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名著论文范文
名著论文范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描绘贵族社会生活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形象鲜明的人物为主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家族故事。
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为一部小说,《红楼梦》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
它以虚构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形象塑造不仅在描写细致入微,而且在塑造深刻的心理描写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社会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其次,《红楼梦》在社会意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小说,《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朽现象,对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也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悲剧和命运的悲剧,对封建社会的人性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这些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探讨,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最后,《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描写和探讨,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风貌和特点,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也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性悲剧和命运悲剧,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性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教育名著导读论文宋各方2013/5/19经典—永不褪色一、个人信息学院:专业:科目:教育名著导读姓名:学号:二、名著浅识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大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浅谈《孙子兵法》(金融42班王宝强2141804050)【摘要】《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历经历史沧桑之后,不仅没有被逐渐遗忘,反而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开阔思路、启迪心灵的作用也许更有意义。
【关键词】经营管理;孙子兵法;五字诀;一法通,万法通;经济金融;企业管理【正文】上完这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选修课,自己对《论语》、《中庸》、《大学》、《庄子》、《墨子》、《心经》、《孙子兵法》、《传习录》等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先贤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虽然有一些的文章确实晦涩难懂,但是自己能够有一些体会。
但是我感觉自己对《孙子兵法》还是比较了解,所以接下来讲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的必读经典,有的人认为它讲述的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内容,在现在我们研究它已经并无意义,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
所谓一法通,万法通。
大道如一,《孙子兵法》的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其价值。
《孙子兵法》着重强调“将”的作用,在经济、管理方面都有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的名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形篇》)对企业管理者同样十分适用。
“修道”,就是树立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宗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在民众中有良好的信誉。
“保法”,就是要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
孙子的“法”包括“曲制、官道、主用”等项:“曲制”,是组织编制,运用于企业就是把全企业分成很多部门、车间、作业组等;“官道”,是指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上下隶属关系,如总经理之下有分管生产、营销等等的副经理,各副经理之下又有许多科长;“主用”,运用于企业是指行政、采购、生产、广告等费用的管理以及有关的各种财务制度。
一个企业把这些规章制度健全起来,就能如孙子所说的“治众如治寡” (《势篇》) , 把企业管理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运转迅速。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儒道互补自动化35蔡启阳2130504105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
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正文: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
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
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
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
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
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
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
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
1浅谈名著导读的教学(市论文大赛)
“野百合”也有春天——浅谈名著导读的教学李玲【内容摘要】名著导读是新课改之后增加的一个新版块,目的是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尴尬的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
我们都知道,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深远,上好名著导读课大有必要,名著导读不同于名著本身,它的主要作用在“导”,老师如果从导的方法上下功夫,导读方法灵活到位,就会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喜爱,这对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名著导读激趣导读方法一、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环节被放在教材的最后。
为了督促师生对名著的重视,语文考试也开始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苍白应景,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
“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大多是这样的,临考试前,老师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国籍,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
即使为了避免投机局面,现在考查名著改成了名著文段的阅读考试,师生们也是见招拆招,以应付考试的方式学习名著导读。
看看老师们挖空心思总结的名著知识:《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雨果【国别】法国【主要人物性格】卡西莫多:伽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外貌奇丑,心地善良爱斯梅拉达:爱斯美拉达是美和善的化身,她美丽动人,纯洁善良,酷爱自由,富有同情心。
克罗德:克罗德副主教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阴险毒辣,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主要情节】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写作特色】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显而易见,这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名著导读的教学已经被高度功利化了,接触名著并没有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求知的满足,只是变相地为了应试而准备充电。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研究报告伦镇中学王贵芬内容摘要中外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学名著不仅能增加语感积累,提高语言素养;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
特别是青少年,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的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既然这个年龄,不能经历人生的所有,但可以通过阅读,弥补经历的不足。
在中学阶段,教师利用以感人情节导读、竞争比赛激读、摘抄记录品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今中外化的魅力。
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将是语学习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兴趣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或“”)及界定1、课题研究背景阅读是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是最多的。
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的化知识,不断的提高科学化水平。
凭借书本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不断陈述、分析,灌输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去模仿,那学生就会变成一个没思想的克隆人。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去领略中美的旋律。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1、研究目标《语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名著阅读也是中考必考内容,而且近年还加大了对名著的考查力度,所以通过对小课题的研究,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生阅读目标,让阅读成为语学习的一大乐趣。
2、研究内容(1).整理中学阶段学生应读及需要了解的名著篇目。
(2)把握“名著导读”何时“导”。
(3)教师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触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力。
名著导读课论文
1,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1000字)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同时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为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去深切体认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自觉理解她的内在生命力和精神特性,从而增进我们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主动性。
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深刻认识那些在历史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体现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起来,进而加以新时代的发展,以加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当今的时代,在面对全球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继往开来,永远畅通。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好比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根,如果没有了根,还会有枝繁叶茂么?我想这株大树不仅不会枝繁叶茂,连生命肯定都没有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与扬弃前人的糟粕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其间也包括吸收一些外族的先进文化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都是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扬弃前人留下的遗产,并把前人的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一个民族在离开他们的前人们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经验而走向成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我们要学习要借鉴,然后消化,融入华夏文化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它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及一切“人化”的事物。
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鲁迅作品“在路上”的浅析电气37 2130401183 葛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奖,改革家,批判家,鲁迅总是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这次,笔者希望解析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在路上”。
比如《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话里好像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其实前面还有一个鲁迅的真实判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所以,作为传统格局的打破者,作为内心存在主义的呼唤者,他决定自己找出一条路,自己写出一条路。
所以,路便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意向。
《野草》里还有一篇叫《过客》:一个老头,一个小女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迎来了一人,一个衣衫褴褛的过客。
老头问他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客说我不知道,只知道要走在路上,走到前面去,前面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老头说,前面是坟墓;女孩说不对,前面有很多鲜花,过客说前面是有鲜花,可前面还是坟墓。
过客问那走完坟墓以后是什么呢,老头说来料不定就没路了,你还是回去吧;过客说我不愿意回去,前面有个声音在召唤我,我一定要去。
老头说这声音也曾召唤过我,你不理它就行了;过客说不行我还是要走。
这样,他就踉踉跄跄的继续往前走。
这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典型是“路”形象与描写。
在这个场景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老人与小女孩是腐朽与新生力量的代表与对比,衣衫褴褛的过客是他,以及全体中国人彷徨的灵魂的象征,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迷茫与呼唤。
而在老人眼中,前面的路上是坟墓,在小女孩眼中,前面的路上是鲜花,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过客这样的存在:前面的路上既有坟墓,又有鲜花,不知道前方会出现什么,但是必须要走,以为前方“有声音在召唤我”。
这种凄凉而真实的画面,正是鲁迅所希望塑造的人格衡量与价值观念导向的所在。
我们说,文字体现价值与世界,世界理解文字与价值的意义。
四大名著研究报告作文500字
四大名著研究报告作文500字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四大名著的背景、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研究这些经典作品。
四大名著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和清代,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处于鼎盛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小说的发展也得以迅速推进。
四大名著的创作,正是在这种文化繁荣的氛围下诞生的。
四大名著的主题各具特色。
《红楼梦》以贾、史两家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家族生活和爱情悲剧的画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历尽艰辛的传奇经历为主线,表现了人性的善恶对抗、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
《水浒传》则描述了宋朝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以及梁山好汉义薄云天的豪侠精神。
《三国演义》揭示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诸侯间的斗争。
除了主题之外,四大名著在人物塑造上也有独到之处。
《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生动真实,具有代表性;《西游记》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形象;《水浒传》中的宋江、晁盖、武松等人物塑造也非常精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则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形象。
四大名著的艺术手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对色彩的细致描绘、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和对情节的设置上;《西游记》则主要体现在对幻想、神话细节的塑造,以及对人物的形象变化和动态的描写上;《水浒传》则以描绘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为主,包含了许多历史和文化元素;《三国演义》则首先是人物的塑造和角色的设置,还有对那段历史的描述和描摹上非常细腻。
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演变、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特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四大名著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更好地明确小说创作和文学表现的方向。
名著阅读论文
名著阅读论文第一篇:名著阅读论文写在世界读书日之前,已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沙河汉子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我们素质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指导学生读好书,读受益终身的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阅读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是全体国民的事,它应成为我们国民良好的习惯。
书籍,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象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读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典,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应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
余秋雨曾言:“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可见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我们必须阅读它,以便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极为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时间和篇幅上均有明确的要求。
无论各版本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经典篇幅明显加大,并指定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经典阅读有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古典名著诵读的重视。
但是,时下孩子们大多不喜名著阅读,而喜欢快餐式的、低层次的浅阅读。
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极大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压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使学生身陷题海,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无暇他顾;而语文考试对名著很少考到,中考也是蜻蜓点水般的浅考试,使学生认为通读名著得不偿失,丧失阅读兴趣;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时下充斥荧屏的都是凶杀、暴力、和色情的东西,对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出版社以时尚诠释名著,盲目跟风,刻意追逐经济利益,漠视社会利益;网络语言和商业语言越来越媚俗,造成学生语言的垃圾化,此外学校教育缺乏整合,各科各行其是,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或不读名著。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论文综述题目:论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及发展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
根据人们探讨某个事物人数的多寡则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
即:相对于其他文化,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多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大文化;而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少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小文化。
——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少时曾经跟同学一起探讨文学名著和文化名著的区别,却一直未曾得解。
后来渐渐了解到,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
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而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
古典名著论文(精选五篇)
古典名著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古典名著论文爱情能改变命运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人人向往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爱情,可是爱情中需要什么?爱情能够改变命运吗?爱情中有悲剧也有喜剧,就像杜十娘与王美娘,同样的身份,不同的命运。
美丽、善良的杜十娘,热情、重义轻财。
她看清了身边的那些沉溺于烟花之地的男人,深知他们不是可以让她托付终身的人,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因此,她一心从良。
为赎身,早有准备,她跟老鸨争执时,机敏地抓住老鸨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老鸨没有翻悔余地,并且为了自己以后的日子处心积虑地攒下了一个百宝箱。
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她不惜一切代价,吃尽了苦头。
千挑百选之后,男主角终于出现了,她一心向李甲,决定托付终身,因此让李甲四处筹钱为自己赎身,而且还拿出了自己私蓄的银两,完成从良的心愿。
李甲,胆小懦弱,在筹钱为十娘赎身的时候他犹豫不定,担心带杜十娘归家其严父不会同意,想要中途辞别,但是后来在十娘拿出银两的时候,他又决定要娶十娘。
也许故事发展到这个时候还算是个喜剧,但是就在他们成亲之后,李甲担心其父不会反对而责骂他,便与十娘泛舟吴越江面之上,徐徐图之。
在途中,他们与一位富家公子相遇,富家公子目睹杜十娘美貌,便心生贪慕,就在与李甲喝酒的时候,巧言借由离开,他花言巧语诱惑李甲以千金银两的价格把杜十娘卖给了他,他看透了李甲的性格,拿家人来激将李甲同意。
而这一切都被杜十娘听到,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的时候,她内心痛苦、悲愤,万念俱灰。
杜十娘假装同意并且在交易的时候当众将她的百宝箱打开,一箱闪闪发光的银子让李甲看傻了眼,他无尽的羞愧和后悔,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烈,随后十娘便抱着她的“希望的寄托”一起跳到了江中。
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李甲的性格和他那名门出身导致了杜十娘的悲惨命运。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河南工业大学教育名着导读论文宋各方2013/5/19经典—永不褪色一、个人信息学院:专业:科目:教育名着导读姓名:学号:二、名着浅识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着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着《》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大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四大名著阅读论文
四大名著阅读论文第一篇:四大名著阅读论文名著中的领导风范跪着的宋江最记忆犹新的是李雪健饰演的宋江领导五体投地时,大殿激扬着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公鸭般嗓音的情景。
每逢此时,摄影师偏偏又把李雪健屁股翘起的最高,头伏的最低的镜头特写一番,真是绝到顶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到疑惑,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其他个个身怀独门绝技,或文或武都能独当一面。
而唯独宋江这厮,文不如吴用、公孙胜,武不比林冲、武松,跑不过鼓上蚤,游不过浪里白条,就连女流之辈孙二娘的胆大勇猛,宋江恐怕也要逊一大截。
就这样一个小小宋押司又是凭什么登上梁山的领导岗位,坐稳这聚义厅第一把交椅?后来细细分析,宋领导成为梁山泊的大当家,他确实有别人没有的一些优势:首先,他人缘好。
宋江号称“及时雨”,不管是否名副其实,在入主梁山之前他在众好汉眼中早已是义行天下,信交江湖的形象。
凭借押司这小小的官职,宋江也的确资助了不少英雄好汉,解救了许多亡命之人。
晁盖等人劫下生辰纲,自然犯下了灭顶之罪,是宋江为其通风报信,助其逃跑。
在梁山好汉的功德薄上,必然是重重的划下了一笔,成为宋江入主梁山的不可或缺的通行证。
其次,宋江做事沉稳,这也是作为一名成功领导的必备条件。
宋江不是专才,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世人,他身上就没有其他将领的傲气和霸气;而宋江到底是官场混过的人,行事时他便不像李逵那样鲁莽、浮躁;对朝廷宋江也没有杀妻灭门的深仇大恨,因此,他也不会跟林冲一样时时对官府有剜心之痛。
这就决定了宋江在行事时能够理智思考,较之别人自然多了几分冷静与忍耐。
最重要的一条是宋江能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
宋江主张招安的念头不仅遭到众梁山好汉的反对,也让后世众多史学家及读者声讨不断。
其实当一切就绪之后能够静下心来想出路的恐怕只有宋江一人而已。
宋江知道,任何一个朝代,当贼当匪又能当几时?打打杀杀有岂能长久?大江东去浪淘尽,历史上多少风云人物都会被时代的潮流冲洗的铅华无存。
个中道理作为一寨之主的宋江是十分清楚的。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读后感作文500字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读后感作文500字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读后感作文500字
今天我读了《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这本著名的书。
是长江出版社,主编是:陈智勇和吴雨时两位著名的人。
袖珍典藏的一本名书!
这里面我最喜欢看小说篇,小说篇里有几个主要的,是:搜神记、唐宋传奇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绿野仙踪和红楼梦。
我最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首先看的,我一边看一边画,看得津津有味。
桃园三结义各有各的缺点和优点,他们的缺点就是:张飞太暴躁,关羽太性急,刘备太轻敌。
他们的优点就是:张飞暴力很强、很猛。
关羽武功高强,信心坚定。
刘备兵力很大,而且每一位兵都很忠心、勇猛、坚强。
唉!他们要是能把自己的`缺点补上,那就不至于死的那么惨了。
什么,你们问我桃园三结义是怎么死的?那我就告诉你:张飞喝完酒以后,就很狂,总是打死士兵,所以士兵在趁张飞睡觉的时候砍下了他的头,把头给了别人,有投靠了别人。
关羽也是砍下头后死的。
刘备是想为关羽报仇,于是攻打别国,没有打过,被别人火烧连营,回到了属于他的国家,最后脱骨生气而死。
唉!
三国里面有最厉害的三名大将,身穿盔甲,骑着战马,手拿锋利的武器。
他们就是:赵子龙、吕布、马超。
我可喜欢看三国演义了,书上也很有意思,电视上也很有意思,小朋友们,以后再给你们介绍别的小说。
拜拜!。
重视名著导读传承经典文化—浅论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方法
重视名著导读传承经典文化—浅论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方法摘要: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应该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扩大阅读面,每年阅读2-3本名著。
名著导读是初中语文的一个关键模块,教师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文就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前言:文学名著不仅是文学家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更蕴含了很多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哲理。
初中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开展名著导读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
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名著为其认识世界和社会提供了新窗口。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名著导读教学的重要性,并采用合理化的方法带领学生通过名著导读提升其阅读水平。
1.调动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1.以故事串讲方式引入名著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完成名著阅读大多在课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自主阅读。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我们一起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选择名著中自己比较喜欢的故事片段,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分享。
每个学生所喜欢的故事各不相同,在互相串讲中能够发现不同的名著都有不同的特点,从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带领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
1.借助名言俗语引入名著在很多电视节目中,一些名人名家都曾经评价过多本名著。
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使得很多名著被学生所熟知。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时,可以尝试借助名言俗语的方式引入名著。
这样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强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目标。
例如,教师进行到《水浒传》名著导读时,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成语——“逼上梁山”,基于此,再引出“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误入白虎堂”的故事,与学生共同分析林冲这个人物的性格与特点,从而让其理解“逼上梁山”的意思。
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水浒传》这本名著向学生提问,让其想一想这本名著中还有哪些成语或者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作品“在路上”的浅析
电气37 2130401183 葛昭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奖,改革家,批判家,鲁迅总是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这次,笔者希望解析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在路上”。
比如《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话里好像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其实前面还有一个鲁迅的真实判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所以,作为传统格局的打破者,作为内心存在主义的呼唤者,他决定自己找出一条路,自己写出一条路。
所以,路便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意向。
《野草》里还有一篇叫《过客》:一个老头,一个小女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迎来了一人,一个衣衫褴褛的过客。
老头问他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客说我不知道,只知道要走在路上,走到前面去,前面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老头说,前面是坟墓;女孩说不对,前面有很多鲜花,过客说前面是有鲜花,可前面还是坟墓。
过客问那走完坟墓以后是什么呢,老头说来料不定就没路了,你还是回去吧;过客说我不愿意回去,前面有个声音在召唤我,我一定要去。
老头说这声音也曾召唤过我,你不理它就行了;过客说不行我还是要走。
这样,他就踉踉跄跄的继续往前走。
这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典型是“路”形象与描写。
在这个场景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老人与小女孩是腐朽与新生力量的代表与对比,衣衫褴褛的过客是他,以及全体中国人彷徨的灵魂的象征,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迷茫与呼唤。
而在老人眼中,前面的路上是坟墓,在小女孩眼中,前面的路上是鲜花,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过客这样的存在:前面的路上既有坟墓,又有鲜花,不知道前方会出现什么,但是必须要走,以为前方“有声音在召唤我”。
这种凄凉而真实的画面,正是鲁迅所希望塑造的人格衡量与价值观念导向的所在。
我们说,文字体现价值与世界,世界理解文字与价值的意义。
意向的鲜明,带有一股存在主义的气息,与加缪,萨特截然不同却又几乎如出一辙的存在主义,在路这个意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路”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迷茫,是对前方的探索与恐惧,是对一种当时所普遍存在的麻木的现状的不甘与呐喊。
我们把存在主义当作一种审美来看待,同时用这种审美来看待鲁迅,得到一种知识分子自己的心灵的满足感。
我们知识分子多孤独,公众不理解我们……。
可鲁迅是这种人吗?鲁迅讲国民性,讲沉默着的那些人如何愚昧,敢吃人血馒头;鲁迅讲自己是多么的孤独,鲁迅有一篇被人称之为最像是写他自己的小说《孤独者》,看啊,鲁迅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孤独者,无边的孤独,伴随着鲁迅。
鲁迅一直在探索,而探索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或者有路可走却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这种状态,回到前面——他拒绝成为他人,也拒绝成为他自己。
这不是审美趣味所能包容的。
接下来的一个状态就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真实起点——梦醒之后无路可走。
鲁迅有一篇演讲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里的娜拉,为了救她的丈夫而违背了现代规则,最后她出走了,话剧就这样就结束了,娜拉出走后的命运他不关心。
鲁迅问了“娜拉出走后会怎样”这个问题,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发现梦醒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当一个人在做梦时,你最好不要惊动他,让他安睡。
起先一看,这好像是宿命感很强的,可是我们最好不要把它理解成宿命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现代中国必须解决的困境,你必须解决但发现无路可走。
只有具有救国救心念头的人才能发现这个问题,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你单单高呼救国救心是不够的,你必须找到一个现代中国的起点——梦醒之后无路可走——这样一个起点。
“梦醒”是一个意向,而无路可走是对这个意向最为准确的描述,
对于希望打破传统格局,获得新生与力量的鲁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而又令人无可奈何的。
再次,笔者的分析认为,或许,他真的不能描绘将来,但却深知现存的不合理,更深知现存的一切都来源于久远的历史,是由道德,人性,爱情,艺术等共同构成的庞大体系;肯定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可能使整体借以滋生复活。
否定一切---不留任何迂回的可能,正是这种决绝的选择,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摧毁力,使他在颠覆中国的专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也正由此酝酿了他自身的悲剧。
或许在这里说悲剧不合适,笔者的研究可能也过于浅薄和浮于表面,但是,从一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路”,鲁迅对当时中国现有的道路深恶痛绝,但是却没有给国人们指明什么是准确的道路,应该走怎么样的道路,所以他的作品中永远只能在路上,而不能自己描述,开辟,塑造出一条适合国人们走的路。
就像拿来主义一样,单纯依靠拿来是走不出去的,所以,“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愿意作为试探者,作为路上面走的第一个人。
鲁迅的文化成就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的,鲁迅所接受的影响以及他对同时代人和后人的影响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发生的,因而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都要打上时代环境的烙印。
,鲁迅把传统的小品文改造为“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是一种创举,那种不可仿效的辛辣、曲折的“鲁迅笔法”,的确是他与形形色色的敌手交战的一种利器。
而他在杂文中表达的那种既锋利而又芜杂的思想,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或神经上的刺戟。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样奇妙而又尖锐的语句,这样的话语,是鲁迅所独有的,他似乎希望依靠自己所独有的方式察觉到别人所不能察觉的,寻找出别人所找不到的,无所希望中得救,在无所希望中,想要寻找一条路来,这是艰难而困苦的。
继续回到上文中故乡的考虑,故乡算是笔者较为熟悉的鲁迅作品,在那样的路上,他所寻找的,是他永远在走的路,即使在最后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依然无法掩盖他对路是追求与求索,只有很少作家有勇气、有能力这样赤裸裸地展示灵魂。
这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他敢于把自己的灵魂放在深渊之中炙烤,敢于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呐喊,斗争,索取,拼搏。
这才是我们民族所需要的灵魂,这才是我们个人所需要的脊梁。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顽强生长、艰难爬行的记录,是鲁迅“诀心自食”的记录。
而不甘于在沉默中灭亡的生命,苦苦追寻生之道路的生命,在任何世代都将存在。
这是他的财富,也是我们所应该铭刻在自己生命中的。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听上去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但是笔者却认为这样的命题才适合鲁迅这样一个现实而浪漫,尖锐而仁慈的国民作家。
综观鲁迅的作品,除了隐喻另一世界存在,看似不相干的片段外,通贯着这种复调模式。
问题是,这种模式的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对比?实际上,意义恰恰在于升华主题,使其由一般的社会批判,上升到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叩求。
叩问人生意义的两极:信念与理性---显然,作者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而是借用复调叙事的迷宫,暗示出自己的迷惑和苦痛:双方争辩的终极必定是那简洁的葬礼,必定是用遗忘和说谎作结。
那么,寻找最为恰当的道路,获得最为优越的方法,正是鲁迅先生所想要寻找的途径。
所以,“路”这个意向才会如此频繁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才会给人们留下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斗士形象。
这就是鲁迅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他给后人的力量与道德约束。
在过客中,这个过客,他所希望的这条路,他所谈论的梦想与希望,都在这个“路”得到了升华。
在那个年代的思路中,“路”一下子上升为一个存在主义的高度,过客是无家可归的人,生活是多么荒谬,走路,不停的走路,可是前面没有目标,这种荒谬感会使人把它和加缪联系起来,神惩罚西弗斯不断地把石头往上推,石头到山上又马上滚下来,他于是下山,继续推石头。
在这样相似的故事中鲁迅是在这里面的,他进入历史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审美主义的趣味,你要警惕你是否由此获得了一种好像心灵很自由的感觉,但这种自由又是
轻飘飘的。
这会害你一辈子。
因为这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而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
所以对过客首先不能用审美的方式去看待。
不要把它抽出来,而是要把它和鲁迅一辈子探索的“路漫漫其修远兮”结合起来,这不是一个姿态。
审美是有距离感的,有距离才能保持一种审美,可这审美又会移情:我跟它有距离,我的内心能和它沟通,然后获得一种审美的快感。
相同的,路也是这样的。
如何去寻找新的道路,如何将道路走得踏实,平坦,这将是一个永远存在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将问题集中到最后,鲁迅给人们留下的在路上的形象,是笔者从众多的作品的意象与流动意识中剥离出来的,是笔者对于鲁迅最为感触时刻而想要表达的问题。
局限于阅历与认知的不到位,这个观点可能是有失偏颇的,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笔者心中的鲁迅,将会继续带着他行走者的形象,为个人,为社会,为满足,留下一条光荣且崎岖的道路。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