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理信息系统原理/Principl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编码:12023009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3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基础课、遥感概论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6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 王芳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电脑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

它是以地理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过程的电脑技术系统,是电脑科学迅速发展的产物。

它在近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种通用技术,GIS按一种新的方式去组织和使用地理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分析和生产新的地理信息;同时GIS的应用改变了地理信息的分发和交换的方式,因此,GIS提供了一种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的新的方式,从而使GIS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空间数据的学科我国迫切需要培养掌握GIS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应用经验的人才,使更多的人了解GIS,使用GIS,发展GIS。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与应用;使学生理解空间数据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元数据的概念与作用等,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及空间信息处理方法,空间数据的分析功能,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的和重点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平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

本课程的重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的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结构。

(3)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决策支持等领域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过程。

(3)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的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

三、教学时长和课程安排本课程的教学时长为40学时,按照以下课程安排进行:第一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学时)第二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结构(8学时)第三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0学时)第四周: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决策支持等领域中的应用(10学时)第五周:实践操作(6学时)四、教学评价和资料准备本课程采用考试和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将根据学生学科考试成绩、实验报告和综合评价等多方面考虑,并以期末成绩作为学生绩点的评价依据。

为了保证课程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资料:(1)教材:选用较好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应用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目标和要求,包括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养;二是课程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地图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内容;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四是考核评价,包括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内容。

在课程目标和要求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并能够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独立开展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任务。

在课程内容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地图制图和空间分析方法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和实际应用;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考核评价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成果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总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地理信息科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介绍

前言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原 理
GIS
2、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前所未有
目前,GIS 在科学界、技术界和商业界,在社会、经济和管理部门全面发展和推 广应用,其标志为: ---投入使用的GIS系统,每2-3年翻一翻; ---GIS市场的年增长率为35%以上,目前从事GIS的厂家数目急增,主要厂家年销 售量增长均在100%以上; ---愈来愈多的地区性和国际性会议以GIS为主题,讨论GIS理论及各种应用; ---愈来愈多的学术刊物和论文采用GIS为标题; ---愈来愈多的学科如地理、工程学、森林学、城乡规划、计算机科学、测量与制 图学、航测与遥感学等,将GIS作为其发展方向加以强调; ---愈来愈多的大学增加关于GIS的课程,对GIS感兴趣的人愈来愈多; ---。。。 总之,包括GIS在内的信息技术正不断渗入到各行各业,并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工作 方式、生活环境。
存储
空间
数据库
第一章 绪论 §1-1 GIS概念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原 理
GIS
二、信息与数据
1、信息
1)定义: 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象等 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2)信息的特性:
A、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这是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B、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信息系统将地理空 间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和管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和分析变为对生产、管理和决 策具有重要意义的有用信息,这是由建立信息系统的明确目的性所决定的。 如股市信息,对于不会炒股的人来说,毫无用处,而股民们会根据它进行股票的购进 或抛出,以达到股票增值的目的。 C、传输性:信息可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传输信息的传输网络,被形象地称 为“信息高速公路”。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07523094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英文名称: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总学时:54(讲授36学时实习实验18学时)学分:3开课单位:地探学院遥感与GIS系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前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课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及专业特色课,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方法、过程和实现技术;掌握应用型GIS在系统分析、总体设计、功能设计、GIS数据库详细设计、应用模型分析、输入与输出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进行应用型GIS的设计。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应用型GIS的设计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应用型GIS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论(一)GIS的类型(二)GIS应用(三)GIS设计的内容与过程第二章应用型GIS系统分析(一)需求分析的内容(二)可行性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应用型GIS总体设计(一)系统目标的确定原则(二)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三)模块或子系统设计方法(四)代码设计方法(五)了解人机对话设计方法。

第四章应用型GIS功能设计(一)总体模块的功能(二)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方法(三)图形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方法(四)功能设计的原则第五章应用型GIS数据库详细设计(一)GIS数据库设计的概念(二)应用型GIS数据库设计目标(三)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连接的方法(四)空间数据库的管理方法第六章应用型GIS应用模型分析(一)模型的概念(二)应用模型的作用(三)掌握模型建立方法第七章应用型GIS输入与输出设计(一)输入设计的内容(二)输入设计的方法(三)输出设计的内容(四)输出设计的方法第八章应用型GIS实施(一)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二)程序编制方法(三)系统评价方法(四)系统实验过程第九章应用型GIS管理与维护(一)应用型GIS系统管理的内容(二)应用型GIS系统维护的一般方法第十章应用型GIS设计实例(一)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二)电力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三)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第十一章应用型GIS应用范例(一)系统建库和图形管理(二)地籍管理流程(三)地籍信息查询(四)地籍信息统计(五)地籍数据输出(六)系统日常维护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主要介绍GIS设计的特点、方法、过程和实现技术,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和形象化语言和多媒体,密切联系生产科研实际,着重讲清应用型GIS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以及应用型GIS的应用示范。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背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通过收集、管理、分析、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和工具。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GIS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掌握GIS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GIS基础知识1.1 GIS定义和发展历史1.2 地理数据的类型和特点1.3 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1.4 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2. GIS数据管理2.1 数据质量和完整性控制2.2 数据存储和组织2.3 数据查询和检索2.4 数据更新和维护3. 地理数据库设计3.1 数据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 3.2 空间数据模型3.3 数据库设计原则和规范3.4 数据库查询和优化4. 空间分析与建模4.1 空间关系与拓扑关系4.2 空间分析方法和工具4.3 空间插值和表面分析4.4 空间建模和预测5. GIS应用领域5.1 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5.2 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5.3 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表监测5.4 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三、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讲解、实例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和实验实践来加深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 评估方式学生的成绩将通过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来综合评估。

平时表现占30%的成绩,实验报告占40%的成绩,期末考试占30%的成绩。

四、参考教材与学习资源1. 参考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ArcGIS教程》2. 学习资源- ArcGIS软件及相关教学视频- GIS数据集和示例数据五、教学团队与联系方式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组成。

如有任何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办公时间拜访与教师进行交流。

六、参考文献- Goodchild, M. F., & Janelle, D. G. (Eds.). (2010).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gley, P. A., Goodchild, M. F., Maguire, D. J., & Rhind, D. W. (201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4th ed.). Wiley.七、其他说明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建议先修相关课程或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报名。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获取“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认证、“地图制图员”国家职业资格的课程。

是在对该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以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等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独自承担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建议学时90学时三、课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引入《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3923-200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 100)等国家及行业规范。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地形测量》、《地图学与地图制图》、《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之后,与《GPS定位测量》、《遥感技术应用》课程同步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一种GIS软件,熟悉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数据分析和制图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具备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建库、空间分析、图形整饰及制图输出等职业能力和素质。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参加“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考试,获得从事地理信息工程的职业资格。

四、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在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测绘技术应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工程,按照任务引领知识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选取教学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

(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本课程立足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员”岗位,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数据分析和地图制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入手,通过六个教学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具备从事数据生产岗位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分析与专题地图制作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工具,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GIS将地理数据与非地理数据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以及对其进行预测和规划。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原理和组成部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原理。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4.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原理(20分钟)-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工具。

-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将地理数据与非地理数据相结合,通过空间分析将数据转化为地理信息。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30分钟)-地理数据采集:GPS、空间遥感等。

-数据存储:数据库、文件、图像等。

-数据处理: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等。

-数据分析:空间分析、地理统计分析等。

-数据展示:地图制作、三维可视化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功能(40分钟)-数据查询和分析:属性查询、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等。

-数据展示:地图制作、图层管理、符号化等。

-数据输出:报表生成、图像导出、数据导出等。

4.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40分钟)-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森林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等。

-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等。

-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建筑物管理、市政设施规划等。

四、教学方式1.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原理和组成部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应用。

2.分组实践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练习基本操作和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正迅猛地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和社会化。

由设备引进、技术克隆迈上自主开发、数据挖掘与知识创新的新台阶。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在国外已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国内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军事等众多领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

该课程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最基本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包括信息、数据、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空间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本课程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本课程目标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 The 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 56,实验学时124、学分:3.55、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数据库原理6、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7、大纲执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教研室王成武8、大纲审批: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必备的预备知识,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空间信息的描述、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空间分析方法、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等方面的知识能牢固地掌握。

各专业的学生可根据专业的特点、侧重点学习有关章节的内容。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44学时第一章绪论 2学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及其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及其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第二章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 9学时地理空间的概念;空间数据结构与模型,空间数据组织和编码;地理空间结构;空间数据结构与模型;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的元数据重点:地理空间的概念;空间数据结构与模型;地理空间结构难点:空间数据结构与模型第三章空间数据处理 12学时如何进行空间数据输入地理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的坐标转换;空间数据结构转换;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空间数据压缩与综合;空间数据的内插;图幅数据边沿匹配处理重点:空间数据的坐标转换;空间数据压缩与综合,空间数据的内插难点:空间数据的内插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3学时空间数据库概述;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地理信息系统(英文):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课程编号:19371087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

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跨越了50多个春秋,现已广泛用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领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空间分析以及在林业和相关专业中的基本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 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GIS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掌握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的相关专业问题。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GIS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内容构成?地理信息系统能做什么?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难点是区别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区别。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学时)一、数据与信息二、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学时)一、系统硬件二、系统软件三、空间数据四、应用人员五、应用模型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1学时)一、基本功能二、应用功能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1学时)一、发展概况二、基础理论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掌握空间数据的来源、空间数据的分类、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一、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负责人:李华蓉二、学时与学分:40+16学时,3学分三、适用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四、课程教材:胡鹏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五、参考资料: 1. 陈述彭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吴信才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边馥苓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测绘出版社,1996 年。

4. 樊红编著《ARC/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六、开课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七、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该课程以空间数据为基础,介绍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空间数据的分析与综合研究,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应用GIS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实例。

2、掌握地理信息如何被存贮在计算机中,并可进行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和综合应用。

3、通过实验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及方法。

4、通过实验理解计算机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实验内容参照《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1、GIS的概念及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GIS的基本功能、GIS的发展历史、当前流行的GIS 产品;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灾害控制和分析、水土保护、农业决策和精细农业、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城市GIS、数字地球、军事国防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理论发展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应用趋势;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GIS的组成;GIS的数据类型;GIS的基本特征;空间数据结构模型;空间分析方法;GIS数据库设计;GIS的主要功能。

32GIS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32GIS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及应用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信息科学、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遥感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只有40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成为地学空间信息分析的基础手段与工具。

进入21世纪,地理信息系统向着集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

它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相结合,构成3S集成系统,而3S技术及其集成系统又是“数字地球”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技术核心;地理信息系统与CAD、多媒体、通信、Internet、办公自动化、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综合的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一门技术科学,而且已在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每年以15%——40%的速度增长,各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地理信息系统正大踏步地走向全社会,融入全社会,为人类造福。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空间数据的类型、结构、编码和表示方法,空间数据库的特点,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数字地面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林业、国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重点掌握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管理和成果输出等基本方法。

二、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2、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掌握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

3、熟悉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栅格、矢量数据的编码方法,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的优缺点。

4、了解数据库的系统结构,数据文件类型及组织方式,传统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类型、优缺点,熟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特点,对数据的管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制高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2014年6月一、概述(一)课程性质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正迅猛地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和社会化。

由设备引进、技术克隆迈上自主开发、数据挖掘与知识创新的新台阶。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在国外已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国内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军事等众多领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

该课程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最基本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包括信息、数据、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空间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本课程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本课程目标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本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要积极利用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根据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抓住“实用性”的特点,紧紧围绕实际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使学生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技能打下基础,并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4学时,理论课时为27,实训课时为47,3学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进行进行调整。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本课程的设计总体目标是: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在本专业的应用、发展及其趋势,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数据结构、GIS数据输入存储编辑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能较好地将GIS与本专业一些的具体问题相结合,拓展其知识面。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为今后在城市、海洋、资源、环境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学习GIS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索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内容标准2、任务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7、任务七: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5、任务五:专题地图编制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演示一些生动的范例。

旨在让学生对课程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知识结构有个概括性把握,对学习方法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应依据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首先,教师应分析教材,提出学习任务,编写项目任务书。

从完成任务入手,通过知识点的展开或操作实践使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自主或协作的完成任务。

可以说,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是信息技术的一次应用操练,都体现着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课本提出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这些任务比较宽泛,但任务不是死的,必须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索,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或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在实施阶段会有一些比较抽象理论内容,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教师要讲解到位,但一定要把握好精讲多练的总原则。

对抽象的理论问题要注意和学生知识背景结合,融理论讲解于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再通过完成任务加深体会。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1)基本概念分散讲解,逐步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可作一些小调整,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拆分讲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且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中的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如何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学的一个关键。

这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

(3)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①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像其他内容的教学一样使用“讲、演、练”的教学模式。

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及应用》难免枯燥、沉闷,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④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定期做好归纳小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及应用》的教学,内容比较零散,如果不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学生则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教学中要注意定期总结。

归纳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章节,甚至可以是多个章节一起进行。

如: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要素,是难点,也是重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是十分有意义的。

归纳小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图示总结。

(5)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本课程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拓宽教学内容的知识面,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二)考核评价建议总结现行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及应用》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

具体情形是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

因此,我们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2、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的涵义是多方面的,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等,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进行选择。

主体多元化,是指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方式多元化,是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等;内容多元化,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身心素质等内容的评价;目标多元化,是指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选择,不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状况。

3、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评价可分为三个层面:由学生、教师共同组织进行形成性评价;由教师、学校共同组织进行终结性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思路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本教材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

以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原则。

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教材呈现的文本格式要图文并茂,使用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实验教材、习题集、考试系统、实验系统等等。

3、章节体系与教学内容纲要对接建议4、教材使用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①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专业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