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菌物分类学新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蘑菇图像分类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蘑菇图像分类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蘑菇图像分类研究作者:肖杰文赵铖博李欣洁刘钟钰庞博杨彝华王建新来源:《软件工程》2020年第07期摘要:为了解决蘑菇图像分类的问题,实现野生菌毒性快速识别,以7种蘑菇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蘑菇图像分类的方法。

所提出的分类方法在考虑了自然场景图像的特点下,利用图像像素信息进行特征提取,提取到的特征向量具有可辨别性、独立性和鲁棒性;轻量级ShuffleNetV2模型与作为其他常用CNN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

实验表明,基于ShuffleNetV2的蘑菇分类模型的Top-1准确率为55.18%,Top-5准确率为93.55%,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蘑菇图像分类困难的问题。

未来结合移动设备和嵌入式开发,将能够用于自然环境下野生菌的自动分类,为蘑菇产业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深度学习;图像分类;蘑菇;卷积神经网络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 of mushroom image classification and facilitate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wild mushroom toxicity, a method of mushroom imag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is proposed for seven kinds of mushrooms. 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scene images and uses image pixel information for feature extraction. The extracted feature vectors are distinguishable, independent and robust; the lightweight ShuffleNetV2 model is used and has higher accuracy compared with other commonly used models such as CNN.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shroom class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ShuffleNetV2 has a Top-1 accuracy of 55.18% and a Top-5 accuracy of 93.55%, which can solve,to some extent, the difficulty of mushroom image classification. If combined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embedde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can be used for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wild fungi in natural environments.Keywords: deep learning; image classification; mushroom;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1 引言(Introduction)蘑菇又稱大型真菌,野生的蘑菇也称野生菌。

菌物分类学研究中常见的物种概念

菌物分类学研究中常见的物种概念

菌物分类学研究中常见的物种概念
菌物分类学,又称为系统发育学,是一门研究菌物分类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菌物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菌物分类学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遗传学等,还有细菌学、真菌学和放线菌学等。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对象也很多,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

在菌物分类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物种概念是种、属、科和目。

种是最小的菌物类别,它是由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个体组成,它们可以交配产生后代;属是数个相似的种的集合,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特征;科是数个相似的属的集合,它们具有共同的生物特性;目是数个相似的科的集合,它们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认识菌物,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菌物。

菌物分类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菌物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等,从而更好地利用菌物。

此外,菌物分类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菌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菌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角色。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常见的物种概念是种、属、科和目。

它们的划分标准是菌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

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菌物,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菌物,更好地理解菌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菌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角色。

微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微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微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领域,而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生菌等众多种类。

在最近几年中,微生物学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

科学家们不断地发现和研究各种新的微生物种类,探索它们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微生物学领域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发现吧。

一、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微生物学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各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十分复杂。

比如,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人体内最为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与许多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等有关。

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宿主的行为。

比如,某些肠道细菌可以分泌反应性氮化物,这种化合物可以影响脑部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和释放。

这一发现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宿主行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索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机制。

二、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基因工程是微生物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

它利用基因技术手段,从亲代微生物中提取目标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宿主微生物的基因组中。

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可以制造出各种新型微生物,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转基因微生物可以被用来生产各种生物制品。

例如,某些很难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可以通过人工改造,让它们可以自动在大规模的容器中繁殖生长,从而制造出各种人们需要的生物制品。

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构建安全和高效的人体细胞表达系统,从而制造出大量的蛋白质、抗体等生物制品。

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微生物学领域最早被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最近几年中,许多新型的微生物种类被发现,并研究了他们在天然环境中的分布状况、种群大小、及其生物地理学分布。

比如,深海微生物群落是被科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生活在深海区域中的微生物种类,他们适应了极端的环境条件,并可以从海底中获取到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热液和热水中的矿物质,从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菌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2-2菌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 命名起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981) 菌物和植物的命名起点都是 1753年5月1日。
• 合格发表:有拉丁文描述;清晰的照片或 绘图;发表在正式的刊物上;必需保存模 式标本(type)。
• 优先权:第一个发表的具有优先权,其它 以后发表的名称都是该名称的异名 (synonym)。
真菌界分类检索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存在 粘菌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缺乏2(真菌门) 2. 有能动细胞(游动孢子),有性孢子为卵孢子
鞭毛菌亚门 2.无能动细胞 3 3.具有性阶段 4 3. 缺有性阶段 半知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接合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担子菌亚门
• 学名需改动,建立新组合时,将原定名人 用括号括起来。
• 一种菌物只能有一个学名,对于半知菌 的允许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采用不同的 学名。
• 学名用拉丁文书写,采用双名法命名: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如:Puccinia graminis Pers.
Puccinia recondida Rob. et. Desm.
型: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变种(variety,var. ):不同群体有形态差异和对寄主科\属的选择性
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小麦禾柄锈菌(P.graminis var. tritici) 燕麦禾柄锈菌(P.graminis var. avenae)
专化型(forma specialis, f.sp.)不同群体无形态差异,对寄主科\属具选择性
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微生物学中的新研究成果

微生物学中的新研究成果

微生物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微生物是生命中最为基础的存在之一。

它们不仅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对于土壤、食品、水质、人类肠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打开了更多微小世界的奥秘。

一、单细胞真核生物——古菌的发现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研究人员对单细胞真核生物——古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古菌并不是细菌,而是一种特殊的真核生物,与其他真核生物相比,它们具有更高的温度耐受性,并且在一些高温、寒冷、高压等极端环境中依然可以存活繁殖。

例如,热泉、火山岩浆中或深海的黑海盆地等。

这也为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方向。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古菌有着更多的生态功能和科学应用价值。

例如,在环境污染修复方面可用于处理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质;在药物研发方面,古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应用于新药开发。

二、微生物来源食品和饮料的挖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食以安为天”的道理,对于健康的食品和饮料需求也越来越高。

微生物来源的食品和饮料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富含多种微生物和营养物质。

近年来,关于微生物来源食品和饮料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中。

比如,小米酒,酿制小米酒时,小米中的微生物会发酵,不仅使小米的营养成分得以更快速的吸收,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活性酵素和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红曲米因为红曲霉的存在而具有健脾开胃、降脂、抗氧化等多种功效;酸奶则因为添加的乳酸菌,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道的健康等。

不仅如此,当前,基于微生物的人造肉,被认为是未来食品发展方向之一。

这种肉类产品是利用微生物生产相关蛋白质,并将其运用到肉类产品中。

这种蛋白质具有与天然肉类相似的结构和口感,而又因为其是经过微生物生产,不含激素、抗生素等物质,食用更安全。

三、微生物参与肠道健康的探究随着人们生活和饮食方式的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而肠道微生物密切关联着人类的很多生理功能,甚至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物分类学的现状和趋势

生物分类学的现状和趋势

生物分类学的现状和趋势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对生物进行分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的分类,以及确定各种类之间的演化关系。

生物分类学的发展历程长达几百年,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支撑。

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现代生物分类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生物分类学的现状生物分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这时常被称为“现代生物分类学”的时期。

人们在对植物和动物的研究中,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分类和命名,开创了生物物种概念的起源。

在18世纪和19世纪,生物分类学经历了极为重要的进展,包括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得到建立,分类学家们提出了众多的系统分类方法,并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

如今,随着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生物分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生物分类学现阶段主要的工作还是对新发现的生物物种进行分类和命名。

国际上统一采用《国际动植物命名规则》和《菌物命名规则》进行命名和分类,这两个规则是国际生物分类学委员会颁布的,涵盖了植物、动物和真菌等多个领域。

生物分类学家们运用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生态学等多种手段,利用分系系统学的原则,不断完善对生物物种的分类,以及物种间的进化关系。

二、生物分类学的挑战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当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许多威胁,这也对生物分类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生物物种的快速消失。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以空前的速度消失,很多物种都正在走向灭绝。

如何追踪和保存这些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物种,是生物分类学家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一个挑战是关于生物分类学的科学原则的改进。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科技手段和实验方法被引入到生物学研究中,这些新的科学原则需要在生物分类学中得到运用和推广。

同时,许多生物物种在形态学特征上非常相似,难以仅仅依靠形态学来进行分类和鉴定,准确的物种命名和分类变得更加困难。

三、生物分类学的趋势面对现代化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挑战,生物分类学正在向着以下趋势发展:1. 多学科融合:生物分类学的研究需要物种分类、进化、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等多个学科的支持。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札记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札记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菌物的重要性 (2)1.2 中国菌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3)1.3 本书的目的与内容概述 (4)二、中国大型菌物的分类 (6)三、中国大型菌物的形态特征 (6)3.1 根据菌盖、菌褶等特征的分类 (7)3.2 根据菌肉、孢子等特征的分类 (8)3.3 根据菌丝、子实体等特征的分类 (9)四、中国大型菌物的生态分布 (11)4.1 气候条件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1)4.2 地形地貌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2)4.3 植被类型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4)4.4 社会经济因素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5)五、中国大型菌物的利用价值 (16)5.1 食用价值 (17)5.2 药用价值 (18)5.3 工业用途 (19)5.4 科学研究价值 (21)六、中国大型菌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2)6.1 野生菌物资源的保护 (23)6.2 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 (24)6.3 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25)七、结语 (27)7.1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28)7.2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概括在内容方面,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各类大型菌物的形态特征,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识别和了解这些生物。

结合作者的实地考察经历和科研成果,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大型菌物地理分布、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科研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通过阅读这部图鉴,我不仅增加了对菌物世界的认识和兴趣,也对中国的大型菌物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推动我国菌物学研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著作。

1.1 菌物的重要性菌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菌物分类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真菌的分类、命名和归类。

真菌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体,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生命周期。

通过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态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真菌的分类根据传统分类体系,真菌被分为四个主要的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线形菌门。

而根据现代分类系统的研究,真菌还包括霉菌、酵母菌以及其他特殊种群。

接合菌门接合菌门包括了许多常见的真菌,如黑曲霉、纹枯黑曲霉、表生豆状短梗孢等。

这类真菌的生殖方式是通过产生具有性实体的接合孢子来进行繁殖。

担子菌门担子菌门是真菌中最大的一个门,包括了大多数的蘑菇、伞菌和鹅膏菌等。

这类真菌的特点是其菌盖上携带有担子,担子通过生殖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

子囊菌门子囊菌门是指通过产生子囊来进行繁殖的真菌。

这类真菌包括了草地黑粉菌、弯孢黑霉等。

子囊菌类真菌的子囊可以在其子囊床上产生子囊孢子。

线形菌门线形菌门中包括了一类特殊的真菌,它们以产生分生子的链状结构为特征,如硬麴霉、黑链麴霉等。

霉菌霉菌是一类不完全真菌,与其他真菌相比,它们的生殖方式相对简单,常常通过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分类相对较为复杂,可以根据其菌丝结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进行分类。

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它们以产生芽孢进行繁殖,并且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过程。

酵母菌的分类一般根据其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特点进行划分。

真菌分类的意义真菌的分类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不同的真菌物种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态特点和遗传特征,通过分类可以清晰地描述和比较这些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真菌的分类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真菌是病原体或者产生毒素的,它们会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态习性、生活史和致病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真菌相关的疾病。

第二章菌物分类学

第二章菌物分类学

动物界 植物界原生生物界 原核来自物界真菌界六界系统
1949年,Jahn提出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 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1977年,我国王大耜也提出病毒界; 1996年,美国的P.H.Raven等提出六界系统。
动物界 植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真细菌界 古细菌界
八界系统
Cavaliver-Smith ( 1981 , 1988 ) 提 出 八 界 系统,1995年《真菌字典》(第八版)接受 了八个界的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胆藻界、真菌界、 眼虫动物界、藻物界、动物界、绿色植物界。
特点: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GC比接近; GC比差距很大的微生物,其亲缘关系必然较远; GC比是建立新分类单元的可靠指标。
2. 核酸分子杂交法
此法是测定核酸分子同源程度和不同物种 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
适用范围:DNA-DNA DNA-rRNA rRNA-rRNA
具体方法:固相杂交法
DNA-DNA分子杂交测定核酸同源性的原理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概括各种生物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分枝图, 分无根树和有根树
微生物的系统树 细菌(Bacteria) 古生菌(Archaea) 真核生物(Eukarya)
4. 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1996年,在633位科学家通力合作下,第一个 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2年粟酒裂殖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3年,第一个丝状真菌粗糙脉胞菌基因组测 序完成。 到2008年,在NCBI和其他网站已公布了80种真 菌的基因组序列。
一、表型特征
• 1.形态 • 2.超微结构 • 3.生物化学 • 5.核酸序列 • 6.其他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

菌物分类学菌物分类学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和描述真菌的分类、系统演化和多样性。

真菌是由真菌界中的不同种类组成的一类生物。

它们在生物界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界别,与动植物不同。

历史背景菌物分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开始注意到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差异。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通过对真菌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学特征的研究,不断完善了菌物分类系统。

分类原则菌物分类学的主要原则是基于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学性质和生态习性来划分不同的分类单位。

真菌的分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级: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每个层级都有一组特定的特征和描述,以帮助科学家准确地确定和描述不同的真菌。

分类单元界真菌界是菌物分类学中最高的分类单位,包括所有真菌的物种。

真菌界的特点是它们是真核生物,并且没有细胞壁。

门在真菌界中,真菌按照其特定特征被划分为不同的门。

不同的门在形态学特征、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上都有所不同。

纲门下的真菌根据其共同的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纲。

不同的纲通常具有不同的形态、生长方式和生成孢子的方式。

目纲下的真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被进一步划分为目。

目通常表示一类真菌的共同特征集合。

科目下的真菌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被划分为科。

科主要用于描述不同菌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属科下的真菌根据其更具体的特征被划分为属。

属是描述真菌相对较小的分类单位,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种属之间的特征差异。

种属下的真菌根据其特定的特征被划分为种。

种是描述真菌最小分类单位,表示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征的真菌个体。

分类方法菌物分类学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确定真菌的分类单位。

这些方法包括形态学研究、解剖学特征观察、遗传学分析、生态学特征比较以及分子系统演化研究。

形态学研究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菌丝的形态、菌盖、菌褶、菌蓋以及孢子等特征,科学家能够精确地描述不同真菌。

解剖学特征观察是通过对菌丝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以确定真菌的分类单位。

细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细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细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它们可以生活在土壤、水体、空气等各种环境中,也可以附着在人体皮肤、口腔、肠道等处。

虽然细菌在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和生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中也有一些致病细菌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细菌学研究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

1. 免疫学研究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御病原体侵袭的学科。

在细菌感染过程中,人类免疫系统会通过识别并攻击细菌,从而保证机体不被破坏。

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发现,免疫调节因子在调控细菌感染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细胞因子IL-10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某些病原体的攻击,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而一些免疫调节分子如TLR7和Clostridium rRNA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抗细菌的能力。

这些发现为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2. 抗生素耐药性研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些细菌已经演变出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使得某些以前可以轻松治愈的疾病变得艰难无比。

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一种叫做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的细菌已经对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该细菌常见于医院感染中,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产生变异以适应不同的抗生素。

这一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更加重视抗生素的使用并加强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

3. 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用于测序单个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细菌学研究中,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用于探究不同细菌的遗传变异、生长状态及代谢途径等方面。

最近,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了一些之前未知的物种,并且比较了它们与人体内的细菌的区别。

这项研究有望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人体共生的菌群提供新的数据支持,从而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是一种通过修改细胞内基因序列来改变细胞性状的方法。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修改,使其产生更具有利的性状。

细菌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探索

细菌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探索

细菌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探索随着科技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其中,细菌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

本文将从细菌学的基础知识、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细菌学近年来的发展与前景。

一、细菌学的基础知识细菌是一类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其大小通常只有1-2微米,但是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

细胞壁、质膜、细胞质、核酸和一些酶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使得细菌能够在对抗自然环境、寻找食物等方面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其存在时间可以追溯到40亿年前。

细菌学通过对细菌的形态、组成、生长、代谢、遗传等方面的研究,为人类认识细菌的危害、利用以及与之共存的方式提供了基础性的知识。

二、细菌学的最新研究进展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细菌学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着突破性的探索。

下面将介绍细菌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1、鉴定新型细菌近年来,人们对很多新型细菌的发现和鉴定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有些细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新冠病毒就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大规模传播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此外,还有蒸汽菌属、腐球菌属、氨基酸杆菌属等新型细菌的发现也成为了细菌学研究的热点。

2、细菌基因组的研究细菌是生物界中最早被接受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模型生物之一。

细菌基因组的解析已经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建立之前开始,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都涉及到了基因组学。

细菌基因组的解码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科学家已经测定了5,000多种细菌的基因组序列,这种研究对于充分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菌的代谢调控细菌代谢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

近些年来,科学家通过对细菌代谢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望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者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在细菌中制备人体所需要的乳酸和阿斯匹林等分子,为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微生物生态学作为现代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将从菌群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一、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微生物菌群是指某一环境下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菌群结构的变化十分重要。

目前,研究发现,菌群结构的变化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等。

在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需要对微生物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加以分析。

近年来,这些技术在不同环境中对微生物菌群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更是成为了评估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进一步的,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逐步渗透到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成为微生物生态学分析的新方法,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菌株分类及微生物生态学分析,从而更为深入地解析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

二、微生物功能与代谢的研究微生物作为自然界中最为基础的生物种类之一,其功能的研究也是微生物生态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微生物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可深入探究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微观和宏观的。

例如,甲烷生成的微生物可以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其中,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能够更深层次地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同时,随着微生物代谢能力和基因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人们也开发了许多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技术,如生物法制备化学品、代谢工程等,这些技术为了选择出真正的微生物群体,并深入探究其代谢途径和代谢物也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控制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在群体中相对定位、不同生产材料的分配、信号交换和协同代谢,等方面会产生重要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也是当前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真菌分类学-东北林业大学

真菌分类学-东北林业大学

菌物学前言一、本课的目的和任务菌物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菌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各类菌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了解菌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以便学生能独立地识别各类菌物和了解各类菌物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以及为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正确地诊断有关菌物和林木真菌病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木真菌病害的诊断就是采用必要的真菌鉴定技术方法,运用真菌分类学和病理学的知识,确定林木真菌病害的病名和病原。

这是林病防治之前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首要环节。

只有正确地诊断病害,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诊断病害可分为:1症状诊断。

2病原诊断。

前者方法简单,不准确;后者方法复杂,较准确。

病原诊断在植物病理学专业有的单设植物病害诊断学-植物病原学(病原生物学),其中重点介绍病原真菌分类的知识(或植物病原真菌学),可见真菌分类在本专业上的重要性。

二、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我们所讲的菌物学一大部分是植物病原真菌学,它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分类、习性、致病特点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是植物病害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对林木病原真菌的一般特点和分类―纲‖的知识对了介绍,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森林病理学对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种的形态、生理学、生物学、致病性等作介绍。

与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有关的真菌分类学则是系统地介绍真菌分类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诊断林木真菌病害的能力。

另外,菌物学还要涉及一些重要的有经济价值的有益真菌,包括食用菌、药用菌、菌根菌、生物防治菌、抗生素产生菌、化学工业真菌、产生毒素的真菌、引起人类和动物病害的真菌等。

三、本课的基本要求1、真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真菌的形态、生物学习性、生活史、分类、命名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

中国食药用真菌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以《菌物学报》发表论文分析

中国食药用真菌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以《菌物学报》发表论文分析
1、研究内容前沿:高被引论文通常聚焦于当前热点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学 科的最新进展。
2、研究方法创新:高被引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学术价值高:高被引论文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学科发展和 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感谢观看
通过对《菌物学报》发表论文的分析,可以发现食药用真菌研究的新趋势和 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菌种选育与改良: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食药用真菌的 菌种选育与改良已经从传统的杂交育种向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方向拓展。这些 新技术为食药用真菌的品种选育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手段,为提高产量、优化 品质奠定了基础。
2、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机制研究:食药用真菌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 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食药用真菌的多重药理作用和机 制,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通过深入研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食药用真菌的治疗原理,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3、发酵工艺优化:发酵工艺是实现食药用真菌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论 文中涉及到的发酵工艺优化主要集中在工艺参数优化、营养成分优化等方面。通 过优化发酵工艺,可以提高食药用真菌的产量和品质,为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技 术支持。Fra bibliotek发展趋势
随着研究的深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未来研究将涉及更多领域。首先,新 的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发现与利用将成为一个热点。其次,对药用植物内生 真菌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也将更加深入,这些物质可能包括新的抗生素、抗肿瘤 药物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
此外,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与植物共生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提高其产量和生 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也将受到。

采自西藏墨脱的炭团菌科真菌新记录种

采自西藏墨脱的炭团菌科真菌新记录种

采自西藏墨脱的炭团菌科真菌新记录种作者:朱安红高悦唐珂宋子坤杨占恩马海霞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2年第11期摘要:报道了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炭团菌科(Hypoxylaceae)3个中国新记录种和7个西藏新记录种。

3个中国新记录种为:瘦弱环纹炭团菌(Annulohypoxylon leptascum)、竹生轮层炭壳菌(Daldinia bambusicola)和拟勒农炭团菌(Hypoxylon sublenormandii);7个西藏新记录种为:博韦环纹炭团菌(A. bovei)、启迪轮层炭壳菌(D. childiae)、豪伊炭团菌(H. howeanum)、坚硬炭团菌(H. investiens)、穿孔炭团菌(H. perforatum)、热带炭团菌(H. trugodes)和多形罗杰斯环纹炭团菌(Jackrogersella multiformis),并对它们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描述及图示。

关键词:大型真菌;子囊菌门;物种多样性;新记录种;新分布中图分类号:S718.81文献标识码:A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Hypoxylaceae (Ascomycota) from Medog in ChinaZHU Anhong GAO Yue TANG Ke SONG Zikun YANG Zhanen MA Haixia1.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2.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3. Hainan Institute for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4. Hainan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Microbe Resource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Abstract:A preliminary account of Hypoxylaceae species (Ascomycota) by now widely unexplored forests of Medog county, southeast Tibet of China is surveyed. Three newly recorded species to China and seven species new to Tibet, are documented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The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China are:Annulohypoxylon leptascum,Daldinia bambusicola and Hypoxylon sublenormandii, and the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s and illustrations in details are provided in the paper. Seven newly recorded species in Tibet,A. bovei,D. childiae,H. howeanum,H. investiens,H. perforatum,H. trugodes and Jackrogersella multiformis are listed including the type location, distribution, habitat and simple characteristics. The discovery of newly distributed fung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attributing the regionalization of Hypoxylaceae from Medog in China.Keywords:macro-fungi; Ascomycota; species diversity; new record species; new distribution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2.11.011西藏自治区辽阔的地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重要的分化与起源中心[1]。

基因组学时代的菌物分类学

基因组学时代的菌物分类学

“C. rutilusc” ▲
79
C. helveticusa ★ C. helveticusb ★
中欧
52 C. helveticusc ★
C. roseolusa sp. nov. ▲
969294
C. roseolusb sp. nov. ▲ C. roseolusc sp. nov. ▲
我国西南
真菌界 壶菌门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茸鞭生物界 (Stramenopila)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卵菌门
黏菌门 集孢菌纲 网黏菌[纲] 黏菌纲 根肿菌纲
原生生物 (Protista) 根肿菌门 网柄菌门 集孢菌门 黏菌门
真菌界 壶菌门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无性型
管毛生物界 (Chromista)
Yang et al. 2006
真菌的腹菌化——牛肝菌目
宿主植物
▲= Pinus subgen. Pinus ★= Pinus subgen. Strobus
76
■= Genera of Pinaceae 57
77 75
G. oregonensis G. aff. glutinosus
G. glutinosus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卵菌门
真菌界 微孢菌(门) 壶菌门 球囊菌门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管毛生物界( Chromista)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卵菌门
原生动物界(Protozoa) 根肿菌门 集孢菌门
黏菌门(含黏菌纲、 网柄菌纲、原柄菌 纲、鹅绒菌纲)
原生动物界
(Protozoa) 根肿菌支系 Copromyxida支系 Fonticulida支系 Heterolobosea支系 Ramicristates 支系 (含 原柄菌纲、网柄菌纲 、黏菌纲)

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中的好处与不足

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中的好处与不足

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中的好处与不足一、好处1. 精确性: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可以通过分析菌株的DNA 序列,得出准确的结果。

相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避免主观判断和人为误差,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2. 高效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菌株的鉴定或分类。

相比传统的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不需要等待菌落生长,可以直接从菌株中提取DNA进行分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 多样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鉴定或分类各种类型的菌株,不受菌株数量和种类的限制。

传统的鉴定方法通常需要培养大量的菌株,而且只能鉴定部分常见的菌种,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鉴定或分类任何类型的菌株。

4. 可追溯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将菌株的鉴定或分类结果进行记录和存储,方便后续的追溯和比对。

这对于研究菌株的起源、传播途径以及菌株的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足1. 技术要求高: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术和分析能力。

相比传统的鉴定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具备相关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设备和材料成本高: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需要使用到特定的实验设备和试剂,这些设备和试剂的成本较高。

同时,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购买高质量的试剂和耗材,增加了实验成本。

3. 数据分析复杂: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的数据分析较为复杂。

分析菌株的DNA序列通常需要使用到一些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和算法,对数据处理和解读能力要求较高。

4. 依赖外部数据库: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通常需要参考外部数据库中的菌种信息。

这些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对于一些新发现的菌株,可能还没有相应的数据库信息可供参考。

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具有精确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可追溯性等优点,但也存在技术要求高、设备和材料成本高、数据分析复杂和依赖外部数据库等不足之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分子生物学菌物鉴定或分类方法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为菌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香菇属Lentinus真菌的研究进展兼论中国香菇属的种类资源

香菇属Lentinus真菌的研究进展兼论中国香菇属的种类资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41~45,52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uersity香菇属(Lentinus)真菌的研究进展兼论中国香菇属的种类资源!王健,图力古尔,李玉(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18)摘要:对香菇属(Lentinus Fr.)的分类地位、分类学进展及中国香菇属的种类、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综述。

我国香菇属真菌共有31种(包括变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关键词:香菇属;系统分类;种类;分布中图分类号:@949.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684(2001)02-0041-05Studies on Lentinus and the Species of Lentinus in China—A ReviewWANG Jian,Tolgor,LI Yu(Institute of Mycological,Jilin Agricultural Uniuersity,Jilin Changchun130118,China)Abstract:The taxonomic position and the taxonomic history of Lentinus were reviewed.The spec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entinus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There are31species of Lentinus in China and they distribute all over the country.Key words:Lentinus;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species;distribution香菇属(Lentinus Fr.)、革耳属(Panus Fr.)、侧耳属[Pleurotus(Fr.)Kummer]的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

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调查报告

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调查报告

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以研究菌物学为基础,结合工程技术应用的学科。

该专业主要探索菌物的分类、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其在环境保护、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2. 调查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就业前景以及相关教育培训情况,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3. 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85份有效问卷。

4. 调查结果与分析4.1 专业发展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受访者认为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主要得益于菌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目前,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菌物分类与鉴定、发酵工程、生物医药、环境污染治理等。

4.2 就业前景大多数调查参与者表示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

他们指出,在环境保护领域,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废水处理、废气治理等工作;在食品工业领域,可以从事食品发酵、食品检测等岗位;而在医药工业方面,可以从事药物研究、药物生产等工作。

4.3 教育培训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培训是系统的,包括菌物学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应用技能。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实验项目和实践机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 结论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该专业的研究方向多样化,涵盖了环境保护、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领域。

此外,专业的教育培训系统完备,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值得学生进一步了解和选择的优秀学科之一。

(字数:2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菌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及其分类历史进展。

答:目前所谓的菌物(Fungi) 旧称真菌,是具有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借助于孢子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的异养生物(heterotrophic)。

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具有分支的管状结构,并多具有几丁质、少数具有纤维素、或几丁质与纤维素两种成分的细胞壁。

菌物在生物界的分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1735年Linnaeus提出两界系统,菌物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无绿色,但有细胞壁就被列为了植物,细菌虽然能动但也因为其具细胞壁被列为植物。

Hogg (1861)Haeckel(1866)及中国学者邓叔群(1966)支持动物界、植物界、微生物界三界系统,因菌物不含叶绿素为异养型生物,这区别于其他植物所以将菌物分出,即生产者-植物、分解者-菌物、消费者-动物。

后来发展为四界系统Copeland, 1938, 1956; Whittaker,1959提出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分类系统。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可把细胞分成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很小,其体积约为真核细胞的千分之一;原核细胞染色体为裸露DNA(即没有与蛋白质结合),其周围也没有膜与细胞其他部分隔开(即为原核),真核细胞染色体为DNA和蛋白质的结合物,且有核膜与细胞其他部分隔开(即为真核)。

这两大类细胞的差异,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不同水平,所以Whittaker 1969年又提出了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和其他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真核生物,如原生动物和多数藻类;菌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分类系统,因它基本上反映了地球细胞生物的进化历程。

人们发现在五界分类系统中,原核界的细菌在形态上尽管很相似,但根据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可明显分成两大类:古细菌和真细菌,Cavalier-Smith认为,应把原核生物界分类两界:古细菌界和真细菌界,就有了六界系统。

Cavalier-Smith,l988-l989又提出了八界分类系统即澡界、菌物、动物、植物、古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古细菌、真细菌。

菌物(真菌)分类历史与进展第一阶段:比较形态学阶段(1729-1860)主要依据肉眼可见的宏观形态鉴别真菌,分类简单。

Persoon,D.C.H.(1801)(荷兰)《Synopsis Methodica Fungorum》,《MycologiaEuropeae》2纲、6目;Fries,E.M.(1821-1823)(瑞典人,“真菌学之林奈”)《Systema Mycologicum》4纲、16目。

第二阶段:实验生物(细胞遗传)学阶段(1860-1960)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细胞学、繁殖体结构,以进化论观点进行反映自然亲缘关系的分类。

DeBary(1866)(德)《Morphologie und Physiologie der Pilze》分真菌为4纲:藻状菌纲、子囊菌纲、皮下菌(纲:锈菌、黑粉菌)、担子菌纲;Gäumann E. A.(1926,1952)(瑞士)《Vergleichende(比较) Morphologie der Pilze》4纲1类:古生菌纲(Archimycetes)、藻状菌纲(Phycomycetes)、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半知菌类(ImperfectFungi);Martin G. W.(1950,1961)(美)《Out line of theFungi》/BesseyE.A.,1950(美)《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Fungi》3纲1类:藻状菌纲(Phycomycetes)、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半知菌类;邓叔群(1963)《中国的真菌》4纲1类:粘菌纲(Myxomycetes)、藻状菌纲(Phycomycetes)、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半知菌类(ImperfectFungi);Alexopoulos C. J.(1952)(美)《Introductory Mycology》真菌门分4纲:藻状菌纲(Phycomycetes:单鞭毛菌亚纲、双鞭毛菌亚纲、无鞭毛菌亚纲)、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Alexopoulos C. J.(1962)(美)《Introductory Mycology》(2ed.)真菌亚门分9纲(成为现代真菌分类学基础):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卵菌纲(Oomycetes)、接合菌纲(Zygomycetes)、毛菌纲(Trichomycetes)、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

第三阶段:超微结构与生物化学阶段(1960-1990)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真菌细胞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成分分析。

Whittaker R. H.(1969)(美)《New concept of kingdom of organism》真菌独立为界(Fungi),分3亚界、8门:裸菌亚界Acrosiomycota、Myxomycota、Labyrinthulomycota(网粘菌门)、双鞭毛菌亚界Oomycota、真菌亚界Chytridiomycota、Zygomycota、Ascomycota、Basodiomycota;Ainsworth G. C.(1973)(英)《The Fungi》(ⅣAB)真菌独立为界,其中的真菌门(Eumycota)分5亚门、18纲: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Chytridiomycetes、Hyphochytridiomycetes、Plasmodiophoromycetes、Oomycetes;Ainsworth G. C.(1973)(英)《The Fungi》(ⅣAB)真菌独立为界,其中的真菌门(Eumycota)分5亚门、18纲: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Zygomycetes、Trichomycetes、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Hemiascomycetes、Plectomycetes、Pyrenomycetes、Loculomycetes、Laboulmycetes、Discomycetes;Ainsworth G. C. (1973)(英)《The Fungi》(ⅣAB)真菌独立为界,其中的真菌门(Eumycota)分5亚门、18纲: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Teliomyceres、Hynenomycetes、Gasteromyceres、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Blastomycetes、Hyphomycetes、Coelomycetes;Hawksworth D. L. et al.(1983)《Dictionary of the Fungi》(7thed.)将真菌界(Fungi)分为:2门18纲:Myxomycota、Acrosiomycetes、Protosteliomycetes、Ceratiomyxomycetes、Dictyosteliomycetes、Myxomycetes、Plasmodiophoromycetes、Labyrinthulomycetes、Eumycota;Hawksworth D. L. et al.(1983)《Dictionary of the Fungi》(7thed.)将真菌界(Fungi)分为:2门18纲:Eumycota、Mastigomycotina、Chytridiomycetes、Hyphochytridiomycetes、Oomycetes、Zygomycotina、Zygomycetes、Trichomycetes、Ascomycotina、Noclassesrecognized、Basidiomycotina、Hynenomycetes、Gasteromyceres、Urediniomycetes、Ustilaginomycetes、Deuteromycotina、Hyphomycetes、Coelomycetes。

第四阶段:分子系统学阶段(1990)Barr(1992)菌物(Fungi)涉及3界8门:PROTOZOA(Myxomycota、Plasmodiophoromycota)、CHROMIST(Heterokonta、Oomycetes、Hyphochytridiomycetes、Labyrinthulea)、EUMYCOTA(Chytridiomycota、Zygomycota 、Ascomycota、Basidiomycota);Hawksworth D. L. et al.(1995)《Dictionary of the Fungi》(8thed.)菌物(Fungi)涉及3界11门:原生动物界(Protozoa):Acrosiomycota、Dictyosteliomycota、Myxomycota、Plasmodiophoromycota;藻物界(Chromista):Oomycota、Hyphochytridiomycota、Labyrinthulomycota;真菌界(Fungi):Chytridiomycota、Zygomycota、Ascomycota、Basodiomycota;Alexopoulos C. J. et al.(1996)《Introductory Mycology》(4thed.)菌物(Fungi)涉及3界11门:原生动物界(Prototista):Acrosiomycota、Dictyosteliomycota、Myxomycota、Plasmodiophoromycota;异鞭毛生物界(Stramenoplia):Oomycota、Hyphochytridiomycota、Labyrinthulomycota;真菌界(Fungi):Chytridiomycota、Zygomycota、Ascomycota、Basodiomycota;Kirk et al.(2008)《Dictionary of the Fungi》(10thed.)界一:原生动物界(Protozoa):8门界二:藻物界(Chromista):3门界三:真菌界(Fungi):8门Ascomycota、Basidiomycota、Blastocladiomycota(芽枝霉菌门)、Chytridiomycota、Glomeromycota(球囊霉菌门)、Neocallimastigomucota、Zygomyco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