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北宋后期的政治割席运动,保障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北宋后期,地方势力逐渐壮大,地方政权崛起,导致北宋国家权力分散,政治混乱不堪。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宋初政权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
二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宋初政权普遍实行了为官而治的政策,通过提拔贤能,掌控地方政权,并设立巡视制度等措施加强监督,以确保地方政权服从中央指挥,执行中央政策。
三是为了加强中央财政的控制和调度,保证国家财政的有序运行。
宋初政权加强了财政制度的建设,实行了严格的财政核算和征税制度,通过设立各级财政机构和设置精密的财政制度,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调度,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发展。
四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战时应对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宋初政权采取措施强化军事组织,实行保甲制度,设立边防军队和警察机构,加强对外战争的组织和指挥,以应对外患和保卫国家的安全。
总体来说,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政治混乱,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调度财政,提高战时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安全。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明陛
北宋王朝的建立,是在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瓦解之后,如何巩固新建立的统一政权,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非常重要。
宋朝加强国家管理制度、完善中央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枢密院、三司使、三衙六院等一系列办事机构,并由中央直接派官员对地方进行统治。
在地方实行“行在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立都转运使一职统领“路课”和‘茶马交易”,为保证税收又派重兵驻守各地,将权力集中于中央。
宋朝政府还颁布一些列法律来限制宰相对皇权的专断;规定“三司统率官”不得干预枢密院兼领的其他官署的工作。
宋朝还设立专门处理民族关系的机构蕃学。
宋朝政府规定诸蕃国必须向朝廷纳贡称臣,而不能反抗。
还采取各种。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①政治: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②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
(更戍法)③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利,使其互相牵制(1)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増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1)内容:(2)作用:①积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②消极:崇文抑武的推行致使宋代后期少有悍将强将,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高度集权,分化事权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④崇文重教,发展科举5、北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1)积极: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2.宋夏关系(二)北宋制度带来的影响三、变法求强(王安石变法)【危机严重】(一)治吏: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教学设计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洞口县第三中学米湘泉
2.君弱臣强——削弱相权:
设枢密院(军政)、设三司(财政)。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3)思考:宋朝政治有何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3.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微课录制与简单编辑操作步骤
第一步:制作好课件,进行全屏播放,利用电脑话筒进行录音;
第二步:采用免费录屏软件EV录屏进行多次录屏,选择其中最满意的;
第三步:采用免费视频编辑软件“剪映”将重复部分进行剪切,重新生成mp4文件。
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以制度和治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制度和治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探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对中央集权的强化。
这种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仅体现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更体现在制度和治理的层面。
在制度方面,宋初的改革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们废除了唐朝的宰相制度,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位,以分权制衡,削弱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监察机构的权力,设立了御史台和谏院,以监督官员的行为,确保中央集权的实施。
在治理方面,宋初的改革者们也进行了许多尝试。
他们实行了州县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他们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削弱和官员腐败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宋朝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探索和解决。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制度的改革都需要谨慎和深思熟虑,以确保其可行性和长期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的教训。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分散机构权力(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1)积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
(2)消极: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致使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建立南宋。
2.南宋与金的战与和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1.辽朝官职设置:分为()、()面官。
南面官负责以()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二、金朝入主中原统治: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元朝建立和统一(1)建立元朝: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2)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统治措施(1)中央:设(),为元朝的宰相机构,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制度。
①含义: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简称行省。
②内容: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又称()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③特点:辖区(),()集中,()较高。
④评价:巩固了多民族(),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变革。
是我国()的开端。
(3)其他措施①边疆治理:设(),管理吐蕃地区;设()、()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管辖;设()经略台湾。
②交通上,在全国修筑驿道和设立驿站。
③通信上,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岳飞庙塑像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宋金和议
内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容 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结 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果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北宋时,宋哲宗颁布新的监司资序法,规定:“初除转 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 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 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新课导入:说历史故事
《宋史·太祖本纪》: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
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 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 罗拜呼万岁。”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
1.北宋的建立
太 祖
(1)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赵 匡
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2)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积 贫 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 么原因造成的?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 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 负担加重。
宋太宗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辽——契丹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 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 京临横府。
3.变法的内容
项目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青苗法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 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
本付息
政收入
农田水 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经济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4高考历史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建立后,通过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官出任知州;在各路设置转运司;充实中央禁军,拱卫京师。
(2)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上,各路设立“四监司”;各州增设通判。
分权于下,集权于上。
(3)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文官执掌枢密院;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3.措施: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影响:(1)积极性: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无力抵挡辽与西夏的进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1)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北宋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杨家将)辽军南下,澶州之战,缔结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
(庆历和议)2.财政危机(积贫) 三大原因:(1)推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促使军费剧增;(2)分化事权,政府机构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对外以钱财换和平。
送给辽“岁币”,送给西夏“岁赐”。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边防压力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庆历新政的失败。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遭到官僚集团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宋神宗锐意改革,大力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国家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国家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
(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军事上——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置军器监)。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讲义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变虚衔;设诸路转运司;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分割相权: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中书门下(宰相、参知政事)掌行政。
调兵权(枢密院)与统兵权(“三衙”)分权地方设转运司(财政)和四监司(监察)。
设通判,与知州相互制约3.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影响了行政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战和:北宋夺回燕云十六州失败;宋辽议和,北宋给辽“岁币”。
(2)宋夏战和:宋夏战争,北宋屡战屡败;宋夏议和,北宋给西夏“岁赐”。
2.财政危机每年给辽的“岁币”和西夏的“岁赐”;募兵制导致军费上升;膨胀的官僚队伍加重财政负担。
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1)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2)结果: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而失败。
2.王安石变法(1)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结果:达到了富国目的;强兵效果不明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
四、南宋的偏安1.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
3.绍兴和议(1141年)(1)背景: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但宋高宗与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
(2)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岁贡”。
(3)影响:维持了南北对峙局面。
1.学术情境——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想一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消极影响?提示:突出特点:分化事权。
北宋初年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
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
化、腐朽的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
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 整、更新和改造。因此,从根本上说,任何改 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
改革的分类: (根据改革的本质特征)
一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不会影响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1 710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 233万(贯)
4 400万(贯)
范仲淹
(989~1052)
富弼(1004~83)
韩琦(1008~75)
后 天 下 之 范 乐 仲 而 淹 乐 。
——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庆历新政 目的: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
1、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整顿吏 2、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 治 荫做官 (核心) 3、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缓和阶级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4、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矛盾
例:在王安石新法推行 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帝
例:司马光说:“臣与王安石,犹 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 时。”分析其矛盾根源与实质。
1、根源: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利益。
2、实质:围绕改革与守旧问题,是 地主阶级内部小土地所有者同官僚大 地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是生产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问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
改革开放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改革?为什么?
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 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 只有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 评价 首先应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2)基本思路 历史要求(趋势)
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可以分析如下:利:1.政治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可以提高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宋朝能够更好地应对内部动乱和外部威胁,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2.提高政治效率:中央集权可以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的控制,提高政治决策的效率。
这有助于减少地方豪强的干扰和权力分散所带来的政治摩擦,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治理。
3.统一法律体系:加强中央集权可以推动法律体系的统一和规范化。
统一的法律体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提升司法公正性和行政效能,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弊:1.地方自治受限:加强中央集权可能限制了地方政府和地方豪强的自治权。
这可能导致地方的创新能力受阻,限制了地方发展的潜力,使地方社会的多元性受到压抑。
2.社会不满和民族矛盾:强化中央集权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地方上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人民和民族可能会对中央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的加剧。
3.腐败问题: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对权力的控制可能并不完善,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员的权力较大,监督机制较弱,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管,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蔓延。
综上所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可以带来政治稳定、政治效率的提高和法律统一。
然而,也需要注意中央集权对地方自治的限制、社会不满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以及腐败问题的产生。
权衡利弊、谨慎运用中央集权措施,建立健全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王安石变法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①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④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 积弱(外)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 影响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消极: 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弓|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1)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2)元朝的民族关系难点:无突出难点一、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二、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患,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 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 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巳。今所以治之,无他 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 矣。” 来自《续资治通鉴》
• (2) 集中行政权
• 在中央:a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 b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 宰相权 c 设三司使管财政收入
• 在地方: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 任,在各州设通判。
• (3) 集中财政和司法权
• 在各路设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 基础。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3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 积极方面:(1)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 强了皇权。(2)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3)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 消极方面: (1) 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 开支大.(2) 军队削弱,战斗力下降。(3)地方财 政困难。
• 以上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造 成北宋在中期就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 问题:宋太祖和赵普讨论所涉及到的实际上是谁和谁的 关系问题?为了控制地方,赵普建议宋太祖怎样做?宋太 祖怎样做呢?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强化
• 1 措施 •禁军统领全一分为三 • c 设枢密院 • d 实行更戍法 • e 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
• 1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2 将地方的财政、行政、兵权收归中央。
• (4)推行和改进科举制
• 主要有:a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 ,殿试成 为定制 b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 为最主要的科目 c 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 d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宋初 制度建设的评价
宋初制度建设的评价宋初制度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宋初制度建设的评价。
一、政治制度宋初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显著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过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等收归中央,宋初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使地方势力无法威胁到中央政权。
这一改革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宋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门阀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平民百姓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这一制度不仅为宋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范本。
二、经济制度宋初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
首先,宋初实行了市易法,通过建立市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其次,宋初还实行了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国家的粮食产量。
此外,宋初还推行了货币改革,统一了货币制度,使商业交易更加便捷和安全。
这些经济制度的改革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世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文化制度宋初在文化方面也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
首先,宋初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官学制度,推广儒学教育,使教育普及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其次,宋初还实行了新的科举制度,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次数,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和人数,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此外,宋初还实行了新的文化政策,鼓励文化创作和文化交流,支持文人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使宋朝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些文化制度的改革为宋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宋初制度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初期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并且能够简要的说出这些措施的利与弊。
进一步培养学生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看待事物。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加之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其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宋朝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宋太祖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
难点:宋初加强集权的背景、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运用一课时的时间,总共设计了四个板块: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一直是矛盾斗争的焦点,可以说历代王朝的当权者都在想方设法的削弱地方势力。
在辉煌的大唐盛世结束后,我国迎来了又一个封建王朝—宋朝,那么作为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又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幻灯片1)
二.学习新课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宋太祖在当上皇帝之后,着手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为什么呢?导致他这样做的背景是什么呢?)
(宋太祖生活的年代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此时,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因此,要想结束这一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即第一点)
1.唐末藩镇,五代十国,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于960年建立宋朝时,面临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
北方有北汉,南方有南唐、后蜀等国。
因此,要想全国统一,铲除其余政权,必须加强,即第二点)
2.宋太祖建立宋朝时,全国还未得到统一,为加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余政权,必须加强
(而宋太祖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呢?—兵变,因此,必须加强,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第三点)
3. 宋太祖自身通过兵变上台,必须加强,防止再次发生事变(幻灯片2)(刚刚我们将到背景的第三点,宋太祖也是通过兵变当上的皇帝,那么这指的是什么事情呢?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元旦,宋太祖制造北汉与辽会师南下。
于是,朝廷派他率兵御敌,当走到陈桥驿时,他自己当了皇帝,这便是“陈桥兵变”)(幻灯片3)
(因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宋太祖,在当上皇帝后便一直在苦苦思索,自己将怎么办才能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才能永保他老赵家的天下流传万世。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一个好兄弟—赵普,那么,赵普会跟他说什么呢?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幻灯片4)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宋太祖与赵普的谈话我们可知,赵普提出了三点意见,分别是: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
)(幻灯片5)
(在削实权的过程中,宋太祖首先是拿自己的那帮“哥儿们”开刀,那么,是什么呢?建炎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晚朝时,宋太祖留禁军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等留下喝酒。
在喝到一半时,宋太祖突然叹了口气说:“现在我是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呀”,将领们忙问为啥呀,回答说:“倘若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到时你们也就不得不做皇帝了”。
吓得将领们赶紧下跪问怎么办,回答说:“上交兵权,回家养老”。
)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军权”解除了心中的一大顾虑,那么,他这么做的高明之处在哪呢?)
1.削实权:中央:削弱宰相权力
(1)设置“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行政权
(2)设置三司使(又称“计相”),包括度支(全国财赋的统计)、盐铁(盐、铁、茶等专卖)、户部(全国田地和户籍统计财赋征收)—分割财权
(3)设置枢密院—分割军权
地方:(1)取消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利,并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
(2)设置通判(官位虽小,但有一个权力,就是打小报告,而且直接跟皇帝直接对话。
你这刚干点啥事,他这一个电话打过去:“喂,老赵,那谁又整事呢”,你彻底摊上事了。
所以州郡长官都害怕通判)
(3)任用文臣(文人不懂军事且没有造反的雄心壮志,比较放心)
(4)设置“转运司”(财政)、“提点刑狱司”(司法)、“安抚司”(军事)、“提举常平”(救济、农田水利)
(5)官员三年一替(防止与地方势力相勾结)
(幻灯片6、7)
2.收精兵:(1) 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原最高统帅为殿前都点检),划分为“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权
(2) 枢密院—发兵权
(统兵权与发兵权互相牵制,互不统属,最终的受益者是皇帝,从此,皇帝掌握了军事大全)(幻灯片8)
3.制钱谷:中央:三司
地方:转运司(幻灯片9)
(三)影响:
(那么通过以上的措施,宋太祖达到了他所想的效果了吗?这些措施真的就是万无一失的吗?我们说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他的这些措施同样也是,下面我们通过看两个材料,来进一步理解和总结出其产生的影响。
)(幻灯片10)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通过这两个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影响如下)(幻灯片11)
利: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三.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就一直是矛盾斗争的焦点,宋太祖承前启后,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加进了自己的一些新东西,这不能不令人佩服,但我们也看到,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北宋王朝一直备受欺凌,所以我们说,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进行的全面分析,从而做出最有效的办法。
(幻灯片14)
四.板书设计:
一、背景
二、内容:削实权—中央、地方
收精兵
制钱谷—中央、地方
三、影响:利与弊
本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希望老师、同学们能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