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教案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戏剧欣赏与表演》中的《牡丹亭》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牡丹亭》的经典选段,如《惊梦》、《寻梦》、《诊梦》、《圆梦》等,详细分析作者汤显祖的创作背景、剧情结构、人物性格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剧情,分析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掌握汤显祖的戏剧创作风格,体会古代戏剧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性格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牡丹亭》的剧情,体会汤显祖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牡丹亭》剧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的经典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2. 讲解:详细讲解《牡丹亭》的剧情,分析主要人物性格,解读汤显祖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3. 例题讲解:以《惊梦》为例,分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阐述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梦》、《诊梦》、《圆梦》等选段的剧情,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戏剧艺术。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教案2. 内容:剧情简介人物性格分析汤显祖戏剧创作风格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古代戏剧爱情观念的认识。
2. 答案:分析要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古代戏剧中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学生答案示例: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经历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
这种爱情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牡丹亭》的剧情、人物和艺术特色。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背后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教案_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学习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在《牡丹亭》中的具体体现。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牡丹亭》故事梗概、人物介绍、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背景。
2. 《牡丹亭》剧本。
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牡丹亭》为何能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二、故事梗概及人物介绍1. 简述《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包括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如杜丽娘的纯真、痴情,柳梦梅的勇敢、执着等。
三、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1. 介绍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如情景交融、人物心理描写等。
3. 以《牡丹亭》为例,具体讲解汤显祖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交流。
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1. 总结《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强调《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1. 阅读汤显祖的其他作品,如《紫钗记》、《南柯记》等,了解其创作风格。
2. 撰写一篇关于《牡丹亭》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介绍、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欣赏与表演》中《牡丹亭》选段。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爱情篇》中的《牡丹亭·惊梦》。
内容包括对《牡丹亭》背景及作者的介绍,对选段的文字解读、情节分析、角色分析以及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掌握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通过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分析和表演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选段的情节理解和角色分析,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对《牡丹亭》文学价值的认识,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和表演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戏曲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牡丹亭》的图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3. 选段解读(10分钟)引导学生对《牡丹亭·惊梦》选段进行文字解读,分析情节发展和角色特点。
4.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选段中的一段台词为例,进行详细解读和赏析。
5. 表演实践(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分配和表演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随堂练习(10分钟)针对选段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惊梦》2. 内容:(1)作者:汤显祖(2)选段情节概括(3)角色分析(4)戏曲表演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牡丹亭·惊梦》的情节发展。
(2)分析选段中的主要角色特点。
(3)尝试编写一段《牡丹亭·惊梦》的表演剧本。
2. 答案:(1)情节发展: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惊梦而醒,彼此思念。
2024年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
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典戏剧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牡丹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内容1.《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介绍。
2.《牡丹亭》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3.《牡丹亭》的游园场景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牡丹亭》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牡丹亭》游园场景的解读,对《牡丹亭》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引导学生对古典戏剧产生兴趣。
2.讲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牡丹亭》的主题,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爱情、自由、人性等深刻议题。
4.解读《牡丹亭》的游园场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戏剧艺术。
5.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对《牡丹亭》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
2.对话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教学法:通过游园场景的解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牡丹亭》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牡丹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作业与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牡丹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牡丹亭》剧本及相关研究资料。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戏剧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对《牡丹亭》及古典戏剧的了解。
以《牡丹亭》为题写教案
以《牡丹亭》为题写教案
《牡丹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牡丹亭》的内容和主要情节;
2. 理解本文的精神及其在人生修养中的意义;
3. 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牡丹亭》的内容;
2. 了解本文的精神及其在人生修养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 领会《牡丹亭》的精神;
2. 在人生修养中体会《牡丹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 概述:让学生通过讲解获得熟悉《牡丹亭》的背景;
2. 精读:布置相关练习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拓展:布置相应练习,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及人文思维能力;
4. 结语:用自己的话总结本文的精神及其在人生修养中的意义。
五、教学设计
1. 板书设计
(1)教师将《牡丹亭》的故事大意写在板书上,帮助学生理
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教师设计相关练习并列出提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主
要内容和精神;
(3)在结语时,让学生思考本文的精神及其在人生修养中的意义。
2. 幻灯片设计
(1)教师使用幻灯片形式介绍《牡丹亭》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较好地了解故事;
(2)教师使用幻灯片形式介绍本文的精神及其意义;
(3)在讨论时,教师使用幻灯片进行启发式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精神及其在人生修养中的意义。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牡丹亭》。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幕“游园惊梦”、第二幕“写真寄情”、第三幕“计赚相思”以及第四幕“闹殇惊梦”。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感受古代戏曲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的经典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戏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第一环节:了解剧情,概括主题(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二环节:分析手法,品味经典(1)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
(2)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应用。
4. 第三环节: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1)设计实践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
(2)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讨论。
5.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知识(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牡丹亭》2. 内容:(1)故事情节:游园惊梦、写真寄情、计赚相思、闹殇惊梦(2)人物形象: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石道姑(3)主题思想:爱情、梦幻、现实(4)表现手法:唱、做、念、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赏析《牡丹亭》中的经典段落。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教案:牡丹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牡丹亭》。
课文主要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通过描绘牡丹亭畔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主人公们深厚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课文背景,了解古代戏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理解课文背景,了解古代戏曲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牡丹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戏曲的魅力。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色和主人公们的感情。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向老师请教。
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主人公们的感情。
3. 课堂讲解(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同时,讲解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戏曲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背景的了解。
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牡丹亭生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课文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词写5遍。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了解其他古代戏曲作品,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程度较好,生字词的掌握也较为扎实。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教案:牡丹亭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自中国古典戏曲名作《牡丹亭》。
教材章节包括第一幕“梦遇”和第二幕“情死”。
具体内容涵盖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唱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3. 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理解并领悟爱情、生命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地位和影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唱词,深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爱情、生命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牡丹亭》剧本和相关的研究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做笔记。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牡丹亭》的背景和作者汤显祖的情况。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是什么?二、故事梗概(10分钟)1. 简要介绍《牡丹亭》的故事情节,重点突出第一幕“梦遇”和第二幕“情死”的主要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
三、文本分析(10分钟)1. 分组让学生阅读《牡丹亭》第一幕“梦遇”和第二幕“情死”的剧本,注意其中的对话和唱词。
2. 每组选择一两个重要的片段,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其中的爱情、生命和人性的内涵。
四、讨论和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爱情、生命和人性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几名学生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选取《牡丹亭》中的一段唱词或对话,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写成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暂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牡丹亭》的剧本,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了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牡丹亭》。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解读汤显祖这部经典之作。
《牡丹亭》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通过这个凄美爱情故事,我们将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以及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牡丹亭》故事情节,掌握作品基本内容。
2. 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主要人物形象,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文本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解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
2. 教学重点:文本语言特点,故事情节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牡丹亭画作,引发学生对美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2. 讲解:详细解读《牡丹亭》故事情节,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人物形象,讲解文本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作品中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
4. 例题讲解:针对文本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1)分析杜丽娘人物形象。
(2)从文本中找出具有代表性语言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2. 人物形象:杜丽娘、柳梦梅3.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寓意深刻4. 社会背景:明朝中叶,封建礼教束缚下爱情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牡丹亭》中人物形象,不少于300字。
(2)从文本中找出三个具有代表性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汤显祖其他作品,如《紫钗记》、《邯郸记》等,解明代戏曲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牡丹亭》戏曲表演,加深对作品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高一语文《牡丹亭》传统戏剧文化教案
高一语文《牡丹亭》传统戏剧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戏剧《牡丹亭》,使学生了解传统戏剧形式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牡丹亭》的情节和主题;2.掌握《牡丹亭》中的重要人物形象;3.理解并分析《牡丹亭》的戏曲表演形式;4.通过学习《牡丹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理解戏曲表演形式对故事情节的表达效果;2.理解主要人物形象之间的情感关系;3.感受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和分析剧情;3.观摩学习: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戏曲表演视频,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剧情理解1.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兴趣;2.简要介绍《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牡丹亭》的剧情大纲,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展示讨论成果,逐一梳理剧情。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柳如是、唐伯虎等;2.通过角色扮演或学生演讲形式,展示每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关系;3.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如言行举止、服饰等;4.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共性和独特之处。
第三课时:戏曲表演形式解析1.观看相关戏曲表演视频,了解戏曲表演的音乐、唱腔、舞蹈等要素;2.分析不同表演形式对情节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3.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并对比现代流行艺术形式。
第四课时:欣赏与感悟1.观看完整的《牡丹亭》戏曲表演;2.引导学生表达对戏曲的欣赏与感悟;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戏剧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和内涵的作品。
六、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展示;2.观看戏曲表演的感受与理解;3.对《牡丹亭》戏曲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
七、拓展延伸1.学生可自行了解其他经典传统戏曲,进行对比和欣赏;2.研究相关的传统戏曲文化和艺术形式;3.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编写剧本、表演或设计舞美等。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牡丹亭》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牡丹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 - 理解《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 正确认识《牡丹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 掌握《牡丹亭》的基本语言表现技巧 - 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 培养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课时内容第一课《牡丹亭》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第二课《牡丹亭》的主要情节第三课《牡丹亭》的主题和文化价值第四课《牡丹亭》的语言表现技巧第五课《牡丹亭》的鉴赏与欣赏第六课《牡丹亭》的写作实践和创作要点2. 课程内容第一课:《牡丹亭》的背景和作者简介1.1 课时内容 - 介绍《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 了解《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经历1.2 教学目标 - 理解《牡丹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背景 - 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1.3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二课:《牡丹亭》的主要情节2.1 课时内容 - 讲解《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 分析《牡丹亭》的主要情节线索和发展趋势2.2 教学目标 - 掌握《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和角色关系 - 分析《牡丹亭》的故事特点和情感表现2.3 教学方法 - 阅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三课:《牡丹亭》的主题和文化价值3.1 课时内容 - 分析《牡丹亭》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 探究《牡丹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3.2 教学目标 - 正确认识《牡丹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 - 加深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领悟3.3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四课:《牡丹亭》的语言表现技巧4.1 课时内容 - 介绍《牡丹亭》的表现技巧和修辞手法 - 分析《牡丹亭》的语言特色和表现风格4.2 教学目标 - 掌握《牡丹亭》的基本语言表现技巧 - 加强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4.3 教学方法 -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第五课:《牡丹亭》的鉴赏与欣赏5.1 课时内容 - 分析《牡丹亭》中的经典语句和名句 - 学习欣赏《牡丹亭》的相关音乐和文化作品5.2 教学目标 - 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 培养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5.3 教学方法 - 欣赏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六课:《牡丹亭》的写作实践和创作要点6.1 课时内容 - 分析《牡丹亭》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作和写作实践6.2 教学目标 - 掌握《牡丹亭》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 提高自身的文学创作水平和素养6.3 教学方法 - 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取了讲授、讨论、实践和欣赏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多元化课程方式提高学生对于《牡丹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范文一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六支曲子。
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为此,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预习课文,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和《牡丹亭》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相互质疑解决字音词义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B.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2.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
此外,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戏剧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作者情况,创作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二、导入。
1、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感受,谈到学生的读后感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牡丹亭》章节。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以昆曲形式演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本节课主要详细讲解《牡丹亭》的第一折“游园惊梦”,内容包括:剧情梗概、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人物关系及形象、主旨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的剧情,把握故事情节发展。
2. 掌握本折中的重要生僻字词、句式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本折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及对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剧情发展,掌握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昆曲《牡丹亭》选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的剧情,分析生僻字词、句式结构,解释人物关系及形象。
3. 例题讲解:针对本折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剧情梗概。
2. 黑板右侧:本折重要生僻字词、句式结构。
3. 黑板中央:人物关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1)故事情节:杜丽娘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相识相爱,因梦而病,病中思念梦梅。
(2)人物形象和关系:杜丽娘:聪明美丽,对爱情充满向往;柳梦梅:英俊潇洒,对杜丽娘一见钟情。
高中语文获奖公开课《牡丹亭》教案
高中语文获奖公开课《牡丹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牡丹亭》,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念;2. 培养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牡丹亭》中的爱情观念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 研究识别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关键要素;3. 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水平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牡丹亭》概述与背景介绍1. 引入:介绍《牡丹亭》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解读:讲解《牡丹亭》的情节梗概,引导学生对于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3. 分析:分析《牡丹亭》中的爱情观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课时:《牡丹亭》主要人物介绍和角色分析1. 复:回顾前一课时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牡丹亭》的情节和背景有基本了解;2. 分组阅读:分组让学生阅读剧本中与关键人物相关的部分,并就人物特点和角色进行讨论;3.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物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发展。
第三课时:《牡丹亭》的艺术表现形式1. 引入:介绍《牡丹亭》剧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舞台布置、音乐和舞蹈等;2. 观摩演出:观看精选的《牡丹亭》演出视频,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3. 分析:分析演出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赏析和评价。
第四课时:《牡丹亭》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反思1.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牡丹亭》中的爱情观念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并探讨其原因;2. 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于《牡丹亭》故事的理解和对于现代社会爱情观念的看法;3. 展示与总结: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课堂总结和点评。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听课态度;2. 研究笔记:收集学生对于《牡丹亭》的阅读和思考笔记;3. 写作评价: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牡丹亭》全本剧本;2. 《牡丹亭》演出视频;3. 相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资料。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精选》第四章《明清戏剧》,详细内容为汤显祖的《牡丹亭》第一折至第三折。
主要分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掌握作品中的生僻字、词、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的生僻字、词、句的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牡丹亭》剧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的经典唱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牡丹亭》第一折至第三折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解释生僻字、词、句。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的魅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牡丹亭》中的经典句子,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等,讲解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牡丹亭》为题材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教案2. 内容:(1)故事情节: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2)人物关系: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母等(3)艺术特色:生僻字、词、句;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杜丽娘是一位典型的大家闺秀,她聪明、美丽、善良,对爱情充满向往。
柳梦梅则是一位才子,他对杜丽娘的爱情真挚而执着。
杜母则是一位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对杜丽娘的管教严厉,但也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牡丹亭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牡丹亭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牡丹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
1.《牡丹亭》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该剧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2.剧情梗概:学生通过导师和讲解员的指导,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抓住重点;3.重要场景和台词导读:通过选取几个重要场景和台词,辅助学生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4.文学分析与讨论:以文学角度解读《牡丹亭》,包括剧中的主题、意象、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5.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探究:通过介绍《牡丹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人文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洞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1.导读法:由导师或讲解员带领学生快速浏览《牡丹亭》,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信息;2.讲解法:通过讲解《牡丹亭》的背景、梗概、场景和台词,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剧中的文学艺术;3.分组讨论法:按照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就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意义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4.写作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1.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2.研究成果: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对《牡丹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文学视野:通过学生对《牡丹亭》的进一步阅读和探究,评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视野的拓展程度。
1.电子版《牡丹亭》剧本和导读材料;2.电子屏幕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剧情梗概、重要场景和台词,以及文学分析知识点;3.学生手册,包含教师提供的导读笔记、练题和作业。
1.第一课:介绍《牡丹亭》的背景,导读剧情梗概;2.第二课:导读重要场景和台词,进行文学分析与讨论;3.第三课:介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跨文化理解;4.第四课:分组讨论和写作实践,进行思辨性思考和表达。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牡丹亭》一课。
该课选自教材的第三单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内容包括《牡丹亭》的作者简介、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分析、精彩片段解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掌握其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 领悟《牡丹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主题,提高审美情趣。
3.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培养对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牡丹亭》的剧情梗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难点:《牡丹亭》所表现的深刻主题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牡丹亭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作者简介:介绍汤显祖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 剧情梗概:简要介绍《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整体框架。
4. 人物分析:详细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特点。
5. 精彩片段解析:挑选《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如《惊梦》、《寻梦》等,进行深入剖析,领略古典戏曲的魅力。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剧情的理解。
7.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解答示范,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作者:汤显祖2. 剧情梗概3. 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4.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诗意盎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的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剧情,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人物特点、情感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汤显祖的其他作品,如《紫钗记》、《南柯记》等,了解其创作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牡丹亭》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牡丹亭教案
牡丹亭教案牡丹亭是一部著名的大型古典戏剧,由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
教授《牡丹亭》这个经典文学作品时,需要设计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戏剧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一份牡丹亭教案的例子,仅供参考。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汤显祖的文学成就。
2.理解和分析《牡丹亭》的情节结构和主题。
3.鉴赏《牡丹亭》的抒情和音乐艺术。
二、教学内容:1.汤显祖及其文学成就2.《牡丹亭》的情节结构和主题3.牡丹亭的抒情和音乐艺术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牡丹亭的场景和背景,激起学生的兴趣。
介绍汤显祖的生平和他在文学上的贡献。
2.学习《牡丹亭》的情节结构和主题(15分钟):让学生简单地了解《牡丹亭》的情节,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故事线。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主要冲突和主题,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3.解读牡丹亭的抒情和音乐艺术(20分钟):播放一段牡丹亭的唱段,让学生聆听舞台上的美妙音乐,从中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展示几幅牡丹亭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抒情。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抒情和音乐如何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4.讨论和活动(15分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他们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他们就情节、主题和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小剧场表演,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戏剧。
5.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辅助工具:1.图片展示牡丹亭的场景和背景2.《牡丹亭》唱段的音频或视频3.牡丹亭的美术作品五、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深度2.小剧场表演的表现能力3.学生对于《牡丹亭》的理解和感受的书面反馈。
六、拓展阅读:学生在课后可以阅读更多关于《牡丹亭》的研究文章,扩展对这部作品的了解,并写一篇读后感。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剧欣赏与表演》第三单元《古典戏剧欣赏》中的《牡丹亭》。
详细内容为第一折“游园惊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背景知识,掌握戏剧的基本结构和表演形式。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剧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角色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戏剧的结构、表演形式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剧的魅力,引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牡丹亭》的背景知识,讲解戏剧的结构和表演形式。
3. 分析:对第一折“游园惊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角色、情节、对白等。
a. 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戏剧语言的美。
b. 讲解戏剧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c. 分析主要角色(如杜丽娘、柳梦梅)的性格特点。
4. 实践: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
5. 例题讲解:分析“游园惊梦”中的关键情节,解释戏剧冲突的产生和解决。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分析,对其他折子进行简要解读。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2. 人物: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3. 戏剧结构:起、承、转、合4. 戏剧冲突:梦境与现实、生与死、爱情与礼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牡丹亭》第二折“寻梦”,结合角色情感,阐述你对“梦”的理解。
2. 答案:要点包括:角色情感的变化、戏剧冲突的体现、对“梦”的深层含义的挖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西厢记》、《桃花扇》等其他古典戏剧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对戏剧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牡丹亭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牡丹亭》选段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选段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领悟作者通过戏曲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态度。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牡丹亭》选段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
2. 分析作者在选段中运用戏曲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在戏曲中蕴含的哲理。
2. 学生对戏曲表现手法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牡丹亭》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的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部戏曲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其中有哪些人物?二、分析情节和人物1. 教师简要介绍《牡丹亭》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选段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
3.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探究作者情感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选段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教师点评并总结作者在戏曲中蕴含的哲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牡丹亭》选段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强调作者在戏曲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态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牡丹亭》选段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戏曲手法表达情感?二、戏曲表现手法分析1. 教师讲解戏曲表现手法,如唱、念、做、打等。
2. 学生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作者在戏曲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情感。
3. 教师点评并总结戏曲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组合,选取《牡丹亭》中的其他选段,分析其情节、人物和情感。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戏曲表现手法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进度。
3. 课堂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牡丹亭》选段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三
(赏析文章)
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美,能自主鉴赏曲词,并认识到《牡丹亭》的文学意义和价值;教学难点是戏剧尤其是诗化曲词鉴赏方法的掌握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鉴赏分析,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1、《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提问:《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明确: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情感价值;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以柳反理,反对封建道德,鼓舞青春理想。小结:《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王思任。《牡丹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
30
四(比较)
思考:《牡丹亭》与《哈姆雷特》。
《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1、作者生平 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 (1564—1616)
2、时代背景 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 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 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明亡之后,岱归隐故园,其六十八岁《自为墓志铭》,曰:“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年跻七十有五,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补正:教材说岱为人淡泊名利,一生未仕。其实张家累世显宦,几代人都是学者,善诗文,好丝竹、戏曲、园林。张岱也曾欲走科举之路,但未中。后来他说:“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又说“举子应试,原无大抱负,止以呫哔之学迎合主司。即有大经济、大学问之人,每科之中不无一二,而其余入彀之辈,非日暮途穷、奄奄待尽之辈,则书生文弱、少不更事之人,以之济世利民,安邦定园,则亦奚赖焉?"(《石匮书·科目志》)。张岱应试不中,即放弃科举,专心著述。
游园后会怎么样:旦叹介--又低首沉吟介--长叹介--泪介。
3、▲说明: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的一部分,它和人物语言一起组成戏剧语言。它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情感同一性:压抑沉重
▲情感发展性:
哈 苦闷矛盾,犹豫不决
(重于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5
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500字的抒情散文。
课后
体会
通过对戏曲语言的品味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人物:旦 贴
2、释题:谁游园: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陪同下游园;游什么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自家的后花园,在此成长十多年竟然不知晓。)为什么游园: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自幼深锁香闺,深深的宅院隔绝了她与外界的一切交流,她日日随先生读书,以女红消遣,虽有侍女春香陪伴,却只能以迂腐的塾师陈最良为师。私塾中,春香不喜教书先生的沉闷、无聊,假“出恭”发现大花园,与小姐相邀明日前去游玩。杜丽娘虽然成长于孤寂之中,但要去花园中游玩的诱惑,激起了她心中的一丝波澜,撩动了她一颗细细的春心。在好奇中,她欣然前往;游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见书;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授课班级:汽修4班、计算机1班 授课老师:尹佳 教研室:语文
标题:牡丹亭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能力训练任务
任务1.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资料:《大学语文》、《红楼梦》、《牡丹亭》
教学步骤
步骤
教学内容及能力/知识目标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分钟)
一(作者及作品)
了解张岱及《西湖七月半》
朗读文章
1、关于作者
张岱(1597—1689),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以小品文见长,文笔风趣,幽微琐屑。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牡丹亭》反礼教、反理学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显然,汤显祖是把杜丽娘作为“有情人”,并且是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的,十分明确地与礼教、理学的排斥、否定“情”即所谓“去人欲”针锋相对的。成功地塑造了反封建的战斗光辉的杜丽娘形象,这是《牡丹亭》突出的重大成就。
杜丽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个成长过程,并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汤显祖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提供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剧情发展揭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成长过程及其复杂性。
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任南安太守,自称“西蜀名儒”,是以儒学传家的。封建社会讲究门第家声、光宗耀祖,要求儿子尽孝道,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杜宝一心指望杜丽娘“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书》都可以背诵,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按照封建时代对妇女的要求,她只能做一具行尸走肉。实际上,杜宝的家庭里本来就充满着腐烂霉臭的气味,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之下,一切都丧失了自由,丧失了活力,丧失了生命。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这样,杜丽娘确乎驯良得像一头羔羊。她的丫环春香说她:“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但杜宝还不满足,他与杜丽娘的母亲商量决定,专门请了一位塾师陈最良来教杜丽娘念书,目的倒不在乎要杜丽娘学文化、长知识,而在于用儒家圣贤书籍使杜丽娘“拘束身心”。“拘束身心”,就是不准自由行动,也不准自由思想,一切都服从于“理”。
叹介:伤春;又低首沉吟介:伤情;长叹介:伤己;泪介:伤命
小结:叶嘉莹先生曾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而尤以春日之纤美温柔所显示着的生命之复苏的种种迹象,最足以唤起人内心中某种复苏着的若有所失的茫茫追寻的情意。”
从好奇地欣然前往到落寞地伤感归来,似乎,青春的杜丽娘在春光里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常的心路历程。那么。她究竟见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被誉为文采派代表作家的汤显祖一定会用他的如花妙笔为我们讲述这个女孩一段不平常的游园故事。
2、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旧称中元节。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张岱的这篇小品,即缘此而作。
20
二(整体感知)
熟悉全文;从整体上理解全文。
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
任务2.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
任务3.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案例和
教学
材料
案例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思考:谁游园、游什么园、为什么游园、游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游园后会怎么样、为什么要写游园(游园的意义和价值)等。
1、简介常识
了解其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