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第十二章 市场失灵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市场失灵与对策
【旧课复习】
【内容提要】
一、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外部性及其解决;掌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
【知识目标】
市场失灵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
【能力目标】
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
能运用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释市场失灵问题。
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外部效应做出判断并熟知如何去纠正。
【重点难点】
搭便车问题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案例导入】
【教学过程】
任务20 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充分运作下,不能如预期地圆满实现经济效率的情况。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垄断
1.垄断的影响
(1)垄断意味着效率损失
市场机制的效率来源于它的竞争性,而垄断意味着市场不再具有竞争性,因此,这个市场就不再是有效率的了。
因为垄断厂商通过限制产量、提高产品价格可以获得垄断利润,造成收入不公平。垄断阻止了资源进入这个行业,造成效率损失,导致机会不公平。如果取消垄断,则会有更多的人参与竞争,使产量增加,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因此,垄断是不公平的、低效率的(2)垄断企业不思进取
没有竞争,垄断企业稳获垄断利润,自身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的动力大打折扣,不利于提高效率。
(3)“寻租"
所谓“租”是指垄断价格与竞争价格的差。“寻租”就是追求既得利益。由于有了垄断地位就可以得到垄断利润,于是许多人会千方百计地获取这种垄断地位。这种为获得和维持
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只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不增加社会财富,是一种纯粹的浪费,是社会的净损失。
对于垄断的利弊,众说纷纭。实际上,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生产竞争性产品的行业,垄断降低了效率,弊大于利;而对于像电力、电信、铁路、供水等自然垄断行业,客观让存在垄断的必要。
(二)公共物品
提问:为什么道路交通设施由政府提供?
社会产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私人物品—仅供个人使用的、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一类是公共物品—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使消费者成为免费搭车者。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对于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来说,通过十字路口时并不需要交费。其他的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都属于公共物品。
(三)外部性
提问:为什么公共草坪会被任意践踏?
1.外部性
外部性指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却对这种影响既不支付代价也不获得报酬。
(1)正外部性
如果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但自身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称,则称为存在“正外部性”。
小例子:
例如,当某个人对自己的房屋和草坪进行保养时,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他周围的邻居从中得到了好处,他个人的支出增加了,而邻居却不会向他支付报酬。又如,教育提高了人的素质,培养了合格的好公民,更多受教育的人会产生好的政府,使教育的好处惠及社会的每一位成员,而受教育者个人往往要承担相应的教育费用。
(2)负外部性
如果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但自身却并不为此支付足以抵尝这种不利影响的成本,则称为存在“负外部性”。
小例子1:
例如一个企业排放废水污染了河流,或者排放烟尘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环境,使整个社会都遭受了损失,却没有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小例子2:
又如,在公共场所吸烟或随意扔垃圾。吸烟者的行为危害了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健康,乱扔垃圾破坏环境,但吸烟者和乱扔垃圾的人并未为此支付任何东西。
小例子3:
再如,在不收费的道路上驾驶。当行驶的车辆数增加到某个“临界点”之后,道路将变得拥挤起来,“拥挤成本”(例如堵车的时间成本、走走停停的损耗成本、焦虑的心理成本,等等)将迅速增加。
2.解决外部性的私人方法
(1)依靠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解决
古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劝诫人们,在决定自身行为时,要考虑
到其他人的利益,即考虑行为的外部性。
虽然法律条文规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将被罚款,但是,在规定没有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自觉地不乱吐痰、不乱扔垃圾。这并非因为大多数人害怕受到处罚,而是受制于自我的道德约束,认为那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2)依靠私人的慈善行为解决
例如,个人捐资成立动物保护协会,学校接受各界捐赠成立的基金会等,都是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正外部性给予的鼓励。
(3)依靠经济主体行为的利己性解决
①把不同类型的经营结合在一起
例如,果园主与附近的养蜂人的例子。蜜蜂替果树传粉,有利于提高果实产量,而蜜蜂将采到的花粉用于酿蜜,双方行为均有正外部性,但都是各自决定自己行为。如果果树和蜜蜂没有达到相应的数量,果园主与养蜂人的自身利益都不是最大的。为此,双方决定联合经营。合营后双方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性,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就等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外部性被内部化了。
②通过利益各方通过签订合约来解决
合约规定利益各方的权利、义务,确定果树和蜜蜂的合理数量,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彼此的收益。
3.解决外部性的政府政策
政府负外部性行为征税,例如对环境污染征税,税额随污染数量的增加递增,污染越多,缴税越多,税额等于污染带来的边际社会成本。税收增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变外部性问题为内部化,私人决策时不得不把这部分成本考虑进去,降低污染程度。税收与污染水平挂钩,增强了私人经济主体降低污染水平的内在动力,具有激励作用。
经济主体研制降低污染的技术、设备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可以直接给补贴,可以减免所得税,减轻纳税人负担,相当于给予补贴,增加了私人行为的收益,也具有激励作用。
(四)信息不完全
提问:作为消费者,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花钱买的东西是否值这个价?因为存在信息不完全。
1.信息不完全及原因
①认识能力的限制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
②信息商品的特殊性
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也就没有购买的必要了。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成功只能依赖买卖双方的诚信: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作用,而买者答应在了解信息的作用之后即购买它。因此,市场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③掌握信息成本太高
要掌握所有信息并非不可能,只是与信息带来的收益相比显得代价太大。例如,厂商要了解市场需求,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调查所有消费者的成本太高了。
④机会不均等
买卖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一般而言,卖方掌握的信息更多。为了自身利益,卖方可能故意隐瞒一些信息。
(五)收入分配不平等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最多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