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导入师: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才算是成功的一生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会给我们答案。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师:看标题,你感兴趣吗?生:感兴趣!一个牧羊人不去放羊为什么去植树了呢?师:就是这标题中有矛盾的地方,它会吸引我们读下去。
用默读来预习师: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会默读。
默读有什么要求?不出声,快速读,达到每分钟400字,找关键词。
本文中有两类关键词,一是你不熟悉的生字词,你觉得有积累价值的字词;第二,反映文章线索的,表示时间的词。
也就是既要快速阅读,还要做好圈点勾画,标好段落。
全文2000多字,用5分钟读完。
开始!生默读。
师板书:植树的牧羊人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橡树山毛榉白桦薄荷五分钟后。
师:举手的同学,说明你们的阅读速度已达到默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看生字词。
(一学生举手读出板书上的生词,将“干涸”gan hé读成gan hè,另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为这个字注音。
在别人的学习中,有疏漏的地方,我们要倍加小心。
(继续点学生读生词。
一生将“薄荷”bòhe 读成bòhé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带大家读。
(生读)请将正确的拼音写在书本上。
师:现在请大家关注词语的写法。
请两个学生板演“废墟”的写法。
师:谁来点评?生:第一个同学“废墟”的“墟”字的虍字头是个横钩。
师:说得很好。
注意第二个同学的书写顺序,(师示范),笔顺对了,写字才好看。
我们都是汉字的传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写好每个字。
师:这个“不毛之地”怎么理解呢?生:什么东西都没有,不长庄稼,很荒凉的地方。
师:“毛”作何解?生:植被。
师:对,那“不毛”就是不长庄稼。
用“糖葫芦”来成篇师:我们是不是把这篇文章的很重要的时间线索梳理出来了?有三个时间最重要,谁完成了这个任务?生:1913年,1910年,1945年师:这三个年份是不是最重要的时间节点?生:我觉得1910年不对,应该是1920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举例:文章对牧羊人植树过程的描写,以及对环境变化的记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
(1)对文章中句子结构、语法点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一边……一边……”、“不但……而且……”等句型的运用。
举例:学生需要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这些句型,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6.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a.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b.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c.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具,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d.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种植一棵小树苗,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树造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描写、记叙、抒情等写作技巧以及“一边……一边……”、“不但……而且……”等句型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教学准备学案、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沙漠中植树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领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对于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思考。
6.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环境的作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板书课文标题和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教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设计: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执教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
文章通过讲述一位老人独自在荒凉之地种树的故事,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文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情节简单但寓意深远,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及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文本结构清晰,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个荒芜的高地;接着详细描绘了主人公“牧羊人”的形象及其日常生活;随后讲述了他如何开始并坚持多年种植树木,最终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绿洲;最后以作者再次访问此地所见景象作为结尾,强化了主题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并鼓励他们像文中的牧羊人一样,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改变周围的世界。
二、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阶段,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知识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字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较深层次的主题挖掘可能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兴趣偏好: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欢有趣味性、能引发共鸣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者多媒体材料来增加课堂趣味性。
•认知水平:能够初步理解文章表面意义,但在把握深层次含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帮助提炼核心观点。
•情感态度:学生们通常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容易被正能量的故事所打动,《植树的牧羊人》这样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非常适合用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综上所述,在设计本节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o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及其用法;o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o学会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一、以图片加故事的方式导入: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
这里曾经也有一些人家,但因为常年遭受龙卷风的袭击,气候异常干燥,寸草不生。
人们经受不住,带着失落和怨恨纷纷离开。
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
但有一个牧羊人留下来了,并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老人究竟创造了什么奇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去寻找答案吧!二、检查微课预习情况:1、小说“三要素”是什么?(生答: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何人+何事+如何)。
3、检查本课的生字词。
(截图发题)4、荒原和绿洲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答:荒原给人一种毫无生趣,萧条荒凉之感;绿洲给人留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印象。
)师:同学们对荒原的描述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词: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绿洲的描述让老师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了这样的变化,我们应该感激谁?生:牧羊人!让乔诺。
师:对了,孩子们,我们要表达对一个人最崇高的敬意最好的方式就是记住他的名字,再大声说一次,他的名字叫——让乔诺!同学们,读到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疑惑吗?生:有,牧羊人为什么不牧羊而去植树呢?师: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吗?很快同学就找到了。
生:老人说‘没有树就没有生命,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
’师:作者是怎么评价老人种树这件事的?生:17段“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21段“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5段“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师:老人是带领一家人种树还是带领全村人去种树?生:都不是,他是一个人种树。
师:老人说没有重要的事情做?老人多少岁了?生:55岁师:55岁,是不是和你的爷爷年龄差不多,你看你的爷爷是不是儿孙满堂,正享受着天伦之乐?或是上班,或是进入退休生活,或是接送孙子上下学?生:是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他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巩固记忆。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牧羊人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牧羊人植树行为的小练笔。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讲解环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情感教育环节,学生从牧羊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启示,懂得了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管理方面,仍需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绿色生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植树模拟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植树对环境改善的基本原理。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细节描写,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语言特色学习:识别并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想感情体会: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举例解释:
-在讲解牧羊人植树的原因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其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让学生理解个人行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教师应挑选课文中典型的例子,解释其效果,并让学生尝试模仿创作,加深理解。
-对于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环保视频或讲述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让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牧羊人植树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1.生字词: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绿化、毅力、憧憬”等。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以及议论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悟结合感受作者的性格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牧羊人的优秀品质,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点】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以及议论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牧羊人的优秀品质,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观看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资料,同学们说说你看完后的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顺势引导: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2. 板书课题《植树的牧羊人》及作者让·乔治。
3.继续认识作者。
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二、初读感知(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kǎi hé tān tā慷慨干涸坍塌jǔ bò he liú tǎng山毛榉薄荷流淌3.请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4.学习词语并理解词语意思。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琢磨:思索,考虑。
溜达:散步,闲走。
硬朗:(老人)身体健壮。
连锁反应:像锁链似的一环扣一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的重要短语和关键句型;
4.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5.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课文主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牧羊人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环保行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牧羊人形象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和象征意义。
-难点解释:牧羊人形象具有象征性,代表着普通人的伟大,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感受其精神内涵。
-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
-难点解释: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对比手法是通过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特点的修辞方法。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课文中句型的结构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故事的联系。
3. 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和自然风光的联系。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讲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中的故事和情感态度,与家长交流学习心得。
3. 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教学目标】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
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
这篇文章共2800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分钟左右||。
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
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年||,应是35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文章,标记关键词语,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查字典解决;熟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在自己喜欢的、有疑问的或有独特思考的地方写出批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写脚本的要求,根据任务做好分工。
2.课上:学生在完成纪录片脚本任务的情况下,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设计学生活动,情境任务导入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
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
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14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植树造林的意义》:一篇介绍植树造林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2. 课后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以上推荐文章,并选取一篇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环保和奉献精神的读后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牧羊人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学生将能够运用文学语言描述牧羊人的事迹,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学生将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欣赏牧羊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将能够在审美鉴赏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还将能够理解并传承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c. 实践作业报告: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和感悟,给予鼓励和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对学生的实践行动、观察和思考进行评价和指导。
2. 作业反馈:
a. 阅读理解作业:及时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和指导。
b. 写作练习作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批改,关注学生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对学生的观点表达、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3. 实践作业: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将牧羊人的精神付诸实践,亲身体验并感受环保和奉献的意义。
4.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后阅读的心得和感悟,讨论牧羊人的精神如何影响和启示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2.通过品读叠词引导学生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为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选点理据】1.这篇文章2000多字,篇幅长,时间跨度大,但思路清晰。
适合进行默读训练,也适合教学生抓关键句理清思路,契合单元教学目标。
2.文中叠词较多,有20多个,是本文一大语言特色。
再者,叠词较好表现了牧羊人安静、闲适、沉默、淡泊的生活和默默奉献的美德。
【策略说明】1.默读训练贯穿始终,即默读有速度、默读要动笔、默读需过滤、默读求深度。
前两者属于复习巩固,后两者偏重深化提高,符合三、四单元目标层级侧重。
2.结合关键语句品析人物形象是本课灵魂。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读出叠词的音韵美和丰富悠远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1.默读方法的指导。
2.抓住关键句中的“叠词”,品析牧羊人形象。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师)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
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
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初次默读,废墟求生,发现奇迹。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有2000多字,我们继续用默读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
关于默读,于漪说:“不出声地读书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宁静方能致远。
”叶圣陶也说:“默读才有时间咀嚼,才能辨出真滋味来。
”前一个单元在速度上应该已经有所训练,现在让我们来巩固一下。
(师)默读有速度: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生)(默读)。
(师)读完了,大家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牧羊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生)老人在一片废墟上种树,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沃土。
(师)种了多少年?(生)35年(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文章第(15)段中说“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19)段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教学目标】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
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
这篇文章共2800 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 分钟左右||。
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 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
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 年||,应是35年||。
从1913年到1945 年的确是32 年时间||,可1913年时||,牧羊人已种树三年了||。
从第11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可以看出来||。
师:不断章取义||,善于从细节处比较! 你读书很细致!师: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知晓牧羊人35 年前植树的故事||。
生成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师:种树前||,这里荒芜一片||,种树后||,这里生机勃勃||,土地发生着变化||。
可发生变化的只有土地吗?还有什么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默默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语段||,找到你们所发现的变化||,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讨||。
大家讨论的时候注意以下两点:1、先讨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结合文中勾画的具体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
2、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研讨||。
师:大家讨论得如何?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读一读||,展示本组的研讨成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空气、水、植被等发生着变化||。
课文第 2 段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
这里还交代“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第 3 段说“继续向前走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最后19 段说“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第20 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泉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从这些语句我们都可以看到这里的空气更清新、植被更茂密、水也源源不断啦||。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小组成员还有补充吗? 小组一:从第16段就可以看出这片土地的植被茂盛了||,后面第20 段||,人们纷纷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来到这里生活||,可见这里的环境一定很怡人||。
师:好个怡人的生活环境||,看来环境的确发生着变化||。
环境的变化即土地的变化||。
小组二:我们小组发现||,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35 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抛弃了自己的家园||,选择了离开||。
35 年后这里有了“干净的农舍||,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
”很多人“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来这里安家” ||。
看来人们的生活由痛苦走向了幸福||。
师:35 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课文讲述地并不多||,让我们齐读以下文字||,走进那段日子||。
课件展示:村子里||,住的大多是伐木工和烧炭工||,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年到头||,气候都很恶劣||。
人们却只顾自己||,从不关心别人||。
这里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个鬼地方||。
人们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过上了舒适的新生活||。
村子里一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着||。
师:没错||,种树让荒地变成了沃土||,人们摆脱痛苦走向幸福||。
可走出痛苦的只是村子里的人们吗?生:还有牧羊人||。
35 年前牧羊人的妻儿都去世了||,“他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 ||。
“选择一个人生活” ||,可见牧羊人当时的内心是多么地痛苦||。
课件展示:失去独子||,丧失妻子||,家破人亡||,牧羊人选择来到荒地||,一个人生活||。
他说:“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 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课件展示)师:范读“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
”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生:痛苦||。
生:焦灼||。
生:绝望||。
生:凄楚||。
生:无奈||。
师:35年前||,牧羊人的内心是如此痛苦不堪||,35 年的种树过程难道他就一直痛苦着?他的心境有没有什么变化?哪个小组还有发现?小组一:我们发现种树让牧羊人变得平静了||。
从课文第7 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里“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可以看出||,牧羊人和我之间的语言交流并不多||,他完全沉浸在自己挑橡子的过程中||。
那一刻的他||,内心平静!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组的发言?生:我觉得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他们的朗读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牧羊人内心的谈定、平静||。
师:该如何读?你能给些建议吗?生:既然要表现内心的平静||,这里的文字就不适合齐读||,让一位善于朗读的同学读一读是不是效果更好||。
师:看来你对朗读很有感觉!还有别的建议吗?生:没有了||。
师:我在你所提的建议上||,再给一些建议||,如这段文字我们在朗读时||,运用前面所学重读和停连的方式||,看看能否读出牧羊人内心的平静呢?(教师课件展示||,需要重读和停连的地方)课件展示: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就你试试好吗?生:尝试调整朗读||。
(班级掌声响起)小组二:我们也有相同的看法||。
你看“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一遍一遍细致挑选||,没有平静的内心||,如何能做到?小组三:其实||,牧羊人内心的平静还可以从第 5 段看出||。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和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这些文字||,均可见牧羊人做事生活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而这也折射着他内心的平和||。
可见||,牧羊人已走出了当时失去亲人的痛苦||。
并且||,第11 段明确地说“她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师: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这一心境的变化?生:35 年执着种树||。
师:牧羊人的心境还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组三:我们觉得牧羊人内心由一开始的绝望、痛苦变得充满希望与温暖||。
第10 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你看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从“轻轻地”三个字中足见牧羊人对橡子的珍视||。
种橡子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橡子蓬勃生长的无限希望||。
师:说得可真好||,有希望的内心便是温暖的||。
小组四:我们也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总感觉在牧羊人眼里||,此时的橡子更像是一个个孩子||,他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在这片荒芜之地精心呵护、种下了一个个生命||。
看完这里的文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牧羊人为何会如此细致、不厌其烦地挑选种子||。
他对生命该是多么地珍视!师:太妙了!你们能引领着我们再“轻轻地”放下那一颗颗橡子吗?(这组学生引领全班齐读读这句话||,并通过肢体动作感受||。
)师:这哪里是“轻轻”的放?“轻”的背后||,该是对亲人多么深沉的追思! 对生命多么热切的期待呀!师:至此||,老师还想问一句||,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的变化?让他走出绝望痛苦||,内心盈满希望温暖||。
还只是35年的种树吗?生:是他内心一直充满的对生命的渴望||。
师:故事中||,有明确的语句去佐证你的观点吗?生:第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可见||,牧羊人内心对生命该是多么渴盼||。
师:对生命渴盼||,才会有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
至此||,你们在牧羊人35 年执着种树的经历中||,看见了希望与幸福吗?小组五:第16 段“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白桦树由颗颗种子||,发芽茁壮||,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幸福||,充满成就感||。
师:我有一个问题:若将这里的比喻“像笔直站立的少年”换成“站岗的士兵” ||,你们觉得好吗?小组五:不好||,像“笔直站立的少年”更能对应白桦树“鲜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