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的本质_下_田国强
田国强教授谈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
田国强教授谈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9年12月12日记者:史浩然陈米兰12月12日,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主题报告会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经济学院大楼605举行。
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平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主讲。
田国强教授指出这次报告会旨在通过介绍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谈谈自己关于一些经济学误区的看法,对各位学习、理解和研究现代经济学有所帮助。
具体内容整理如下: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问题,解释经济现象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进行内在逻辑分析。
若不能充分理解这些规律和原理,就会产生一些极端的论断。
为了便于理解,印象深刻,容易记住,田教授认为用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一二三四五”之类口号式的排比句,来总结现代经济学中涉及行为假设、注意事项、制度安排、基本原理及分析步骤等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思想。
我觉得这些基本思想可用以下几个排比句来概括:“一个行为假设,二个注意事项,三个制度安排,四个基本原理,以及五个分析步骤”。
一个行为假设指的是,任何一个社会学科都需对人的行为作出某种假设,将人的行为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社会科学往往需要研究人的行为,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假设。
两个注意事项的第一个注意事项是:要注意任何一个经济理论、行为假设都有其边界,不能盲目运用。
第二个注意事项是:经济学理论一般不能拿社会作实验,从而靠的是它的内在逻辑分析。
此点也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在国外非常流行的实验经济学,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手段来检验人的行为,检验人的行为假设是否理性,而很少通过实验检验理论。
其原因是,经济理论的结论很难拿社会做实验。
三个制度安排是:制度包括法规治理(governance)、激励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和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分别由政府、市场和社会来实施。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做行政、搞管理,考虑经济问题,想做好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的制度安排。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的读后感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的读后感田国强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从目前普遍存在的针对经济学的误解和批判的现象入手,探讨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系统的论证了人们对现代经济学的混乱的认识根源就在于没有理解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文章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提出问题、介绍理论研究进展、具体的分析阐述、总结陈述。
写作目的是帮助读者澄清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一些误解,理解现代经济学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人们的种种错误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不到位引起的,所以加强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的认识非常的重要。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经济学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总是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但是经济学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学科之一,因为经济学不仅存在着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流派,许多理论似乎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其中不少理论还用到了高深的数学,这些让不少人感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难以把握,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误解或畏惧,一些人只是从个别的经济学的结论或模型出发,就要么认为经济学自相矛盾,没有共同的地方,要么认为经济学原理社会现实,难以指导经济发展,甚至质疑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对现代经济学大肆进行批判,并宣称要创造出自己的经济学。
这些存在的现象对很多的人产生了很大的误导。
作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理解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理论研究进展作者简要的介绍了国内对于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说明了有什么研究成果,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作者文章与现有的理论的区别何在,解决的是问题是什么。
第三部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一)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现代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通过六十年的蓬勃发展,现已成为一门规模庞大、分支众多、体系严谨、模型化的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田国强,经济学家,2004年起出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
今天想给大家谈谈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让大家对其信息对称,消除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误会和误区,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学好和教好现代经济学。
在经济学领域,误区特别多,我经常听到和看到许多人对现代经济学及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批评。
但这方面的批评大多不太正确,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澄清将会误导人们对经济学的学习和指导作用,影响它在现实中的运用。
实际上,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原理、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威力是巨大的,不光可以用来研究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和人的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对经济问题和结果作出预测,也可用到其他许多社会学科和领域,甚至对做行政管理也特别有用,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行政工作,效果显著。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通过这次讲座对现代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有所了解与收获。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人都谈过,像钱颖一、杨小凯、林毅夫、许成钢教授和我本人,当然每个人讲的侧重点不一样。
今年年初(编注:2009年),在《经济学茶座》上,有一篇文章记载了关于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和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次讨论。
一些海内外知名学者和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包括《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都参与其中,我也参加了,对如何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于现代经济学,我觉得国内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就是不顾中国的客观现实约束条件,盲目的崇拜现代经济理论,照搬模型进行改革,写文章以为把数学模型加进去就是好文章,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不充分考虑中国实际情况与经济制度环境所决定的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将一个经济理论或模型泛用到中国现实问题,这样简单的套用,弄不好会出大问题;第二种看法更加错误,全盘否定现代经济学的作用,包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认为现代经济学是国外的东西,不合乎我国的国情,中国的问题需要用中国的方法来解决。
1.田国强: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
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田国强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现代经济学一些最基本的思想与研究方法,可简单概括为:一个行为假设、二个注意事项、三个制度安排、四个基本原理、五个分析步骤以及六个研究技巧。
这些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掌握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分析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经济学基本思想研究方法一、引言2005年2月,笔者在《经济研究》发表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一文,介绍了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该文发表至今,已近五年。
这几年,笔者对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经济思想和研究方法,又有了若干新的思考和心得体会,形成此文,希望对人们学习、理解、研究及应用现代经济学有所帮助,并且也希望有利于消除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误会和误区。
经济学领域的误区特别多,笔者经常听到和看到许多人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批评。
但这些批评往往不正确,如果不予以澄清,将会误导人们对经济学的学习和掌握,进而影响经济学理论对于社会经济实践指导作用的正确发挥。
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经济思想、原理、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威力是巨大的,不仅可用于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和人的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能根据成因进行内在逻辑分析,从而得出内在逻辑结论,如对经济走势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其实,隔行不隔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其他任何一个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都是相通的,可用到其他许多社会学科和领域,如金融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甚至对做具体行政管理工作也特别有用。
关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人都讨论过,如杨小凯(2000)、林毅夫(2001)、*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美国德州A&M大学,邮政编码:200433,电子邮箱:gtian@,gtian@。
*本文根据作者给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学”全国高校教师暑期师资课程进修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全体学员的讲座整理而成,感谢陈旭东和刘伟在成稿过程所提供的帮助。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政府间事权划分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全局”专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政府间事权划分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全局”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8月18日记者:王尔德本报记者王尔德北京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并明确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的地位,从而也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空前的位置。
今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该方案提出要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政府间的事权划分不仅仅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部门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治理体系的全局问题。
这是一个兼具复杂性和艰难性的改革课题,这也是我在新近出版的《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与陈旭东合著)一书重点讨论的话题。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对记者说。
在《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一书中,田国强提出了“明道、树势、优术、抓时”的四位一体改革方法论。
田国强认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势和时已初步形成,还需要道与术的配合,即明确改革的愿景、目标、战略,注意改革的方式、方法,才能将财税体制改革包括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引向深入。
他建议,随着财税改革的推进,地方税体系在弱化,未来应重构地方的主体性税种。
“从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来看,未来我国省级政府应建立以消费税为主,市县政府应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以行为税、目的税为辅的分级主体税种。
”事权划分是事关国家治理体系的全局问题《21世纪》:分税制的前提是事权的划分,但从1994年启动分税制改革以来,二十年过去了为什么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依然不是特别明晰?田国强:1994年分税制改革还是以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为重点的,其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尽管有过多次的微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上下贯通、一一对口的事权分布格局。
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
应的改变,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的“好”结论,
否则就不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第7页/共162页
(如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
支撑。
第6页/共162页
一、掌握经济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性
问题3:为什么经济学家们总是意见分歧?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经济 理论,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甚至
有人借此讽刺经济学家,“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个不同
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8页/共162页
一、掌握经济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性
问题5:现代经济学能否用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不存在着独立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 方法,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当然
可用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威力、魅力和精髓所在就是: 在做研究时必须考虑到并界定清楚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 会环境条件。
别进行讨论。
第14页/共162页
二、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个行为假设
二个注意事项
三个制度安排
四个基本原理
五个分析步骤
六个研究技巧
第15页/共162页
二、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个行为假设 利己性假设是经济学中一个最核心的假设,是整个经济 学的根基。
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需对人的行为作出某种假设,将人
第26页/共162页
二、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的基本内容
现代经济学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有限理性假设
理性假设
经济人
重点理解
经济人假设是符合实际的,既使与现实有偏离, 也比假设人是无私的更合理。
人是理性的是指人或企业在约束条件下争取自 身利益最大化,是比经济人假设更接近现实的 一种假设。
有限理性是指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要受主观条件约束,不是对理性行为的否定而 是发展。
制度安排是内生还是外生变量?
什么是制度安排
即游戏规则。 对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环境,面 对不同行为方式 的人们,往往需 要采取不同的对 策和规则
设计制度安排时注意的问题
为了简化问题,且经济制度安排无法改变时, 将其设为外生较为合理。
当研究组织行为时,设为外生不合理,必须作 为内生变量进行考虑和设计,从而设计经济制 度安排是研究的重要内容,或可以说是目的。
视角 参照系和基准点
分析工具
界定经济环境
➢ 经济环境的组成
经济人;经济人的特征;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信息结构等。
➢ 经济环境界定的两个层次
➢ 描述经济环境
➢ 刻画经济环境
对经济环境的刻画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理论。如后例
例1对环境的刻画不同对经济周期的观点和认识不同
学派 凯恩斯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疑问
参照系是不是就是度量标尺? 为什么有这两种表述方法?
分析工具(钱文观点)
一般以数学模型和图象模型的形式出现
供需曲线模型
局部市场配置、市场失灵、福利分析等问题
重叠代模型
格罗斯曼 哈特穆尔模型
拉丰和梯若模型
戴蒙德挤兑模型
研究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政策、社会保障 控制权的配置对激励和信息获得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分析企业共谋,政府行业规制,集权分权
陈世清: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陈世清: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分析——评田国强的经济学方法论(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首先是范式分析的过程,其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再次是典型分析的过程。
典型分析得出的普遍必然性结论不可能被证伪,如果被证伪只能说明参照系转移,原来的典型分析的条件发生变化。
所谓“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分析”应该就是对经济现象的典型分析,而典型分析不等于孤立分析,把握典型分析的时空背景不等于界定经济环境。
所谓“界定经济环境”,是把经济研究混同于经济项目研究,从中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理论的边界条件分析由于田国强以不确定、本身有边界条件因而没有普适性、“不是总是错”的因而可证伪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其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所以在他看来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定理都是有条件的”;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不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的相结合过程,而是找到经济学理论和定理的“边界条件”。
田国强:“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数学,任何一个理论、定理都是有条件的,关键是要找到这个条件的边界在哪里。
”“要注意任何一个经济理论、行为假设都有其边界,不能盲目运用。
”“经济变量间关系的成立有其边界条件,由此得出的结论亦有其内在逻辑。
”“是不是说,经济学就不是一门科学呢?不是的。
经济学是实实在在的一门学问。
可以说,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来自于现实。
既然经济学不能做实验,靠的又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其内在逻辑分析!在我的一篇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章中也提到,完全靠理论来判断经济形势是不行的,完全靠数据说话也是不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
那么,靠什么来判断经济形势或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呢?这就靠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一些经济学家不考虑边界条件也不进行内在逻辑分析,把自己的想法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就建议给政府或发布于媒体,这样做往往会出大问题。
”“参照系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汇报人:日期:•导言•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微观经济学目录•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策经济学导言01以个体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包括需求、供给、价格、市场、竞争等。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整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
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政策效应,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03经济学研究什么0201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得出客观结论。
实证分析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研究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从而得出主观结论。
规范分析运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动态变化。
数学建模通过对特定经济现象或政策的深入研究,解释其产生、发展和影响。
案例研究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价格和交易量。
供需原理效率原理竞争原理稳定原理资源应被分配到最能创造价值的领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发展。
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避免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02经济学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01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理性人假设,即人们会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假设是建立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有助于解释人类行为和预测经济现象。
稀缺性假设02另一个经济学基本假设是稀缺性假设,即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需求是无限的。
这一假设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对资源进行配置和生产决策,以及如何权衡取舍。
完全竞争假设03完全竞争假设认为市场应具备完全竞争的条件,即市场上卖方和买方的数量都很多,每个个体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假设为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供需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用于分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决定。
该模型认为,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价格,并会产生均衡状态。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文版)
期. 49. 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1995
年。 50. 陈宪:《经济学方法通览》,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年。 51. 汪丁丁:“论公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利用多个截面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个体之间经济行为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模型
案例研究与实地调查
针对某一具体经济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解决方案等。
案例研究
深入实际,采用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了解经济现象的实际情况,为经济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实地调查
Hale Waihona Puke 04田国强教授的研究成果与贡献
田国强教授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包括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
田国强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增长与发展、劳动与人力资本、企业治理与制度等。
研究成果概述
田国强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
田国强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3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目录
contents
引言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田国强教授的研究成果与贡献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与贡献结论
01
引言
田国强教授现为*中文大学副校长、经济金融研究所所长等职位,在经济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学术成果。
田国强教授简介
田国强教授在研究现代经济学的过程中,深入探讨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期为经济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为精确和有力的支持。
Milton Friedman
1
这些成果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2
3
这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为后来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学贯中西 志传薪火——记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田国强院长
知名经济学杂 志发 表论 文和论文引用次数 的排名 中, 田国强教 授列第 27位 , 4 居华 人经济学 家排名第 2位 ; 19 在 9 0年 一 0 0 2 0 年的排名 中, 按论文发表列第 2 2位 , 8 居华人经济学家排名第 4 位; 按论 文引用次数 , 列为 54位 , 0 居华人经济学 家第 6 。正 位 是 由于 田国强的学 术贡 献 ,他 在经 济学 界享有 很 高的声誉 。 20 0 3年 , 他被 列入 由英 国 E w r l r d adEg 出版 社 出版 、 国著 名 a 英 经济 学术 史专家 MakBag和 H w r ae根据 社会 科学文 r l u o adV n 献引证索引所收录 的全世界最有 影响的 70多名经济学家《 0 经 济学家 名人 录》 《 oiWh cnm c) 20 ( wh oi E oo is s n )o 06年 2月被 田国强 ,9 6年生于湖北省公安县 ,9 4年 17 下乡 15 17 97年 插 队务农 ,9 7年 一 9 2年在华 中工 学院 ( 华 中科 技大学 ) 17 18 现 数学系就读 、任教 ,9 2年获数学硕士学位 ,9 3年 18 18 18 9 7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 济系攻读 并取得博士学位 , 博士论文获 全美 斯隆博 士论 文奖 。他 于 18 97年 19 始任 美 国德州 9 0年 A &M 大 学 经 济 系 助 教 ( s s n rf sr;9 1 被 提 升 为 副 A s t t o so) 19 年 ia P e 教授并获得终 身任 期教职资格 ( n r) 19 t ue ,9 5年又被 提升为终 e 身任期 正教 授 ;9 8年被 美 国德州 A M 大学 授 予杰 出人 才 19 & 奖。 为美 国德州 A 现 &M大学经济 系教授 、 民营企业研究 中心高 级研究员 、 上海财经大学经 济学 院院长 、 高等研 究院院长 、 长江 学者讲座教授 、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际技术与经 济研 究 所顾问 、 南京 财经 大学名誉教授 , 同时也是香港科技 大学 、 中 华 科技大学 、 西北 大学等院校 的兼 职教授 , 曾任 清华 大学特聘教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2023-10-29contents •引言•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前沿问题•总结与展望目录01引言背景现代经济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核心学科。
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本课程应运而生。
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课程背景与意义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本课程将涵盖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分析工具以及应用实例等多个方面。
具体包括:经济学基本概念、供求分析、市场结构、资源配置与利用、经济增长与稳定、政策效应分析等内容。
结构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
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课将涵盖一个模块的内容。
学生需要在课前预习相关资料,课后完成作业和小组讨论等任务。
学期末将进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02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资源配置的学问。
它主要探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的决策以实现人类的目标。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欲望、选择、行为以及资源配置的效果。
它涵盖了个人的消费行为、企业的生产与投资决策、政府的政策制定以及国际经济互动等广泛的领域。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以及市场均衡问题。
其分析框架主要包括需求与供给、市场结构与竞争均衡、消费者行为与厂商利润最大化等基本理论。
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体经济现象(如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率等)的变化以及政府如何运用政策工具来影响这些变化。
其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等基本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学术:探赜与平议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田国强摘 要 改革开放以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目标的逐渐确立,现代经济学在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然而,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于现代经济学及其意识形态性还存有不少认识误区,亟待厘清。
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和阐述了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包括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及其视野下的市场制度,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与要点,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现代经济学等内容。
现代经济学由假设、约束条件、分析框架和模型以及若干结论(解释和/或预测)组成,其中一个核心假设是利己性假设,这些结论从假设、约束条件和分析框架及模型中严格导出,因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提供两类理论,一是提供基准点、参照系及明道的基准经济理论,二是提供更贴近现实的实用经济理论,两者相为促进,并且均可用于内在逻辑的推断和预测。
市场经济孕育了经济理论,又得益于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制度和好的治理只有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综合治理框架下才能运作有效。
因此,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及其视野之下的市场制度,才能有利于推进中国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长治久安的包容性制度。
关键词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现代市场制度 核心假设和关键要点 国家治理作者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中图分类号 F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6)08-0005-11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与要点a(一)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需对个体的行为作出假设,将个体的行为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在这里做较为详细的解释。
如前所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社会科学往往需要研究人的行为,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假设,而自然科学不研究人,而是研究自然世界和事物。
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研究和解释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作出预a 在《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未刊稿)中,笔者以一个行为假设、两个约束条件、三个制度安排、四个基本原理、五个分析步骤、六个研究技巧,对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部分,笔者将通过新的分类方法对前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Academic Monthly第48卷08Aug 2016测,并给出价值判断。
在谈论人的行为时,一般有三个词语来表达:自爱(self-love)、自私(selfish)及自利(self-interest),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较大差异。
自爱意味着自己看重自己、喜爱自己,从而它既有好的一面,让自己洁身自爱,也可能有负的一面,对自己估计过高,使之有时会导致自我伤害(self-harm),或形成自我欺骗(self-deceit)的空思妄想。
自爱还可衍生自利甚至自私。
自私则是以损他为前提来利己,从而自私使人贪婪,贪婪使人野心勃勃,野心使人虚荣狂妄,虚荣使人忘乎所以,狂妄使人伤天害理。
自利则以利他为代价来利己,从而自利让人理性、理智,而自私孕育恶欲。
也就是,为自利而利他,为了逐利、获利,人不得不理性利他,经济学主要采用自利性假设。
自爱与自利相辅,人有自知之明;自爱与自私粘连,人会道德沦丧。
这样,人受自爱主宰,但并非一定是不顾及别人,也可能是自爱和自利的结合。
个体行为的自利(利己)性假设,是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关键、最核心的假设。
这不仅是假设,更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最大的客观现实,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石。
这个假设在处理国家、单位、家庭及个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也是如此,因而是研究和解决政治社会经济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客观现实或约束条件。
比如,在考虑和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时候,作为一个公民,需要维护本国的利益,站在本国的立场上说话和行事,如果泄露国家机密,就可能受惩罚;在处理企业与企业的关系时,作为本企业的员工,必须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如果把企业机密泄露给竞争对手,视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会被判刑。
经常看到或听到有人对利己性假设提出质疑,既然人是理性自利的,追求个人利益,那为什么要有家庭?其实,从家庭层面上来分析问题,每个人都是站在本家庭的利益上行事的。
也就是在常规情况下,人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家庭,而不是别人的家庭。
在研究个人与个人问题时也是如此。
在现实中,不少人对这个假设产生了误区,将它简单狭义地理解为,无论考虑哪个层次上的问题,都是针对个人的假设。
对人类的利己行为进行假设十分必要,因为它符合基本现实,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一自利行为假设有误,将无私的人看成是自私自利的人,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相反,如果采用利他性假设,一旦假设有误,将实际上追求自身利益的人视作为大公无私的人,所造成的后果要比前者严重得多。
事实上,在利己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多半同时也适应利他的人,利他行为假设下的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以及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要简单得多。
但是,一旦利他行为假设有误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比利己行为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
例如,改革开放前所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一大二公”,否认个人利益。
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
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制度安排基于人是利他无私的假设之上的。
其实,对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设想一下,在现实中将一个行事自私、狡猾的人看作一个行事简单、一心为公的“老实人”来与之行事处世,甚至提拔重用、赋予重任,将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会明白这种错误假设的严重性。
现实中,许多(比如那些贪官)经常唱着高调、宣称一心为公但其实是非常自私的人,一旦有机可乘,相对于不具有欺骗性的自利人,他们给国家给他人往往会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把人基本上都假定为“雷锋式”的一心为公的大好人,来决定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给出经济政策建议或制定经济政策,多半不会成功。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搞不好,国营企业效益低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厂长、经理和他们的上级并不是“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自利的行为方式往往与这些制度安排激励不相容,即使能做到激励相容,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
这样,承认个体的自利性,是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一种现实的、负责的态度。
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党纪国法,以避免机会主义者钻人们都是大公无私假设下的制度空子的原因。
相反,如果把利他性当作前提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例如,生产的组织问题,像改革前那样否认个体的自利性,认为只要强调为国家、为集体就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其结果就是大家都想钻制度的空子,吃大锅饭,憧憬着别人为自己创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体逐利尽管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基本成立,但也有其适用边界。
在非常规、异常情况下,比如,天灾人祸、战争、地震、他人遇到危机时,人们往往表现出利他、无私性,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战斗,勇于相助处于危机中人。
这是另外一种理性,即大公无私的一面,甚至是愿意付出生命(动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物都有的本能,况且人),更何况将会走向极端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
比如,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亡族威胁的时候,人们起来抗击日本侵略,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利益不惜献身。
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出钱出力帮助灾区人民。
而在安定正常的和平环境下从事经济活动时,个体往往追求自身的利益。
这些都说明,利己或大公,都是在不同情境、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反应,完全不矛盾。
由此,可以看出利己性和利他性都是相对的。
其实,动物也有这种二重性。
比如,野山羊被猎人追到悬崖边,老山羊自愿献身先跳,让年轻或小的山羊后跳,踏着它们的身子逃生。
亚当·斯密不仅写了奠基性的《国富论》,也写了《道德情操论》,论述人们应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这两部著作,形成了斯密学术思想体系两个互为补充的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如此,在人的自爱和自利这样的客观现实下,道德应该是通过社会分工与合作所达到的一种平衡,是一种均衡判定,约定俗成。
在恰当制度牵引下,让人们自愿分工、自愿合作,从而可导致社会是和谐、文明、安定有序的。
把自利和道德对立起来是违反人性的,或者说把自利和自私等同起来是片面的、错误的。
相反,通过对道德和自利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社会文明与个人尊严。
现代市场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能够运用自利的力量来抵消仁慈的弱点,这使得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也能得到满足。
所以,我们不应忽视仁慈和道德在市场制度形成中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不能维系于那些总是想损害或伤害他人的人。
总之,自利的人可以是仁慈、利他和道德的。
“自利”并不等于“损人”。
自利与利他是有限度和边界条件的,而损人利己的自私心理是万恶之源,贪得无厌。
理性的自利行为把遵守社会规范作为必要的约束条件。
我们赞成通过思想、伦理教育使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违反公共秩序,赞成维护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的公众利益。
但是,我们不赞成把政策建立在无视个人利益的经济理想主义,不赞成以维护集体利益为名侵犯合理的个人利益。
总之,我们要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自利行为与违反法律法规的损害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区分开来,保护前者,反对后者。
即使同样是利己性,程度也不同。
理想状态,利己性当然越少越好,但完全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利己性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如果人都是非自利的,总是为他人着想,也就根本不需要涉及人类行为的经济学了,工业工程学或投入产出分析也许就够了。
中国之所以进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就是考虑到个体自利性这一客观现实,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往往考虑个人利益。
事实上,短短三十多年,中国的改革就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巨大成就,这与承认个人利益这一客观现实,从而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
(二)现代经济学的关键要点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问题时通常基于一些关键性的限制约束条件、基本原理或原则。
包括:(1)资源的稀缺性;(2)信息不对称与分散决策:个体偏好与分散决策;(3)经济自由:自愿合作和自愿交换;(4)在约束条件下作决策;(5)激励相容:体制或经济制度需要解决个体或经济组织间的利益冲突问题;(6)产权清晰界定;(7)机会公平;(8)资源有效配置。
放松上述的任何一条都将导致不同结论。
注意和运用好这些要点和原理及原则,对人们处理日常事务也非常有帮助。
这些要点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融会贯通,进而得心应手地应用到现实中,却不太容易。
下面对这些关键性假设、条件、要点或原理分别给予说明。
1.资源稀缺性和有限性。
之所以有经济学这门学问,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至少地球的质量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