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环流与气候(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一、选择题
下图所示区域中奥里诺科河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满布岛洲和沼泽,定期出现洪水泛滥,整个流域内降水量的时空差异大。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地区按年降水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③地区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湿润的东北信风遇山地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大量地形雨,因此③地降水量最大;②地区离赤道较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结合1 0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以判断,②地区年降水量大于1 000 mm,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 000 mm。

因此三地区年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故A项正确。

2、1月份,①地降水特点及其成因分别是( )
A.降水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降水少受东南信风控制
C.降水多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多
D.降水少信风缺少地形抬升
答案 D
解析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①地受东北信风影响,A、B两项错误;①地地形以平原为主,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缺少地形抬升,降水少,C项错误,D项正确。

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该气压带( )
A.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
B.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三个月
C.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
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A项正确;滞留北半球时间大于6个月,B项错误;图中纬线间隔是4°,徘徊的纬度范围大于20°,C项错误;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明显不一致,D项错误。

4、推测该气压带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活动范围跨南北两半球,应是赤道低气压带,B项正确。

5、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少雨 B.冬季寒冷干燥
C.全年高温多雨 D.有明显的干湿季
答案 C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C项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差异
C.地形起伏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两地纬度相同,A项错误。

甲地居于内陆,乙地位于沿海,乙地受海洋的影响大,根据等温线的“陆南点南”规律(即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可知,当地为夏季;由于海洋比热容大,夏季升温慢,故乙气温要低些,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故甲的气温要高些,即两地气温差异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B项正确。

甲、乙两地都在潘帕斯草原上,地势差异小,故C项错误。

流经乙附近的洋流主要是巴西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D项错误。

7、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盛行西风 D.东南季风
答案 B
解析圣地亚哥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

图示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8~10题。

8、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答案 D
解析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在森林茂密的地区用刀砍伐、用火焚烧,从而形成广阔的土地,再进行农业生产,这就是刀耕火种农业,这说明刀耕火种农业是在有植被覆盖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的;而尼罗河洪泛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地表植被缺失,因而可以直接耕种,故D项正确。

9、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答案 A
解析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尼罗河上游热带草原气候区,其降水特征表现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量大。

10、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 B
解析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次年5月,此时为作物生长期且在尼罗河泛滥区周边地区的只有地中海气候区符合。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
用)。

研究发现,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

据此完成11~13题。

1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答案 A
解析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

故A项正确。

1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

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

故B项正确。

1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其原因是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如图为温哥华所在区域简图。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

原因:西侧海洋7月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 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该地区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区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
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

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

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

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

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风带风力强劲,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

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

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

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
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由300多个小岛组成,属于北美科迪勒拉山系西部山脉的组成部分。

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植被以草甸、苔藓为主。

每年1月,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形成的阿留申低压,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的影响。

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及其地理位置。

(1)指出阿留申群岛上几乎无树木分布的原因。

(2)简述阿留申低压的形成原因。

(3)推测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答案(1)阿留申群岛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位于盛行西风带,洋面广阔,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岛屿面积小,受海浪影响大。

(2)北极地区的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附近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份,北半球陆地由于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
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

(3)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推测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风力偏小;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等灾害天气减少。

解析第(1)题,阿留申群岛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该岛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大,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岛屿面积小,受海浪影响大,这些条件都对树木生长不利。

第(2)题,在北纬60°附近,来自北极地区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份,北半球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

第(3)题,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东亚气候影响较大。

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可能是亚洲高压偏弱,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风力偏小;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等灾害天气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