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公共经济学笔记
公共经济学笔记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于理解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公共经济学的一些学习笔记。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公共部门的收支、公共物品的提供、外部性的治理、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
首先,公共部门的收支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获取财政收入,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投资等支出活动。
税收的种类繁多,如所得税、增值税、财产税等,每种税收都有其特定的征收对象和方式,同时也会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公共物品是公共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阻止任何人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比如国防;非竞争性则是指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例如灯塔。
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些特性,市场机制往往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生产或购买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外部性也是公共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
正外部性如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受益,也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负外部性如污染,给周边居民和环境带来损害。
为了纠正外部性,政府可以采取税收、补贴、管制等手段。
比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以促使其减少污染排放;对研发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其创新。
公共选择理论则从政治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公共选择中,个人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决策。
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选票、利益集团的压力等。
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公共政策的制定并非完全基于公共利益,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一个关键问题。
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
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支持教育和科技研发等方式,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基础知识》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科目。
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政策以及各种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的一些笔记总结。
一、经济学基础在经济学基础部分,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需求和供给。
需求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等等。
而供给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相关产品价格、生产者预期等。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这部分的重要内容。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
而供给曲线通常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意味着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
弹性的概念也非常关键。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 1,我们称之为富有弹性;小于 1 则是缺乏弹性;等于 1 是单位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对于企业制定价格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财政财政部分涉及到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政府预算等方面。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则是政府将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和企业,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等。
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政府预算是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三、货币与金融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利率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指标,它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水平、国际利率水平等。
alevel经济学笔记
alevel经济学笔记以下是一份初级水平的A-Level经济学笔记,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一些常见的经济学原理:1. 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限资源:指供给有限的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
- 机会成本:指为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最好的可替代选择。
- 边际效益: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出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损失。
2. 市场经济体制:- 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市场均衡: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价格和数量会稳定在一个均衡点上。
3. 微观经济学:- 需求弹性:衡量商品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
- 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卖方以更高价格卖出商品而获得的收益;消费者剩余是指买方以较低价格购买商品而获得的福利。
- 消费者选择理论:消费者在有限收入下的理性选择行为,通常通过边际效用辅助做出决策。
4.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值。
-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长期内GDP的总量的增加。
5. 政府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周期。
-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 国际贸易政策:如关税、配额等手段,影响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
6. 市场失灵:- 外部性:市场无法充分反映某些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导致社会成本或收益不准确估计。
- 市场垄断:一个唯一的卖方控制着某个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从而可以操纵价格。
- 公共物品:不容易被排除在外,一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量,如道路、公园等。
这只是一份初级水平的A-Level经济学笔记,更深入和高级的内容需要在进一步学习之后掌握。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2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一、重要名词解释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地减少。
(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二、重要摘抄1.本章要建立一个模型来说明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上一章中介绍的关键宏观经济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如何彼此相关。
为了建立这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有两个方面是建立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这个模型把经济的GDP 作为既定的。
假设用真实GDP 衡量的一个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产量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可获得的把这些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决定的。
第二,这个模型把经济中的物价水平作为既定的。
假设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达到平衡。
这个模型是把供求工具运用于开放经济,但是要同时考察两个市场:市场可贷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最终阐明决定经济的贸易余额和汇率的力量。
可贷资金市场协调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以及国外可贷资金的流动(所谓的资本净流出);外汇市场协调那些想用国内通货交换其他国家通货的人。
2.对于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应该解释为国内产生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即(I+NCO)。
无论是购买国内资本资产I 还是购买国外资本资产NCO ,这种购买都增加了可贷资金的需求。
正如之前的讨论,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取决于真实利率,较高的真实利率会增加供给而减少需求。
与之前封闭经济不一样的是,对于开放经济,可贷资金的需求由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两部分组成。
在均衡利率时,人们想储蓄的量正好与合意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量平衡,这也是S=I+NCO 的体现。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改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 革
政治体制改 革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
内地 沿海经济开放区
大连、天津、上海 广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个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
深圳、珠海、厦门、 汕头、海南、喀什
经济特区
读后感想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贰 叁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晚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1978) 中国的经济改革 (1978~2002)
晚清
晚清
中国原始资本主义 → 只限于城镇消费品交易
政府垄断一 切经济活动 → 官商勾结, 追求私利,损 害社会利益 无结 社、自 由企业 无专利制度 → 技术发明为主导 的工业资本主义 无法发展
大跃进(1958~1960)
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三年大饥荒 (1959~1961)
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 → 反右倾
1961-1962:刘少奇、邓 小平领导下,经济全面 恢复到大跃进前水平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政府官员、各界名人、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 经济发展倒退十年 “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不公正 的税收 制度
晚清落后经济政治制度
障碍
后果
无效率、不公的收入分配 → 政府、特权获利 市场狭小,无法细化分工 → 生产力无法提高 闭关锁国
中 国
重农抑商 无公正司法、税 收制度 → 政府腐 败 厘金制 → 阻碍 国内商品流通
英 国
单方面自由贸易 → 无产业政策
司法系统完善
税法公正 → 民 意代表机关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6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一、重要摘抄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正方:衰退对社会无益,它代表资源的绝对浪费,社会没有理由要受到经济周期高涨与低落的折磨。
政策行为通过引致一个更稳定的经济,并使每一个人从中受益而使宏观经济理论得到最好的运用。
反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发生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
由于长时间的时滞,那些想稳定经济的决策者就要预见在他们的行动发生作用时可能存在的经济状况,但是经济预测是极不准确的。
缺乏可靠了解的干涉只会增大使事情更糟糕的风险。
2.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正方: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表明,增加政府购买是一种比减税更有效的工具。
当政府为家庭减税一美元时,其中一部分可能被用于储蓄,而不是支出;而当政府支岀一美元购买物品或服务时,这一美元直接且完全地增加了总需求。
决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三类支出上:用于“现建现用”项目的支出;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援助;通过失业保障制度增加对失业者的补助。
反方:减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减税增加总需求的同时,它也可以增加总供给。
在衰退期间增加政府支出存在各种问题:首先,消费者明白,高政府支出必然伴随着政府为这种支出融资而必需的政府借债,这很可能引起未来的高税收,这种预期进而会引起消费者削减今天的支出;其次,与其他大多数税收一样,这些未来的税收也会引起各种无谓损失;再次,政府能否明智且迅速地花钱也非常不清楚。
而减税的优点是分散了支出决策,而不是依靠集中的、极不完善的政治过程。
3.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正方:货币政策运用中的相机抉择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于能力不足及滥用权力没有限制;第二个问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会高于合意的水平。
前者可能导致政治性经济周期,后者可能导致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
反方:虽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能有一些缺点,但它也有一个重要的优点:灵活性。
公共经济学黄恒学第三版笔记
公共经济学黄恒学第三版笔记
【原创版】
目录
1.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黄恒学的第三版笔记的主要内容
3.笔记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4.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的学科,它对于理解政府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恒学的第三版笔记对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理解。
笔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的深入分析。
其中包括对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支出和税收等核心概念的详细解释,以及对公共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果的实证分析。
笔记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包括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的内在化,公共支出和税收的最优水平等。
这些概念和理论是理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的基础,也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笔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对公共经济学的深入理解,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学习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和决策,从而更好地参与经济活动。
同时,笔记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公共经济学的参考和指导,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页共1页。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政府
地方
经济
地方
工业化
风险
土地
中国政 府
经济
中国
政府
宏观
发展
债务
下篇
经济
现象
发展
房价
内容摘要
本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 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广泛采纳各领域学者全新研究成果。全 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 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 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 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节债务与经济衰退 第二节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第三节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第四节化解债务风险
第一节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第二节中美贸易冲突 第三节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第一节地区间竞争 第二节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第三节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作者介绍
兰小欢博士于2012年作为研究学者加入长江商学院;他于2012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2006和2001年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授予的经济学硕士与经 济学学士学位。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知识点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知识点一、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经济学的作用是解释经济现象,为经济决策提供理论和依据。
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使用观察、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经济现象及其变化来获取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出经济理论和假说并进行验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推导来研究经济问题。
二、市场经济与供求关系1. 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的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包括个体自由选择、私有产权、竞争和市场信号等。
2. 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给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成正比,需求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成反比。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即市场均衡,确定了商品或服务的最终价格和数量。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1.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种类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其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产生的影响未完全反映在价格中;公共物品指供给一人就能供给多人且无法排除他人使用的商品;垄断指市场中存在的稀缺资源的垄断权力;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
2. 政府干预的类型和目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和监管等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政府干预的类型包括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垄断管制和市场准入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四、宏观经济学与国民经济运行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分支学科。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2. 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国民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内外平衡和经济增长等基本特征。
周期性指经济运行呈现波动性,包括扩张期和收缩期;内外平衡指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支出的平衡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收入的平衡;经济增长指长期内国民经济的总量逐步增加。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精选8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篇1从中小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出发,根据杨教授《学校常规管理学》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智慧,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下六大原则,紧紧地抓好常规管理学在实践创新主要方面的问题解决。
一、贯彻思想领先的原则,总览学校常规管理规划。
一是要坚持学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校管理工作应保证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育人场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合乎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合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管理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三是要坚持思想领先。
学校管理要自始至终加强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贯彻内外协调的原则,开展学校公关常规管理。
要把学校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必须通过内外协调,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尽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内外交互影响作用中不断提高。
注意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五种关系:一是学校管理工作与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关系。
要正确贯彻有关政策法规。
二是学校管理工作和社会各条战线的发展水平、工作状况的关系。
要采取措施,使之相互协调。
三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机关的关系。
学校要主动利用校外的条件,统一校内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
四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校所在地周围环境的关系。
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协助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与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
三、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应以教学为主,因为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在完成育人任务中是一条基本途径,它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章读书笔记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章读书笔记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了解盛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员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
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到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瑕疵。
主要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犯罪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化解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设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与实验观测与实验就是科学研究的已经开始,其中,“观测”就是所指在不能展开人为干涉的前提下,将实际出现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则就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范围演示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展开分析和推测。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就是推而广之,声援社会各界农民纷起效仿,结果并不能并使所有农民都生财,而是引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上涨,大家都赔本。
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展开实验。
比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播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展,结果许多农民都跟著盛了出来。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部门)【圣才出品】
第17章公共部门17.1 复习笔记1.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在现代经济中,政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影响不能仅仅用税收和支出水平来衡量。
首先,政府为私人部门的运行提供法律构架。
其次,政府负责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即既要防止或至少是最小化衰退和萧条,又要避免失控的通货膨胀。
再次,政府颁布实施旨在促进竞争、保护环境以及保护消费者和工人权益的法规。
2.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1)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原因政府之所以要干预经济,有三个基本原因:①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改善经济效率;②通过改变市场的结果,追求公平和平等的社会价值;③通过强制消费某些商品(称为公益品)并禁止消费另一些商品(称为公害品),追求其他一些社会价值。
(2)公平与效率的取舍关系政府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是多重目标之间的取舍关系,尤其是在改善市场效率与促进公平之间的取舍。
公平不仅要求富人资助政府的数额更大,而且比例也应该更大(即占他们收入的更大份额)。
美国的累进的所得税制正是为此而设计的:对高收入者的税率大于对低收入者的税率。
与这种税赋有关的低效率源于边际税率,即个人为挣得的最后一美元支付的额外的税赋。
如果边际税率很高,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就会下降。
因此,如果高收入者有较高的收入是因为他们的工资较高,他们的工资高是因为他们更有效率,那么累进所得税会挫伤高效率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尽管政府经常面对困难的取舍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却是一致的。
3.评价税制的标准(1)公平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第一条标准是公平。
但是,公平并不容易界定。
在试图界定公平的含义时,经济学家集中于两个原则:横向公平,指境况相同或相似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或相似的税;纵向公平,指境况好的人应当多纳税。
(2)效率税收制度应当尽可能不干扰经济系统配置资源的方式,筹集税收给纳税人造成的成本应当最小。
高税率会挫伤工作与储蓄的积极性,因而会妨碍经济的效率。
税收可以用来改善经济效率或促进更广泛的社会目标:对污染征税可以改善环境;对香烟征税可以阻止吸烟,促进健康的改善。
ig经济单元重点笔记梳理
IG经济单元的重点笔记梳理如下: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经济问题的本质、生产要素、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
曲线等。
2.资源配置:涉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需求、
供给、价值决定、物价变动、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失灵、混合经济体制等。
3.微观经济决策者:包括货币银行、家庭、工人、工会、企业、企业与生产、企
业的收入、成本与目标、市场结构等。
4.政府和宏观经济:包括政府职责、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价格管制政策、经济增长、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与紧缩等。
5.经济发展:涵盖生活水平、贫困、人口、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等。
6.国际贸易与全球化:涉及国际专业化、全球化、自由贸易和保护、外汇汇率、
国际收支项目等。
7.国际经济组织: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8.汇率和汇兑市场:理解汇率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
9.经济政策: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10.经济增长政策:了解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经济增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11.案例分析:学习如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经济学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比较政治学理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比较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异同,分析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比较政治学理论进行简要的摘抄和梳理,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二、比较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1. 宪政主义宪政主义强调宪法在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地位,主张通过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限制政府权力。
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卢梭等。
摘抄:(1)宪政主义认为,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应当受制于宪法。
(2)宪政主义强调分权制衡,防止政府权力滥用。
(3)宪政主义主张通过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2.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公民的同意。
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摘抄:(1)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为了保护自身权利而建立的。
(2)政府应当履行保护公民权利的职责,不得侵犯公民权利。
(3)公民有权通过社会契约参与国家政治,监督政府。
3. 民主理论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民主制度能够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
摘抄:(1)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2)民主制度强调平等、自由、法治等价值观。
(3)民主制度要求政府尊重公民权利,保障公民参与政治。
4. 比较政治制度理论比较政治制度理论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分析其优缺点,为政治改革提供借鉴。
代表人物有达尔、阿尔蒙德等。
摘抄:(1)比较政治制度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不同的特点。
(2)政治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通过比较政治制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政治改革提供参考。
5. 政治发展理论政治发展理论关注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演变,探讨政治制度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代表人物有韦伯、阿尔蒙德等。
摘抄:(1)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制度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5篇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5篇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1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
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
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2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
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
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
大一上册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学习笔记
大一上册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学习笔记经济学基本原理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的论点以及实践导向的结论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
一、具体操作方法1.系统学习课本内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课本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资料,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本,并理解其中的概念、原理和模型。
可以在阅读时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荧光笔标记重点内容,帮助记忆和理解。
2.参加课堂讨论和小组讲解课堂讨论和小组讲解是理解经济学原理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问题或者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3.完成作业和实践任务课程中通常会布置一些作业和实践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完成作业和实践任务时要认真思考和分析,尽量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4.查阅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除了课本之外,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来扩展知识面。
可以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济学著作,深入研究其中的理论和案例,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分析性循序推理的论点1.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核心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是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核心。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而影响到市场的运行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学习供求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市场机制和经济调节的原理。
2.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应用范围广泛经济学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也适用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无论是企业经营管理、政府政策制定还是个人理财规划,都离不开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指导。
通过学习经济学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现象和问题。
3.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影响力持久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中许多理论和模型至今仍然适用。
经济学家们通过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经济学原理,这些原理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3年中级经济师基础三色笔记
2023年中级经济师基础三色笔记以下是2023年中级经济师基础三科的重点笔记,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
每个科目将涵盖关键概念、理论模型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1.宏观经济学1.1关键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通货膨胀率:价格水平上涨的速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失业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比例。
-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额。
-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1.2理论模型-供给与需求模型:通过分析市场上产品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解释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总需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于供给和生产要素的效率,主张市场自由竞争和限制政府干预。
1.3政策应用-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经济增长政策:鼓励投资、提高生产率和创新等措施来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外汇政策:管理国际支付和汇率等问题,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微观经济学2.1关键概念-边际效用:消费者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市场结构:市场中买卖双方的数量和力量关系,如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
-弹性:衡量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2.2理论模型-供给与需求模型:分析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解释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消费者行为模型:研究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包括效用最大化和预算约束等。
-生产者行为模型:研究生产者如何决定生产量和价格,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2.3政策应用-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来影响市场行为,例如减税鼓励消费和投资。
-行业监管政策:通过制定规则和限制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最低工资、劳动法规和职业培训等,以提高就业率和工人福利。
经济法学读书笔记
经济法学读书笔记经济法学读书笔记篇1经济法学读书笔记我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分享我最近阅读《经济法学》这本书的体验。
这本书是由知名经济学家张教授所著,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经济法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经济法学是一门既深奥又实用的学科。
张教授的写作风格清晰易懂,他从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深入,让读者可以逐渐理解和消化这本书的内容。
他在讲述经济法学的原则和实践时,引用了丰富的案例,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得以结合起来。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和规制的深入分析。
我深感这本书对我在未来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尤其是对于我所处的行业领域,我将更深入地理解经济法如何影响我们的业务。
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也引发了我深入思考。
例如,张教授提出了“法治原则在经济法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此外,他还强调了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市场效率和公平性的平衡,这一点对于我理解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原则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经济法学》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这本书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经济法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为我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强烈推荐所有对经济学和法律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这本书,我相信它会让你收获颇丰。
经济法学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经济法学读书笔记篇2____标题:经济法学读书笔记________一、引言____在我深入理解经济法学的旅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重要性。
经济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涉及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等多个方面。
我深感经济法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仅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____二、经济法的核心概念____1.____市场自由与公平竞争____:这是经济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1经济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需要(最基本的)②安全需要③社会需要④尊敬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需要的差别:①需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②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界限是模糊的③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4、需要的无限性:①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对物质的需要是无限的。
②欲望的增长速率远远高于物品的生产增长率。
5、资源可分为:①自由取用资源;②经济资源6、经济资源可分为:①时间和信息;②土地;③资本;④劳动力;⑤企业家才能7、企业家才能的四项功能:①企业家是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的原动力。
②企业家是制定商业决策的核心。
③企业家是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的创新者。
④承担风险。
8、生产要素: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分类:①地租:提供土地或原材料所得的报酬。
②利息:资本的报酬。
③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④工资或拥金、奖金:劳动力的报酬。
9、需求既有互补性,也有替代性。
10、稀缺规律: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11、供给有限性具有两重意义:①这种稀缺是相对的。
(是针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②这种稀缺又是绝对的。
(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12、经济运行的四个基本问题: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②怎样生产③为谁生产④谁作出上述决策13、不同国家如何决定生产什么:①资源和要素禀赋;②价格体系的作用(收入是产品销售价格的函数;成本是所消耗的要素价格的函数)14、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①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
②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的说明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③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说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
15、消费品生产与资本品生产的现实选择:资本品生产是消费品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生产又是资本品生产的保证。
16、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①在不同行业间如何分配资源。
②在每一个行业中由什么样的企业从事生产。
③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17、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①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②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
18、效率是由什么来决定的:①所采用的技术能够生产出所需的产量。
②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合理。
19、生产的问题是由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和市场价格机制所共同决定的。
20、价格体系从两方面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分配:①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支付能力。
②购买意愿。
第二章价格机制与市场1、决定价格的市场力量首先是需求。
2、需求:在某一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
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和有购买的能力。
3、一种商品具有效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有用;②必须稀缺4、决定和影响需求变化的各因素:①价格价格和需求量间有一种反向变动关系,但也有一些商品违背此规律:⑴价格越下降,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上升,需求量越增加(珠宝、字画);⑵价格小幅度的升降,需求量按正常情况变动(股票、外汇)。
②消费者收入③相关商品价格(相关品分为:互补品、替代品)④消费者偏好⑤价格和供求的未来预期⑥消费者的数量⑦民族、制度、风俗习惯、地理区域的影响⑧政府政策⑨时间5、为什么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①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总量的增加而减少。
而消费者愿意为满足效用而对某商品付出货币——需求价格,是由其获得的边际效用决定的。
②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1)替代效应:消费者在商品价格下降时,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同时减少对其他商品的购买。
2)收入效应:商品价格下降产生了使消费者收入增加的效果,消费者用“增加”的收入去增加购买商品,因此使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6、需求与需求量变动及其后果:①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变动。
②需求的变动: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或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动,引起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
③ 需求变化的后果:消费者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增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7:在某一时间内,生产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商品数量。
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供应的能力。
8、 为什么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当产品价格较高时,厂商有盈利就会扩大产量;当产品价格很低时,厂商就会停止生产,不再供给,所以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曲线高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曲线部分,此部分中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9、 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①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② 供给的变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10、 引致需求:由于生产商品所引致的需求。
11、 影响供给变化的因素:① 价格(一些违背了供给规律:劳动力、古玩、字画、证券等)② 相关商品的价格③ 生产成本④ 生产的技术水平。
⑤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⑥ 生产者的数量 12、 什么是市场均衡及市场均衡是怎么形成的:㈠市场均衡: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垢时候。
①局部均衡: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
②一般均衡:对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
㈡市场均衡的形成:①商品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②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13、 市场均衡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14、 政府价格管制包括: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支持价格)15、 政府干预价格的负面效果:① 价格管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及资源闲置浪费。
② 产品分配不合理③ 抑制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 成本与收益1、成本:生产费用-为获得一定产出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价值。
包括:固定成本(FC )和可变成本(VC )。
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3) 机会成本: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须放弃的该要素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
4) 会计成本:用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企业在购买和租用资本要素和雇佣劳动要素时实际发生的支出。
会计成本是一种显成本,也是一种历史成本。
5) 边际成本: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成本先减少后增加)产量的增量变动成本的增量=∆∆=Q VC MC (边际成本实际上是总成本曲线TC 和变动曲线VC 和斜率) 6)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7) 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
8) 总成本:会计成本、隐成本和正常利润的和。
9)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值后再递减。
边际成本是增量之比,平均成本是总量之比。
2、收益: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包括:成本和利润。
1) 边际收益:厂商每增加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Q TR MR ∆∆=2)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P MR AR ==(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价格)3)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效、需求曲线是一条重合的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4) 在完全部分条件下,厂商的总收益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呈上升趋势的直线。
3、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TC TR TP -=1)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C MR =2) 总收益=总成本+目标利润3) 企业最大利润产量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产量。
MC MR =第四章 国民经济收入循环1、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不能达到该国潜在生产水平(充分就业水平),根源在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2、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必须用货币加以衡量。
2) 它测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在同一计算期内可作为原料工半成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
3) 它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 它是流量,不是存量。
5) 它一般指市场活动创造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计入其中。
3、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① 支出法:消费支出、私人总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如政府对企业的补助和支付给居民的失业救济、退休金等福利支出及国债的利息支出等,都不计入)、净出口。
② 收入法:生产要素收入、非生产要素收入。
③ 增值法。
4、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Y CMPC ∆∆= (即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5、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Y S MPS ∆∆=6、平均消费倾向:某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其中占的比例。
平均储蓄倾向:某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其中占的比例。
7、货币扩张机制:当一家银行接受一笔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将其余部分全部贷出去,持款人将这笔款付给别人,收款人又将这笔款存入银行,银行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再贷出去,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8、投资:是构成总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国民收入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1) 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①投资的未来收益率。
②可贷资金规模。
③实际利率水平。
④投资风险。
2) 投资的可行性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之间的比较。
9、两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10、储蓄: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品支出的部分,我们叫它“漏损”。
9、均衡国民收入的简单决定:是否能实现总量的的均衡,关键在于社会储蓄是否能完全转化为投资。
(投资=储蓄)1) 乘数:总支出的变动量所能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量的关系。
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1-11 MPS 1MPC 11)=(-=k 10、我国货币供给量包括:M 0=流通中的现金;M 1=M 0 + 活期存款;M 2=M 1 + 城乡储蓄存款、定期存款11、派生存款总额=原始存款/法定准备率12、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三类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投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