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手法的改良方法、操作要领与运用体会
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原理及应用
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原理及应用我上大学以后呢,我父亲是一个中医大夫,我有时候假期回家,我就看父亲给别人扎针,有一个老头儿胃疼,胃里凉凉的,我父亲就给他扎足三里穴,提插捻转,提插捻转,一会儿这个老头儿就说话了,郝大夫!有一股热流慢慢的从腿上上来了,一到了胃里头,胃暖和了,胃好舒服呀!我说您是用了什么手法,能够让病人有热流,你是心里暗示吧!他说不是不是…,我用的是烧山火的手法,我说什么是烧山火的手法呀?他说烧山火的手法就是,把针扎到皮下以后,进三,一、二、三,退一,然后再一、二、三,进三,然后再进三,再退一,反复操作,说这样的话,病人的效应就是热的。
又一天,有一个女同志,她腹股沟长了个疖子,红肿热痛,打了好几天的青霉素,红肿热痛既没有消散也没有破溃,处于个持续状态,病人就说这地方又热又痛非常难受,我父亲是在胳膊上选了一个穴,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选的是什么穴?我好像觉得他选的是个经外奇穴,又在这提插捻转,提插捻转。
过了一会儿,病人说大夫!我那个疖子那个地方,有一股凉凉的气,感觉特别舒服,疼痛就减轻了。
我说那您用的这是什么手法呀?他说是透天凉,我说透天凉的手法怎么操作呀?和烧山火相反,是退三进一,先把针扎到深肌层,然后提一、提二、提三,然后迅速的又按压下去,退一、退二、退三,迅速的再按压下去,这样反复操作,这就有清热的作用、泄火的作用,敏感的人就有一种凉的感觉。
我说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冷热的感觉呢?说这主要看病人自己对经脉,感应的敏感程度,大体有3%的人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冷热的效果,剩下的97%的人在初次接触针灸,或者接触针灸治疗时间比较短的时候,他没有这种感觉;如果经常接受针灸治疗,那97%的人还会有一部分人,能够有比较敏感的这种反应。
我说为什么…?你看操作程序,不就是一个是进三退一、一个是退三进一吗?我说这个操作程序,为什么可以引发血管扩张的效应?为什么热呀?是毛细血管扩张了、血液循环改善了、代谢旺盛了、产热就多了,所以敏感的人就感到热;为什么感到凉呀?那是血管收缩了、血液循环减少了、代谢降低了、产热降低了,所以他有凉的感觉。
“烧山火”针法探微
“烧山火”针法探微“烧山火”始见于明代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金针赋》,为最具代表性的热补针法之一,因其临床疗效确切,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流传至今。
但因其操作繁杂,加之古代文献文字简练,精微细节难免有未阐释清楚之处,令人难以掌握,致使目前临床中真正能运用“烧山火”针法的医家微乎其微,使该针法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笔者在近20年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使多种补泻及得气、守气手法与“烧山火”手法巧妙结合,摸索出了一套简便易行、成功率较高的针法,用于诸多疑难杂证,亦屡见奇效。
其思路如下。
1 针刺补法的源流及其演变一种针刺手法,不论其形式多么复杂,总基于一定的理论思想,若能领悟到创制者的立法用意,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亦只有掌握了其精髓,才能进一步发扬和深化。
“烧山火”为一种复式补泻手法,属补法的范畴,其创制也应当源于古代的针刺补法。
针刺补法始见于《内经》,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等篇的记载较为详细完整。
《九针十二原》云:“徐而疾则实。
”《官能》云:“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由此可见,《内经》针刺补法的操作特点可概括为:(1)进针动作缓慢轻微;(2)采用捻按手法,注重由外入内的行针过程;(3)重视治神和守神;(4)留针候气;(5)出针快,紧闭针孔。
《难经》对《内经》针刺补法的部分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了其立意所在,即《七十六难》所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
”谓补法是针由浅入深而纳气。
《七十八难》所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的操作方法,提出了插针为补的操作及其前提—得气。
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扬了针刺补法。
如:《标幽赋》云:补法为“推内进搓”;《针灸问对》亦曰:“按针为补”,指出“古人补泻心法,不出乎此。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针刺“重则为补”,首次提出补当用重手法的原则。
“烧火山、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分析与思考
“烧火山、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分析与思考烧山火、透天凉是一种具有特定操作方法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针刺后可以产生热感与凉感的主客观反应,并且临床中常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流派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
1 “烧山火”“透天凉“的溯源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起源《内经》时代,《难经·七十八难》记载有“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素问·针解篇》、《灵枢·终始》、金元时期窦汉卿所撰的《标幽赋》均有记载。
窦氏在用取凉取热手法时综合了提插、捻转、迎夺、左右等操作法,但提插仍是主要手法之一。
据此我们认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实导源于《内经》、《难经》,成熟于元明。
2 近代各家“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①针刺分为三层:焦勉斋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以医者的呼吸配合为其特点。
施术时呼吸运气,周树东烧山火:也是配合呼吸,分“三才”天地人,施以捻转提插之术。
陆瘦燕的烧山火以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相合,而无呼吸配合。
吴倬仙“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
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是将穴位分天地人三部,并施以捻转的度数、频率和操作的时间。
罗逸仙、张鹳一的补泻针法中突出寒热辨证。
管正斋的烧山火的术式中融合了提插、捻转、呼吸、开阖、六九、刮柄、徐疾、狭义迎随等手法。
郑魁山强调双手配合以候气行气之功。
②针刺分为深浅两部:楼百层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候气,再刺入应刺深度。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侯气,再将针提起1/2。
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
③针刺不分层次:以能否产生热感凉感为标准,而不拘于层次。
3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的研究现状近几年,随着名老医家逐渐离开临床,“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少,临床报道更是甚少。
本文检索到从1983—2006年“烧山火”或“透天凉”相关文章73篇,而针灸文献共检索出39610篇文章。
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及作用
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及作用烧山火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活动,通过焚烧积极的方法清除杂草、垃圾和枯叶,以促进土地的肥沃度和再生能力。
这种操作方法在农业、林业和生态系统管理中广泛使用,具有一些特定的技术和作用。
烧山火的操作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烧火的地点:选择适宜的地点来进行烧山火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选择干燥的地方,远离有害的物质和易燃的材料。
同时,也要注意风向和风力,避免烧火后火势失控。
2. 清理地面:在进行烧山火之前,需要清理地面上的杂草和垃圾,以减少火势蔓延的风险。
可以使用铁锹或镰刀等工具将杂草割除或铲除。
移除易燃物质,如干枯的树枝、干叶、纸张等。
3. 确保安全:在进行烧山火之前,必须确保周围的安全。
清除周围的杂物,保证人员的安全。
同时,还需要远离易燃物质,如油漆、汽油、炸药等。
也需要打电话通知当地的森林部门或相关机构,以便在烧火期间获得帮助。
4. 点火:使用可靠的点火设备,如火柴或打火机,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点火。
可以在燃烧点附近搭建一些简单的防火带,用来隔离火源和周围的植被。
5. 控制火势:一旦点燃,需要密切注意烧山火的火势。
避免火势蔓延到非预定区域,如树林、农田等。
可以使用水管或湿毛巾等工具控制火势,也可以在防火带周围开辟新的防火带,以控制火势的蔓延。
6. 灭火:在烧山火之后,必须彻底灭火。
使用水壶、消防器材等将明火和残留的炭灭火。
同时,在灭火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安全,以避免烧伤和其他意外事故。
烧山火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 清除杂草和枯叶:通过烧山火可以有效地清除农田、园林和森林中的杂草和枯叶。
这些杂草和枯叶会占据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限制作物的生长,并可能导致土壤贫瘠。
烧山火可以将这些有害的植被彻底清除,促进土壤中的营养循环。
2. 控制害虫和疾病:一些害虫和疾病会隐藏在枯叶和杂草中,对农作物和植物造成损害。
烧山火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害虫和疾病的传播,减少害虫和疾病对农作物的威胁。
3. 改善土壤肥力:烧山火可以将有机物燃烧为灰烬,将其中的营养物质释放到土壤中。
神奇的针灸专长绝技——国医金伯华“烧山火”针法
神奇的针灸专长绝技——国医金伯华“烧山火”针法2017年11月27-29日,一场令无数中医人向往的专长绝技传承班在北京拉开帷幕。
接到通知来参加的中医人180位,从全国各地相聚中科易康国医名师大讲堂。
他们年龄大约在30岁到65岁,无论是民间中医、门诊大夫,还是科室主任、医院院长,都是为了亲眼见识、亲自传承到一种濒临失传的神奇针法——金氏“烧山火”针法。
并且,本次传承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金伯华名老中医工作室”85岁高龄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金氏针灸创始人金伯华教授亲自领衔传授。
金伯华,著名针灸学家、金氏针灸创始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作有《金伯华痹症治验集》、《金氏针灸临证精粹》等。
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十余篇医学论文,部分论文先后四次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译成英、日、法文汇编成册发表。
金伯华教授以其独特的“金氏手法”享誉京城,名传海外。
并被载入《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及《高级技术人才词典》。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金伯华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以总结、提炼和传承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重要成就与技术专长。
“烧山火”是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疾病的神奇针法,古典《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金针赋》所谈的烧山火与透天凉二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临床操作复杂,较难掌握。
金伯华教授在详细研究了历代名家的针法后,结合自己60多年临床提出自己的观点:烧山火手法的传统概念属一种“补法”,并对传统手法在临床上改良为金氏手法,手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不像传统手法那么繁琐、复杂,只要对症几乎都会产生热感,屡用屡验。
疗效目标:1.手法操作中产生热感,直达病所。
2.热感持续数小时至1天,缓解冷痛症状。
3.外感风寒患者一次治愈。
针灸手法:烧山火法(补法)
针灸手法:烧山火法(补法)
山火法(补法):该法由三进一退、一进三飞、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补法组成,以产生热感为目的。
《金针赋》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
”《针灸大成。
三衢杨氏补泻》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热感,治疗寒证。
烧山火法示意图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右手拇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再将针插至人部,操作方法与天部相同;然后将针急插至地部,仍按天部的方法操作。
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急(重)插慢(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如有热感则用推法守气,促其热感放散传导;如无热感则将针退至天部,另行操作)。
操作完毕后,随患者吸气而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
此法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就已见到患者皮肤发热或出汗或自觉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则不必继续操作。
若医者手法熟练,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也能产生热感。
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手太阴肺经
适应症:一切虚寒证,如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肢冷便溏,阳痿偏坠,腹痛腰酸等。
因为该法能发汗解表,故可用于外感风寒。
临床应用该法时,针风池、合谷,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针梁丘、膝眼、足三里,可以温散寒湿,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膝关节炎等。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导读“巧妙玄机在指头”,针刺疗病取效关键在于针感得气。
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医家所宜。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
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
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
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
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1.1“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医家们公认的。
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
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
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
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应用心得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应用心得刘冬梅 长春中医学院附院进修生(长春130021)刘 伟 吉林市医院理疗科(吉林132021)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首见于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卷二・金针赋》。
笔者曾师从于纪青山教授,纪老学验俱丰,师古不泥,临诊提倡谨思、明辨、创新。
故临床应用上述针法时,深感其程序繁琐复杂,而且不易成功。
本着简、便、验的思路与方法,经多次改进,反复实践,将烧山火、透天凉中天、人、地三部分段针法,改为连续一步到位针法。
把以往沿用的徐疾、提插、九六、开阖等补泻手法,简便为提插为主,捻转为辅。
特点易掌握、易操作、易得气,成功率高。
操作方法 烧山火:先将针刺入皮下,从天部到地部施以重插轻提,患者觉针下有酸、麻、胀感时,可在重插的同时左捻针,然后轻提针到天部不捻转,通常完成一度手法即可达到针下有热感,若不明显再作二度、三度手法;透天凉:先将针刺入皮下,从天部到地部施以轻插重提,当患者觉针下有沉重感时,可将针轻插到地部,直插而不捻转,最后重提针到天部,在提针的同时右捻转,一度手法完毕,患者即可觉针下有清凉感,从而达除蒸退虚热之疗效,否则,再作二度、三度手法。
体 会 通过反复连续提插可以找到准确的穴位感受器,能增强针刺感应。
尤其是用力向下重插时易于获得针感,而且针感反应多强烈,易于产生热感,对疼痛、麻痹、瘫痪等顽症,效果更佳;反之轻微向下插入,刺激作用弱,易于产生凉感,可退热解肌。
在提插的同时配合捻转对于增强提插针感效果十分必要。
《针灸大成》注:“凡病热者,先使气至病所,次微微提退豆许,以右旋夺之,得针下寒止。
凡病寒者,先使气至病所,次徐徐进针,以左旋搓提合之,得针下热而止。
”阐述的是左旋为补,右旋为泻的概念,捻转配合提插可以不断地牵动穴位感受器,以扩大针感效应。
尤其是当刺入穴位不准时,或仅刺在穴位感受器的近旁,难以得气时,将针捻向一个方向则易于得气,而且反应强烈,因此成功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旋以捻转这一手法时,需要指力大小适宜,速率缓急应掌握恰到好处。
1956年资料8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
1956年资料8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烧山火”与“透天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功效:(1)烧山火:用在一切风湿痛症,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穴,在痠胀感觉的基础上,使热放散到足部或全身。
能起舒经活络,治痛散风的作用。
用在眼科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症,取风池穴,使热胀的感觉放散到眼区。
妇科的月经不调,针气海穴,使痠胀热的感觉放散到阴道部,其他一切虚弱症,运用起烧山火,效果都很令人满意。
(2)透天凉:对一切炎症有效,如乳腺炎针大椎穴,使凉胀的感觉,放散到乳部,使病人乳部有发凉舒适的感觉。
对原因不明的高烧病人,体温在38?以上,针风池、合谷穴,使体温下降。
急性结膜炎,针风池、太阳、睛明穴,用此手法,经两三次就愈。
大便秘结的病症,针百会,使凉的感觉,由头部向背部放散,感觉大时可到长强,其他的胸腹胀满效果都好。
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操作中的认识这两种手法,是在操作中相当复杂而细致的手技,从它的适应症和操作上来看,是完全相反的,烧山火是能除寒,对一切虚弱症有效,操作是三进一退,鼻吸气呵五口,先浅后深,慢提紧按,针时行九阳数。
但透天凉是能除热,对一切实症肌热骨蒸有效。
具体操作,三退一进,门吸气一口,鼻出气五口,先深后浅,紧提慢按,行六除数,这就看出两种手法操作上的区别。
烧山火在操作过程中进多出少,鼻吸气,口呼气,针先浅后深,退针时慢,进针时快,行九阳数,是表示反复的进行,以找热的感应,而透天凉的操作手法,则与此相反,总之我认为针灸医师,掌握了这两种操作手法,就能增加医疗效果,同时也能预测患者收效的快慢,有助于我们的诊断。
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刺要篇上说:“刺之而气不至,问其无数,刺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又曰:“气至而有效,效之言,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中医针灸领域中两种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补泻手法,主要通过不同的操作技巧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以达到温补或清泻的目的。
烧山火手法:
其特点在于使患者产生热感,适用于寒症、虚证以及需要激发阳气的情况。
具体手法如下:
紧提慢按:进针得气后,先浅层快速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快提慢按),使局部组织受到较强的刺激,产生温热感。
徐徐推进:在保持得气的情况下,逐渐将针深入,并继续运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温热感传导至深层。
透天凉手法:
主要用于清泻热邪或调整亢进的功能状态,令患者感觉凉爽舒适。
具体手法如下:
慢提紧按:进针得气后,采用慢速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慢提紧按),手法较轻柔且节奏缓慢,减少对组织的强烈刺激。
缓缓退针:在手法操作的同时,缓慢将针退出一定深度,再施以轻柔的捻转和提插,使患者感觉到凉意从深部向表层扩散。
这两种手法都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准确把握刺激量和刺
激方式。
并且,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这种传统的手法往往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确保其安全有效。
烧山火操作手法
烧山火操作手法烧山火,这可是针灸里相当有趣又神秘的一种操作手法呢。
咱先得了解一下这烧山火是啥概念。
想象一下,你在冬天的早晨,走进一个冰冷的屋子,这时候你想让屋子暖和起来,那你就得想办法给这个屋子加点“热乎气儿”。
烧山火在人体上干的事儿就有点像给身体某个冷飕飕的地方加点热。
这手法的操作,就像是一场精细的指尖舞蹈。
针灸师把针扎进穴位里,这就像把钥匙插进了一把特殊的锁。
进针得轻巧,可不能像个莽撞的大汉,要像个温柔的小工匠,小心翼翼地把针推进去。
然后呢,开始做手法。
那感觉就像是在穴位里轻轻地点火,让身体里那股温暖的力量慢慢烧起来。
具体咋做呢?得慢慢地提插针,提的时候呢,就像是轻轻地挑起一点小火苗,插的时候,就像是给火苗添一把小柴禾。
这提插的速度还不能快,快了就像是一阵狂风把小火苗给吹灭了。
要慢慢地,有节奏地,就像老人们在摇着蒲扇扇风,让那小火苗稳稳地烧着,越烧越旺。
在这个过程中,针感也很奇妙。
病人会感觉到一种温热感,就像是冬天晒太阳,那股热乎劲儿从穴位开始,慢慢地向周围扩散。
我就见过一个病人,他老是觉得膝盖冷,像揣着两块冰似的。
针灸师给他用烧山火手法扎了膝盖附近的穴位。
扎的时候呢,病人就说感觉有一股热气从穴位那地方慢慢往膝盖四周爬,就像小蚂蚁排着队送热乎气儿一样。
不一会儿啊,他就觉得膝盖没那么冷了,好像那两块冰开始慢慢融化了。
这烧山火的手法啊,还得根据不同的穴位、不同的人来调整。
就好比做饭,同样是炒个菜,不同的食材、不同的人的口味,你放的调料和火候都得变一变。
有的人穴位比较敏感,那你做手法的时候就得更轻柔,就像对待娇嫩的花朵一样。
有的人可能穴位感觉没那么明显,那你就得想办法把那小火苗点得更旺一点,但是又不能太过,不然就把花给烤焦了。
还有啊,这烧山火手法操作的时候,环境也有点讲究。
要是在一个冷飕飕的、通风的房间里,就像在风口上点火一样,效果可能就没那么好。
最好是在一个温暖、安静的环境里,让病人也能放松下来。
烧山火手法的探讨
烧山火手法的探讨烧山火是针刺手法中的一种补法,它以捻转、慢提急插、三进一退作为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期间,病人可感到热气随经传递,而达到温经通脉、疏散邪气、以治痹痛。
笔者运用以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肢出现皮肤欠温、肌肉松弛、行走无力等症,有着良好的效果。
然而,烧山火手法亦不是很容易掌握,能否产生热感是疗效的关键。
现将本人多年探索烧山火手法的经验介绍如下。
1选穴适当是基本条件烧山火手法的针感主要表现为热感及热感传递。
所选穴位当以人身经气所灌注最强的穴道,笔者常用的是五输穴。
针刺五输穴容易产生热感。
同时烧山火手法是以三进一退为基本手法的,入针得气后再行二度进退,中间必须有一定距离,因此应以五输穴中肌肉较厚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穴为好,在肌肉薄削的地方不宜进行烧山火手法操作。
至于针感能否按医生的意图向患处传导,是取决所取经络的经气流通方向。
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等。
以上的经气运行决定热感的传递方向,取穴时必须选在患处上源的穴位,得气后热感才能向患处传导。
2针刺时配合子午流注法人身经气流注是有一定时间性的。
十二经脉的经气在不同时间分别会在某一穴位灌注,取穴常用的是子午流注法中的纳甲法,来推算经脉气血盛衰开合情况,决定出某天、某时用什么穴位。
根据以上的方法,对每个病人推算确定出针刺时间和所取穴位,就能使针刺的热感容易获得。
3操作手法是产生热感的关键在确定以上的问题后,操作手法是很关键的。
烧山火手法的具体操作:让病人呼气,随即迅速将针刺入皮下浅层“天部”,并重按穴位周围皮肤,用力进行顺时针捻转9次,得气后,进针到可针入深度的一半,即“人部”,再用力进行顺时针捻转9次,获针感后再进入“地部”,用力顺时针捻转9次。
每次捻转时以暗力为宜,注意旋转角度不宜超过180度,回旋后再捻转。
以免银针裹缠肌肉引起滞针。
获针感后慢慢地将针提出天部。
然后反复使用以上方法,同时注意进针时针尖必须指向经气走向的方向,经过反复运用,病人渐渐地就会产生从针刺部位循经传递的热感,甚则可有全身温热感。
烧山火、透天凉的认识误区及操作要领
烧山火、透天凉的认识误区及操作要领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进行一次交流。
我是1986年离开兰州的,尽管离开有30年了,但是乡音未改,走到哪儿还是觉得咱们兰州的山水、咱们甘肃的一切是最亲的,所以口音还是有咱们西北的口音。
今天我们谈一下针灸手法,就是郑魁山老师家传的一些针灸手法。
我想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可能就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因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可以说是咱们传统的针灸复合补泻手法之大成,应该说是补泻手法的最高境界。
烧山火透天凉有客观指标《内经》中明确提出补法泻法,《素问·针解篇》讲“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就是补了以后阳气会至,所以局部会发热,泻了以后,阳气就会散开,它就会凉。
学了针灸以后,我们讲有那么多的方法是补法,那么多的方法是泻法,但是你认为补了,真的补了吗?你以为泻了,真的泻了吗?要是补了,它温度会上升的,要是泻了,它温度会下降,只有做出这么一个客观指标,大家才能认为你确实做出来了。
要是拿不出一个客观指标的话,有可能就是主观的一种想象,补并不能补进去,泻也没有泻出来,有点像画饼充饥这么一种感觉。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真正做出烧山火、透天凉的人比较少,我过去看了很多文献,能够做出比较明显的冷和热的感觉的,非常非常少。
其中看了一篇文章,是陆瘦燕老师的,他是南方的一个针灸大家了,非常有名,在谈到做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时候,提到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大概零点几摄氏度,不到一摄氏度,但是这也就相当了不起了。
郑魁山老师一上手就不一样了,最少都是两到三摄氏度的差别,有的时候甚至升高或降低超过四摄氏度,极个别的人就有这么大的感应,这确实在历史上是非常少有的针灸大师才能做得出来。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针灸手法可以产生热和冷的效果?过去我拜访了很多针灸老前辈,他们甚至是扎了几十年针的老大夫,一提起这个透天凉都不相信,说烧山火可以理解,因为扎了针有时候可以改变血液循环,而且有一个理论就是说摩擦生热,针动一动,摩擦就会生热,热了以后温度就会上升,所以很多人扎完针温度上升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很常见。
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勤加练习,人人可以掌握!
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勤加练习,人人可以掌握!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该手法源于《黄帝内经》,原书未提出“透天凉”的概念,但寓含了针刺补泻的思想,如《素问·针解》记载:“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
详述烧山火的操作方法
详述烧山火的操作方法烧山火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可以带来很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然而,山火在错误处理下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正确安全地烧山火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详述烧山火的操作方法,保证安全并享受这一活动。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进行山火。
确保该地点是远离树木、干燥的地区以及其他易燃物的地方。
最好选择一个开放的地方,确保周围没有高草或干燥的杂草。
在选址时,考虑到风向和风速也非常重要,选择逆风方向进行山火,从而减少风对火势的影响。
其次,清理山火周围的地面。
将地面上的杂草和干燥的叶子清除,以确保火势不会蔓延。
同时,要确保地面是干燥的,以便容易点燃并维持火势。
接下来,筹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物资。
这些物资包括打火机、火种、干燥的柴火和若干容器用来贮存打火机液体,以备将来使用。
在点燃火源之前,要先确保周围环境安全,无人烟或其他易燃物。
这样可以确保在点燃火源之后,火势不会蔓延到其他地方。
点火前,要确保有一个适当的防火设施。
可以在烧山火周围准备一些湿土或湿毛巾,以备将火势扑灭。
在点燃火源之前,先检查周围是否有可用的水源,这样可以在需要时快速扑灭火势。
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可以准备一些水壶或灭火器,以备不时之需。
点燃火源之前,要确保有足够的柴火用于维持火势。
干燥的柴火和小枝是点燃火源的好材料,也可以在火势发展时使用它们来维持火势,根据需要逐渐添加。
对于点火的方法,可以使用打火机或火种。
将打火机的液体喷洒在柴火上,并迅速点燃。
如果选择使用火种,可以将火种放在柴火中间,并用打火机点燃火种。
在点燃火源后,要小心观察火势的发展。
如果发现火势过大或迅速蔓延,要及时做好扑灭火势的准备。
同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避免火源过近导致灼伤。
保持山火的火势适中并控制火源的扩展非常重要。
添加适量的柴火和小枝,根据需要调整火源的大小。
同时,要小心观察周围的风向和风速,避免风对火势的影响。
在烧山火时,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切勿离开火源。
扑救森林火灾总结与反思心得
扑救森林火灾总结与反思心得森林火灾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扑救森林火灾是我们常年面临的挑战之一。
通过反思过往经验并总结教训,我们可以不断改进防火技术和应对策略,提高扑救森林火灾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加强预防措施在总结对抗森林火灾的心得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于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预防是最有效也是最经济节约资源的措施。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几点:1. 森林管理和保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森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良好状态,并进行定期巡视与检查。
及时发现并清理易燃物质,在事前消除潜在隐患。
2.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森林火灾危害性的认识与了解,并普及相应的防火知识与技能。
3.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火灾监测系统,包括使用遥感技术、气象数据和无人机等;加强火险天气预警,及时发布森林火险等级。
二、提高扑救能力除了预防措施以外,对于发生的森林火灾,我们需要尽快将其扑灭并最小化损失。
以下是一些反思和经验总结:1. 快速响应:建立健全的火情报警和指挥调度体系,确保接到报警后可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合理配置人力、物资和装备。
2. 增强专业队伍:建立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伍,并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能与水平。
吸纳专业人员加入队伍,并进行日常培训和演练。
3. 采用先进技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遥感技术、激光雷达等设备,在实战中辅助灭火行动。
三、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森林火灾具有全球性问题,国际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以下是我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认为值得反思的几点:1. 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强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协作,建立联合信息平台,共享森林火灾相关数据和经验。
2. 指导与援助:有条件的国家应该向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技术指导、装备支持和人员培训,并在必要时派遣专业队伍协助扑救。
3. 策略与政策研究:各国应当加强关于森林火灾的科学研究与交流,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火政策和措施。
“烧山火”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烧山火”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体会罗莹【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5【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烧山火;针刺;针灸;手法【作者】罗莹【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针刺疗法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现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临床报道及相关科研探讨日趋成熟,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但对针刺疗法中的某一特定手法做专门研究探讨者实不多见。
笔者将“烧山火”这一针刺手法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肤浅体会介绍如下。
1 历史渊源“烧山火”手法起源于《内经》时代,《素问·针解》、《灵枢·终始》及窦汉卿撰写的《标幽赋》中均有记载,是一种具有特定操作的复式针刺补法。
《金针赋》云:“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意在引阳气深入,使阴气外出[1]。
历代医家均认为“烧山火”手法有助于温阳散寒、温补脏腑经脉,故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类型疾病。
2 “烧山火”手法操作医者在选定穴位并常规消毒后,待患者呼气时进针,针刺得气后,将针尖慢提至原针刺深度的上1/3,即“天部”,行捻转提插手法,捻转补法,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在0.5寸左右,各施行9次;继而当患者呼气时再将针尖紧按至中1/3,即“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手法,捻转补法,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在0.5寸左右,各施行9次;再当患者呼气时将针尖紧按至下1/3,即“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手法,捻转补法,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在0.5寸左右,各施行9次。
等患者吸气时将针尖慢提至上1/3处,至此完成1度操作。
操作3度后,患者始觉局部胀麻感,待操作至9度,在患者呼气时将针重插至下1/3部留针。
此时,患者多觉患处有热感,针感强烈者觉热感自内而外上下流动源源不息。
若9度后,患者热感不显,可继续施行手法,直至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3 临床应用举隅笔者在临床中选择性的应用“烧山火”手法治疗痛经、痹症、偏瘫等病例34例,针刺过程中患者有明显热感29例,成功率达85.2%,现取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烧山火手法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烧山火手法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本文标签:中医治疗针灸治疗针灸手法针灸治疗传染病中医美容拔罐治疗外科病
烧山火是最主要的复式补泻手法之一。
在施术过程中应用本法,患者常有针下温热的感觉,由于此法能起到补的作用,故称热补法,又名烧山火。
烧山火手法的具体操作是怎样来源:吴学峰
[点击放大]
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先确定针刺深度,将其分为三等分。
当针刺于皮下后,即在应刺深度的上三分之一部(天部),用紧按慢提法提插九次;再将针刺入中三分之一部(人部),依上法紧按慢提九次;最后将针刺入下三分之一部(地部),又紧按慢提九次;然后将针一次退到上三分之一部(即从地部一次提到天部),再如前法操作。
自浅层到深层三进三退(实际是九进三退),此为一度。
可反复操作至病人觉针下有温热感为止。
出针时应快速按闭针孔。
应用此法也可结合呼吸补泻之补法,即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
第二,用捻进或速刺法将针刺入穴位,先浅后深,紧按慢提,先令气至,在患者感觉酸胀的基础上,将针向下插入一至
二分,随后右手拇指向前,边捻边按,三进一退,每操作三次为一度,一般三至五度后患者就会有热胀感若无,可依前法重复施术,出针时按揉其孔。
如遇感应迟钝者,可配合呼吸补泻,令其口呼鼻吸,呼气入针,吸气出针。
并可施震刮术,用拇指爪甲向下刮针柄20-3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证经验・通讯作者:张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西湖东街2号甘肃省肿瘤医院针灸理疗科,邮编:730050,E -mail:470708677@烧山火手法的改良方法、操作要领与运用体会张稀1,魏清琳2(1甘肃省肿瘤医院针灸理疗科,兰州 730050;2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兰州 730020)摘要:烧山火法是针灸学传统针刺手法的精髓技术,用之临床能产生显著的热效应,但由于其操作手法十分精细、微妙而复杂,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能够熟练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对传统烧山火针刺方法进行改良,简化其操作方法而热效应与临床疗效不减,本文就具体改良方法、操作要领及运用体会进行说明。
关键词:烧山火;改良;操作;体会Improvement method, operation essentials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heat-producingneedling techniqueZHANG Xi 1,WEI Qin-ling 2(1Acupuncture Physiotherapy Department of Gansu Provincial Tumor Hospital, Lanzhou 730050, China; 2The Af fi liatedHospit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20, China)Abstract: Heat-producing needling is a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technology essence,which can produce significant heat effect in clinical. But because of its fine, delicate and complex manipulation, restrict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there are few people in clinical can master i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the authors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method heat-producing needling, by simplifying the operation but the thermal effect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not decreased. This paper is describing the concrete improvement method, operation essentials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Key words: Heat-producing needling ;Improvement ;Operation; Experience烧山火是一种复式补法针刺技术,传统操作方法最早见于《针灸大全・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1],现代操作方法以《刺法灸法学》[2]规定的操作方法为代表。
典型的现代方法有两个操作要领,一是操作时须将穴处肌肉均匀分为三层,由浅入深分别称之为“天、人、地”三部;二是要依次在腧穴的“天、人、地”三部分别施以重插轻提9次(行9阳数)。
均匀分层次(天、人、地三部)施术的方法在不可视的情形下,十分复杂而难以掌握。
笔者据传统烧山火文字记载对其加以改良,简化其操作步骤,使得手法易于掌握且热效应与临床疗效均十分显著,现将改良方法、操作要领与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1. 改良方法 ①嘱患者身体尽量放松,鼻吸口呼,均匀呼吸;②待患者张口轻呼气时,医者左手拇指按压穴处肌肉,以爪切进针法快速准确将针刺入穴内,须使得气感舒适温和,勿使太过明显或强烈;③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其穴,右手拇指进前、食指退后缓慢捻动针体,保持适当得气感应;④医者左手拇指加重压力,右手拇、食指持针小幅度低频率匀速提插9次,操作时保持均匀持久悬腕力,针尖不离得气平面,患者得气感应不消失;⑤医者左手拇指继续重压穴处,右手拇、食指持针向内推按守气,始终保持针尖在得气水平处,并询问患者针下感觉,此时患者针下或远端通常会出现热感;⑥患者身体出现热感后,医者视治疗需要守气约1-2min;⑦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深吸气,医者左手以消毒棉球按压穴处,右手快速出针,重压针孔5-10s,完成结束手法。
2. 操作要领2.1 双手配合是手法操作成功的基础 无论针刺前、进针中、或拔针后均应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患者穴周肌肉,笔者经验认为双手操作对手法能否在患者身上产生热效应至关重要。
古人讲究双手操作,《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
现代针刺方法也强调押手的作用,认为可起到揣穴、准确定位、无痛针刺的目的,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但认为左手的作用不止于此,手法的成功实施,左手的作用不可小觑。
2.2 针刺操作中手法应温和轻柔 笔者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患者常诉说酸麻胀困等针刺得气感过强时热感应较弱甚至没有热感,相反,酸麻胀困等针刺得气感应温和时热感应较明显。
考虑为针感太强时患者身体紧张不适,气血运行逆乱,同时患者亦不能静心感受热流传导。
通常情况下,针尖一经刺入穴内患者即可产生得气感应,医者应注意指下感应,悉心察知,并与患者互动言语交流问询,体谅患者治疗痛苦,避免大幅度的捻转提插,尤其避免针尖在不同肌层间的反复粗暴刺激,以免造成组织刺伤及强烈针感加重患者负担。
笔者的体会是左右手所感应到的气至感可不同,有时左手指下有明显搏动感,右手可无感应;或右手针下出现向下吸纳或向上顶跳的感觉,即为气至,此时即可实施手法。
2.3 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尽量不离得气平面 笔者经验认为,改良方法单层次操作即可达到烧山火驱运气血,温经通络的目的。
而传统烧山火操作方法分“天、人、地”三层三部操作的方法程式繁琐、复杂,不易掌握,改良后的操作方法更易于年轻医师掌握并应用于临床操作,为患者服务。
2.4 起针后一定要施以关穴方法 针刺讲究进针技巧、得气方法,亦应重视拔针方法。
笔者摸索烧山火手法的操作技巧,认为治疗结束后,迅速以指按压穴处,及时关穴,有助于手法的完备实施。
临床发现有部分针刺当时热感不明显的腧穴拔针按压后热感反而出现,或留针过程中热感有所减退的部位,拔针后迅即关穴,患者热感通常会增加。
就此笔者体会到,拔针时按压穴位不仅可以防止出血,亦能够避免泄气,符合古人开合补泻法中开则泄,合则补的经验总结。
2.5 不同治疗日重复操作可提高手法的成功率 大多数患者首次治疗即有明显热感应,对于部分第一次接受手法治疗没有热感或热感应不明显的患者,治疗当日可坚持操做一遍改良方法,并适当延长守气时间,第2天治疗时再尝试操作,一般坚持2-3d 以后即可获效,笔者体会成功1次后,再操作就会比较容易,且热效应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操作时间变短,数秒钟内即可产生热感。
考虑为患者较少接受针刺治疗,经络通路不畅,初次感应较慢,随着患者经络气血的充实旺盛,热感应随之明显。
3. 运用体会3.1 师古不泥古,避免文字束缚 烧山火手法自创立至今,凡逾数千年,迄今几欲失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乃我辈后学往往为先贤文字所累,认为前贤所创大法有如神圣,吾辈唯当奉从,未敢有疑。
然而严格分“天、人、地三层,依照三进一退、一进三飞、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阖等法中的补法结合而成”[3]的方法来操作则程式过于繁杂,若一一照搬,无疑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而降低了成功的机率。
改良烧山火手法在得气平面单层次操作,患者的热效应非常显著而持久。
证明改良手法也能达到目的。
3.2 改良烧山火手法成功实施与环境温度及取穴、年龄等因素没有必然联系 梁书忠[4]认为,实施烧山火手法必须控制室温在24℃-25℃左右才能提高成功率;所选腧穴组织厚度,以能刺入1-1.5寸者为宜,过厚过簿的腧穴都不适宜。
而改良烧山火手法操作则不受环境温度与腧穴厚薄的影响,笔者体会除正确的操作方法外,与守气时间、刺激量、患者病情、体质等有关:治疗中的患者,尤其是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手法操作中适当延长守气时间,容易产生热感;接受普通针刺治疗多次的人,实施手法比首次接受针刺的人更易成功;体质偏寒或体温偏低的患者操作中更容易产生热感应。
笔者为面神经炎患者攒竹、迎香穴等面部浅表腧穴处实施改良烧山火手法,患者诉眼睑、面部甚至全身有热感,背部几欲出汗[5];剧烈痛经呕吐、出冷汗者,用改良烧山火手法治疗极易产生显著热感应;另外笔者为80岁高龄的患者实施改良烧山火手法亦有成功案例。
但病情重、敏感性差的人较难成功。
3.3 积极评价传统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 吴朝忠等[6]认为烧山火“因针刺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故有热感……此法必须是反应敏感的患者方有效应,临床上难以看出特殊作用,故不宜强行采用”。
笔者对此难以苟同。
临床表明经施术的患者热感多出现在施术部位的远端甚至全身,并非仅限于局部。
笔者针刺患者足三里穴,热感上下贯通,上可达头面后背,下可至足趾;针任脉经关元穴、气海穴,热感可传至颈前、下巴、头顶等部位,有的患者诉说腰背、手脚皆热,身体轻松舒适。
临床效果亦较明显,应用于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笔者体会到患者症状改善较普通针刺法快,认为改良烧山火手法能迅速推动患者经络气血自主运行,起到激发患者自身抗病潜能的作用。
3.4 热感、舒适感可认为是针刺得气感 针刺得气感通常被描述为酸、麻、胀、困等,针灸医生在治疗时也多以此做为得气标志。
改良烧山火手法可产生热感、舒适感,使患者更乐于接受针灸治疗,减轻患者对针刺治疗的畏惧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获得患者的认同,有利于推广针灸疗法,扩大针灸的社会影响力。
3.5 热感传导验证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古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现代研究认为经络和现代神经解剖部位有密切关系,提出了周围神经说和神经节段说两种学说[7]。
普通针刺的针感通常为隐性感传,患者的感受一般是针刺穴位处或病位处酸、麻、胀、困等,无法直接感受到气血的运行。
施以改良烧山火手法能使患者有热流传导感,笔者据患者的描述,体会经络的客观存在以及其复杂交错的关系,针刺某一个腧穴时热感不仅会循经传导,而且能够传导到其他部位,但并不以神经干的分布和支配部位来传导。
如用改良烧山火手法针刺患者足三里穴,热感能够由下肢循胃经传至躯干两侧;同样方法针刺气海穴,热感可沿任脉上传至下巴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