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教育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教育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依据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本质的阐释,我们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传递价值观念和实施价值影响,这样的一种认识是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的共识。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和重视,教育正在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了教育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的变革,知识的更新以及人们对知识认识和获取知识方式的变化。使得教育本质的价值特性更加突出凸显。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国都试图用强化教育的改革来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其中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教育改革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那么如何在价值教育的理念下认识和解决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认识和解决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的基本前提是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如何理解价值教育、如何把握价值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核心。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认识教育的本质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这个时期深受苏联影响,几乎全盘接受《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结》中的观点,认为教育即上层建筑。第二阶段(1977 年至1988 年):教育本质步入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开始重新反思,并拉开了持续近二十年之久的教育本质问题争论得序幕。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的简单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忽视了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和主张;二是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变成了关于教育性质归属之争,因而偏离了对教育本质特性的认识。应该说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一直在路上,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论述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国古代教育学的专著《学记》中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从我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论述中体现的是对人的教化、强调的是传道受业解惑、重视的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道,也就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价值教育。

国内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也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詹姆斯汉斯林:“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从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的论述中能够充分地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传递价值观念和实施价值影响,使人们形成关于认识人类、社会、自然的价值观念并由此进行价值判断。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有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年)和《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1996年)之后又发布了一份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对知识、学习和教育提出的新的认识,体现着传递价值观念和实施价值影响这一教育的本质。

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这意味着超越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

“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