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让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情和离别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亲情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关爱。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良好,具备一定的朗读和默读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感受亲情的伟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3.3 情境教学法:创设离别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亲情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故事,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4.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解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伟大。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分享自己的感受。
4.5 情境体验创设离别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生字词。
5.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5.3 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名确认。
6.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的体验。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和感受亲情的可贵,明白亲情的意义。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情、离别和重逢的优秀文章。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个孩子与亲人分别的故事,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2 教学内容安排本章将从文章的背景、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2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亲人的关爱,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4.2 朗读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4.3 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4.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5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强调亲情的可贵和珍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表现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情感态度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检查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珍惜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来感受亲情的可贵。
6.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以便于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6.3 辅助材料准备一些与亲情相关的图片、故事和案例,以便于在教学中进行举例和讲解。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本章的教学内容需要安排2课时进行讲解和讨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展筹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以下是精心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要求:用简要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guo 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
(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不可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和珍惜之心。
二、教学内容简介《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人离别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主人公小明和他的亲人即将离别,他们共同度过了一天难忘的时间。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珍贵,学会珍惜和感激身边的亲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难点1. 理解亲情的伟大和珍贵,学会珍惜和感激身边的亲人。
2. 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故事情节。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二、教学手段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作业与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一、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入《再见了,亲人》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4. 情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珍贵和感激之情。
二、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0分钟3. 生字词学习:5分钟4. 情感讨论:10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珍惜亲情的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珍惜亲情,关爱亲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再见了,亲人》及相关资料。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谈话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珍贵,导入新课《再见了,亲人》。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 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小组讨论: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表达亲情:教师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和感激之情。
6. 总结延伸:7. 课后作业:六、教学策略:1. 情感导向:通过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同身受。
2. 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经历,增强课堂互动。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文本。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
七、教学步骤:1. 课文回顾:简单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情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的感人故事,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3. 角色扮演活动: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场景表演。
5.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交流。
八、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内容:评估学生作文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一书。
课文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北韩人民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回忆了与北韩人民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北韩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 1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一、创设情景引入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北韩的土地,和北韩人民并肩作战。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北韩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
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
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教学理念篇一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简析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
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
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
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较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根据这些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自然段。
2、重点学习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说教法】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几组图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2023最新-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
7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明文体,引读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二、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
(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
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东栅中心小学徐伟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2、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
2、你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学生知道的介绍背景。
3、教师简介背景。
(加以有关图片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有关背景。
)4、课文讲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后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难忘的记忆,(板书课题)读课题5、说到亲人你会想到谁?6、那么课文中写到哪些亲人?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a、注意拼读生字。
b、想一想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2、出示词语。
战役封锁暂时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唯一情谊噩耗刚强(1)指名读,齐读。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二、细读课文,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请你仔细地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2、交流讨论。
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3、请你再仔细地读读这个句子。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想想你是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的,圈一圈有关的词。
学生如果回答不好(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大娘不顾生命危险。
指名读。
生: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
生:送来了大娘对志愿军的爱。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教具:录音机、录相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精选12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精选12篇)-《再见了,亲人》篇1再见了,亲人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
这部分是教学重点。
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
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023最新-《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下面准备整理了一份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再见了,亲人》教案篇一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
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
想好没有?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
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生:可以。
(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
(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生:“再见了,亲人”。
(比前次语气激昂)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
”(读声较高,声音悠长)师:这样读就对了。
再见了,亲人优质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再见了,亲人优质教学设计(优秀14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置疑问难: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一自然段。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的意思。
再指名读,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个别读、齐读)师生再一起齐读最后两句话。
问:“这样的人能不能被称作亲人?“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代价什么意思?(指为达到一个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
课文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双腿残废了)再指名读。
自由读,体会为什么大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指名读、齐读。
体会大嫂是为了什么这样做,所以大嫂也称作亲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指名读。
理解“噩耗”是指不好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
知道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
自由读。
指名读。
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
”齐读,再齐读。
为了一个中国战士,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4、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
同学们,刚才我们讲的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外国人。
(板书:志愿军)我们来看,大娘把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不顾了,救了这名战士;大嫂为了挖野菜给志愿军充饥失去了双腿,小金花为了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我要问问同学们,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血缘关系的亲人?是不是?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课文分析:《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再见了,亲人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学习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学习主题:《再见了,亲人》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学情分析阅读学习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根据这点本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学习目标:1.交流预习,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自读自悟等方式学习作者叙事抒情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习作能够表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学习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2.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
教学方法:多读少讲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交流容易出错的生字读音及字形,联系课文理解生词。
评价任务二:品词嚼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评价任务三:关注写法,能发挥想象顺利写出一篇小练笔。
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时代回归。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火烧到了我们的鸭绿江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出兵30万支援朝鲜,却有14万英烈永远留在了朝鲜如地上。
这些英雄有我们熟悉的黄继光,邱少云,还有毛主席挚爱的儿子毛岸英。
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和他们结下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深情厚谊。
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噙着泪水前来送别,志愿军也挥泪告别,他们深情的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出深情。
)二、交流预习,感知文意。
1.生字词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谊”、“耗”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生齐读字词巩固。
(3. )学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中国志愿军在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三、体悟亲情,入境朗读。
1.浏览课文,文中提到的亲人都有谁?大娘,小金花,大嫂。
2.他们并非我们概念里血缘上的亲人,但作者却把她们当做亲人来写,为什么呢?她们做了那些事让作者觉的他们就是亲人?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D.再读句子。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四、学习表达,练笔运用。
1.发现表达特点: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作者是怎么把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写出来的来呢?从格式上看三件事,有什么相同之处?A.开头祈使句。
表示劝慰,直接抒发对朝鲜结尾反问句。
(1.)找到相关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2.)情境引读:劝慰语气深情朗读。
(读出对大娘的不舍,对小金花的心疼,对大嫂的感激)B.结尾反问句。
(1.)找到相关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2.)可以选择改肯定句,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2.配乐情境引读: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
离别时,这些志愿军永远铭记。
读:师:小金花,多么刚强的孩子,失去亲爱的妈妈,她会不痛吗?她化悲痛为仇恨,当战争结束,她视作的亲人志愿军就要离去,满目的泪水让人心痛。
读:师:大嫂,她也有家人,但为了志愿军能吃上蔬菜,被敌军炸去了双腿,行动不便的她毅然拄着双拐来送别,读出志愿军心里的感激:3.动手练笔写作: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
送别的人群里不止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
还有许多朝鲜民众,他们和志愿军之间又有过哪些故事呢?(1.)拿出学习单,快速默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部分,了解马玉祥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故事。
(2.)借用马玉祥的故事,或者观察课文69页的插图,看看这些送行的人,他们和志愿军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仿照课文前三段的格式,发挥想象,以朝鲜民众的口吻给志愿军写一段话吧。
五、依依惜别,永记深情。
1.深情朗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战士即将启程,他们大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车笛鸣起,列车启动,战士们探出车窗外,他们想再望一望这深情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让我们读出他们共同的心声吧: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总结提升情感: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巩义市第二小学李菲菲《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如何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薛恒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段学生的要求,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的要求,本课文本特点,结合课后题,以及五年级学生特点,以及现在我们语文上要求的双目标,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以下三点。
1.交流预习,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这个是基础的语用目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内容:语用目标。
)3.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自读自悟等方式学习作者叙事抒情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习作,习作能够表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语用目标+情感目标相结合)学习本课时,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背景介绍,时代回归。
二、交流预习,感知文意。
三、体悟亲情,入境朗读。
四、学习表达,练笔运用。
五、依依惜别,永记深情。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由于故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孩子对课文背景了解不会太深,在教学开始前,我通过简单的解说和著名英雄人物的回顾带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在教学本课时,先通过曹老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解决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
上课时只是检查孩子预习情况并对孩子进行一些重要字音和字形的指导。
如情谊的读音。
噩,嫂等的写法。
这样就完成了学习目标一。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然后我抓住“亲人”,让学生找到亲人指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接着在引导学生边深情朗读边斟词酌句理解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自己的体会,并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样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二,同时情感目标在人文目标中也有体现,孩子们在找事例的同时会感受到中朝情谊。
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时,我让孩子通过对比前三个自然段,发现前三段都是用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中间叙事回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最后都是用反问句来表达惜别的依依深情。
除了找到这些特点以外,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配上老师的引导语和深情的音乐,让孩子能够入情入境的读出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然后出示学习单,让孩子们速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总结这篇文章里志愿军马玉祥所做的事。
然后让孩子借用马玉祥的事例或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练笔。
这样达成教学目标三。
最后将练笔和课文三个任务结合后,依然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孩子倾情朗读最后三个离别的自然段,总结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永远留在中朝人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