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精品文档】全球气候会议简史-推荐word版 (1页)
【精品文档】全球气候会议简史-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全球气候会议简史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began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UNFCCC ) in 1992, which sets out a framework for action aimed at stabilizing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 GHGs ) to avoid“ dangerous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 with the climate system .” The Convention , which entered into force on 21 March 1994, now has 195 parties .1992年,国际社会首次对气候变化做出政治回应,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这份公约提出了一套旨在维持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的行动框架,以避免“人类对气候造成危险的破坏”。
1994年3月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95个缔约方。
In December 1997, delegates to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 COP ) in Kyoto , Japan , agreed to a protocol to the UNFCCC that committe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to achiev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 These countries , known as Annex I parties under the UNFCCC , agreed to reduce their overall emissions of six GHGs by an average of 5% below 1990 levels in 201X-201X ( first commitment period ), with specific targets varying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 The Kyoto Protocol entered into force on 16 February 201X, and now has 192 parties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参加第3次缔约方会议( COP )的代表们达成了UNFCCC 的补充协议,承诺工业化国家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联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历届气候变化大会
•COP9:2003年意大利米兰世界气候大会 为避免大国退出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200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200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2006年肯尼亚内罗华世界气候大会 “内罗毕工作计划”&适应基金
•COP13:2007年印尼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 《巴厘岛路线图 》
•COP14: 2008年波兰波兹南气候变化大会 寻求讨论到2050年为止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COP15: 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COP6:2000年荷兰海牙世界气候大会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只得延期至2001波恩讨 论
•COP7:2001年摩洛哥马拉喀什世界气候大会 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
•COP8:2002印度新德里世界气候大会 《德里宣言》加强《京都议定书》要求
•COP21:2015年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COP1:1995年德国柏林世界气候大会
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 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
COP2:1996年瑞士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 “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COP3继续讨论
COP3:1997年日本京都世界气候大会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COP4:199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气候大会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 谈判难以进行 •COP5:1999年德国波恩世界气候大会 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通 过一些列指南
国际气候谈判梳理
国际气候谈判梳理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谈判。
下面将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历史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一、历史1.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标志着全球国际气候谈判的开始。
这项公约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协议,旨在推进全球合作应对人为气候变化。
2. 京都议定书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日本京都达成了《京都议定书》。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协议,规定工业化国家在的减排目标,其中包括1990年排放量的5%至10%的减排目标。
截至2021年,共有192个国家和欧盟签署了该议定书。
3. 巴黎协定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法国巴黎达成了《巴黎协定》。
该协定旨在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在2°C以下,最多努力控制在1.5°C。
除了规定温度目标,该协定还呼吁全球国家各自制定具有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的减排目标。
截至2021年,共有189个国家和欧盟签署了该协定。
二、最新进展1.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对世界各国达成气候协议的最高级别会议。
2019年,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但由于各国谈判代表之间的分歧,未能在会上取得重要进展。
2. 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全球气候行动峰会是为了响应巴黎协定和历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决议,落实应对全球变暖所需的具体行动而召开的国际会议。
2019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组织了一次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各国在峰会期间提交了更具体的气候行动计划,但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议。
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
此次会议将着重讨论巴黎协定下的减排目标实现情况以及加强全球气候行动的措施。
预计此次会议将是关于气候变化最具有决定性的会议之一,会议结果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影响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 会议的立场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从 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 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各 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 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广 泛共识, 泛共识,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 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 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本次会议的成 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 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 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 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 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 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近代 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 年来, 工业革命 年来 量的80%。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 量的 %。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谁 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 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 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 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 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 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 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 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 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 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 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 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24亿人以煤炭 亿人以煤炭、 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 亿人以煤炭、木 秸秆为主要燃料, 亿人没有用上电。 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应对气候变化 亿人没有用上电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 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 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 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 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 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 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 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历次气候变化大会主题读书笔记
历次气候变化大会主题读书笔记65Ma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太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早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摘要: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关键字: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气候制度全球合作正文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越来越强。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也给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它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利益观形成挑战。
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趋势。
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
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此作出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1全球气候变化1.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趋势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
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
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
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年气候大会
1992年的里约会议,全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简单来说,以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谈论的气候问题,都是以这个公约为基础的,而且该公约具有法律效力。
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日本京都。
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
2001年10月,第七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摩洛哥马拉喀什。
会议通过《马拉喀什协定》。
2005年,第11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通过《蒙特利尔路线图》。
2007年,第13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8年12月1日─12月12日)在波兰波兹南举行,地点在波兹南国际会展中心,与会者有来自逾180个国家的代表与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国的第14次会议,也是《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第4次会议。
各与会国媒体多有发表对于此次会议的不同意见。
此次会议主要关注下次会议(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会后各国代表同意在2009年2月中旬递出至2020年国内的减量计划与措施,会中关于如何推广环境友善科技至开发中国家也有进展,得到了减少森林开伐的必要性已到了紧急程度之共识。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寥寥,最后只达成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2011年,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南非德班,会议就第二承诺期存续问题达成一致。
与会方同意延长5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原议定书于2012年失效),就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达成一致。
历次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
历次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作者:来源:《中国名牌》2016年第01期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举行,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
以下是历次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
1995年3月底至4月初,柏林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履行公约的决定》。
1996年7月,日内瓦气候大会,会议发表声明,争取在1997年12月前缔结一项“有约束力的”的法律文件。
1997年12月,京都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这是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的第一份国际协议。
1998年11月,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大会,会议制定了落实《议定书》的工作计划。
1999年10月底至11月初,波恩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商定《议定书》有关细节的时间表,但在《议定书》所确立的三个重大机制上未取得重大进展。
2000年11月,海牙气候大会,因无法达成协议,会议被迫中断。
2001年10月底至11月初,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会议结束了“波恩政治协议”的技术性谈判。
2002年10月底至11月初,新德里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米兰气候大会,会议没有发表宣言或声明之类的最后文件。
2004年12月,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大会,会议在几个关键议程上的谈判进展不大,其中资金机制的谈判最为艰难。
2005年11月底至12月初,蒙特利尔气候大会,会议最终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议定书》新一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
2006年11月,内罗毕气候大会,会议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
2007年12月,巴厘岛气候大会,会议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确立了“巴厘路线图”,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2008年12月,波兹南气候大会,会议总结了“巴厘路线图”一年来的进程,正式启动2009年气候谈判进程,同时决定启动“适应基金”。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 简介: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 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 称《框架公约》。《公约》的最终目标 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 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4.成立有治理能力的有效体制架构,以处理 发展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需要。
发达国家
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020年减排17% 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 的基础上减少17%。据专家推算,这一目标 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
欧盟重提减排30% 根据欧盟在2008年达成的气候变化 一揽子协议,到2020年,欧盟将考 虑减排30%。 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 鸠山由纪夫提出“减排25%”的目标。 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 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
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案遭阻 澳大利亚参议院2日以41票对33票否 决了澳政府提出的碳排放交易议案, 这是该议案第二次被投票否决。
加拿大推出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加拿大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将与 此前制订的目标基本一致,即到2020 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约2%。
发展中国家
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 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
2011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综述
2011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综述一.大会背景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
1. 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2. 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3. 落实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4. 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二.沿革自1995年以来,《公约》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
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
1997年12月,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
根据这份议定书,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八国集团就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2000年11月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8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
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本次大会期间,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会议及成果4400字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会议及成果4400字自1995年首次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以来,该会议已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的一个关键机制。
自那时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们一直在探究气候变化的真相和后果,并就如何应对这些后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讨论。
今天,我们将回顾过去几十年来的历届世界气候大会会议及成果,了解地球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以及人类应对这一挑战的努力。
1995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 首次确立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于1995年在柏林举行,旨在讨论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问题,并为未来的行动制定框架。
该会议首次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旨在促进国际社会采取措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在实际行动中协调各国的努力。
1997年:京都议定书-- 确定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在1995年世界气候大会后的两年内,各国开始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讨论。
最终,在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们在日本的京都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产生了历史性的京都议定书。
该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水平以下,以期能够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产生显著影响。
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 但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的十年中,国际社会继续就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不断的辩论和讨论。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们在哥本哈根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旨在采取更具体、更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威胁。
然而,会议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因为缺乏关键的政治意愿和具体的行动准备。
2015年:巴黎协定-- 全球减排目标将稳定在2°C以下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们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会议通过了一项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协议,即巴黎协定。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导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愈演愈烈,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近30年来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1988年成立以来,IPCC一直致力于为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公众提供科学准确、全面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与预测。
本文将回顾IPCC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其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成立背景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与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共同成立了IPCC,并得到联合国大会的批准。
IPCC成立的背景是当时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意识到全球范围的综合评估与科学预测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至关重要。
二、组织结构与专家参与IPCC的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政府代表会议(Plenary),工作组(Working Group)和专题小组(Task Force)。
政府代表会议是IPCC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政府代表组成。
工作组负责制定和审查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报告。
专题小组则负责特定领域的研究和评估。
IPCC的报告制作过程是以“审查合作”为基础的,并利用政府、科学机构和其他机构的专家来共同撰写报告。
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确保报告科学准确、多元化和客观。
三、重要报告与评估IPCC每几年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布一次综合评估报告,主要包括科学报告、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报告以及社会经济报告。
这些报告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石,为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1988年IPCC成立的第一年,发布了第一份综合评估报告(First Assessment Report)。
世界气候大会2篇
世界气候大会第一篇:世界气候大会世界气候大会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气候议题讨论会议之一。
每年都有数百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接下来的3000字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世界气候大会的历史、目标和达成的成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气候大会的历史。
世界气候大会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组织,并于每年举行一次。
首届大会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自那以后,大会每年都在不同的国家举行。
这个全球性的论坛为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科学家和公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世界气候大会的目标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增加气候资金。
这些目标是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这是一个全球共识,旨在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在2摄氏度以下,并尽力将其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各国代表在世界气候大会上进行了密集的谈判和协商,以达成共同行动的协议。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气候大会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其中之一是《巴黎协定》的全球范围内的批准。
这一协定得到了几乎所有国家的支持,成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
此外,大会还推动了气候资金在发展中国家的落实,以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世界气候大会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世界气候大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尽管有巴黎协定的框架,但各国之间在具体行动上仍存在分歧和争议。
一些发达国家以经济发展为借口,继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给全球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世界气候大会需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和协商,以应对这些挑战。
总之,世界气候大会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气候议题讨论会议之一。
它为各国代表提供了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历届世界气候大会情况综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极端天气的短增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世界性的难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节能减排,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国家和公民应积极履行的义务。
1、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一、会议时间: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二、会议地点:南非—德班三、会议主题:为了明天四、会议议题:(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
(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五、会议的共识与分歧:1、会议达成的共识:德班会议就确立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议程达成一致。
使《京都议定书》获得了有保障的第二承诺期,从而让相关政策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同时,这次会议还奠定了基础,以便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以法律形式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气候机制;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获得了一些工具支持他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
(1)、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各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
(3)、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确定了基金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模式。
(4)、明确了2020年后公约实施的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2、会议存在的分歧:对于本次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目前各方依旧存在较大分歧。
在绿色气候基金问题上,除美国、沙特等“少数派”依旧对基金设计持较大意见外,77国集团加中国、小岛屿国家、欧盟等各谈判集团的主流意见是,要让基金管理机构立刻成立并运作起来。
欧盟认为,可以先对基金过渡委员会草案做一个“总结论”,在表示接受的同时列出各方的意见,要求基金管理机构成立后再予以解决。
气候大会
京都议定书人类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由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011年12月11日,在南非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最终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1] 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
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
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
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1]?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2]京都议定书- 减排方式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情况综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极端天气的短增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世界性的难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节能减排,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国家和公民应积极履行的义务.1、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一、会议时间: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二、会议地点:南非—德班三、会议主题:为了明天四、会议议题:(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五、会议的共识与分歧:1、会议达成的共识:德班会议就确立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议程达成一致。
使《京都议定书》获得了有保障的第二承诺期,从而让相关政策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同时,这次会议还奠定了基础,以便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以法律形式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气候机制;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获得了一些工具支持他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
(1)、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2)、各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3)、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确定了基金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模式。
(4)、明确了2020年后公约实施的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2、会议存在的分歧:对于本次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目前各方依旧存在较大分歧。
在绿色气候基金问题上,除美国、沙特等“少数派”依旧对基金设计持较大意见外,77国集团加中国、小岛屿国家、欧盟等各谈判集团的主流意见是,要让基金管理机构立刻成立并运作起来。
欧盟认为,可以先对基金过渡委员会草案做一个“总结论”,在表示接受的同时列出各方的意见,要求基金管理机构成立后再予以解决.欧盟的这一方案获得了较大支持。
历届气候大会
COP13•印尼巴厘岛会议:妥协走向未来
•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 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 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 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 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 在2009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 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 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 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 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 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 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 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 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 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 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 本次大会主要议题是落实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 商讨有关义务和具体规定。列入本次大会的议题共有2 0 项,会议最后,工业国达成一项200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5 %的时间计划,另外就改善工业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关测 量和预报系统等一些技术问题达成了协议。许多有争议的 问题将留待明年海牙气候大会上继续讨论,其中包括工业 国不能完成减排承诺的惩罚措施,有关排放贸易的限制和 规定,根据公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国应向发展中国 家提供的援助等。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国际气候大会
国际气候大会国际气候大会(下称“气候大会”)于2007年11月25日在德国波恩召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希望借此次会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积极推动世界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是首次以此为主题的气候大会,这表明全球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要求采取更加有效、有力的应对措施。
会议也意味着全球低碳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低碳经济是指能源消耗减少,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经济发展方式。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制定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同时,低碳技术和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许多企业把节能降耗、提高竞争力放在战略位置,以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建设低碳经济园区,把低碳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2007年全球低碳发展面临的商机超过1万亿美元。
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曾引起了全球各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并在第二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本次大会有四个亮点值得关注:一是气候变化议题在本次会议中占据重要位置;二是美国总统布什作为东道主呼吁各国更多关注发展问题,倡导环保理念;三是各国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得到进一步完善,尽管有些国家仍存在反对立场,但主要国家均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四是很多国家政府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会议,促进本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甚至改变传统产业的竞争格局。
如何将本次大会与《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气候条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实现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上确立的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对当今各国如何在处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不同国家的责任问题等,有重要启示。
本次气候大会的召开将是一个良好契机,使人们认识到实现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需要共同的行动,应坚持各国共同而有区别地承担相应的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
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
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
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
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
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
“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
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
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
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COP16.南非德班 2011年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非东部港口城市德班开幕而称之。
“绿色气候基金”是德班气候大会核心议题。
2011年12月,德班结束谈判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