劳动法律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 • 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 • 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