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对比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原卷版)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原卷版)

马说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二)(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8 马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ABD.正确;C.有误,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故可划分为:才美/不外见;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养;故选:B。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初中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 马说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初中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 马说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③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异:其他的。

④正: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2)岂.借才于异代乎(_______)(3)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

B.(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C.(甲)文中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甲)(乙)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1.通“饲”,喂难道用鞭子打,驱赶2.B3.C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马说》中考语文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

《马说》中考语文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2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策之不以其道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 臣有骏马欲卖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 臣请献一朝之贾25、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6、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的心理。

27、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3分)(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

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一: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篇二: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 2013年山西省】 ( 二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 7 ~ 11 题。

(12 分 ) 马说( 韩愈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 ( 祗 ) 辱于奴隶人之手【2013年山西省】(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12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2分)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答案】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分)7.(1)pi n (2)s (2分)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 (返回) (2分)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10.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马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马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一)(古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①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谱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御:马夫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编织。

5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2)策.之不以其道策:(3)乡.寡人曰乡:(4)昔者舜工.于使人工:51.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D.舜不穷其.民其.真无马耶(《马说》)5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马说》对比阅读

《马说》对比阅读

《马说》比较阅读(一)(2022春·黑龙江双鸭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君若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女所知也。

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

②御:驾驭车马。

1.请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限画一处)(1)食之不能尽其材(2)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见:(2)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说: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2)君将何之?4.【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分别是怎样对待人才的?【答案】1.(1)食之/不能尽其材(2)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2.(1)同“现”。

(2)喜悦,高兴。

3.(1)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您要去哪里?4.【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1)“之”是代词,做“食”的宾语,“食之”是动宾短语,“不能”是否定词,“尽其材”是动宾短语,“食之”和“不能尽其材”之间存在转折关系,二者应分开。

八下马说中考对比阅读

八下马说中考对比阅读

八下马说中考对比阅读第一篇:八下马说中考对比阅读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2006广西钦州市(课)(二)(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蹴尔而与之()(2)万钟于我何加焉()(3)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不效则治臣之罪B、(1)乡为身死而不受(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C、(1)马之千里者(2)渔人甚异之D、(1)策之不以其道(2)以中有足乐者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食之不能尽其材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8、(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4)鞭打、驱使9、A10、(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分)(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分)11、答案多元,赞成或不赞成都要联系事例说明理由赞成或不赞成1分,能联系事例1分,言之有理、语句顺畅1分一、按要求答题(共35分)(一)(10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① 介:披上战甲② 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14.翻译下列句子(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2分)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阅读(50分)(一)(12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10、翻译下列句子(3分)(1)策之不以其道(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二、阅读(一)9、(1)即使(2)等同(3)擅长(4)都10、(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11、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12、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13、×××: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第二篇:马说对比阅读八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甲】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文言文《马说》比较阅读精选5篇(含答案)

文言文《马说》比较阅读精选5篇(含答案)

文言文《马说》比较阅读精选 5 篇(含答案)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 4 题。

( 12 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接连着。

②还:通“环”,环绕。

③贾(gǔ):通“价”,这里指报酬。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2)一食或尽粟一石..(3)往见伯乐(4)去而顾之..2.下列加点的“而”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 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环而视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执策而临之 D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翻译下列句子。

( 4 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段中原话填空:( 2 分)【乙】文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马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非虚言也。

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注:①秉:执掌。

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

③殆:大概。

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3分)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

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语段(二)用②的论证方法,强调③(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中考比较阅读(附参考答案)

《马说》中考比较阅读(附参考答案)

《马说》中考比较阅读(附参考答案)(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已,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注】骥:千里马.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人不知而.不愠B.康肃笑而.遣之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对比阅读2021年广西河池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马说》对比阅读2021年广西河池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马说》比照阅读2021年广西河池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9. (12分)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文壬里登二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Z\ZS ZKZ^/'w^\Z^/X/SZ'v>ZKZ*v*S/</\Z\ZXZXZ\ZXZ^/SZX/*V«\ZXZ%/\ZX>SyXZSZ\X<ZKZ'v*<Z\Z'v*\Z\Z>.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Z\Z\Z\Z\Z\Z\Z\Z\ZXZ\ZS/XZXZ\Z\Z\Z\Z\Z\/\Z\Z\Z\Z\Z\Z\Z\ZXZ\ZXZKZN/\ Z\Z\ZSZX/'v*\Z\Z'v*XZSZS/\/\/N/XZ>ZSZSZ\Z\Z\/\Z\Z\Z\ZXZ\/\ZV\Z\Z'v«\ Z\Z\Z\ZXZ\ZXZX/SZ\ZXZ\ZXZ\Z\ZSZS/SZ\ZS/\ZXZ\Z\ZXZ>.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

②期年:满一年。

(1)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D.骈死于槽杨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2)以下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执策而临之(面对)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3)以下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马说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答案】1.(1)B(2)A(3)C(4)①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马说》对比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2)常马(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5)奋迅示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二】【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

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一: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篇二:马说千里之马比较阅读及答案【 2013年山西省】 ( 二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 7 ~ 11 题。

(12 分 ) 马说 ( 韩愈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 祗 ) 辱于奴隶人之手【2013年山西省】(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12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2分)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答案】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分)7.(1)pi n (2)s (2分)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 (返回) (2分)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10.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1)喂养(2)责问(3)想要(4)怎么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
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