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结合

合集下载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

实验一补体结合实验实验原理:补体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体抗原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但不能与单独的抗体或抗体结合。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

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

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1)待测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待测抗体(或抗原);(2)指示系统,SRBC、溶血素。

待检测系统与补体作用后,加入指示系统,若不出现溶血,表示待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消耗了补体,无游离的补体与指示系统结合,故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反之,若出现溶血,则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实验方法:1.取五支试管,依次做好标记,放在试管架中。

2.按照下表加样。

实验结果:结果分析:试管1、5没有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说明其中的抗体抗原发生了特异性结合,消耗了补体;试管2、3、4发生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说明抗体抗原不对应,没有消耗补体。

1.羊血用前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正当引起溶血。

2.各种试剂的吸管不要混用。

3.补体的性质较不稳定,低温保存,加样时再从冰箱里取出。

4.水浴时避免水滴滴进试管。

5.本实验影响因素很多,对照组的反应情况是否正常是判断实验可信度的参照。

实验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原理: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液是由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它分子量大又无化学活性,20摄氏度时比重约为1.077kg/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重略小于分层液,为1.070kg/L左右。

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比重大,为1.092 kg/L左右。

通过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上层,而粒细胞和红细胞沉于离心管的管底,从而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

实验方法:1.抽取1.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5ml Hank’s液2.混匀后取3ml稀释液,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离液中。

实验3 抗体制备 补体结合 PBMC分离

实验3 抗体制备 补体结合 PBMC分离

Ag + Ab
Binding to Complement
Ag + Ab + C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Lysis of target cells
概念:
补体结合反应: 是指在补体的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
SRBC)和溶血素(抗SRBC的抗体)作为指示 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原理:
…… 0.2mL
摇匀,37℃,水浴15min
预期结果:
1.管内液体混浊呈浅红色为不溶血,管内液体透 明呈红色为溶血。
2.
试验管

溶血 不溶血
血清对照管 抗原对照管 补体对照管 SRBC对照管
溶血
溶血
溶血
不溶血
注意事项:
• 绵羊红细胞用前应轻晃混匀,不可剧 烈震荡。
• 各种试剂的吸管不可混用。
Test 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实验原理:
1.密度梯度离心法
淋巴细胞分离液
外周血
离心
2.淋巴细胞分离液:聚蔗糖-泛影葡胺
血浆层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070g/l
分离液 (1.077±0.002g/l)
粒细胞和红细胞 (1.092g/l)
实验方法: 抽取1.5ml静脉血至肝素抗凝管,加入1.5ml Hank’s液
混匀
取3ml稀释血,沿试管壁缓慢加入到2ml分 离液中
弃上清 加入3ml 生理盐水,混匀 2000rpm, 离心,5min
弃上清
制备绵羊红细胞溶液30%、 35%、40%、50%
取0.1ml 皮下注射 免疫小鼠
实验三 1.补体结合反应 2.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3.抗体制备(3)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补体结合实验的意义与应用》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炎症、免疫调节和细胞溶解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补体系统的活性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实验的意义和应用,并结合实验报告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补体结合实验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补体系统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可以研究补体系统在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疾病、感染和肿瘤等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可以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评估机体免疫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例如,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也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补体系统的影响,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接下来,我们结合实验报告来具体分析补体结合实验的应用。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血清样本和特定的实验方法,测定了补体系统的活性和功能。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某种疾病模型中,补体系统的活性明显增加,提示补体系统在该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为进一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补体结合实验在科研和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研究和实验报告的结合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补体系统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们对补体结合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第四节 补体结合试验

第四节 补体结合试验

第十一章血清学试验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是应用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察觉,如再加入致敏红细胞(溶血系统或称指示系统),既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和抗体。

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体称为补体结合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和IgM,IgE和IgA 通常不能结合补体。

通常是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一、基本原理本试验包括两个系统共五种成分:一为检测系统(溶菌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被检的抗体(或抗原)和补体;另一为指示系统(溶血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和补体。

抗原与血清混合后,如果两者是对应的,则发生特异性结合,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这时如果加入补体,由于补体能与各种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和抗原或抗体结合)而被固定,不再游离存在。

如果抗原-抗体不对应或没有抗体存在,则不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补体后,补体不被固定,依然游离存在。

由于许多抗原是非细胞性的,而且抗原、抗体和补体都是用缓冲液稀释的比较透明的液体,补体是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肉眼看不到,所以还要加入溶血系统。

如果不发生溶血现象,就说明补体不游离存在,表示溶菌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它们所组成的复合物把补体结合了。

如果发生了溶血现象,则表明补体依然游离存在,也就表示溶菌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不相对应,或者两者缺一,不能结合补体(图11-7)。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过程及应用试验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反应系统作用阶段,由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加最适浓度的抗原和补体。

混合后37℃水浴作用30~90min或4℃冰箱过夜。

第二步是溶血系统作用阶段,在上述管中加入致敏红细胞,置37℃水浴作用30~60min,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

若最终表现是不溶血,说明待检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了,反应结果是阳性;若最终表现是溶血,则说明待检的抗体不存在或与抗原不相对应,反应结果是阴性。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是一组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结合实验研究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及补体的参与,从而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方法1.原料准备:–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目标抗体–补体源(如兔子补体)–磷酸盐缓冲液(PBS)–96孔酶标板2.补体结合实验步骤:1.在96孔酶标板中,分别加入PBS、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和目标抗体。

2.加入适量的补体源,使其与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

3.孵育一定时间,使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4.加入适量的底物,孵育一定时间。

5.加入停止液终止反应,测定吸光度。

实验结果通过测定补体结合实验的吸光度,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吸光度样品A 0.2样品B 0.4样品C 0.6样品D 0.8样品E 1.0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见,随着样品的增加,吸光度也相应增加,这说明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越高,吸光度也越高。

在本实验中,样品E的吸光度最高,说明样品E 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最为紧密。

实验讨论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补体能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抗原被破坏。

因此,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活性和浓度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实验中的孵育时间、适量的底物添加以及反应终止液的选择等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我们成功研究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并且了解了补体的参与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E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程度最高。

补体结合实验为研究体液中的免疫反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并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1.Smith, R. L., Lasky, L. A., & Broze Jr, G. J. (1982). Kinetics of theinteraction of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s 1 and 2 with factor Xa. Th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57(18), 2217-2221.2.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first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4), 1058-1066.3.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second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5), 1140-1144.。

简述经典的补体结合反应的构成

简述经典的补体结合反应的构成

简述经典的补体结合反应的构成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多种蛋白质
组成,包括补体蛋白和调节蛋白。

补体结合反应是指当免疫球蛋白
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补体结合反应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途径,经典途径、替代
途径和MBL途径。

首先是经典途径,当抗原与特定的抗体结合时,抗原-抗体复合
物会激活C1补体酶。

C1补体酶的激活会引发一系列的级联反应,
包括C4、C2、C3、C5等蛋白的激活和裂解,最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溶解。

其次是替代途径,替代途径是一种与抗体无关的激活途径,它
可以在缺乏抗体的情况下直接通过病原体表面的特定结构(如多糖)激活补体系统。

在替代途径中,C3被水解生成C3b,进而形成C5转
化酶,最终引发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

最后是MBL途径,即由Mannose结合凝集素(MBL)激活的途径。

MBL能够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糖基,并与之结合,激活Mannose结合
酶和Mannose结合蛋白,从而激活补体系统的级联反应。

总的来说,补体结合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终导致病原体的溶解和清除。

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补体结合实验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实验报告《补体结合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表明,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实验方法,可用于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对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清除具有重要作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用于检测补体系统活性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补体与抗原结合的情况,可以判断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血清样本和特定抗原进行补体结合实验。

首先,将血清样本和特定抗原混合,然后观察是否发生补体结合反应。

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实验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

通过对不同血清样本进行实验,我们发现一些样本的补体结合反应明显增强,而另一些样本的补体结合反应较弱。

这些结果表明,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补体结合实验,以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补体结合试验是一项将蛋白质与特定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起来的实验,它可以用来研究补体/受体复合物并了解他们在免疫学机制中的作用。

补体结合试验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容易地了解病毒和细菌的特征,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方面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一系列赖氨酸核酸补体结合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原理及过程:实验的主要原理是,当病毒和细菌以补体抗原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会引发免疫应答,从而引起对补体的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步骤包括:1.将赖氨酸核酸按照一定比例溶解于酸性溶液中。

2.然后将解决的RNA/DNA配制到细胞表面,并结合补体。

3.在细胞表面与补体反应后,检查细胞表面的反应特征,以确定细胞表面的反应情况。

4.最后用荧光共振能谱仪(FRET)将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的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在完成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实验结果分析后,我们发现,RNA/DNA补体反应特征表明,RNA/DNA分子与补体结合之后可以很好地结合在细胞表面上,且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反应的强度随着补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在FRET实验中,我们发现,当补体浓度提高时,与细胞表面结合的赖氨酸核酸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表明补体的浓度和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的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补体结合试验的可行性,表明它可以作为免疫补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赖氨酸核酸补体结合实验是有效的,能够有效地研究补体/受体复合物的特征,为疾病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补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其在免疫学中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诊断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免疫学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

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

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

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

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

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二、试验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

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较好。

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相关网站: ▪ /medicine/rensou3.htm
• 反应不发生溶血, 证明待测物存在, 试验结果阳性。
• 反应发生溶血,证 明待测物不存在, 试验结果阴性。
• 补体结合试验最早应用于梅毒的检测。
• 补体结合试验曾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中,比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微 生物所致疾病的血清学诊断。
• 在对SARS的诊断中,补体结合试验的灵敏度要 高于直接做病毒的分离培养。
返回
SRBC
hemolysin
SRBC
SRBCs
补体(complement)
SRBC

SRBCs
1
SRBC
SRBC 图 2
• 图1 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hemolysin)即抗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致 敏绵羊红细胞(SRBCs)。
• 图2 致敏绵羊红细胞与补体结合,使其激活,补体发生溶细胞作用,引 起红细胞肿胀,发生溶血。
▪ 1.为什么要设计指示系统?
▪ 2.如果将反应步骤颠倒,先加指示系 统与补体,再加检测系统,结果将怎 样?




SRBC
存 在






SRBC



▪1.为什么要设计指示系统?
▪2.如果将反应步骤颠倒,先加指示系 统与补体,再加检测系统,结果将怎 样?
▪ 一、背景知识 ▪ 二、试验原理 ▪ 三、试验结果 ▪ 四、临床应用
检测系统
未A知g 不未存知在
Ab
未生AAg成g
检测系统
已知
已知
SRBC
指示系统

补体结合实验

补体结合实验

2
0.2ml ****** 0.2ml 0.2ml ******
3
0.2ml ****** ****** 0.2ml 0.2ml
4
****** 0.2ml ****** 0.2ml 0.2ml
5
****** ****** ****** 0.2ml 0.4ml
6
****** ****** ****** ****** 0.6ml
补体结合实验
②各管中加SRBC0.2ml、溶血素0.2ml,37度水浴箱
15-30分钟
③验管 不溶血
2 特异性对照 溶血
3
血清对照 溶血
4
抗原对照 溶血
5
补体对照 溶血
6 溶血素对照 不溶血
补体结合实验(CFT)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补体结合实验
一、原理 CFT是根据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固定补 体的特性,用一定量的补体与致敏红细胞来检测 抗原、抗体间有无特异性结合的一类实验。
1、参与本实验的成分包括 ①已知抗原(或抗体) ②待检抗体(或抗原) ③SRBC ④SRBC相应的溶血素 ⑤补体
补体结合实验
二、材料 Ag:1:10稀释的伤寒杆菌
1:10稀释的痢疾杆菌 Ab: 1:10稀释的伤寒诊断血清 补体 2%SRBC 溶血素
补体结合实验
三、操作方法
①加样(如下图),37度水浴箱15分钟 试管号 伤寒血清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 补体 NS
1
0.2ml 0.2ml ****** 0.2ml ******
补体结合实验
2、参与本实验的五种成分分为两个系统
①待检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和待检 抗体(或抗原)
②指示系统: SRBC和SRBC相应溶血素

补体结合试验(CFT)

补体结合试验(CFT)

补体结合实验(CFT)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补体结合实验
一、原理 CFT是根据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固定补 体的特性,用一定量的补体与致敏红细胞来检测 抗原、抗体间有无特异性结合的一类实验。 1、参与本实验的成分包括 ①已知抗原(或抗体) ②待检抗体(或抗原) ③SRBC ④SRBC相应的溶血素 ⑤补体
补体结合实验
②各管中加SRBC0.2ml、溶血素0.2ml,37度水浴箱 15-30分钟 ③观察结果 四、结果 试管号 名称 结果 1 2 3 4 5 6 试验管 特异性对照 血清对照 抗原对照 补体对照 溶血素对照 不溶血 溶血 溶血 溶血 溶血 不溶血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
****** 0.2ml ******
0.2ml
****** ****** ******
0.2ml ******
0.2ml 0.2ml 0.2ml 0.2ml 0.2ml 0.4ml
6
******
******
******
****** 0.6ml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补体结合实验
三、操作方法 ①加样(如下图),37度水浴箱15分钟 试管号 伤寒血清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 1 0.2ml 0.2ml ****** 补体 NS
0.2ml ******
2
3 4 5
0.2ml
0.2ml ****** ******
补体结合实验
(Ag+Ab)+补体
双方相对应形成IC 激活并固定补体 不能激活并固定补体 双方不相对应(或缺少 一方)形不成IC
加入SRBC和溶血素
加入SRBC和溶血素 不出现溶血 出现溶血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

试述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补体结合是一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过程,是指在生物体内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特定的补体蛋白会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复合物,从而诱导其他的免疫细胞对其进行杀伤。

补体结合在机体内很重要,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第一,它改变了特定靶标细胞或物质的表面性质,促进免疫细胞的发现和攻击。

第二,它直接杀伤了目标细胞,从而防止其再次威胁生物体。

第三,补体结合也参与到其他的免疫和非免疫过程中,如凝集、炎症反应等。

补体结合的基本原理是,补体蛋白根据不同的识别机制结合到目标细胞或物质表面上,促进补体链反应的启动。

补体蛋白可通过三种途径识别抗原,即经免疫球蛋白IgG和IgM介导的经典途径、经甘露糖蛋白(Mannose-binding lectin,MBL)介导的MBL途径以及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中,当相应特异性的抗原IgG或IgM与其结合后,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个识别信号,引起补体分子的紧密接合,产生了反应链(C1-C5)。

C1能修饰神经元表面、肝细胞、淋巴细胞表面,结果是中和所标记物质(如细菌),但实际上破坏这些标记物。

C1q蛋白的识别区域可在IgG和IgM的Fc区域、病毒、菌体、DNA和RNA内找到。

MBL途径则由甘露糖蛋白复合物在其结合目标的糖部位后介导,类似于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是一条非抗体依赖的途径。

它开始于补体依赖蛋白因子B和D以及一个相关的蛋白因子C3b。

在补体反应开始时,最先被激活的是C1q分子。

一旦C1q分子结合到目标物表面,C1r/C1s活化酶被激活,并切割C1s。

此时C1s释放出C4,C4被切成C4a 和C4b。

C4b与C2相结合,形成了C4b2a配体,称之曰传统的C3转化酶。

所谓的C3转化酶的形成,随后又引起了C3b的生成,C3b会与C4b2a形成C5转化酶,并激活C5。

C5分裂形成C5a和C5b,在C5b的作用下,C6、C7、C8依次加入,最终形成C9从而引起细胞溶解。

此外,在补体系统中还有一些抑制因子,如C1抑制因子、因子H、因子I、膜结合蛋白等,它们可以限制补体反应的范围和时间,避免造成过度的免疫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CFT)

补体结合实验(CFT)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补体结合实验
三、操作方法 加样(如下图 如下图),37度水浴箱 分钟 度水浴箱15分钟 ①加样 如下图 度水浴箱 试管号 伤寒血清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 1 2 3 4 5 6 0.2ml 0.2ml 0.2ml ****** ****** ****** 0.2ml ****** ****** 0.2ml ****** ****** ****** 0.2ml ****** ****** ****** ****** 补体 NS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0.2ml ****** 0.2ml ****** 0.2ml 0.2ml 0.2ml 0.2ml 0.2ml 0.4ml ****** 0.6ml
©2001RBC0.2ml、溶血素0.2ml,37度水浴箱 15-30分钟 ③观察结果 四、结果 试管号 名称 结果 1 2 3 4 5 6 试验管 特异性对照 血清对照 抗原对照 补体对照 溶血素对照 不溶血 溶血 溶血 溶血 溶血 不溶血
补体结合实 补体结合实验(CFT)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补体结合实验
一、原理 CFT是根据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固定补 体的特性,用一定量的补体与致敏红细胞来检测 抗原、抗体间有无特异性结合的一类实验。 1、参与本实验的成分包括 、 ①已知抗原(或抗体) ②待检抗体(或抗原) ③SRBC ④SRBC相应的溶血素 ⑤补体
补体结合实验
(Ag+Ab)+补体
双方相对应形成IC 激活并固定补体 不能激活并固定补体 加入SRBC和溶血素 加入SRBC和溶血素 不出现溶血 出现溶血 双方不相对应(或缺少 一方)形不成IC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补体结合实验
二、材料 Ag:1:10稀释的伤寒杆菌 1:10稀释的痢疾杆菌 Ab: 1:10稀释的伤寒诊断血清 补体 2%SRBC 溶血素

高美华医学免疫学-补体结合实验

高美华医学免疫学-补体结合实验
用肉眼计数小室的空斑数。 计算20μl脾细胞所形成的空斑数,设为X1。 则;250:300=计数小室空斑数:X1 再计算全脾细胞所形成的空斑数,设为X2。 则:20:6000=X1:X2 空斑形成率=全脾细胞所形成的空斑数/全脾的脾细胞数
X100%
4 1:600 │ 0.25 │ 0.15 │ 0.85 │ 0.25 │℃│全溶
5 1:800 │ 0.25 │ 0.15 │ 0.85 │ 0.25 │水│全溶
6 1:1000│ 0.25 │ 0.15 │ 0.85 │ 0.25 │浴│全溶
7 1:1200│ 0.25 │ 0.15 │ 0.85 │ 0.25 │30│全溶
注②:
指稀释好的每2单位溶血素与等量2%绵羊红细胞悬液 混合,置室温作用20~30分钟即可。
效价计算:从上表可以看出:0.06ml 1:60稀释的补体为1 个“恰定单位”,0.08ml为1个“实用单位”。补体结 合试验用2个“实用单位”,则0.16ml 1:60稀释补体相 当于2个“实用单位”。由于正式试验时所加入的补体 量为0.2ml, 因此需按下公式算出所用补体的稀释倍数。
2
0.02 0.28
0.1
置 0.2
37
3
0.03 0.27
0.1
℃ 0.2
4 0.04 0.26 0.1 水 0.2
5
0.05 0.25
0.1
浴 0.2
10
6
0.06 0.24
0.1
mi 0.2
n
7 0.08 0.22 0.1
0.2
放 不溶血
置 不溶血
37 ℃
不溶血
水 微溶血
浴 微溶血
30 min
2、取1列10支试管,从1~10编号,第1~9为测定管,第 10管为对照管。按表进行加样。

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和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和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和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传统的免疫学技术,能够沿用至今说明它本身有一定的优点:
①灵敏度高。

补体活化过程有放大作用,比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灵敏度高得多,能测定0.05μg/ml的抗体,可与间接凝集法的灵敏度相当。

②特异性强。

各种反应成分事先都经过滴定,选择了最佳比例,出现交叉反应的机率较小,尤其用小量法或微量法时。

③应用面广,可用于检测多种类型的抗原或抗体。

④易于普及,试验结果显而易见;试验条件要求低,不需要特殊仪器或只用光电比色计即可。

补体结合试验可应用在以下几方面:
①传染病诊断。

病原性抗原及相应抗体的检测。

②其他抗原的检测。

例如肿瘤相关抗原、血迹中的蛋白质鉴定、H LA分型等。

③自身抗体检测。

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参与反应的成分多,影响因素复杂,操作步骤繁锁并且要求十分严格,稍有疏忽便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所以在多种测定中已被其他更易被接受的方法所取代。

但对于免疫学技术的基本训练仍是一个很好的试验。

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

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

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是指在抗体分子上与补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

这个结合位点的存在对于抗体的功能至关重要,它使得抗体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介导炎症反应、直接杀死病原体等。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具有识别和结合那些对机体有害的抗原的能力。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补体这个重要免疫系统组分就会参与其中。

补体是一组可以被激活的蛋白质,被激活后会形成一系列酶反应,最终导致病原体的溶解和清除。

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主要位于抗体分子的Fc(结晶片段)区域。

这个区域通常是抗体分子的尾端,由两条抗体重链上的氨基酸残基构成。

它的结构决定了抗体与补体结合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补体结合位点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使得补体可以与抗原结合的抗体分子相连。

这种结合将补体导向抗原-抗体复合物,启动补体级联反应,形成膜攻击复合体或溶解复合体,促使瞬间的炎症反应,从而摧毁抗原。

第二,补体结合位点的存在增强了抗体杀伤效果。

一旦抗体与抗原结合并与补体结合位点接触,补体就会聚集在抗原表面,形成活化的膜攻击复合体。

这种复合体能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直接杀伤它们。

第三,补体结合位点的重要性还在于通过这个位点可以调节免疫反应。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并与补体结合位点接触时,补体能够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参与进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

这种招募作用对于清除病原体、调节免疫应答至关重要。

在研究和应用上,了解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结合位点的了解,科学家可以设计和改造抗体,提高其与补体的结合能力和效果。

这对于开发新型抗体药物、改进免疫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结来说,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是抗体分子上与补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它在调节免疫反应、介导炎症反应和直接杀死病原体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理解和应用抗体的功能,对于研发新型抗体药物和改进免疫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0
0
0
0
10
30
30
500
1:25
0
0
0
0
0
20
40
40
100
1:50
10
0
0
0
10
30
50
50
100
1:75
50
20
10
0
20
50
70
70
100
1:100
80
80
70
60
90
100
100
100
100
表注:表中0~100均为溶血的百分比
表6-7是一份强阳性血清测定结果的一个示例。按比例,抗原1︰100稀释液与强阳性血清的各稀释度所发生的抑制溶血现象最强。如果对弱阳性血清的各稀释液的反应亦与此相同,则此批抗原的效价为1︰100,这就是一个抗原工作量。应注意,测定抗原必须用病马阳性血清,不可使用注射鼻疽死菌免疫的兔高免血清。
表6-4 抗原稀释表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稀释倍数
10
50
75
100
150
200
300
400
500
生理盐水(ml)
抗原(ml)
实存量(ml)
6.50
5.00
7.50
6.50
4.50
4.00
4.50
4.00
5.00
⑵血清稀释:取鼻疽强阳性血清和弱阳性血清各一份,用生理盐水按表6-5做成5种稀释液,在60℃水浴中灭能30min。
由于许多抗原是非细胞性的,而且上述抗原、抗体和补体三种成分都是用生理盐水或缓冲盐水稀释的比较透明的液体,所以补体不论是否被结合,都不能直接看到,故无法判定。
因此,在反应系统的三种成分作用一定时间之后,再向其中添加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和特异性抗体溶血素。如果抗原和病马血清中抗体特异性结合,吸附补体,没有游离补体存在,加入指示系统,因无补体参加,不发生溶血,这种情况称为补体结合反应阳性,即该马患有鼻疽病;反之,则该马未患鼻疽病。
补体的作用为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与抗原单独结合,也不易与抗体单独结合;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它能与红细胞(抗原)和溶血素(抗体)的复合物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溶血),也能与细菌、病毒成分及其相应抗体的复合物结合。
(二)溶血反应
将红细胞多次注射于动物(如将绵羊红细胞多次免疫家兔)可使之产生相应的抗体(溶血
3.补体的效价测定取健康豚鼠3只以上,饲喂前,每只从心脏取血8ml~15ml,注入培养皿内,放入37℃温箱内30min,取出置4℃冰箱内,待血清析出后,吸入离心管中,3 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趁新鲜稀释使用。如一次采取大量补体,可定量(1ml~2ml)分装于青霉素瓶内,置低温冰箱冻结保存。避免反复冻融。也可从兽药厂购买冻干补体,在冰箱内可保存三年。
测定和使用补体时,按表6-3进行。
表6-3补体效价测定表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对照
1︰20补体
0.10
0.13
0.16
0.19
0.22
0.25
0.28
0.31
0.34
0.37
0.40

生理盐水
0.90
0.87
0.84
0.81
0.78
0.75
0.72
0.69
0.66
0.63
0.60
1.00
一个工作量抗原
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古老的血清学技术,Bordet和Gengou在1901年设计这一试验,由于有敏感性高和适应性广的优点,尽管操作繁杂,目前仍被有效地应用。
(一)补体及其作用特点
补体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中,各种动物比较,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成分较全,效价稳定,采取方便,故通常将豚鼠的全血清作为补体。56℃30min可使补体失去活性,称为“灭能”或“非动”。
5.待检血清和对照血清对照用鼻疽阳、阴性血清可于兽医生物制品厂购买,也可自送检血清中选取。
待检血清采血时,最好在早饲前或在停食后6h,以免血清混浊。采血后,趁血未凝固,将试管斜置,使其凝成斜面。凝固后将试管置于温暖处,使血清析出,经过10余小时,将血清倾入另一干净无菌试管中。如血清析出不良时,可用镍线将血凝块划破,并使之从管壁脱离,放于冷暗处,使血清充分析出。
1.00
1.00
1.50
1.50
2.00
1:20
补体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2.50%红细胞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37℃水浴20min
结果
全部溶血
部分溶血
不溶血
试验中发生全部溶血的溶血素最大稀释倍数(即1︰2 000),微溶血素的效价,亦称一个溶血单位。做正式试验时,溶血素按二个单位稀释使用。在本例中,其使用浓度应为1︰1 000。
4.抗原效价测定鼻疽补体结合反应抗原是用强毒鼻疽杆菌的混悬液,经高压灭菌,并在冷处浸泡取其滤液制成的。鼻疽抗原可向兽药厂购买。使用时按出厂使用说明书或标签标明的效价稀释应用。如因保存时间过久或其它原因,抗原效价可能发生变化,使用前加以滴定。
⑴抗原稀释:用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作成9种稀释液,方法如表6-4。
(五)补体结合反应的应用
补体结合反应是诊断人、畜传染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之一。本法不仅可用于诊断传染病,如鼻疽、牛肺疫、马传染性贫血、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锥虫病等,也可用于鉴定病原体,如对马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鉴定和口蹄疫病毒的定型等。
二、经典补体结合反应(以马鼻疽补反为例)
(一)预备试验
素),这种抗体与红细胞结合,若有补体存在时,则红细胞被溶解,这种现象称为溶血反应。红细胞和溶血素被称为溶血系统,常在补体结合反应中用作测定有无补体游离存在的指示剂。
(三)补体结合反应及其原理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病毒等或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觉察。如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对应的抗原和抗体。此反应即为补体结合反应。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37℃水浴20min
致敏血球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结果
部分溶血
全部溶血
不溶
补体效价测完后,按表添加各种成分。所用的致敏血球是将2单位溶血素和2.50%红细胞液等量混合后,置37℃水浴中15min,即成为致敏血球。
全量
0.10
0.90
1.00
0.10
1.10
1.20
0.10
1.40
1.50
0.10
1.70
1.80
0.10
1.90
2.00
0.10
2.40
2.50
0.10
2.90
3.00
0.10
3.40
3.50
0.10
3.90
4.00
另取小反应管一列,按次序从每一稀释液取0.50ml分别加入各管中,添加时应由稀释度大的稀释液加起,这样可不必更换吸管。然后再加入生理盐水1.00ml,1︰20补体和2.50%红细胞悬液各0.50ml。在37℃水浴槽中放20min后判定结果。详细操作程序见表6-2。
表6-5 鼻疽阳性血清稀释表
稀释倍数
10
25
50
75
100
生理盐水(ml)
9.00
9.60
9.80
7.40
9.90
血清(ml)
1.00
0.40
0.20
0.10
0.10
⑶操作法:按表6-6进行。摆12排反应管,由左向右加入不同稀释度的抗原0.50ml。然后再由上向下,第一排的9个试管各加入1∶10灭能的阴性马血清0.50ml。第二排的9个试管各加入生理盐水0.50ml。第三排至第七排试管分别加入不同稀释度的强阳性血清0.50ml。第八排到第十三排再分别加入不同的稀释度弱阳性血清0.50ml。所有试管加入一个单位补体0.50ml,混匀后置37℃水浴箱20min取出,每管加致敏血球1.00ml,摇匀后,置37℃水浴20min,取出,观察反应结果。
表6-6 抗原效价测定表
抗原稀
释倍数
10
50
75
100
150
200
300
400
500
抗原(ml)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
稀释血清(ml)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补体(ml)
0.50
0.50
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