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饮酒》《行路难》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饮酒》《行路难》

《游村》教学案

射阳新坍中学九语备课组九年级_____班 _______ 学号______成绩__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渊明(约352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省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三、写作背景

公元416年,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首发攻克了,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裕,下诏书封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那一年秋天,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渊明就能青史留名。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四、朗读全诗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五、理解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中深奥!

注释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屋子。尔:如此。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悠然:闲适的样子。山气日夕佳:山上的运气傍晚时很美。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④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诗人本想说一说这种真意,却没有说,因为他认为既然已经领悟到了,就不需要用言辞来表达了。

六、分析全诗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诗歌赏析

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

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八、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本诗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

背诵全诗理解全诗

九、理解与拓展

(1)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诗人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容的创作原则。

2007市(一)诗歌赏析(4分)

11.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关键词语佳妙句

饮酒渊明批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枣庄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饮酒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

了的心境

二.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体会诗人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3、背诵这首诗。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杜。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772),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良、诸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四、朗读全诗

行路难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译文

译文件1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全文翻译2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六、分析全诗

(1)诗中表现诗人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中反映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感情跳跃,一波三折,情感由“迷茫”——“希望”——“失望”—“希望”强烈的表达了诗人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抒写了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七、赏析全诗

这是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白的深厚友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不仅酒具,杯盘珍贵,酒菜也很值钱。“嗜酒见天真”的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足见心的不平静,继而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空怀一片报国之心,非但不被皇帝任用,反被“赐金还山”此情形不也是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显示着不甘消沉之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树信心与豪情。“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