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

一是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

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已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脚消灭私有制”。

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四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

一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一.具体科学发展观如何提出的20世纪四十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

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更多关注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

这种发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之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之二

( 一 ) 改革是解决相 关 矛 盾 的过程 。 改革作为一 场深刻 的社会变革运 动 、 社会转型 , 是各种因素相互 激荡的全面 重
组 过程 。 改革是 充 满 矛 盾 的过 程 , 改 革 的进程 实质 上 就 是 不 断解决不 同 时期 出现 的新 矛 盾 的过程 。
( 二 ) 改 革 中必 要 的谨 慎 是 应 该 的 , 但 一 旦 正 确 方 向 已 经 确定 了 , 就 应 大 力 推 进 改 革 , 在 改革 中必 须 要 体现 求真精
深 入 学 习 实 践科 学 发展 观 学 习 体 会 之 二
王富 中国教学仪器 设备行业 协会 会长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 究所 所长
科学发展 观 是 发展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必 须坚 持和 贯彻 的重 大战略思 想 , 这 是 党的十七 大对科学发展观做 出的科学定
位 , 也 是 党 的 十七 大 的一 个重 要 历 史 贡 献 。 我们 要 全 面 把握 科学 发展 观 的 历 史地 位 、 时 代 背景 、 科 学 内涵 、 精 神 实质 和
神 、 求实精神和 求新精神 。
( 三 ) 以和 谐 促 改 革 , 以改 革促 发展 。 把 深 化 改 革 与 加快发 展 统 一 起来 , 用 改 革 的办 法 解 决发展 中的 问题 , 以 发展
发展 和 社会和 谐 是 内在统 一 的。 没 有科学发展 就 没 有社会和 谐 , 没 有社会 和 谐 也难 以实现 科学发展 。
科学 发展 观体现 了我们 党对 共 产党执 政规律、 社会主 义 建设 规律、 人 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最 新认 识 。 因 而 , 对 新世 纪
新阶段 的发展 具 有普遍指导 意 见 。
党 、 我们 国 家兴 旺 发达和长治 久安 的根本要 求 : 2 ) 四 项基 本原 则是立 国 之 本 , 是我们党、 我们 国家生存发展 的政治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和引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及执政规律等形成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上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经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2 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方向转变。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人民立场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立场,人民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力量。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4 综合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综合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要注重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克服各种片面性、局部性和短期性,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2 坚持稳中求进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稳中求进,既要把握好发展的前进方向,又要注重发展的稳定性。

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防止走高速、搞变形,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稳定。

2.3 综合平衡科学发展观强调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修改)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修改)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 表述: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 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的要求。”
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 •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和目标 •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 现 • (五)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 首先,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然要求——小康、富强(基本实现现 代化) • 其次,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可持 续发展道路 第三,是生态破坏严重,环境保护任务较 重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 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 • 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节约、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 • 构建适度的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
•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2、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及社会的稳定 • 3、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 不到加强,将会制约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 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 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 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
• 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 二是采取惠农支农政策:少取、多予、放活, 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 三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生活环境 • 四是加快农村科技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素 质 • 五是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形成 • 六是加强民主管理,建立乡村治理机制

党课第一讲

党课第一讲

十五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的表述
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 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 会制度。
从十六大与十五大党章关于党的性质
比较中得出:
一个先锋队
一个代表
三个先锋队 一个核心
三个代表 一个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 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先锋队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解读十七大报告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构想,顺应了当今世
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 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 世界
四、希望和要求
• 端正入党动机,解决思想入党问题
二、党 的 性 质
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党? 它与其他政党和社会团体有什么区别?
这是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首先弄清 楚的问题。
什么是政党?
政党是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
行使(如共产党)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在长期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为 了求得中国人民的解放,甘冒枪林弹雨,不惜流血牺牲,前 赴后继,转战南北,戎马沙场,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民捐躯。

据统计,全国有名可查的烈士 有370余万人,仅在北伐战争、土 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战 场上牺牲的就达76万人,其中有 32万人是共产党员。方志敏、刘 志丹、黄公略、左权、杨靖宇、赵 一曼等同志就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光辉典范。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1、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4、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为我国开辟了一条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一)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因此,我科认为学习十七大精神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从当前来说,就是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

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

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结合关注民生紧密学。

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群众的热点、难点。

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

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掩盖问题,不因循守旧。

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宏观政策层面的突出问题。

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经典100句(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经典100句(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经典100句(一)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3、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6、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

8、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

9、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10、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1、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1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3、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人生观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人生观
以人 为本 [ 。 5 由是 观之 , ] 以人 为本 的思 维方 法 , 既重 视每 个人 的 自由而全 面 的发 展 , 时也强 调每 一个 同
关 全局 性 、 根本性 、 远性 的战略 指导 , 战略思 维 长 是
的 结 晶 。
实 践 已经证 明 , 学思 维 方式 是破 除那 些 习 以 科
三个 原则 在 理论 基础 上是 唯物史 观 的推进 与发 展 ,
了时代 发展 的潮 流 , 是对 人 类社 会发 展 经验 的深 刻
总结 和 高度概 括 。科 学 发展 观在 坚持 “ 展是 硬道 发
理” 的前提 下 , 了我们 一个 全新 的发 展视 角 : 给 以人 为本 , 面 、 调 、 全 协 可持续 地发 展 。 以预见 , 学发 可 科
科 学发展 观 反映 了 当代 世界 的发展 理念 , 应 顺
为常 、 司空 见惯 的思 维“ 障 ” 把握 发展 规律 、 新 黑 , 创
发 展 理念 、 转变 发 展 方 式 、 解 发 展 难题 的前 提 和 破 基 础 。作为 思维 范式 的科 学发 展观 , 具有 三个 核心 原则 与 理念 : 以人 为本 、 面协 调和 可持 续发 展 。 全 这
章 毛 平
( 国矿 业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中 211) 2 16

要 : 学 发展 观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大 学 生 的人 生 观 教 育提 供 了新 的 思 科 为
想 方 法 。 展 观 与 人 生 观 有 着 内在 的逻 辑 契 合 科 学 发 展 观 既 是 正 确人 生观 的反 映 和 逻 辑 必 然 , 有 助 于 个 体 在 发 又

6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

6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

第二,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 会和谐的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 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 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 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 文化理念。“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 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 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 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 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念。
如何理解? 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其理论地位同属于党的指导思想系列, 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 果。属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十七大报告又不将科学发展与党的其他指 导思想做并列式的表述。在新修改的党章 的总纲中表述得十分明确。总表述为:中 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 自己行动的指南。这是讲我们党的指导思 想,其中并没有包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 展观既属于指导思想系列,又属于“深入 贯彻落实”这个工作指导方针的层面。
第一,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来源于近代西方人本主义。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 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 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 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 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 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 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 护统治地位服务的。
第二,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直接来 源于国外发展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外发展观在不断 演变。从20世纪50年代追求经济增长,到 60年代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再到70 年代注重可持续发展,80年代后期开始将 发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 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发展 观越来越理性。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2.协调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

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

3.可持续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曾经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

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基本 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 想。
15
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在中国的运用 和发展,是被实 践证明了的关于 中国革命的正确 的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是中国 共产党集体智慧 的结晶。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
南。 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加深对 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自 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 脑,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 自己的行动。
4
一、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 行动指南
5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 系
6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 的。
7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谨的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体
系,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
,是无产阶级的世界现和方法论。它是适应无产阶级解 放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
13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 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 “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 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 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 产阶级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 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 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6
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7
(一)邓小平理论是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理 论成果,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 1968年,来自全球(主要是欧洲 的100多位学者、名流聚 年 来自全球 主要是欧洲 主要是欧洲)的 多位学者、 多位学者 会罗马,讨论当时人类的困境与出路。聚会中, 会罗马,讨论当时人类的困境与出路。聚会中,基于共同 的担忧,与会者以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 的担忧,与会者以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 耗费和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五大严重问题为研究对象, 耗费和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五大严重问题为研究对象, 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 年后 年后, 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4年后,这个组 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次会议 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 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提 出建议将6月 日作为 世界环境日” 日作为“ 出建议将 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 •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3年11月 联合国成立“ )。” (WECD)。” )。 • 1987年,WECD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 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 年 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 《 未来》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 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 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100多位国 年 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 多位国 家政府首脑出席的“地球峰会” 通过《 世纪议程 世纪议程》 家政府首脑出席的“地球峰会”,通过《21世纪议程》。 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做出的选择和行动 方案,提供了21世纪的行动蓝图 世纪的行动蓝图。 方案,提供了 世纪的行动蓝图。

科学发展观与新发展主义_中外新发展理论比较

科学发展观与新发展主义_中外新发展理论比较

科学发展观与新发展主义:中外新发展理论比较俞国斌[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成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主义是西方学界在反思传统的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批判二战后西方盛行的发展主义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第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比较这两种新的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新发展主义 比较[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6)062014420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在总结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成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主义是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学界在反思传统的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批判二战后西方盛行的发展主义主流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第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新发展主义力主第三世界各国摆脱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一条尊重各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第三世界国家实际的“另类”发展路径。

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主义提出的中外两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目的、实质和历史定位,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全面理解。

首先,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的科学思考,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的全面超越。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谁得到了发展?关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的这些质疑,始终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

这些质疑通常出现在产生发展危机的历史时刻,提醒人们从不良发展的后果中重新审视发展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新发展主义新思潮率先对传统发展主义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科学发展观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理论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理论的新成果
展 的实践经验 , 映 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 理念。 反 关键词 : 发展 ; 国际发展 ; 学发展观 科 中图分类号 : 8 A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7 3 2 1 )2— 0 1 6 10 — 3 X(0 0 0 0 0 一o
T e S in i c Co c p fDe eo m e tI h t s u to h ce t n e to v l p n st e La e tFr i f i f Ch n  ̄De eo m e tTh o y i h o aia in Er ia v lp n e r t e Glb l t a n z o
odgnrt nl dr s r cgi dvlp ets oer igi pr ne , ds r dteg ajun y f f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d n eea o aes t t t r on e” ee m n vrdn ot c ” a t t r tore r o i e ae oe d z o io f i m a n ae h e oe r n
李 丹
( 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 05 摘 要: 二战后 国际社会对发展 的认 识经历 了一个逐渐 演进 的过程 , 国后我 国的发展观 也在 曲折 的发展 实践中不断演 建
进。建国初期 , 中国抓革命促 生产 , 掀起 了发展热潮 , 关起 门来搞 建设使我们 错过 了发展 的最佳 时机 ; 但 改革开放 以后 ,
第二代领 导集体 实现 了“ 发展 才是硬道理 ” 的认识 突破 , 开启 了改革 开放 的新航 程 , 中国发展 置 于国际发展 的全 新背 使
景下;0 纪 9 2世 0年代 , 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提 出“ 深化改革 , 大开放 ” 扩 的发展 新思路 , 促进 中国发展与 国际发展 接轨 ; 进入 2 世 纪 以后 , l 新一届领导人提 出科 学发展观 , 强调 实现 又好 又快 的和 平发 展 , 从而把 中国发展 与全球发展 的 命运 紧密联 系在一起。科学发展 观是全球化 时代 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关 于发展 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 它总结 了当代 中国发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 (5000字)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 (5000字)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

毛泽东同志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突破“垄断”的、大一统的教育模式

突破“垄断”的、大一统的教育模式

配差距( 给低收入者以住房保障等同于
政 府给 这 些群 体 大额 收入 补 贴 ) 少 ;减 居 民在住 房消 费上 的开 支 可 以有 效 刺 激 居 民 消 费 , 正 经 济 失 衡 , 中国经 校 使 济 尽快 回到依 靠 内需 为主 的轨道 上未 , 有 利 于 中 国 经济 可持 续 发 展 ,有 利于
国外发展理论 的有 益成 果 , 在朝横 向扩展 发展观方面 , 使发 展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事业 的布 局 由三 位 一 体 , 发展 成 经 济 、 治 、 化 、 会 建 设 四位 一 体 政 文 社 在 朝纵 向扩 展 发 展 观 方 面 , 出 了节 约 发展 、 洁 发 展 、 提 清 安全 发 展 、 现 可 持 续 实 发展 以及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 设 资 源 节 约 型和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 进 经 济 发展 建 促 与 人 口、 源 、 境 相 协 调 等 等 ; 从 内 涵 上 扩 展 发 展 观 方面 , 明 了发 展 要 资 环 在 阐 以人 为本 , 以 人 的全 面 发 展 为 目标 , 要 以最 广 大 人 民 的利 益 为 出发 点 和 归宿 ; 在 国际 上 则 提 出和 平 、 放 、 作 、 开 合 和谐 的 发 展 , 设 一 个 民主 、 谐 、 建 和 公正 、 包

个 底 线 。这 个 底 线就 是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
因为你是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 的理 论创 新 ,所 以如 果你 把社 会 主义 , 把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都 给创 掉 了 , 那就 不是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理 论创 新。
对 共 产 党 的 世 界 观 , 不 能 进 行 理 论 创 新 ? 如 果 说 这 个 世 界 观 指 的是 整 个 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话 , 认 为 它 也 是 一 个 底 线 。 因 为 社 会 主 义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我

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为能够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能够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把它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是这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重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重要地位和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1、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3、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
二战以后,在世界各国把加快经济增长奉为共识的情况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因片面地追逐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因而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还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应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发展理论的发展也与此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说,自从195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刘易斯提出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的发展观在实践中受挫以后,人类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总结不断走向深入。

1962年,美国出版了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列举了大量污染事实说明,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197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米都斯等人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现有的人口、工业化、环境污染、粮食生产、资源耗竭的发展趋势不变,那么,世界就将在未来100年内的某时达到增长的极限,崩溃为凄凉和枯竭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大致向三个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种种新的发展观,它们大致向三个方向发展: 第一个方向是朝横向扩展发展观念,如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佩鲁撰写和发表的《新发展观》,认为传统的增长理论把增长只看作是由资本、价格、供需等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排除了教育、职业培训、人口群体质变和增长率的联系,造成了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导致了人对物的贪恋,实用主义盛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泛滥。

为此,他提出了“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关心文化价值”的新发展理论。

第二个方向是朝着纵向扩展发展观念,如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三组织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认为“要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提出人类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

第三个方向是从内涵上扩展发展观念,如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人类自身的发展观等等。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人的商品消费数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人们获得能力。

在1999年出版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他又进而提出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乏的重要手段,尽管人们追求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人的实质的自由。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构想,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构想,既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它们,如在朝横向扩展发展观方面,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朝纵向扩展发展观方面,提出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等;在从内涵上扩展发展观方面,阐明了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国际上则提出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

这样,科学发展观就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
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