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4.17《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本114----115第一段小字)建立时间:(1)、北魏的建立:建立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2)、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_ 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课本115页第一、二个自然段和小字部分)(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孝文帝时迁都到。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小组讨论)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本115----116)(1)、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二)合作探究: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回顾并讨论一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变法改革主要有哪几个?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改革有怎样的启示?3、迁移应用,训练技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政策?3、除本诏令提到的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魏主”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历史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四个政权。
(四)展示点评,归纳提升:迁都洛阳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五)复习巩固,检测反馈: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A氐族B鲜卑族C匈奴D羌族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成祖迁都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七年级历史上册17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华东师大版(1)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1、基础知识: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建议〗1.北方政局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 1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 满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 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 1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趋势形成. 措施 : 1.改用汉语
(1)建立俸禄制。 (2)实施均田制。 (3)建立户籍制度。
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在(长1)期说的汉征语采服用中汉,族比的较官野制蛮、的律征令服者,在绝
大高多的数‘(情经措2况济施)下情穿况,汉都’服使不;用得他汉不们语,适为穿应被戴征征汉服服服后者,存所改在同汉的化姓比而较且
孝大文部分(甚3至)还改不汉得姓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复习题
1、经六朝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 巴蜀 、 江汉 、 江浙 、三个经济农业开 发区。
2、改 火耕水耨 为粪肥精耕。实施稻麦 两熟 制。 3、多种经营、 农副 结合,逐渐成为南方农村
的一种普遍风尚。 4、 丝织业 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家 缫丝养蚕 渐 成风气。
5、 广州 、 鄮县 、是新崛起的海外贸易
鲜卑旧墟石室嗄仙洞
鲜卑族的兴起: 四世纪后期
建立北魏
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出现
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民族融合趋势形成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 (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 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预习】一、淝水之战1、建立:人苻氏建立的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
2、战争:年,前秦发动了旨在的战争。
东晋,打败秦军,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建立: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即位后,进行改革。
494年孝文帝,他进一步推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通婚等。
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三、北朝政权更替北魏分裂为和两部分。
东魏后被取代。
西魏后被取代。
北周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力渐渐强大。
577年,北周灭掉,重归统一,为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民族交融1、表现: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还接受他们的、、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族相互日益加强,以往的“”“”观念逐渐淡薄。
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并为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与解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审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导学法与诱思法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单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问题情境走进历史1. 由电视节目《开心词典》现场问答导入:⑴猜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五胡内迁中的一个民族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⑵我国56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A有B没有2.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来到魏晋南北朝探究鲜卑族消失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使带着新奇走进历史检查预习收集问题10分钟创设检查情境整体感知1.学术助理组织学科长检查本组导读单,完成情况。
2.学科长收集组员的生成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生成小组的共性问题。
学生接受检查并展示预习成果合作探究全班展示20分钟创设合作情境小组合作1.针对各组预习中生产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形成班级共性问题。
2.学科长组织本组讨论。
3.教师巡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主要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性学习, 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2、通过缩句游戏,轻松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通过对孝文帝进行评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方法自学法、探究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史图结合教学法、缩句游戏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回顾:1、是哪个王朝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西晋的统治时间是长还是短?3、是哪一支少数民族灭了西晋?4、317年西晋皇族又建立了一个王朝,史称什么?5、东晋时期,哪一支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知识链接:6、哪一场战争后,前秦政权瓦解?7、那么你知道吗?后来是哪一支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如何强大起来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自学导航,自学课文6-8分钟。
自学导航:(1)四世纪后期___族建立北魏政权,___年又统一了黄河流域。
那里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___和___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北魏建立后定都___ ,后来北魏___ 帝把都城迁到___ 。
原因:①___ ___ ___ ②___ ___ ___。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2、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⑴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有何作用?⑵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想一想:东汉末年以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出示四幅图片----图片一: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图片二:穿汉族服装的少数名族贵族;图片三: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四: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济南第十九中学历史组李志军2011年3月30日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
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56分左右,整体成绩不算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学生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以前根本没接触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无从知晓,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渴求,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后期,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大一同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重要阶段,民族融合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社会特点。
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讲述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只要讲清楚这些内容,学生就理解了由“五胡入中原”的纷乱局面到北魏统一北方,各民族逐步融合,在此基础上,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华师大版七上《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1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2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3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1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2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1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2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3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5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386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439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5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490概概概概概19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概。
七年级历史上册 4.17《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华东师大版
看 图 学 史
统一北方 迁都平城
进入中原
建立北魏
大兴安岭
北魏的情况:
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 2、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 相结合的形态。 3、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4、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 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 严重,不利于统治。
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意义: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阅读与思考”
胡床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 领、开叉也被汉族吸收。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坐具:原来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 流行。
三、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集权中央
政治上: 设乡官、“三长制”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俸禄制 均田制 经济上: 迁都洛阳 改官制、 禁胡服、 学汉语、 通婚姻、 改姓氏
孝文帝改革:
促 进 了 胡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 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魏主指谁?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分裂混战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17课
一、北方政局
(鲜卑族拓跋部) 北魏 西魏 宋、齐、梁
东魏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主要讲述了在我国北方地区,从东汉末年到北魏时期,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通婚等方式,逐渐实现了文化的交融和民族的融合。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北方民族的迁徙与交融、民族矛盾与战争、民族政策的调整以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历史人物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对于北方民族的交融这一主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认识北方民族战争与交融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2.教学难点:北方民族战争与交融的关系,民族政策的调整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方民族的交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北方民族战争与交融的关系,民族政策的调整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事件、重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5.讨论法:学生就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方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华师大版七(上)历史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用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难点】孝文帝迁都及改革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导学流程】一、自主探究(一)(西晋灭亡后的)北方政局1.316年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长期处于的战乱状态,多数是由南下的所建立的。
其中由族建立的大致统一过北方十来年,族建立的维持了近百年的北方统一。
2. 从西晋到隋朝统一前的270年间,与交织在一起,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迁都洛阳的原因(1)经济上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政治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广大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的先进文化。
2.北魏帝时,把都城迁到了后,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措施: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后实行改革,主要改革是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官员及家属必须;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把皇族的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采用;学习汉族的,尊崇,以孝治国,提倡的风气等。
2.作用: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
3.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这五个王朝统称为。
二、合作探究:1.话剧表演:《孝文帝舌战贵族,执意迁都》(组内试着编排一个关于孝文帝与鲜卑贵族驳论的对话表演,阐明你执意迁都的原因。
)2.辩论会: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初中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学案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自主学习】1.从西晋灭亡到隋统一的270年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族建立的前秦大致统一过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维持了近百年的北方统一。
2.年,鲜卑趁前秦内乱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
后来,迁都平城,年一统北方。
3.冯太后在政治上设置乡官,实行“”,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官员一律实行。
经济上,颁布土地占有制度等改革,称“”。
内迁务农的鲜卑族可以。
4.孝文帝将都城由迁往,接着又推出改官制、禁胡服、、、等一系列全面改革措施。
5.孝文帝改革起了总结和加速“”历史进程的作用,民族融合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最为生动的事例是、和。
6.在北魏政权稳固之后,的活动多起来,南北间商品交易也常以的形式进行,和为重新统一做了准备。
【要点破解】要点一: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要点点拨:北魏自定都平城以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
经济上,平城贫瘠,交通运输又不方便,四面环山的地理使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经略南方过于遥远。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区域大大扩大,偏居平城而想控制全国是非常困难的。
政治上,北魏统治者迫切需要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
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已经缩小了的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
但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例1】(2010广西贵港中考,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记忆能力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选项B、C、D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C是改革的意义。
故答案为A。
要点二: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民族本色呢?要点点拨: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4.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 社会影响:内迁导致了北方民族成分的复杂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 政治影响:内迁民族的建立政权,如前赵、后赵、前秦等,对西晋统治构成威胁。
- 文化影响:促进了北方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6. 西晋的衰落
- 内部原因: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内部政治混乱,国力衰弱。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西晋统一的原因、北方各族内迁的过程、案例分析等。
强调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西晋统一的原因及其影响:重点讲解西晋能够统一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及统一后对北方社会的影响。
- 北方各族的内迁过程:详细阐述五胡内迁的历程,包括内迁的原因、迁徙的路线、迁入地区的变化等。
- 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西晋统一与北方各族内迁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统一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课堂小结时,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把握不够清晰,对于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年代背景理解不足。
简短介绍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七年级历史上册4.17《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华东师大版
第 17 课《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学习目标1.掌握南北朝期间政权的更替、期间特色。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由、举措和作用。
3.掌握民族大交融的特色、意义。
二、学练纲要阅读课本达成以下题目,能独立达成的先独立达成,碰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议论解决(一)想想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何要推行“自上而下”的“胡汉交融”的改革?2. 孝文帝为何必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类“计谋”?3.课本赏识与思虑(二)试一试1. 你能依据课本北魏一致后北方政局演变表示图,简要谈谈这一期间南北方政局的更迭状况吗?并归纳一下这一期间北方政局的特色。
2. 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交融”的内容,试归纳民族大交融的特色与作用?(三)练一练(1- 13 为必作, 14、 15 为选作)1、北朝是由以下哪个少量民族所建()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以下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一致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交融C、达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缓和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增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增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稳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加快北方封建化进度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取成功的主要原由是()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B、获取最高统治者支持C、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向D、切合封建者根本利益6、北方民族大交融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失案例不包含()A、胡人汉服B、汉人胡食C、推行均田制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风俗7、 493 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A、平城B、洛阳C、长安D、许昌8、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纳的举措是()A 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改官制9、西晋到隋一致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民族交往B、民族矛盾C、社会改革D、民族大交融10、五世纪末,优秀的少量民族政治改革家是()A、曹操B、诸葛亮C、孝文帝D、刘备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稳固统治B、加快经济发展C、促使民族交融D、推进文化发展12、魏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来源因是()A、平定的政治局面B、少量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敬慕C、北魏孝文帝的政策D、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混居相处、相互来往13、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社会动乱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民族大交融与逐渐走向一致D、少量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14、资料分析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6、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
A、胡人汉服
B、汉人胡食
C、实行均田制
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7、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许昌
8、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改官制
9、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民族交往
B、民族冲突
C、社会改革
D、民族大融合
10、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孝文帝
D、刘备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巩固统治
B、加速经济发展
C、促进民族融合
D、推动文化发展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安定的政治局面
B、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
C、北魏孝文帝的政策
D、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往来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4、材料解析: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
”
请回答:
(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5、简答题: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措施,谈谈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