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最直接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精)
极端天气现象:了解气候异常的背后原因
![极端天气现象:了解气候异常的背后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53ca31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3.png)
极端天气现象:了解气候异常的背后原因在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极端天气现象近年来似乎变得越来越常见。
从酷热的夏季到异常寒冷的冬季,从猛烈的飓风到连绵不断的洪水,这些气候异常事件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究其原因,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除了自然变异之外,人类活动是导致当前气候异常的主要驱动力。
首先,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激增是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面的热量,形成类似温室效应的现象,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而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者是人类自身——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工业生产等方式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增加。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影响地区性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地表覆盖改变、湿地消失以及森林减少等,都会影响到当地的水循环和能量平衡,进而引发或加剧极端天气现象。
比如,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会使得城市地区的气温比周边乡村地区更高,增加了城市地区高温天气的发生概率。
第三,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
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海冰融化,会影响极地高压和温带喷流的位置与强度,从而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模式。
这种大尺度的气流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更加极端的降水或干旱情况。
最后,海洋温度的变化也是影响极端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热量储存库,其温度分布直接影响着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含量。
当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时,会增加热带风暴的能量供应,可能导致更强飓风的形成。
面对这些气候异常背后的复杂原因,人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到改善土地使用方式,每一项努力都是对地球未来负责的表现。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极端天气现象带来的挑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恶劣天气产生的原因
![恶劣天气产生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abd07e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6.png)
恶劣天气产生的原因
恶劣天气是指气象条件异常或不良的天气现象,如暴风雨、暴雪、冰雹等。
恶劣天气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运动。
当大气环流发生异常时,就会导致恶劣天气的产生。
比如,北极涛动、南极涛动、厄尔尼诺现象等就是大气环流异常的表现,它们会引起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
二、地表热量分布不均。
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均匀性也是恶劣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球自转引起的日照不均、地形起伏的影响、海陆分布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导致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均匀。
当热量聚集在某一地区时,就会引发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
三、海洋温度异常。
海洋温度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洋表面温度异常会导致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比如,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会引起厄尔尼诺现象,从而导致暴雨、干旱等恶劣天气。
四、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是恶劣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都会对气象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引发恶劣天气。
综上所述,恶劣天气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大气环流、地表热量分布、海洋温度异常、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
为了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同时也要积极应
对气候变化,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说明文2
![说明文2](https://img.taocdn.com/s3/m/3a87df0eba1aa8114431d950.png)
暴雪冻雨――全球变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008年1月27日下午六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红色警报。
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说:“中央气象台自设立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后,第一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
这是一次50年来最强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的天气事件。
”在肆虐的雪灾面前,许多人充满了困惑,不是说气候变暖了吗?“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现在是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的日子减少了,极端冷和极端热的天气都增加了。
总的变暖趋势并没有改变。
”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吴兑解释说。
“人类正在改变着自然界的收支平衡,自然的承载力正在不断地下降,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
”中国气象局前任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多次在不同场合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长期热点话题,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顾2007年,我国气温继续攀升,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
新疆特强大风吹翻列车;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黑色三小时”的济南大暴雨;强对流天气频繁,雷击伤亡严重……在降水的同时,有些地方又出现了严重干旱。
新年伊始,雪灾给人们又来了一个下马威。
“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的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的降水异常。
”著名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说,“这次暴风雪发生的气候背景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现象有关。
”李泽椿院士说,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而环流异常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罕见的天气让干旱著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变成了茫茫雪原。
纷飞的雪花给昔日干旱的沙漠披上了4厘米厚的洁白冬衣。
据专家介绍,自1990年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1月间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大雪。
“2007年11月和12月,我国呈现出明显的暖冬迹象,不过进入今年1月之后,大部分地区温度就突然下降,这跟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欧洲、加拿大、美国都遭到了暴风雪袭击惊人地相似。
山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96f55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d.png)
山东省2023届高三适应性训练地理2023.1.27(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
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甲、乙两地位于欧洲,甲地(图1)为梯田式葡萄园,位于某山脉的南坡,当地人们用山坡上的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一道道梯田:乙地(图2)坡度较大,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
甲、乙两地生产方式虽迥异,但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调整和适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葡萄方式的最大优势是()A.灌溉更便利B.利于水土保持C.采摘更方便D.光照更充足2.甲、乙两地种植方式不同,体现出两地自然环境最大的差异是()A.降水B.植被C.热量D.土壤【答案】1.D 2.A【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地为横坡垄,乙地为顺坡垄,横坡垄灌溉更便利,更有利于保持水土,AB错误;对于采摘的影响较小,C错误;顺坡垄可以增大太阳光照角度,更有利于光照,D正确。
所以选D。
【2题详解】横坡垄能够截留地表径流,利于保持水土,方便灌溉,顺坡垄不利于灌溉,说明其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且降水强度较小,A正确;未反应植被、热量、土壤的差异,BCD错误。
所以选A。
【点睛】采用顺坡垄种植的方法,不仅省力,便于农民耕作,而且还能改造天然地貌,消除或者减缓地面坡度,同时也便于在雨季的时候能更好的排水,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使茶树更好的吸收阳光,促使它能够更好的生长。
不过该方法也有坏处,即不利于保水保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表示的地区是()A.青藏地区B.川渝地区C.两广地区D.江浙地区4.2000-2016年,人口流动导致该地区农业()A.种田大户增多B.种植结构复杂化C.机械化率下降D.田间管理精细化5.根据图示资料推测,2010-2016年该地区()A.人口的集聚作用有所下降B.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下降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D.劳动力需求数量显著增加【答案】3.B 4.A 5.D【解析】【3题详解】图中显示,该地区人口流动表现为人口净流出,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可能是两广地区和江浙地区,排除CD。
极端气候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测
![极端气候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a71131c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e.png)
极端气候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速,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从突发暴雨到极端干旱,从强烈风暴到寒潮冰雪,这些天气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理解极端气候事件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火山活动、海洋循环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其中,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效应”,使得地球温度升高,而这种升温会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二、极端气候事件的原因2.1 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地区会发生土地覆盖变化,大面积的建筑和铺装地面会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导致城市气温显著升高;另外,城市建设中也会改变自然的水文循环,造成雨水无法充分渗透进地下,导致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2.2 大气环流模式变化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会影响风向和风速的分布,从而影响气温和降雨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大气环流模式变化会导致赤道地区降雨增加,而北极地区降雨减少,这样就会导致南亚、北非、东亚等地区出现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而北极地区则表现出较高的气温和海冰融化等现象。
2.3 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另一个原因。
海洋是地球温度的重要调节器,其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等气候要素。
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海洋上升热量会增加,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导致南美洲地区异常干旱,而西非和东南亚地区则可能发生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
三、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方法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人们需要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
目前,气象部门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气候预测:3.1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是目前气候预测的主流方法之一。
大气环流变化与气候异常事件
![大气环流变化与气候异常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899b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f.png)
大气环流变化与气候异常事件气候异常事件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现象,它们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人们普遍认为,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这些异常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流变化与气候异常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造成的影响。
首先,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水平和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式。
而大气环流的变化可以引发诸如干旱、洪灾、极端高温或极寒等气候异常事件。
例如,由于北极地区的冰川消融导致北极涡变弱,极地环流减弱,扩散的冷空气和暖湿空气交汇所产生的气旋频繁,引发了连日强降雨和洪灾。
其次,大气环流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加速了地球的温度上升,从而改变了大气环流。
热带大气环流被扰动,导致周期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这一现象通常会导致全球不同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偏离常态的年份,意味着极端干旱或暴雨洪灾设有可能发生。
此外,大气环流的变化还与气温的波动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大规模的大气环流变动是导致气候异常事件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变动在全球尺度上往往与暖温和冷温事件相关。
例如,加拿大和北美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常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现的寒冷事件形成反向的关联。
这种反向的大气环流变化可导致高压和低压相对地增加,从而引发高温或低温极端天气事件。
大气环流的变化不仅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对自然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例如,由于气候异常事件的频繁发生,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受到了严重干扰,导致粮食产量减少,给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大气环流变化也影响了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物种的消失,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为了应对气候异常事件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气环流变化的研究和监测。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气候模型的开发和改进,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异常事件。
同样重要的是,全球社会应该加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通过国际合作降低全球变暖的速度,从而减轻大气环流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11e48207bceb19e8b8f6bab1.png)
简答题系列05年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d2776fb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8.png)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时期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时期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时期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近5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遭受了屡次寒潮的攻击,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进步带来了重大影响。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模拟测试(9)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模拟测试(9)](https://img.taocdn.com/s3/m/200dc77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f.png)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模拟测试(9)一.选择题新昌县是浙江省东部的一个山区县,属于浙江经济发达地区,是绍兴市辖县。
2016年,新昌县瞄准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建立特色小镇,坚持走高端化路线,结合区域特质凸显产业定位、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项目的组合。
特色小镇产业招商主要围绕产业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相关企业入驻;文化旅游方面主要依托古村落等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体验游。
1.高端智能装备产业被确立为新昌县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原因是A.集聚劳动力能力强B.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C.产业土地需求较低D.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少【解析】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需要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数量需求少,集聚劳动力能力不高;土地投入往往是高端智能装备的重要投入;高端智能装备生产过程能耗少没有依据;高端装备产业是今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
答案B2.特色小镇招商引资主招产业龙头企业的原因是该类企业A.生产工艺先进B.产品品牌力强势C.劳动力需求多D.产品零配件复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高端装备龙头企业需要具有强大的带动相关企业入驻的能力,高端装备龙头企业零配件复杂,所需配套企业要多;生产工艺并不一定比零配件企业先进;同样品牌力也是如此;劳动力需求与生产工艺相关,不具有必然性。
答案D3.特色小镇将产业、文化和旅游功能组合的目的是A.完善基础设施B.推动技术创新C.促进人地和谐D.吸引人才集聚【解析】特色小镇不是纯粹的产业园,在集聚产业的同时,又立足于区域特色,打造相关文化旅游等项目,凸显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融合。
答案C 下图为2009年北京市10 月31日18:00至11月1日17:00时的气象数据统计图。
4.北京市近地面空气运动最为稳定的时间是A.10月31日19:00B.10月31日21:00C.11月1日1:00D.11月1日6:00【解析】空气运动稳定性主要看气温的垂直分布,由此可以判断当逆温现象出现时,气流运动是稳定的,在四个选项中,11月1日1时出现逆温现象,近地面空气运动最为稳定。
探秘极端天气现象的成因
![探秘极端天气现象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1db406e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c.png)
探秘极端天气现象的成因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包括热浪、暴雨、干旱、飓风等,它们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交织作用。
气候系统的天然变率是造成极端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球的大气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受到海洋、陆地和大气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气候变化,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极端降雨或干旱。
此外,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也会导致特定地区气候异常,比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变化会影响东亚季风的强度,进而影响该地区的降雨模式。
全球气候变暖是引发极端天气现象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温度在不断上升。
这种增温加剧了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了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
同时,全球变暖还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改变了海洋流动和热量分布,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模式和天气状况。
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对极端天气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山脉的分布可以改变风流的方向和速度,引起降雨的增加或减少。
沿海城市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海啸或强台风。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的发生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工建筑物和道路改变了地表的反射率和热容量,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地区气温升高,增加了高温极端天气的风险。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造成的空气污染,还会改变大气的化学成分,可能增强某些极端天气的强度。
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了解其成因对于预测和减缓这些事件的影响至关重要。
科学家正通过气候变化模拟和长期气象记录分析来提高对极端天气现象的认识。
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
只有理解了极端天气现象背后的成因,我们才能更好地准备和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
![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e28786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5.png)
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频率似乎越来越高。
狂风暴雨、暴雪严寒、酷热干旱等等,这些极端天气给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呢?要探究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首先我们得了解地球的气候系统。
地球的气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冰雪圈等多个部分相互作用共同构成。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引发整个气候系统的调整和变动,从而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
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活动,特别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砍伐森林等行为,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
这些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被”,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难以散发出去,从而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不断升高。
气候变暖会改变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模式。
大气环流就像是地球大气的“输送带”,负责将热量和水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输和分配。
当气候变暖时,大气环流的速度和路径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某些地区的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例如,一些原本湿润的地区可能会变得干旱,而一些干旱的地区则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暴雨。
海洋环流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
例如,太平洋西岸的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暴雨洪涝,而东岸则可能会遭遇干旱。
拉尼娜现象则相反,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也会引发不同地区的气候异常。
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一个原因。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大量的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覆盖了原本的土地和植被。
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白天容易迅速升温,晚上又迅速降温,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
这不仅使得城市的气温比周边地区高,还可能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增加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
关于气候异常的调查报告
![关于气候异常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0fb71c55270722192ef713.png)
关于气候异常的调查报告2013年7月以来,高温天气覆盖中国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截至2013年7月29日,南方共有43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
今年中国华北、西北等地继续被高温笼罩,新疆、重庆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38度。
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使中国西北宁夏、新疆、甘肃部分地区遭遇干旱,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受持续降雨影响,松花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嫩江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黑龙江发生1987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干流800多处堤防发生渗漏、冲刷、管涌等险情。
气候异常的定义气候异常是对气候正常相对而言的。
所谓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比较合于常规和较适宜于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
异常:是不经常出现的,如奇冷、奇热、严重干旱、特大暴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等。
它对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
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大气环流系统。
在这个气候系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有异常,而每一个成员异常的相互作用有时候会导致大的异常。
导致了我们所经历的气候有一个很大的异常,比如温度、降水、风。
而针对每一次反常,都有具体的原因。
气候异常产生的原因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夏季天气的主要系统。
而2013年不仅副高压控制南方地区的时间长,强度也偏强,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台风来与副高压对抗,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
其次,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
造成高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
大气环流是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山上雪化水顺河流流向大海,大海通过蒸腾将水送往空中,空气中的水又以雨雪形式加以循环。
这个循环本来是平衡的,可近年由于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森林的采伐、矿产的开发等,慢慢打破了这种平衡,而人类活动加剧了平衡的改变。
气候异常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7月2日以来,四川大部普降暴雨,其中通江县最高降水量达到527.8毫米,渠县等地供水、供气、通讯、交通一度中断。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3f2f7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0.png)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是一场罕见的气候现象,其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属罕见。
此次暴雨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次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为未来类似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分析主要依据郑州市气象局提供的实时气象数据、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资料。
同时,结合现场实地观测、采访当地居民和政府相关部门,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气象学原理、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气象要素、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三、基本观测结果1. 气象要素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降水量达到了历史极值,局部地区降水量超过了往年同期的数十倍。
与此同时,伴随着狂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给城市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2. 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来看,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其中,城市中心和部分低洼地区受灾最为严重,而山区和郊区则相对较好。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3. 时间演变过程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间歇性等特点。
在短时间内,降水量急剧增加,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时间推移,暴雨逐渐减弱并逐渐停止,但积水却难以迅速消退。
四、成因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与大气环流、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其中,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此次极端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地貌等因素也加剧了暴雨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也为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背景。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此次极端暴雨天气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美(曹明华)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美(曹明华)](https://img.taocdn.com/s3/m/e8353b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78.png)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美(曹明华) 测试题 2019.91,1,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兰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渴望而不可即”。
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
②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落、嫩芽,我以偃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婆的摆舞。
2,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古诗词中的色彩美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
含蓄的画意荚。
杜甫的杜甫的“野径云俱黑,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雪灾的形成原因
![雪灾的形成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b4c48c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5.png)
雪灾的形成原因2008年1月10日,雪灾在南方爆发了。
那么雪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店铺在此整理了雪灾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雪灾的形成原因简介形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尤其在欧亚地区的大气球流发生异常。
我们都知道,大气环流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环流状态。
在青藏高原西南侧有一个低值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个比较高的高值系统,也就是气象上说的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
这两个系统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低压系统给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南部海区和印度洋地区,带来比较丰沛的降水。
而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向南推进的是寒冷的空气。
很明白,正常情况下,冬季控制我国的主要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使得中国大部地区干燥寒冷。
而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如2008年由于气候异常(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而北边的高压系统稳定存在,从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向南输送冷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交汇,冷空气密度比较大,暖空气就会沿着冷空气层向上滑升,这样暖湿气流所携带的丰富的水气就会凝结,形成雨雪的天气。
由于这种冷暖空气异常地在这一带地区长时间交汇,导致中国南方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持续时间就比较长。
雪灾防范措施农业生产防雪灾的5条措施1.要及早采取有效防冻措施,抵御强低温对越冬作物的侵袭,特别是要防止持续低温对旺苗、弱苗的危害。
2.加强对大棚蔬菜和在地越冬蔬菜的管理,防止连阴雨雪、低温天气的危害,雪后应及时清除大棚上的积雪,既减轻塑料薄膜压力,又有利于增温透光;同时加强各类冬季蔬菜、瓜果的储存管理。
3.要趁雨雪间隙及时做好“三沟”的清理工作,降湿排涝,以防连阴雨雪天气造成田间长期积水,影响麦菜根系生长发育。
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中耕松土,铲除杂草,提高其抗寒能力。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4.及时给麦菜盖土,提高御寒能力,若能用猪牛粪等有机肥覆盖,保苗越冬效果更好。
今年气候异常的原因2022
![今年气候异常的原因2022](https://img.taocdn.com/s3/m/c4b0c0d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f.png)
今年气候异常的原因2022
2022今年天气反常是异常现象,主要是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及热带海温异常导致的。
因为根据我国气候中心的预测情况,表示我国双拉尼娜现象第二波预计在春季结束,但根据美国气候专家发布的数据预测,第三波拉尼娜现象苗头出现了,因此2022年夏季可能会遭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预计后期我国气候状况会偏差,会出现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会偏多,其中多雨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2022今年的天气这么反常具体原因一:大气环流阶段性波动
近期欧亚中高纬西风带环流的阶段性波动比较大,使得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其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东亚槽阶段性的增强,4月下旬以来已引发了3次寒潮天气过程。
2022今年的天气这么反常具体原因二:拉尼娜事件影响‘受拉尼娜事件影响,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且阶段性波动明显,冷空气的频繁活动使得我国的气候背景条件受到影响。
2022今年的天气这么反常具体原因三: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每到春末夏初时,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降水量逐步减少,从而使冷空气在间歇期回温较快。
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事件的关系
![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事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9f09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b.png)
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事件的关系气候异常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气候系统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极端天气、干旱、洪涝等。
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而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运动模式,它决定了气候系统的运行和变化。
因此,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事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气环流是气候异常事件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压强等要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气候系统的运行。
例如,季风是一种典型的大气环流,它的形成和变化会导致亚洲地区的降水量和温度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当季风异常变化时,就会引发干旱或洪涝等气候异常事件。
其次,气候异常事件也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异常事件的发生会改变地球大气中的能量分布和热力环流。
例如,强烈的台风和飓风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到大气中,导致气压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
此外,气候异常事件还会改变地表温度和海洋温度,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运动和强度。
因此,气候异常事件与大气环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另外,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事件之间还存在着反馈机制。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异常事件的发生,而气候异常事件的发生又会进一步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
这种反馈机制可以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
例如,气候异常事件导致地表温度升高,进而加速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异常事件的发生。
总结起来,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气候系统的运行和变化。
了解和研究这种关系对于预测和应对气候异常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模式变化和气候异常事件
![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模式变化和气候异常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75b2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9.png)
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模式变化和气候异常事件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模式变化和气候异常事件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大气环流系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气候异常事件。
一、气候模式变化气候模式是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长期统计的天气变化规律。
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的模式发生变化,进而引发各种气候现象。
1.1 副热带高压带的扩展副热带高压带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副高压带的集合,它对大气环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候变暖,副热带高压带向两极方向扩展,致使地区的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
例如,在亚洲地区,横跨中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扩展导致南方地区旱灾的频繁发生。
1.2 极地涡的变弱极地涡是北半球和南半球极地地区的大气环流系统,它在维持地球温度平衡和控制气候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气候变暖导致极地涡的变弱,进而影响到极地地区的天气现象。
随着极地涡的变弱,极地冷空气会向南边推移,导致中纬度地区出现极端寒冷天气,例如北美的极寒天气“极地涡漩”。
1.3 温带西风带的变宽温带西风带是介于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涡之间的地区,它在大气环流中形成了强大的风流通道。
随着气候变暖,温带西风带向极地方向变宽,从而加强风场的异常性。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风暴和暴雨天气的增加,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二、气候异常事件气候模式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气候异常事件,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1 干旱和洪涝气候变暖导致某些地区降水量下降,引发干旱。
干旱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由于降水增加,可能发生洪涝。
洪涝会导致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事件,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 热浪和暴风雨随着气候变暖,热浪和暴风雨事件频繁发生。
热浪可能导致高温中暑和能源消耗增加,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暴风雨则可能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
![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11ddd3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a.png)
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近年来,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一种普遍现象。
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经历这样持续的高温天气呢?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第一,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地球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这种全球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例如高温、干旱和洪水等。
其中,高温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表现,不仅持续性较长,而且对人体健康和经济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第二,城市化和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不断扩张。
然而,大量的混凝土、石材、钢结构等建筑材料对太阳的辐射吸收能力较强,导致城市的表面温度升高,形成了所谓的“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会使城市地区的气温比农村地区高几摄氏度。
除了辐射吸收,城市的高楼大厦也会妨碍大气的流动,影响气温的散热,从而加剧了城市的高温现象。
第三,气候变异和天气系统变化。
气候变异是天气系统发生非周期性的波动和变化的现象。
这种气候上的变异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高温持续时间延长或高温出现频率增加。
例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其中一种可能是导致某些地区持续高温的原因。
此外,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某些地区的温度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
这些系统的变化可能是由海洋温度、大气压力分布、天气系统等因素引起的。
第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温天气的发生。
除了前文提到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森林砍伐等活动外,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工业化进程以及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废气,对自然环境和气候造成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这都进一步加剧了高温天气的发生。
雪灾中的物理知识
![雪灾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87900f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9.png)
雪灾中的物理知识2019-07-192008年1⽉中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近⼏⼗年罕见的⼤范围持续低温、⾬雪、冰冻天⽓,对南⽅⼤部分地区的交通、能源、农业、供电、供⽔等造成重⼤影响.那么这次雪灾中有哪些物理知识呢?⼀、雪灾成因分析形成⼤范围的⾬雪天⽓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环流的异常,尤其在欧亚地区的⼤⽓环流发⽣异常.我们都知道,⼤⽓环流有着⾃⼰的运⾏规律,在⼀定的时间内,维持⼀个稳定的环流状态.在青藏⾼原西南侧孟加拉湾⼀带有⼀个低值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个⽐较⾼的⾼值系统,也就是⽓象上说的低压系统和⾼压系统.这两个系统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低压系统给我国的南⽅地区,主要是南部海区和印度洋地区,带来⽐较丰沛的降⽔.⽽来⾃西伯利亚的冷⾼压,向南推进的是寒冷的空⽓.很明⽩,正常情况下,冬季控制我国的主要是来⾃西伯利亚的冷空⽓,使得中国⼤部地区⼲燥寒冷.⽽在2008年1⽉,西南暖湿⽓流北上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北边的⾼压系统稳定存在,从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向南输送冷空⽓,冷暖空⽓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就形成了⼀个交汇,冷空⽓密度⽐较⼤,暖空⽓就会沿着冷空⽓层向上滑升,这样暖湿⽓流所携带的丰富的⽔⽓就会凝结,形成⾬雪的天⽓.由于这种冷暖空⽓异常地在这⼀带地区长时间交汇,导致中国南⽅⼤范围的⾬雪天⽓持续时间就⽐较长.实际上我国南⽅地区这三次⾬雪天⽓过程,主要就是西南暖湿⽓流的三次加强,相应的出现了三次⽐较⼤的⾬雪天⽓过程.稳定的东部的偏北⽓流不断向南输送冷空⽓,孟加拉湾低槽前和副热带⾼压西侧则不断向北输送暖湿空⽓,冷暖空⽓交会于我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造成持续的⾬雪冰冻天⽓.⼆、防霄灾中的物理知识1.下雪不冷化雪寒⼈们发现雪后的晴天积雪熔化时,虽然阳光充⾜,却⽐下雪天还冷?这是因为虽然下雪时的⽓温较低,但化雪时积雪熔化要吸收⼤量的热量,会使⽓温下降得更低.2.冰冻三尺,⾮⼀⽇之寒其意思是冰冻三尺之厚,不是⼀天的寒冷就能凝固成的.⼤家知道,结冰是⽔的凝固现象.⽔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冬天,当⽓温下降时,上层河⽔的温度降低,由于⽔是热的不良导体,河底⽔的温度较⾼,河⾯⽔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就要下沉,河底⽔的温度⾼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河⽔不断冷却.当整个河⽔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终⽌了.⽓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的温度仍保持4℃.当上层的河⽔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开始结冰.从这以后,由于⽔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能防⽌热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式都不易进⾏,冰下的⽔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就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有“冰冻三尺,⾮⼀⽇之寒”的说法.3.雪后万籁俱静在冬天,⼀场⼤雪过后,⼈们会感到外⾯万籁俱静.这是因为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层有许多⼩⽓孔,当外界的声波传⼈这些⼩⽓孔时便要发⽣反射,由于⽓孔往往是内部⼤⽽⼝径⼩,所以,仅有少部分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反射回来,⽽⼤部分的能量则被吸收掉了,从⽽导致⾃然界声⾳的⼤部分能量均被这个表⾯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4.冬季多西北风我国东南沿海多⽔,西北⼀带多沙⽯,⽔的⽐热容较⼤,沙⽯的⽐热容较⼩,冬季陆地和海洋同样散热,西北陆地上的沙⽯降温较多,⽓温较低;东南海洋的温度降低不多,⽓温较⾼.东南⽅热空⽓上升,西北的冷空⽓流过来填补,形成西北风.5.滑雪时穿滑雪板,⽽⾏驶的汽车却绑防滑链雪很松软,⼈在厚厚的雪层上⾛时,雪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强,脚就会陷⼊雪中,如果穿上较宽长的滑雪板,增⼤了接触⾯积,⼈对雪的压强就⼤⼤减⼩,⼈在雪上就可以顺利地滑⾏了.汽车在雪天⾏驶绑防滑链,⼤⼤增⼤了摩擦,从⽽不易打滑,相对⽐较安全.6.菜窖贮⽔在我国北⽅农村,农民常在菜窖中贮存⼏桶⽔,这样做的⽬的是防⽌窖中的蔬菜因⽓温急剧下降⽽冻坏.因为⽔的⽐热容较⼤,桶⾥的⽔在温度下降的过程中会向空⽓释放⼤量的热,能使菜窖的⽓温不会降得很快、很低.7.除雪除冰要撒盐为了增加冰雪的快速熔化,必须在雪上撒些盐,这样就增加了雪中的凝结核,否则环境温度即使在⾼于0℃也很不容易熔化,但撒盐后,提供了凝结核,温度稍微⾼于0℃就开始熔化,另外盐⽔溶液熔点⼀般都低于0℃,两者原因综合⼀块导致了撒盐更容易化雪.8.⼤雪中的电⼒⾼压电缆碰上冻⾬会结成厚冰.容易造成电路短路,钢铁材料的抗断裂能⼒也是有限的,电⼒⼯⼈必须及时把它打掉.同时,电⼒的供应必须放在重要地位,我国主要是⽕⼒发电,所以煤炭必须及时的得到供应,才能保障⽼百姓的正常⽣活.三、雪灾给我们的启⽰这次雪灾,⽓候异常.只是全球⽓候暖化过程中的⼀个⼩⼩环节!这⼏年本来就⽓候不正常!中国南⽅突降⼤雪已成严峻事实,⽽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警报:北极冰⼭却在迅速消融当中,北极熊也正⾯临灭绝,极其反常的⾃然现象.地球危机中不知道以后还会发⽣什么事?或者这只是⼀个开始,我们强烈呼吁引起⼈们关注:保护环境,爱护⼤⾃然,给我们的⼦孙后代留下⼀个美丽的家园.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云舒山师附小
《济南市2010年8月份气象情况调查》
大家可能感觉到了,今年8月份下雨比往年多,有几天连下大暴雨,趵突泉和水库里的水都很充沛,并且前几天还特别冷,这应该是不太正常的天气。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疑问,我于8月30日下午去了位于济南市十六里河的济南市气象局,抄录了部分气象资料,并了解了很多气象知识。
. 从气温表格中可以看出,2010年8月初有几天温度高于去年和30年平均值,但8月下旬有几天气温则偏低,尤其是24日最低气温只有17.3℃,低于去年同一天的20.4℃和30年平均最低温21℃,当日的最高温也只有21.4℃,远低于09年同一天的26.7℃和30年平均值的29.8℃。
气象台的资料显示,自1961年济南市有气象资料以来,8月24日这一天,1974年气温最低,16.6℃,1976年是16.9℃,所以2010年8月24日是34年来气温最低的一天。
25日、26日的最低温和最高温也都低于同一天的去年和30年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但已缓慢回升。
除气温统计表,因为降雨不是每天都有,并且夏天降雨地区差异较大,所以没被列入表格。
济南市有8个降雨观测点,以下是粗略统计数据,以济南气象局附近的龟山气象站为主,具体来说,8月4日降雨量为4.2㎜,8日为42㎜和2.8㎜,9日45㎜和8.7㎜,10日10㎜,11日15.5㎜,13日36㎜,18日22.4㎜和10.8㎜,19日至22日17点,降雨量达到218.8㎜.23至24日21.7㎜等。
(与其他观测点会有差异)整体来说,其中降雨主要集中在:8月上旬,济南市这一时期的平均降水量达163.9㎜,比常年偏多177%;8月中旬更甚,平均降水量达204.8㎜,比常年偏多312%,是济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同一时期最大的降水量。
下旬降雨减弱。
整个8月份的降水量已超过往年6、7、8月平均降水量的总和。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无疑这是一种反常气候,幸好它的破坏性没那么大。
造成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最直接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
但是气象局的叔叔阿姨们认为,从长远来说,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使得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
所以,大家合力实践低碳生活,才是最终应对反常气候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