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 (第五章)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开展水 平
生产力和科技开展的状况是确
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根底。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开展水平不同,
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
求就不同。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根底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 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 育目的确实定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 度相联系。
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 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 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 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 的前提。
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 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 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 别和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全部教育活动 的主题和灵魂。
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开展
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开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所谓符合人性的自由开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三〕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 主张在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 己的目的。
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
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
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
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开展以及未来幸福生 〔1〕社会开展与个人开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开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
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 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开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规律。
活的目标效劳。
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 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 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裴斯泰洛齐
•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 发展。• 卢Fra bibliotek:自然主义教育
• 对个人本位论的评价:
• 个人本位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合理性,至今仍对教育 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 如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 谓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 对社会本位论的评价: • 社会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 • “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生存,而在于思考和觉悟的程度”——亚里士多德 • 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不顾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
是有失偏颇的。
• (二)个人本位论 • 1.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 2.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
教学目标
• 案例1:专业培养目标
• 《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
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单 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 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汇报人署名 汇报日期
章节提要
•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一、教育目的概述 •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概述
• 问题:教育有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经济和政治制度。 § 最后,教育目的的确立也要依据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和需要。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教育从先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从总
体上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个多元结构,主要由 儒家教育、道家教育和佛家教育组成,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因 此,儒家思想对教育目的的制定最具影响。从教育 目的反映社会要求上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目的就是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培养“君子”, 具体表现就是“学而优则仕”。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知识要点】 1. 教育目的概念 2. 教育目的的结构 3. 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和现
实依据 4.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当代教
育目的的表述 5.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6. 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 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 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 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 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 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 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 的。”[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02页。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
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的目 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 所谓个人本位论。在历史上,持这种教育目 的观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不少人,如法国思 想家卢梭、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瑞士教育 家裴斯泰洛齐等人。

教育学第5章教育的目的

教育学第5章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六)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1、价值取向与教育理想
③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生活做好准备, 杜威则反对将教育视为为未来生活的准备,认为教育 的目的是使儿童适应现在的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 生活的过程。 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 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 不科学、不可取的。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 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 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 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思想情感 和意向的发展,这是克服人的片面 发展、实现人类最后解放、建成共 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核 心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①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 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各自尽可能 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②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 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 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一、教育目的概述
(六)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2、社会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 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 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 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 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 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 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 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 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 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 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 济利益所决定。
一、教育目的概述
(六)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3、受教育者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 个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
• 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 • 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和阻碍
• 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
第9页,本讲稿共13页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以前的教育目的
1.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忠君尊孔”、具有儒 家人格特征的治术人才。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1页,本讲稿共13页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结果的期待,即期待受教 育者接受教育之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国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 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教育方针的结构
一是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的规定;二是关于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身心素 质的规定;三是关于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的规定
第3页,本讲稿共13页
(四)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目的体系
( 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 它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
和下位层次的培养目标等式 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与自下 而上的逐级达成关系。)
(一)个人本位论 第一,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需要来决定
第二,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
第三,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只在于它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 价值
第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二)社会本位论 第一,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的发
再只是、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待受教育者形成 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 指明所培养的人符合那个社会或国家的人才利益需要。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目的(含答案)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目的(含答案)

教育学⾃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的(含答案)第五章教育⽬的⼀、名词解释:1、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的全⾯发展:指劳动能⼒的全⾯发展;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填空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针:“坚持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现代化⽔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办好⼈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3、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的和个⼈的教育⽬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8、⼩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学德育的⽅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10、⼩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主性和创造性.12、⼩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宗旨,教育⽬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本位论的教育⽬的论认为,应当根据⼈的本性和个⼈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教育⽆⽬的论并⾮主张真正的教育⽆⽬的,⽽是认为⽆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15、⼈的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产⼒极其决定的分⼯状况是⼈的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的全⾯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的有鲜明的政治⽅向;坚持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三、选择题1、(C)是全部教育⼯作的核⼼,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的D、教育系统2、(C)是进⾏全⾯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A)A、道德、思想和政治⽅⾯的教育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C、⼼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D)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B、道德功能C、个体功能D⽂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境界是(C)A、个体⽣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功能6、智⼒是⼈的(D)A、⾃然能⼒B、习得的认知能⼒C、⾃然能⼒D、⾃然能⼒和习得的认知能⼒7、(C)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的B、教育⽅针C、教育⽬标8、教育⽆⽬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B)的观点.A、涂尔⼲B、杜威C、卢梭D、布鲁纳9、(A)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A、⼈的全⾯发展学说B、⽑泽东教育思想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D、邓⼩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由”,⽽“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是对学⽣个性的抹煞.(√)2、全⾯发展不等于平均平⾯的发展,(√)3、初中是素质教育,⾼中是“应试教育”.(×)4、教育⽬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个国家教育⼯作总的要求.(×)5、20世纪末我国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教育⽬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忽视其它⽅⾯.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才的哪些素质?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⑶开放思维;⑷崇⾼理想.。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C
23.(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 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 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正确答案:B
24.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正确答案:D
正确答案:B
4.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是( ) A教育评价 B教育方法 C教育价值 D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D
5.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先,人们对于要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 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 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 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27.(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 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C
29.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代表 人物是( ) A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 C卢梭和涂尔干 D涂尔干和夸美纽斯
正确答案:A
3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 物是(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正确答案:D
1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提 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 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 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 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正确答案:A
1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人的和谐发展理论 D人的自由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B
20.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 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 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 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育目的与人们心目中的教育旨趣不同
?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教育活动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 要求。
? 意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标准 ?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 导向功能:如——提倡素质教育 ? 调控功能:如——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 评价功能:如——督导评估,以目标为标准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 三、不同教育目的论:按照人们的关注程度 分
1、个人本位论:卢梭
? 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 发展
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
? 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也关注社 会的需要(介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 位论”,偏于前者。)
3、文化本位论:
?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的关系 (团体精神、规范精神、客观精神、人格精 神)
? 当前的补偿性政策:“反哺”——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降低差别)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1、第一阶段(建国初至 1956年) ? 改造旧的教育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目的。 ? 1949,“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
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 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当前的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基 本内容 2、能用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对教育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自 己的理论对策。 3、初步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一.教育目的 ? 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 ? ——为振兴中华,为发展经济…… ?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几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2.教育目标有两种含义:
一是教育培养目标,或称“培养目标(goal),它是根 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 要求,是这些学校或专业培养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具体标 准。 二是作为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目标 (objective)或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 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 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
(二)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 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
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 值观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 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 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益群 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育制度, 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思考与讨论:
人就是目的(康德语)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杜威语——教育的

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 无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完人”) 教育就是培养真、善、美的人 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之人 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 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 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 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 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育 者提出的。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 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 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第5章 教育目的

第5章 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 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总的质 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国家、政府
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 教育目的。 2、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理想的教 育目的;实际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外显的教 育目的;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学生的教育 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 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 学上的意义
1、确立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把人的发展历史归结为生产方式发展的 历史。 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之上 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沿革 1951年:使青年一代在智、德、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 个别的关系
区别: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
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 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 量规格。 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 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 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类型、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基础、内容及其实现策略与应试教育进行比较,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特征。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难点是不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3.教学时数:6课时4.教学内容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同时,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围绕培养什么人而展开研究的。

所以,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直接关系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念1. 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教育不是自然的一种现象或事实,而是借由人类运用其智慧、设计、安排、指导的一种活动。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没有专为学习活动而设计和安排的类似人类教育的活动。

人的活动都是有预定目的的活动。

人是根据自觉抱定的目的进行活动的实体。

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人类文明。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时,作过生动而精辟的阐述。

他写道:“蜘蛛的活动与职工的活动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因此,作为人类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是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按照一定目的进行的,不管教育者是否承认或是否明确,没有目的的教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广义:头脑中的VS 狭义:国家颁布的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社会发展规律VS人的发展规律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把人培养成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杜威对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调和教育目的应当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中心,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集权主义的工具。

(4)教育准备生活说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5)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古代社会,个人没有人身自由。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受和占有欲望的膨胀,人的关系又表现为物的关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将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2024版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2024版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目录CONTENCT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01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定义与内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但二者不能等同。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的意义导向作用01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激励作用02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

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评价作用03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0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尊严。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个人发展,使个人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010203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强调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2、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学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5、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行动的依据和前提。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又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反过来激励教育活动。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选择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只有确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有组织、 有计划、有系统地向着预定的方向进行。
(一)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 教育目的为总的目标导向,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 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 使用,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 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 向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既通过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认同、 并转化为其实际教育行为得到体现,又必须通过转化为受教育 者自我追求的目标而得到真正实现。
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目的的名言




“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 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 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 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和成功标志,是要使人们能够自我教育。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 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 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低下B、社会分工C、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剥削和压迫3、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社会发展水平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社会关系D、机器大工业生产4、全面发展的人是指()。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人B、智力和体力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C、五官端正,四肢匀称发展的人D、语文、数学、音乐各科成绩都优秀的人5、()是教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教育方针D、教育政策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7、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A、起决定作用B、不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起加速作用8、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

A、政治制度B、经济基础C、意识形态D、生产力水平9、()不属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者。

A、卢梭B、福禄贝尔C、裴斯泰洛齐D、柏拉图10、1958年,党中央颁布了“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这“两个必须”是指()。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与工农相结合,必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11、我国宪法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A、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B、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C、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D、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二、填空:1、教育目的规定了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
——《宪法》 (1982)
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 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乌申斯基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 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望知识的火花,并使 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一、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规格。
和途径。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 发展,注重个人价值和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卢梭:培养“自然人” 帕克: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 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教学上的自然方法。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性的人。 罗杰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内外和谐一致。
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教育结果
中国: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 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
西方: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 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
两个事实:一个悖论
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 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最好的。
“培养明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 美国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 显著差异;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比白种人高5%;比黑 种人高15-20%。
• 1980年代以后,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 赛成绩卓著。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美国小学生。
华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比犹太人少得多;世界一流 的科学家也少得多。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 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 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基础 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体系, 有时也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育目的的特性 (1) 抽象性(一般性) (2) 预期性(理想性) (3) 终级性(不可及性)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方针即目的; (2)方针非目的(方针包含目的、目的决定方针)
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理解: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 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 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的规定;教育方针是 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 (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 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 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2、调控功能
当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 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 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四级 教学目标
陈述名 称 教育目 的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九年义 务教育 语文课 程一至目二标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制定 者 政府/ 国家
教育部 学科 专家
课程专 家
教师
特点 举例
抽象,笼 统,比较 关注应然 状从“态抽象”
四、生活本位论 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生活预备说 杜威:教育即生活
五、伦理本位论
注重社会伦理的方面。
康德:塑造“文化—道德”人
人的双重本性:一方面,人属于自然界,作为自 然存在的人具有各种感性欲望;另一方面,人又是道 德世界的理性存在,人能以理性来克制欲望,从而使 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 自然人转变为能够用社会规范支配自身行为的人。
如:人性假设、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不能决定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所以,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是社会的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思考: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挣大钱过好生活? 能够找个好工作? 将来能教好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成为一个让别人看得起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 的确立的理论基础。 1、含义
全面发展是人的精神与身体、个体性与社会性都得 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的制约 3、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4、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心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
1999年6月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逐步过渡到
“具体”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实 然”状态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意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 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 壮志豪情。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
内容提要:
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层次结构; 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 3、运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 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 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杜威把生长作为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 (1)把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 (2)把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 (3)把生长与进步混同起来。
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类: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教育 过程以外的目的。 “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杜威在教育目的上的矛盾主张: “教育一事不可以无目的。无目的则如无舵之舟,无羁之 马,教育的精神从何发展,其结果必不堪设想。” “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
• 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 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 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 40倍。
• 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中,犹太人占一流教授的25%,华 人只占2%。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人占60%,华人寥 寥无几。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应然的教育目的: 人们依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
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是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 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有没有目的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
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赫尔巴特: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 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
教育目的分为两类: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为将来能从事某种职业实施一定的 教育,确切地说这只是教育的职责。
六、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柏拉图:培养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 是社会政治的附庸。 涂尔干: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 的缩影。 凯兴斯泰纳:为社会进行公民教育。 “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 “使他们热爱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