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句的翻译
初级日语句型一览表
指通过说话人身体的一些感觉听味 经常与「どうも」(总觉得)搭配。直接对被观察、被推测的人发话时,只能用ようです 嗅等进行分析后做出的主观推测
ようです的随便说法
根据某种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推测 确信度很高的推测,比较客观。经常与「どうも」(总觉得)搭配。
当然关系,确定事实
强调结果。后半句不可用意志形、命令形、使役形
A なくても いいです・ですか。 不…也可以(也行)
BE○
た形 词干+で
○ い→く+て
简体、敬体
词干+な 词干+の ○
简体 ○
词干+な+ので 简体
词干
-
词干+の
简体
词干+の+ため に
A
A ほうが いいです。
でしょう・~だろう
かもしれません
~でしたね
だろうと思います 表 はずです 示 推 はずがありません 测 そうだ
词干+の 词干 词干
简体 简体
词干 词干+の 词干+である 词干+の 词干+の 词干
简体 简体 简体 去掉い 简体 简体 简体
○
词干+で
て形 连用形
词干+な ○
简体
た形/ない形
○
○
词干+な+ので 简体形
-
-
-
-
词干+な
简体形
-
词干 词干
非意志动词/意 志动词的可能形 的基本形/ない ~ます+に て形 去ます 基本形 て形 命令形 て形 て形 て形
-
-
○
C 表示场所的名词 -
-
-
○
は前面为主语,に前面是对象(第二或第三人称),を前面是所给的物品。 やる:用于给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中的晚辈,或者动、植物。也可以用于表示给身分比自己低的人,现代日语中,除了有时候有意 要贬低说话的对方以外,现在一般不太使用这个词。 あげる:应用比较广泛,它是一段动词。用于同辈或者关系比较好的人之间。把给东西的人作主语,就是我或者我方的人作主语 さしあげる:用于长辈或者上司的,给的对象身分比自己高的。
《新唐书·循吏列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新唐书·循吏列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新唐书·循吏列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
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
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
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
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
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
”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
”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
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
”姥谢归。
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
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
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
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
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
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
永徽中,迁洛州。
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
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
”德干为衰减。
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
历怀州刺史,有关迹。
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注释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注释13·1 孟子曰:“尽其心者①,知其性也②。
知其性,则知天矣③。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④。
夭寿不贰⑤,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①心:本心,指人生来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善心。
②性:本性,指与上述四种善心相对应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
③天:天道。
④事天:遵循天道而行,使天道不堕,即为事天。
⑤不贰:没有二心,即不怀疑天道好善。
13·2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①。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②。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③,非正命也。
”〔注释〕①正:正命,原来的命运。
②岩墙:危墙。
③桎梏:脚镣和手铐。
13·3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3·4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①,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②,求仁莫近焉。
”〔注释〕①诚:真实,无妄。
②恕:指儒家推己及人的恕道。
13·5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①,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②,众也③。
”〔注释〕①著:明白。
②由:用。
③众:众庶。
13·6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13·7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①,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机谋巧诈。
13·8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①,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②。
见且由不得亟③,而况得而臣之乎?”〔注释〕①势:权势。
②亟:多次。
③由:同“犹”,还。
13·9 孟子谓宋句践曰①:“子好游乎②?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④,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⑤;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⑥。
浅谈日译中翻译方法
浅谈日译中翻译方法摘要:日语与中文在词汇运用,句式结构,语法构成方面有较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于日译中翻译方法进行探讨,本文从句子顺序调整、长定语翻译、概括翻译、授受关系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日语日译中翻译方法一、句子顺序调整的问题由于日语与中文句子基本构成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以及口语中多插入语等情况,一些句子翻译时如果按照原本的顺序翻译会导致逻辑不清,译文不能让人很好的明白其意思,这时候就需要根据情况调整语序。
例1原文:だからお母さんが死んじゃったあとね、まあお母さんにはわるいとは思うんだけどいささかホッとしたわね。
そして家計費好きに使って好きなもの買ったの。
译文:所以当妈妈过世时,我却松了一口气,虽然这么说很对不起妈妈。
从此之后我可以随心所欲支配生活费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分析:“まあお母さんにはわるいとは思うんだけど”很明显是因为“お母さんが死んじゃったあといささかホッとした”这件事,这里是阿绿在对话中想到后面的“ホッとした”后,所作出的一种解释,插入在了中间,导致前面这件事并不完整就被打断了,如果翻译成“所以当妈妈过世时,虽然这么说很对不起妈妈,我却松了一口气”,这个逻辑关系就不明显,不如把“虽然这么说很对不起妈妈”放在最后,作为补充。
例2原文:一个寻常中国儿童能知一般欧洲白发政治家所未知之事,这事便是:战争的结果会使人丧其生命或断其肢体,不问为一国家抑为个人。
《和平》译文1:普通の中国の子供でもヨーロッパの白髪の政治家の知らないことを知っている。
即ち戦争は人の命を奪い、肢体を切断するような結果をもたらし、一国であろうと一個人であろうとを問わず。
译文2:普通の中国の子供でもヨーロッパの白髪の政治家の知らないこと、即ち戦争は国であろうと個人であろうとを間わず、人の命を奪い、肢体を切断するような結果をもたらすことを知っている。
分析;译文1是按照原文的语序照直译出来的,日语表达不通顺,读起来很别扭,感觉像是口语中的插入语出现在了书面语中。
谈日语授受动词的含义与文法
谈日语授受动词的含义与文法冒耀祺【摘要】在日语中表示不同人称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授受关系,要用不同的授受动词,常用的授受动词有「さしあげる·あげる·ゃる·ださる·れる·いただく·もらう」这七个,它们可以接在动词连用形+接续助词「て」下面构成授受补助动词「~てさしあげる·~てあげる·~てゃる·~てくださる·~てくれる·~ていただく·~てもらう」来表示动作的授受关系.这种表达是比较复杂的,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熟练并准确无误地使用授受动词,必须首先正确掌握其含义与文法.【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0(029)002【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授受动词;授受补助动词;敬语;中文;比较【作者】冒耀祺【作者单位】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要频繁地使用授受动词。
我们都知道,“授”即代表给予,也就是英文里的“give”,“受”则代表接受,即英文里的“receive”。
现代汉语中不管谁“给”谁都用动词“给”表达,而在日语中表示不同人称和不同对象之间的授受关系,要用不同的授受动词,常用授受动词有「さしあげる·あげる·やる·くださる·くれる·いただく·もらう」这七个,它们可以接在动词连用形+接续助词「て」下面构成授受补助动词「~てさしあげる·~てあげる·~てやる·~てくださる·~てくれる·~ていただく·~てもらう」来表示动作的授受关系。
这种表达是比较复杂的,即使是日语掌握的很好的外国人也会常常出现类似于「先生は私の手紙をいただきましたか」(老师收到我的信了么?)、「先生は私たちに日本語を教えてあげました」(老师教我们日语。
《西夏书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西夏书事》原文及翻译《西夏书事》简介《西夏书事》是纲目体西夏编年史,共四十二卷。
清吴广成编撰。
吴广成(生卒年不详),字西斋。
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
博闻而精史学。
嘉庆、道光间,以西夏割据西北数百年而史书记载阙略,乃悉心搜采唐以下各种有关文献资料,历十年编成此书。
《卷一》原文唐僖宗中和元年春三月,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起兵讨贼。
拓跋思恭本党项羌,始祖赤辞,初臣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待之厚,与结婚姻。
太宗时,诸羌归顺,拓跋氏不至。
贞观八年,行军大总管李靖奉诏击吐谷浑,赤辞屯狼道峡抗王师。
廓州刺史久且洛生遣使谕以祸福,辞曰:“浑主以腹心待我,不知其他,若速去,无污吾刀。
”洛生怒,引轻骑破之肃远山,斩首数百级,掳杂畜六千。
太宗因其败,令岷州都督李道彦招之。
赤辞从子思头潜纳款,其下拓跋细豆亦以所部请降。
赤辞知宗族携沮,稍欲自归。
岷州大都督刘师立复诱之,乃与思头俱内属。
分其地为懿、嵯、麟、可三十二州,以松州为都督府,擢赤辞西戎州都督,赐姓李,遂职贡不绝。
开元中,吐蕃浸盛,拓跋畏逼,请内徙。
元宗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以赤辞孙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封西平公。
天宝之乱,守寂有战功,擢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
广德二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叛,诱党项、浑、奴刺入寇。
朔方节度郭子仪以党项、吐谷浑部落散处盐、庆诸州,恐其滋乱,表徙静边州及夏州、乐容等六府党项于银州之北、夏州之东。
复徙宁朔州吐谷浑驻夏西,以离沮之。
于是召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刺史入朝,代宗厚赉之,使还绥其部。
自后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朝光居银夏,号平夏部。
贞元中,有夏州刺史拓跋乾晖、银州刺史拓跋乾曜、拓跋澄等,俱官其地。
思恭,乾晖裔孙也。
据有宥州,称刺史。
时冤句盗黄巢,由潼关陷长安。
僖宗幸蜀,关中大乱。
思恭纠合夷夏兵数万,约渭北延节度李孝昌会于州,誓牲讨贼,克日入援。
按:礼莫重于君臣,事莫大于征讨。
有唐中叶,太阿废锐,藩镇连兵。
庞勋、裘甫之徒,乘机肆乱,殚财动众,祸难始平。
授受句和授受关系
“我为他(别人)~ ”或“某人为某人~ ”
“他(别人)为我~ ”
①从受益者的角度进行表达 用于别人为自己或属于 ②动作者是(施益者)是句子的主语 自己一方的人做事。 ③受益者通常用“に格”表示,但「わたしに」经 常省略 ①从受益者的角度进行表达,受益者多用第一人称 做主题话题,第一人称为主题话题时经常省略。 ② 动作者(施益者)一般用“に格”表示,但「 用于请别人或者委托做 貸す、教える」等表示出借或传授知识的动作者有 某事。 时候则用“から格” ③说话人是受益者时,多带有说话人请求某人进行 该动作行为。 ①主要用于上对下的动作、也可以表示对动植物施 行的动作。 表示自己或属于自己一 ②物品的接受者或动作的接受者都不能是说话人或 方的人为别人做某事 说话人一方的人。 ③当听话人时接受者时,仅限于父母对子女、夫妻 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或上对下的场合。
てさしあげ る (自 谦)
てくださる (尊他)
ていただく (自谦)
当动作者(用“に格”表示, 有时也可以用“から格”)的 地位、身份以及年龄高于受益 者时,需要使用敬语的表达形 式。
N1<赠与者>
はN2<接受者>にN3<所赠物品>を + あげる
N1<赠与者>
はN2<接受者>にN3<所赠物品>を + くれる
用于他人将物品赠与说话人或在 心理上属于说话人一方(家人) 的人。 ①2→1/3→1 ②3→3/2→3
はN2<赠与者>に/から 品>を +もらう
N1< 接受者 >< 索取者 >
授受动词
あげる [0][他下一]给;给予
(give)
《师说》参考翻译译文
《师说》参考翻译译文1、《师说》参考翻译译文《师说》参考翻译《师说》参考译文之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有些人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食货典田制原文及翻译
食货典田制原文及翻译《通典.食货典.田制》详细记述了北魏均田制的产生及其具体内容。
从北魏到唐朝都实行过均田制,这一田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食货典田制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食货典田制孝文太和元年三月,诏曰:“去年牛疫死太半,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佣于余年。
一夫制理四十亩,中男二十亩。
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
”时李安世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
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
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
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窃见州郡之人,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
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
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
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
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
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
细人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
然后虚诈之人,绝于觊觎,守分之士,免于凌夺。
”帝深纳之,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
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
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
奴各依良。
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日语指示代词的译法
论日中语指示代词的译法通常,日语名词用于直接指示人或事物。
但是,像“私、私たち、あなた、あなた方、彼、彼ら、これら、それ”等间接指示人、事物、场所等名词的词语,被称之为代词,也就是代名词。
而日语代名词也根据它所表示的不同事项,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例如上面所列举的“私、私たち、あなた、あなた方、彼、彼ら”等为人称代词,而“れら、それ”等则是指示代词。
示连体词和指示副词。
日语的指示词有近称、中称、远称、不定称之分,统称为“こそあど”系。
首先,指示代词在谈话或者文章中所表示的意义有几种:1、こ~:指示自己刚刚说过的或还要再讲述下去的事情。
今日の授業はここまでにしましょう。
/今天的课程到此为止。
2、そ~:指示对方刚说的或对方能够明白的事情。
在文章或演讲中,表示读者或听众已经理解的前面刚刚讲述的事情。
考え方も多種多様で、それは面白かった。
/考虑方法各种各样,很有意思。
3、あ~:指示说话者回忆中的一段事物,或说话双方都知道的一件往事。
熱が出たが、あそこまで危険だとは知らなかった。
/当时发烧了,但没想到那么危险。
4、ど~:指示不知道或不明确的事物。
教室はどこですか。
/教室在哪里?其次,日语指示代词的四种译法,第一种译法叫做转义译法。
日语的指示代词细分为事物指代、场所指代、方向指代三种。
从词汇意义上讲,日语的各类指示代词都具有各自负责指代的对象或内容。
但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不能完全固定,会出现转用现象。
转义译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指代事物的指示代词转用于指人。
例如:お医者様はこれの父が余り大酒をするからだと仰有いますが……/大夫说,是因为他爸爸酒喝得太多的缘故。
2、指代事物的指示代词转用于场所。
例:あれに見えるのが有名な竜安寺だ。
/那儿可以看见的就是著名的龙安寺。
3、指代事物的指示代词转用于情况、场面。
例:世間知らずの人はこれだから困る。
/不通世故的人就是这样,真叫人没办法。
象山文集序 译文
《象山文集序》译文对照翻译:圣人之学,心学也。
圣人的学问,就是心学。
尧舜禹之相授受曰:“尧舜禹这些圣人一脉相承的心法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性一,允执厥中。
”此心学之源也。
这句话就是心学的源头。
“中”也者,“道心”之谓也;这里的“中”,说的就是“道心”。
“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
而道心精一称为“仁”,即所谓的“中”。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
孔孟的学问,只致力于“求仁”,这就是“精一”思想的传承。
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
当时已经出现了外求的问题,所以子贡才会怀疑“多学多识”的说法,他认为只有“博施济众,才算是“仁”。
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
孔子给他讲了“一以贯之”的道理,并且以“能近取譬“的方法来教导他,这是孔子教导他要从自己心上去寻求吧。
迨于孟氏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
到孟子的时代,墨子说“仁”就是“摩顶放踵”,而告子之流又有“仁内义外”的说法,到了这个时候,心学已经没落。
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孟子批驳告子“义外”的说法,他说:“仁,人心也。
仁,人心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又曰:“他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盖王道息而伯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
王道日趋衰微,霸术日渐盛行,那些追求功利的人,打着与天理近似的旗号,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蒙骗他人,还说“天理本就如此”。
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心”都已经没有了,哪里还有所谓的“天理”呢?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
从此往后,把“心”和“理”一分为二,“惟精惟一”的学问也就消亡了。
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もらう”用法浅析
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もらう”用法浅析作者:葛晓昱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1期[摘要] 本文以对中国国内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最难习得、最易出现偏误的两个授受表达“てもらう”和“てくれる”为研究对象,从日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二者可以互换和不可以互换的情况下,意义、语气方面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独特用法,目的在于使中国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加深对这两种较难的授受表达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授受补助动词意义语气一、先行研究杨(2004)以处于三个不同日语水平阶段的115名中国国内的日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语法测试和语用测试的形式,得出授受表达的习得顺序相关研究结果如下:あげる>①て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てくれる>てもらう(杨:2004)从理论上来分析,“(て)あげる”句的视点与主语、施动者一致,和汉语的“给”等给予动词用法一样,因此,最容易被学习者理解和习得。
“(て)くれる”句的主语是施动者,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学习者也较容易接受,但由于用法上会和“(て)あげる”和“(て)もらう”混淆,因此习得较晚。
而“(て)もらう”句的主语和施动者不一致,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汉语表述习惯不同,因此习得困难。
另外,汉语没有将恩惠意识体现在授受表达中的习惯,因此,“てくれる”和“てもらう”的习得在整个授受表达的习得过程中是最难的(杨,2004)。
又如,党淑兰(1999)在比较中日授受表达后,指出了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汉语中积极地强调行为者,而日语中的行为者却很模糊。
(奥津,1984)也指出,正是由于汉语中积极地强调行为者,所以汉语中的“给”使用的频率相当高,甚至日语中使用取得动词②“てもらう”的很多场合却翻译成汉语的“给”,这对“てもらう”的习得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其偏误最多,也是最难习得的授受补助动词。
另外,王燕(2000)和冯富荣(1995)也指出,中国日语学习者即使接受了恩惠,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很难意识到需要使用授受表达,这正是回避③使用“てくれる”的错误所在,在习得顺序中次之“てもらう”,“てくれる”的习得也较难。
日语指示代词的译法
通常,日语名词用于直接指示人或事物。
但是,像“私、私たち、あなた、あなた方、彼、彼ら、これら、それ”等间接指示人、事物、场所等名词的词语,被称之为代词,也就是代名词。
而日语代名词也根据它所表示的不同事项,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例如上面所列举的“私、私たち、あなた、あなた方、彼、彼ら”等为人称代词,而“れら、それ”等则是指示代词。
示连体词和指示副词。
日语的指示词有近称、中称、远称、不定称之分,统称为“こそあど”系。
首先,指示代词在谈话或者文章中所表示的意义有几种:1、こ~:指示自己刚刚说过的或还要再讲述下去的事情。
今日の授業はここまでにしましょう。
/今天的课程到此为止。
2、そ~:指示对方刚说的或对方能够明白的事情。
在文章或演讲中,表示读者或听众已经理解的前面刚刚讲述的事情。
考え方も多種多様で、それは面白かった。
/考虑方法各种各样,很有意思。
3、あ~:指示说话者回忆中的一段事物,或说话双方都知道的一件往事。
熱が出たが、あそこまで危険だとは知らなかった。
/当时发烧了,但没想到那么危险。
4、ど~:指示不知道或不明确的事物。
教室はどこですか。
/教室在哪里?其次,日语指示代词的四种译法,第一种译法叫做转义译法。
日语的指示代词细分为事物指代、场所指代、方向指代三种。
从词汇意义上讲,日语的各类指示代词都具有各自负责指代的对象或内容。
但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不能完全固定,会出现转用现象。
转义译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指代事物的指示代词转用于指人。
例如:お医者様はこれの父が余り大酒をするからだと仰有いますが……/大夫说,是因为他爸爸酒喝得太多的缘故。
2、指代事物的指示代词转用于场所。
例:あれに見えるのが有名な竜安寺だ。
/那儿可以看见的就是著名的龙安寺。
3、指代事物的指示代词转用于情况、场面。
例:世間知らずの人はこれだから困る。
/不通世故的人就是这样,真叫人没办法。
从授受动词的翻译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 , , , , 。 , 。 。
关键词 授 受 关 系 ; 恩 惠 ; 内 ; 外
:
}
昨天 收 到 了 朋 友 的来信 ; 巧 二 。 文 。 意 味 全锐 明 U 万 护九茫 音九护 。 万 寸 力 我 想 让您 解释一 下这 句 话 的意思 「< 扎 乙 」 「 < 茫 吞 乙」 ; 16 田 日本 藉 全 教 之 万 < 扎 乙 中力 田 中教我 日语 ; 7 二 二 力 上二 乙力 1 扣 为 沙支 廿 凡 屯 于 一度锐 明 U 万 < 茫 吞七 这个 地方 不 明 白 请 再解释 一下 二 授 受 动 词 的 恩惠 性 恩 惠 性 是 授 受 动词 固 有 的特 征 它 们 的 恩 惠 性 来 自哪 里呢 通 过下 面 的例子 进 行 分析 1 厚意 。 二 屯 。 九 赠 沙物 全 受 时取 。 九 ( 屯 乙 。 九 ) 2 家族 犯 招 土 崖 全 扣 九 寸 ( 扔 汀 乙 ) 3 二 。 招 屯 乞 牛 过 招 子 吞凡 犯 扔 汀 乙 ( 招 < 乙 ) 。 万寸 首 先看例句 1 一 3 如 果换成括 号 里 的 动词 的话 句 子 意思 虽 然 不变 但句 子给 人 的感 觉发 生 了 微 妙 的变化 宾语 是 赠 沙物 招 吞 中汀 招 屯 乞牛 三 个 单 词 只 表 达 了 它们本来 的意思 但是对 于 接受 者来 说 令人 喜 欢 的东 西 在这 中情 况下 使 用 收受 动词 的话 会 给人 一种 奇怪 的该感 觉 使 用 授 受 动词 时 交接 的事物 一般是好 的积 极 性 的事 物 而 使 用 「 与 之 乙 渡 寸 受 时取 乙 」 时 对交接事物 没有 特殊 要 求 因 此 授 受 动词 一 般 只 用 于 好 的 事物 换 言之 授 受 动词 包含 了 恩 惠 的意 思 在 日本人 的言 语活 动 中 比 较 重视对方 给 予 自身 的 恩 惠 而 当施 恩 于 对方 时 为 了 不 给对方 带来 心 理 上 的 负担 日本人一 般会 慎 重使 用 授 受 动词 日本人认 为恩 惠 是一 种 负 担 因 此 当表示 感 谢 的心 情 时 一 般使 用 寸 吞 支 廿 凡 而 中 国人 扔汀 则使 用 谢谢 基 于 这 种 心 理 朋 友 之 间 最好 避开 中 乙 乙 等词 而 使用 送 乙 上 送 乙 拟 这 样 的词 对长辈和 老 者 也不 扔 汀 乙 而 多使 用 北 送 沙支 寸 。 万 当对 使用 吞 U 扔 汀 乙 屯 乙 于 这 样 的词 汇 像 日 方施 加恩 惠 时 要 尽 量使 用 < 扎 乙 本人这 种 不给别人 添加 负 担 的说 法在 日常 生 活 中很 常见 例 如 旧 本人不 会 说 二 扎 全 吞 U 扔 汀 乙 ( 这 个送 给您 ) 而 通 常说 成 二 扎 上 乙 U 为 。 九 乙 ( 如果 您 喜欢 的话 这个 … … ) 或不 说 礼物本身 ; 直 接 说成 。 支 乙 板护 屯刃 万 寸 力 ( 实 在 不 成敬 意 ) 招 待客人 ; 时 板 犯 屯 扔 沙支 廿 凡 力 ( 没 有什 么 好 招 待您 的 ) 上言 于 在 日本人 的语 言 活 动 中 可 以 看 出这 样 一种现象 重 视对方施 与 的恩 惠 而 当 自己 施 予 对方恩 惠 时 则要估 日 不 给对 方增 加 心 理上 的 负 担 日本人 在接 受恩 惠 时 一般是作为 一种 负担来接受 的 所 以 , 对 表示 感 谢 时 中 国人往往说 谢谢 而 日本人却 用 寸 吞 支 廿 凡 ’( 不 起 )这种 友示 道歉 的话 因 为 日本人 认为 别人 给 自己 或 自己 一 方 的人 做 了 某种 有益事情 的时 候 虽 然别人 可 能是 自发 的 但是 总 是作 出某 种牺 牲或 增添 了 一 些麻烦 所 以 应该表示 道歉 的 意思 同样 自 己 施 恩 给别人 时 也 应尽 量减轻对方 由此产 生 的心 理 负担 当然 在 家庭成员 之间或 比较 亲近 的人之 间 这种表现就 淡薄得 多
《日语授受动词句翻译研究》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6.2 已有研 2
究
3
6.3 日语授 受动词句与汉
语给”字句
的...
4
6.4 日语授 受动词句对译
“给”字句的
特...
5
6.5 汉语 “给”字句对
译日语授受动
词句...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的 主要发现
7.2 研究的 局限性及后 续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谢谢观看
内容提要
说明
本书用例标记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先行研究概 述
1.3 本书的研究 内容、研究方法 和语料来...
1.4 本书的章节 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认知语言学 基本观点
2.2 认知语言学 的翻译观
2.3 认知语义学 理论
2.4 基于语料库 的翻译研究理论
第3章 日语授受动词的多义性
3.2 日语授受动 词的语义
3.1 日语授受动 词的视点和方向
性
3.3 日语授受动 词多义性的认知
基础
第4章 日语授受动词句的语义 类型和语义特...
4.1 授受独 1
立动词的语义 特征
4.2 补助动 2
词“テヤル” 句的语义类型 和...
3
4.3 补助动 词“テクレル”
句的语义类
型...
4
4.4 补助动 词“テモラウ”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日语授受动词句翻译研 究》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语言学
研究
方法
认知
语料库
语义
方向
日语
特征
翻译 理论
语料
受在文言文的翻译
受,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丰富,用法多样。
在文言文中,受字多用作动词,表示接受、承受、遭受等意。
以下是对受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含义的翻译及例句分析。
一、接受受字作为接受之意,可译为“接受、接纳”。
例如:1.《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翻译:那婉约娴静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漂浮。
那婉约娴静的女子,醒来入睡都追求。
追求却得不到,醒来入睡都思念。
绵绵不绝,翻来覆去。
2.《论语·为政》:“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二、承受受字作为承受之意,可译为“承受、承担”。
例如:1.《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命有所不受,况敢受敌乎?”翻译: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何况敢接受敌人的命令呢?2.《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进而爱护别人的小孩。
天下可以掌握在手心里。
三、遭受受字作为遭受之意,可译为“遭受、遭遇”。
例如:1.《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翻译:力能拔山啊气盖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2.《庄子·逍遥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危险。
综上所述,受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有多种含义,需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准确翻译。
通过对受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含义的翻译及例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授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鲁国,见一童子,方于道旁而授之书。
孔子问:“童子,尔授何书?”童子答曰:“《诗经》也。
”孔子曰:“《诗经》者,诗之祖也,含蓄深远,寓教于乐,尔能解之否?”童子曰:“能也。
”孔子喜,乃与之语。
孔子曰:“《诗经》之中,有《周南》、《召南》者,言周召之化,民风淳朴,教化之盛,故民有礼乐之兴。
尔宜熟读,以悟其义。
”童子受命,读《诗经》数年,渐通诗义,孔子益喜。
一日,孔子问童子:“尔读《诗经》多时,可曾有所得?”童子答曰:“《诗经》之中,有《关雎》一篇,言后妃之德,宜为后人之范。
”孔子曰:“善哉!《关雎》者,言后妃之贤,德配天地,为人所敬,尔宜效之。
”孔子又曰:“《诗经》之中,有《卫风》、《郑风》者,虽言男女之情,然亦寓有教化之意。
尔宜细读,以悟其深意。
”童子遵命,细读《卫风》、《郑风》,渐悟其教化之意。
孔子又曰:“《诗经》之中,有《小雅》、《大雅》者,皆言周室之盛,德化之隆。
尔宜熟读,以悟其义。
”童子受命,读《小雅》、《大雅》数年,渐通诗义,孔子益喜。
又一日,孔子问童子:“尔读《诗经》多时,可曾有所得?”童子答曰:“《诗经》之中,有《大雅·文王》一篇,言文王之德,仁爱天下,故能化民成俗。
吾欲效之。
”孔子曰:“善哉!尔能效文王之德,天下幸甚。
”孔子又曰:“《诗经》之中,有《鲁颂》、《齐颂》者,皆言鲁齐之盛,教化之隆。
尔宜熟读,以悟其义。
”童子受命,读《鲁颂》、《齐颂》数年,渐通诗义,孔子益喜。
孔子见童子学业有成,遂曰:“童子,尔读《诗经》多年,已通诗义,宜授之他人,传之后世。
”童子受命,遂授《诗经》于弟子,弟子亦得诗义,传之天下。
孔子曰:“《诗经》者,诗之宗也,含蓄深远,寓教于乐,世之至宝。
尔宜以诚心授之,使后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童子受命,兢兢业业,授《诗经》于弟子,弟子亦得诗义,传之天下。
岁月如梭,童子年事已高,孔子问童子:“尔授《诗经》多年,可曾有所感悟?”童子答曰:“吾授《诗经》多年,深知其义,然仍有所未尽。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的翻译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的翻译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王,秦王。
授,授受,给。
因、于是。
却,退却。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璧退几步站着。
出处:《史记·蔺相如列传》
作者:司马迁
原文(节选):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翻译: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
’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
文言文的授翻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授翻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1. 受和授的古文翻译受,是本字。
授是后起字。
也就是说,受之意包含授之意,而授只是受的一部分的意思。
受,象形解字,上面是一只左手,中间是舟类之物,下面是一只右手。
本意,相付也。
把东西送给人。
所以按义项分析来看,它有给予,接受之意。
延伸而来的就有交授,传授之意,另外也有蒙受与遭受之意。
授,从偏旁扌,沿用“受” 给予之本意,但一般只用于服务于统治者或者上级给予功臣或者贤哲的关系,不能以下授上。
如~予。
~权。
~命。
~奖。
~旗。
~衔。
~意。
~课。
~首。
另外,师授生,也是上到下的关系,是这层意思的延展,授,因此演变成上传授知识给下的意思。
2. 文言文中“不”和“授”分别有多少个意思不:详细字义〈副〉(1). (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
①本义:萼足。
②副词。
不。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5)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6)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7)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8)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9)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10)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11)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12)用在句末,构成问句〈古〉同“否”(fǒu)〈助〉(1)用来加强语气。
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用来调整音节〈形〉通“丕”(pī)。
大。
授:〈动〉(1)会意。
从手,从受,受声。
本义:给予;交给(2)授,予也。
(3)又如:授受(交接;交付和接受);授兵(把武器给战士);授官厅(官府;衙门);授玉(给予玉圭);授室(把家事交给新妇);授赏(奖赏);授简(给予简札);授以全权;授位(授予职位);授政(授予帝位)(4)交还,奉还(5)任命(6)又如:授正(任命官长);授用(任用);授能(任用有才能的人)(7)传授(8)又如:授经(讲授经书);授堂(讲授学业的堂室)(9)娶(媳妇),尤指旧时为子娶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受动词、授受助动词
①やる①~てやる
②あげるー差し上げる②~あげるーてさしあげる
③くれるーくださる③~てくれるーてくださる
④もらうーいただく④~てもらうーていただく
授受句1:自行他利、外向动作(やる、あげる、差し上げる)
物的施与
1、~が~にをやる
①朝、起きてから、まず小鳥に餌をやることです。
②これがわれわれが五年間を費やし、やっと出版した辞書なん
ですよ、君にやるよ。
2、~が~にをあげる
①私はこのデジタル・カメラを妹にあげるつもりです。
②明子さんは太郎さんにきれいなネクタイをあげたそうです。
3、~が~に~を差し上げる
①先生にうちで取れた野菜を差し上げましょう。
②おかげさまで論文答弁がパスしたので、お礼の印に記念品を
さしあげます。
为别人所做的动作
1、~が~に~を~てやる
①この犬は今日からうちの家族だから、可愛がってやりましょう。
②お前を美しい女にするためなら、どんなものでも買ってやる。
③お前にこれをくれてやろう。
2、~が~に~を~てあげる
①あなたは私の琴をお好きなようですから、お帰りまでにうまくなって、驚かしてあげたいと思っています。
②お前の望みは何でもきっと聞いてあげるから、お前ももっと立派な人になってほしいのですが。
3、~が~に~を~さしあげる
①それくらいのことは私ともでして差し上げますので、ご心配することはないですが。
②トムさんは先生に自分の国の歌を教えてあげました。
授受句2、他行己利、内向动作(くれる、くださる)
物的接受
1、~が~を~にくれる
①中村さんが私たちに何もくれませんでした。
②きれいなバラの花ね、誰がくれたんですか。
2、~が~を~にくださる
①あの方はいつもうちの子供にいろいろな物をくださいます。
②あのおじいちゃんが下さった人形はとてもおもしろかった。
别人为自己做出某项动作
1、~が~てくれる
①私が留守の間、めいの拓哉が子供を遊ばせてくれます。
②僕のことを忘れてはいけませんよ,帰ってきたら結婚してくれますか。
③彼が魚がよく釣れる場所を教えてくれた。
④100ドル札だけで、細かいものがないのだが、タクシー代を立て替えてお
いてくれないか。
⑤ここで騒いでくれると非常に迷惑するよ。
⑥本当に面倒なことをしてくれたね。
2、~が~てくださる
①これは小林先生が縫ってくださったワンピースです。
②私に会いたいため来て下さったじゃなくて、お金の話で私のところにいらしゃったのでしょう。
3、~てくれ王さんを呼んでくれ
~てくれませんか王さんを呼んでくれませんか。
授受句3、自行自利、曲线动作(もらう、いただく)
从别人那得到东西
1、~に~をもらう・いただく
①昨日隣のばあちゃんにもらったお菓子は、とても美味しかったわ。
②香港で作ったこのスカートはあなたのお母さんからいただきました。
2、~に~を~てもらう・いただく
①だから、君に頼んでいる。
お願いだから、彼女との縁談は断ってもらいた
い。
いや、どうか断ってください。
②本当に困り抜いたから、これからどうすればいいか教えてもらいたいんで
す。
③私はアパートの部屋を見させてもらいました。
④今日少しくらい早く休ませていただきませんか。
⑤ちょっと話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せんか。
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ゆうのうすけ)の小説に「蜘蛛の糸」
というのがある。
お釈迦さんが地獄の底で苦しんでいる一人の
男を見て、その男は生前に善行を施したことがあったのを思い
出し、助けてやろうと、一本の蜘蛛の糸を垂らしてやった。
男は
喜んで糸を捩り登ったが、糸下を見ると、数百、数千という人間
が糸をたどって登ってくるではないか。
糸は今にも切れそうだ。
これでは、俺は地獄に落ちてしまうと思って、大きい声で、「この蜘蛛の糸は俺のものだ、降りろ」と喚いた。
その途端に、この男のすぐ上から、糸がぶっつり切れて、また地獄の底に落ちていた。
この様子を見たお釈迦さんは、この男の無慈悲な心が、それ
相当の罰を受けたのであり、仕方がないと思われ、それ以上助
けることをしなかっ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