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达规则

合集下载

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的本土化分析

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的本土化分析

观点阐述
本次演示认为,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 利,防止非法取证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制度,明确规定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的适用范围和程序,以提高司法公正性 和透明度。同时,也应当加强对相关制度的监督和执行力度,确保其得到有效实 施。
1、选取具体案例,分析沉默权 制度和米兰达规则在实践中的适 用情况。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沉默权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探讨如何有效 保障这一制度的正确执行,以更好地维护个人权利和司法公正。另外,我们也需 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沉默权制度,以便于进行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
感谢观看
3、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在 刑事、民事与行政案件中的不同 应用
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主要适用于刑事案件,但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也有 一定的应用。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沉默权主要涉及当事人对对方主张的事实保 持沉默的情况。而米兰达规则则主要是为了防止警方在取证过程中违反法定程序, 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
2、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在 地方性法规中的体现及其实施情 况
在我国,一些地方性法规对沉默权制度和米兰达规则做出了一些规定。例如, 《上海市刑事诉讼法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 并要求警方在讯问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关权利。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 得到完全的实施,许多地方仍存在警方违法取证的情况。
正文
1、沉默权制度的背景和实施方 式
沉默权制度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美国“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年, 美国最高法院在该案中首次确立了沉默权制度,即被告人有权在刑事诉讼中不作 证或拒绝回答问题。此后,这一制度逐渐被西方各国所采纳,成为国际人权法中 的一项重要原则。

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一、“米兰达忠告”在一些美国“大片”中,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组镜头警察抓到疑犯后,一边忙着搜枪,戴手铐,嘴里一边念念有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会见律师的权利,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这就是刑事诉讼中,著名的“米兰达忠告”。

它的作用在于使被讯问人在接受警方讯问之前,明白自己所享有的《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和第六修正案所规定的权利,即:①任何案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作自证其罪的供词;②任何案件中,任何人都有权聘请法律顾问并得到法律帮助;③如果被询问人没有明白地放弃上述权利,警察在讯问中所取得的供词就不能采作证据。

《米兰达忠告》的完整内容应包括以下六条:1) 被讯问人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可以什么都不说或不回答任何问题;2) 倘若被讯问人放弃沉默权,那末被讯问人所叙述的一切都可在法庭上用作对被询问人不利的证据;3) 被讯问人有同律师谈话的权利,并且有权请律师在自己受讯时到场;4) 如果被讯问人愿意请律师但又无力聘请的话,那末警察应当在讯问前替被讯问人指定一名律师;5) 如果被讯问人当时愿意在没有律师在场的情况下回答问题,那么他仍有权在此后任何时刻停止回答问题,直至征求了其律师的意见;6) 被讯问人在已知自己享有上述权利的前提下,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弃权声明可以书面形式或用口头笔录形式作成,但必须有弃权人本人签名,才能生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充分保护被讯问人人权(主要是沉默权、受到法律帮助的权利)的刑事诉讼法规则。

那么,为什么它要贯以“米兰达忠告”的名称呢?这要从著名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法院案”说起。

二、“毒树之果”米兰达是美国一名23岁有前科的年轻人,1963年在一起强奸案发生后被亚利桑利州费利克斯城警察局逮捕。

在警察局,米兰达供述犯有绑架和强奸行为。

在亚利桑那州刑事案件法院对米兰达案进行审判时,警察承认在对被告进行讯问时,没有告知被告有权请辨护律师,也没有请辩护律师到场。

美国法律案例_米兰达(3篇)

美国法律案例_米兰达(3篇)

第1篇一、引言美国法律案例“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是指在美国刑事司法中,警察在逮捕嫌疑人或对其询问前必须告知其权利的一种程序。

这一案例起源于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项判决,对美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米兰达”警告的起源、背景、内容及其对美国刑事司法的影响。

二、背景1963年,亚利桑那州一名名叫埃德温·米兰达(Edwin Miranda)的嫌疑人因涉嫌绑架和谋杀而被逮捕。

在审讯过程中,警察未告知米兰达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也未告知其有权聘请律师。

审讯过程中,米兰达在未得到充分法律咨询的情况下,自愿承认了犯罪事实。

然而,在随后的审判中,米兰达的上诉律师认为,审讯过程中米兰达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因此要求撤销判决。

三、案件审理1966年,亚利桑那州最高法院驳回了米兰达的上诉。

随后,米兰达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美国最高法院审理了此案,并于1966年6月13日作出了判决。

四、判决内容美国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为,警察在逮捕嫌疑人或对其询问前,必须告知其以下权利:1. 有权保持沉默;2. 一切陈述都可用作对嫌疑人不利的证据;3. 有权聘请律师;4. 如果无力聘请律师,有权获得免费法律援助。

这些权利被统称为“米兰达权利”。

法院要求,在嫌疑人被正式逮捕后,警察必须告知其这些权利,并征得其自愿放弃。

五、影响“米兰达”警告自1966年判决以来,对美国刑事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保护嫌疑人权利:米兰达警告确保了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有权了解自己的权利,避免了无辜者被错误定罪。

2. 提高案件质量:米兰达警告要求警察在审讯前告知嫌疑人权利,有利于收集更有力的证据,提高案件质量。

3. 促进司法公正:米兰达警告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确保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4. 影响国际刑事司法:米兰达警告成为国际刑事司法的重要参考,许多国家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借鉴了这一原则。

六、总结“米兰达”警告作为美国刑事司法的重要制度,对保护嫌疑人权利、提高案件质量、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米兰达警告案例资料

米兰达警告案例资料

米兰达警告案例资料米兰达警告案例是指由工程师阿米尔·米兰达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经典案例,该案例涉及到一种被称为“米兰达警告”的设计原则。

米兰达警告是指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遇到潜在的危险或错误操作时,通过设计合适的警告机制来提醒用户注意,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以下是关于米兰达警告案例的一些具体资料。

1. 案例背景米兰达警告案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阿米尔·米兰达是一名航空工程师,他注意到在飞机上经常发生一些可避免的错误操作,导致事故发生。

他意识到这些错误操作往往是由于用户对产品的功能和操作流程不熟悉所致,因此提出了米兰达警告的设计原则。

2. 米兰达警告的原则米兰达警告的设计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可见性、可理解性和可行性。

可见性要求警告信息能够在用户使用产品时显眼地出现,不容易被忽略。

可理解性要求警告信息能够被用户理解,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或复杂的语句。

可行性要求警告信息提供具体的应对措施,告诉用户如何避免危险或错误操作。

3. 警告的种类根据米兰达警告的原则,警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警示性警告、禁止性警告和提示性警告。

警示性警告用于提醒用户注意潜在的危险,禁止性警告用于告诉用户某些操作是禁止的,提示性警告用于提供一些额外的信息或建议。

4. 案例分析米兰达警告案例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飞机座椅上的警示标志。

在飞机的座椅上,通常会有一个标志,上面画有一个人的图标,示意禁止站立。

这个标志就是一个禁止性警告,告诉乘客禁止在起飞、降落或紧急情况下站立。

这个标志的可见性很高,乘客在坐下时很容易看到,而且图标很容易理解,即使是不懂英文的乘客也能明白它的含义。

5. 另一个案例是汽车上的警示灯。

在现代汽车中,有很多警示灯用于提醒驾驶员注意车辆的状态。

比如,发动机故障灯会在发动机出现故障时亮起,提醒驾驶员需要检修车辆。

这个警示灯的可见性很高,放在驾驶员仪表板上,驾驶员很容易注意到。

而且,灯的颜色和形状也很容易理解,红色的发动机故障灯表示严重故障需要立即处理。

从“米兰达规则”看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从“米兰达规则”看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从“米兰达规则”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摘要:“米兰达规则”在美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保护了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确立了依据第五宪法修正案中不自证其罪条款来检验当事人供词合法性的原则。

而在中国,刑事司法制度虽然有很大发展,但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仍处于弱势,甚至警察在审讯阶段刑讯逼供,而这些,足够引起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不自证其罪米兰达规则刑讯逼供一、在米兰达判决前的美国刑事司法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刑事案件中被强迫作对自己不利的证词,这就是美国法律中的不自证其罪原则。

这一宪法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适用于法庭审判阶段,即在法庭审判时被告人不得被强迫作对自己不利的证词。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才将此原则的适用扩大到警察侦查阶段。

【1】侦破案件时,警察都希望能得到嫌疑人的供词。

因为嫌疑人的供词无疑是证明嫌疑人有罪的有力证据。

但众所周知,被警察逮捕之人于受询问时,多处于惊慌恐惧中,而警察的问案方式多具有威吓性,在警讯中要确保被告自白的任意性,确保被告基于自由意思而陈述,实属不易。

而对于法官,就只得凭一己之喜恶,自已决定何种供词为强迫下做出的并予以排除,何种供词是自由意思的表示予以接受。

基于以上原因,在米兰达判决以前美国有的州甚至以形式惩罚方式,来处罚警察以违法不当行为方式询问被告。

有的州即立法规定下列行为为犯罪行为:妨碍律师与被捕之人会面者;于被告被逮捕后,未将被捕之事实通知其亲人者;以暴力或威胁的方式取得自白者。

【2】二、米兰达判决米兰达案的案情并不复杂。

被告人米兰达因强奸罪被逮捕。

警察在没有告知米兰达享有沉默权和律师权的情况下对他进行了审问。

米兰达向警察做了有罪陈述。

米兰达案中实际还有其他三个类似案件。

这些案件虽然案情不同,但涉及同样的问题,即警察是否应在审问嫌疑人时告知嫌疑人他享有沉默权和律师权。

1966年6月13日,首席大法官沃伦(Warren)主持庭审,联邦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一起参加,最后以5:4的比例通过了由沃伦执笔、针对米兰达上诉请求的裁判意见书。

谈谈对米兰达规则的认识

谈谈对米兰达规则的认识

谈谈对米兰达规则的认识米兰达规则,这在美国司法界可是个响当当的存在呢。

咱得好好唠唠对它的认识。

米兰达规则,简单来说就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得告诉人家一些权利。

这就好比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玩,得有人告诉你这儿的一些基本规矩一样。

要是警察叔叔直接就开始问问题,嫌疑人可能都蒙圈了,不知道自己还有权利这回事儿呢。

这权利都有啥呢?就像有权保持沉默呀,要是说的话可能被用作法庭上的证据啥的。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游戏里,你得知道有些操作是会有特定后果的,你得谨慎选择。

你想啊,要是没有米兰达规则,那嫌疑人的处境得多被动。

就像一个小羊突然被大灰狼揪住了,还不知道自己能反抗一下或者有啥保护自己的办法。

这规则呢,就是给嫌疑人一个小小的盾牌,让他们在面对强大的司法力量时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

比如说,要是一个人被冤枉了,他可能一紧张就乱说话,要是没有被告知有保持沉默的权利,那他可能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这米兰达规则就像是一道安全网,在司法程序这个大舞台上,保障着嫌疑人的一些基本权益。

从另一个角度看,米兰达规则也不是说就完全偏向嫌疑人了。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两边都得有规则才公平。

它是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天平,不让一边太重一边太轻。

警察呢,也得按照规则来办事,这样得到的证据才更可靠呀。

要是通过不正当的讯问得到的证据,就像用假秤称出来的东西,看着是那么回事儿,其实根本不靠谱。

米兰达规则就是要保证整个司法过程就像一场光明正大的赛跑,大家都在规则内竞争,而不是有人偷偷使绊子。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也能看到米兰达规则的影子。

比如说在一些电视剧或者电影里,警察一抓了人,就开始念那一套台词。

这虽然有时候看着有点形式化,可这形式背后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这就好比过年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传统习俗,看起来只是一些仪式,可实际上承载着文化和家庭情感等很多东西。

米兰达规则也是这样,虽然看着只是几句简单的告知,可这是司法文明的一种体现。

再往深了想,米兰达规则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对于人权的尊重。

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米兰达法则是米兰达警告。

美国刑事诉讼中的米兰达权利,也就是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的权利,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法律制度。

完整的是“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说的一切都可作为指控你的不利证据,你有权请律师在你受审时到场,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法庭将为你指派一位。

”西方社会确保人有沉默的权利,即警方不能在不尊重嫌疑人人权的前提下进行有罪推定。

西方人之所以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宁肯让犯人跑掉,也不让法律跑掉,因为他们信奉的基本原则是无罪推定。

而起诉一方却必须运用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被告的有罪。

做不到这一点,就当把被告当场释放。

米兰达法则的来由是:1963年,米兰达因为涉嫌对一名女孩进行抢劫、绑架而被警方逮捕,在警局接受讯问,并在一份供认书上签了名,法庭根据米兰达的供词而判其有罪。

随后,米兰达进行上诉,称自己的供述是受到警方胁迫而做的,并且警方在讯问前没有告知他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这个案件就这么一层层地告上去了,历时三年。

196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作出最终裁决,确认米兰达在接受讯问前有权知道自己的法定权利,警方有义务将它告知嫌疑人,否则不能讯问。

最后,米兰达之前的供词被认定不能作为有效证据。

这个案件对美国司法和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开始美国的警察就说这工作没法干了,案子没法审了,但是他们仍然默默的接受了这一现实。

从这儿以后,美国警方都在询问嫌疑人的时候会阐明: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你的呈堂证供;你有权在接受审讯的时候请一个律师,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的话,我们可以给你请一位,不知道你是否完全了解你以上的权力,这便是米兰达法则的来由。

米兰达规则对中国的启示

米兰达规则对中国的启示

米兰达规则对中国的启示米兰达规则,也就是我国通常所说的沉默权制度,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66年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案中创设,其基本内容为在对处于拘禁中的被告人进行讯问时,警察必须告知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违反这一义务所得到的供述不具有可采性。

国家赋予公民沉默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其不仅是一项刑事法律基本原则,也是刑事被告人的一项基本人权,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沉默权的法律文件。

米兰达规则对我国刑事立法、执法、守法活动具有诸多现实和积极的启示。

1963年的一个深夜,美国亚利桑那州某影院女营业员下班回家,路上被一男子劫持,并遭强奸。

嫌疑犯米兰达被警察抓获后,受害人指认他就是罪犯,经讯问,米兰达供认不讳,写了供认书,签了字。

米兰达被控犯有强奸等罪行。

审判中,经法院为米兰达指定的辩护律师的追问,警局官员承认了在对被告人进行讯问时没有告知被告人有权请辩护律师,当时也无辩护律师在场,不过,主审法官仍认可将米兰达的供述作为认定犯罪的证据。

米兰达被定罪后,最后诉至联邦最高法院。

被告主张,自己当时的招供是被迫的,警察违反了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不得强迫被告自证其罪的规定。

法院认同了被告的观点:警察在讯问米兰达之前没有告诉他有保持沉默和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有违第五修正案,因此而取得的被告人的供述不能作为合法证据使用,故推翻原判,米兰达被无罪释放。

最高法院正是在在该案中确立了米兰达规则,要求警察在审讯之前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1、有权保持沉默;2、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3、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4、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政府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

错误的无罪仅仅是放纵了一个罪犯,而错误的定罪则在放纵真正罪犯的同时,冤枉了一个无辜者,由此可见,米兰达规则是法治社会法律程序正当,法律保障民主、自由、人权的充分体现,其优越性有以下几点:1、米兰达规则使警察权力受到了有效规制,警方通过非法手段得来的证据不再被法庭采纳,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因警方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而造成错误的定罪;2、有效地保障了公民合法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任何对公民合法人身的侵害的是对国家法律的直接挑战,增加了执法人员违法成本;3、沉默权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公民有权决定说什么或者不说什么,法律规定的除外,米兰达规则遵循着人权第一的原则;4、每一个人在面对国家权利时都是显得十分的渺小,米兰达规则确立的沉默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制约,是对诉讼地位平等的追求。

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

来自于英美法律制度中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即沉默权的规定.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对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一案作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裁决,这一裁决已成为美国本世纪内最重要的刑事裁决之一。

1963年,一个23岁的无业青年恩纳斯托·米兰达,因涉嫌强奸和绑架妇女在亚利桑那州被捕,警官随即对他进行了审问。

在审讯前,警官没有告诉米兰达有权保持沉默,有权不自认其罪。

米兰达文化不高,这辈子也从没听说过世界上还有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这么个玩艺儿。

经过连续两小时的审讯,米兰达承认了罪行,并在供词上签了字。

后来在法庭上,检察官向陪审团出示了米兰达的供词,作为指控他犯罪的重要证据。

米兰达的律师则坚持认为,根据宪法,米兰达供词是无效的。

最后,陪审团判决米兰达有罪,法官判米兰达20年徒刑。

此案后来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而最高法院最终推翻了地方法院的判决,理由是警官在审讯前,没有预先告诉米兰达应享有的宪法权力。

最终在美国确立了一条家喻户晓的规则,任何警察在审讯嫌疑人之前,必须完整的清晰的背出那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指控你的不利证据,你有权请律师在你受审时到场,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法庭将为你指定一位”。

然后才将犯罪嫌疑人带回警察局,这就是米兰达规则,也叫“米兰达警告”。

后来最高法院在裁决中向警方重申了审讯嫌犯的规则:第一,预先告诉嫌犯有权保持沉默。

第二,预先告诉嫌犯,他们的供词可能用来起诉和审判他们自己。

第三,嫌犯有权请律师在受审时到场。

第四,如果嫌犯请不起律师,法庭将免费为他指定一位律师。

这些规定后来被称为"米兰达规则"。

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港片或外国片中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告知"米兰达规则"的前三条与米兰达一案有关,而规则第四条,即如果嫌犯请不起辩护律师,法庭应免费为其指定一位律师的规定,则是根据美国最高法院在1963年作出的另一项重要裁决。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

米兰达规则被告认为,自己当时的招供是被迫的,警察违反了不得强迫被追诉人对自己作证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同意了被告的观点,认为:虽然被告肉体上没有受到强迫,甚至也没有人直接告诉他必须招供,但“心理上”的强迫是存在的。

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里宣布,警察局审讯室里的“气氛”很令人担心。

现代审讯用的是“攻心”战术,审讯在室内进行,同外界隔绝,现场除了被告以外全是警察。

警察所问的并不是被追诉者做了没做,而是为什么要做。

此外,警察还用各种方法松懈被讯问者的警觉,如常常假装同情或者把犯罪的责任推到受害人或社会身上,让被讯问人觉得案件并非那么严重;或者软硬兼施,一会儿口气粗鲁,一会儿温文尔雅。

所有这一切,联邦最高法院认为,都给被讯问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样供认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不应作为合法证据使用。

因此,联邦最高法院明确规定:在审讯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1)有权保持沉默;(2)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3)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4)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

这就是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一案所产生的著名的“米兰达警告”。

如果警察在审讯时没有预先作出以上4条警告,那么,被讯问人的供词一律不得作为证据进入司法程序。

米兰达案判决30多年来,这条法律规定目前在美国是妇孺皆知。

因此,嫌疑人被捕后,一般都是开口就说:“我要对我的律师说话”或“在同我的律师谈话之前我不想谈任何东西。

”米兰达规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沉默权。

这已为世人所共知,并成为保护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的强有力的工具。

沉默权,即对提问可以不回答,从而减少和避免刑讯逼供、诱供或惧于强权的假供,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下犯罪嫌疑人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肯定了犯罪嫌疑人不得被迫自证有罪。

二、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

嫌疑人个人的力量不足以保证讯问的“正常”进行,律师的参与对讯问程序的合法有效起到监督保证作用,在一定程序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无力聘请律师的,应由政府免费提供,以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米兰达规则的真正精神实际上体现的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

米兰达规则的真正精神实际上体现的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

米兰达规则的真正精神实际上体现的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即“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不得受判处死罪或其他不名誉罪行之审判,惟发生在陆、海军中或发生在战时或出现公共危险时服现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

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

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

”这条修正案使得美国人在受到刑事司法审判的时候,享有沉默权,即所谓“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

这条规则最初来源于1783年“英国诉沃利克沙尔”案的判决中表达的思想:任何人都享有免除自证有罪的特权。

而这样的思想实际上还可以上溯到更早的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确立的正当程序原则:“未经合法审判,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

这里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对审判程序的严格规制。

其基本思想在于,任何一个公民在他面对国家权力机构时,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权利的保障上就应当向其倾斜。

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阐释确立米兰达规则时表明的一样,警察局的关押环境和复杂的训问手段,就足以对嫌疑犯形成巨大的心理攻势,而迫使许多嫌疑犯在不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自证其罪。

因此米兰达规则表明,如果反对自我归罪的原则在审判以前的警察局讯问阶段无法得到保障,那么许多嫌疑犯在进入司法审判之前,就已经丧失了这种权利。

刑事诉讼法考试说明刑诉考试将从下列10个案例中选取2-3个案例作为考试内容,另从2个论述题中选取1个题目作为考试内容。

一.1963年3月3日凌晨,菲尼克斯市,一名18岁的剧场服务员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个陌生男人拖进小汽车里。

车子驶到偏僻的地方,该男人强奸了她,后来,她被扔在她家附近的地方。

一个星期后,23岁的米兰达被逮捕,警方将他和另外3个人混在一起进行辨认。

受害者不能肯定是米兰达,但她说米兰达是与犯罪者最像的一个。

美国司法制度之刑事司法制度——米兰达规则的解析

美国司法制度之刑事司法制度——米兰达规则的解析

美国司法制度之刑事司法制度——米兰达规则的解析美国司法制度之刑事司法制度——米兰达规则的解析1966年颁布的米兰达规则(MirandaRule)作为美国刑事司法的重要制度中重要一节,对美国刑事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美国进入二战后法院主张“人权优先”之结果,该规则的确立对美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Miranda规则之产生Miranda规则产生于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所判决的Miranda v. Arizona (Miranda v. Arizona,384 U. S 436[1966])一案。

该判决产生之前已有较复杂之情节。

1963年3月3日,一个18岁的名叫巴巴拉.约翰逊的女孩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附近被绑架和强奸。

10天后,23岁的Ernesto Miranda在凤凰城的家中被逮捕,然后被带到警局就有关强奸和绑架案件接受讯问。

当时的Miranda家境贫穷,中学九年级退学。

刚开始,Miranda否认犯罪,但后来不久,他承认实施犯罪行为,并写下自白书。

该自白包含一份声明,声明自白是米兰达在完全知晓其法律权利和完全理解他所做自白可能不利于他的情况下作出的。

在亚利桑那州初审法院审理此案时,Miranda的自白被当作证据采用,随后他被判绑架罪和强奸罪成立。

上诉后,亚利桑那州最高法院维持了这一判决,每一罪名被判20~30年监禁。

Miranda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了上诉。

联邦最高法院调卷审查此案,于1966年6月13日以5:4的微弱多数推翻了原判决,认为Miranda的自白不可采。

联邦最高法院指出本文由收集整理,当一个人被羁押或被当局剥夺了自由,同时面临讯问之时,反对自证其罪的权利就受到了损害。

必须采取法律程序上的保护措施.,在接受讯问之前,这个人必须受到警告,告知其有权保持沉默,他所讲的每一句话能作为呈堂证供,他有权利要求律师在场,如果他支付不起律师费用,只要他愿意,在讯问之前应为其指定一名律师。

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宪法要求我告知你以下权利:1.你有权保持沉默,你对任何一个警察所说的一切都将可能被作为法庭对你不利的证据。

2.你有权利在接受警察询问之前委托律师,他(她)可以陪伴你受讯问的全过程。

3.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只要你愿意,在所有询问之前将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4.如果你不愿意回答问题,你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终止谈话。

5.如果你希望跟你对律师谈话,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停止回答问题,并且你可以让律师一直伴随你询问的全过程。

米兰达规则由来:1963年亚利桑那州厄尼斯多•米兰达绑架并强奸一白人女孩,事后被捕,供认不讳背叛入狱,被判50年有期徒刑的米兰达不服,警察违反了不得强迫被追诉人对自己作证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而在那份供词的上方有一段事先统一打印好的文字:“本口供是我自愿作出的,没有威胁也没有豁免的承诺,我完全知晓我的法律权利,明白我所做的任何陈述都可能用来反对我。

”。

1966年初,最高法院决定受理该案,并于6月13日以5:4的表决结果作出推翻原判的裁决,从此米兰达规则问世。

从米兰达规则出现到今天,它一直备受争议,这是是打击犯罪与刑事诉讼人权保护之间的博弈,他保护个人的人权,给弱势群体提供更好地帮助,维护他们的权利,更有利于国家整体水平的公平,防止某些执法者滥用职权,刑讯逼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那些狡猾、奸诈和顽抗到底的犯罪嫌疑人不吐真言,隐瞒犯罪真相,甚至失去让犯罪嫌疑人在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彻底坦白的宝贵时机,给警察执法造成极大困难。

就我国是否使用米兰达法则这一话题而言:我国在积极与国际接轨,2004年我国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以来,增加相应的人权保障措施已成为我国立法机关修订各种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2年公安部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新规在诸多方面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公安刑事执法的基本任务中写入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并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和“严禁刑讯逼供”。

米兰达规则及其例外

米兰达规则及其例外

米兰达规则及其例外判例来源一起强奸案催生的米兰达规则被告认为,自己当时的招供是被迫的,警察违反了不得强迫被追诉人对自己作证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同意了被告的观点,认为:虽然被告肉体上没有受到强迫,甚至也没有人直接告诉他必须招供,但“心理上”的强迫是存在的。

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里宣布,警察局审讯室里的“气氛”很令人担心。

现代审讯用的是“攻心”战术,审讯在室内进行,同外界隔绝,现场除了被告以外全是警察。

警察所问的并不是被追诉者做了没做,而是为什么要做。

此外,警察还用各种方法松懈被讯问者的警觉,如常常假装同情或者把犯罪的责任推到受害人或社会身上,让被讯问人觉得案件并非那么严重;或者软硬兼施,一会儿口气粗鲁,一会儿温文尔雅。

所有这一切,联邦最高法院认为,都给被讯问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样供认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不应作为合法证据使用。

因此,联邦最高法院明确规定:在审讯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1)有权保持沉默;(2)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3)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4)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

这就是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一案所产生的著名的“米兰达警告”。

如果警察在审讯时没有预先作出以上4条警告,那么,被讯问人的供词一律不得作为证据进入司法程序。

米兰达案判决30多年来,这条法律规定如今在美国是妇孺皆知。

因此,嫌疑人被捕后,一般都是开口就说:“我要对我的律师说话”或“在同我的律师谈话之前我不想谈任何东西。

”虽然米兰达规则已经成为美国刑事诉讼的常规动作,但仍然存在不少的例外情形,笔者列于此处,供各位参考:例外情形包括:(一)哈里斯诉纽约州(Harris v. New York 401 U.S. 222 (1971) )1966年1月4日哈里斯在向便衣警官出售海洛因时被捕。

当时米兰达规则还未问世,在警察没有告知其享有的宪法权利情况下哈里斯作了有罪供述。

米兰达规则的蜕变及其启示

米兰达规则的蜕变及其启示
21 00年 9月
武 陵 学 刊
J u a f uig o r lo l n W n
S p. 0 0 e 2 1 Vo . 5 N . 13 o 5
第3 5卷第 5期
口非 法证 据 排 除 规 则 研 究 口
米 兰 达 规 则 的 蜕 变 及 其 启 示
金 华
( 湘潭大学 法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0 ) 1 15
不 出庭作证 的法律 后 果 , 空 了上 述 规定 中为 讯 问 架 人 员设 定 的 出庭 作 证 的 义 务 J 。学 者 们 指 出 的 疏 漏 既包 括应 当排 除 的 供 述 范 围 , 供述 排 除 规 则 的 即 实 体性 因素 , 也包 括 排除供 述 的程 序设 置 , 即供述 排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即使在侦查技术发达 的国家 , 讯 问制度 仍然 是刑 事 侦 查 中必 经 的取 证 程 序 , 且 并
由此 而取 得 的供 述 是在刑 事 审判 中认 定被告 人 有罪 的有力 证 据 。与此 同 时 , 问过 程 中又很 容 易 产 生 讯
引诱 和欺 骗 , 根 据 《 除 非 法 证 据 规 定 》 要 求 , 而 排 的
剑, 在实施 的 4 0多年 中却不断受到侵蚀 , 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原 因 包括规 则 自身缺 陷、 警察 有意规避 、 法
院 大开 绿 灯 及 对 弱 势 人 群 保 护 不 力 。 这是 中 国供 述排 除 规 则 实施 中应 当吸 取 的 经验 和 教 训 。
关 键 词 : 米 兰 达 规 则 ; 述 ; 除 规 则 供 排
中图 分 类 号 : 9 5 1 D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04【0 0)5— 0 9— 8 17 9 1 2 1 0 0 8 0

米兰达权利

米兰达权利

米兰达权利米兰达权利(miranda rights),也称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是指美国警察(包括检察官)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6年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一案的判例中,最终确立的米兰达规则。

在讯问刑事案件嫌疑人之前,必须对其明白无误的告知其有权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即刑事案件嫌疑犯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而行使沉默权和要求得到律师协助的权利。

标志性内容为“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目录1基本内容2历史由来3法律效力4影响争议1基本内容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而且将会在法庭上作为指控你的不利证据;审问之前,你有权与律师谈话,得到律师的帮助和建议;你有权请律师在你受审问时在场;如果你希望聘请律师但却雇不起,法庭将为你指定一位律师。

2历史由来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3年3月3日,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18岁的女孩芭芭拉,在下晚班回家的路上遭一名男子绑架、强奸。

10天后,警方逮捕23岁无业青年恩纳斯托·米兰达,芭芭拉在警局里指认出米兰达就是那名侵害自己的歹徒。

警方立即展开审讯,两小时后米兰达承认罪行并在供词上签字。

地方法院依据这份供词判处米兰达有期徒刑20年。

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无论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

根据这一条款,无论是在警察局还是法庭上,任何人都有权保持沉默。

宪法第6条修正案则规定:犯罪嫌疑人在法庭受审时有权请律师帮助为其辩护。

而米兰达是个街头混混儿,压根儿就不知道宪法第5条修正案是什么。

而主审法官为米兰达指定的辩护律师年龄很大,并且缺乏刑事案辩护经验,虽指出米兰达的供词属于被迫自证其罪,违反宪法第5条修正案,但检方抓住这名律师胡乱解释最高法院判例的漏洞,论证警方并未违规。

米兰达和律师不服判决,最终将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1966年,最高法院以五票对四票裁决此前对米兰达的审判无效。

随后,首席大法官沃伦亲自撰写法院判决书,向全美警务和执法官员详细规定审讯犯罪嫌犯时所必须遵守的程序和规则。

如何理解米兰达规则

如何理解米兰达规则

如何理解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是指警方在对嫌疑犯进行逮捕或询问时,必须提前告知其权利,包
括保持沉默、请律师辩护等。

这些权利的提醒被称为"米兰达权利",得名于一个涉
及犯罪活动的案件。

米兰达规则的出现是为了保护被捕嫌犯的权利,确保其获得公正的对待。

这一
规则基于美国宪法第五和第六修正案的保护原则,旨在阻止嫌疑犯在没有适当法律援助的情况下被迫自证其罪。

通过提前告知权利,被捕嫌犯有自由选择是否与警方合作,同时也能够获得适当法律援助,以确保其受到公正审判。

理解米兰达规则的重点是要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米兰达规则适用于被警方视为嫌疑犯的人,而非普通公民。

当警方进行
逮捕或询问时,才需要告知其权利。

这一规则并非适用于日常交流或无官方权威代表的场合。

其次,米兰达规则确保被捕嫌犯在接受警方讯问时,知晓可以保持沉默的权利,以免自证其罪。

任何嫌疑犯在被问话时都有权选择保持沉默,而不受到负面影响。

第三,米兰达规则还要求警方告知被捕嫌犯有权寻求法律援助,包括请律师进
行辩护。

这样可以确保嫌犯能够在调查和审判过程中得到适当的法律建议和保护。

最后,任何违反米兰达规则的证据都可能被排除在法庭审判中。

这是为了确保
被捕嫌犯在逮捕和询问过程中,得到公正的待遇和适当的程序保护。

总之,米兰达规则是保护被捕嫌犯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定。

它确保了被捕嫌
犯在接受警方讯问时获得基本的权利保护,包括保持沉默和请律师辩护等。

遵守米兰达规则可以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并确保嫌犯获得公正审判。

10.论米兰达规则与中国式沉默权制度

10.论米兰达规则与中国式沉默权制度

论米兰达规则与中国式沉默权制度摘要沉默权制度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经广泛推崇和应用,但我国因为国情、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曾建立沉默权制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我国是否应当建立沉默权制度引起了法学和司法实践界激烈的讨论,本文通过分析米兰达规则,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对在中国建立沉默权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吸取米兰达规则和沉默权制度的优秀之处,再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一、沉默权制度概述(一)沉默权的界定对于沉默权,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沉默权也可能作出不同的解释。

大体来说,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广义上,沉默权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即任何人有权决定他愿意说什么或不说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因此,面对其他人或机构的提问,均有权拒绝回答,更有权拒绝回答可能使他自陷于罪的问题。

狭义上,沉默权则是专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来自警察和法庭的讯问,有拒绝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权利。

根据这种狭义的理解,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特有的一项诉讼权利。

一般来说,不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沉默权,各国法律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

本文所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上述狭义的沉默权。

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沉默权又有"默示沉默权"与"明示沉默权"之分。

所谓"默示沉默权",是指法律并未使用"你有权保持沉默"之类的字样,但默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提问的权利,通常的立法用语是"对任何人都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而"明示沉默权",则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任何执法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讯问之前,必须明确告知他有保持沉默而不必回答提问的权利。

正像美国于1966年通过一起判例所确立的"米兰达规则"那样,如果警察或法官在进行讯问前没有履行告知的义务,就会被认为是非法取证,即使取得了当事人认罪的供述,也不能据此认定其有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使如此,很少人料到米兰达权利会规定这样全面的保护措施。首席法官亲自撰写了以5票对4票通过的裁决意见书。在意见书中,他对那时的警察手册提出了挑战。它指示讯问者“要控制和压倒讯问对象”,“讯问要果断坚定,决不手软”,有时可连续几天;它甚至指示“用计谋诱供。”
侄子的记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埃内斯托和凤凰城警察不愉快的经历之后,他的侄子却成了警察局的探员。戴夫每天背读米兰达警告给犯罪嫌疑人听,但是那些词语对他更加意味深长。“念米兰达权利给别人听,有股子怪怪的感觉,”有19年警龄的老手边抽动黑白相间的八字须边说道。“我每一次念它,都要想起他。”
真实生活也许并不像电影中那样,但是了解米兰达原则还是非常重要,应得的权利,不能轻言放弃!
美国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首先要向其宣布:你有权保持沉默,因为你的任何供述都可能成为对证明你有罪的证据;你在供述前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若你请不起律师,政府会免费为你提供。这就是有名的“米兰达规则”。其他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规则。
戴维·米兰达说,“我爸爸告诉我说墨西哥人不能去有些地方游泳,不能去某些地方跳舞,有些姑娘不能约会。”
埃内斯托是从墨西哥索诺拉移民来的房屋油漆工的第五个孩子。他自幼多次进出少年管教机构,9年级时退学,后来跟随他哥哥们参军。在他回到亚利桑那州梅萨(Mesa)老家前,曾因擅离职守不名誉地被开除,还因盗窃一辆汽车而在联邦监狱服刑一年。
米兰达规则的起源-米兰达案
米兰达一案源自凤凰城警察局地下室一间地牢似的讯问室。
埃内斯托·米兰达是名有前科的中学退学生,因于一周前强奸一名未成年少女而被捕。她事后发现了他的1953年帕卡德(Packard)车,辨认出它属于那个让她搭车,开往沙漠后将她奸污的男子。他离开她时说了,“为我祈祷。”
从1963年3月2日天一亮,警员们就轮番盘问这年轻的墨西哥裔美国人。他们的目的:供词。
德布斯先生如今是凤凰城一名出众的辩护律师。那天晚上,他是呆在警察局的探员之一。他现在不怎么记得那嫌疑人。“他是个小个墨西哥小子。在那个年头,他就是那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然而,德布斯倒是记得他的同事使用了一切允许的手段,从“唱白脸和唱红脸”的软硬兼施到以把种种罪名加在他头上相威胁。
不过,各国对应于米兰达原则的权利宣告也有不同的情形,例如在英国或韦尔斯地区的版本则是:
You do not have to say anything, but it may harm your defense if you do not mention, when questioned, something which you later rely on in court. Anything you do say may be given in evidence.
因而,埃内斯托因强奸被捕时,刑法制度他不陌生。然而,刑法制度却没有像对待一个住在托马斯路北侧的中产阶级白人犯罪嫌疑人那样对待他。
回想20世纪60年代的警察局时,德布斯承认在处理埃内斯托上有偏见。“对路北的人审慎周到,而对路南的人却粗手重脚,”他说。“在路北,把一个家伙塞进车里的时候,你把手放在他头上,免得他碰脑袋,还会轻轻地把他的腿挪进去。可对路南的人,你会说,‘进他妈的车里去!’。要是他的腿还在外头,你会冲着他腿把车门给摔上。那时候就是这样的。”
凶手始终没有捉拿归案。那天夜晚抓到一名帮凶。把他带往警察局前,一名凤凰城警察掏出一张寛6.35厘米长9厘米的卡片,开始念道:“你有权保持沉默......”
但凡看过有美国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份子情节的美国电影的任何人都会看到警员宣读米兰达权利:
“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放弃保持沉默的权利,你说的一切会在法庭上用做对你不利的供词。你有权获得律师。如果你希望有律师,但没钱请律师,警方讯问开始前可为你找一位律师。”
该案的判决对美国社会震动很大,由此使警察在履行公务时必须遵守“忠告”义务,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米兰达规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沉默权。这已为世人所共知,并成为保护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的强有力的工具。沉默权,即对提问可以不回答,从而减少和避免刑讯逼供、诱供或惧于强权的假供,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下犯罪嫌疑人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肯定了犯罪嫌疑人不得被迫自证有罪;
二、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嫌疑人个人的力量不足以保证讯问的“正常”进行,律师的参与对讯问程序的合法有效起到监督保证作用,在一定程序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无力聘请律师的,应由政府免费提供,以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什么是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Miranda Rule)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你有权利在接受警察询问之前委托律师,律师可以陪伴你接受询问的全过程。
3、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只要你同意,在所有询问之前将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4、如果你不愿意回答问题,你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终止谈话。
5、如果你希望跟你的律师谈话,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停止回答问题,并且你可以让律师一直伴随你询问的全过程。
甚至在1966年米兰达裁决之前,执法部门中的许多人就知道会有变化,而且会很快。1963年最高法院裁决所有刑事被告均有咨询权;一年后在上述裁决基础上,确认犯罪嫌疑人在警方讯问时有权要求律师在场。
“我们当时意识到,我们的行动是在显微镜观测下进行的,”曾任探员的德布斯回忆说。“我记得在警察大学时就有人告诉我法律要有变化,要谨慎。可是,不用说,一上了街,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埃内斯托被判有罪,刑期20至30年。他最亲近的侄子戴维·米兰达(David Miranda)说,事后没有人关心这起案子。当年戴维还是个孩子。“我们以为这案子到此结束了。”
我们的处境
事实是,对埃内斯托的盘问并非不典型,对一个“墨西哥小子”尤其如此。像大多数美国城市一样,凤凰城在20世纪60年代初仍然存在种族隔离。大多数西班牙或墨西哥裔美国人居住在托马斯路(Thomas Road)南侧,白人居民区在北侧。
“我记得我们几个人对他连续讯问,”他说。“我们拼命使他供认。过了片刻,他招了。我想,坚持就是胜利吧。”
米兰达最终在书面供状上签下字。法庭上,警方承认没有告诉他有权获得律师或提醒他可以不回答警方的提问。
多年以后,米兰达会这么说起那天:“从头天晚上我就没睡一点觉。我累了。我刚下班,他们就把我抓走进行盘问。他们先提到一项罪名,后来又提到另一项,他们认定我就是那个人。”
名声只给埃内斯托带来微薄的收益。据说他在凤凰城大街上以一、两块美元出售有他签名的印着米兰达权利的小卡片。没多久,由于违反假释规定而被送回监狱。
1976年被释放后又和他哥哥住在一起。由于误解,他拒绝参加在家举行的婚礼仪式,而去了市中心的拉阿马波拉酒吧(La Amapola Bar)。一场扑克牌戏成了拳打脚踢的殴斗。埃内斯托把手上的血洗去再次出现时,被人用弯菜刀刺戳致死。
米兰达忠告的具体内容
米兰达忠告是指美国警察在对拘押嫌疑人讯问前应告之其可享受权利的规定,这些权利为:
196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确定了米兰达规则,其内容如下:
宪法要求我告诉你以下权利:
1、你有权保持沉默,你对任何一个警察所说的一切都将可能被作为法庭对你不利的证据。
1963年3月13日,被告米兰达在自己家中被捕,被警察带到警察局,事后警方承认,讯问前未告知其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二小时后,米兰达在警察“为什么要干”的讯问下供认了犯罪事实,在讯问笔录上也签了字,据此他被以强奸罪和绑架罪提起诉讼,经法院几次审理都被判有罪,判处监禁50年。米兰达不服,最后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当时的首席大法官沃伦经审理认为:警察的讯问违背了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即任何人不得被迫在刑事案件中自证其罪。所以由此获得的被告承认有罪的供述不能作为定罪的证据,故撤销原判决,立即释放被告。
米兰达规则
“你有权保持沉默”来源:米兰达原则
这段宣告,称为“米兰达原则”(Miranda Warning),又称米兰达警语。这个警语的名字由来,要回溯到1966年的“米兰达案”。1963年,恩尼斯托·米兰达(Ernesto Miranda) 因为绑架、性侵罪名被捕。在没有告知宪法赋予他应有的权利的情况下,米兰达坦承犯行。在法庭审判时,检方也只以米兰达的自白作为证据。此案最后由美国联邦 最高法院认定米兰达并不了解他有“不证己罪”的权利,而且在接受审讯过程中遭受威胁恫吓,因此推翻了原有的判决。米兰达后来因为有新人证与事证出现,而重新受审,最后入狱7年。
法庭指定给埃内斯托的律师认为在审讯中种族将是个问题,他会这样对当地报纸说,“受害者是个漂亮姑娘......那种当爸爸的愿意让自己儿子娶她为妻的姑娘。可她是白人......这是在亚利桑那州避免不了的事情之一。”
但是,埃内斯托上诉的核心问题是警方的行为,而不是种族。上诉由凤凰城著名的辩护律师约翰·弗林(John Flynn)负责。那时,他们俩谁也没想到上诉竟然会有如此的效果。
戴夫·米兰达所想的一件事发生在他随美国军队驻扎德国服役期间。有个士兵拿着一份《星条报》(Star and Stripes)走过,大标题“导致具有里程碑意义裁决的米兰达被害”映入他的眼帘。
“我看了心烦意乱,”他说。“那些年我们一直等他出狱。他终于自由了,可却再也没有机会开始新的生活。”
“他只是想出狱,”戴夫·米兰达这么说他的叔叔。“我想当时没有人认为他会就这样改变了事态,最始料不及的是厄尼。”
出乎意料的里程碑
米兰达一案将成为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Earl Warren)领导的最高法院在保护被告权利方面所获成就的顶峰。在他的主持下,法庭不断削弱警察的权力,为了纠正司法制度中它所认为的不公正。
一、沉默权。这已为世人所共知,并成为保护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的强有力的工具。沉默权,即对提问可以不回答,从而减少和避免刑讯逼供、诱供或惧于强权的假供,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下犯罪嫌疑人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肯定了犯罪嫌疑人不得被迫自证有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