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高级菌物学菌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及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核生物超界(Domain Eukaryota) 原生动物界(Kingdom Protozoa) 集胞菌门(Acrasiomycota) 网柱菌门(Dictyosteliomycota) 粘菌门(Myxomycota) 原质团菌门(Plasmodiophoromycota) 假菌(类藻菌)界(Kingdom Chromista) 丝壶菌门(Hyphochytriomycota) 网粘菌门(Labyrinthulomycota) 卵菌门(Oomycota) 真菌界(Kingdom Fungi)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有丝裂孢菌物(Mitosporic Fungi)
二、命 名
l 采用 Linnaeus 的双名法以及后增加的三名法、 四名法。
如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
属名 种加词 命名人姓氏(Saccardo)
又如围小丛壳: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最初命名人 改名人
再如松木层孔菌一变种——冷杉木层孔菌:
Phellinus pini ( Thore ex Fr. ) Ames var. abietis Karst.
最早描述者 代为发表者 种的改名者 变种
或按前者描述 重新命名后发表者
(varietas)
变种命名者
l两个种名问题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与其它生物类群不同, 一种菌物可以有两个名称。一个是无性阶段名称,一 个是有性阶段名称。
二、菌物的演化
l Whittaker(1969)认为菌物起源于单细胞鞭毛 生物,有壶菌、卵菌、丝壶菌、根肿菌等7条演 化线,其中主轴为壶菌演化线:鞭毛生物 →壶 菌 → 接合菌 → 子囊菌 → 担子菌。
l余永年(1984)提出的菌物起源及演化的可能途径:
第四节 菌物的分类等级及命名
一、分类等级(阶元)
第五节 菌物分类系统及大纲
一、几个重要的菌物分类系统
1. 传统分类体系(1965年以前): 3纲(藻状菌、子囊菌、担子菌纲)1类(半知菌 类)。
2. Ainsworth et al .(1973)分类体系: l在《The Fungi:An Advanced Treatise, Vol.4》中
将菌物界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粘菌门分4纲,真 菌门分5亚门18纲68目。 l该系统近二、三十年来在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 被广泛采用。
根据Hawksworth et al.(1995),菌物所涉及 的三个界主要区别如下:
l原生动物界——异养(吞食营养)或自养(光合 作用);细胞壁在营养生长时缺,存时成分不一; 线粒体网壁(冠状突起)管状;鞭毛的茸毛非管状。
l假菌界——自养(光合或吸收营养);胞壁常含 纤维素,缺几丁质和β-葡聚糖;线粒体网壁管状; 鞭毛的茸毛管状。
第三节 菌物的起源及演化
一、菌物起源的两个学派
l菌物来自藻类:根据性器官的形态及交配方式推测,认 为菌物是失去色素并变成异养的藻类。这种起源是多元 的——鞭毛菌来自绿藻,接合菌来自接合藻,子囊菌来 自红藻,担子菌则由子囊菌演化而来。
l菌物来自原始鞭毛生物:许多菌物系统发育研究者认为 菌物来自原始的鞭毛生物。鞭毛生物的演化也是多元的 ——后生单鞭毛者演化为壶菌,前生单鞭毛的演化为丝 壶菌,双鞭毛的演化为卵菌,子囊菌由藻状菌演化而来。 现今持此观点的人居多。
3. Hawksworth et al.(1995)分类体系:
在《Ainsworth &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pi, 8th edn.》中,部分采用Cavalier-Smith(1988~1989)生物 八界系统,把菌物(广义的真菌)置于真核生物超界 中,涉及原生动物界、假菌(类藻菌)界和真菌界3界、 11门及1类,共知72065种。
二、Whittaker(1969)五界系统
生物
原核类——原核生物界(细菌、蓝藻)
单细胞——原生生物界
真核类
植物界(光合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细胞 真菌界(吸收营养)
动物界(吞食营养 )
三、陈世骧(1979)六界系统
真核总界
植物界 真菌界 动物界
原核总界 蓝藻界 细菌界
非细胞总界 —— ?病毒界
四、Cavalier-Smith(1988~1989)八界系统
第六章 菌物在生物界中的 地位及分类
第一节 菌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二、依据:通常以形态解剖学、细胞学(超微结构 等)、生理生化学(氨基酸序列、蛋白质或RNA凝胶 电泳、DNA的GC%、血清学反应、胞壁的多糖组分及 结构、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种 类、培养性状等)、生态学(寄主或基物种类、对环 境因子的要求等)特征为依据,尤以有性型的形态结 构特征为主要依据。必要时以个体发育特征和系统发 育资料等为辅助依据。对疑难或近似种类,则应根据 有关分子生物学性状和表型特征综合分析其分类地位。 目前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FLP(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DNA序列测定等较先进技术, 已愈来愈多地用于菌物鉴定和分类。
第二节 菌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一、林奈(Linnaeus,1753)两界系统 植物界——菌藻植物门(后单列为真菌门) 动物界
一、目的:世界菌物约有100~150万种,已描述 80060种,为避免混乱、便于交流,必须按较合理的 分类系统给每一种(或其他分类阶元)菌物进行命 名,并确定它在该系统中的分类地位;此外,应尽 可能指出与已知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l真菌界——异养(吸收/渗透营养);胞壁含几丁 质和β-葡聚糖;线粒体网壁扁平,鞭毛的茸毛缺 (即无茸鞭)。
4. Kirk et al. ( 2001 ) 分类体系:
即《安、比氏菌物词典》第九版的分类体系,仍 维持该书第八版的基本框架,只是取消了网柱菌门 (Dictyosteliomycota),将其降级为粘菌门下的网柱 菌纲(Dictyosteliomycetes),形成菌物3界10门1类 系统;已知菌物种数增至80060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