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意识
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
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
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劳动关系
第一章
1、劳动——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经济利
益关系。
3、一般来说,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是指私有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它反映的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的含义或性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4、劳动关系的主体:⑴员工⑵员工团体⑶管理方⑷雇主协会⑸政府
5、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⑴合作⑵冲突⑶力量⑷权力
第二章
1、西方劳动关系分为四个阶段:
⑴自由竞争时期
⑵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
⑷二战至今的历史时期
2、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⑴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⑵劳动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
⑶劳动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⑷劳动关系的是指仍然是对抗性的
3、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有:
⑴平等的劳动关系
⑵合作的劳动关系
⑶不体现任何身份差别的劳动关系
⑷主体发生在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
4、中国特色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⑴就利益关系而言是在利益分化的同时仍然以利益一致为取向;
⑵就运行机制而言,在市场机制的总体要求下,政府干预、人际关系和社会传统仍然会有
相当的作用;
⑶就文化特色而言,在开始注重个人和群体价值实现的情况下,仍然以追求社会和谐一致
为主要的文化价值标准。
5、股份制劳动关系的特点:⑴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主体身份比较清晰。
⑵劳动关系的运行及关系处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
劳资问题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现在和未来,有必要以史为鉴,了解劳动关系的起源和发展里程。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在管理方的安排和指导下劳动,管理方支付劳动报酬。这种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出现的。
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一、时代背景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一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作坊。
由于新技术的采用,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的飞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工业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二、斯密的思想
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用品来源于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在斯密管理思想盛行的年代,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
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佣、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意识
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
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
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472B 050062B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劳动法劳动经济学社会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劳动关系》课程是劳动经济学院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突出基本理念、理论、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育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的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要求:
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劳动关系理论框架的系统性,从总体的视角来把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随着国际劳动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内劳动关系状况的不断变化,课程内容必须紧贴时代发展脉络,如增加劳动合同法时代背景下劳动关系的转型与特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会与集体谈判的发展等。
教学内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除了一些基本的原理、既成事实和概念之外,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鼓励学生发当众发表见解和互相辩论。案例分析和考试主观题都不做唯一答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劳动关系》课程要求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尽量服务于多层次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学生的互动。
劳资关系的类型
劳资关系的类型
劳资关系是指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式的合同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一份详细的书面合同,其中规定了工作范
围、薪酬、工作时间等细节。这是一种最稳定、最受法律保护的关系,通常出现在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中。
2.非正式的合同关系:虽然同样有一份书面合同,但可能较为简略,并且不
包括某些细节。这种关系在中小型企业中更为常见,优点在于灵活性较高,缺点则在于工人的权益可能较难得到保障。
3.事实劳动关系:在没有正式合同的情况下,工人和雇主之间实际上已经建
立了劳动关系。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临时工、实习生等人群中。虽然法律有规定保护这些工人的权益,但如果没有正式的合同,维权可能会比较困难。
4.劳务派遣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工人实际上是为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工作,
然后再由该公司派遣到其他公司。这种关系的优点在于灵活性高,可以随时调整人员配置,但缺点则是工人的权益可能难以得到保障。
5.临时工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工人是临时工,没有固定的雇主,通常是通
过中介机构找到工作。这种关系的优点在于灵活性高,但缺点则是工人的权益可能难以得到保障。
以上就是劳资关系的几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优缺点,适用的情况也不同。在选择合适的劳资关系类型时,需要考虑到企业的规模、业务需求以及工人的权益保障等因素。
第三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多元主义
主体
环境
意识形态
规则网络
1、主体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1)管理者及其代表
(2)劳动者及各种劳动者组织
(3)政府相关机构
一般而言,劳动者往往都是有组织的形式的非正式组织,至少会自发形成某种,形成应对管理层的一系列行为和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连续的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几乎没有不被组织化的
分析:
《劳动合同法》第3条规定的订立劳动合同要遵循的合法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既包括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也包括以后颁布实施的法律、行政法规,既包括劳动法律、法规,也包括民事、刑事、行政和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合法原则包括: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和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和形式合法。
二、达福梯、桑德沃、安德森等对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对多元主义流派的简要评述
一、对本章多元主义流派的各个学者及其主要的观点进行梳理
二、劳动法的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赵某是某公司的销பைடு நூலகம்代理。2008年,该公司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合同规定:赵某可以从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60%的提成,本人的病、伤、残、亡等企业均不负责。在一次外出公干中,由于交通事故,赵某负伤致残。赵某和该公司发生了争议并起诉到劳动行政部门,要求解决其伤残保险待遇问题。请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5月3日,在芝加哥的罢工工人与警察发生了冲突,至少有4 名罢工者死亡。进行抵抗的一位领袖印发了激动人心的传单,鼓 动“报复!”和“工人们武装起来!”传单还表示次日将在芝加 哥的秣布广场举行群众集会。 5月4日,约3000人参加了计划的集会,开始时是平和的。 监控集会的警察被上级警官召回了警局。但是,副巡官Bonfield 命令警察回到集会地点。在一场演说中,一枚炸弹扔进了警察队 伍中,导致了死亡7人,受伤60人。 在炸弹爆炸后,警察马上就向人群开枪了。不论事件发生的 前后经过怎样,可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 伤了200人。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2 行为科学理论
侧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探求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 寻找管理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一)工业心理学 研究的目标是: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相
匹配;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才能从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多且最 令人满意的产出;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 好的结果。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3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 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 恶化。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劳动关系学 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明确的团体意识
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
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
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以下是第三章的一
些历史和制度背景。
1. 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劳动关系主要是基于农业生产和土地所有权。农村地主
通常拥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以租赁或分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以提供劳动力和农产品
作为回报。
2. 工业革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工业化
导致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进入工厂工作。这导致了无数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
的雇佣关系,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
3. 工会运动:19世纪中叶,劳动者开始组织工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工会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劳动关系的发展,包括工作时间、薪酬、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改善。
4. 法律和政府干预:随着劳动关系的发展,政府开始介入劳动关系的管理。各国通过
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劳动关系,例如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时间、建立工伤保险等。
5. 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导致了国际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 技术革命: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劳动关系模式不断涌现。远程办公、平
台经济等新兴劳动形式引发了关于劳动关系的新讨论。
总的来说,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从农业社会到
工业社会,从工会运动到政府干预,再到全球化和技术革命,这些都对劳动关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常凯 劳动关系学-第03章
1、经济理念。 • 一个国家劳资关系调整机制的特征往往与 该国政府的基本执政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今各国的市场经济存在许多差异,其原 因中在于各国政府所奉行的市场经济理论 不同。 • 当代西方最基本的经济理念两大派别:经 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 • 政府的经济理念对劳动关系模式的形成起 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 总之,美国的劳资关系模式最主要的特征 体现在其浓厚的自由化、分散化色彩上, 劳资关系的平衡与稳定程度赶不上德国, 日本这类国家。
二、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劳资关系 •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共同的特征是从传统的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因此我们把这些国家统称为社 会转型国家。 •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 其劳动关系带有浓厚的行政化特点。由于 实行以国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理论上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 实际上是由国家代表人民掌握、管理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
•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 异,很难用几种类型把各国的劳动关系体 制全部覆盖。下面我们选却几种最有代表 性的典型国家进行描述。
一、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
• 以欧洲、美国和日本为主体的工业化市场 经济国家,其政治和经济制度无本质区别, 因而其劳动关系的性质也是一致的。 • 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 传统、民主法制体制、政党和劳工运动的 社会主张和影响的不同,劳动关系的运行 调整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大致可以分 为三种模式: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模式
第二节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与分类
一 劳动关系的转型 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 2 经济转型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3 转型中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1)市场化 (2)法制化 (3)国际化
wk.baidu.com 二 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
1 经营者取得了主体地位,但政府仍居于主导地位 2 劳动关系管理较为规范
三 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
四 统合模式
(一)社会统合模式——瑞典模式 1 劳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 2 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 3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 4 劳工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本产业
(二)经营者统合模式 ——日本模式
1 基本理念:自由竞争与家族传统的结合、一元 论 2 主要原则:劳资合作 3 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制 4 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 影响下,该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
(二)劳资制衡模式 ——德国模式
1 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2 公认准则:劳资双方的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 3 基本格局:双方自治(组织、集体谈判 共 同经营)、宏观调控、 4 特点:强势的劳动法律、有效的制约机制、制 度化的个人参与制度、劳资之间的社会契约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模式面临挑战
二 多元放任模式 ——美国模式
1 基本理念:自由经济、放任、多元 2 主要原则:市场劳动的决定因素 3 力量格局:工会组织率低、政府干预有限 4 评价:劳资矛盾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呈现表 面的平静
劳动关系学之第三章
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 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建立各种明确的 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 泰勒制、甘特图、福特式流水线等。
劳动关系学之第三章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和工会或放任 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 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动关 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参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恩全集》第二卷)
劳动关系学之第三章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时代背景: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 渡。以电的使用为特征的科技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组织的变革,企 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富逐步聚集到少数资本家和管理“精英”手中, 垄断组织在各个部门陆续建立 。
1、1886年,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AFL)成立,它是一个以熟练工人为 主的,在不同职业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 2、1905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诞生。 3、19世纪后半期,欧洲主要国家都基本承认了工会的合法地位。 4、到20世纪初,各国的工厂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保险法、工会法、劳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
3325 - 劳动关系学
(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0页)
笔记依据教材
《劳动关系学》程延园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1节劳动关系的概述
第2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第3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
第1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第2节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
第3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第3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1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2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3节冲突的制度化
第4节成熟的劳动关系
第5节新的矛盾和问题
第6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第4章雇主
第1节谁是雇主
第2节雇主的角色理论
第3节管理模式和实践
第4节雇员参与管理
第5节劳资合作策略
第5章工会
第1节工会的概念
第2节工会的职能
第3节工会的组织结构
第4节工会的法律保障
第6章政府
第1节政府的角色
第2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
第3节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第4节政府劳动关系实践
第7章劳动合同管理
第1节劳动合同概述
第2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第3节劳动合同的内容
第4节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5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
第6节法律责任
第8章集体谈判
第1节集体谈判的含义和功能
第2节集体谈判的结构
第3节集体谈判的进程
第4节集体谈判的结果
第5节不当劳动行为及其救济
第6节诚信谈判的责任
第7节罢工及其争议处理
第9章集体协议
第1节集体协议的性质
第2节集体协议管理
第3节集体协议的条款
第4节集体协议的订立、变更和终止
第10章三方协商机制
第1节三方协商机制概述
第2节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3节我国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资双方实力必须保持平衡的准则
强势的劳动法律规范、有效的制约机制、
制度化的工人参与制度、劳动与资本之间
的社会契约
7
日本模式
以一元论为依托,强调员工和管理方的相互信
任合作,对企业目标的高度认同(对家的观念)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工会
企业竞争力下降时,劳使关系不稳定
美国模式
行政化方式:保护劳工权益,劳动关系的公法化
市场化方式:竞争原则,劳动关系的私法化
5
劳资政之间的关系及其他
三方之间的力量格局:政府强则劳资弱
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状况:利益分化程度
传统和文化的影响:日本与欧美的区别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
一、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
德国模式
政府宏观调控、劳资双方自治的基本格局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
1
第一节 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
关于类型和模式的分析框架
劳动关系基本类型的划分
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的性质、处理原则来划分
利益冲突型(英)、利益协调型(德)、利益一体型(日)
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对比等因素来划分
均衡型(相互制衡)、倾斜型(资方)、政府主导型
政府的基本理念及导向
经济理念: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
经济理念—市场机制—劳资关系
政治理念:自由放任主义(英、美);法团
主义(德、瑞典)
4
劳资关系理论:
一元论:共同利益,政府统合(计划经济)经营者
统合(日)
多元论:目标不同,利益多元联合体,靠程序方法
来运行(欧洲、德)
劳动关系制度规则
任何一种模式的形成都有复杂的背景;
德国的社会民主、集体主义、产业民主;日本家族观念
劳动关系的各种类型Leabharlann Baidu式各有优劣;
德国兼顾效率与公平;美国重效率
各个国家寻求劳动关系稳定的方式是多种多
样的;
10
按照各国处理劳资关系的方式和制度特征
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协约自治模式、统合模式
2
按照具体国别的劳动关系来划分
劳资协议自治式(德国和北欧) 家族式(日本) 自由多元化模式(美国、加拿大等)
政府的理念和政策—基本要素 劳动关系基本特征 劳资关系的制度、规则、理念、处理方式 类型
3
一 、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
多元放任模式,自由化,分散化
团结性欠缺,工会受抑制(70年代三方合作形成)
8
二、俄罗斯东欧国家的劳动关系
同志式合作关系—工会的转型及多元化,劳动 关系的企业化,动态的不稳定
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
政府主导的劳资关系模式:新加坡,阿尔及利亚 充满冲突和斗争的劳资关系模式:军事独裁国家
9
第三节 劳动关系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