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方案

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方案1. 引言地下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目的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本文档旨在提供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实施方案。
2. 监测目标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监测目标包括:•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监测地下水质量变化情况•监测地下水流动状况•监测地下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情况3. 监测点设置为了全面监测地下水状况,需要合理设置监测点。
监测点设置应考虑以下因素:•地质条件:选择不同地质条件的地区,以覆盖不同的地下水形成和流动机制。
•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区域和排泄区域,确定监测点的位置。
•水利工程:考虑与水利工程的关系,如水库、取水井等。
•地下水污染情况:针对可能存在的地下水污染源,设置相应的监测点。
4. 监测参数与方法4.1 监测参数地下水监测工程应监测以下参数:1.地下水位:通过水位计等设备监测地下水位的高度和变化情况。
2.地下水温度:通过温度测量设备监测地下水的温度情况。
3.地下水流速:通过流速计等设备监测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
4.地下水中重金属、溶解氧、亚硝酸盐等物质的含量。
5.地下水pH值和电导率。
4.2 监测方法地下水监测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地下水位监测:使用水位计、超声波仪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地下水温度监测:使用温度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地下水流速监测:使用流速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地下水水质监测:定期采集地下水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地下水监测数据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与分析。
具体包括:•数据质量控制:保证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筛选。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地下水位、地下水质量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图,并提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6. 监测报告与评估根据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监测结果总结与分析•监测数据的图表展示•监测数据与国家地下水标准的对比•现有问题和建议改进措施7. 项目管理与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应进行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与实施。
地下水监测方案

地下水监测方案1. 简介地下水监测方案是指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预防地下水污染和管理地下水开发利用等目的而制定的一套监测措施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以及如何分析和应对监测结果。
2. 目的地下水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地下水水质和水位的变化,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和水位异常情况;•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可持续性;•了解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变化,为科学管理和开发提供依据。
3. 内容地下水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地下水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含量和变化趋势,判断地下水水质是否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和要求。
3.2 水位监测水位监测是指定期测量地下水位的高程,记录水位变化的情况。
通过水位监测,可以获得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判断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向,及时发现地下水异常情况。
地下水位埋深监测是为了了解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和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
通过定期测量地下水位和地表高程,计算出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4. 方法地下水监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4.1 野外取水和实验室分析水质监测需要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并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采样时要注意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方法和采样量的合理控制,以保证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2 水位测量水位测量可以使用水位计、浮子式水位计等仪器进行。
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测点和测井点,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下水位埋深测量一般采用水位钻孔或井筒测量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下水位和地表高程的差值,计算出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
5. 实施步骤地下水监测的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制定监测计划和监测任务,明确监测目标和内容;2.确定监测点位,选择合适的监测井位和采样点;3.完成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4.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和进行水质分析;5.定期进行水位和地下水位埋深测量;6.分析监测数据,判断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水质状况;7.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措施和策略。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科学、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方案旨在设计和实施一个功能齐全、可靠且可持续的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帮助相关部门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建立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全面、准确监测,助力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决策。
2.任务:(1)设计并构建监测系统硬件平台,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设备等。
(2)开发监测系统软件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和展示功能。
(3)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点,分布在环境敏感地区和水资源重要保护区域。
(4)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撰写监测报告。
(5)提供监测数据支持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制定。
(6)定期维护和更新监测系统设备和软件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实施步骤1.系统设计与布局(1)根据地下水资源特点和监测需求,确定监测参数,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质量等。
(2)设计并布置监测井网,确定监测井的位置和数量,确保足够的空间覆盖范围。
(3)配置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安装在监测井内进行数据采集。
2.硬件设备的采购与安装(1)根据系统设计需求,购买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设备等硬件设备。
(2)对硬件设备进行测试和调试,保证其正常工作。
(3)安装硬件设备,并进行防护措施,以确保其稳定运行和可靠性。
3.软件平台开发与应用(1)开发监测系统软件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和展示功能。
(2)配置数据库和数据服务器,存储和管理监测数据。
(3)开发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帮助水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估和决策制定。
4.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1)配置定期采集频率,定时采集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2)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3)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绘制监测数据图表和报告,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水井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水井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
水井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补给点,对地下水位、水质等参数进行监测,可以有效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制定水井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掌握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消耗情况。
2. 监测水井水质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水质问题,保障供水安全。
3. 监测水井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三、监测方案。
1. 确定监测点位,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确定水井监测点位,覆盖主要地下水补给区和取水区。
2. 安装监测设备,在每个监测点位安装地下水位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设备,并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和水质的周期性变化,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频次、监测时间等内容。
4. 数据采集与记录,按照监测计划,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四、监测措施。
1. 定期维护设备,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加强数据管理,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加强人员培训,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监测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加强沟通协调,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沟通协调,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监测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水井监测工作方案,可以及时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发现地下水位、水质等问题,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也可以保障供水安全,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六、结语。
水井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的监测工作,才能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重视水井监测工作,切实落实监测方案,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积极贡献。
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方案

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方案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方案一、工程概述地下水是人类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对地下水的监测是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
本工程旨在对某特定区域的地下水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地下水的质量和水位变化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程内容1. 确定监测点位:根据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包括井口深度、数量和分布。
2. 安装监测设备:在选定的监测点位上安装水位计、取样器、温度计等监测设备,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采集和传输:将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设备传输至数据采集系统,确保数据的及时和准确。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的地下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和预测分析等,以获取地下水质量和水位的变化情况。
5. 编制监测报告: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编制定期的监测报告,总结地下水的变化趋势和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
三、工程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确定工程目标、范围和时限,编制工程实施计划,确定人员和设备需求。
2. 监测点位选择:通过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确定监测点位的数量、深度和分布,并绘制监测点位示意图。
3. 设备安装及调试:按照选定的监测点位,在现场安装监测设备,并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4. 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安装完成后,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测试,确保数据的准确采集和无线传输。
5.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导入电脑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得出地下水的变化趋势。
6. 监测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总结地下水的质量和水位的变化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7. 工程验收和运维:对完成的地下水监测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的运维机制。
四、工程实施安排本工程的实施周期为一年,并按以下安排进行:1月-3月:前期准备、监测点位选择和设备采购。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施方案20**年*月目录1 综述 (5)1.1 实施方案的建设背景 (5)1.2 项目的建设地点 (5)1.3 实施方案的建设原则 (5)1.4 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 (6)1.5 实施方案的建设标准和依据 (6)2 实施方案的需求分析 (8)2.1 实施方案的功能需求 (8)2.2 实施方案的信息量指标 (9)2.2.1 系统数据处理量的分析 (9)2.2.2 系统数据存储量的分析 (9)2.2.3 系统数据传输量的分析 (10)2.2.4 系统采集与共享的信息量的分析 (11)2.2.5 系统存储与备份的信息量的分析 (11)2.2.6 系统处理与展示的信息量的分析 (11)2.2.7 系统存储能力的需求总量 (12)3 实施方案的配置设计 (12)3.1 实施方案的总体构架 (12)3.2 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13)3.2.1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的通信组网设计 (13)3.2.2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数据库的配置设计 (15)3.2.2.1 数据库的物理与逻辑结构 (16)3.2.2.2 数据库的建设内容 (20)3.2.2.3 数据量测算 (20)3.2.2.4 数据库的技术特性 (20)3.2.2.5 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选配 (21)3.2.2.6 服务器的要求 (21)3.3 应用支撑系统的配置设计 (21)3.3.1 监测站点的土建设计 (21)3.3.2 监测站点的主要硬件产品 (22)3.3.2.1 投入式水位计 (22)3.3.2.2 在线5参数水质监测仪 (23)3.3.2.3 数据采集器RTU (23)3.3.2.4 通信Modem (25)3.3.2.5 充放电控制器 (25)3.3.2.6 蓄电池 (26)3.3.2.7 地下水位监测点设备拓扑图 (26)3.3.3 中心站的主要硬件产品 (26)3.3.3.1 中心站的路由器 (26)3.3.3.2 中心站数据库服务器 (27)3.3.3.3 中心站的交换机 (28)3.3.3.4 中心站服务器机柜 (29)3.3.4 中心站工作平台软件 (29)3.3.4.1 中心站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 (29)3.3.4.2 中心站的服务器数据库软件 (29)3.3.4.3 中心站的网络杀毒软件 (29)3.3.4.4 数据接收处理监控软件 (29)3.3.4.5 软件安全与策略 (31)3.4 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 (32)3.4.1 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系统的结构 (32)3.4.2 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系统的技术特征 (33)3.5 终端系统与接口设计 (37)3.5.1 系统终端的技术设计 (37)3.6 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与要求 (39)3.6.1 机房建设 (39)3.6.2 计算机网络配置设计 (42)4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42)4.1 系统运行管理维护机构 (42)4.2 项目施工管理制度 (43)5 系统使用维护人员的配置与培训 (45)5.1 人员培训计划 (45)5.1.1 施工过程的培训目标计划 (45)5.1.2 培训专业科目及其教材师资的安排计划 (47)6 附图 (48)6.1 预计效果图1 (48)6.2 预计效果图2 (49)7 项目投资概算 (50)7.1 投资预算编制说明 (50)7.2 系统投资预算表 (51)7.2.1 监测站点设备材料费用预算表 (51)7.2.2 企业信息中心网络设备材料费用预算表 (53)7.2.3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费用预算表 (55)1综述1.1实施方案的建设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
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方案

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地下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过度开采和污染问题。
因此,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我公司拟实施一项地下水监测工程,旨在对目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进行全面监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地下水资源特点,开展地下水位、水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目标1. 建立目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网络,实现对地下水位、水质、水量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2. 分析目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3. 提出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促进目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实施方案1. 调查与设计(1) 调查范围:本地下水监测工程调查范围为目标地区内的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2) 调查内容:围绕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变化规律和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地下水位、水质、水量等多方面的调查工作,获取准确的地下水资源信息。
(3) 设计方案: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地下水监测点的布设方案,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
2. 布设监测点(1) 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变化规律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监测点的布设位置。
(2) 监测参数:主要监测参数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质和水量,通过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全面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
(3) 监测设备:采用先进的地下水监测设备,包括水位计、水质分析仪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实施监测(1) 监测方法:采用定点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地下水位、水质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
地下水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地下水监测项目实施方案1. 背景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许多地区起着支撑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监测项目成为必要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个地下水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案,为有效监测地下水的状况提供参考。
2. 目标地下水监测项目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 项目执行步骤3.1 前期准备在项目正式启动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确定监测区域,包括考虑地质特征、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
其次是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目标、监测频次、监测参数等。
还需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包括采样工具、水质分析仪器以及专业的监测人员。
3.2 地下水采样根据监测计划,在监测区域内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保证采样点能够代表该区域的地下水状况。
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采用严格的采样标准和规范操作。
采集的地下水样品应有代表性,并保存在适当的容器中。
3.3 水质分析采样完成后,对采样得到的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
水质分析的内容包括总溶解固体、pH值、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有机物含量、重金属含量等关键参数。
通过水质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地下水的水质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受到污染等。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水质分析结果整理成数据报告,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监测计划,将不同采样点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水质异常的地区,并评估其影响范围和原因。
同时,还可以对长期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和演化规律。
3.5 结果报告与应对措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地下水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地下水水质状况、异常情况分析、建议的应对措施等内容。
根据报告结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以保护和恢复地下水资源的良好状态。
4. 项目管理地下水监测项目的实施需要合理的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制定、资源调配、进度控制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综述 (4)1.1 实施方案的建设背景 (4)1.2 项目的建设地点 (4)1.3 实施方案的建设原则 (4)1.4 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 (5)1.5 实施方案的建设标准和依据 (5)2 实施方案的需求分析 (7)2.1 实施方案的功能需求 (7)2.2 实施方案的信息量指标 (8)2.2.1 系统数据处理量的分析 (8)2.2.2 系统数据存储量的分析 (8)2.2.3 系统数据传输量的分析 (9)2.2.4 系统采集与共享的信息量的分析 (10)2.2.5 系统存储与备份的信息量的分析 (10)2.2.6 系统处理与展示的信息量的分析 (10)2.2.7 系统存储能力的需求总量 (10)3 实施方案的配置设计 (11)3.1 实施方案的总体构架 (11)3.2 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12)3.2.1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的通信组网设计 (12)3.2.2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数据库的配置设计 (14)3.2.2.1 数据库的物理与逻辑结构 (15)3.2.2.2 数据库的建设内容 (18)3.2.2.3 数据量测算 (19)3.2.2.4 数据库的技术特性 (19)3.2.2.5 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选配 (19)3.2.2.6 服务器的要求 (20)3.3 应用支撑系统的配置设计 (20)3.3.1 监测站点的土建设计 (20)3.3.2 监测站点的主要硬件产品 (21)3.3.2.1 投入式水位计 (21)3.3.2.2 在线5参数水质监测仪 (21)3.3.2.3 数据采集器RTU (22)3.3.2.4 通信Modem (23)3.3.2.5 充放电控制器 (24)3.3.2.6 蓄电池 (24)3.3.2.7 地下水位监测点设备拓扑图 (25)3.3.3 中心站的主要硬件产品 (25)3.3.3.1 中心站的路由器 (25)3.3.3.2 中心站数据库服务器 (26)3.3.3.3 中心站的交换机 (27)3.3.3.4 中心站服务器机柜 (27)3.3.4 中心站工作平台软件 (28)3.3.4.1 中心站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 (28)3.3.4.2 中心站的服务器数据库软件 (28)3.3.4.3 中心站的网络杀毒软件 (28)3.3.4.4 数据接收处理监控软件 (28)3.3.4.5 软件安全与策略 (29)3.4 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 (30)3.4.1 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系统的结构 (30)3.4.2 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系统的技术特征 (31)3.5 终端系统与接口设计 (35)3.5.1 系统终端的技术设计 (35)3.6 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与要求 (37)3.6.1 机房建设 (37)3.6.2 计算机网络配置设计 (40)4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40)4.1 系统运行管理维护机构 (40)4.2 项目施工管理制度 (41)5 系统使用维护人员的配置与培训 (43)5.1 人员培训计划 (43)5.1.1 施工过程的培训目标计划 (43)5.1.2 培训专业科目及其教材师资的安排计划 (45)6 附图 (46)6.1 预计效果图1 (46)6.2 预计效果图2 (47)7 项目投资概算 (48)7.1 投资预算编制说明 (48)7.2 系统投资预算表 (49)7.2.1 监测站点设备材料费用预算表 (49)7.2.2 企业信息中心网络设备材料费用预算表 (51)7.2.3 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费用预算表 (53)1综述1.1实施方案的建设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
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全国有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40%的耕地部分或全部依靠地下水进行灌溉,地下水的供给量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北方缺水地区占到了52%,在华北和西北城市供水中占到了72%和66%,有些城市基本上是依靠地下水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
地下水是水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虽属可再生资源,但地下水更新和自净非常缓慢,一旦被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往往长时间难以逆转。
目前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遭受污染,已呈现由点向面扩展的趋势。
而我国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工程应用刚刚起步,因此,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控和相应技术的开发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1.2项目的建设地点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省中南部,幅员面积12826平方公里。
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乡,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享誉中外。
乐山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无论它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与水息息相关。
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都离不开水。
青衣山由于麻浩河的开凿而被分解为凌云、乌尤、马鞍三山。
有了麻浩河,才有“绿影一堆漂不去”。
波光云影,鸥鸟飞翔,“两三渔火疑星落,千百帆樯戴月收”。
“山水乐山”,“水”是乐山不可或缺的城市符号,爱乐山,就要爱护乐山的水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工业的发展,乐山市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大,为了保证地下水质不受污染、地下水量不过分采取,维持整个水的储量平衡和不受污染,实时掌握地下水位、水质尤为重要。
1.3实施方案的建设原则项目建设遵循以下原则:实用性:满足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并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先进性:采用成熟可靠的前沿技术,顺应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确保系统整体技术先进。
整体性:注重整体规划,确保系统各个环节指标协调一致。
经济性:追求最佳性能/价格比,充分利用已建、在建和后续建设的信息化系统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保障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能够与其主流技术兼容,系统功能可扩充,并能够在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平台上运行。
可靠性:确保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1.4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1)项目建设的目标是:运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传输技术、水质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实现对项目地区的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等信息的自动、连续、实时地在线监测,为水环境的保护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项目建设的规模是:系统建设规模为1123134元人民币。
3)项目建设的内容是:(1)水资源监测中心站1个(包括:中心站机房计算机局域网、水资源监测系统数据接收处理软件、水资源监测系统中心站机房及值班室的配套设备)。
(2)地下水监测点2个(从地下水系的上游选取1个监测点、下游选取1个监测点;实现地下水水位、水质常规五参数的在线实时监测)。
1.5实施方案的建设标准和依据本项目建设的标准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颁布,2002年修改);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颁布);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2008年修改);4)《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颁布);5)《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60号令);6)《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2008]79号文);7)《中华人民共各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委2005年制订);8)《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2006年颁布);9)《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10)《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第34号令);1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2002]第15号令);12)《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政府第99号令,2005年);1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07]8号);14)《四川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要求(试行)》(四川省水利厅川水函(2004)100号);15)《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11]39号)。
16)《关于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通知》(川办函(2005)110号);17)《四川省城市供水管理条例》(2000年颁布,2011年修正);18)《成都市水资源管理条例》(1992年6月实施);19)《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2007年9月实施);20)《成都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2009年1月实施);2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发[2012]3号);2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11]39号);23)《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省政府258号令,2012年8月1日实施);24)《四川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要求(试行)》(四川省水利厅川函(2004年)100号)25)《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26)《四川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实施细则》(DB51/5067-2010);27)《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28)《水资源评价导则》(SL/T322-1999);29)《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T50027-2001);30)《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公告2001年第5号);31)《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32)《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3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2.4-1890);3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3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3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37)《注水试验规程》(YS5214-2000);38)《地下水资源勘察规范》(SL454-2010);39)《水资源监控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426-2008);40)《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技术导则》(SL349-2006);4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4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43)《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6-2003)44)《电导率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7-2003)45)《浊度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8-2003)46)《溶解氧(DO)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9-2003)47)《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1-2003)2实施方案的需求分析2.1实施方案的功能需求1)业务功能:实现水位检测、水质检测、检测数据自动上传上位机、实时数据超阈值报警、数据处理整编入库、数据高级应用。
2)业务流程:地下水资源监测项目的核定—→监测点的建设—→监测点验收投运—→监测数据(水位、水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