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免疫的概念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定义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6.抗原的种类: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重链(H链)和轻链(L链);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恒定区(C区):C H1-4;C L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1个Fc(可结晶片段)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 2段,多个pFc’段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E。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λ和Κ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
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
《免疫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三大基本特点3.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4.对免疫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第二章免疫系统1. 免疫系统的组成2. 免疫器官的种类和功能3. T细胞的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4. T细胞的亚群5. B细胞的表面受体6. B细胞的亚群7. 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及其递呈机制8. NK细胞的膜表面标志及其杀伤靶细胞的机制9. 抗体的分子结构10. Ig的类型11.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12.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13. 补体的概念、组成及特性14.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15. 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16.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第三章抗原1. 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2. 免疫原、半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3. 抗原表位的概念4. 构成完全抗原的基本条件5. 抗原的分类6. 免疫佐剂的概念7. 佐剂的类型及常用佐剂的组成成分第四章免疫应答1. 免疫应答的类型2.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3. 外源性抗原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过程4. 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概念5.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第五章抗感染免疫1.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2. 抗病毒感染的免疫第六章变态反应1. 变态反应的概念及分类2. 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3. 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常见疾病第七章免疫学实验技术1.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 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3. 常见血清学反应的类型及其原理第八章免疫学应用1. 生物制品的概念2. 动物免疫力的获得方式3. 疫苗的概念4. 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其优缺点5. 多价苗与多联苗的概念6. 应用免疫学理论如何控制传染病。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
9.CD8+Tc细胞如何发挥免疫学效应? CD8+Tc发挥免疫学效应机制及特点如下: (1) 活化的Tc杀伤机制: ①穿孔素&am
1.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由CD3传递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子。
2.T细胞失能(anergy)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即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TCR为第一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为第二信号,其中,CD28/B7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IL-2合成,如缺乏第二信号,IL-2合成受阻,则抗原刺激非但不能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而导致T细胞不能活
3.穿孔素:是储存在致敏Tc细胞胞浆颗粒内的一种蛋白物质,又称C9相关蛋白。当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后,致敏Tc细胞可发生脱颗粒作用,释放穿孔素。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
4.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Ag肽,还要识别自身MH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例如,MΦ与TH细胞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靶细胞与Tc细胞间受MHC-I类分子限制
6.CTL的极化:CTL的TCR与靶细胞表面TCR与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后,TCR与共受体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聚集,导致CTL内骨架系统(如肌动蛋白、微管)、高尔基复合体及胞浆颗粒等均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重新排列和分布,此即CTL的极化
免疫学期末考试重点
免疫学重点:1.免疫学: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或病理性应答过程。
2.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有些物质具有抗原性但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称为半抗原。
3.共同抗原:含共同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为穿插抗原。
4.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体.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5.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能够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部位。
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够被BCR和抗体识别的部位。
6.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参与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7.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8.超抗原: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9.MC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高度特异性抗体10.CK:即细胞因子是有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11.CD:即分化群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分化群。
12.CAM: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13.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严密连锁的基因群。
14.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15.免疫耐受:生理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的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应答以去除抗原物质,但对体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却表现为免疫无应答,从而防止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这种免疫无应答的状态称为免疫耐受.16.超敏反响: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17.自身免疫:.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18.自身免疫病:由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组织器官损伤和临床病症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微生物学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免疫学复习重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免疫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和功能,包括淋巴细胞和抗体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来保护身体免受外来侵袭。
2. 免疫反应过程:了解免疫反应的过程,包括抗原捕获、抗原呈递、T细胞激活、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
应等。
3. 细胞免疫学:深入了解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机制和作用。
4. 分子免疫学:了解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包括抗体结构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5. 免疫病理学: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失调的机制和与疾病的关系,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等。
6. 微生物免疫学:了解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如何感染人体并激发免疫反应,以及如何通过免疫反应保护身体免受微生物侵袭。
7. 免疫治疗:了解如何利用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疾病,包括单克隆抗体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疗法等。
8. 免疫检测:了解如何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检测疾病,包括ELISA、西方印迹、流式细胞术和多肽负载检测等。
9. 免疫学新进展:了解免疫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问答题☆选择或填空✪医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免疫:指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与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功能可概括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造成免疫缺陷病,应答过强造成超敏反应。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耐受被打破将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的类型及特点:固有免疫是指个体长期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的,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等特点。
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如中性粒、单核/巨噬、NK,以及血液中的效应分子如补体和细胞因子等。
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发生的反应,由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记忆性、作用慢而强等特点。
执行者是T细胞和B细胞。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囊,外周免疫器官爆菊哦淋巴结、脾和MALT。
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是脾。
☆MALT不包括脾索。
☆淋巴细胞归巢现象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和内皮细胞表面相应的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在循环过程中选择性的分布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淋巴细胞通过气归巢受体与HEV表面相应的地址素结合促使淋巴细胞黏附与HEV,并迁移至血管外。
不同淋巴细胞表达不同的归巢受体,与不同组织表达的地址素结合,促使不同淋巴细胞选择性的分布定居与淋巴器官和组织的不同部位。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掌握: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二.免疫应答的特点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特点: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如:T oll-like receptor4(TLR4)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CKs(IFN)→防御作用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淋巴细胞】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
【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免疫学重点笔记
免疫学重点笔记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和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结、脾脏、骨髓
和白血细胞等。
-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消除外来入侵的病原体,维持
机体的免疫稳态。
2. 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反应
- 免疫系统有两种免疫反应方式: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 先天性免疫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免疫能力,可以立即对抗病原体。
- 获得性免疫是通过经历感染或接种疫苗等方式获得的免疫能力,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
3. 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 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
-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T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B 细胞主要负责体液免疫。
- 巨噬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粒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
4. 免疫系统的疾病及治疗
- 免疫系统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
- 免疫缺陷病可以通过免疫增强治疗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 自身免疫病可以通过免疫抑制治疗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发展。
- 过敏反应可以通过避免过敏原和使用抗过敏药物来治疗。
以上是免疫学的重点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多信息,请随时提问。
医学免疫学重点期末复习精编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期末复习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白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固有免疫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其他(嗜酸TCRBCRCD分子黏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受体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 T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一、免疫学1. 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分类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身体自身天生具备的对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身体在接触到抗原后,通过学习与演化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调节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胞因子、抗体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免疫记忆是指身体在接触过抗原后,对该抗原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反应保留下来的能力。
免疫耐受是指身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免疫容忍的状态,主要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5.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球蛋白是指在获得性免疫防御系统中产生的抗体分子,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体的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包括可变区和恒定区。
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毒、结合细菌毒素、沉淀抗原、淋巴细胞识别等。
二、病原微生物学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真核细胞核和真核细胞器。
细菌可按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按细胞壁的结构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营养类型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2. 细菌的致病性机制细菌通过产生肝素酶、凝血酶、溶血素等毒素直接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或通过表面分子如鞭毛、菌毛等对细胞黏附,或通过释放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进入宿主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等方式致病。
3.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和自主繁殖能力的类生物物质,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
病毒可按基因组的类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按颗粒形态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4. 病毒的致病性机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变异。
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P14)1、名词解释:①自然免疫:又称为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②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抗性。
③体液免疫:指B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④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第二章抗原(P33)1、名词解释①抗原(antigen):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就是抗原。
②半抗原与载体: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发抗体的形成),但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物质。
③抗原表位:结构已经明确了的抗原决定簇成为抗原表位,它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④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⑤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科学热点。
利用基因组学可以预测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蛋白质组学可以筛选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2、思考题①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特征?答:应具备两种特性:其一: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其二: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
有些小分子物质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②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是什么?答: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
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段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学效应(简称补体)。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⑴C1(C1q、C1r、C1s)、C2~C9;⑵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⑶B因子、D因子(factor B, factor D)。
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如:备解素、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I因子等等。
3. 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包括:CR1~CR5、C3aR、C5aR、C1qR等(二)补体组分的命名①以“complement”的首字母结合发现顺序命名,如C1 ~C9;②以英文大写字母命名为“因子”,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③补体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4b;④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则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3bBb;⑤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白(C4bp)、衰变加速因子(DAF);(三)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以外的细胞合成,例如:C1由肠上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织产生。
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IL-6等)可刺激补体基因转录和表达。
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
第二节补体激活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其通过级联酶促反应而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
已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径、MB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细胞溶解效应。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目录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2.免疫器官与组织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抗原的分类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第三章免疫分子1.免疫球蛋白2.补体系统3.MHC及其编码分子4.其他免疫分子第四章免疫细胞1.固有免疫细胞2.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3.适应性免疫细胞第五章免疫应答1.固有免疫应答2.适应性免疫应答第六章免疫病理1.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第七章免疫学应用2.免疫预防第八章病原生物学绪论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2.医学微生态4.病原生物控制与生物安全第九章细菌学总论1.细菌的形态结构2.细菌的生理4.细菌感染与免疫第十章常见致病细菌1.球菌3.厌氧性细菌4.分枝杆菌5.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第十一章病毒学总论1.病毒的形态结构2.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3.病毒感染与免疫4.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病毒1.呼吸道病毒2.消化道病毒3.肝炎病毒5.逆转录病毒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5.免疫学的应用正文:一、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从而维护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是指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如输血时血型不同的血液。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则是指体内T、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适应性免疫则是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功能包括: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和衰老细胞,以及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
四、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免疫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缺陷病和肿瘤免疫病等。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组织相容性差异,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移植物。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肿瘤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清除能力不足导致的,如肺癌、乳腺癌等。
五、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在医学、生物学和兽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免疫学研究用于诊断和治疗免疫性疾病,如利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病,利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抵抗力等。
免疫学复习资料
免疫学复习资料免疫学绪论⼀、免疫(Immunity)的概念2、免疫的概念:是指动物(⼈)机体对⾃⾝和⾮⾃⾝的识别,并排除⾮⾃⾝的⼤分⼦物质,从⽽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种⽣理学反应。
⼆、免疫的基本特性1、识别⾃⾝与⾮⾃⾝(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是机体产⽣免疫应答的基础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系列反应,以排除该抗原的过程。
(1)识别的基础:免疫细胞,膜表⾯抗原受体。
(2)识别功能⾮常精细: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组织和细胞。
识别功能降低:对病原微⽣物和肿瘤的防御能⼒降低;识别功能过强、紊乱或功能失调:则⾃⾝免疫病的发⽣2、特异性(Specificity)是建⽴诊断⽅法的基础,能对抗原极微细的差别加以区别。
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的免疫⼒具有⾼度特异性(针对性)。
不同疫苗引起的免疫保护不同,实际⼯作中应注意多⾎清型的病原体。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样,具有记忆功能。
(1)免疫记忆的基础:免疫记忆细胞;(2)免疫记忆可以使机体迅速建⽴起相应的免疫⼒(再次接触抗原)。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称抵抗感染(Defence)或防御传染(1)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御、消灭、清除各种病原微⽣物或⾮⼰物质,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侵袭的能⼒。
(2)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亢进):可引起传染性变态反应,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损伤;(3)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引起机体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
2、⾃⾝稳定(Homeostasis)⼜称免疫稳定(1)⾃⾝稳定:是指机体具有清除衰⽼和破坏的组织细胞及代谢和损伤所产⽣的废物,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理平衡,保证机体组织细胞进⾏正常⽣理活动的⼀种功能。
动物⽣命活动—新陈代谢—细胞衰⽼死亡—代谢产物积累—影响正常细胞功能(2)⾃⾝稳定功能失调或异常(过强或亢进):⾃⾝免疫性疾病,把⾃⾝的组织或细胞当作“敌⼈”进⾏消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第二章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而免疫细胞是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免疫分子则是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而外周免疫器官则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
而骨髓不仅是免疫器官,也是造血器官,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
骨髓也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淋巴结的功能包括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T:75%。
B: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以及过滤作用。
而脾脏的功能包括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40%。
B:60%),免疫应答的场所(血源性抗原),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滤过作用以及贮存红细胞。
第三章抗原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包括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和抗原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是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而半抗原是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是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质)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
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无应答、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超敏反应以及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包括抗原的异物性、理化状态(如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物理性状)等。
抗原的异物性指的是机体非自身物质的特性,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免疫球蛋白分子中,重链和轻链都包含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决定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因为它们包含了与抗原结合的表位。
免疫学复习
思考题
1、什么是MHC与HLA? 2、HLA的分布
3、HLA的生物学功能
HLA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者。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主要来 自白细胞抗原,因此,人类的此种抗原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对染色体 的短臂上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 MHC分类:MHC-I类基因、 MHC-Ⅱ类基因、MHC-Ⅲ类基因, 分别编码相应的抗原。 HLA的分布: ⒈ HLA-I类抗原: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 板和网质红细胞。 ⒉ HLA-II类抗原:分布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特异性结合抗原; 2.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Fc受体 结合(调理作用、ADCC作用、参与I型超敏反应);4.通 过胎盘和黏膜;5.免疫调节。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
由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 决定簇的抗体。此种抗体是由一个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 生,因此称为单克隆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作用
C4b2b
C4b2b3b 参与特异性 体液免疫
C4b2b
C4b2b3b 参与非特异性 免疫、在感染 急性期起重要 作用
C3bBb
C3bnBb 参与非特异性 免疫、可被直 接活化、在感 染早期起重要 作用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一)细胞溶解作用:形成攻膜复合体,溶解靶细胞。 (二)调理作用:C3b、C4b (三)免疫黏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 C3b、C4b (四)介导炎症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问答题☆选择或填空✪医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免疫:指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与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功能可概括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造成免疫缺陷病,应答过强造成超敏反应。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耐受被打破将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的类型及特点:固有免疫是指个体长期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的,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等特点。
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如中性粒、单核/巨噬、NK,以及血液中的效应分子如补体和细胞因子等。
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发生的反应,由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记忆性、作用慢而强等特点。
执行者是T细胞和B细胞。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囊,外周免疫器官爆菊哦淋巴结、脾和MALT。
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是脾。
☆MALT不包括脾索。
☆淋巴细胞归巢现象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和内皮细胞表面相应的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在循环过程中选择性的分布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淋巴细胞通过气归巢受体与HEV表面相应的地址素结合促使淋巴细胞黏附与HEV,并迁移至血管外。
不同淋巴细胞表达不同的归巢受体,与不同组织表达的地址素结合,促使不同淋巴细胞选择性的分布定居与淋巴器官和组织的不同部位。
★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
★脾脏的功能1T细胞核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
★MALT的功能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
☆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表面。
☆免疫原性较强的物质是蛋白质。
☆灭活疫苗或蛋白质疫苗的最佳免疫途径为皮内或皮下注射。
☆细菌脂多糖是TI-Ag。
☆半抗原-载体效应是Th识别载体决定基,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基。
☆检查血清中AFP含量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或畸胎瘤的辅助诊断,测定血清CEA含量,有助于结肠癌的辅助诊断。
☆根据结构的不同,抗原表位分为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
☆交叉反应的分子基础是由于共同抗原表位的存在。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决定的。
☆抗原两个重要的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依据抗原与集体的亲缘关系,将抗原分为同种异型抗原、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和自身抗原。
✪抗原:一类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页数化学基团,通常有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2或核苷酸组成。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异物性: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情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型就越强。
✪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长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地抗体和致敏细胞,且只能与他们发生特异性结合。
✪异嗜性抗原:一类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物种之间、与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及主要医学意义1异种抗原: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
通过检测抗原或抗体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制备疫苗;防治外毒素性疾病,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2异嗜性抗原:引起交叉反应。
与某些免疫性疾病有关。
3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对安全输血极为重要;HLA不相匹配造成移植排斥反应。
4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5肿瘤抗原:参与肿瘤免疫。
6变应原和耐受原: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
7超抗原:可介导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单一特异性的抗体。
通常采用小鼠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技术来制备。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在重链近N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
VH与VL内还有高变区。
结构域: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结构域。
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结构域,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H 链有五个结构域,多一个CH4区。
L链有二个结构域,分别为VL和CL。
以IgG为例,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结合部位,CL与CH1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CH2可结合补体、CH3可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
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能改变Ig两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Ig分子与不同间距的抗原表位结合。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
2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介导吞噬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型超敏反应。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补体:存在于人与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补体有30多种组分,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和调节蛋白组成。
☆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和MBL激活途径。
☆补体成分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
☆补体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溶解细胞,细胞毒效应,引起炎症反应,调理作用,辅助适应性免疫,过敏毒素,趋化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黏附。
☆反复发作可导致补体含量降低的疾病史系统性红斑狼疮。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
3免疫黏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细胞因子作用的特点:非特异性,微量高效性,局限性,多样性和网络性。
☆细胞因子功能:参与免疫反应,刺激造血,促进炎症,诱导凋亡。
☆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且不受MHC分子限制。
☆细胞因子受体有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种形式。
☆细胞因子受体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
☆TPO为血小板生成素,SCF为干细胞因子,EPO为红细胞生成素。
✪细胞因子:是指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1多为小分子。
2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4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和协同性。
★细胞因子的分类: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去滑行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分五个家族,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CD3可与TCR结合,传导T细胞活化信号。
☆Igα和Igβ可与BCR结合,传导B细胞活化信号。
☆选择素家族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和E-选择素。
☆黏附分子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和钙粘蛋白家族。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不同谱系的白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该抗原多属跨膜糖蛋白,除表达于白细胞外,也表达于红系或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
✪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多为跨膜糖蛋白。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统称为CD。
★黏附分子的功能:1参与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2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3参与淋巴细胞的归巢。
4在肿瘤发展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对胚胎细胞的发育形成组织和器官6参与凝血及伤口修复过程7与细胞迁移和细胞凋亡等功能有关✪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位于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能够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识别,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并且决定个体的组织相容性。
✪HLA抗原:为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编码产物,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也决定个体的组织相容性。
✪MHC限制性:在识别APC细胞或者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肽时,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类型,此现象即MHC限制性☆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有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HLA的主要功能参与加工和提呈抗原,参与T细胞的限制性识别。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1组合多样性2连接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BCR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
BCR V区,尤其是V区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
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基因,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的。
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 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