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赏析

合集下载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背景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从罗西到贝聿铭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施奈德Oscar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EXHITITIONHALLOFTHEGERMANHISTORICAL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Bau氏建筑之称;从军械库到新馆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den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在占地不足2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建筑造型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3灭点,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打破空间的单调感,富于空间的变幻,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觉;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题在建筑中不断得到加强;出于博物馆建筑的安全需展厅主要位于几乎不开窗的三角形建筑实体中;然而聿铭坚持在3层北侧切掉三棱柱体量形成屋顶平台,留出三角形凸窗,成为北部街道连续立面的活跃因子时参观者亦可从中眺望街景;建筑3层东北的螺旋楼厅顶部开三角天窗;各展厅顶棚按三角形网格设置灯轨道,布置可动光源;3层展厅更采用三棱锥状顶棚;使是电梯厅的地板和天花亦采用三角形装饰;卢浮宫的自动扶梯大厅内采用的巨大圆形窗洞柏林新馆亦得到运用;两层高的圆洞面向中庭,隔而断,参观者可以凭眺大厅,同时也是大厅中的重要构因素;厚重的几何体量、巨大的圆洞,可见路易·康影响;错落的平台和廊桥增加了空间的趣味;贝氏建筑去除了几何特性不是非常肯定的部分型单纯鲜明,充满几何意味;纯粹的几何空间显示了筑师驾驭空间组合的能力与技巧;中庭贝聿铭擅长通过中庭联系内部展厅和室外环境说这种大厅从功能上说似乎有些浪费;但在贝聿铭看来随着生活型态的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与日俱增,物馆的内容及地点早就转变为极为活泼的角色,不仅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贮藏室或是纪念馆,而且成为公众集的场所,与朋友聊天、见面、家庭聚会、学校教学至购物、喝咖啡等,“如果想吸引人群停留,必需提供着丰富活动的场所”;因此贝聿铭对中庭往往投入更大关注,创造不同寻常的公众体验;新馆从地下一层开始4层高的中庭为全玻璃幕墙构,从每一层都能看到对面的军械库;围绕中庭布置展厅使参观者在步出展厅的同时能及时由艺术鉴赏转为对建筑空间的欣赏;三角形透视使每个点所看到的不同,单纯的建筑造型凸现了光影的变化,公众在自扶梯、楼梯、平台、廊桥上会对空间和体量产生不同受;阳光通过玻璃顶棚投射到大厅,公众的好奇被吸到玻璃构造及投落在石墙上的影子,在观赏展品之前在建筑中漫步;空间不仅是背景,更应成为戏剧和活动的本身;贝聿铭将自己的设计称为“都市剧场”,玻璃幕墙向外界展示了人在室内的活动,同时室内的人也可以看到对面军械库的立面,达到“看与被看”的效果;建筑材料及工艺贝氏建筑独有的典雅风范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材料及施工工艺的把握;建筑室内外实墙均选取精心打磨的米色石灰岩作贴面,采用对砖线封平接缝的工艺,构筑实墙面;这种做法早在卢浮宫中已得到应用;石灰岩的天然色差和纹理形成了建筑内外表皮的独特肌理;来自法国东部城市第戎的石材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同时维持了色调、材质与周围历史建筑的统一;承重柱和楼板采用“建筑混凝土”做法,利用细长条状俄勒冈松木板作为模板浇注添加了色彩的特殊混凝土,拆模后便形成独特的条状木质纹理,色彩与石灰岩相仿;与柯布式混凝土的粗犷野性相比,贝氏工艺则反映了工业化产品的精美;公共空间采用双层地板,上表面铺设方形具有米色和粉色斑点的北美花岗岩,下表面和断面则仍选用“建筑混凝土”;结构、通风和电器设备均设在双层地板之间的槽中,保持了室内空间的纯净;整座建筑统一于米色基调中,庄重而不失雅致;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成为建筑师最感兴趣的项目之一,涌现出很多杰作;比较一些博物馆奇特的造型,贝氏建筑则并非单纯的创造惊奇;贝聿铭对拙朴的建筑体量的钟爱正好符合博物馆作为文化收藏中心的要求,建筑赋予空间的立体感和雕塑感;单纯的几何平面与体量、大面积实墙、光影变化以及精致的细部构造创造了贝氏建筑贵族式的优雅;正如法兰克福日报所说,“被誉为空间魔术大师的贝聿铭在柏林成功地将新老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地方变成了吸引人们前往的高贵之处;场地的限定对场地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并从中梳理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是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的必要过程;设计建筑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文化之根;当代建筑设计应该是历史的一种延续,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场地,它是地理环境的一种记号,它有自己的观点和方向;建筑师应该了解这个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而这种根是很难挖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师如果想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对此有所发现;所有的基地都有其难题,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场地虽小,却位于柏林的文化中心,而且在通往着名的博物馆岛的通道上,那儿离佩加蒙Pergamon博物馆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新馆周围重要建筑物密布,有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Schlueter,1660-1714设计的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以及19世纪新古典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建筑师卡尔·弗里德利希·辛克尔KarlFriedrichSchinkel,1781-1841设计的着名的老博物馆建筑和新卫兵室;当年为了保证新卫兵室在受军械库很大影响的环境中同样具有空间作用,辛克尔在其周围按比例布置了一片七叶树林;这片树林起到了使新卫兵室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保持间距和联系的作用,但也使从菩提树下大街投向新馆基地的目光多了一层限制;人们只能透过“缝隙”看到新馆;要为扩建大楼寻找一种形式,绝非易事;首先,基地周围的古迹都是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拆迁完全不可能,因此就剩下处于军械库阴影之下的一小块市中心死角,这就是建筑师施展其才能的全部空间;其次,巴洛克风格的军械库仅能满足7500平方的展览场地,这对于它的新角色来说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在极有限的基地中规划出许多使用面积来;这就要求新馆建筑不仅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同军械库本身的巴洛克风格相协调,更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常规的街区改造往往采用“修旧如旧”或“仿古如古”等相对保守的设计手法,而德国历史博物新馆恰恰采用了全新的植入方式,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宜人的尺度、大面积空灵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街区之间互为空间、相辅相容;经典的比例、精美的工艺无不体现出贝氏固有的建筑风貌;旧建筑与新建筑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建造时间自1695-1706年,平面源自巴黎建筑学院院长布隆代尔NicolasFrancoisBlondel的设计,后由18世纪德国雕塑家及建筑师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Schlueter,1660-1714设计完成;几百年以来这里曾是军火库、英雄纪念馆、纳粹宣传论坛;这座巴洛克建筑物最重要的特点是立面上大型的人像雕塑,建筑为两层,平面接近正方形90×90m2,内有露天中庭也被称为施吕特尔大院,因为他雕刻了墙上的22张死亡战士面具,以示战争的残酷,因建筑本身是作为收藏军械的仓库,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设计楼梯,1730年博特JeandeBodt在中庭两转角增建两座四分之一圆弧形的楼梯间;1877年,建筑用途曾变更为武器博物馆;1952至1990年间,它曾一度被民主德国作为德国历史博物馆使用;针对这样一座建筑史与艺术史兼具的古迹建筑,贝聿铭使出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及巴黎卢浮宫扩建修缮工程相类似的建筑手法,将新旧建筑之间以地下通道方式连接,让新与旧毗邻而立却互不干扰;对军械库基本不做改动,只是在它的露天中庭搭建了一个玻璃与钢结构的顶棚,使之成为室内可用场地;在此,传统风格和现代因素结合得恰到好处,阳光透过玻璃顶棚射进宽敞的大厅,观望者抬起头就能看到天空行走的云彩,虽身处室内,却与外界息息相连;武器库的威严沉闷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空间里恒久散发的优雅;新馆建筑采用简单的形体,由外观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石材覆盖的封闭建筑体与透明的玻璃中庭;贝聿铭以一个略带弧形,几乎与主体建筑等高的玻璃中庭妥善地解决了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距离上的冲突;这个玻璃中庭使人们可以仰望天空,玻璃幕墙的使用从视觉上拓展了狭小场地的范围,既分隔开两幢建筑物,又使其相互关联,而且更使内部参观者的流动就像透过玻璃橱窗那样被追踪着,同时军械库的北立面透过大厅玻璃又如同镶嵌在一个画框中展现给博物馆的参观者,参观者在巴洛克建筑富丽堂皇的背景下移动脚步的同时,古老的建筑也随之在“运动”;因为地块较小,在剩下的建筑用地上贝聿铭设计了一个天然石材覆盖的封闭的三角形几何体;石材的使用是为了配合周围的历史建筑,里面的空间则是包括地下一层在内的四层展览空间,层与层之间的连接各不相同,天桥、廊台、梁板、楼梯在不同的高度交叉着,将游客吸引到展厅的每一层;三角形几何体既严格又能打破单调,通过他们的加减组合化解那些难以处理的不规则空间;在他着名的建筑中都曾运用到: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两个相互构成个梯形的三角形;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是由一组排列和旋转的三角体构成;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是由四个三角形在一个正方形上筑成的空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三角形体也是整个建筑的支撑结构,它不仅适应了基地锥形的布局,确立北面的建筑基线,同时也使建筑空间的开放处面朝西南方向,即对着通向菩提树下大街的豁口,新馆西南侧面的一块略带弧形的墙面使得三角几何体原本生硬的棱角同中庭和螺旋楼梯塔的动感谐调起来;新馆的地下一层总共4700平方使用面积,充分利用了建筑用地,主要的展厅也设在这里;储藏库和机房占居整个地下二层;地上的三层分设了其他几个不同大小和高度的展厅,总面积为2600平方,可同时举办四个不同题材的展览;各展厅设在一个以天然石料装饰墙面,绝大部分为封闭的建筑体中;出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因,这些展厅都不开设窗户,但各处都保持了同基本几何体——三角体的关联;在新馆东端的管理楼平面呈L型,里面设置了报告厅和艺术品修复工场;新建筑耸立而封闭的形态,一实一虚之间,可看出贝聿铭以玻璃体将这座暗藏深巷的重要建筑彰显于外,人们在菩提树下大街上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现代性的透明开放博物馆的入口充分利用玻璃透明与亮丽的特性来吸引行人的眼光;为了提高历史博物馆后街的空间品质,贝聿铭在新馆的入口处对着巴洛克建筑的转角设置了一个巨型透明螺旋缓坡道,这也是新馆最引人注目之处;这个入口设计,虽位于历史博物馆旧建筑体军械库的后面,但因附近的建筑大多拥有古典造型与土黄色的砂岩石材,所以在这个没有回旋余地处耸立这个“捕捉眼”可谓极具匠心;正像贝聿铭说的:“我没有与我的建筑一起大喊,但我能让它说些什么;我想在这座博物馆建成后,人们可能会说:‘是啊,我好像在那儿看到了什么,我们不妨去瞧瞧那儿到底有什么;’如果有这么成功的话,我就很满意了;”事实再次证明了贝聿铭才能出众;他的设计总能够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与之相符的“建筑语言”,而不是简单地落下“带有特征的手笔”;人们通过螺旋玻璃塔入口,可以360度逐层感受周围浓厚的历史氛围,而有着三层楼高的巨大中庭,让人可以充分领略到具有扩张性的室内空间;光、影和运动是建筑的生命;在新馆,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倾泄到室内,给室内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阳光而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联系让建筑本身在历史街区焕发出活力;现代性的透明开放在几条古老的街道和古典建筑中显得特别奇异,它像一个发光体依附在历史的身躯上;夜晚更像一个灯塔,它是军械库巨大建筑体后面唯一的将人们的目光从菩提树下大街吸引过来的亮点;。

巴塞罗那德国馆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

巴塞罗那德国馆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基座
• 密斯:
基底 协调场地与建筑物的关系
创造新地形, 特别是有纪念意义的。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
基座设计的推敲过程
基座作为适应并锚固于基地上,只能无可选择的更改其适应性, 有时甚至变成破碎的形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N0.5空间形态
轴线 等级
限定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轴线
主厅与水池轴线平行 主厅与辅房轴线相交于水池上方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等级
按空间开放程 度划分
室内休闲空间 室内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围合空间
冷色:空间的沉静 暖色:特殊空间提

根据空间收放的变化 选择不同明暗对比的
材质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其作品的平面形制发 生了变化, 发展了 流动空间的组织原 型. 探讨结构与表 皮的关系、平面的可 能性和材质运用的潜 能. 作品强调非对 称的自由平面, 渐 渐摆脱早期作品中新 古典主义的影响口
LOGO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垂直方向 垂直方向的几何控制主要表现在地面的距离被控 制在普通人视高的两倍左右。
建筑以视平线为轴水平对称
水平面与垂直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结构
NO.3结构
梁柱框架结构
工字钢梁骨架 泰罗尼亚拱枝
附加钢梁 十字立柱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
选取的设计要素 NO.1基座
NO.2几何
NO.5材质 NO.4空间
NO.3结构

NO.1基座

德国历史博物馆分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分析

20.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泄到室内,给 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 网状钢材赋予玻璃一种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 得好像不复存在,而是接纳了钢材的形态,变得 钢柔并济,可以抵抗风雨。 21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高地而 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 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 联系让贝聿铭的建筑变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经过扩建的军械库将包括4个展区,通过 宽敞的楼梯、桥与走廊彼此相联。外部有 一向上的玻璃旋转塔楼。内院上方有一圆 顶。
1.贝聿铭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是古典现代派 的代表人物。 2.这位有着中国血统的美国建筑师被人们誉为“光线 大师”和“空间术师”。 3.他的那些给人们留下印象深刻的建筑设计对二十世 纪的建筑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贝聿铭的建筑遍布美洲,亚洲和欧洲。 5.贝聿铭设计的众多建筑中尤以博物馆设计最为著名。 6.贝聿铭在至今的十二个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将现代的 建筑形态同历史老建筑或历史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 一起,使每一座博物馆都成为新的建筑瑰宝。
它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
这项工程对他有3项挑战: 1、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 2、要同军械库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3、要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 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贝聿铭先生在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 料及玻璃材料。 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 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德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由德国 总理赫尔穆特· 科尔和柏林市长迪普根创 建于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际。2004年,由 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新翼完成。2006年, 军械库建筑修复后,永久展览对公众开 放,主题为“两千年德国历史的图像和 见证”。

柏林博物馆岛德国艺术与文化的宝库

柏林博物馆岛德国艺术与文化的宝库

柏林博物馆岛德国艺术与文化的宝库柏林博物馆岛:德国艺术与文化的宝库柏林博物馆岛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背风丘陵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这里汇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藏品,展示了德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将带您一同游览柏林博物馆岛,领略德国艺术与文化的宝库。

1. 简介柏林博物馆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其建筑完美地诠释了柏林异域风情与古典建筑的结合。

这座博物馆岛包含了五个主要博物馆,分别是旧博物馆、新博物馆、佩加莱博物馆、博物馆岛画廊和巴黎广场。

2. 旧博物馆旧博物馆是博物馆岛的第一座博物馆,其建筑呈现出希腊风格,内部收藏了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品。

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陶器、雕塑、绘画等各类艺术品,感受古代世界的辉煌文明。

3. 新博物馆新博物馆是博物馆岛的第二座博物馆,内部收藏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埃及文物之一——埃及女神涅赫特的头像。

此外,这里还有一系列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古希腊三美神之一的女神雅典娜的塑像。

4. 佩加莱博物馆佩加莱博物馆是博物馆岛的第三座博物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如古罗马雕塑、古希腊陶瓷和古埃及文物等。

此外,佩加莱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为游客呈现更多精彩的文化盛宴。

5. 博物馆岛画廊博物馆岛画廊是博物馆岛的第四个部分,是展示德国和欧洲绘画艺术的场所。

这里收藏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众多作品,包括莱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等众多大师的杰作。

漫步在画廊中,仿佛进入了一场视觉盛宴,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美感。

6. 巴黎广场巴黎广场是博物馆岛的中心,也是五个博物馆之间连接的枢纽。

广场上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喷泉,周围是欧洲最好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来到这里,您可以欣赏到法国和德国的艺术珍品,体验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7. 结语柏林博物馆岛是德国艺术与文化的宝库,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古希腊、古罗马、埃及等众多古代文明的杰作,感受到艺术与文化的魅力。

德国历史博物馆介绍

德国历史博物馆介绍

德国历史博物馆介绍朋友!今天咱好好聊聊那德国历史博物馆。

哇,一提到这个地方,我的脑子里立马浮现出无数历史的画卷,真想立刻就飞到柏林去看看。

第一次知道德国历史博物馆,是我一个爱好历史的朋友拉着我侃了一晚上的好去处。

他当时一脸神秘地说,这里可是了解德国乃至欧洲历史的绝佳之地。

我心里想,这博物馆真有这么神吗?可后来我一踏进那恢弘的建筑,立刻就明白他为啥那么激动。

那种感觉吧,就像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纸页翻动之间,千百年的故事活灵活现。

一进门,你就能看到一面壮观的历史时间轴,墙上的画作和展品像是无声的讲述者,把过去拉到你面前。

那些中古世纪的盔甲、精美的油画,还有维也纳会议的文献,看得我眼睛都不够用了。

你知道吗?每次走过那些展区,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时光流动,仿佛我自己也在那历史长河中漫游。

有一次,我站在一个展柜前发呆,对着那看似普通的小物件琢磨。

一个博物馆的志愿者走过来和我聊开了,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那只不起眼的小茶杯,居然是巴伐利亚公爵的私人珍藏!我当时真想感叹,原来看似普通的东西也有那么厚重的历史背景,真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奇妙。

我仿佛能听见茶杯自己在低声说:“嘿,你绝对猜不到我见证了多少秘密。

”德国历史博物馆里藏着的,还有那些战争的残酷记忆和和解的艰难旅程。

每一次看到那些曾经支离破碎、如今修复得完美无瑕的历史珍品,我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敬畏。

就像在品味一段人类不断自我反思与成长的乐章,虽然旋律时而沉重,但未曾停止。

当然,博物馆里不止是沉甸甸的过去,还有许多互动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

我瞅见孩子们对着一个时光机模型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们还可以在互动屏幕上自己设计一件中世纪的服装,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见到这些“活”历史时的惊奇。

说实在的,我这写着写着又忍不住唠叨起来。

历史博物馆不光是个展厅,还是个让人细品过去、思考现在、畅想未来的好地方。

每次都让我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今天脚下的路。

哎,我这脑子里还有好多想和你分享的博物馆趣事呢。

在德国柏林游览历史博物馆

在德国柏林游览历史博物馆

在德国柏林游览历史博物馆柏林历史博物馆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建于19世纪,曾经是皇家宫殿,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毁,并在战后得到重建。

现在,这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关于柏林和德国历史的珍贵展品,向游客展示了德国悠久而多变的历史。

在柏林历史博物馆内,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各种展览了解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文明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再到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内的展品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历史学习体验。

游客可以看到各种文物、图片、文献和多媒体展示,讲述了从罗马帝国到普鲁士王国再到纳粹时期的德国历史。

博物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皇家宝库,其中展示了古代皇室用过的珍贵首饰、甲胄和饰品,以及一些珍稀的古代艺术品。

这里展示的文物不仅代表着德国历史的辉煌,也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除了皇家宝库,博物馆还展出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品。

这些展品包括各种战时物品、照片和文件,展示了战争给德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

通过这些展品,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20世纪的德国历史,以及战争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此外,博物馆还展出了很多与柏林城市发展和建设相关的展品。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展品向人们展示了柏林作为德国首都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些展品向游客展示了柏林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城市的魅力。

总的来说,参观柏林历史博物馆是了解德国历史和文化的绝佳途径。

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德国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和这个城市的现状。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还是想更深入了解德国文化的人士,参观柏林历史博物馆都会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德国博物馆更新改造设计方法浅析

德国博物馆更新改造设计方法浅析

德国博物馆更新改造设计方法浅析摘要:德国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改造从二战后始终频繁活跃,博物馆的定义也随之不断演化。

德国的博物馆建筑更新改造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70年代和90年代形成高峰,涌现出大量改造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博物馆建筑的更新体现了对原有建筑和场所的历史感的尊重,“修旧如旧”,反对伪饰与失真。

其次,博物馆建筑的更新着重于对建筑艺术性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修旧如新”,更新后的博物馆在个性上与艺术作品的风格更为接近。

此外,对1970年爆发的严重的环境与能源危机,博物馆的改造更新更加提倡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于此同时“新陈代谢”、“建筑与环境共生”等理念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的形态格局与发展模式。

1990年代至今的博物馆建筑更新潮流,则呈现出多元共生、个性彰显的动态格局。

对既有建筑的改扩建更新逐渐成为概念宽泛、内容复杂的可持续的建筑实践活动。

关键词:德国博物馆更新改造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德国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改造的设计方法1、更新后建筑空间形式的同构与异构:形式的“构”包括构成和构造,由于始终有旧建筑的存在,为新旧建筑之间形式的同构与异构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同构与异构对建筑形式的最终影响和给人的观感大相径庭。

①同质同构:新旧建筑之间的视觉整体性。

同质同构,即运用相同或者相近材质,构成相同或者相近的形式。

这种手法通常运用在对历史遗迹的复原更新中,为了求得视觉整体性,可以直接采用拆除的旧材料替换掉损坏部分;②异质同构: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连贯性异质同构通常表现为对旧建筑符号的再利用。

建筑师可以大胆地采用现代材料,构成古代的形制,给人以异曲同工之感。

如仿造古代形式的现代玻璃穹顶,其室内空间同样会给人以向上、向心之感,室外效果也构成近似的天际轮廓线。

③同质异构:新旧建筑之间的时间延续性同质异构手法的运用,在大、中型博物馆建筑的扩建中经常可见。

④异质异构:新旧建筑之间的时空差异性。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案例分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案例分析
贝聿铭·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I. M. Pei · German History Museum
建筑简介
名称: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坐落地点:德国柏林 完工时间:2003年 设计者:贝聿铭 简介:是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扩 建工程,也是贝聿铭在德国的 第一件作品,它位于博物馆旧 馆的后方狭小的巷弄内,现代 风格的楼体和玻璃螺旋楼梯与 周围古典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隐忍入目。
每走一步就展开了 明亮大厅的新景色, 向外看,展现的又 是柏林市中心的建 筑。
博物馆空间中 的自然光除了 照明作用外, 还可以起到引 导空间流动,创 造空间舒适性, 提升建筑美学 价值,赋予空 间精神特质。
在大厅内, 完全可以安 心的从地面 欣赏到外面 的天空,或 欣赏到几米 以外的雄伟 的巴洛克建 筑军械库。
贝聿铭以一个略 带弧形,几乎与 主体建筑等高的 玻璃廊厅妥善地 解决了同巴洛克 建筑军械库之间 距离上的冲突。 这个玻璃廊厅使 人们可以仰望天 空。
在建造中廊厅采用了同巴黎卢浮宫金 字塔一样水晶般的最高品质玻璃,从 视觉上拓展了狭小场地的范围。
玻璃幕墙, 扩大自然 采光面积, 使室内采 光均匀。
自然采光设计不仅解决了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的照明问题, 更加成为增加美学价值,调节空间节奏,标示空间秩序, 赋予空间情感,塑造建筑形象,增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交流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空间中的自然光除了照明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引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03
历史意义
该馆是密斯凡德罗的成名之作,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对后来的
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塞罗那住宅区
设计理念
巴塞罗那住宅区是密斯凡德罗为 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而设计的项 目,其理念是将住宅与自然环境 相结合,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空 间。
建筑特点
住宅区内的建筑采用了开放式结 构和简单的几何形状,注重采光 和通风,同时与周围的绿化景观 相融合。
运用水景元素,如水池、喷泉等, 增加室内湿度,提供视觉享受。
室外景观设计
01
02
03
室外绿化
大面积的绿化带和植被覆 盖,提供自然生态的室外 环境。
室外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营 造出开放、私密、半私密 等多样化的室外空间。
室外景观小品
设置雕塑、座椅、照明等 小品,提升室外景观的品 质和观赏性。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密斯凡德罗运用了现代主义的 设计理念,如开放式空间、流动的线条和简洁的外观,同时融入了传统的建筑元 素,如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的使用,以及西班牙传统建筑的拱形结构。
这种设计手法使德国馆既具有现代感,又与周围的历史建筑相协调,成为巴塞罗 那城市历史与现代发展的见证。
要点一
总结词
“少即是多”的理念是密斯凡德罗设计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通过最 简单的材料和结构,实现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美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密斯凡德罗运用了大量的钢架和玻 璃结构,这些材料不仅质地坚固、耐久性好,而且能够充 分展现建筑的结构美。同时,他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 使得这些材料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建筑 的形式美。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简洁、 明快,也使得建筑的造价更加经济、实用。

贝聿铭经典作品赏析

贝聿铭经典作品赏析

从“对摇滚乐可是一 无所知”,到亲身去 学习和体验什么是 Rock—roll,然后再 作出设计的计划,从 人性的角度出发,充 分映照了他“以人为 本”的设计理念。
主体建筑物与玻璃帷幕 构成底边为4.2英亩的 直角三角。空间的变化 有利于地平下空间的隐 藏以及提供高调控交流 场所。 简单的几何造型在流畅 的整体中实现不同的功 能。 “摇滚乐就是能量。”在 听过许多演唱会之后, 贝聿铭为摇滚乐下了如 此的批注,他说,他设 计这座摇滚乐博物馆建 筑物,就是为了显示这 种音乐的能量。
香港中银大厦 1982年 - 1990 年 年
贝聿铭认为,“建 筑和结构”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建筑 师如果不能意识到 结构所蕴藏的力量, 就不可能有好的设 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 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统一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
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 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 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 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以毫米为单位),所有的模数都
4 巴黎卢浮宫门前的 透明金字塔1989年 透明金字塔 年
大师一生都在忙碌的创 作,把这份科学与艺术 相结合的美带入人们的 生活。建筑与自然相融 合的空间理念,主导着 贝聿铭一生的作品,这 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人们 行径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自然的阳光透过窗棂交 织的光影仿佛能让周围 的线条流动起来。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 画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间 采 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 景 框景 庭园理 水等涉及手法
光,是建筑的 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 师贝聿铭的名 言。罗浮宫的 金字塔入口就 把大量的光线 引入死气沉沉 的博物馆里, 让过去的历史 晒晒今天的阳 光

世博会之德国馆分析

世博会之德国馆分析

世博会—德国馆
动 力 之 源
踏入这个令人瞩目的锥形大厅,引人入胜的彩色投影图像充盈着空间。从 回廊上可观望到大厅中正悬挂着一颗金属球。仔细观察,金属球直径达三 米,外表安装了上千根发光二极管,球面上还显现出五彩斑斓的图像。
世博会—德国馆
结束
世博会—德国馆
艺术0-3班
展示空间
世博会—德国馆
艺术0-3班
世博会—德国馆
场馆主题:和谐都市 造型亮点:悬浮于空 中的建筑 设计团队:米拉联合 设计策划有限公 司 国家馆日:5月19日 展馆面积:6000平米 展馆位置:C片区
世博会—德国馆
建 筑 外 观
展馆由自然景区和展馆主体组成,外墙包裹透明的银色发光 建筑膜,主体由四个头重脚轻、变形剧烈、连成整体却轻盈 稳固的不规则几何体构成,阐释了“和谐城市”的主题。
材 料 之 园
世博会—德国馆
主要展区是由三个被底座支撑起来而呈悬浮状建筑体和一个 锥体形状建筑物组成。这个锥体形状建筑物将是一个特别 舞台,上演德国展馆最精彩的一项娱乐活动——“动力之 源”。 这颗球是给予这个城市真正动力以及生命的核心,而要启动 这颗球则需要在场所有观众的共同努力。 伴随着它的运转,各种来自德国、以及“和谐都市”的不 同影像,迅速在眼前闪现。其后,金属球又渐渐减速,直 至停止摆动。
世博会—德国馆
从展馆外部开始,德国风情就展现的 淋漓尽致。这里有错落有致、供人游 历的风景区,还有关于德国各个州和 不同区域的介绍。据悉,德国馆将分 为海港新貌、未来规划室、人文花园、 发明档案馆、创新工厂、材料之园、 欢乐剧场等若干个展区,以一些典型 的都市生活空间和设施展示德国的城 市生活。
世博会—德国馆
它不是 单调的, 千篇一律 的建筑物 的复制, 而是丰富 多彩、独 具特色的 一个新城 区。

巴塞罗那德国馆赏析剖析

巴塞罗那德国馆赏析剖析
再看蒙德里安 的构图,二者具有 相似的线性组即: 不同长度,不同宽 度相互之间垂直联 系,表现出一种非 对称的均衡性。
综合线面插, 水平—垂直形式的 风格派作品。我们 不难看出展馆的平 面构图受到了构成 主义和风格派的影 响。
在巴塞罗那展览馆的平面中,可以看出一些反复出现的 具有整数比例的基本形状。例如方形(即1:1矩形), 1:2以及1:3矩形,黄金分割矩形(接近2:3的矩形),在 水平面的定位上,很多都能以这些比例为证书的形状加 以解释,相比之下垂直墙体的定位则相互复杂和自由。
密斯对于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后来 20世纪风靡世界的摩天大楼作为钢和玻璃的杰作,正是源 于密斯的理念。作为钢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建立了 一种具有时代感的当代大中华建筑审美,它的建筑理念影
响着全世界建筑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建筑大师。
关于巴塞罗那展馆:密斯·凡·德·罗在
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 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 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 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 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 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 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空间构成分析:
连接:这一建筑突破了传统砖 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 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 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 分方式。主厅用 8根钢柱支承 连接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 墙壁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 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连接, 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 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分割与穿插:隔墙位置灵活而 且很偶然,它们纵横交错,有 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分 割又连通半封闭边开敞的空间, 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 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截然的分 割,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

贝律铭作品分析

贝律铭作品分析

博物馆SU模型草图
入口内景
在两个三角形的一个三角 形的前端设计了一个圆形的 形象,前为入口,内为旋转 楼梯,具有标示入口与登高 的实用功能,同时也使建筑 平面上有了形象上的变化
楼梯入口
贝聿铭是注重细节 的大师,楼梯的扶手不 是镶在墙上,而是用在 墙上挖出槽沟俩解决, 构思新颖。
内部构造
苏州博物馆地理环境分析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 史保护街区 ,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 临全国重点保护 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 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奇门 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含深刻。
地 下 一 层 平 面 图
首 层 平 面 图 分 析
二 层 平 面 图
功 能 分 区 分 析
贝聿铭的设计手法是大胆地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主要利用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人的某种意境
人物介绍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 筑、文教建筑为主,被 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 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 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 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 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 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
作品分析
地理环境 功能分区

流线分析
建筑特色
建筑展示
苏州博物馆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对 中轴线的利用清楚可见, 这条中轴线从入口的广场 上开始,穿过入口,通过 建筑,直至后花园
,如果说建筑内部的‚常 春四合院‛的设臵使内外 建筑环境相互交融,那后 花园的设计使整个饭店更 加得体,抽象的曲水流觞 正是后花园之于轴线的点 睛之笔。

柏林新博物馆 修复和重建介绍

柏林新博物馆 修复和重建介绍

柏林新博物馆修复和重建介绍柏林新博物馆是德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博物岛上。

它是一座修复和重建的建筑,被誉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柏林新博物馆的修复和重建工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德国建筑师大卫·切普菲尔德领导。

这项工程旨在修复原有的博物馆建筑,并增加新的展览空间,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艺术品和文物收藏。

修复和重建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

这样一来,新博物馆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又具有现代化的功能和设施。

在修复和重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充分考虑了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可持续性。

他们使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如钢结构和玻璃幕墙,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他们还采用了节能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修复和重建的目标之一是扩大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以容纳更多的艺术品和文物。

为此,建筑师们增加了多个新的展览厅和展示区域。

这些新的空间不仅提供了更好的展览条件,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修复和重建还包括对原有建筑的修复和保护。

建筑师们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了修复和清洗,使其恢复了原有的光泽。

他们还修复了建筑内部的装饰和细节,如壁画、雕塑和镀金装饰等,使其重新焕发出历史的魅力。

修复和重建过程中,建筑师们还注重了博物馆的功能和可访问性。

他们增加了无障碍设施,如电梯和斜坡,以方便残障人士的访问。

他们还设计了更加便利的入口和出口,以提高观众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柏林新博物馆的修复和重建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建筑壮举。

它不仅修复了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展览和观赏体验。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修复和重建的重要性,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

这座博物馆将继续为人们提供艺术和文化的享受,成为柏林市中心的一颗璀璨明珠。

贝聿铭-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新作----德国历史博物馆工程竣工(图)新柏林网Photo: BBR, Werner Huthmacher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贝聿铭先生新作-德国历史博物馆工程竣工,观众可在2003年3月1日、2日开放日先睹为快。

多年以来,柏林对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自1970年起,虽无具体项目,仍多次来访柏林。

1997年,当时的联邦总理科尔将军械库(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扩建工程正式委托给了贝聿铭先生。

贝先生感到,这项工程对他有三项挑战: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要同军械库本身的风格相协调;要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它要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Photo: BBR, Werner Huthmacher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顶层内景贝先生的作品是否达到了他的要求,观众可在3月1日、2日的开放日上做出评判。

军械库建于1695年,是普鲁士王国的国家标志性建筑。

19世纪末改建为普鲁士军队的“荣誉大厅”。

在二次大战中,军械库损坏严重。

1967年,经维修之后建成为“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在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

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这里将做为特别展展厅使用。

自2004年起,军械库老建筑将展出德国历史博物馆的长期展。

Photo: BBR, Werner Huthmacher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一层内景经过扩建的军械库将包括四个展区,通过宽敞的楼梯、桥与走廊彼此相联。

外部有一向上的玻璃旋转塔楼。

内院上方有一圆顶。

贝先生在2002年4月16日接受《德国》广播电台采访时说:他把自已的作品献给普鲁士建筑家申克尔,以表示对他的敬意。

申克尔是贝先生最敬佩的建筑家,自已的建筑,正好建在申克尔两个建筑-新岗亭和老博物馆之间,能同申克尔的作品建立起联系,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德国历史博物馆将于今年5月24日举行正式落成典礼。

交叉与融合:博物馆展览空间功能解析

交叉与融合:博物馆展览空间功能解析
外 还 有 三 维 演 示 博 物 馆 岛 长 期 规 划 ” 、 “ 新博 物馆 的照 明 ”及 ” 物 馆 的 安全 问 博
题” 等介绍 。通过详细的工作考察和参访 .分 享他们 的成功和挫折 .在讨论和交往 中学 习和体验 .获得了较完整的认识 。
曩务社会的博物馆晨览
博 物 馆 的 展 览 为 社 会 服 务 . 满 足 社 会 文 化 发 展 的 需 求 博 物 馆 是 否 有 社 会 效 益 .要 看观 众 的 反 映 。 要 提 高 文 化 传 播 的有 效 性 、实 效 性 ,不 仅 要 有传 统 文化 ,也
美国的几个博物馆 .展览照 明由美术设计 师和灯光 师共 同设计 .有 的专业 照明
师从建筑设 计开始就进行配合。欧洲有的展览设计 师与 照明师长期合 作。盖蒂中心 博物馆有天窗照 明的展厅 ,电脑系统控制调整的 自然光 和冷 暖人 工光 条件相配合。 大都会博物馆的雕塑和绘画展厅采用 自然光与人工光结合 的方式 .从 天棚 引入 自然 光 .并用射 灯补 光 ( 1 图1 )。较低空 间的密闭式文物展厅 ,天花上有轨道 灯和展柜
漆圆柱摆放 着仿 古的宫女和文武百官人 像。馆内设有文物复原教室 .底层是考 古遗
?g 。。 sm n :M e A ’ a uu R
Meo otn su f r t pl em oAt r i Mu a
迹 .其下建有地 下停车场 .体现了综合性 的整体设计 。
苏州博物馆由贝聿铭承担建筑和展陈 的一体化设计 .他认 为 .博 物馆 的展览设 计 要与建筑统一 .包括建筑中所有的字体和标识 .陈列设计不注重 时尚 ,而是 强调
新 的 入 口和 残 疾 人 的 入 口 还 要 增 加 少年 儿 童 的 兴 趣 和 教 学 项 目以 及 多 媒体 设 施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1新馆所在位置
02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第二部分
分析
设计原则: 1.建筑设计的风格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 2.同旧馆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3.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新建筑要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 历史与未来的融合。 设计理念: 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 “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 “我要让人们一看到我设计的博物馆就感到兴奋,吸引他们到博物馆来,并长久 地停留在这里”。
图5-3 中庭与楼梯的连接
图5-2 中庭 图5-1 幕墙与棚顶 05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地下通道:
该设计为了不影响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两旁 的景观,新馆和旧馆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地上部分 则通过晶莹通透的弧形玻璃体量实现虚实对比、 新旧对话。
图6-1 新馆和旧馆 图6-2 地下通道入口
图6-3 地下通道剖面图 06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光线魔术师”贝聿铭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赏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目录
• 第一部分 概况
• 项目背景 • 地理位置 01 02
• 第二部分
• • • • • • • • • 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 主入口 中庭 地下通道 功能分区 造型手法 材料运用 结语
分析
03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图9-1 楼梯内部
图9-4 外墙材质
图9-3 楼梯扶手及室内材质
图9-2 楼梯外部
09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结语:
在历史街区内进行项目扩建,如何在尊重现有环境与旧建筑的基 础上巧妙地体现出新建筑的特色与时代感,一直是建筑师感到棘手的 问题。而贝聿铭先生对此驾轻就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扩建项目。
10
图7-1 电梯与扶梯
图7-2 次入口
图7-3 总体俯视图
07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造型手法:
新馆的设计延续了贝聿铭先生一贯的几何形雕塑感手法,新馆平面通过分 解、简化可抽象成三角形、弧形和圆形的组合,三角形元素在设计中重复运用。 在处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时突出表现建筑的几何特性。 其雕塑性是严格建立在几何性的基础 之上,充满了强烈的整体感和现代气息。新馆中 三角形体块是主展厅,为几乎没开窗的坚实体量, 仅仅在北侧开了一个凸窗以及在三层部分退出了 一个三角形阳台,建筑的实体部分体现出一种强 烈的整体性。
图8-1 分析图
图8-2 几何的运用
图8-3 平面图
08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材料运用:
简约精致——玻璃、石灰石与金属构架建筑外墙贴面 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石灰石;在室内使用法国的石灰岩为 墙面、美国的花岗岩为地面,颜色柔和。 楼梯的扶手不是镶在墙面上,而是在墙上挖出槽沟,并 结合灯光设计,构思独特新颖。这些细部体现了贝聿铭先生 对设计的精益求精。 白天,玻璃反射出周围传统建筑的立面;晚上,玻璃 透射出璀璨光芒,给历史街区注入活力。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第一部分 概况
项目背景:
德国历史博物馆位于菩提树下 大街上。要是没有德国的统一,德 国历史博物馆就不是在这里,而是 建在西柏林的国会大厦附近。当时, 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招标刚结束, 柏林墙就倒了,一年后的1990年, 新成立的博物馆在东柏林的巴洛克 建筑军械库中安了家。但这座建筑 物的面积过小,达不到其功能的要求, 为了实现专家委员会于1985 - 1987 制定的博物馆构想,需要新建一栋建 筑作为临时展品展厅。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功能分区: 新馆的公众主入口设在西边,次入口设在北面,通过主入口进入弧形 共享中庭,右侧的螺旋楼梯连接二层与三层,左边三角形部分为主要展厅, 中庭布置了一部如流水般泻下的弧形大步梯,还设有自动扶梯和电梯连 接上下各部分。 除了展览空间外,新建筑里设置了 一个57座的视听室和博物馆商店、书 店、寄存间、办公等辅助空间,并与原 有博物馆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在 不到 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阳光漫射在中庭, 整个展馆没有狭小压抑的感觉。
图1-1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01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地理位置:
新馆的基地位于柏林中心区菩提树下大街北面的内部地块,用地形状不规 则,呈直角梯形。用地南侧是博物馆主要部分———军械库 ,东侧与柏林博物 馆岛隔河(施普雷河)相望,西面邻近辛克尔设计的新哨岗。基地周边主要建筑 包括柏林大教堂、洪堡大学以及国家旧美术馆、帕伽马博物馆、 国家绘画陈列馆等, 处于柏林重要的历 史文化中心区内。
图4-3新馆的公众主入口内部 04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中庭:
空间组织的方式:以玻璃中庭组织展厅。新馆中弧 形体块几乎与展厅主体同高,为通透的玻璃中庭,内部 空间变化丰富而且有条不紊,透明、光线和运动是设计 的主要意念。大片幕墙与通透顶棚一体化设计,支撑构 件简洁有力。 中庭空间还通过一系列的自动扶梯与走廊纵横穿 插,强调变化之中的规律性。中庭内设置的休息平台, 自西向东侧原有的建筑部分逐层跌落,与大弧形楼梯相 联系,强化了中庭空 间的动感。
03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图4-1新馆的公众主入口 图4-2新馆螺旋式楼梯
主入口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螺旋式楼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个楼层之 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蜗牛壳。夸张的造型让游客远远便可 认出,成为该建筑的入口标志。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大厅的新景 色,向外看,展现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筑。楼梯塔内的阶梯平坦, 完全可以安心地从地面观赏到外面的天空,或者欣赏近在几米之外 的雄伟的巴洛克建筑“军械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