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06第五章 多次覆盖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共反射点水平多次叠加原理

3、水平多次叠加(共反射点多次叠加) 、水平多次叠加(共反射点多次叠加) 这种叠加方法,是在设计好的不同位置上进行激发,每次 激发对应的接收排列位置也相应的改变,多次(n 次)接收 来自同一界面之上的,不同反射点的反射波的多张记录。将 这些记录,抽出共反射点的道集,经过速度分析和动、静校 正后就可以得到水平水平多次叠加的的时间剖面。这种剖面 信噪比很高,能在一定程度比较清楚的反映出地质地层剖面 的实际状况,地震勘察的质量和精度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下 面就介绍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基本原理和现场具体的施工方 法,资料处理等等有关的问题。 三、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1)多次叠加的原理: 共反射多次叠加又称共深度点多次叠加、其基本思路是在 地面不同的观测点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对地下某一界面上的各 个点的地质信息进行重复观测,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即使在
2 4 h M + X i2 cos 2 ϕ
于是地震波从激发点Oi出发,经过界面A点的反射到地面Si 点接收到反射波的旅行时间为:
Oi* Si X i2 ⋅ cos 2 ϕ X i2 2 2 ti = = tOM + = tOM + 2 V V2 Vϕ V 式中 Vϕ = 称为倾销界面以上介质的等效速度,而 cos ϕ
图 共炮点排列时距曲线
四、动校正、剩余时差的概念: 在CDP共反射点的的时距曲线之中,反射波各叠加道记 录的是来自同一个反射点M的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因此在进 行叠加之前,必须消除由炮检距的变化,在不同叠加道上所 造成的反射波的到时差。另外,当地形起伏不平或其它原因 给各个叠加道记录带来的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差,都必须消除 (静校正、地形校正) 。 动校正:前面讲到, CDP共反射点的的时距方程为: 1、动校正
§2~6.1共反射点水平多次叠加技术 共反射点水平多次叠加技术 在使用反射波法进行工程地震勘察时,如果对界面上的 各个反射点(连接点和互换点除外),只进行一次观测,则称 之为单此覆盖。这种记录也叫单此覆盖记录(或者叫csp记 录),根据这种记录资料获得的时间剖面叫单次剖面。这 种剖面上往往存在很多不足:譬如同时存在一次波、多次 反射波和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干扰波。剖面的信噪比低, 质量欠佳。据此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往往误差较大,为了 改善时间剖面的质量以提高资料解释的精度,在计算机普 及和计算方法、技术发达的今天,当前在使用反射波法时, 多数都使用水平多次叠加的观测技术。 一、共反射点水平多次叠加技术概述: 共反射点水平多次叠加技术概述: 共反射点水平多次叠加技术概述 水平多次叠加技术,简称多次叠加、水平叠加或多次覆 盖技术,既是对界面上的各个反射点进行多处重复的观测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

•
2021/3/16
9
• 通常地震波振幅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高频衰减比低频快。
• 与震源强度和震源耦合有关的影响, 检波器灵敏度和检波器耦合及偏移距 的影响。对这类影响主要通过地表一 致性振幅校正程序,类似于自动剩余 静校正来完成。
2021/3/16
10
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 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 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 析、相关分析等。这类数字处理还可为校 正与偏移及各种滤波等处理提供速度和频 率信息,并可以自成系统处理出相应的成 果图件,如频谱、速度谱,通过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滤波等。
• 在数据处理中,将按时序排列的形 式转换为按道序排列(即第一道的所 有数据都排在第二道之前,使同一道 数据都排放在一起)这种预处理称为 数据解编或重排。
2021/3/16
2
• 二、编辑
• 在地震数据采集中,由于施工 现场复杂,外界干扰大,难免出 现一些不正常道和共炮点记录, 这些记录信噪比低,如果参与叠 加处理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2021/3/16
7
数字仪对信号进行增益控制时的增益指 数己记录在记录格式的阶码上,因此增 益恢复的公式为
A= A0 /2n 其中A0为记录到的采样值,A为地面检 波器接收到的增益控制前的振幅值,n 为阶码 (即增益指数)。
2021/3/16
8
球面扩散是当波离开震源时由于波 前扩散造成的振幅衰减,能量发生扩散, 波的强度减小,而波场的总能量不变。 如果介质是各向同性的,则能量衰减与 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常速度都是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非弹性衰减是弹性 能量由于摩擦而耗散为热的吸收的结果, 波动能量消失。
2021/3/16
2021/3/16
9
• 通常地震波振幅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高频衰减比低频快。
• 与震源强度和震源耦合有关的影响, 检波器灵敏度和检波器耦合及偏移距 的影响。对这类影响主要通过地表一 致性振幅校正程序,类似于自动剩余 静校正来完成。
2021/3/16
10
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 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 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 析、相关分析等。这类数字处理还可为校 正与偏移及各种滤波等处理提供速度和频 率信息,并可以自成系统处理出相应的成 果图件,如频谱、速度谱,通过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滤波等。
• 在数据处理中,将按时序排列的形 式转换为按道序排列(即第一道的所 有数据都排在第二道之前,使同一道 数据都排放在一起)这种预处理称为 数据解编或重排。
2021/3/16
2
• 二、编辑
• 在地震数据采集中,由于施工 现场复杂,外界干扰大,难免出 现一些不正常道和共炮点记录, 这些记录信噪比低,如果参与叠 加处理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2021/3/16
7
数字仪对信号进行增益控制时的增益指 数己记录在记录格式的阶码上,因此增 益恢复的公式为
A= A0 /2n 其中A0为记录到的采样值,A为地面检 波器接收到的增益控制前的振幅值,n 为阶码 (即增益指数)。
2021/3/16
8
球面扩散是当波离开震源时由于波 前扩散造成的振幅衰减,能量发生扩散, 波的强度减小,而波场的总能量不变。 如果介质是各向同性的,则能量衰减与 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常速度都是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非弹性衰减是弹性 能量由于摩擦而耗散为热的吸收的结果, 波动能量消失。
2021/3/16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PPT课件

Y:19360000-19440000
H06YC103 H06YC103
勘探面积约12000km2。
(2)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
不正确的测线 正确的测线
目的:是更好地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
此外,当地下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时,如果测线不垂直构造 的走向,则会使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所产生的地震波更加 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
加密测线
主测线 联络测线
(3)地震详查
面积详查的任务是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 围、形态、目的层的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 高点位置、闭合度、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大 小及分布等等)。
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地带,为钻探准备井位。
面积详查是根据初步查明的构造大小和形态来布置 测线。
要求主测线一般要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为2~3公里。 联络测线垂直于主测线,并与主测线组成多边形的 闭合圈,以便检查对比解释工作的正确性。
在研究断层、超复等异常带时,既要有垂直异常带 的主测线,又要有若干平行异常带的测线。用来较 准确地确定异常带的位置。
一般做法如下:
• 在复杂的断裂构造上,为查明断层的分布和断块的形状, 须要加密测线。
• 在初步查明的各断块之间,布设穿越断块测线,用以查 明断块间的关系和检查平面上断层的连线正确与否。
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地质结构关系很大。 地震测线要结合以往的地震地质资料,并且
根据所需完成的地质任务进行布置。
1、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当测线AB为直线时,其垂直切面为一平面,
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 当测线AB为折线时,所得剖面如图中(b)所
示,为一立体栅状图形。
在资料解释时若当成一简单平面,显然使地质构 造受到歪曲,如图中(a)的形态。若不作简单剖面 解释,则必将增加解释的复杂性。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L2 h2 V
②从R点产生的绕射波传播到测线上各点所需 时间t2,
t2
RM V
1 (x L)2 h2 V
39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测线上任一点G的绕射波传播时间是:
tR
OR V
RG
t1
t2
1 V
(
L2 h2
(x L)2 h2 )
绕射波时距曲线为:
23
叠加时间剖面上的 凸界面
偏移剖面上的 凸界面
24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的反射波
1、凹界面按其具体特点可分为:
①R=H为聚焦型凹界面; ②R<H为回转型凹界面; ③R>H为平缓型凹界面。
聚焦型
回转型
平缓型
蝴蝶结
25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2、单炮记录的上的回转波
①倾斜界面ABC:反 射点自左往右,时距 曲线自左往右; ②弯曲界面CDEFG: 反射点自左往右,时 距曲线自右往左,发 生“回转”; ; ③倾斜界面GHI:反射 点自左往右,时距曲 线自左往右。
36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 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 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 四周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37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一)断棱绕射波
4、回转波的特点
1)回转波只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或共炮点记 录上可以看到,偏移叠加剖面上看不到回转波, 这是由于经偏移处理后,反射波归位到正确位 置,回转波收敛到凹界面上,从而使凹曲界面 图像正确地显现出来。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8
图1-4-1 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
9
沿着地面上的一条测线,一段一段地进行观测,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后, 就可得到形象地反映地下岩层分界面埋藏深度起伏变化的资料-地震剖面图。 在一个可能有油气的地区(称为工区)内,布置多条测线,形成测线网,并 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这种观测之后,可得到地下地层起伏的完整概念,再综合 其它物探方法和地质、钻井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就能查明可能储存油气的地质构造,最后 确定钻探的井位。
(1)重力勘探方法:以岩石的密度差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引起的重力变化的方 法。
(2)磁法勘探:以岩石不同磁性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引起的磁场变化的方法。
(3)电法勘探:以岩石的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们引起 的电场变化的方法。
(4)地震勘探:通过对岩石弹性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构造问题。通过人工激发所 产生的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当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时可以产生反射、折 射等物理现象,利用地震仪在地面将反射及折射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经过3 分 析和研究,推算地下不同岩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等要素,来了解地层的构造形态。
(3)钻探法。利用物探方法寻找到的地质构造是不是储存了油气,还需要
通过钻探才能确定。
2
2.物探方法
油田深埋在地下,浅则数百米、深则数千米。地球物理勘探是最有效的勘探方 法。它是一种通过研究地层(岩石)某些物理性质来查明地下岩石分布形态及油气 聚集情况的勘查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依据地下存在着不同岩石,这些岩石的物理性质不同,从而产生 不同的物理场,我们在地表,采用各种精密仪器将它测量下来,然后对这些场进行 分析研究,作出解释,从而了解地下构造、岩性等地质特性。根据物性依据不同, 而有不同的方法。
第5共地震勘探原理_反射点叠加法[1]
![第5共地震勘探原理_反射点叠加法[1]](https://img.taocdn.com/s3/m/6e114003cc175527072208f1.png)
2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2、室内共反射点叠加——水平叠加
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复盖原始记录,抽取共反 射点(CRP)或共中心点(CMP) 道集记录,进行速度 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最终得 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 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 简称为水平叠加(horizontal stacking)技术。
18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2)短程多次反射波
地震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来后,再在地面 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个较浅的界面发生反 射,又称局部多次波。
19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3)微屈多次反射波
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 路径是不对称的,或在一个薄层内受到多次 反射,它与短程多次波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20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4)虚反射
井中爆炸激发时,地震波的一部分向上传播, 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这个波称为虚反射。
它与直接由激发点向下传播的地震波相差一个 时间延迟τ,τ等于波从井底到地面的双程旅行 时。
21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二、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1、水平界面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一次反射波的旅行时为:t 全程二次波的旅行时为: t
t t
(b) 多 次 反 射 波 得 到 削 弱
图 6 . 1— 4 5 共 反 射 点 叠 加 原 理 示 意 图
4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3)共反射点叠加的用途
构造解释 计算速度谱
动静校正
进一步实现各种偏移 技术 求取各种地震参数
5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一、水平反射界面
地震原理第5章 多覆盖次

t 1 V X 2 4h 2
式中X为炮检距,h为水平界面深度,V为界面以上介质中波速。
在水平反射面,均匀复盖介质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为
t 1 V X 2 4h 2
或写成:
t
X2 X2 2 t 0 t 0 (1 ) 2 V2 2t 0 V 2
式中 : t0为共中心点也就是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 对多次波讲,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校正后,有:
X2 1 1 t D t t 0 ( 2 2) 2t 0 VD V
• 即多次波各迭加道的时间经正常时差校正后并不等于 t 0 ,动校正后多次 波各迭加道时间与t0有个差值(图5-4)称之为剩余时差,以
t 表示:
X2 1 1 t ( 2 2) 2t 0 VD V
5
多次复盖方法
多次复盖方法 或叫共反射点法(Common-Reflection-Point Techniques) 或称共深度点法(Common-Depth-Point Techniques)
5.1
• 5.1.1
O3 o2 o1
多次复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共中心点叠加和共反射点叠加
M A1 A2 A3 O3 O2 O1 M A1 A2 A3
★在地面布臵一系列具有共同中心点的震源与接收点,震源和接收点各在共中心点 一侧,各接收点上的记录道便称共中心点迭加道。将各迭加道讯号经动校正后迭加 在一起,作为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的地震讯号。 ★当地下界面视倾角为零时,这些讯号是来自界面上同一反射点,这个反射点叫共 反射点。此时的迭加便是共反射点迭加。 ★当界面视倾角非零时,这些迭加道的讯号就不是来自同一反射点,此时便是共中 心点迭加 。
(5-3)
2
由上式可见,多次波剩余时差是X,VD和V的函数。与 X 成正比,各迭加道 的剩余时差不同,即有不同相位差,动校正后各迭加道上多次波不同相。
式中X为炮检距,h为水平界面深度,V为界面以上介质中波速。
在水平反射面,均匀复盖介质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为
t 1 V X 2 4h 2
或写成:
t
X2 X2 2 t 0 t 0 (1 ) 2 V2 2t 0 V 2
式中 : t0为共中心点也就是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 对多次波讲,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校正后,有:
X2 1 1 t D t t 0 ( 2 2) 2t 0 VD V
• 即多次波各迭加道的时间经正常时差校正后并不等于 t 0 ,动校正后多次 波各迭加道时间与t0有个差值(图5-4)称之为剩余时差,以
t 表示:
X2 1 1 t ( 2 2) 2t 0 VD V
5
多次复盖方法
多次复盖方法 或叫共反射点法(Common-Reflection-Point Techniques) 或称共深度点法(Common-Depth-Point Techniques)
5.1
• 5.1.1
O3 o2 o1
多次复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共中心点叠加和共反射点叠加
M A1 A2 A3 O3 O2 O1 M A1 A2 A3
★在地面布臵一系列具有共同中心点的震源与接收点,震源和接收点各在共中心点 一侧,各接收点上的记录道便称共中心点迭加道。将各迭加道讯号经动校正后迭加 在一起,作为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的地震讯号。 ★当地下界面视倾角为零时,这些讯号是来自界面上同一反射点,这个反射点叫共 反射点。此时的迭加便是共反射点迭加。 ★当界面视倾角非零时,这些迭加道的讯号就不是来自同一反射点,此时便是共中 心点迭加 。
(5-3)
2
由上式可见,多次波剩余时差是X,VD和V的函数。与 X 成正比,各迭加道 的剩余时差不同,即有不同相位差,动校正后各迭加道上多次波不同相。
地震勘探原理课件:第5章地震解释的理论基础

• 如果上述这些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不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会使得同 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反映出相似的 特点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3 层位解释和波的对比
地震剖面上有效 波的标志 同相性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特征 时差变化规律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4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采集
处理
解释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艺术性、多解性、重要性
HST TST HST TST HST
2、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历程
六十年代之前
主要采用光点地震记录仪,地震资料是一条条分开的单道 地震记录,只能记录较浅部地层的很强界面的反射波,故地震资 料解释仅能进行常规构造编图。
地震勘探原理——解释理论基础
信息学院
概述
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历程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内容: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下构造形态和岩性特征
构 造 解 释
运 动 学
岩 性 解 释
动 力 学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勘探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系统工程的最终环节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 地震子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遇到 波阻抗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
• 反射波在振幅(反射系数绝对值)、 极性(反射系数的正负)、到达时 (深度、速度)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 当岩层厚度 较厚,也就 是t时, 同一接收点 收到的来自 反射界面R1 何R2的两个 反射点可以 分开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4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2) 在构造复杂地区,水平叠加剖面上会出现各种异常波(绕射、回转 等),其同相轴的形态与地质剖面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于地质解释。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3 层位解释和波的对比
地震剖面上有效 波的标志 同相性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特征 时差变化规律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4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采集
处理
解释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艺术性、多解性、重要性
HST TST HST TST HST
2、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历程
六十年代之前
主要采用光点地震记录仪,地震资料是一条条分开的单道 地震记录,只能记录较浅部地层的很强界面的反射波,故地震资 料解释仅能进行常规构造编图。
地震勘探原理——解释理论基础
信息学院
概述
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历程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内容: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下构造形态和岩性特征
构 造 解 释
运 动 学
岩 性 解 释
动 力 学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勘探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系统工程的最终环节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 地震子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遇到 波阻抗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
• 反射波在振幅(反射系数绝对值)、 极性(反射系数的正负)、到达时 (深度、速度)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 当岩层厚度 较厚,也就 是t时, 同一接收点 收到的来自 反射界面R1 何R2的两个 反射点可以 分开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4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2) 在构造复杂地区,水平叠加剖面上会出现各种异常波(绕射、回转 等),其同相轴的形态与地质剖面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于地质解释。
第二节----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联络测线 构造长轴
线距 主测线
• 但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应适当加密 测线,并要做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把主 测线连接起来。联络测线一般垂直于主测 线,与主测线组成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 网。
加密测线
主测线 联络测线
(3)地震详查
面积详查的任务是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 围、形态、目的层的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 高点位置、闭合度、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大 小及分布等等)。
第三章 地震勘野外工作 Chapter3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第二节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Section2 Seismic Measuring Line Wiring
一、地震测线布置
主要内容
测线布设的两点基本要求 不同勘探阶段测线布设要求
所谓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 野外工作的路线。
一般做法如下:
• 在复杂的断裂构造上,为查明断层的分布和断块的形状, 须要加密测线。
• 在初步查明的各断块之间,布设穿越断块测线,用以查 明断块间的关系和检查平面上断层的连线正确与否。
• 再做连井测线,用钻井资料来控制和帮助地震资料的地 质解释,用以查明井与井之间的构造关系。
联络测线的布置,应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 来布置。 为了提高勘探效果,在测线布置上,主测线应尽可 能垂直断层走向,使断层产状在剖面上特征变化明显, 便于与相邻测线的断层比较,这对断层平面组合是很 有利的。 上述三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 线距大小可以根据工区内的区域地质构造规模 的大小而定,一般在几十公里或百公里的左右。
地震测线的布置
地震大剖面得到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地震勘探原理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近年来,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包括了诸如新元 素的探索,化学元素的起源和衰亡史、地球及其物质的起源和 演化、地球热源的产生和变化、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化学过程 的机理和模拟实验等。地球化学现在有许多分支,主要如:地 球化学探矿、矿床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 学等。 地球化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化学、物理之间的边缘学科。它 对解决岩石、矿物、矿床的成因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勘 探矿产资源、矿产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也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第1章 绪论 章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重力勘探: 利用专门仪器并按特定方式观测岩层间密度差异,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石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用以提供构造和矿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的物体时,其引力增大,反之引力减小,由此在地表 上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异常的规模、形状 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大小、形状及深度。 实际意义:如利用重力勘探发现大庆长垣, 是发现大庆油田关键之一。
第1章 绪论 章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四、地震勘探方法 五、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六、地震勘探发展史 七、世界石油产量预浏
多次覆盖方法

的一次波时距曲线相比,具有较低的视速度,处在一次波时距曲线之上。
其原因是多次波在较浅地层中往返传播而具有较低的波速。
以上特点是识别多次波的标志。
注意:多次波的产生与地下岩性无关(是干扰波)。
三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共反射点叠加方法是建立 在假设界面水平的基础之 上的。
界面上任一点A,它在地面 的投影为M,以M点为中 心分别在地面O1、 O2…On点激发,在对应的 G1、G2…Gn点接收来自 界面上同一A点的反射波, A点称为共反射点。
1965年单次覆盖地震剖面
1995年12次覆盖地震剖面(和上图同一测线)
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 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 点叠加法。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 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这种方法能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质量,特别是压制 一种规则干扰波(多次波)效果最好。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前两部分第二章已讲
一 多次波
2 多次波类型:
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度界面发生反射的波经过地面反射后,向下 在同一界面上又发生反射,并来回多次。
部分多次波:
短程多次波:地震波从某一深度界面反射回来后,再在地面向下反射, 然后又在某一个较浅的界面发生反射。
微屈多次波: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路径不是对称的; 或在一个薄层内发生多次反射。
1
x2 2v2t02
多次波的旅行时 :
td
1 vd
4hd2 x2
如果t0d =t0,则
t02d
x2 vd2
t0d
1
x2 vd2t02d
t0d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工程物探根据波的特征,可分为折射波法、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P,S波测井、弹性波CT、地脉动测试、桩基 完整性检测等。下面对其分别进行介绍。
11/18/2024 1:01 PM
25
GeoPen
浅层折射波地震勘探原理
设有两层介质,上层波速为Vl。下层为V2,且V2>V1、 当入射波以临界角i(i=arcsin(V1/V2))入射到界面时,透 射波将沿分界面以速度V2滑行。这种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必然引起界面上各质点的振动,根据惠更斯原理,滑行波 所经过的界面上的各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振源。由于 上下介质质点存在弹性联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在上覆介质中的质点也发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返回地面, 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有时又叫首波)。
六、叠加原理 若有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且这几个 波在空间某点相遇,那么相遇处质点振动会是各个波所引 起的分振动的合成,介质中的某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便 是各个波在该点所引起的分失量的和。换言之,每个波都 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等) 对该点的振动给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波传播是独立的, 这种特性称之为叠加原理。
11/18/2024 1:01 PM
15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上述等式反映了在弹性分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 射波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很显然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 射角的大小决定于介质V2的波速,且在一个界面上对入射、 反射和透射波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这个定律称为斯奈 尔定律,亦称为反射和折射定律。
11/18/2024 1:01 PM
2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振动:对地震波的振动,可以用振动图来描述,所谓 振动图是指在某一确定距离处,观察该处质点的位移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的图形。振动图是表示介质中某一质点的位 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地震记录中的每一道记录都是地 震波到达该检波点的振动图。
11/18/2024 1:01 PM
25
GeoPen
浅层折射波地震勘探原理
设有两层介质,上层波速为Vl。下层为V2,且V2>V1、 当入射波以临界角i(i=arcsin(V1/V2))入射到界面时,透 射波将沿分界面以速度V2滑行。这种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必然引起界面上各质点的振动,根据惠更斯原理,滑行波 所经过的界面上的各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振源。由于 上下介质质点存在弹性联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在上覆介质中的质点也发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返回地面, 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有时又叫首波)。
六、叠加原理 若有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且这几个 波在空间某点相遇,那么相遇处质点振动会是各个波所引 起的分振动的合成,介质中的某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便 是各个波在该点所引起的分失量的和。换言之,每个波都 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等) 对该点的振动给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波传播是独立的, 这种特性称之为叠加原理。
11/18/2024 1:01 PM
15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上述等式反映了在弹性分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 射波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很显然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 射角的大小决定于介质V2的波速,且在一个界面上对入射、 反射和透射波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这个定律称为斯奈 尔定律,亦称为反射和折射定律。
11/18/2024 1:01 PM
2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振动:对地震波的振动,可以用振动图来描述,所谓 振动图是指在某一确定距离处,观察该处质点的位移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的图形。振动图是表示介质中某一质点的位 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地震记录中的每一道记录都是地 震波到达该检波点的振动图。
地震勘探原理06第五章多次覆盖法ppt课件

1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多次波剩余时差概念示意图
27
28
29
30
共中心点不是共反射点
31
32
33
5.2 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1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共 反 射 点 时 距 曲 线 (Common
Reflect Point Time
Distanc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urve):(双曲线
ti
t0 0
t1 t2 x1 x2
x xi
xxx12i Oi O2 O1 M O1 S2 Si
t0 t1 t2 ti
V
R 图6 . 1—4 5 共 反 射 点 时 距 曲 线
hyperbola) 由 于 各 接 收 点 炮
检距不同---即各道之间存在
着 正 常 时 差 (Exist in
Normal Moveout)。
4
多次覆盖(共反射点法/共深度点法)Common Reflection Point Techniques/ Common Depth Point Techniques
多次覆盖技术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消除多次波。 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
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5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1 共中心点叠加和共反射点叠加 Common Midpoint Stack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Stack
多次覆盖方法是在地面布置一系列具有共同中心点的震 源与接收点,震源和接收点各在中心点一侧。各接收点 上的纪录道称为共中心点叠加道。
t0 - 共中心点上自激自收时间。 多次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
td
多次波剩余时差概念示意图
27
28
29
30
共中心点不是共反射点
31
32
33
5.2 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1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共 反 射 点 时 距 曲 线 (Common
Reflect Point Time
Distanc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urve):(双曲线
ti
t0 0
t1 t2 x1 x2
x xi
xxx12i Oi O2 O1 M O1 S2 Si
t0 t1 t2 ti
V
R 图6 . 1—4 5 共 反 射 点 时 距 曲 线
hyperbola) 由 于 各 接 收 点 炮
检距不同---即各道之间存在
着 正 常 时 差 (Exist in
Normal Moveout)。
4
多次覆盖(共反射点法/共深度点法)Common Reflection Point Techniques/ Common Depth Point Techniques
多次覆盖技术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消除多次波。 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
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5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1 共中心点叠加和共反射点叠加 Common Midpoint Stack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Stack
多次覆盖方法是在地面布置一系列具有共同中心点的震 源与接收点,震源和接收点各在中心点一侧。各接收点 上的纪录道称为共中心点叠加道。
t0 - 共中心点上自激自收时间。 多次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
td
地震勘探课件

在我国各探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次波。 在我国各探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次波。
在有些地区,如果浅、 在有些地区,如果浅、中层存在着良好的反射 界面,并产生多次波,就有可能掩盖了中、深层的 界面,并产生多次波,就有可能掩盖了中、 一次反射波。 一次反射波。 在剖面上多次波较强时, 在剖面上多次波较强时,如果在解释中不能正 确的把多次波识别出来,就会造成错误的地质解释。 确的把多次波识别出来,就会造成错误的地质解释。 比如使巨大的断裂带被隐蔽,有利的构造不见了, 比如使巨大的断裂带被隐蔽,有利的构造不见了, 以及造成沉积加厚的假象等等。 以及造成沉积加厚的假象等等。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水平,压制、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水平,压制、识别多次波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识别压制多次波,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识别压制多次波,就 要分析多次波产生条件、特点,找出它与一次波差 要分析多次波产生条件、特点,找出它与一次波差 异。
各道x不同 不同, 不同。 动校正量 ∆t ≈ , 各道 不同 , ∆t 不同 。 (x ↑→ ∆t ↑ )在地层剖面上存在着许多反射 界面, 界面, → 在同一张记录上由浅到深的许多反 ∆ 射波,不同深度界面的反射波, 不同, 射波,不同深度界面的反射波,t 0 不同, t 不 的反射波, 同,(同一道不同 t 0 的反射波,动校正值不 同)。
共炮点时距曲线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两者的 动校正方法完全一样, 动校正方法完全一样,只是校正后的资料有 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特点。 界面水平: 均匀介质 均匀介质, 双曲线, 界面水平:v均匀介质,→ 双曲线,→ 不能 真实的反映地下界面的形态 动校正→ 校正成 反射界面形态,便于剖面解释。 直线 → 反射界面形态,便于剖面解释。 共反射点道集中各道,动校正后,每一道都 共反射点道集中各道,动校正后, → 变成在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的道, 一次 变成在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的道, 反射波传播时间都变成共中心点处的垂直反 射时间, 射时间,→ 可实现同相叠加 → 能量显著加 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11.2020
7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2 共 中 心 点 道 集 和 共 反 射 点 道 集 Common Midpoint Gather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Gather 将共中心点道按炮检距大小排列起来,就是共中心点道集。 共中心点道集中炮检距最短叠加道的炮检距叫做偏移距。
叠加原理(Stack Principle):它是利用有效波(Signal)(一次 反 射 波 ) 和 干 扰 波 (Noise)( 多 次 反 射 波 ) 经 正 常 时 差 校 正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后 , 存 在 着 剩 余 时 差 (Residual Moveout)的差异,来突出(Strengthen)有效波 (一次反射波),压制干扰波(Suppress Noise)(多次波),提 高资料信噪比的(Raise Data Ratio Signal to Noise (S/N))
◙ 本章要点
1、共中心点叠加(道集)、共反射点叠加 (道集)概念 。
2、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3、多次覆盖特性曲线及其性质 4、多次覆盖压制随机干扰的原理。 5、影响多次覆盖效果的因素及特征 。
01.11.2020
3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多次覆盖方法的提出?
在前面我们介绍了共炮点观测系统,它是对地下
1 双曲线
2 t0’=2h’/v=2h.sin2φ/(v.sin φ)
=t0.2sin φcos φ/(sin φ)=2t0cos φ≈2t0
3 φ’=2 φ
01.11.2020
22
全程m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点
t' x24ssi2n im nh xssi2 in 2m nh2
1 t0m’ ≈mt0
多次覆盖技术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消除多次波。 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
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01.11.2020
5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1 共中心点叠加和共反射点叠加 Common Midpoint Stack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Stack
反射界面只进行一次观测(连续观测),这样得到的剖
面叫单次覆盖的时间剖面。由于这种剖面信噪比低,
往往不能满足解决地质问题的需要,很难准确提供钻
井的位置。为了提高资料的精度,人们就设想既然对
界面观测一次信噪比不高,能量不强。那我们是否可
以对界面多观测几次,把它们进行某种处理后,再相
加,这样不就提高了反射波的能量?因此,60年代在
5.1.4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野外:一次激发,多道接收
01.11.2020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4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M:共中心点
R:共发射点
共反射点道集---D1,D2,D3,…道
一点O1激发,多道接收----可找到D1
01.11.2020
13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01.11.2020
16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01.11.2020
17
01.11.2020
18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海底面 多次波
01.11.2020
19
全程多次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主要特点
全程二次多次波
01.11.2020
20
01.11.2020
21
全程二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点
t' x24ssi2in 2nh xssii2n 2n 2h2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4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t 1 v
x2 4h02
01.11.2020
14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共炮点时距曲线
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 t0是共中心点的垂直时间 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 t0是激发点的垂01.直11.20时20 间 15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2 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x1
x
偏移道数;x1 偏移距;x道间距
v N sn
单边激发s 2,双边激发s 1
d v•x
v-炮点距道数;N-记录道数;n-覆盖次数;d-相邻炮点间距
01.11.2020
8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单边激发、4次覆盖、24个接收道
01.11.2020
9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3 水平叠加剖面
水
构造解释
平
叠
加
剖 面
地震偏移
的
用
途
求取各种地震参数
01.11.2020
10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5.1.3 水平叠加剖面
水
提高信噪比
平
叠
加
剖
面
压制多次波
的
优
点
压制随机干扰01.11.2020
11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
多次覆盖方法是在地面布置一系列具有共同中心点的震源 与接收点,震源和接收点各在中心点一侧。各接收点上的 纪录道称为共中心点叠加道。
当反射界面水平时,是共反射点叠加;倾斜是,是共中心 点叠加。
若叠加道共有n道,叫做n次覆盖,n称为覆盖次数。
01.11.2020
6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共反射点道集中炮点和接收点 倾斜界面时共中心点道集中炮点和接收点
2 φm’=m φ
01.11.2020
23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
水平叠加方法主要是利用有效波和规则干扰波 之间的剩余时差来压制干扰波。
t
( x )2 V
t02
t0
共中心点道集校正到t0
地震勘探中出现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又称多次覆
盖,它是对反射界面上的各个反射点进行多次观测,
然后进行动校正,再把校正后的波动信号相加,这样
得到的剖面叫多次覆盖的时间剖面。
01.11.2020
4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多次覆盖(共反射点法/共深度点法)Common Reflection Point Techniques/ Common Depth Point Techniques
主讲:彭晓波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212#
pxbcn@
地震勘探原理
◙绪论 ◙第二章 几何地震学 ◙第三章 地震数据采集 ◙第四章 地震勘探组合法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 ◙第六章 地震波速度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第八章 几种专门的地震方法
01.11.2020
2
第五章 多次覆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