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即“知识全面、能力全面、品德全面”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

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一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是指以知识全面、能力全面、品德全面为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育、技能培训、品德修养等多种教育手段和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全面:这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学科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2.能力全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市场的专业人才,因此他们需要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实践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品德全面: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上述三个方面,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计划。

这需要综合考虑学科教育、实践教学、社会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一、引言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提出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二、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2. 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过于固定,缺乏个性化和实用性。

3.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高职院校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4. 教师水平需要提高:传统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意义1. 适应社会需求:改革与创新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

2. 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与创新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3.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改革与创新能够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措施1. 更新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培养。

2. 改革教学方式: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4. 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五、案例分析: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经验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他们通过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并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

浅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 才培 养模 式是 人 才培 养 的主 体 在一 定 的人 才 培养 定 位指 导 下构 建 的一种 培 养 手段 和 方式 的组合 模 型 。随 着 社 会经 济 条 件 的变 化 ,根据 不 同 的人 才 培养 定位 ,人 才 培养 模 式 不断 进行 完善 。 因此 ,相 对 来说 ,没 有最 好 的人 才 培养 模 式 ,而 在 不 同 情 况 下根 据 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 需要 进行 改革和 创 新 ,或者 是 多种 模 式的 融合。


“ 学结合 ”模式 工
相 结 合 ,从 而 培 养 具 有 职 业 岗位 必 需 的 技 能 、理 论和 价值 观 念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 其 中 的 “ 学 ”特 指 教学 内容 适应 实 际职 实 业 岗 位 的 要 求 , “ 练 ” 指 教 学 情 景 与 生 产 现 场 的 内 在 一 实 致 性 , “ 用 ” 指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与 企 业 需 求 的统 一性 。 “ 实 实 学 ”作 为 高 等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客 观 反 映和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的基本指 向,同时承 载着 教学模 式 的主体 内容 : “ 实 练 ”既 是 “ 实学 ” 的 内 在 要 求 和 必 然 途 径 ,也 是 教 学 模 式 顺 利 运 行 的物 质 基 础 。 显 然 , “ 练 ”和 “ 学 ”是 “ 用 ” 实 实 实 的 归 因 ,而 “ 实用 ” 本 身 则是 教 学 模 式 设 计 的 出 发 点 教 学 模 式 实 施 的必 然 结 果 ,三 者 的严 格统 一 是 维 系 和 推 动 人 才 培 养 过程 不断 优 化 的基 础 力量 。 “ 学+ 实 实练 + 实用 ”教 学模 式 要求 通过 精 心开 发设 计工 作 过 程 导 向 的课 程体 系、 解构 和 重构 教 学 内容 、 改革 教 学 时间 和 空 间 的传 统 序列 ,从 而 建 立起 立 体 化 的教 学 体 系 。 “ 学 + 实 实 练+ 实用 ”教学 模 式对 教师 的教学 观 、课程 体 系的结 构 、教学 内 容 的组织 、教 学过 程 的 实施 和 教学 环境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既然 工 作 过程 是 职 业存 在 的理 由和 区别 于其 它职 业 的普 遍性 特征 , 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职 业 属性 便 要 求其 教学 过 程尽 可 能 与职 业 的工 作 过 程保 持 一 致性 ,因此 首 先要 树 立行 动 导 向 的教 学观 ,要按 照 学 生 的行 动主 体 和教 师的 组织 协调 者 角 色 设计 教 学 方案 ,遵 循 “ 以职 业情 境 中 的行 动 能 力 为根 本 目标 ” 的原 则组 织 教学 实 施 ,使 学 生在 自 己 “ 手 ” 的实 践 中 ,掌握 职 业 技 能、 习得 专 动 业知 识 ,从而 构 建 属于 自己 的经 验和 知 识体 系。在 行 动 导 向的 教学 观 的 指导 下 ,要打 破传 统 的 “ 段 式 ”课 程体 系结构 ,构 三 建理 论 实 践 一 体 化 的 课 程 结 构 ,在 此基 础 上 ,教 学 内 容 的 组 织 、教 学过 程 的 实施 和 教学 环 境 的建 设 要发 生 根本 性 的 变革 。 应 根 据 工作 过 程 的流 程来 组 织 教学 内容 ,应 以 学生 为 中 心、 以 能力 为 目标 来 组织 教 学 ,应 根据 职 业情 景 的 要 求来 创设 教 学环 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过于固化,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可以引入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领域,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过去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实习机会有限、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验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运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嘿,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陌生,或者说是有点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让学生们在学校里学到真本事,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不至于“躺在沙发上数羊”。

这事儿不简单,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特长都不一样嘛。

不过,想想也是,毕竟这是关系到未来的大事儿,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可不是慢悠悠的,像乌龟一样。

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跟上这脚步,不能让学生们在一个地方待太久。

比如,咱们得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光听老师讲,结果出来了也是纸上谈兵。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听了无数遍如何修理电器,但到了现场,却连螺丝刀都不知道怎么用,那就有点搞笑了,是吧?所以,很多学校现在都开始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意思就是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

你看,学生们在学校学到了理论知识,然后又可以去企业实习,像是把书本上的东西直接搬到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去。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提前体验职场的生活,嘿,简直是“一石二鸟”!想想,毕业后走进职场,感觉就是“如鱼得水”,不会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职业素养这块儿也不能忽视。

现在的职场竞争可谓是“你追我赶”,光有技术可不够,还得会沟通、会合作。

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跟同事打交道,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些软实力,就像是职场上的“秘密武器”,用得好,能让你在职场上如鱼得水。

反之,要是完全不懂,怕是连个合作的机会都没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哎呀,听起来好复杂,搞不好就会掉进“死胡同”里。

不过,放心吧,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

无论是摄影社、计算机社还是篮球队,都是锻炼自我的好机会。

参加这些活动,不光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简直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再来讲讲个性化培养。

每个学生的背景、能力都不一样,咱们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每一个人。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概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的意识。

- 创业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培养其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坚韧精神。

- 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1.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场景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 竞赛活动: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

- 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创业项目,通过实践提升能力。

- 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2.1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这包括:- 课程设置: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涵盖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实践指导等内容。

- 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2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个工作重点 国家的社会产业结构将 向更
深层 变化 . 职业 岗位 变动会更加 频繁 . 以快速 适应 岗位发展 需求的职业核心能 力的重要 性 将进一步凸显 出来 所以. 高职院校在职业人
动未来社会 产业结 构的变化 . 知识技术 更新 周期进一步缩短 . 所以. 以能力为本位 的高等 职业 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 的需 求 .必须培养 出“ 具有 创新能 力 、 合作 精神 以及计划设 计 、 实施 和评估反馈等 系统行 动能力的 、全 面发 展的劳动 者和高 素质 的社会公 民” 也就是 说 .对职业人才 的培养要 突出可持续发展 能


坚持职 业行 动导向 . 能力本位 的教 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和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意味着国家将继续把经济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 工作重 点。“ 全 面深化 经济 体制改 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 . 推进经济结构战
略性 调整 . 推动城乡发展一 体化 . 全面提高开 放 型经济水平”五项经济发展措 施将深入推
任务驱动方式 教学 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 学
院市场营销学课程 为例 .该课程打破传统理 论教学模式 .把教学 内容划分成几个模块 的 典型工作任务 . 对 应其行动领域 . 教师根据 项 目进行教学设计 . 在课 堂上创设相应 的学 习 情境 , 让学生进行模 拟训练 . 旨在培养学生 的
馈 看 .这种人 才培养模式对 高职院校 学生的
应 岗位不断变换并且伴 随人们 终身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通常被称 为职业 核心能力 本文笔
了学生的积极性。 ②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 增
强实践性 和创新 性的内容 .提高教 师课 堂教
职业核 心能力培养有极 大的能动作用 关键 词 : 职 业核 心能 力 人 才培养模 式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思考
作 能 力 是 与 其 他 人 进 行 交 往 、 共 事 的 能 力 和 显 示 团 体 取 向 的 行 为 能 力 。 它 通 常 表 现 为 与 人 合 作 能
具 有 普 遍 适 用 性 和 可 转 移 性 的且 在 职 业 活 动 中起 支 配 和 主 导 作 用 的 能 力 。 在 人 的 能 力 体 系 中 处 于 核 心 地 位 它 的 能 力 , 从 所 有 职 业 活 动 中 抽 象 出 来 的 专 业 能 力 以 外 是 的 能 力 , 与 专 业 的 职 业 技 能 和 知 识 无 直 接 的 联 系 而 与 即 完 成 专业 任 务 密 切 相 关 的 方法 能 力 和社 会 能力 。 等 职 高 业 教 育 所 培 养 的 学 生 应 具 备 的 职业 核 心 能 力 主要 包 括
充分 地 表达 自己的思 想 , 示个 人 的风貌 , 用 自己所学 展 运 的 知 识 , 敢 地 表 达 自己 的 思 想 。 炼 自 己 的 口才 和 思 维 勇 锻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是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体 系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适 应市 场 经 济要 求 , 养 生产 、 设 、 理 和 服务 多 是 培 建 管 功 能 需 要 的 高 等 技 术 应 用 型 人 才 。 高 职 学 生 不 仅 应 具 有 良好 的 人 文 素 质 ,而 且 应 具 有 较 强 的 职 业 素 质 和 职 业 能 力 。 国 目前 处 于 经 济 社 会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时 期 , 高 职 我 对 学 生核 心 能力 的培养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职 业 教 育应 根 据 学 生 的 特 点 和 市 场 需 求 .探 索 行 之 有 效 的 增 强 学 生 职
以下六 种 。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出 :要 大 力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 出 实 践 能 力 培 养 , 革 人 才 “ 突 改 培 养模式 。人 才培 养模 式作 为高 职 院校教 学工 作 的中心 , ” 是 高 职 院 校 改 革 与 发 展 的关 键 。 人 才 培 养 的 定 位 不 准 确 ,
不 但 影 响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的 职 业 能 力 , 响 高 职 院 校 自身 的 影
程 出 发 .只 是 单 纯 地 强 调 知 识 本 位 或 是 能 力 本 位 孰 轻 孰
随 着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的 持 续 快 速 发 展 .社 会 各 行 业 对
高素 质技 能 型人 才 的需 求 不 断增 大 。 高职 教 育 肩 负着 培
养 高 素 质 技 能 型 人 才 的 重 要 使 命 ,越 来 越 受 到 社 会 的 广
2 教 学 过 程 以 课 堂 教 学 为 主 .
泛 重 视 。 而 从 近 年 来 的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来 看 , 与 其 社 会需 求之 间仍有 一定 的脱节 现象 。 此 , 育 部在 《 于 因 教 关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 》 中 明 确 指
重 ,并 不 是 一 种 合 理 的 处 置 方 式 。 高 职 教 育 的 职 业 性 特
点 ,要 求 高 职 院 校 的 教 学 应 以 学 生 的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为 核 心 。 是 在 实 际教 学 过程 中 , 少 高 职 院校 的教 学 管理 者 但 不 在 制 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和 教 学 计 划 时 。 往 往 只 从 专 业 自 身 的 学 科 逻 辑 结 构 出 发 . 视 了 学 生 的 能 力 发 展 , 这 种 以 忽 在 知识 本 位 为 主 的教 学理 念 的 支配 下 。学生 的实 际 动手 能 力就 无 从 谈起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

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国家将继续把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国家的社会产业结构将向更深层变化,职业岗位变动会更加频繁,以快速适应岗位发展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所以,高职院校在职业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必须立足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人才培养上着重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本文笔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日常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深入实践。

从教学效果反馈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极大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理论实践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国家将继续把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五项经济发展措施将深入推动未来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技术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所以,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反馈等系统行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也就是说,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种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并且伴随人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常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

本文笔者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为例,对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式和实践上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坚持职业行动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搞活课堂教学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课程,采取任务驱动方式教学。

基于“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 . 2 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 争力 的关 键因素 当今社会 , 知识 和技术更新 速度快 , 行业企业 如果要在信息 瞬变的形势下立足市场 , 需要不 断了解市场行情 和不 断汲取先进 技术 , 才能提高 自身业绩 , 才能有更多 的发展空间 。相应地 , 企业
基 于“ 就业导 向” 背景下 , 高职院校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
员工也需要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 才能立 于不 败之地 。这就导致劳 动力市场对毕 业生 的素质 和能力要求越来 越高 。在诸多要求 中, 更 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员 工的 自主学习能 力, 而对于学历 与工作经验 的要求则排在相对 次要 的地位 。[ 1 1 因 为他们相信 , 自主学 习能力将深刻影 响学生对 于将来 工作 的适应 能力 以及促进企业 的发展能力 。企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 关键 在 于是否拥 有一支素质过硬 、 反 应灵敏 、 具有 自主学 习和创新精 神 的员工 。这就是 当前 就业 市场上企业 对人才最关 注的 内容 。所 以, 高职学 院通 过提高学生 的 自主学 习能力 , 是提 高学生就业竞
位 。这就决定 了高职 院校 的教学必须 以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为根本 目标 , 使学生 具备独立思考 与创新造性思维 能力 , 面对未 来 职场能够从 容不迫 , 受到企业界 的欢迎 , 为 日后的学习 、 工作和 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 院校加强对学 生自主学 习能 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2 . 1 自主学 习能力是提 高大学生未来生活 品质 的需要 近年来 , 随着大学 的扩招 , 高职生源质量 日益下降 , 很多大学 生 自小没有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能力 , 遇到新 的知识和情 境 无所 适从 , 这 也是他 们无法进 人更 高学府 学习 的主要原 因之

浅谈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D 0 36 / . s .0 1 8 7 .0 0 1 .4 OI1 .9 9 ji n 10 - 92 2 1 .6 19 s
浅谈 高职学 生就业能 力的培养
朱伟超 广 东理工职业 学院 5 0 1 1 9 0
才的 培养 模式 的 改革 与 创新 ,要 结 合社
不如 人 ,无法 和 重点 大学 和 二批 本科 院
的一年 ,2 1 年 可能是 最复杂的一年 ,整 00 个宏观 层面就业形势 仍很严峻 。 我 国 自 17 9 7年恢 复高考至 今 已有 3 1 0
多年时 间,在此 期间 ,我 国实现 了从一个 人 I大 国到一个 人力资 源大 国的转变 , Z l 也
的培养 ,在职 业素质培养 的同时也要注 重 学 生政治素 质、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的培 养 。教学 要起 到 帮助 学生 形成 健全 的 人 格 ,养成高 尚的情操 ,制 定清晰 的学习 目

( )基础普遍不好 ,高 中阶段偏科较 1
多。
标和职业 目 标的作用。

为社会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做出 了巨大的贡 献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暴露 出了许多 问 题 ,如 教育结构不合理 ,专业设置脱离社
经过高 考的选拔 ,和第 一批、第二批 课室教学仍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形 院校学 生在文化基 础上存在 明显 的差距 。 式 ,要改变 以讲 授为主的传统思维 ,以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 形式 的选择和第一批 、第 生的兴趣为导 向,以取得 良好 的教学效果 二批院校 明显不同。要根据这 个特点开展
实时调整不 同教学形式的时 间比例 。 根 据高职院校培养应用 型、技能型人
社 会、经济的大环境 ,并 要与这种大环境
相适应 。
多 同学没有 明确的生活 目标 ,也没有清晰 的职 业规 划 。这 一 点导致 学 习积 极性 不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情感、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需求导向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

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3)特色品牌的原则。

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高职院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高职教育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专业设置还不够理性和完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复现象,相对热门的专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抢着开设,从而导致没有自己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的办学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

(3)人才培养教育内容老化。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论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论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职业技学生 ; 个性特质也 不可忽视 , 它影响个 体从事 职业活动的质量 ; 因而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的培 养要以职业技能的培养 为主线 , 兼顾其个性特质的 培养和发展 。
解 、 忆和运 用的能力 , 记 却没有办法测 出学 生的专
是基础 性 内容 ,技 能和个人 特质则是关键 性 的部 分。因为高职教育的培养 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
对 高职 学 生 的 综合 职 业 能 力 的 培养 应 该 侧 重 于 其
以传统 的笔试为主, 笔试 的题型还是传统 的名词解 释 、 空、 择、 填 选 判断、 简答题等 , 设计题 、 景题等 情 所 占的比例 很少 ,只宜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 的理
力进 行 有效 的评 价 有 些高 职 院 校 , 大部 分 科 目考试 的方 式 仍 然是
往、 善于交 际等方面 的心理和行为特 点, 有这种 具 性格特 点的人会 比性格 内向、 不善于 交际、 热情 不
的人 更 能胜 任 此项 工作 。
以上 四个 方 面对 于 高 职 学 生来 说 , 识和 能力 知
实处
综合职业能力 以就业 岗位工作 能力为导向, 重 视学 生从事某 一职业所需相 关知识、 技能、 能力及 个人特质 的培养。根据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 的 培养方案应包括基础 知识、 专业 岗位 的知识、 专业
经历而产生 的从事某项工作 的水准 ,即现 实的能 力, 如沟通能力 、 交际能力 、 学习能力、 创造 能力等。 能力是决定个体 能否顺利完成所从事 职业相 关活 动 的依据。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是 与人打交道 的工 作, 管理 者应具 有人际交际能力 、 沟通 能力及 洞察
力, 或做某件事时表现出来的纯熟技艺, 包括实际操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调研报告——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S项目为例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调研报告——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S项目为例
职业能力 ,奠基学 生职业 生涯发展 ,通过学 生 的发 展实现分 院人 才培养 工作 的大发展 。
三 、S项 目学 生 、类 属 和 评 价体 系
专业 技能竞 赛 ,企业考 察调研 ,创 业 活动 ,模拟炒 股 、招聘 比赛 锻 炼 ;社 会 锻 炼 方 面 ,担 任 学 院 、
系 、团支部 、班级 、团学干 部或各 类学生 社 团、刊

要 :本 文通过对成都职业技 术学院工商管理与房 地产 学院学生综合 职业 能力拓展 项 目 ( 简称 s项
目) 的调研 ,就如何调动资源提 升学生综合 职业能力 ,如何 建立适 合 于二级 分院 的学生综合 职业能 力培 养 机 制 ,做 出了实践性探 索。
关键词 :s项 目 职 业能力 管理机制 调研报告 学生 综合 职 业能 力 拓 展项 目 ( 以下 简称 s项 目) ,为成都 职业 技术 学 院工商 管理 与房地 产 学 院
都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S D Q P项 目为例》 ( 课题 编号 :0 C Y 8 9 Z 0 )阶段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 :吴学伟 (9 2一) 17 ,男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与房地 产学 院党 总支副书记 ,讲 师。研究方 向 :教
育管理。雷敏 (9 0一)女 ,成都职业技 术学 院工 商管 理 与房地 产学 院学 生办 主任 ,副教授 。苗兴 国 ( 93一) 17 18 男 ,成都 职业技术 学院工 商管理 与房地产学 院辅导员 ,助教 。
物编辑等社会工 作 ;文娱兴 趣方 面 ,体 娱活 动及各 类文体 比赛 、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 3 .社 团组 织 类 :S项 目模 式 下 的社 团丰 富 多 样 ,如手工类 的刺绣 艺术社 、技 术类 的电子商务 协 会 、交流类的达人单 车俱 乐部 等 ,学生通 过在社 团 策划 、组织 、实施 自己喜 欢 的 职业 、文娱 类 活 动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从专业人才培养、双创教育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构,应该在培养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开设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以便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开展产教融合式的人才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专业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推荐机制,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三、双创教育双创教育是当前大力推行的一项教育政策,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高职院校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和信息化教育,开发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之一。

高职院校应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

可以引入面向需求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交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大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

此外,在课程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关注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更新,要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应拥有宽阔的人文社会知识结构。

五、结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基础性和长远性问题。

高职院校应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攻克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协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1 O
2 0l 3. 4
J o u r n a l o f J i u j i a n g Vo c a t i o n l& T a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高职 院校加 强 学 生创 新 能 力培 养模 式 研 究
问题的解决方法 ,因此创新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知识 、思维 和 实践。 [ 2 】 1 .创新 是对 现有 知识 的重新认 识和重 新组合 ,掌握知 识是创新 的第一步 。在对学生进行创新 能力 的培养 中要注重
T R I Z理论是前 苏联 发明家协会 主席 阿奇舒勒先生 在总 结了全世界 2 5 0多万份技术 发明专利后 ,对整个创新活动进
关键词 :高职 院校 ;创新能力;培 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7 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9 5 2 2( 2 0 1 3 )0 4—0 0 1 0—0 2


高职 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一 )T R I Z理 论 对 于发 明创 造 的 层 次 划 分

些知识 ,为知识 的多元化打下基础 ;最后就是要加大学生
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能够厚积相关 的知识 ,为将来的创新打
下基 础 。
2 .思维就是对现 有知识 的综合 加工 的过程 ,是整个 创 新活动的关键 和核心 。思维的方式有很多种 ,其 中与创新活 动关 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现有 的知识 和经验 的基础上 ,从 不同方 面和现实角度 出发去进行
行系统总 结后提 出 的。该 理论对 整个 技术 创新 的思 维 、工
对于知识 的教育 。首 先是要 掌握 必要 的基础 知识 和专业 知 识 ;其次要进行课程知识的综 合化 ,让学生掌握不 同领域 的

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高职 院校 学生 能 力 素质 培 养
韩 芳
摘 要 :文章分析 了现今 高职 院校 学生的素质培 养的现状 ,并就此提 出了培养 高职学生素质 的方式。 关键词 :高职 ;学生 能 力;素质 ;培养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 的决定 》 中 指出 “ 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 、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 、成人 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不 同层次 和类别 的教 育在能力素质 培养方面的 目标也不相 同,素质教育内容也应该有所不 同。随着 经济 的 发展和我国教育观念 的改变 ,一专多能是社会对人才要求 的趋 势。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 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 、面 向服务和管理第 一线 需 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 才为 目标的 ,这种教育被称为能力 教育 。高职教 育应该注重学生能力 和素质 的全面培养 ,使学生用学到 的基础 知识和方 法 去 实 践 ,适 应 社会 发 展 的需 要 。培 养 具 有 扎实 的基 础 知识 、灵 活 的 动 手能力 、综合素质高的应用 型人才 ,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工作者 必须认 真 研 究 的课 题 。 高 职 学 生 能 力 素 质 现 状分 析

业态度和奉献精神 ,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 三)培养 文化素质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 ,善 于掌握新 的知识 。马洛斯 “ 层次需 要理 论 ”告诉我们 :人只有感觉到 自己需要 ,才会激起 积极性 。应该引导学 生让学生意识到学好知识 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认识到 学 习 的重 要 性 ,让学 生 带 着 问题 主 动 去 学 习思 考 ,变 被 动 学 习 为 主 动 学
习。
现在学科具有很强 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这种知识结构必须培养学生 的 独立 学 习能 力 ,如果 没 有 很 强 的独 立 学 习 能 力 ,就 不 可 能 与 时 俱 进 , 就会 被 淘 汰 。培 养 独 立 学 习能 力 ,在 当 今 和未 来 社 会 都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

浅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名称及类型

浅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名称及类型

浅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名称及类型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创新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名称和特点,也适用于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群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名称及类型。

一、“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会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采用了工学结合的模式。

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到了大三,学生被安排到相关的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

在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的生产项目,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

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

以某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与当地一家知名酒店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

根据酒店的要求,学校为该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了教学计划,包括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课程。

同时,酒店还会定期派专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提前了解酒店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酒店就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和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是学生今后就业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主要针对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从班级管理,班干部制度,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大学生规划,晚自习制度、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标签:班级管理人生规划学生能力培养
1 晚自习制度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应该摆脱初高中的跟读管制模式,给学生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制定相对灵活的制度,为自己的学生能更好地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大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重视大一新生的各种具体情况,不管在任何大学,大一新生应该参加晚自习。

就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学生刚结束紧张的高考,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高职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很多学生就会松懈下来。

加之学生又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学生一时很难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时间,这将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懒散,做事消极,自我认识有失偏颇等。

就高职教育来说,上课都是“跑读”式的。

每个班都没有固定的教室,据调查,同一个自然班的学生,大一一年下来,很多人还并不熟悉,有的甚至都叫不出来名字,这都会严重影响到班级的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刚上大一的学生来说,作为班主任应该安排他们每周参加一至两次的自习。

从大一开始安排他们自习,不仅可以增强班里学生的友谊,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还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温暖,为他们以后的校园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始。

2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高职校园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组织各种趣味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挖掘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现学生特长,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通过组织兴趣活动,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丰富校园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学会关心同学。

3 班干部管理制度
班级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单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摇篮,班干部制度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的平台,班干部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很多人都说高职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縮影,学生应该在学校生活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会适应各种角色,班干部管理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管理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如何管理和被人管理,这是步入社会前的一堂必修课。

制定班干部制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和协调能力,还能协助老师更好地管理好班级,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

班干部制度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管理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制定班干部制度,不仅有助于老师的管理工作,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开展学习交流和人生规划活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我觉得班主任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为指导学生成才做好铺垫。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结合具体情况督促帮助学生们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是老师们应尽的义务。

此外,适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高职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对专业课程的掌握,更是对科学研究方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更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5 关心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可以说是天堂,也可以说是地狱。

首先,大学是美好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自由发展的舞台,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一个学校如果不能及时地关注并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学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大学就是一个地狱,拉学生走向深渊。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重点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样,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很值得去关注,就我们学校来说,很多学生心理很不成熟。

就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帮学生解决一些困惑。

每个班都会选一名心理辅导委员,协助班主任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

为了学生的成长。

每个学校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管理系统,针对大一新生应适当地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

6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然不可回避。

每个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社会适应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

随着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紧迫,根据社会的需要,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主要技能的同时,抓好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7 结语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出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对于每个高职生来说高职院校是一个自由展现的舞台,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展现个性的新环境。

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自己进入社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给学生发挥特长的空间。

总之高职学院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淑芸.论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12).
[2]周宇虹.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5).
[3]文晓璋. 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 教育与职业,2006(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