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合集下载

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课程是构成学科、专业的基本单位。

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学科、专业的水平,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

教学内容改革也是通过课程建设实现的。

因此课程建设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研室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从基础建设上加强教学工作,尽快使我校主要课程达到合格标准,全面提高课程合格率,为使我校有一批课程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而努力。

为专业评估、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奠定基础,进而保证教学质量全面、持续、稳定提高。

一、课程建设目标我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整体优化,抓住重点,向省级合格和优秀课程标准看齐。

通过对一些牵涉面广、影响较大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带动其它课程建设,抓好重点,以点带面。

争取每两年建设好20--30门院级重点课程,10门校级重点课程,其中有5门左右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到2005年,不合格课程降低在每个院课程总门数的5%以下,并把此项工作作为院(系)教学评估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重点建设课程评选原则凡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都应进行改革建设。

由于课程数量多,每门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地位作用不同,因此要采取“突出重点,分批建设”的原则。

分期分批地选定一批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进行建设,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合格水平,少数课程达到优秀水平。

重点建设课程评选的范围是:(一)全日制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专业主干课。

(三)有特色的课程或与重点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

(四)院级重点建设课程,不应与校级建设课程重复,由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管理,各项要求原则上与校级相同。

(五)如果某些课程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达到课程建设的全部要求,可以申请单项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后应达到优秀水平。

三、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一) 学校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聘请部分院(系)负责人及若干专家组成,负责领导全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其主要职责详见《哈尔滨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各党总支,各部门、系部:为深入贯彻中、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开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结合学院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院自组建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初步形成了学院思想理论课教学特色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改革尚需深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吸引力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机制还需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努力再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为本、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与感染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意见。

一、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注重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合作,开设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实战能力。

二、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设相关创新教育课程,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实践。

三、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实习实训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加强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

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加强沟通,形成良好的教学和培养体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水平。

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要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评价体系建设,科学评估教学质量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加强评价体系建设,科学评估教学质量。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对教师进行激励和奖励。

同时,要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展优势、改正不足。

六、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施支持。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正文:----------------------------------------------------------------------------------------------------------------------------------------------------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国家教委1996年10月7日颁布)自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高等学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绩。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还不够平衡,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精神和规定,推动这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切实重视课程建设《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小学)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教学计划1.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明确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相匹配。

2.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3.加强对教学计划的监督与执行,定期检查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强化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多个维度。

2.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激励或指导,促进教师成长。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1.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长1.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共育。

3.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七、完善教学设施,提升教学环境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的管理与维护,确保教学设施的正常运行。

八、落实安全管理,保障校园安全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8.04.07•【字号】鲁教基字[2008]9号•【施行日期】2008.04.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字〔2008〕9号)各市教育局,莱钢教育处:为做好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教基〔2007〕23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鲁教基字〔2008〕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地方课程是义务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提高地方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水平,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完善智力结构、增强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中小学校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督导,确保地方课程的开设。

二、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实行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地方课程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开设,确保地方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置必修地方课程,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四门课程与假期生活指导,形成必修地方课程和选修地方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

除假期生活指导外,必修地方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中统一安排课时(具体课时安排见附件1,鉴于部分教材暂不配套,本学年课时安排可由各市进行适当调整),使用相对统一的教科书。

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的意见
在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教师团队,应该加强招聘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

学校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加入。

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对专业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

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实践课程和实训基地,提供实际案例和项目实施经验,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能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实操经验。

3.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

可以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设校企合作实验室,共同开展研究和实践项目。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专业人才。

4. 增强专业实践环节:在专业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实训等活动。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5. 建设实验室和研究平台: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平台,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科研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发展。

学习思想政治课是中小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我国中小学教育使命的重要内容。

首先,教育部强调,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聚焦新体制下新常态下新需求,夯实思想政治把关、把把脉,检验学校管理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管理质量;要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以感性美育人,发展学生多元文化和世界文化视野,发掘学生智慧潜能,以综合融入为特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优化人才教育体系,建立素质教育发展全周期评价体系,以拓展学生智力、情感、能力等多元维度的发展,加强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要加强技能课程的开发,强化竞赛项目的投入,拓展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整合实践项目经费;要发挥学校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效果,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取经验,以勇于冒险、担当作为的态度实践活动。

最后,要抓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性,推广教学,发挥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引领作用,提高课程质量,努力培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公民。

从“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在中小学生实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尊重学生客观自然规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建设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09.06•【字号】湘教发[2013]33号•【施行日期】2013.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湘教发〔2013〕33号)各市州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经厅务会研究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四项课程”,在高校的体育、艺术、国防指的是公共体育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公共军事课教学)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目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是回应民声、顺乎民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多年来,中央、国家就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和省里也下发了许多专门文件。

因此,切实加强学校四项课程建设,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中央文件、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少数地方和学校由于办学理念偏差,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四项课程开设普遍不齐、不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加上其他一些复杂因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综合素质、国防意识和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下滑,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担忧,各方面纠偏的呼声十分强烈。

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实施的意见一、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高校专业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专业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完善专业建设体系1.破除学科壁垒,提倡跨学科融合。

建立起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平台,打破传统学科的束缚。

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的人才,也有利于促进创新和技术前沿的发展。

2.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基础学科是专业学科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石。

应加大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投入,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术能力和学术声誉。

2.强化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供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使教师能够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新的教学方式。

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关注。

通过设立专项岗位和培训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优化专业课程设置1.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针对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优化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培养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2.引入前沿科技和新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要及时引入新知识和前沿科技,更新教材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3.增加实践和实验环节。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要合理安排实践和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加强专业评估和监督1.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

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高校的专业建设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促进专业建设的改进和提升。

关于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职业院校,课程是以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而规定的目的,内容,范围与进程的总和。

课程建设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育活动的起始点,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起始点。

课程质量代表着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此,“十四五”期间对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构建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非常认真审慎地构建课程体系,三年制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总学时数约占四分之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时数约占三分之一,有条件的专业应设8-10%的选修课,以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时间。

课程名称应体现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有别于本科课程名称。

每门课程的周学时数不多于4学时(当学期不多于72学时。

二、加强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建设加强教学平台建设,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建立覆盖专业核心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积极参与各级精品在线开放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到“十四五”末,建成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0门(每专业不少于1-2门),完成80门慕课、微课等课程资源建设任务。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及行业标准,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并融入职业精神,以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四、双元开发、组织编写电子教材“职教20条”提出校企双元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对于市场供给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学校给予充足经费,鼓励教师组织编写电子教材。

五、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制定激励政策学校进一步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充分营造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2010年6月,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实施意见》(燕大教字【2010】14号)文件,该文件的实施有力地规范了课程考核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管理工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对该实施意见提出如下补充规定。

一、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必修课的课程成绩评定须包括结课考试、平时成绩(随堂测试等)以及课内实验成绩(无课内实验的课程除外)。

随堂测试成绩必须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随堂测试的若干要求1.对随堂测试课程范围的限定鉴于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的课堂出勤率相对较高的实际情况,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开设的必修课,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出勤情况自行决定是否进行随堂测试,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开设的必修课都必须组织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只限于讲课学时在16学时及以上的课程。

2.对随堂测试次数的限定第一至第四学期的必修课,若组织随堂测试,测试的次数不多于2次/学期。

第五至第六学期开设的必修课,每门课程随堂测试的次数不少于讲课学时的1/12,计算次数向上取整。

对于计算次数不足2次的课程,安排测试的次数应为2次;对于计算次数超过3次的课程,安排测试的次数最多为3次。

第七学期开设的必修课,每门课程随堂测试的次数不少于讲课学时的1/8,计算次数向上取整。

对于计算次数超过5次的课程,安排测试的次数最多为5次。

每次随堂测试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3.对课程结课考试试题的要求采用课内外平时和结课考评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权重,避免结课考试“一卷定终身”,为了保证课程考试公平,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任课教师在课程结课考试命题时,要加大课程结课考试试题难度,还要考虑随堂测试和结课考试学生成绩的合理分布,使课程最终的成绩分布符合学校的要求。

4.随堂测试成绩的认定每次随堂测试满分为10分,教师根据学生随堂测试的答题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6.11•【字号】川教[2010]120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各市(州)教育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国家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指导中小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实施校本课程的目标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具使命和独特功能,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实施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1、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2、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多样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3、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推动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2.09•【字号】新教体艺[2010]2号•【施行日期】2010.0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新教体艺〔2010〕2号)各高等学校: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07]18号)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经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二月九日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随着我区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体育课教学内容逐步优化,体育课程管理逐步规范,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体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仍是高校课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体育课程建设上还存在重专业和学科、轻公共和基础,重硬件、轻软件,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外聘兼职教师较多,公共课时不足,体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公共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需要。

为此,自治区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07]18号)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22.11.10•【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意见》指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

《意见》提出“突出关键地位、强化统筹实施、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四项工作原则,到2025年,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地位进一步强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活力充分激发,优质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大思政课”体系更加完善,评价机制基本健全。

《意见》提出五个方面举措。

一是深化教学管理创新,着力强化思政课关键地位。

依据国家课程方案,明确具体周课时,把开齐开足思政课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教学纪律;落实课程教材内容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注重用好时政资源;坚持把讲好道理作为本质要求,着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二是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着力解决教学辅助资源不足问题。

遴选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包和活页、讲义等资源建设;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功能,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教师兼职比例过高、专业能力不够强问题。

统筹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有效保障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并对兼职教师选配作出规范;建立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和校外实践教育制度,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思政教育专业、开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课题研究;在各类优秀评选工作中向思政课教师适当倾斜,大力选树先进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一二年十二月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现就加强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挖掘课程资源,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教改成果开发,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领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推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先进性原则
课程建设应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职业性原则
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专业)教学大纲、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3. 创新性原则
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环境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要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

4. 共享性原则
课程资源要具有普适性,满足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能够在校内和校际共享。

三、基本程序
课程建设目标是:在学校中,以专业骨干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课程,建设一批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完善的教材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建设应按以下步骤推进:
一要学校组建课程建设机构。

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机构,下设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准确把握课程建设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研究制定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课程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将课程建设与实施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突出特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督导评估力度,推动课程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促进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继而辐射和推动学校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二要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在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群与专业岗位调研,
了解企业用人机制、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为课程建设方向找准目标,并以此为切入点,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构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五个一致性”,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

三要开发特色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开发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需求、教师实际情况、学校资源等方面因素,经过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分析,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删、整合、改编、重组、拓展,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课程内容开发包括:1.依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业标准;2.按照职业标准,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3.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将每个能力模块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任务;4.制定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和方法;5.建立课程评价体系;6.编写适合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特色校本教材。

四、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做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灵活选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中做、做中学,提高教学实效。

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课程环境与教学资源
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设施环境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建设,满足课程教学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要加强校内网络建设,实现特色课程校内外共享。

加强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等教学辅助资源建设,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三)课程评价
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标准,突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学校的落实,突出技能竞赛开展情况与效果,突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特色课程的过程管理,突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制,增强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四)教师队伍
教师是特色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特色课程形成与实施的力量源泉和稳步提升的保障。

各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能力,加强特色课程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团队,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指导,日常工作由教务处负责。

各部各专业要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全面规划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本意见,根据专业设置与特色,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确定校级课程项目,积极组织实施。

(二)建立评审机制
课程建设采取分批评审的办法,适时开展评审活动。

课程类型包括专业(含理论及实践)课程、文化基础课及应用型课程。

参评课程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实践一年以上。

评审结果同教学部评价和教师职务评聘与评先推优挂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