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高级菌物学菌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及分类

合集下载

真菌分类学讲义第一章菌物的基本概念

真菌分类学讲义第一章菌物的基本概念

主讲教师:林英任博士教授林英任,1951年11月生,男,汉族,安徽金寨人,中共党员,博士。

1974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并留校任教。

1998年于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毕业,获博士学位。

历任安徽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现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菌物研究》期刊编委,安徽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

获省首届青年科技奖,被遴选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林英任教授主要从事林木病理学、菌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讲“森林(经济林、园林植物)病理学”、“林病流行与治理”、“高级菌物学”、“拉丁文”等课程。

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

先后主持“中国真菌志·斑痣盘菌目卷研编”、”斑痣盘菌科及相关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安徽盘菌资源及其经济重要性研究”等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中国斑痣盘菌目分类研究”、“盘菌纲一新属——新齿裂菌属”、“国内新见的木本药用植物病害”、“中华猕猴桃病害及其防治”等。

合著《牯牛降科学考察集》、《果树常见病虫害防治》等。

曾获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校“九五”科技先进个人一等奖。

课程内容《高级菌物分类学》以Ainsworth et al.(1973)的分类体系为基本框架,同时参考Hawksworth et al.(1995)和Kirk et al.(2001)的有关分类主张,系统讲授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亚门及其下属各分类阶元的分类地位和鉴别特征。

此外对菌物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菌的治理和病菌、害虫天敌及食药用菌的开发利用等情况作简要介绍。

旨在学生为识别、发掘、利用和改造菌物打下良好基础。

适用学科专业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植物病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植物病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二、菌物分类系统
(一)菌物分类的目的: 根据国际上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统给
每一种菌物命名,以便交流有关菌物的各 方面的知识;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关 系,因为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生物学特性 也相似
(二)分类系统:
1. Ainsworth系统(1973):采用Whittaker的五 界系统,将所有菌物归于真菌界,并将真菌界
MycoBank
MycoBank /
MycoBank
/Biolomics.aspx?Table =Mycobank
MycoBank
/Biolomics.aspx?Table =Mycobank
6)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etes) 黑粉菌亚门(Ustilaginomycotina) 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
小结
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在生物八界 分类系统中,菌物被分别归入原生动物界、 假菌界和真菌界中
菌物分类系统是根据菌物在形态、生理、 生化、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 学等多方面的特征建立起来的
第三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主要从事亚热带地区木材腐朽菌(多孔菌目)和炭疽菌的 多样性、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研究
一、菌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传统的两界分类系统:林奈( Linnaeus, 1753)─ 瑞典人 动物界:各种动物 植物界:藻菌植物、苔藓植物、蕨类
植物和种子植物四个门 此后有一些变化:
纲(Class) 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目(Order) 锈菌目Uredinales 科(Family)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属(Genus) 柄锈菌属 Puccinia 种(Species) 禾谷种 gramini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种(Variety) 小麦变种 var. tritici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本 原生生物界 书
黏菌门 原质菌门
根肿菌纲
用 藻菌界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卵菌门
卵菌纲
的分类系统)
分 菌物界(本书基本采用的还是Ainsworth 类 系
壶菌门
壶菌纲
接合菌门
接合菌纲 毛菌纲

采用的是2001年 <菌物辞典> 第九版的分界地位
Smith,1981,1988)将细胞生物分为八界, 创立了八界系统学说。
1995年出版的《菌物词典》 (第8版)接受 了八个界的系统。
生物八界系统
古细菌界 Archaebacteria 真细菌界 Eubacteria 古动物界 Alveolates 原生生物界 Protozoa* 假菌界 Chromista* 真菌界 Fungi* 植物界 Plantae 动物界 Animlia
2001年出版的《菌物词典》 (第9版)与(第8版)相 似,但有如下变动: 1、将藻物界的卵菌门4个目增加到12个目。 2、将子囊菌分为8个纲,56个目。 3、担子菌门下取消了冬孢菌纲,设立了锈菌纲。 4、取消了“有丝分裂孢子真菌”的名称,改用 “无性态真菌”。
八界系统
菌物分类的多界系统
本 菌物界(本书基本采用的还是Ainsworth
子囊菌门
的分类系统)


的 分 类 系

半子囊菌纲 不整囊菌纲 核菌纲 虫囊菌纲 盘菌纲 腔菌纲
担子菌门
腹菌纲 层菌纲 冬孢菌纲
半知菌类(无性态菌物)
芽孢纲 丝孢纲 腔孢纲

采用的是2001年 <菌物辞典> 第九版的分界地位

3-分类-菌物界各门

3-分类-菌物界各门
料的称为腐生。 ① 专性寄生specific parasitism: 只能营寄生生活的。 ② 专性腐生specific saprophytism: 只能营腐生生活的。 ③ 兼性腐生facultative saprophytic: 以寄生为主兼营腐生的。 ④ 兼性寄生facultative parasitic: 以腐生为主兼营寄生的。
l (2) 粘菌是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群生物。 粘菌大多数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的地方,在腐
木上、落叶上或其它湿润的有机物上。 l (3)约500种。大多数粘菌为腐生菌,无直接的经济意
义,只有极少数粘菌寄生在经济植物上,危害寄主。
一、粘菌门
发网菌属Stemonitis,属于粘菌纲:
有真正的变形体,通常产生具鞭毛的游动细胞,子实体的外 表有一层包被包围着孢子。
l (3) 无性生殖。游动孢子具有等长的双鞭毛,茸鞭在 前,尾鞭在后。
l (4) 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产生的合子称卵孢子, 卵菌因而得名。
l (5) 在核循环、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合成酶 沉 降 图 型 、 DNA 的 GC( 鸟 嘌 呤 、 胞 嘧 啶 ) 百 分 比 , 25s RNA分子量、细微形态结构特征等方面,卵菌与真菌有 本质的区别。亦即在“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分 子生物学”等方面不同于真菌。
孢子植物学
概念、主要特征、生态意义、系统地位
廖文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1年2月19日-7月14日
研究生课程:《孢子植物学》讲义
第二章 菌 物
l 菌物概论 l 粘菌门 l 卵菌门 l 真菌门 l 菌物的起源和演化 l 菌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菌物概论
1、菌物界的建立 l (1) 1753年, 林奈(Linneaus)将生物界划分为两个界, 即:

3-分类-菌物界各门

3-分类-菌物界各门
菌核有组织的分化,外层为拟薄壁组织, 内部为疏丝组织,有的菌核无分化现象。菌核 中贮有丰富的养分,对于干燥和高、低温度抵 抗力很高,是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眼体,在条件 适宜时,可以萌发为菌丝体或产生子实体,如 茯苓。
4、真菌的繁殖
l (1) 营养繁殖: 菌丝断裂、细胞分裂、形成特殊的繁殖细胞。
① 芽生孢子blastospore: 从营养细胞出芽形成,芽生孢子脱离母体 后,即长成1个新的个体。 ② 厚壁孢子chlamydospore: 是菌丝中个别细 胞膨大形成的休眼孢子,其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在渡过不良环境 后再萌发为菌丝体。 ③ 节孢子(arthrospore): 是由菌丝细胞的依次断裂 形成。
植物界、动物界。
二界分类系统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仍 沿用至今, 它含有一个普通的、广泛意义。
l (2) 1969年, 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五界系统,即: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
物界。 其中, 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光合作
用、自养、异养、蚕食等)分为3界: 植 物 界 Plantae 、 真 菌 界 Fungi 、 动 物 界
各1条。 l (3) 有性生殖, 产生静配子, 卵配。
卵囊中具有1个或数个卵。
二、卵菌门 Oomycota
1、卵菌门与真菌门的区别
l (1) 卵 菌 营养菌丝无分隔,仅在繁殖时基部出现横 隔,与低等真菌相似。菌体与大多数真菌一样,为分 枝的丝状体,称菌丝体(mycelium)。
l (2) 细胞壁多含纤维素、半纤维素,而真菌门细胞壁 多含几丁质。
Animalia。
l (3) 1993年, 在全国菌物学会上,裘维蕃院士认为早期将“Fungi” 翻释为“真菌界”是一个错误,应译为: 菌物界。 fungi, i, m. 磨菇。

2-2菌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2-2菌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 命名起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981) 菌物和植物的命名起点都是 1753年5月1日。
• 合格发表:有拉丁文描述;清晰的照片或 绘图;发表在正式的刊物上;必需保存模 式标本(type)。
• 优先权:第一个发表的具有优先权,其它 以后发表的名称都是该名称的异名 (synonym)。
真菌界分类检索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存在 粘菌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缺乏2(真菌门) 2. 有能动细胞(游动孢子),有性孢子为卵孢子
鞭毛菌亚门 2.无能动细胞 3 3.具有性阶段 4 3. 缺有性阶段 半知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接合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担子菌亚门
• 学名需改动,建立新组合时,将原定名人 用括号括起来。
• 一种菌物只能有一个学名,对于半知菌 的允许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采用不同的 学名。
• 学名用拉丁文书写,采用双名法命名: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如:Puccinia graminis Pers.
Puccinia recondida Rob. et. Desm.
型: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变种(variety,var. ):不同群体有形态差异和对寄主科\属的选择性
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小麦禾柄锈菌(P.graminis var. tritici) 燕麦禾柄锈菌(P.graminis var. avenae)
专化型(forma specialis, f.sp.)不同群体无形态差异,对寄主科\属具选择性
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菌物分类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真菌的分类、命名和归类。

真菌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体,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生命周期。

通过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态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真菌的分类根据传统分类体系,真菌被分为四个主要的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线形菌门。

而根据现代分类系统的研究,真菌还包括霉菌、酵母菌以及其他特殊种群。

接合菌门接合菌门包括了许多常见的真菌,如黑曲霉、纹枯黑曲霉、表生豆状短梗孢等。

这类真菌的生殖方式是通过产生具有性实体的接合孢子来进行繁殖。

担子菌门担子菌门是真菌中最大的一个门,包括了大多数的蘑菇、伞菌和鹅膏菌等。

这类真菌的特点是其菌盖上携带有担子,担子通过生殖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

子囊菌门子囊菌门是指通过产生子囊来进行繁殖的真菌。

这类真菌包括了草地黑粉菌、弯孢黑霉等。

子囊菌类真菌的子囊可以在其子囊床上产生子囊孢子。

线形菌门线形菌门中包括了一类特殊的真菌,它们以产生分生子的链状结构为特征,如硬麴霉、黑链麴霉等。

霉菌霉菌是一类不完全真菌,与其他真菌相比,它们的生殖方式相对简单,常常通过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分类相对较为复杂,可以根据其菌丝结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进行分类。

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它们以产生芽孢进行繁殖,并且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过程。

酵母菌的分类一般根据其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特点进行划分。

真菌分类的意义真菌的分类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不同的真菌物种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态特点和遗传特征,通过分类可以清晰地描述和比较这些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真菌的分类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真菌是病原体或者产生毒素的,它们会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态习性、生活史和致病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真菌相关的疾病。

第十三章真菌的分类学地位(普通真菌学)

第十三章真菌的分类学地位(普通真菌学)

(3)Alexopoulus(1979)的系统 ( )
①裸菌门 ②鞭毛菌门 ③无鞭毛菌门
(4)Smith(1995)的系统 ( )
①壶菌门、 ②接合菌门、 ③子囊菌门、 ④担子菌门、 ⑤半知菌类 壶菌门、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真菌界的5 真菌界的5个门 真菌界5 真菌界5个门的主要特征 门
一、真菌DNA碱基的分类鉴定 通过测定不同真菌DNA的四个碱基中A、G、 C、T的组成来鉴定真菌,在真菌分类中有两 个作用 1、可以鉴定真菌的种、属 2、可以作为判定真菌科属间的亲缘关系的 参考标准
二、核酸分析技术
基于Southern 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1、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及凝胶电泳分离不同 的生物DNA分子,然后用经标记的特异DNA探 针与之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 素显色技术来揭示DNA的多态性,主要有RFLP 和VNTR。
真菌界(五界系统) 真菌界(五界系统)
《The Dictionary of Fungi, 1983》
粘菌门(Myxomycota)---7个纲 粘菌门(Myxomycota)---7 真菌门(Eumycota)---5个亚门 真菌门(Eumycota)---5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3个纲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2个纲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5个纲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3个纲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3个纲
壶 菌 接合菌 子囊菌 担子菌 半知菌
营 养 体
无性繁殖
有性生殖
原质团或没有隔 休眠孢子囊或 游动孢子 膜的菌丝体 卵孢子 菌丝体,典型的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没有隔膜 有隔膜的菌丝体, 分生孢子等 子囊孢子 少数是单细胞 有隔膜的菌丝体 有隔膜的菌丝体 或单细胞 不发达 担孢子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菌物分类学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和描述真菌的分类、系统演化和多样性。

真菌是由真菌界中的不同种类组成的一类生物。

它们在生物界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界别,与动植物不同。

历史背景菌物分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开始注意到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差异。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通过对真菌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学特征的研究,不断完善了菌物分类系统。

分类原则菌物分类学的主要原则是基于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学性质和生态习性来划分不同的分类单位。

真菌的分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级: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每个层级都有一组特定的特征和描述,以帮助科学家准确地确定和描述不同的真菌。

分类单元界真菌界是菌物分类学中最高的分类单位,包括所有真菌的物种。

真菌界的特点是它们是真核生物,并且没有细胞壁。

门在真菌界中,真菌按照其特定特征被划分为不同的门。

不同的门在形态学特征、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上都有所不同。

纲门下的真菌根据其共同的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纲。

不同的纲通常具有不同的形态、生长方式和生成孢子的方式。

目纲下的真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被进一步划分为目。

目通常表示一类真菌的共同特征集合。

科目下的真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被划分为科。

科主要用于描述不同菌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属科下的真菌根据其更具体的特征被划分为属。

属是描述真菌相对较小的分类单位,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种属之间的特征差异。

种属下的真菌根据其特定的特征被划分为种。

种是描述真菌最小分类单位,表示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征的真菌个体。

分类方法菌物分类学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确定真菌的分类单位。

这些方法包括形态学研究、解剖学特征观察、遗传学分析、生态学特征比较以及分子系统演化研究。

形态学研究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菌丝的形态、菌盖、菌褶、菌蓋以及孢子等特征,科学家能够精确地描述不同真菌。

解剖学特征观察是通过对菌丝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以确定真菌的分类单位。

真菌的分类地位菌物界(真核生物).

真菌的分类地位菌物界(真核生物).

2-3 真菌一、真菌的分類地位:菌物界(真核生物)。

二、真菌的基本構造:一般有絲狀構造,稱為菌絲,酵母菌除外。

三、真菌的營養方式:行異營生活,藉由菌絲汲取外界的養分。

腐生:分泌酵素至體外,將動植物的遺骸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再汲取作為養分饰演生態系中的分解者。

寄生:直接汲取寄主的養分,比如:惹起人類皮膚癬的病原體。

四、真菌的生殖方式:分為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真菌的種類甚多,分布甚廣,常見的種類有黴菌、酵母菌和蕈類。

2-3.1 黴菌一、黴菌的定義:惹起有機物發黴的真菌統稱為黴菌。

許多有機物裸露在潮濕而溫暖的空氣中,常會發生縱橫交錯的絨毛狀菌絲,這種情況俗稱發黴。

二、黴菌的分布:黴菌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廣,常在含有醣類豐富的食品中,比如:麵包、水果及蔬菜等。

三、黴菌的營養方式:行異營生活,以腐生或寄生的方式汲取養分。

四、黑黴菌的簡介:1.黑黴菌常見於陳腐的麵包、水果或蔬菜上。

2.黑黴菌的主要構造:菌絲:呈白色,無近邻且多核。

爬行菌絲:較粗而橫走於附著物上,可行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 )。

根狀菌絲:可伸入附著物中汲取水分和養分(分泌酵素分解有機物)。

直立菌絲:可行孢子生殖菌絲頂端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內細胞經有絲分裂產生黑色孢子,孢子成熟後經分布萌發成菌絲。

孢子:成熟時呈黑色,故名黑黴菌,孢子具厚璧,能够抵挡乾旱的環境。

3.黑黴菌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孢子生殖,由直立菌絲頂端產生孢子囊,成熟後釋出大批孢子。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過程以下:相鄰正負交配型的菌絲相互相對長出短側枝。

雙方短側枝頂端相互接觸時,側枝產生橫壁。

兩側枝接觸處的細胞壁融解。

雙方短側枝的細胞質和細胞核便融為一體,形成 2N 的合子合子在適當環境中萌發,經減數分裂而產生1N菌絲。

4.黑黴菌適應陸生環境的條件:黑黴菌的孢子和合子都拥有厚壁。

根狀菌絲可汲取水分和養分。

有性生殖的過程不需要水當媒介。

五、青黴菌的簡介:1.青黴菌常見於果實、蔬菜和皮革的表面2.青黴菌的主要構造:菌絲:呈白色,有近邻為單核。

菌物生态学

菌物生态学

菌物生态学菌物生态学是研究真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多样性、相互关系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真菌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菌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一、菌物的分布与多样性菌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找到。

它们既存在于陆地上,也存在于水中。

真菌的多样性非常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物种超过100万种,而实际的物种数量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不同的真菌物种在不同的生境中有着不同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这也是菌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菌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菌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菌物与植物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例如菌根共生。

菌根是指真菌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结构,它能够增加植物的吸收面积和吸收能力,同时真菌也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有机物质。

此外,真菌还可以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如与昆虫形成共生关系,例如蚁菌共生。

蚁菌共生是指真菌与蚂蚁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蚂蚁为真菌提供保护和营养物质,而真菌为蚂蚁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三、菌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菌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真菌在分解有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中的养分释放出来,使其再次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

此外,真菌还可以通过分泌酶来改变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另外,真菌还能够与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四、菌物与人类的关系菌物不仅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稳定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真菌在食品加工和制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酵母菌在酿酒和面包制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生产也离不开真菌的参与。

此外,真菌还可以作为生物农药来控制害虫和病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另外,真菌还具有一定的环境修复能力,能够分解和吸收有机污染物,净化环境。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如何分类你知道吗?你对细菌的分类了解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细菌的分类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一)细菌与原核生物界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支原体归属于原核生物界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二)真菌与真菌界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真菌界(三)病毒与病毒界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归属于病毒界病毒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科、属、种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一)细菌的分类单位细菌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形态学和生理学*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

标准菌株: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标准菌株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二)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属名(名词大写)+种名(形容词小写)(印刷用斜体)例: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中文名:种名+属名例:结核分枝杆菌(三)细菌的分类系统目前*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

也有采用CDC(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1.传统分类法原则:生物的基本*质主次原则。

按细胞形态、革兰染**、鞭毛及代谢特点作为较高一级分类依据。

科、属、种的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和抗原结构。

2.数值分类法原则:细菌的基本*质同等重要原则采用标准化、成品化和配套生化反应试剂条,检测细菌的数十个生理生化特*。

*阳*结果—数字—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比较、测定相似度—区分细菌的种群—确定细菌亲缘关系(二)遗传学分类法以细菌的核*、蛋白质等在组成上的同源程度分类。

目前较为稳定的遗传学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1.DNAG+Cmol测定,简称G-C比。

13-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其分类

13-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其分类


( 2) 真菌的营养体大都是单倍体,卵菌的营养体是二倍体,其 中少数卵菌的体细胞是多倍体。 ( 3)卵菌的减数分裂时期与真菌其他各纲不同,是在配囊配合 时进行的。当双倍体菌丝分化形成雄器和藏卵器后,减数分裂在 雄器和藏卵器中发生。由受精的卵球发育成二倍体的卵孢子,单 倍体时期甚短。


( 4)对真菌赖氨酸的合成的研究揭示出两种途径,即二氨基庚 二酸( DAP)和α-氨基己二酸( AAA)途径。绝大多数真菌都 通过 AAA途径合成赖氨酸,仅有卵菌纲的真菌是通过 DAP途径合 成赖氨酸,显示了卵菌纲与绝大多数真菌的差异。
无性繁殖
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等 不发达
有性生殖
休眠孢子囊或 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
3、真菌起源与演化 (1)所有真菌都是由水生鞭毛生物进化而来,多承认。 (2)有人说由藻类失去叶绿素退化而成。
鞭毛菌 接合菌 子囊菌 担子菌 半知菌
目前认为真菌演化的主轴路线:鞭毛生物→壶菌 →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
涉及真菌的有三个界: 藻物界( Chromista):卵菌 丝壶菌。 原生动物界(Protozoa):粘 菌、根肿菌。 真菌界(Fungi):其他真菌, 狭义真菌。
1
真菌的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亚 门 营 养 体
原质团或没有隔 膜的菌丝体 菌丝体,典型的 没有隔膜 有隔膜的菌丝 体,少数是单细 胞 有隔膜的菌丝体 有隔膜的菌丝体 或单细胞
思考题
1. 真菌在五界系统和八界系统中的地位; 2. 当前真菌鉴定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原理; 3. 本书采用的真菌分类系统中包括哪些门。 4. 卵菌纲分类地位演变的依据。
3
真菌界分类检索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存在粘菌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缺乏 2(真菌门) 2. 有能动细胞(游动孢子),有性孢子为卵孢子 鞭毛菌亚门 2.无能动细胞 3 3.具有性阶段 4 3. 缺有性阶段 半知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子囊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接合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担子菌亚门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

1974年,Leedale提出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
动物界
原始生物界
植物界
菌界
五界系统
1969年,R.H.Whittaker在Science上发表 《生物界级分类的新观点》中提出五界学说, 影响很大。
动物界 植物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真菌界
六界系统
1949年,Jahn提出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 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1977年,我国王大耜也提出病毒界; 1996年,美国的P.H.Raven等提出六界系统。
16S rRNA ——“分子尺”或“分子计时器”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 rRNA分子中,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 域、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适用于进 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 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16S rRNA ——“分子尺”或“分子计时器”
真 菌 界 的 几 种 分 类 系 统
第三节 菌物分类的依据
一、表型特征
• 1.形态 • 2.超微结构 • 3.生物化学 • 5.核酸序列 • 6.其他
• 1.形态:

菌体的基本外形

产孢结构

孢子的种类、形状、颜色、大小

总体形态特征
• 2.超微结构

鞭毛•细胞核分裂源自•子囊壁结构•
分生孢子个体发育
动物界 植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真细菌界 古细菌界
八界系统
Cavaliver-Smith ( 1981 , 1988 ) 提 出 八 界 系统,1995年《真菌字典》(第八版)接受 了八个界的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胆藻界、真菌界、 眼虫动物界、藻物界、动物界、绿色植物界。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界
1969年、R.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 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即
原核生物界(Kingdom Monera) 、 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 植物界(Kingdom P1antae)、 真菌界(Kingdom Fungi) 、 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
2.“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Ainsworth分类系统)
该系统由—安斯沃司(G.C.Ainsworth)等人创立。他在1966年 和1971年提出将真菌门分为5个亚门。该系统废除了“三纲一 类”系统中的藻状菌纲,创建了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系统被世界各国菌物学家广泛接受和 采用,在我国教科书或专著上也广为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该 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惠特克(Whittaker)的生物五界系统, 将菌物独立为界(菌物界),包括黏菌门和真菌门两大类群的菌物。
本 原生生物界 书
黏菌门 原质菌门
根肿菌纲
用 藻界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卵菌门
卵菌纲
的分类系统)
分 菌物界(本书基本采用的还是Ainsworth 类 系
壶菌门
壶菌纲
接合菌门
接合菌纲 毛菌纲

采用的是2001年 <菌物辞典> 第九版的分界地位
1. “三纲一类”的分类系统
藻状菌纲(phycomycetes):菌丝体无隔,或者 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体,有性阶段形成休眠孢子囊或 接合孢子。 子囊菌纲(Ascomycetes):菌丝有隔,有性阶段 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菌丝有隔,有性 阶段形成担孢子。 半知菌类(Fangi imperfect deuteromycetes):菌丝有隔,未发现有性孢子。

菌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菌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菌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菌物学是关于真菌的学科,它是生命科学中研究范围最广的其中一种学科。

菌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真菌的分类、形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菌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也不断得到了提升和拓展。

一、分子技术在菌物学中的应用分子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对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技术。

在菌物学研究中,分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分子技术,人们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菌类的种类、亲缘关系和生长环境等。

例如,通过基于rDNA序列的分析方法,生物学家可以对真菌进行准确的分类和鉴定。

二、真菌的生态学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机质分解中,真菌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微生物。

它们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并促进其他植物的生存。

很多真菌种类是与植物紧密联系的。

例如,一些真菌与根系互生,互利共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三、菌物学在生物制药上的应用土壤中有很多种有益的真菌,这些真菌可以分泌出一些物质,对人类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分泌出一种叫做溶血素的物质,当我们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就会出现溃烂和炎症。

而一些古老的真菌则可提供生物活性物质作为抗生素。

四、其他应用除了上述与生态学和生物制药的联系,菌物学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菌物学还可以研究真菌在食品加工和酿造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在饮食中,我们经常会吃到真菌菌丝体,如酵母菌丝体等。

总的来说,菌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分子技术的应用使分类鉴定更加准确,真菌在生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菌物学在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提高,未来菌物学将继续发展并为人类生活更好地服务。

研究生高级菌物学第五章 菌物的生理、生态及次生代谢产物

研究生高级菌物学第五章  菌物的生理、生态及次生代谢产物

葡萄单轴霉
葡萄霜霉病
克林顿钩丝壳
朴树白粉病
马格栅锈菌
毛白杨锈病
l异养菌物的少数种类可与自养生物(如某些植物根、藻类) 共生(实际为相互寄生),而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体。如菌 根、地衣。
三、对养分的吸收
1.吸收的动力:是靠菌丝或吸器的渗透作用实现的。
其细胞渗透压高于寄主细胞2~5倍甚至更高,曲 霉属等部分种能在渗透压高达100个大气压的基 物中生长。 2.酶的作用:分泌的细胞外酶多系水解酶类,可将 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溶于水后方被吸收利用。例如:
l 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 分解中胶层、破
坏细胞壁 → 细胞组织坏死 → 斑点;
l纤维素酶、木素酶 → 分解木质部纤维素、木素 → 褐色或白色腐朽。 l胞外酶种类的多少,决定着菌物所利用物质的多少。 腐生性较强的菌类,酶种类亦多,可利用物质多,寄 主范围也广;反之亦反。
第二节 菌物的生长发育
3. 湿度及水分:大多喜高湿度,孢子萌发需95%以
上相湿甚至水滴,菌丝生长75%左右相湿较宜。 白粉菌无性孢子(其含水量可达70%)可在干旱 条件下萌发。 4. 光照: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在光照、黑暗条件均 生长良好,但有些菌种在形成子实体或产孢时需 光照的刺激,否则子实体畸形或不产孢。 5. 酸碱度:大多喜在微酸性基质中生长,最适pH 值5.5~6.5。但一般在pH 3~9范围内都能生长。
第四节 菌物对环境的要求与适应
一、对环境的要求
1. 氧气:大多是好气性的,在液体深层培养时需要通 气。 2. 温度:分喜温菌、嗜热菌和耐冷菌三类。大多为前 者,生长最适温度一般18~25℃,耐低温而对高温 敏感;落叶松癌肿病菌最适温度15℃,范围2~25℃, 为耐冷菌;某些粪生菌可在50℃下生长,为嗜热菌。

第八章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其分类

第八章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其分类

第八章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其分类在古老的两界系统中,认为真菌和细菌都有细胞壁而不能运动,传统上归于植物界,称为原叶体植物。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观察,越来越认识到生物有机体结构的层次现象,非细胞形态到细胞形态、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显示着生物进化的阶段历程。

另一方面,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三大营养类型,动物(摄食)、植物(光合)、真菌(吸收)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愈来愈受到分类学家的重视。

第一节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在古老的林奈两界系统(1735)中,真菌属于植物界真菌门。

从林奈时代直到20世纪50年代,二百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基本没有变化。

Hogg(l860)和Haeckel (1866)先后建立—个由低等生物组成的第三界一一原生生物界,包括所有的单细胞生物、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

这个三界系统把生物划分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后来Hackel注意到无核细胞和有核细胞的区别,他把无核的细菌和蓝藻另立一类,称为“无核类”(Monera),但仍保留在原生生物界内。

Copeland (1938,1956)进一步把“无核类”分出独立为界,建立一个四界的分类系统,即菌界(细菌和蓝藻)、原生生物界(真菌和一部分藻类)、植物界和动物界。

wittaker(1959)采用了另一种四界分类;原生生物界(细菌、蓝藻、原生动物、真菌界、植物界(包括绿藻和红藻)和动物界。

Wittaker(1969)把四界系统又发展为五界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纵横统一的系统(图13-1),在纵的方面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阶段,即无细胞生物→原核单胞生物→真核(单胞→多胞)生物。

在横的方面显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即光合作用的植物,吸收营养的真菌和摄食的动物。

目前这个系统已经在生物学和真菌学的教科书中被普遍采用。

随着多界分类的发展,又出现了界上增级的趋向。

我国胡先肃(1965)把生物首先分为两大类,称Suprastatus,地位处于界级之上,相当于总界。

最新研究生高级菌物学第六章-菌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及分类讲课稿精品课件

最新研究生高级菌物学第六章-菌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及分类讲课稿精品课件
第二十二页,共28页。
4. Kirk et al. ( 2001 ) 分类(fēn lèi)体系:
即《安、比氏菌物词典》第九版的分类体系,仍维持 该书第八版的基本框架,只是取消了网柱菌门 (Dictyosteliomycota),将其降级为粘菌门下(ménxià)的 网柱菌纲(Dictyosteliomycetes),形成菌物3界10门1类 系统;已知菌物种数增至80060种。
囊菌)归入子囊菌门。
l 该系统在美国等国近年使用较多。
第二十五页,共28页。
二、本课程(kèchéng)采用的分类体系 本课程以Ainsworth et al.(1973)的分类体系 为基本框架,同时参考Hawksworth et al.(1995) 和Kirk et al.(2001)的若干先进分类主张,系统 讲授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亚门 及其下属各分类阶元的分类地位和鉴别(jiànbié)特 征。
第十页,jí)及命 名
一、分类(fēn lèi)等级 (阶元)
第十一页,共28页。
第十二页,共28页。
二、命 名
l 采用 Liaes 的双名sha a 法以及后增加的三名法、
四名法。
如齐整小核菌:
Scleroti Sacc .
属名 姓氏Saccardo
rolfsii
种加词
命名人
又如围小丛壳: Gloerella cilata Stoe. Spald. et Schrek
第十三页,共28页。
Ph再el如lin松us木pi(nsiō(nTɡhmorùe)层e孔x 菌一F变r. )种—A—m冷es杉 var. abietis
Karst.
木层孔菌:
变种
真核总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菌物的起源及演化
一、菌物起源的两个学派
l菌物来自藻类:根据性器官的形态及交配方式推测,认 为菌物是失去色素并变成异养的藻类。这种起源是多元 的——鞭毛菌来自绿藻,接合菌来自接合藻,子囊菌来 自红藻,担子菌则由子囊菌演化而来。
l菌物来自原始鞭毛生物:许多菌物系统发育研究者认为 菌物来自原始的鞭毛生物。鞭毛生物的演化也是多元的 ——后生单鞭毛者演化为壶菌,前生单鞭毛的演化为丝 壶菌,双鞭毛的演化为卵菌,子囊菌由藻状菌演化而来。 现今持此观点的人居多。
3. Hawksworth et al.(1995)分类体系:
在《Ainsworth &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pi, 8th edn.》中,部分采用Cavalier-Smith(1988~1989)生物 八界系统,把菌物(广义的真菌)置于真核生物超界 中,涉及原生动物界、假菌(类藻菌)界和真菌界3界、 11门及1类,共知72065种。
根据Hawksworth et al.(1995),菌物所涉及 的三个界主要区别如下:
l原生动物界——异养(吞食营养)或自养(光合 作用);细胞壁在营养生长时缺,存时成分不一; 线粒体网壁(冠状突起)管状;鞭毛的茸毛非管状。
l假菌界——自养(光合或吸收营养);胞壁常含 纤维素,缺几丁质和β-葡聚糖;线粒体网壁管状; 鞭毛的茸毛管状。
第六章 菌物在生物界中的 地位及分类
第一节 菌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二、依据:通常以形态解剖学、细胞学(超微结构 等)、生理生化学(氨基酸序列、蛋白质或RNA凝胶 电泳、DNA的GC%、血清学反应、胞壁的多糖组分及 结构、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种 类、培养性状等)、生态学(寄主或基物种类、对环 境因子的要求等)特征为依据,尤以有性型的形态结 构特征为主要依据。必要时以个体发育特征和系统发 育资料等为辅助依据。对疑难或近似种类,则应根据 有关分子生物学性状和表型特征综合分析其分类地位。 目前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FLP(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DNA序列测定等较先进技术, 已愈来愈多地用于菌物鉴定和分类。
二、命 名
l 采用 Linnaeus 的双名法以及后增加的三名法、 四名法。
如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属名 种加词 命名人姓氏(Saccardo)
又如围小丛壳: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第二节 菌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一、林奈(Linnaeus,1753)两界系统 植物界——菌藻植物门(后单列为真菌门) 动物界
一、目的:世界菌物约有100~150万种,已描述 80060种,为避免混乱、便于交流,必须按较合理的 分类系统给每一种(或其他分类阶元)菌物进行命 名,并确定它在该系统中的分类地位;此外,应尽 可能指出与已知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l真菌界——异养(吸收/渗透营养);胞壁含几丁 质和β-葡聚糖;线粒体网壁扁平,鞭毛的茸毛缺 (即无茸鞭)。
4. Kirk et al. ( 2001 ) 分类体系:
即《安、比氏菌物词典》第九版的分类体系,仍 维持该书第八版的基本框架,只是取消了网柱菌门 (Dictyosteliomycota),将其降级为粘菌门下的网柱 菌纲(Dictyosteliomycetes),形成菌物3界10门1类 系统;已知菌物种数增至80060种。
第五节 菌物分类系统及大纲
一、几个重要的菌物分类系统
1. 传统分类体系(1965年以前): 3纲(藻状菌、子囊菌、担子菌纲)1类(半知菌 类)。
2. Ainsworth et al .(1973)分类体系: l在《The Fungi:An Advanced Treatise, Vol.4》中
将菌物界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粘菌门分4纲,真 菌门分5亚门18纲68目。 l该系统近二、三十年来在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 被广泛采用。
二、Whittaker(1969)五界系统
生物
原核类——原核生物界(细菌、蓝藻)
单细胞——原生生物界
真核类
植物界(光合作用)
多细胞 真菌界(吸收营养)
动物界(吞食营养 )
三、陈世骧(1979)六界系统
真核总界
植物界 真菌界 动物界
原核总界 蓝藻界 细菌界
非细胞总界 —— ?病毒界
四、Cavalier-Smith(1988~1989)八界系统
真核生物超界(Domain Eukaryota) 原生动物界(Kingdom Protozoa) 集胞菌门(Acrasiomycota) 网柱菌门(Dictyosteliomycota) 粘菌门(Myxomycota) 原质团菌门(Plasmodiophoromycota) 假菌(类藻菌)界(Kingdom Chromista) 丝壶菌门(Hyphochytriomycota) 网粘菌门(Labyrinthulomycota) 卵菌门(Oomycota) 真菌界(Kingdom Fungi)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有丝裂孢菌物(Mitosporic Fungi)
最初命名人 改名人
再如松木层孔菌一变种——冷杉木层孔菌:
Phellinus pini ( Thore ex Fr. ) Ames var. abietis Karst.
最早描述者 代为发表者 种的改名者 变种
或按前者描述 重新命名后发表者
(varietas)
变种命名者
l两个种名问题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与其它生物类群不同, 一种菌物可以有两个名称。一个是无性阶段名称,一 个是有性阶段名称。
二、菌物的演化
l Whittaker(1969)认为菌物起源于单细胞鞭毛 生物,有壶菌、卵菌、丝壶菌、根肿菌等7条演 化线,其中主轴为壶菌演化线:鞭毛生物 →壶 菌 → 接合菌 → 子囊菌 → 担子菌。
l余永年(1984)提出的菌物起源及演化的可能途径:
第四节 菌物的分类等级及命名
一、分类等级(阶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