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贸易地理论文
地理环境因素对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摘要:马来西亚位于亚洲东南的热带雨林区,南接新加坡,北连泰国,西面为马六甲海峡,东面为南中国海。
距英国伦敦约13小时航程。
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其全部疆域由连接东南亚大陆的马来西亚半岛和位于婆罗州的沙巴和沙捞越组成,马来西亚拥有着温暖和湿润的气候,终年温度大致介于22-32摄氏度。
被称为热带天堂。
白天气暧而夜间清凉,微风吹拂,气候怡人。
全年多是晴朗,凉爽或偶尔多云。
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个国家向来没有自然灾害,与地震、火山、海哮、飓风、龙卷风等天灾无缘。
马来西亚是相对开放的国家导向与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
国家透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引经济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来西亚拥有亚洲的一个最佳的经济纪录,国内生产总值从1957至2005年,每年平均增长6.5%,2007年,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并且依据购买力平价是全球第29位的经济体。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2011年3月2日公布,2010年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为7.2%,高于市场预期,为2000年以来的10年中最高增长幅度。
关键词: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东南亚大陆气候经济影响一.马来西亚的地理1.简介马来西亚,简称大马(马来语:Malaysia)东南亚的国家之一。
马来西亚是一个由十三州和三个联邦直辖区组成的联邦体制国家,面积有329,845平方公里。
马来西亚共分为两大部分,之间有南中国海相隔着: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与新加坡接壤;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位于婆罗洲岛上的北部,南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而文莱国则地处沙巴州和沙捞越州之间,由于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故马来西亚的气候属于亚洲热带型雨林气候。
首都吉隆坡,布城是联邦政府所在地。
全国人口超过2800万。
是东南亚国家联盟(英语:ASEAN)的创立国之一。
2.地理位置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 座落在从赤道向北延申至7纬度的区域内, 是名副其实的热带乐园。
贸易地理论文-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题目: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姓名:课程:国际贸易地理班级:国贸1102班学号:地理环境对美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摘要: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
全国国土面积9,629,091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
其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
海岸线22,680公里。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本文就其地理环境对美国的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并介绍美国的三大产业及于中国的贸易关系。
关键词:美国,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三大产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一、美国的主要产业特点(一)、农业美国农业为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
2000年农业总产值为812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00亿美元,为美国外汇收入中最大的一个项目。
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农场,全国共有217.3万个农场。
农业用地4.3亿hm2。
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专业化和高科技化。
现代化的大农业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美国各种农产品产量都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最大需求量,为此,美国农业必须向海外市场出口大量农产品。
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玉米占70%,大豆占85%,棉花占32%。
因此,美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影响极大。
美国农业主要有以下特点:现代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少:务农人口在1870 年占52%,1910 年为32%,2001 年已经下降到了3.2%。
美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全国划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生产一两种主要农产品。
如:北部平原以生产小麦为主,中部平原以生产玉米为主,南部平原和西部山区以养牛、羊为主,大湖地区以生产乳品为主,太平洋沿岸地区以生产水果和蔬菜为主。
国际贸易地理结课论文-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研究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研究摘要:地理大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分布、变化,与国际贸易的形成、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国际贸易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贸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因为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
任何国家的双边贸易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地理环境因素地域产品经济国际多边贸易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
幅员辽阔,横跨东欧和北亚大部分地区。
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滨波罗地海,海岸线达33800多千米。
全境地势东高西低,以平原为主,约占国土的70%,最大的平原是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深受河流切割,间有高山。
南部、东南不和东部山地盘恒,如大高加索山北坡,萨彦——贝加尔山系和太平洋山系等。
欧亚分界线乌拉尔山脉南部蜿蜒。
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勒拿河、叶尼塞河等。
重要湖泊有拉多加湖、奥涅加湖、贝尔加湖、里海等。
俄罗斯地处高纬度,气候复杂多样,兼有温带、亚寒带和寒带气候特征,从北向南跨有苔原、针叶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
大部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仅西北沿海地区具海洋性气候特点,远东地区太平洋沿岸有季风性气候特征。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
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
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全面超过1990年解体前。
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俄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部门发达。
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宇航航空工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特别提出的是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独特的地位,实力雄厚,其武器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
俄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芬兰经贸地理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国际经贸地理论文芬兰的经贸地理姓名:***班级:会计09学号:********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经济系国际经贸地理的论文一、芬兰国家简介国名:芬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inland,Suomen Tasavalta)。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8∶11。
旗地为白色。
稍偏左侧的十字形蓝色宽条将旗面分为四个白色长方形。
芬兰以“千湖之国”著称,西南临波罗的海,旗上的蓝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说象征蓝天。
芬兰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盖着的国土。
旗面上的十字表示芬兰历史上与北欧其他国家的密切关系。
该国旗是1860年前后根据芬兰诗人托查里斯·托佩利乌斯的建议制作的。
国徽:为红色盾徽。
盾面上为一只头戴王冠的金色狮子,前爪握着一把剑,后爪踩着一把弯刀。
九朵白色的玫瑰花点缀在狮子周围。
狮子象征芬兰人民的勇敢和力量,九朵玫瑰花代表芬兰历史上的九个省。
国歌:《祖国》面积:33.8145万平方公里。
人口:520.6万人(2002年底)。
芬兰族占92.1%,瑞典族占5.6%,还有少量萨米人(曾称为拉普人)。
芬兰语和瑞典语均为官方语言。
86.9%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1%信奉东正教。
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人口56万人(2002年)。
夏季平均气温16℃,冬季平均气温-5℃。
国家元首:总统塔里娅•哈洛宁(Tarja Halonen,女,社民党人),2000年3月1日就任。
重要节日:独立纪念日(12月6日)简况:位于欧洲北部。
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
海岸线长1100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
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
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
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平均气温冬季-14℃-3℃,夏季13℃-17℃,年平均降雨600毫米。
国际经贸地理论文
奥地利基本资料【国名】奥地利共和国(The Republik of Austria, Republik OesterreichÖstelreich) 代码A T。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从上到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
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地利大公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
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
1786年约瑟夫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
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为一只鹰。
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
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国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国花】火绒草,白雪花,一说金合欢【国鸟】家燕【国石】贵蛋白石【首都】维也纳(Vienna),人口170万人(2008年)。
【首都】维也纳【语言】德语【国庆日】10月26日一、地理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1、国土面积面积面积为83871平方公里。
2、地理位置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
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
3地形及气候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
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
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
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
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
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乡)。
(二)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民族及宗教人口840.25万,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课程论文
一、选题范围:1、论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2、以质取胜出口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3、科技兴贸的必要性及其路径研究(增强竞争力差异化低成本)4、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必要性与对策措施5、从国际分工理论看中国在当今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调整6、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条件与改变7、中国制造与中国生产8、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增进9、地理环境因素对某国外贸的影响;10、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棉花(或花生、油料等)生产分布及国际贸易分析11、论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12、我国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以市场换技术)13、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条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4、论技术进步与工业化的关系15、工业化进程与对外贸易关系探讨16、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其路径(外贸经营权的扩大外贸主体的多元化)17、“入世”后我国不同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纺织品服装玩具鞋帽机电产品钢铁汽车化工石油农产品……)18、“入世”后我国企业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供产销三个环节)19、中国“入市”的难点及对策(市场经济地位被认可)20、论对外贸易管理中不同手段的协同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21、我国出口退税与出口企业积极性的调动22、入世后我国法律手段的有效运用23、入世后我国经济手段的合理运用24、入世后我国行政手段的合理有效运用25、影响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货源贸易关系市场、产出/投入)26、提升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路径研究27、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增长节能减排28、绿色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增长29、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意义可行性:已经具备的条件优势30、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出口贸易许可贸易对外投资)31、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路径研究32、外商在华投资的效应分析(资金技术管理)33、外商来华投资的理性思考(积极与消极效应)34、我国技术引进效应分析35、我国技术输出应注意的问题36、XX省(地区、市)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7、铁矿石价格谈判对中国钢铁工业及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38、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9、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40、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41、我国玩具制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42、中美贸易问题研究43、中日贸易问题研究44、中欧贸易问题研究45、中韩贸易问题研究46、中国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47、外商撤资(资本抽逃)问题研究48、跨国公司避税及其防范49、我国外贸出口秩序混乱及其疏导50、外国对华反倾销的根源及其应对从以上课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论文撰写,论文题目自定。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Js1104432王忆凡特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就为我过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许多优势和便利条件。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
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为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
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大,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在高山地区有终年冰雪带。
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最南端的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到最北端58度的漠河,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温带的范畴,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降水充沛水源充足,生物多样化特征明显。
从最东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会处的主航道中心线到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差约60度,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地势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这样有利于海洋湿热水气的深入,不至于内地过于干旱。
所以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广大。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国际贸易地理是融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并且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前修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贸易地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贸易地理论文篇1试谈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改革【摘要】以XX高职院校为例,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经济地理国际贸易高职措施一、经济地理课程的基本情况目前,XX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以服务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创新,为中国—东盟经济第一线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具备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强、富于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经济地理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熟悉通行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更全面、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讲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系统知识,还引入经济环境的概念,阐述国际、区域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发展,使地理科学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经济地理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专门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
其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切合当前国际、区域经济建设实际。
二、经济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涉及面广,课程综合性强。
经济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学科。
因此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需要建立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概况,在综合性思维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实用性强,针对专业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经济地理课程的设置是针对性培养和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国际经贸能力,提供实用的各经济区域知识和理论,使学生能将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泰国 国际经贸地理论文
泰国一、地理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1、位置、面积与行政区划。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
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接壤,东南临泰国湾(太平洋),西南濒安达曼海(印度洋)。
国土面积513,115平方公里。
泰国全国共有76个一级行政区,其中包括75个“府”(changwat)与直辖市的首都——曼谷。
2、地形、气候与资源。
地形多变,可分为西﹑中﹑东﹑南四个部分。
泰国西部为山区,是喜玛拉雅山脉的延伸他念他翁山脉为主的山地。
东北部是呵叻高原,中部是昭披耶河(即湄南河)平原。
泰国南部是西部山脉的延续,山脉再向南形成马来半岛,最狭处称为克拉地峡。
气候方面,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常年温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
资源丰富。
矿产主要有钾盐、锡、褐煤、油页岩、天然气,还有锌、铅、钨、铁、锑、铬、重晶石、宝石和石油等。
森林总面积1440万公顷,覆盖率25%。
在泰国的野外,共记录有982种鸟类存在。
泰国还盛产分别被誉为“果中之王”和“果中之后”的榴莲和山竹。
荔枝、龙眼、红毛丹等热带水果同样名扬天下。
(二)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民族与宗教总人口:65,444,371(世界第19名)人口密度:127/km2(世界第59名)。
全国共有30多个民族。
泰族为主要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0%,其余为老挝族,华族,马来族,高棉族,和苗、瑶、桂、汶、克伦、掸、塞芒、沙盖等山地民族。
佛教为国教,其信徒占95%,其次伊斯兰教占3.8%,基督教占0.5%,其他0.7%。
泰国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回教徒为主。
另外亦有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的信徒。
2、性格、风俗与禁忌泰国人热情好客,爱自由,包容忍让,安详平和。
泰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规范的国度,在公开的场合下,人人都显得温文尔雅,遵守社会规范。
年轻情侣最好不要当众勾肩搭背,不要有太过亲昵的举止,也不能当众发脾气。
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孩子的头只允许国王、高憎或父母抚摸。
泰国人吃饭用右手,给别人递东西时也用右手,以示尊敬。
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论文
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明显的影响,在当今这样的全球化经济社会中、国际地域分工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间的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环境各因素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激烈和深刻。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反面反映出来。
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
沿海地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当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独联体虽然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围,但是,由于北冰洋长年封冻,成为天然障碍,太平洋岸仅有的港口距西部经贸重心地区遥远,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峡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虽为不冻港,但航线需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的挪威海峡,因政治原因,进出口甚为不便,所以前苏联虽濒临三大洋,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除上以外,因为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2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形对于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由于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因而,美国农牧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的农产品用于出口。
地理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地理知识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并且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前修课程。
教师在讲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如果能加入贸易地理的知识,会极大得丰富实务课程的授课内容,使案例更加准确具体务实。
贸易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部分,这三部分应用在国贸实务教学的诸多方面,以下具体分析:一、国际货物运输中会用到的自然地理知识1.运输路线一般教师在讲解国际货物运输的知识时,主要讲解三部分内容。
首先是运输方式,其次是运输条款,最后是运输单据。
如果能加入运输路线这部分,会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
比如,讲解海洋运输方式时,给学生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主要海运路线及沿途的主要港口;在讲解铁路运输时,讲解我国通往邻国的铁路干线及国境车站;在讲解航空运输时,给学生讲解世界上主要的三个航空业务区及最繁忙的三条航空线和航空站。
2.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类型世界各国的港口自然条件不同,特别是在气候方面差异较大,从而对商品的运输产生直接影响。
有些港口全年都可以通航;而有些港口则冬季封冻,不可通航;更有甚者,北冰洋由于气温较低,大部分港口常年冻结,船舶不能停靠,利用率极低。
比如俄罗斯虽然拥有广阔的海域,但是由于纬度偏高,使得除了太平洋南部、黑海沿岸及摩尔曼斯克港之外,其他港口冰封期都很长,利用率非常低。
又如,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马来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因此在磋商合同的装运期以及商品的包装时,要根据经过的海域、港口以及商品的性质选择。
例如:在雨季时不适宜装运容易受潮发霉的商品;夏季不适宜运输容易融化变质的商品,如浸酸羊皮和沥青等,并且夏季运输这些容易融化的商品时,不适宜选择牛皮纸包装,而适合桶装。
学生如果对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不了解的话,很容易在实际业务中遭受损失。
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也会用到贸易地理的知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二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货物运输保险;三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货物运输保险;四是保险条款和保险实务。
地理与国际贸易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与国际贸易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因素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贸易活动的发展和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从地理位置、运输成本、资源分布等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地理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一、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的国家往往更容易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从而获得贸易上的优势。
例如,位于东南亚交通枢纽的新加坡,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其港口与航空运输网覆盖了全球各个主要贸易区域,使得新加坡成为各国企业进行贸易的首选地之一。
此外,地理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到贸易的运输成本。
比如,地理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运输距离较短、成本较低,因而交易更加便利。
而如果两国之间地理相隔较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就会增加,可能会影响贸易的规模和频率。
二、运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运输成本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运输距离,而运输距离则对运输成本具有显著的影响。
较长的运输距离意味着更高的运输成本,这将对贸易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高运输成本增加了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使国际贸易活动受到限制。
特别是对于一些物价相对较低的商品,如果运输成本过高,其国际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制约。
此外,高运输成本也会导致贸易伙伴选择更近的市场,以减少运输成本,从而可能削弱原本的贸易关系。
运输成本还会对资源的流动性和供应链产生影响。
当运输成本较高时,距离更远的地方资源将更难以进入市场,导致供应链断裂或资源短缺。
这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资源分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球上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
这种资源的分布差异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会通过出口其拥有的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
地理上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主要通过石油出口来获取国际贸易收入。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2)
国际贸易地理相关论文(2)国际贸易论文篇1浅谈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一、引言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转变原有能源消耗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
当前学界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看法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其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石等能源,造成碳排放量的急剧提升所引发的,即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急剧提升,引发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范围内温度大幅提升,极端异常气候发生率急剧升高等。
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主要涉及到了当前世界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二是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等,然而由于相关的技术等原因,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其在导致能源大量浪费,引发能源危机问题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此种依靠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弊端已越来越大,探索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得以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能源的利用率,及新能源领域拓展的问题,其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必影响到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实践和理论体系,因此下文首先将就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仅会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其对国际贸易格局,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更注重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及拓展对新的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样的,其在贸易产品方面,也更倾向于绿色产品,而这对于传统的贸易出口大国的贸易结构,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往依靠出口原材料等资源的国家,其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巨大冲击,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力,也会出现急剧的下降。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经管系国际贸易地理题目:中国与巴西贸易互补性分析专业班级:国贸10-2班学号: 22100763年份 贸易总额 出口(中→巴) 进口(中←巴) 顺逆差(中方)1999 15.41 8.65 6.76 1.89 2000 23.07 12.22 10.85 1.37 2001 32.30 13.28 19.02 — 5.74 2002 40.74 15.54 25.20 — 9.66 2003 66.81 21.48 45.33 — 23.85 2004 91.50 37.10 54.40 — 17.29 2005 121.88 53.54 68.34 — 14.80 2006 168.54 96.25 72.29 — 15.30 2007 187.50 101.65 85.85 — 13.76 2008208.65107.26100.39— 18.341982~2008年中巴贸易差额-55101513579111315171921232527年份(1982~2008)贸易差额由图1和表1可以得出结论: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巴西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逆差额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对巴西的贸易逆差虽然数额不是太大,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期下去则会对双方经贸的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中巴贸易互补性分析(一)资源禀赋巴西是居世界前列的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面积达500多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2%,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盛产红木、橡胶以及各种硬木;矿产极为丰富,其中已探明的铁矿储量为650亿吨,品位多在60%以上,且为露天矿,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二位,每年铁矿产量的77%用于出口,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30%;石油储量已探明148.9亿桶,天然气650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水利蕴藏量达2.13亿千瓦;但是煤矿储量仅230亿吨,且品位很低。
地理与国际贸易
地理与国际贸易地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塑造着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合作关系。
本文将探讨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反过来塑造地理的发展。
一、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地理条件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便利性,直接影响着它们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比如,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而位于沿海地区的国家通常在海上贸易中拥有更大的优势。
地理条件还决定了货物运输的成本和效率。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存在障碍物如山脉或河流,运输成本会相应增加;而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存在良好的海洋通道,贸易活动将更容易进行。
因此,地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模式。
二、国际贸易对地理的影响国际贸易也对地理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推动了地理空间的重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贸易活动聚集和集聚了许多资源和产业,形成了贸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上的位置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成为了地区经济的引擎和中心。
其次,国际贸易也推动了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为了适应贸易的需求,许多国家在交通、通讯和物流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和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地理联系和互联互通,促进了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国际贸易对地理环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方面,贸易活动导致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特别是在开发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贸易也推动了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三、地理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地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地理因素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模式和格局,同时贸易活动也在地理上塑造和改变着地区的发展。
这种互动关系展示了地理与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紧密联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并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技术和制度的发展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方式。
然而,地理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贸易地理论文
经济贸易地理论文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一、引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经济全面增长,各国贸易手段逐渐增多,贸易策略更加具有时代性。
同时,政府对国际贸易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大,尤其在某新型行业更加显著。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性挑战,无疑压力会明显增加,但是在面对挑战的同时,必须把握好新的经济模式所创造的各种机遇,制定前瞻性的贸易策略,与时俱进地转变本国外贸增长方式,如果这一策略能够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效实施,必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做出显著的贡献。
二、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一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立国之本,也是发展之基。
在新形势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体制转化为面向全球的多元化体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贡献作用的手段是贸易往来,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有了贸易的顺畅往来,各国之间的经济无疑能同时增长。
换句话说,国际上贸易的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发展国际经营与贸易,必将引起国际市场的竞争越发明显,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从高新企业技术团队的专业素养到营销人员的基本技能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如此良性循环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能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具备更多的竞争力,为企业在困境中的存活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国际经济范畴涉及不同国家之间企业发展模式以及对本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竞争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国内企业内部,在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政策导向下,本国企业已逐渐被纳入国际企业的竞争中,面对新型企业竞争模式,企业必须遵守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结合本企业国际贸易的策略,稳步进入广阔的外部市场。
同时,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根据本国现状,把这项决策视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从容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
贸易地理论文
一.中东概括中东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东西方的划分略有不同,西方的划分是24个国家。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
在世界地图的版面上归属为西亚北非地区。
其中:有22个国家为阿拉伯联盟国家。
在22个阿拉伯联盟国家中又有6个国家联合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组织(简称GCC组织)。
我国在迪拜设有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
在迪拜的中国人约有3万人。
已经组织了3个商会:中国商会、温州商会和台州商会。
迪拜以其自由宽松的经济政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善齐备的基础设施,成为中东地区的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集散地,其转口贸易辐射周边西亚、非洲、东欧等地区,覆盖3亿人口。
迪拜有这样的魅力,让各种各样的人为各种各样目的汇聚到这里,然后再辐射出去。
迪拜酋长希望中国商人能达到100万。
当然,酋长的欢迎并不是停留在嘴皮上的,他确实推出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吸引着世界商人向这里汇聚。
靠着上世纪60年代发现石油,迪拜在几十年内迅速致富。
酋长马列吐姆拥有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是个天马行空的实践者:世界上最高的楼(迪拜塔),世界上最贵的酒店(七星级酒店),世界上最神奇的人工岛(三个铺成棕榈叶形状的小岛,一个铺成世界地图形状的小岛),世界上最大的海底酒店(在建)……迪拜正步步实现其塑造商业王国的计划。
石油总有一天会枯竭,将来的迪拜,要靠商业和旅游业来带动经济发展,因为当地没有工农业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理解迪拜的商业政策。
就像阿联酋温州商会秘书长说的,“只要你有东西,就可以来这里摆摊,没有什么限制。
”平均每年的销售额都在20亿元左右。
由于巨大的潜力和特殊的从商习惯,中东对中国企业一直充满诱惑和神秘色彩的市场。
在许多的中国出口商看来,中东商人砍价工夫非了得,和他们做成生意难度很大。
中东市场通常指环绕波斯湾和阿拉海的9个国家和周边阿拉伯国家,总人口达到5-7亿,人均年收入从阿联酋,科威特等的3-4万美元到伊朗,伊拉克,也门等国家的年人均收入5-6千美元不等,这些阿拉伯国家的轻工,日用,电子,服装基本外要依赖进口,产品的价格要求为中低要求,档次不是非常高。
经贸地理论文
浅析中美经济贸易特征及相互关系摘要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在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等要素禀赋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经贸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平稳发展。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特征作以简要分析,并浅析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及美国的经济贸易特征;第二部分简要分析了中美经贸关系,第三部分,根据当前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交流展望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经贸特征中美关系经贸关系第一部分中美两国各自经贸特征1.中国经贸特征中国经济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迅速崛起,成为金砖四国之一。
国际舆论认为,在"金砖四国"中,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是中国。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内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高于西方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堪称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区域,引进外资额最高,成为全球最大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
拥有13亿居民的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充裕、廉价、可靠的劳动力驱动了中国经济繁荣,除了无以伦比的价格优势之外,就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2009年GDP为4,984,730,000,000亿美元,世界第三。
人均GDP3678美元(世界第100名)。
中国的经济特征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中国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GDP比例31.3%第二产业占GDP比例29.5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39.28%中国的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步改造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在工业中占了统治地位,逐渐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砖块垒在一起,可以变成金砖
纵观世界,区域的分布的不同,结构体系的差异,文化素养的相互独立,注定形成了国家的不平等。
有引领世界几世纪的发达国家,也有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有吃穿住行都成问题的贫穷国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成长能否如古时朝代的更替,出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或许这是人们乐于看见的,毕竟这是自然的一大规律。
在过去的几十年,在由美,日,欧等传统经济体所主导的全球格局和游戏规则中,发展中国家无一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
为了谋求发展,他们只能忍辱负重,承担着被分配的陪衬角色。
而当今世界风起云涌,全球化浪潮一往无前,促使资本链和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配置,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比重得以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旧的格局似乎越发难以为继。
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作为发展中国家活力的代表,有着金砖国家之称的五个发展中国家,呼唤变革的声音此消彼长。
为了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规避全球性风险,金砖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协作,集体发声,以便强化自身的分量和话语权。
众所周知,作为金砖国家的中、印、俄、巴、南非,分别享有“世界工厂”、“外包王国”、“能源帝国”、“资源仓库”、“黄金之国”的称号。
他们的产业优势突出,经济互补性强。
如中国的制造业,印度的IT业,俄罗斯的能源业,巴西及南非的矿产业等,这种独特的分工恰好构成了经济合作互利的现实基础。
或许是拥有的相似的国情,亦是相同的国际地位,亦或是目标的统一性。
社会硬是将这些存在竞争与分歧,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等存在大的差异的国家绑在了一起,最终实现了一个“共同体”。
为着相同的目标奋进。
金砖五国的联合,彼此间合作的加强,必然会降低对旧有的经贸秩序的依附,金砖国家的原材料及制成品自我消化能力将大为增强,资本的流动也将更加有序可控,从而大大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践证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越来越成为南南合作的平和南北对话的重要桥梁,并且充分的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的良好范例,也成为了新兴国家的合作机制的突出表现。
然而事实考虑到金砖国家之间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在集团定位问题上存在分歧。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成立,实现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心声,其蓬勃发展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出合作的时代潮流。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向世界标明的:“我们的合作市开放的,透明的,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而合作机制具体细节,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
首先,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致力于发展的机制。
众所周知,发展问题是金砖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普遍性课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问题更加紧迫。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经济秩序处于重组,分化之中,从而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诞生。
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共同发展,是金砖国家的共同愿望,也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砖国家进一步加强在经济金融发展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五国自身的发展,而且将极大地促进相关地区和全球的
经济社会发展。
正如《三亚宣言》所说,金砖国家“致力于不断加强经济金融和贸
易领域合作,确保金砖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为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健
康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致力于合作的机制。
金砖国家在众多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持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在经贸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间合作潜力
巨大。
近年来,金砖国家顺应合作潮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夯实合作基础,已经形成多层次合作格局。
同时,金砖国家成员分属亚、欧、拉美、非四大洲,五个成员国的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近30%,人口占世界的42%,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金砖国家加强务实合作,搭建了一座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南南合作中诞生时间较短,但影响力和作用上升最快的机制之一。
南非总统
祖马表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不结盟运动及77国集团一起,提升了在联合国框
架内的南南合作水平。
再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致力于对话的机制。
金砖国家已经建立了领导人会晤、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晤、联大外长会晤、常驻多边机构使节非正式会晤等对话机制,就重大国际问题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协调。
同时,金砖国家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场合协调立场,以相同或相似的声音表达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诉求,架起了
一座与发达国家对话的桥梁。
2010年,在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
的不懈努力下,国际金融治理机制进行重大改革。
世界银行将3.13个百分点的
投票权从发达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转移6%的份额,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
金砖国家主张以对话而非对
抗方式对国际体系中不合时宜之处逐步进行改革,相关主张着眼于建立更加公正
合理的国际秩序,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
最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开放、包容的机制。
自成立以来,金砖国家合作
机制就始终坚持开放性。
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曾表示,金砖四国并非一个排外
的俱乐部。
金砖四国合作机制正式成立后不久,便在一致商定的基础上吸收南非
加入,发展成金砖五国。
《三亚宣言》在此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们愿加强
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有关国际、区域性组织的联系与
合作”。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无论在成员国之间还是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始终
坚持包容性。
毋庸讳言,金砖国家五个成员国在国情、体制、利益等方面不尽相同,在一些问题上也存有分歧、竞争甚至矛盾,但五国始终本着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减少分歧,化解矛盾,增进共识。
在处理同其他国家关系时,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始终尊重其他国家的意愿,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并尽
可能地照顾其利益。
如今,金砖国家的合作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可,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从不针对其他国家,只要有利于本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就要坚持,就要合作;对抗对人不利,对己也没好处。
如今,新兴市场国家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成为主动参与者。
“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秩序更加合理、更加平衡。
而我们或许谁也不会想到,曾今在2001年,由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点石成金,首次提出“金砖”这一概念后,短短的十年光阴,金砖的分量变得如此不可小觑,无论从成色还是光芒来看,已然今非昔比。
尤其让人浮想联翩的是,与“金砖”一起壮大的,不止是它的体格,还有阵营。
相信金砖国家的合作不会终止,金砖国家仍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带领着众多国家一起发展,推动世界的快速发展,相信,不久的未来,世界强国的版图又将被重新分布。
让我们一起期待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