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古人云:“学识如何观点书。”古籍标点不易,出现 错误亦往往难免。 有些古汉语词汇流传到现在,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些古汉语词汇,到现在已经很少用,甚至灭亡了, 因此,在标点古籍的时候,遇到样的词汇,要特别慎 重。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其错误类型和致误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古人读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符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第一,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②和口语一致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同年,曹聚仁以“袁大郎”的笔名在《中华日报》发表 《袁中郎全集校勘记》,指摘《全集》断句之误;鲁迅 先后发表《点句的难》和《骂杀与捧杀》,批评《全集》 “竟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认为“标点古文真 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1990年3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了《标点符号 用法》,主要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3、古籍标点注意事项。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 (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点的特别说明。 与古籍标点有关主要内容如下: (1)引号(「」『』 、“ ”‘ ’):「」相当于“”, 『』相当于‘ ’。 (2)括号(( )、〔 〕、【 】):括号除标明注释性 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表删除内容,方括号 (一般用〔 〕)表改正或增补内容。现在也有不用括号, 直接在正文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 勘记。
一、不明词义(古词、通假、典故、方言等)致误。
第一,不明古词。有些古汉语词汇流传至今,词义变化较 大;有些则今天基本不用甚至完全淘汰。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中华书局点校本):‚辂长 叹曰:‘吾自知有分直耳,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 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 “才明”为一词,即才智。因不明古词义而误断。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1、古人著书习惯与句读的特点及其发展。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明清刻书用句读符号较前代又有较大发展。王念孙著 《广雅疏证》,用“丶”号作句读,王引之著《经义述 闻》,用“。”作句读,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 胡克家刻《文选》均有句读。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另外,突破了经部、子部的范围,集部特别是戏剧、 小说出现了不少句读本,且有各种句读符号。 古人对句读的不断探索,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创造 了条件。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古代官名很复杂,今人不熟悉,如果不认真对待,标点 时也会发生错误。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 也。(《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古人姓名字号复杂,常规名字之外,又有谥号、庙号、 尊号、年号、室号、别号等,均需注意。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古籍绝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 统方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正确与否,看他的标 点便可知道。正如鲁迅所说,如果点了破句,就是“看不懂 的分明的标记”(《花边文学·点句的难》)。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文献加了正确的标点,可以帮助读者对文献的理解。反之, 则造成对读者的误导,或把本来并不艰探的文句,搞得支离 破碎,难以卒渎。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 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第三,不明典故。
古诗文爱用典故,增加了表现力,但也增加了阅读理 解的难度。如不明典故,也会导致标点错误。黄永年 《古籍整理概论》言: 《天咫偶闻》卷三‚光绪初元京师士大夫以文史书画 金石古器相尚‛条:‚当时以潘文勤公、翁常熟为一 代龙门,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上计 春明,无不首诣之。‛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人很早就有探讨句读之问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 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 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读符号,《说文解字》亅部:“乚,钩 识也,从反亅。”音jué。又,丶部:“丶,有所绝止,丶 而识也。”音zhǔ。 古书一般虽不加句读,但不少重要著作都有注释。附于原 书的注释往往置于断句处,给阅读提供了方便。如《孟子》 (朱熹集注):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 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汉人何休《春秋公羊 传序》已提及“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之语。 宋人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凡 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 之‘读’。”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代句读起源甚早,《春秋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 其读而问其传。”古人读书基本功之一即明句读。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 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断句绝即句读。
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成因 从句读到标点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古籍标点方法举要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标点,古代又叫句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古籍绝 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统方 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正确与否,看他的标点 便可知道。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第二,不明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现象极为普遍,不可望文生义,不作辨明。
如中华书局1959版《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 两钱散,成得药去。ຫໍສະໝຸດ Baidu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去”实为“藏弆”之“弆”的通假,意即收藏。1982版断 为“成得药,去五六岁”,方不误。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例如,1934年,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刘大杰标点、林语 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断句错误甚多。其中《广庄》 篇几句的正确标点应是:‚色借口月,借烛,借青黄, 借眼,色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但该标 点本却误点为:‚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 无常。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真是‚借得他一 塌糊涂‛(鲁迅语)。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如《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版)卷一“已日”条: 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 按应为: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北宋末朱震,字子发, 著有《汉上易传集》等。 又如卷三十一“昌黎”条:而列传如韩麒麟、韩秀谷浑、 孙绍之伦,皆昌黎人。 按应为:而列传如韩麒麟、韩秀、谷浑、孙绍之伦,皆 昌黎人。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此外,古文中的判断句、叙述句、疑问句等均有一些较 为固定的句式,常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助词也能为人们读 书断句创造条件。但总的说来,为古书句读还是有相当 困难。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出现“标点”一词,《宋史·何基传》 称:“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 见者。”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认为:“当时的所谓标点, 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 ‘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 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 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案“厨顾”一词,出《后汉书·党锢传》,谓:“海内 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 ‘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 及’,次曰‘八厨’。”
又谓:“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厨者,言能 以财救人者也。”到后世“厨顾”就成为常用的故实。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3)书名号(《 》、﹏﹏):用《 》时,书名、篇名间 需用间隔号(·),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 ﹏时,书名、篇名间只需间开即可,不加间隔号。几个书名 并列时,用《 》顿号可省略;用﹏﹏以加顿号为宜。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此外,古籍标点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也不用 反诘问号(!?)。省略号用“略”、“下略”表示。 古籍标点之实践,以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资治通 鉴》等最突出,可作古籍标点之范本。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中国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 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 请,并不断加长。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这里应点作“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第四,不明方言俗语。中国幅员广大,方言复杂。古 代一些通俗著述往往使用较多方言,如不明也会致标 点错误。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二、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等)致误。
第一,不明人名。
在书面材料中,人名与其他文字没有明显的界限,在 标点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错误。 《金九容》:“李詹时,为谏议,上疏请诛李仁任、 池渊„„” 《不下带编》:“„„公之清德可谓不衰。此甬上仇 少宰沧柱、兆鳌为予言。” 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一人 之名字。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2、现代标点的渊源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人们酝酿尝试新式标点。胡适于1916年 1月出版之《科学》上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又于 1918年9月《新青年》上发表《论句读符号》。 1920年颁布了由马玉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 胡适六人提议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订案)》, 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代句读主要在断句,新式标点符号增加了标明语气、某些 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迄等。 句读符号只有两三种,用法有不能明确统一,新式标点则种 类多而用法明确固定。
胡适对新式标点的普及贡献突出。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
吴小如说:“标点一千字决不比写一篇千字文省时省 力”,“能写千字文章的人还未必能标点一千字的古 书”。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误读给研究工作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古籍的标点上, 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例如,《檀几丛书录要》收录《家训》一卷,系明末清初 张习孔所撰。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却著录为“孔黄岳 撰”。何以会如此?就因为误读了原书的署名。原书署 “天都张习孔黄岳著”,“天都”为作者籍贯,“张习孔” 是姓名,“黄岳”是别号,但《提要》却将姓名的末字与 别号拼凑成“孔黄岳”。这是误读造成著录错误之一例。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三,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 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 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