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危”与“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危”与“机”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多维度、深层次的“危”与“机”。它塑造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在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清醒认识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劣势,所遭遇的各种机会与威胁,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继续深化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握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标签: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危”;“机”;SWOT模型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①历经了建国初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49-1955)、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56-1966)、“文化大革命”中的民族高等教育(1966-1976)、拨乱反正与恢复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77-1985)、改革与发展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85-1991)、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92-200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2003-2012)等诸多阶段。尽管饱受“文革”十年的严重冲击,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提高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特殊贡献,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1〕,此言不虚。然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多维度、深层次的“危”与“机”。本文使用SWOT模型对其加以具体分析,以唤起人们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一、全球化带来的“危”与“机”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预见到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历史走到今天,一个铁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以经济全球化为发端带动的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进程正在逐步展开,并荡涤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巨大冲击,从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与“机”。
(一)优势分析(见表1)
“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3〕,并“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4〕,是中国人民应对全球化所做出的重大历史抉择。这一长期基本国策,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依靠改革,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能够冲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与机制的各种束缚,建立健全适合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新体制和新
机制,极大地增强自身活力。依靠开放,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包容性,广泛吸收国外民族高等教育先进的理念、方法与模式,壮大自身的肌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吸引大批有志之士投身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加之国家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优惠政策大量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保障,以及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等,共同构筑了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现有优势。
(二)劣势分析(见表1)
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拥有上述自身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劣势。第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不能很好适应全球化的冲击。我国现有的民族高等教育理念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尽管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更新,但总体上仍然没有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严重影响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5〕第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亟待完善。由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仍是“塔状”的垂直管理结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层层审批制,严重阻碍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健康发展。“传统高度集中的校(院)——系——室垂直管理体制在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方面,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尤其不适合组织跨系、跨学科的综合性强的联合项目攻关。”〔6〕第三,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机制老化。机制老化,造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运行不畅,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方法滞后。“填鸭式”、“灌输式”、“监管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功能实现与作用发挥。第五,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相当缺乏。由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大多地处西部地区,欠发达甚至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导致优质师资大量流失,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造成巨大硬伤。第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地区的、民族的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造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现有水平依然偏低。第七,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张力不足。历史上,僵化的单一的体制塑造了我们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鲜明“刚性”,表现为张力欠缺。“原有的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使高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7〕这种情况严重阻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三)机会分析(见表1)
全球化,如同一个巨大的物理介体激发起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出现“鲶鱼现象”,获得“苍鹰啄喙”式的重生。第一,全球化迫使民族高等教育为了发展必须在不断改革中谋求进步。这一外部强大压力,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集合起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其快速发展。第二,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把握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一般”,对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通过对外学习与交流,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把握
世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性机遇。第三,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国外民族高等教育,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民族土壤、制度土壤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态,是促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丰富思想源泉。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资源为我所用。第四,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国外先进的民族高等教育经验,是国外民族高等教育长期实践形成的宝贵资源。全球化给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取长补短”的发展机会。第五,全球化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获取所需的国外先进教育方法。国外先进的民族高等教育方法,是国外民族高等教育长期实践形成的又一宝贵资源,有利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完善方法体系。第六,全球化能够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招揽国外优秀教育人才。全球化引发了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人才争夺战,对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大力招揽国外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符合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要求。(四)威胁分析(见表1)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8〕,也“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资源方面的竞争”〔9〕。应对得当,它能够大大促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对失当,它也能够严重阻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一,引而不化,能够导致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整体教育质量下降。全球化使我们有机会开辟引入国外教育资源的更多渠道,但是,盲目引进、不当引进、追风引进、食而不化、消化不良等,不仅会造成本国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会严重危害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二,全球化可能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稀释影响。全球化夹带着各种不同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资源,必将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各自不同的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固有特色的保持必将造成极大威胁。第三,国外各种意识形态乘隙渗透。全球化使西方发达国家有机会借助强势的经济科技力量向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兜售他们的意识形态,这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威胁。第四,民族文化传承可能被边缘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全球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比较与民族文化优胜劣汰。我国民族文化必将在这一进程中重新接受检验,从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第五,民族高等教育性质发生动摇。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性质有可能在西方意识形态袭扰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动摇。西方意识形态,“不管是从哪个方向来的,都是错误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绝不能让它们泛滥起来。”〔10〕
二、市场化带来的“危”与“机”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11〕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既定方向。其中,市场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已广泛影响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市场化,既可以看作一种作用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外部力量,也可以被视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市场化过程。无论如何,市场化的影响,是一个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生动现实。在市场化过程中,我们民族高等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