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遗嘱继承中的必留份问题
论遗嘱继承中的特留份制度

论遗嘱继承中的特留份制度【摘要】继承权是对继承人权利的肯定,而遗嘱权则是对被继承人权利的肯定,在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权利对立之间,就会出现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对立,不利于相关案件的办理。
特留份制度,其实就是二者权利冲突与协调的统一,特留份制度的出现,在既保证了继承人的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肯定了被继承人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遗产;继承;特留份在对继承人的近亲身份利益保护上,我国现行《继承法》仅规定了必留份制度,而没有像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一样,规定特留份制度。
在实务中,必留份制度逐渐表现出一些制度缺陷,而大多数学者也呼吁增设特留份制度。
本文就特留份制度的具体内容作一简要论述,以期对《继承法》的修改有所裨益。
一、特留份制度概述遗嘱自由是现代继承法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被继承人享有对遗产的自由处分权。
当然,自由是有边界的,为衡平遗嘱自由与近亲属身份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限制被继承人的自由处分权利,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采用特留份制度,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立法模式采用必留份制度,两者在立法功能和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明显不同。
(一)我国《继承法》中的必留份制度我国现行《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这就是我国继承法中的必留份制度。
我国继承法中必留份的立法宗旨是通过限制被继承人的遗嘱自由,从而保护既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继承人的正当利益。
从内容上看,必留份制度具有以下内涵:(1)权利主体特定,享有必留份权利的必须是法定继承人,且必须是同时具备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2)必留份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违反该规定的遗嘱部分无效,其他部分有效。
从一则案例浅议继承中“必留份”认定

从一则案例浅议继承中“必留份”认定遗嘱自由是我国继承法遵守的原则,但遗嘱自由不是绝对的。
我国《民法典》第1141条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该条是关于必留份的规定,对遗嘱人的遗嘱自由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即遗嘱人应当为“双缺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一般在诉讼中,如果遗嘱没有为相关有需要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在继承时就会由法院直接从遗产总额中确定一定的遗产归这类继承人所有,剩余部分才能按照遗嘱中确定的遗产分配规则进行分配。
下面本文将从一则案例讨论该条款的适用。
1.基本案情被告胡某与韩某系夫妻关系,双方于1987年9月份登记结婚,婚后双方共同生育三名子女,分别是大女儿韩某甲、二女儿韩某乙、儿子韩某丙。
韩某与原告韩某丁的法定代理人林某于2017年共同生育一女,即本案原告。
2019年9月韩某因病救治无效去世。
韩某死亡后,原告韩某丁提起本案诉讼,并提交落款为韩某的《遗嘱》一份,要求按照遗嘱内容和韩某丙共同继承韩某的遗产,遗产主要为一套城区内的三百平方左右的自建房。
韩某丁对胡某的遗嘱真实性提出异议,同时提交落款为韩某的另一份《遗嘱》(落款时间后于韩某丁的《遗嘱》),要求按照该份遗嘱内容由胡某继承涉案房屋。
韩某丁对胡某提交的《遗嘱》的真实性提出异议并申请鉴定胡某的《遗嘱》是否为韩某所写、申请鉴定韩某丁提交的《遗嘱》与胡某提交的遗嘱是否为同一人所写。
经过审理裁判认定:经过鉴定,胡某提交的《遗嘱》为韩某所写,韩某丁提交的《遗嘱》与胡某提交的《遗嘱》并非同一人书写。
根据上述事实,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法院对原告要求对讼争房屋进行继承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对于原告提出即便认定原告提供的遗嘱无效,如果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份额处理的意见。
法院审理认为,目前原告尚未成年缺乏劳动能力,由其母亲林某照顾抚养。
论我国继承法修订中特留份与必留份的选择

在有 遗产可以保证 或部分保证继 承人生活 , 而继 承人 又 需要依赖遗产生活才不至于陷入 困境 的前 提下 , 继承 人生活 与遗产之关系就特别 紧 要。倘若继 承人 因被继 承人遗 嘱处 分行为而: 无法 取 得 保 证 生 活 所需 的 遗 产 时 , 一则 违反了继承 的宗 旨, 二 来 可能产 生社会救 济 问题 , 加重社 会负 担。倘若 能为继承人预 留留一定份额的遗产 , 一则继承人 会尊重被继
我 国继承法体系 中 尚未 明确 规定该项 制度 。针对我 国是 否
在将修订 的继承法 中纳入 特 留份制 度 , 学 者们 观点很 多 , 但 大体都认为我 国应该构建 和完 善特 留份制 度。 L l 应否确 立特 留份制度 , 需要 考虑很 多 的因素 , 并非 流行 的或者他 国都有 的制度放在我 国也 自然会适用 。因此 , 我们 必须认真 审视该
义和保证 社会公 益上 , 这 些价值与功能可 以被必 留份 的价值 与功 能所涵盖 。我 国 目前 不具备施行 特 留份 制度 的基 础。我 国 继承法 中的必留份 制度是一项与特 留份制度相关且有相似之处的制度。该 制度 已经 实施 多年 , 是一项适合 我 国国情 的制度。
保 留必 留份制度并予 以完善 , 是我 国修订继承 法的妥适 选择 。 [ 关键词 】 继承 法; 特 留份 ; 必留份 ; 选择 [ 中图分类号 ]D 9 1 3 .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8 - . - - 40 . 5 3 ( 2 0 1 3 ) 0 9 —0 o 2 9 —0 3 的人 , 一般情况下 , 将遗产 留给最 亲密 的人才 符合 道义和 生 活的一般 道理。
遗嘱的存档和保管要求

遗嘱的存档和保管要求遗嘱是人们为了在离世后分配遗产,保障家族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
为了确保遗嘱有效、安全地执行,遗嘱的存档和保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遗嘱的存档和保管要求,以便使遗嘱的执行能够顺利进行。
一、选择合适的存档地点遗嘱的存档地点应当选择一个安全可靠、不容易丢失或损坏的地方。
通常,人们可选择以下几个存档地点:1.保险柜或保险箱保险柜或保险箱是最为常见的存放重要文件的地方。
它们具有防火、防水和防盗的功能,可为遗嘱提供全面的保护。
2.律师事务所将遗嘱存档于律师事务所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律师事务所具有专业性和保密性,能够确保遗嘱不会遭受泄露或篡改的风险。
3.银行存档有些人会选择将遗嘱存档于银行的保险柜中。
银行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可为遗嘱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并且可以防止文件的丢失或损坏。
二、遵循法律规定的保管要求除了选择合适的存档地点外,遗嘱的保管还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管要求:1.完整性和真实性遗嘱必须完整无缺地保管,不能有任何篡改、损坏或缺失的情况。
只有这样,遗嘱的执行才能被认可,并确保遗产按照遗嘱的意愿进行分配。
2.签署和见证遗嘱的签署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要求,例如需要在遗嘱上签名、日期和写明意愿。
同时,遗嘱的签署过程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资格的证人在场作证。
3.保密性遗嘱的保管应当保持极高的保密性,以防止他人未经授权地访问和获取遗嘱内容。
只有遗嘱的执行者、法院或指定的律师有权查看或披露遗嘱的内容。
三、通知相关人员在完成遗嘱的存档和保管后,需要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确保他们知悉遗嘱的存在和位置。
这些相关人员可能包括遗嘱的执行者、律师、亲属等。
通过及时通知,可以避免遗嘱丢失或无法及时找到的情况。
四、更新和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意愿和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有时需要更新或修改遗嘱。
在进行更新或修改时,需要谨慎行事,并确保更新后的遗嘱能够完全取代之前的版本。
同时,更新后的遗嘱也需要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存档和保管。
遗嘱订立预留份额需要保留吗?

遗嘱订立预留份额需要保留吗?一、遗嘱订立预留份额需要保留吗?是需要的;如果遗嘱没有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老人(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该遗嘱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根据《继承法》第十九条关于遗嘱订立预留份额的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理解成大于法定退休年龄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
缺乏劳动能力和没有生活来源的二者条件同时具备的继承人(老人),遗嘱应当保留其必要的遗产份额。
二、遗嘱的效果遗嘱的不生效,是于遗嘱人死亡时,其所立遗嘱虽然不违法,但却不发生法律效力,即不能执行。
遗嘱的不生效与遗嘱的无效,既有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遗嘱的无效是因遗嘱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而不能发生效力,遗嘱的不生效则并非因遗嘱违法。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被继承人的遗嘱不能执行,遗嘱所涉及的财产应按法定继承办理。
遗嘱无效,是遗嘱因不符合法律的要求而不发生法律效力。
遗嘱只要不符合遗嘱有效条件之一,就是不应发生法律后果的无效遗嘱。
但继承法特别强调下述几种遗嘱无效: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属于无遗嘱能力的人,不具有以遗嘱处分其财产的资格。
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是无效的。
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使于死亡之前已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其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所立的遗嘱也仍是无效的,而不能随其具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有效。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于设立遗嘱后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原设立的遗嘱仍可有效,但其对原设立遗嘱变更或撤回的,遗嘱的变更或撤回无效。
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
所谓受胁迫所立的遗嘱,是指遗嘱人受到他人非法的威胁、要挟,为避免自己或亲人的财产或生命健康遭受侵害违心地做出与自己的真实意思相反的遗嘱。
所谓受欺骗所立的遗嘱,是指遗嘱人因受他人的故意歪曲的虚假的行为或者言词的错误导向下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做出了与自己的真实意愿不相符合的意思表示。
遗产特留份制度

遗产特留份制度
遗产特留份制度,是指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应当为一定范围的法定继承人保留一定遗产份额的规定。
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不同继承人之间的利益,防止遗嘱人通过遗嘱将全部遗产指定给少数人或特定的人,而忽略了其他法定继承人的利益。
在遗产特留份制度下,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必须为特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保留一定的遗产份额,这部分遗产被称为“特留份”。
如果被继承人在遗嘱中没有为法定继承人保留特留份,或者将全部遗产指定给特定的人,那么该遗嘱将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遗产特留份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法的义务份制度,该制度是为了防止家长通过遗嘱将全部财产指定给特定的子女,而忽略了其他子女的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产特留份制度逐渐成为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中。
在中国,遗产特留份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该法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此外,在遗嘱中,应当为配偶、子女等法定继承人保留一定的遗产份额。
如果遗嘱中没有为法定继承人保留特留份,或者将全部遗产指定给特定的人,那么该遗嘱将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总的来说,遗产特留份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能够平衡不同继承人之间的利益,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民法典遗产分配原则

民法典遗产分配原则
民法典规定了遗产分配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法定继承权原则:根据法定顺序,继承人按照其与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和法定顺序享有继承权,即血亲关系较近的继承人享有优先继承权。
2. 平等继承原则:继承人之间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权继承遗产。
3. 直系尊重原则:直系亲属(如子女、父母)享有优先继承权,优先于旁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外甥甸、舅叔等)。
4. 配偶继承权原则:配偶享有继承权,但在存在直系亲属时,配偶的继承权可能受到限制。
5. 符合遗嘱原则:若被继承人留下遗嘱,则遗嘱继承中的分配原则以遗嘱规定为准,但不得违
反法定继承权的基本原则。
6. 一定预留份额原则:被继承人可以在遗嘱中预留一定份额的遗产给非法定继承人,以照顾其
权益。
以上原则构成了民法典遗产分配的基本框架,具体的细则和条款还需要参考相关法律法规的具
体规定。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与遗产必留份制度

酌情分得遗产制度和遗产必留份制度一、酌情分得遗产制度(一)含义酌情分得遗产制度是指允许依靠被继承人抚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以及对被继承人抚养较多的未能继承遗产的人适当分得遗产的制度。
即继承人以外的人,由于与被继承人生前形成某种扶养关系,依法可以分得适当遗产的权利。
(二)法律规定《继承法》第14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三)特征1.酌情分得遗产,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
2.酌情分得遗产,仅限于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和与被继承人在生前形成了抚养关系的人。
3.酌情分得遗产人取得的遗产份额可按具体情况处理。
(四)相关要素1.酌情分得遗产的权利主体是继承人以外的与被继承人形成某种扶养关系的人,义务主体为全体继承人。
2.酌情分得遗产就其性质而言应属债权。
因其以法律规定的特定事由的存在而发生且以被继承人的遗产为客体,因而属法定遗产债权。
3.酌情分得遗产的取得是基于扶养关系。
(五)酌情分得遗产制度的适用1.继承人依靠被继承人生前扶养,酌情分得遗产人须与被继承人生前形成扶养关系,也就是说受扶养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原无法定和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被继承人是出于道义等原因对受扶养人进行辅助与养育。
2.缺乏劳动能力,包括尚未成年而自始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年老多病、身有残疾等原有。
劳动能力丧失了劳动能力。
3.须没有生活来源,是指没有经济上的生活收入,既包括以自己劳动获得的经济上收入,也包括其他各种资助等。
遗产分割时,被继承人生前虽曾扶养过酌情分得遗产人,但遗产分割时,已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或者恢复了劳动能力的,不能作为酌情分得遗产人。
4.继承人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既包括经济上的扶助,也包括劳务上的扶助以及精神上的慰藉。
(六)酌情分得遗产的数额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1条规定:“依《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可以分给适当遗产的人,分给他们遗产时,按具体情况可多于或少于继承人。
浅析继承法中特留份制度

浅析继承法中特留份制度一、特留份制度概述特留份制度就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依法应将一定遗产特留给法定继承人,换句话说,就是被继承人不能任意处分其一定范围之遗产,即为民法上所谓特留份。
特留份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该制度特留份制度是遗嘱继承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最初起源于罗马法上的义务份制度,义务份对遗嘱自由加以限制,这种做法为后世的继承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继承法中必留份与特留份之比较特留份是对遗嘱自由限制的主要制度,对于遗嘱自由有两种主张,绝对的遗嘱自由主义,和相对的遗嘱自由主义。
我国继承法坚持遗嘱自由主义,但也对遗嘱自由进行了限制。
《继承法》规定“: 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该条是我国遗嘱自由限制最主要的条款,此条确认的制度在我国被学者称为“必留份”。
也就是说,只有法定继承人中既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遗嘱人所立遗嘱才会受到“必要的遗产份额”限制。
从该条款来看,在我国只有很小部分受到遗嘱限制,并且“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极其狭小。
尽管如此,我国的必留份规定和国外的特留份制度是不一样的。
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适用的主体范围不同。
必留份制度必留份权利人的标准比较苛刻,仅仅要求遗嘱必须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缺乏劳动能力和生活没有来源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对于其他的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在法律上并没有给予保护。
如果继承人有劳动能力但因失业或其他原因而没有生活来源,或者虽无劳动能力但却有其他人、社会组织、团体等为他提供一定得生活来源,遗嘱人都完全没有义务为他们遗留一定的财产份额,并可以通过立遗嘱的形式把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权予以剥夺,因为在我国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由此可见,这种规定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享有必留份的权利主体要比外国法规定享有特留份权利的主体范围小很多。
遗嘱的保管与存档如何确保遗嘱的安全性

遗嘱的保管与存档如何确保遗嘱的安全性遗嘱是个人生前对财产遗留分配意愿的重要证明文件,其合法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
为了确保遗嘱的安全性,保管与存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遗嘱的保管与存档,并介绍几种确保遗嘱安全性的方法。
一、遗嘱的保管1. 家庭保管:遗嘱可以由个人或家庭成员自行保管。
首先,将遗嘱放入一个耐用、密封的文件夹或保险箱中,以防止遗嘱受到损坏。
其次,选择一个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地方妥善保存。
这样可以避免遗嘱受潮、虫蛀等问题。
2. 律师保管:委托专业律师保管遗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律师会将遗嘱妥善保存在法律机构或专用保管库中。
这样做的好处是专业人员负责保管,并且不会受到家庭成员自身行为或意外事件的影响。
3. 其他机构保管:除了律师事务所外,一些银行和信托机构也提供遗嘱保管服务。
这些机构通常设有专门的保管库,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地保护遗嘱免受损坏或丢失。
二、遗嘱的存档1. 遗嘱公证:对遗嘱进行公证是确保其合法性和可执行性的一种方式。
通过公证,遗嘱即被存档在当地司法机构,并被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公证存档可以确保遗嘱被认可,并减少纠纷的可能性。
2. 副本存储:除了原始遗嘱外,建议制作若干份遗嘱副本,并妥善存放在多个地方。
这样即使原始遗嘱不慎丢失或损坏,副本仍然可以作为有效证据。
副本可以分别存放在家庭成员、律师事务所和其他可靠的机构处。
3. 遗嘱登记:一些地区提供遗嘱登记的服务,可以将遗嘱登记在相关的官方机构中。
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遗嘱的存档,还可以增加遗嘱的可追溯性和审查透明度。
三、确保遗嘱安全性的其他方法1. 通知相关人士:制作遗嘱后,及时将其存档和保管的地点通知家庭成员、律师和信任的朋友。
这样可以确保在自身遇到突发状况时,他人能够顺利找到遗嘱。
2. 定期审查与更新:鉴于个人财产和家庭状况的变化,建议定期审查和更新遗嘱。
如果有新的遗嘱版本产生,要确保旧版本被销毁,以避免发生混乱。
遗嘱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和法律依据

遗嘱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和法律依据在遗嘱继承中,遗产分配原则和法律依据是决定遗产如何分配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遗嘱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一、平等分配原则遗嘱继承中的平等分配原则是指,当遗嘱中没有约定特殊分配方式或受赠人时,遗产应该平均分配给所有合法继承人。
平等分配原则体现了公平和公正,维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平衡。
在中国,平等分配原则被普遍接受并得到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达成协议,遗赠应当平等分配给继承人。
二、遗嘱自由原则遗嘱继承中的遗嘱自由原则是指,遗嘱人有权自行决定遗产分配的方式和比例。
根据这一原则,遗嘱人可以将遗产全部或部分遗赠给自己选择的继承人,包括家人、朋友、慈善机构等。
遗嘱自由原则在很多国家都得到法律保护,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例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遗嘱不得违法、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
如果遗嘱违反了法律规定或引起了争议,法院可以依法进行审查和裁决。
三、合法子女优先原则在遗嘱继承中,合法子女优先原则是指合法子女在父母遗产分配中享有优先权。
根据这一原则,遗嘱人在分配遗产时,应优先考虑合法子女的权益。
合法子女优先原则在中国继承法中也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合法子女继承父母遗产的份额应该优先于其他继承人。
四、法律依据在遗嘱继承中,除了上述原则外,还需要参考相关的法律依据。
以下是中国继承法中的一些重要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是中国遗嘱继承的主要法律依据,对继承的各种规定和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继承权的产生、遗嘱的效力、继承人的权益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和遗产继承中的夫妻权益进行了规定,对夫妻的遗产分配有重要的影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民法通则规定了继承权的限制、遗赠的效力等基本原则,为遗嘱继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
遗嘱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及其法律依据

遗嘱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及其法律依据遗嘱继承是指遗嘱人在其死后将财产转让给特定的继承人的一种方式。
在遗嘱继承中,遗产的分配涉及一系列原则和法律依据。
本文将探讨遗嘱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并介绍相关的法律依据。
一、平等继承原则遗嘱继承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平等继承。
根据平等继承原则,遗嘱人必须向所有继承人平等地分配他们的财产。
这意味着无论是法定继承人还是被指定的特定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被平等地对待,不得进行任何歧视或偏袒。
法律依据:平等继承原则在很多国家的继承法中都有明确规定。
例如,在中国的《继承法》中,第十七条规定:“遗嘱应当平等对待继承人。
”这一规定明确了平等继承的法律依据。
二、遗嘱自由原则除了平等继承原则,遗嘱继承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遗嘱自由。
遗嘱自由是指遗嘱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财产的分配方式。
在遗嘱中,遗嘱人可以指定特定的继承人,并决定每个继承人应该分得的份额。
遗嘱自由原则赋予了遗嘱人广泛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法律依据:遗嘱自由原则在很多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
例如,在英国的《遗嘱法》中,遗嘱自由原则被广泛认可并受到保护。
遗嘱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遗嘱,决定财产的分配。
三、继承人的权益保护在遗嘱继承中,继承人的权益也受到法律保护。
继承人有权在遗产分配中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其他人的非法干涉。
遗嘱人应尊重继承人的权益,并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遗产分配。
法律依据:继承人的权益保护在继承法中有明确规定。
例如,在美国的《继承法典》中,规定了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并对侵害继承人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制裁。
四、公平分配原则除了平等继承原则,公平分配原则也是遗嘱继承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公平分配原则,遗嘱人应根据继承人的需要、贡献和关系来进行遗产分配,以实现公平和合理的结果。
法律依据:公平分配原则在很多继承法中均有明确规定。
例如,在德国的《民法典》中,规定了继承人根据其需要和关系享受遗产分配的权利。
结论遗嘱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涉及平等继承、遗嘱自由、继承人的权益保护和公平分配等重要原则。
遗嘱中对遗产继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遗嘱中对遗产继承人的责任和义务遗嘱是一份法律文件,用以确定一个人在逝世后遗产的分配方式。
作为遗产继承人,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遗嘱的执行符合遗嘱人的意愿,并为遗产的顺利继承和分配提供协助。
本文将探讨遗嘱中对遗产继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1. 遵守遗嘱人的意愿遗嘱的首要责任是遵守遗嘱人的意愿。
遗嘱人在编写遗嘱时,表达了自己对遗产的分配方式。
作为继承人,你应该尊重和遵守遗嘱的内容,不得擅自修改或改变分配方案,并积极协助执行人执行遗嘱。
2. 保护和管理遗产作为继承人,你有责任保护和管理遗产。
这意味着你需要妥善保管遗产,确保其在分配前得到妥善维护和保护。
对于不动产和贵重物品,你需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防止丢失、损坏或被盗。
同时,你还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确保遗产能够获得最大的保值和增值。
3. 协助执行人处理遗产事务在执行遗嘱过程中,执行人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继承人,你有责任协助执行人处理与遗产相关的事务。
这包括提供必要的文件和信息,以帮助执行人了解遗产的具体情况,并确保遗产的合法传承。
你应该积极回应执行人的请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使执行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4.履行分配义务根据遗嘱的约定,你可能被指定为特定遗产的继承人或遗产的分配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有责任根据遗嘱的要求履行相应的义务。
这可能包括将特定遗产移交给指定的受益人,或根据遗嘱的分配计划对遗产进行适当的分配。
你应该按照遗嘱的指示,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并确保分配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5. 尊重其他继承人权益在遗嘱中,可能会涉及多个继承人的权益。
作为继承人,你有责任尊重其他继承人的权益,并遵守遗嘱对于继承份额和分配秩序的约定。
在处理遗产事务时,你应该与其他继承人保持合作和沟通,以确保遗产的公正分配,避免发生纷争和争议。
6.履行义务期限在遗嘱中,可能会规定一些限制和办事期限。
作为继承人,你有责任按照遗嘱的指示和限期履行相应的义务。
这可能包括对遗嘱的执行、遗产的管理和分配等等。
遗嘱的法定继承人保留份额

遗嘱的法定继承人保留份额遗嘱是指遗嘱人在生前以书面形式表达其财产分配意愿的法律文件。
遗嘱可以确保财产在遗嘱人去世后按照其意愿进行合理分配。
然而,有时候遗嘱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被无效或被撤销,这时候就需要依照法定继承人的规定进行财产的分配。
本文将探讨我国法定继承人在遗嘱的情况下保留的份额。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法定继承人是指在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时,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继承权的人。
法定继承人包括遗嘱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和没有遗嘱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
在有遗嘱情况下,法定继承人保留一定的继承份额。
根据《继承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遗嘱继承人可以享有遗产的全部份额。
如果遗产总额超过遗嘱继承人的份额,超出的部分将分配给法定继承人。
而如果遗产总额小于遗嘱继承人的份额,则遗产将全部归遗嘱继承人所有。
然而,在有遗嘱的情况下,法定继承人保留的份额并不是无限的。
根据《继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于有配偶和子女的遗嘱继承人来说,法定继承人可以保留全部的单数份额,而对于有配偶但没有子女的遗嘱继承人来说,法定继承人可以保留全部的三分之二份额。
相反,对于没有配偶但有子女的遗嘱继承人来说,法定继承人可以保留全部的二分之一份额,对于既无配偶也无子女的遗嘱继承人来说,法定继承人可以保留全部的三分之一份额。
此外,《继承法》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
对于父母仅有一方或双方均已去世的遗嘱继承人来说,法定继承人可以保留全部的三分之一份额。
如果遗嘱继承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均已去世,而没有其他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法定继承人则可以保留全部的三分之二份额。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配偶、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他们所保留的份额都是在遗嘱继承人份额之外的部分。
也就是说,遗嘱继承人享有的份额不受法定继承人的保留份额限制。
总之,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法定继承人在有遗嘱的情况下保留一定的继承份额。
这些份额的划分根据遗嘱继承人的家庭状况和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进行确定。
遗产继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遗产继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遗产继承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当亲人离世后,如何合理、合法地继承他们的遗产,是许多人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了解遗产继承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确保遗产能够顺利地传承给合法的继承人。
首先,要明确遗产的范围。
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这包括但不限于房产、车辆、存款、股票、基金、知识产权、债权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财产可能不属于遗产范畴,比如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配偶的部分。
在继承时,应当先将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属于被继承人的那一部分才能作为遗产进行继承。
其次,确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继承人分为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为: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这里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如果被继承人在生前立下了合法有效的遗嘱,那么应当按照遗嘱的内容进行继承。
遗嘱可以是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等形式。
但无论哪种形式的遗嘱,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否则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比如,自书遗嘱应当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并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在办理遗产继承时,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材料。
比如,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财产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
这些材料对于确定遗产的范围、继承人的身份以及继承份额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遗产涉及房产、车辆等需要办理过户手续的财产,还需要提供相关的产权证明和其他必要的文件。
遗产继承的程序也不能忽视。
如果是法定继承,继承人可以协商确定继承份额,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浅谈遗嘱继承中的必留份问题

浅谈遗嘱继承中的必留份问题[摘要]遗嘱继承作为继承方式的一种,在《继承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相关案情为例,浅谈遗嘱继承的相关问题,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遗嘱继承;必留份;法律认定案情:被继承人(遗赠人)曹某立有一份代书遗嘱,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房产产权分为三等份,分别留给女儿向甲、儿子向乙和已故儿子向丙(于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死亡)的妻子徐某;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存款分为三等份,一份留给女儿向甲,一份留给儿子向乙,一份留给已故儿子向丙的妻子徐某、向丙与徐某共同生育的女儿向丁、向丙与其前妻共同生育的女儿向戊,徐某占总份额的六分之一,向丁、向戊各占总份额的十二分之一。
现曹某于二0一一年的五月份去世,其女儿向甲、儿子向乙、儿媳徐某向北京市海诚公证处申请办理遗嘱继承、接受遗赠公证。
经北京市海诚公证处承办公证员审查,被继承人(遗赠人)曹某所立代书遗嘱中处分的房产及存款确系其个人财产,其所立代书遗嘱形式有效,但在审核遗嘱内容时发现,曹某已故的儿子向丙与其妻徐某所生育的女儿向丁现年十一岁,系未成年人。
而曹某所立代书遗嘱中,属于其个人所有的房产没有给向丁保留份额,仅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存款的总份额的十二分之一留给了向丁。
针对是否可以受理向甲、向乙、徐某向北京市海诚公证处申请办理的遗嘱继承、接受遗赠公证,在北京市海诚公证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案的处理,涉及我国《继承法》第19条确立的“必留份”制度之法律适用问题。
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继承法意见》)第37条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遗嘱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下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分配原则处理。
”上述规定构成了我国继承法“必留份”制度的核心内容。
但是,由于这些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简要,以致于给相关工作人员在办证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带来了若干较为突出的问题。
遗嘱人需保留必要遗产份额的规定是什么

遗嘱⼈需保留必要遗产份额的规定是什么遗嘱⼈需保留必要遗产份额的规定是什么?店铺⼩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和⼩编⼀起看看吧。
遗嘱⼈需保留必要遗产份额的规定是什么我国《民法典》第⼀千⼀百四⼗⼀条【必留份】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没有⽣活来源的继承⼈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据此,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遗嘱⼈通过遗嘱⽅式处分其财产时,得为其保留必要份额:(1)必须属于法定继承⼈范围之内。
即应当属于遗嘱⼈的配偶、⼦⼥、⽗母、兄弟姐妹、祖⽗母、外祖⽗母等。
由于法定继承⼈有顺序上的限制,因此属于法定继承⼈范围的⼈并不⼀定取得继承权。
只有取得继承权的遗嘱⼈才有义务在符合法定条件时为其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也就是说,有第⼀顺序继承⼈时,第⼆顺序的继承⼈⽆法享受遗嘱应当为其“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权利,在此时只有第⼀顺序继承⼈或第⼀顺序继承⼈放弃继承或丧失继承权时,第⼆顺序继承⼈员才有该权利。
(2)法定继承⼈缺乏劳动能⼒。
所谓缺乏劳动能⼒,是指在被继承⼈死亡时,该法定继承⼈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劳动的能⼒,不能凭其劳动获得必要的⽣活资料。
(3)法定继承⼈没有⽣活来源。
所谓“没有⽣活来源”是指不能从社会或其他个⼈获得必要的⽣活资料,不能维持个⼈最低物质⽣活⽔平。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该公民才享有为其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权利。
⾄于如何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实践中应如何掌握:1、需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时间标准:以被继承⼈去世时该继承⼈的情况确定。
被继承⼈去世时即存在⽆劳动能⼒和⽆⽣活来源情况的,需要保留必要遗产份额;否则,被继承⼈⽆需保留。
2、必留份额不等于应得份额。
应得份额是按照法定继承规定,继承⼈应分得的最⼤份额;⽽必留份额是满⾜继承⼈⽣活、治病等基本保障基础上确⽴的数额。
⼀般以不超过当地⼈均消费⽀出为宜。
3、确定必留份额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继承⼈是⽼⼈则需考虑基本的⽣活费⽤、疾病的治疗费⽤及可能⽣存时间和物价上涨等现在和将来的因素综合确定,如果是未成年⼈则需考虑18周岁前的⽣活费、教育费和可能发⽣的医疗费等因素确定。
继承法关于必留份的探讨

继承法关于必留份的探讨民事上诉状上诉⼈:xxx,⼥,被上诉⼈:xxx,⼥,第三⼈:xxx,⼥,上诉⼈因法定继承纠纷⼀案不服北京市海淀区⼈民法院(2012)海民初字第1057号民事判决书,现依法提起上诉。
上诉请求:1、请求依法撤销海淀区⼈民法院2012海民初字第10447号民事判决书第⼆项,并依法改判上诉⼈有权按照法定继承依法分割xxxxx号房产2、判决被上诉⼈承担⼀审、⼆审诉讼费及鉴定费事实与理由:⼀、原审法院第7页认定上诉⼈不符合遗嘱分配时对⽣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的继承⼈的认定是错误的。
1、原审法院认定现年已经98岁的上诉⼈属于有劳动能⼒和⽣活来源是错误的。
⾸先,继承法律意义上的没有⽣活来源应当是指⽆合法收⼊,不包括近亲属对他的赡养、抚养或扶养。
因为这种必留份权和受扶养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同时受法律保护。
所以,某⼀个缺乏劳动能⼒的继承⼈虽然有其他近亲属从经济上供养,但只要其本⼈⽆经济收⼊,就属于“没有⽣活来源”之列;此种认定系法定,法院⽆此裁量权。
本案中,根据《继承法意见》第32条第2款规定,继承⼈是否缺乏劳动能⼒⼜没有⽣活来源,应按遗嘱⽣效时,即被继承⼈死亡时该继承⼈的具体情况确定。
具体到本案,上诉⼈现已经98岁,住在养⽼院,不知⼀审法院是如何判断98岁⽼⼈的劳动能⼒和⽣活来源的,如此认定缺乏基本常识。
本案原审法院已经查明的事实中,也认可四个⼦⼥都由赡养⽼⼈的义务,那么,为什么在遗产继承的判决书中⿎励应负赡养义务的⽴遗嘱⼈不应当为上诉⼈保留特留份?⽼⼈的其他三位⼦⼥都由赡养义务,⽽⽴遗嘱⼈唐恩龙也是法定赡养义务⼈,既然⽴遗嘱⼈在遗嘱中知道上诉⼈⼀直住在养⽼院,也愿意尽赡养义务,所以⼀审法院必须为⽼⼈做出特留份的判决。
⽼⼈的主要⽣活来源是其他三位⼦⼥,⽽其他三位⼦⼥都已年过半百,从微薄的退休⾦中赡养上诉⼈,这⼀点,是不争的事实。
⼀审法院以上诉⼈有其他⼦⼥均负有赡养义务为由,剥夺上诉⼈法定的对预留份的继承权,既违反法律的规定⼜违反中华民族尊⽼敬⽼的优良的社会风俗。
如何确定遗嘱继承中的应留份

作者: 徐煜
出版物刊名: 法学
页码: 29-30页
主题词: 劳动能力;遗嘱继承;生活来源;被继承人;遗嘱处分;法定继承人;必要限制;司法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比较原则
摘要: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留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嘱必要的遗产份额.”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遗产继承中的应留份制度.它是国家对遗嘱人行使遗嘱处分权的必要限制,有利于保护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的利益.但是,由于继承法对应留份的规定比较原则,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对如何确定遗嘱继承中的应留份出现一些争议.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遗嘱中的个人遗物分配与保留

遗嘱中的个人遗物分配与保留遗嘱是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书,用于指定在个人去世后,个人遗留财产的分配和处理方式。
遗嘱通常会包含资产分配、债务偿还、监护人任命等方面的规定。
在遗嘱中,个人遗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遗嘱中个人遗物的分配与保留问题。
一、个人遗物的定义个人遗物指的是个人在生前拥有和喜爱的物品,如珠宝、家具、艺术品、收藏品、照片等。
这些物品在法律上可能没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对于个人来说却有着重要的情感或纪念意义。
因此,在制定遗嘱时,个人遗物的处理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
二、个人遗物分配方式1、指定具体受益人在遗嘱中,个人可以明确指定某个具体的亲友、朋友或其他受益人作为个人遗物的继承人。
这意味着个人遗物将直接移交给指定的人。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遗物最终落入个人心仪的人手中,符合个人的意愿。
2、公平划分方式如果个人拥有的个人遗物无法直接划归某个人,或者个人希望平等地分配遗物给几个受益人,可以采用公平划分方式。
在遗嘱中,个人可以明确要求受益人以一种公平的方式共同分配个人遗物,比如通过轮流选择的方式或者以共同拥有的形式。
3、捐赠给慈善机构如果个人对于个人遗物没有特定受益人的要求,或者希望将个人遗物回馈社会,个人可以选择将个人遗物全部或部分捐赠给慈善机构。
这样既可以实现个人的慈善心愿,也可以让个人遗物得到更大的社会影响。
三、个人遗物的保留方式除了个人遗物的分配,遗嘱也可以规定个人遗物的保留方式。
个人可能希望自己的某些特定物品在去世后仍然保留在家中,作为个人记忆的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在遗嘱中明确规定这些个人遗物的保留方式,并指定合适的监护人来负责保管和维护。
四、合法性和变更在制定遗嘱时,个人需要注意的是,遗嘱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才能够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建议个人在起草遗嘱时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以确保遗嘱内容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此外,个人在一生中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个人遗物的分配和保留意愿也可能随之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遗嘱继承中的必留份问题
[摘要]遗嘱继承作为继承方式的一种,在《继承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相关案情为例,浅谈遗嘱继承的相关问题,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遗嘱继承;必留份;法律认定
案情:被继承人(遗赠人)曹某立有一份代书遗嘱,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房产产权分为三等份,分别留给女儿向甲、儿子向乙和已故儿子向丙(于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死亡)的妻子徐某;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存款分为三等份,一份留给女儿向甲,一份留给儿子向乙,一份留给已故儿子向丙的妻子徐某、向丙与徐某共同生育的女儿向丁、向丙与其前妻共同生育的女儿向戊,徐某占总份额的六分之一,向丁、向戊各占总份额的十二分之一。
现曹某于二0一一年的五月份去世,其女儿向甲、儿子向乙、儿媳徐某向北京市海诚公证处申请办理遗嘱继承、接受遗赠公证。
经北京市海诚公证处承办公证员审查,被继承人(遗赠人)曹某所立代书遗嘱中处分的房产及存款确系其个人财产,其所立代书遗嘱形式有效,但在审核遗嘱内容时发现,曹某已故的儿子向丙与其妻徐某所生育的女儿向丁现年十一岁,系未成年人。
而曹某所立代书遗嘱中,属于其个人所有的房产没有给向丁保留份额,仅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存款的总份额的十二分之一留给了向丁。
针对是否可以受理向甲、向乙、徐某向北京市海诚公证处申请办理的遗嘱继承、接受遗赠公证,在北京市海诚公证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案的处理,涉及我国《继承法》第19条确立的“必留份”制度之法律适用问题。
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继承法意见》)第37条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遗嘱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下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分配原则处理。
”上述规定构成了我国继承法“必留份”制度的核心内容。
但是,由于这些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简要,以致于给相关工作人员在办证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带来了若干较为突出的问题。
未成年人在办理继承权公证过程中,对于公证人员而言是比较敏感的群体,如何照顾好未成年人的利益,也成为北京市海诚公证处对本案争论的核心。
除此,北京市海诚公证处公证人员对代位继承人可否成为必留份的权利主体、本案中的向丁是否属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之情形、违反必留份制度的遗嘱是部分无效还是全部无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亦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必留份权利主体的范围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只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才享有取得必要的遗产份额,即必留份的权利。
实践中对继承法规定的“必要遗产份额”的称谓不一,有的称为“必留份”,有的称为“特留份”,还有的直接引用法律的术语,称其为”必要的遗产份额”。
但是,不应将这种必留份等同为是“应继份”。
必留份是保障继承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必不可少的财产份额,如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应当包括抚养费和教育费,对于残疾人和老人而言,应当包括生活费和医疗费等,必留份的具体数额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既可能大于继承人的“应继份”,也可能小于继承人的“应继份”。
在必要时,甚至全部遗产都当做必留份,也符合法律的规定。
对必留份权利主体的范围,北京市海诚公证处有公证人员认为,代位继承规定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之下,而遗嘱继承是规定在第三章遗嘱继承和遗赠之下,代位继承与遗嘱继承在我国《继承法》中属于并列章节,所以代位继承人并不属于必留份权利主体,而且,虽然向丁的父亲去世了,但是其母亲徐某还在,曹某对向丁没有扶养义务,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在办理此证过程中可以不用考虑向丁的未成年人身份。
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其个人财产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所以应当遵从曹某生前所立的遗嘱,为其女儿向甲、儿子向乙、儿媳徐某办理遗嘱继承、接受遗赠公证;但也有公证人员这样理解,虽然我国继承法将代位继承与遗嘱继承分别规定在《继承法》的不同章节当中,但是根据我国《继承法》养老育幼的基本原则,养育未成年人是家庭的一项重要职能,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因为该条规定明确规定是“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而未区分是法定继承人还是遗嘱继承人,因此应当肯定,向丁作为代位继承人,应当属于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权利主体。
笔者认为,代位继承是法定继承的一种,我国继承法中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有遗嘱的只要遗嘱处分的个人合法财产且形式合法有效则优先按照遗嘱处理。
二、关于如何认定“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
在处理的公证实践中,对于是否缺乏劳动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认定。
无论是因年幼尚不具备劳动能力,还是因年老、疾病等丧失劳动能力,都属于缺乏劳动能力之列。
但是对于“没有生活来源”的认定,比较难以把握。
对于此问题,有学者的观点是:向丁与母亲是父母子女关系,母亲应对向丁进行扶养教育,为其提供生活来源和保障。
这也是向丁的母亲作为监护人的重要义务的体现。
向丁年仅十一岁,正在上学,不具备劳动能力,但是因母亲对其的扶养教育使其有生活来源,故不必享有此必留份。
而笔者认为,在一般司法实践中,某一个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虽然有其他近亲属从经济上供养,但只要其本人无经济收入,就属于“没有生活来源”之列。
根据《继承法意见》第37条第2款规定,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即被继承人死亡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具体到本案,代位继承人向丁在被继承人曹某死亡时系未成年人,年仅十一岁,正在上学,不具备劳动能力,更没有经济收入,其生活主要靠母亲徐某供养,其母亲徐某虽然有经济来源,但不属于向丁个人有生活来源,因此,代位继承人向丁应属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依法享有必留份权利。
三、关于必留份的份额应当如何界定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1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在本案中,曹某在遗嘱中未将房产留给向丁,但是将属于其所有的存款的总份额的十二分之一留给了向丁。
不论是曹某的房产,还是存款,都属于曹某的遗产范围,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对每一项遗产都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而且曹某留给向丁的遗产,根据向丁的家庭环境,可以满足向丁的生活需要,应当认定为曹某已经在遗嘱中为向丁保留了必要的遗产份额,其所立代书遗嘱合法、有效。
综上所述,曹某的遗产分配因遗嘱的存在且遗嘱形式合法、有效而适用遗嘱继承,故北京市海诚公证处受理了其女儿向甲、儿子向乙、儿媳徐某向北京市海诚公证处申请办理的遗嘱继承、接受遗赠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