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本文应用西方意识流理论,从“采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和“意识流在小说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春之声》等所谓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关键词:东方意识流小说西方意识流小说差别1978到1980年间,王蒙先后发表了《春之声》等六篇创新小说。
这些小说没有采用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叙述方法,比如描述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突出而复杂的典型人物,以及描绘人物性格生成的典型的社会环境等,而是尝试采用了意识流等新的表现手法。
这一举动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并引发了有关意识流的讨论。
但是,有人很快发现这些创新小说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有本质的不同。
于是,评论界就把王蒙的六篇创新小说,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
下面,我们就以《春之声》为例,分析王蒙的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
要认识二者的不同,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识流。
从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佛吉尼亚·沃尔夫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的启发下,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即通过描述人物的想象、联想和回忆,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
所以,严格来说,意识流不是一个理论流派,只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在西方曾风靡一时。
它对拓展文学描述的范围(传统小说擅长表现外部世界,而意识流小说则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
《春之声》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一)使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不同。
《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这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主人公岳之峰的一连串的意识流动。
从进入闷罐子车那一刻起,岳之峰就浮想联翩:由天真而甜蜜的童年、落后而淳朴的黄土高原,联想到改革开放后广州人丰富多采的生活;由落后的中国联想到科技发达的美国、德国;由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繁华,联想到之前中国的落后;由回家过春节,联想到1956年因回家探望地主身份的父亲,而检讨了22年。
春之声
浅析《春之声》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跷、花样翻新”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造园地的繁荣和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
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还有人打铁”,想到了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
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
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联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看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的请愿“也没有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欣慰又感到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啊。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春之声》赏析
精心整理《春之声》赏析《春之声》赏析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动,落味”,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袁、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他深受鼓舞,浮想联翩,一个又一个春天的美好图景就在脑海中涌现了。
岳子峰的遐想是被车厢中突然响起的德语童声合唱打断的。
闷罐子车厢里竞有先进的录音机,录音机的主人是一个学外语的妇女,表明人们都在为振兴祖国而发愤学习。
这使他感到“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松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
在这种春天的感受中,他回到了家乡。
看到家乡的风光,综合一路的感受,小说的主旨便水到渠成:“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清洁的、图。
可他的心灵世界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块天地:他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
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
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总之,作者以意识流的放射结构形式,把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在主人公意识流动中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新时期生活状态的全景。
在失望的现实中寻求转机——从王蒙小说《春之声》看他的历史反思意识
·教育广角·《春之声》是当代作家王蒙创作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它是王蒙在80年代小说创作中极具反思意识的代表性作品。
小说写的是一个出国考察三个月后刚回国的工程师岳之锋坐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小说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写了几十年的风雨变幻,情绪变化及主观感受。
出国访问的现代化生活体验与故乡落后生活的巨大反差在岳之锋的心湖中荡起层层涟漪:他回忆并感慨着,对比并思考着,失望并憧憬着。
小说最后以“如今的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收尾,传达了作者人生需要在失望的现实中寻求转机的情感指向和人生态度,因为“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
《春之声》创作于1979年,同一时期,《布礼》、《蝴蝶》等小说也相继出炉,他们不仅代表了王蒙这一时期对现实与理想之间认识的理智而深刻的变化,而且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反思意识更具理性和智性。
50年代的王蒙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困惑迷茫的,现实的复杂性使王蒙的理想主义和廉价的乐观主义遭遇了尴尬和困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是这种尴尬和困惑的产物,它表达了理想在现实中受阻之后的一种颤音。
那么,80年代重新回到文坛的王蒙在身份定位和思想心态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或者说王蒙还是50年代的那个王蒙吗?显然不是的,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王蒙沉浸在“少共情结”中,也就是王蒙式的忠诚,那种对信念的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改的衷心。
对于“少共情结”,王蒙一直不以为然,当然不是说王蒙不再忠诚,而是这种说法显得简单化了。
王蒙说:“是的,四十六岁的作者已经比二十一岁的作者复杂多了,虽然对于那些消极的东西我也表现了尖酸刻薄,冷嘲热讽,但是,我已经懂得了‘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道理。
懂得了讲‘费厄泼赖’,讲恕道,讲宽容耐心,讲安定团结。
尖酸刻薄后面我有温情,冷嘲热讽后我有谅解,痛心疾首后面我仍然满怀热忱的期待着。
我还懂得了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不能一下子变成现实,懂得了用小说干预生活毕竟比较踏实地地去改变生活容易。
论王蒙《春之声》
论王蒙《春之声》摘要:分析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主题,重点解读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话语蕴藉,通过对《春之声》作品本身的阅读,以及王蒙的相关作品、对王蒙的先关作品的评价的阅读,从而进行此番评论。
主要讲述《春之声》对旧的审美的观念的冲击和阅读《春之声》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闷罐子车、意识流、话语蕴藉、前言王蒙是一个站在时代、社会、历史最前沿的作家,“其创作见证了共和国六十余年的社会巨变和文化转型”[1],八十年代中期,西方现代精神,西方现代文艺、西方美学和哲学思潮在“五四“后再一次涌入中国,而王蒙则是在此之前便开始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以及创作。
所以说“他总是在每一文学的发展的紧要关头第一个打开局面,处在先锋位置。
”[2]王蒙是七八十年代的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反思性强烈,敢于说话、会说话是王蒙的特性。
在创作上,王蒙有一条基本原则,即在“艺术上的求新和求异。
”[3]正因为王蒙在艺术上追求新、追求异,所以王蒙的作品在当时评论界也常常引起不小的争议,通常会给就得审美观点,审美习惯带来巨大的冲击。
八十年代初,王蒙便运用新的写作手法,“带来了一股令文坛幡然震悟的”意识流“旋风,扫去了长期以来裹罩在文坛上的沉闷、僵化的大一统的禁壳”[4]。
而意识流小说中,我认为最具带表的便是《坚硬的稀粥》、《蝴蝶》、《杂色》、以及《春之声》。
本文将以《春之声》的为主,展开较为浅显的解读以及评论。
一、《春之声》的主题王蒙的《春之声》的中心细节是“闷罐子车”即岳之峰乘坐的回家乡的“火车”。
《春之声》写了八十年代初始,个人认为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争先恐后地要挤上,破旧的、稍落后于西方的,但是在进步、在向前的、改革开放的列车,以“我”,一个海归的工程物理学家的眼光来描写自己回到故国的所见所闻,在处处落后、处处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闷罐子车”,即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许多祖国进步发展的地方。
例如,“我”让“位”给“女同志”时得到的礼貌的感谢;没有铁路到有铁路;由战争到解放“大家发出了使国民党特务胆寒的强音”到“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春之声》是王蒙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与《墙上的斑点》相比较,我们发现《春之声》确实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如采用人物内心独白和新的时空体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描写感觉印象等。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王蒙的小说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和叙事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式特点。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中国的一些作家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而创作出的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的小说,我们称之为“东方意识流”或“心态小说”,实际上就是西方意识流的中国化,即西方意识流技巧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政治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思想上实行了大解放,经济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新时期,显示出一股勃勃生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了,内心更复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事物传到中国来,中国开始了在古老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在文坛上,中国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受,于是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形式和手法来反映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以及处于这一重要的大转变时期的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反思过去,歌颂新时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祝福。
而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家中,不论是在歌颂新时代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上,还是在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王蒙都走在了前列。
他在80年代初发表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风筝飘带》、《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他在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们都是王蒙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小说。
“意识流”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私有的、常变的和连续的,意识活动在任何一点上都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着,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摘要】:《春之声》是王蒙新时期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结构上,以放射式心理为主,加以蒙太奇表现效果,领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变化。
在语言上,肆意铺陈的语言尽显强烈的扩张感,具有纵横衍生的气势。
在内容上,是对文革无情的鞭挞和反思,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及对改革春天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关键词】:意识流,蒙太奇;语言特征;时代气息在中国文坛里有许多为小说风格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但是像王蒙这样能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始终站在艺术革新之巅却是少之又少。
王蒙以一篇《青春岁月》震撼文坛,那时候他年仅19岁,又一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描绘了年轻人林振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也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可以在写作大展宏图的他却因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而断送美好青春,成为政治革命的牺牲品,下放到新疆乌鲁木齐甚至更为偏远地区劳动改造。
这段经历对王蒙来说并非是坏事,他没有像刘少奇那样被打到,相反,在劳动中领悟了很多,积聚了写作创作的源泉,把二十多年苦行僧作为磨练期坚持写作,把文学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再次登上中国文坛,并将改造时期积攒的文学功底成功运用到改革开放大解放当中去,成为文学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
在80年代文学中,王蒙文坛地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更在于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显示的厚度上。
对于文革他没有像伤痕文学那样仅仅停留在感性批判层次上,而是更加理性思考,深层次地对文革进行鞭挞,将文学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运用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主客观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加以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情感,这与文革时期小说主题大相径庭,用作品表现人的思想,将人的内心想法表现在作品上,本文就其在《春之声》这篇文章进行加以阐述。
一、突破狭隘政治束缚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王蒙经历过文革时期黑暗年代,了解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饱受摧残,同样在文化上也一片凋零。
王蒙春之声的读后感
王蒙春之声的读后感王蒙春之声的读后感《春之声》是王蒙为改革开放唱的一支赞歌,内容很主流,在描写上却大胆选用了偏“意识流”的写法。
虽然历史已久,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还是被文中涌荡的激昂振奋的情绪所带动,思绪不知不觉的飘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和先前所读的汪曾祺不涉时政不同,王蒙的文章是建立在现代中国政治风云变迁的基础上写成的,关乎国计民生。
然而若一味只写政治,很容易读来乏味,王蒙却匠心独具,把宏大的政治融入到细小的生活、微妙的感情中,很容易带动读者情绪,产生共鸣。
本文内容很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讲述的就是改革开放后,父亲曾被打成右派的岳之峰历时二十年后再回家乡,一路思绪的变化。
王蒙把原本可以一笔掠过的情节放大化,浓墨重彩的刻画人物的思想活动与行为活动,从一个人物的细微活动,折射出整个世界的巨大变迁。
乘坐闷罐子车旅行是令人不快的,这种恶劣的条件与岳之峰刚考察归来的心境有着巨大的反差。
在狭窄的'空间里,主人公的思绪漫无边际地跳跃、遨游。
西北高原的黄土,广州人凉棚下发出丁冬清音的三角形瓷板;站前广场丰富的土特产,极“左”年代物质的匮缺;破旧落后的车厢,崭新的车头;令人气闷的空间,令人兴奋的进口录音机和高雅的德语歌曲;拥挤的旅客,慕尼黑的歌剧院;闹哄哄的眼前的现实场景,平静的童年生活;中国、外国;历史,现实;城市、农村—系列对比现象通过岳之峰的联想产生联系,营造成—个自如的超时空心理空间,反映了广阔的生活面。
色彩斑斓的点点滴滴刺激着岳之峰的感官,渗入他的思绪,主人公的心中交替更迭着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虑,对未来的希冀,有感慨,有失落,有忍耐,有欣慰。
最终,主人公怀着开朗、乐观的心情结束了这趟闷罐子车的旅行。
“他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
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
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全文的整体格调是充斥着美好与希望的,的确,“改革开放”,简简单单四个字,对于整个中国产生的改变不言而喻。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利西力‘意识流小说之不同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利西力‘意识流小说之不同-大学语文论文《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利西力‘意识流小说之不同摘要:本文应用西方意识流理论,从“采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和“意识流在小说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春之声》等所谓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关键词:东方意识流小说西方意识流小说差别1978到1980年间,王蒙先后发表了《春之声》等六篇创新小说。
这些小说没有采用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叙述方法,比如描述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突出而复杂的典型人物,以及描绘人物性格生成的典型的社会环境等,而是尝试采用了意识流等新的表现手法。
这一举动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并引发了有关意识流的讨论。
但是,有人很快发现这些创新小说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有本质的不同。
于是,评论界就把王蒙的六篇创新小说,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
下面,我们就以《春之声》为例,分析王蒙的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
要认识二者的不同,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识流。
从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佛吉尼亚·沃尔夫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的启发下,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即通过描述人物的想象、联想和回忆,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
所以,严格来说,意识流不是一个理论流派,只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在西方曾风靡一时。
它对拓展文学描述的范围(传统小说擅长表现外部世界,而意识流小说则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
《春之声》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一)使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不同。
《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这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主人公岳之峰的一连串的意识流动。
从进入闷罐子车那一刻起,岳之峰就浮想联翩:由天真而甜蜜的童年、落后而淳朴的黄土高原,联想到改革开放后广州人丰富多采的生活;由落后的中国联想到科技发达的美国、德国;由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繁华,联想到之前中国的落后;由回家过春节,联想到1956年因回家探望地主身份的父亲,而检讨了22年。
从《春之声》看王蒙的意识流和西方意识流的差异
摘要: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关键词:意识流;差异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到8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的到来,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求新变异之风。
借鉴西方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就是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作为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王蒙意识流自然与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用心理时间结构小说、作家退出作品、有意淡化情节上,确实显示着意识流小说的诸多特点。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之出现于西方,是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产物。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则是无数的灾难和人性的“异化”――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们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理性无法帮助他们理解现实,找到出路。
传统的文学也无法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危机感。
于是他们打出反理性的大旗,创造、寻觅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学形式。
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本世纪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在这个非理性的哲学思潮中,叔本华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盲目、神秘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它控制支配一切,因此外在世界也是非理性的,不可知的。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明晰的心理活动,但只是心灵的次要的表面现象;无意识是隐藏在人类心理的核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王蒙的意识流与《春之声》
王蒙的“意识流”与《春之声》20081010002 张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从“文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重新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经过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全民族在思想上逐步统一在“现代化”旗帜之下,所有的伤痛仿佛都已终结,新的历史开始了,人们把这段新的历史命名为“新时期”,它无疑表明一种普通的乐观心态,唤起每一个新时代的个体投身到这一时间进程中去的巨大热情。
时间,真正的时间启动,如一列不断加速的火车,正在奔赴美好的历史前景。
这是一种美妙的历史体验,当时的中国作家都有一种要表现这个伟大时代的强烈冲动。
重新回顾那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我们仍然不禁要为这种单纯甚至幼稚的激情所感动。
《春之声》无疑是这种情绪的典型表达,那一列火车正是中国重新开启的历史。
由于多年的封闭,政治上的极左,经济上的了落后,我国文坛上倡导、推崇、甚至惟一允许的是以“颂歌”为标志的现实主义,而且是革命现实主义,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全面排斥与抵制西方现代派作家与作品,从而使十几年中国文坛只存在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
尽管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优秀的创作方法,在中外文学史上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年代,产生过许多经典作品,甚至出现了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流派,但这毕竟只是现实主义这一美学范畴之内的风格差异,整个文艺社会的美学形态仍是单一的、单调的、凝固的、不变的。
于是,在新时期作家对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吸收就具有对这种局面的反拨作用。
短短十年中,西方近一个世纪出现过许多现代艺术形态、思潮流派、品格样式,几乎都在中国进行了重演。
1980年,王蒙在谈到文学观念的变化时说,“近几年的作品更多地探索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略过外在的细节,写感情,写联想和想象,写意识活动”,“探索人的心灵的奥秘”。
从1979年起,王蒙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的《夜的眼》、《布礼》、《蝴蝶》、《春之声》、《海的梦》、《风筝飘带》等作品,都以坦现主人公的心理世界为主,以心理流式的结构形成小说独特的风格,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
浅谈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王蒙的小 说 中写到了这种 联想 : 车 轮撞 击 铁轨 的噪 音 …… 目前 不是 正 在 流行 一 支 柔柔 的 歌
曲吗 , 叫做什 么 来着——《 泉水 叮咚 响》 。如果 火车 也 叮咚 叮咚 地 响 起来 呢? ……广 州人 的凉 棚 下面 , 垂挂 着许 许 多 多三 角 形的 瓷 板, 它们伴 随 着清 风 . 出叮叮 咚咚 的清音 , 悦 着心 灵。 美 国的 发 愉 抽 象派音 乐却 叫人 发狂 。 真不 知道 基辛格 听我 们的杨 子荣 咏叹 调
的效 果 。
、
原 发性联 想
这种 联想不 是一般心 理小说 里 的那种联 想 , 而是 无序 的 、 有 没 必然联 系 的、 不正 常的 、 又是人 类 的心 理可 能 出现 的联想 方式 。 但
颤 抖 。人们轻轻 地摇 晃。 ” 下面既 不另起一 行 , 不作 时间转 换暗 也 示 , 就是~ 句 :多么甜 蜜的童 年的摇篮 啊 !” 接着 “ 一声招 呼不 打就
维 , 教学效 果 以及 开启学 生心智 的一种 基本手 段。 高 中生物 评价 在
课 堂教学 中 , 有效 的课堂 提问能 激发学 生思维 效提高 课堂教 学效率 。 人现结 合 多年 来 有 本 的教 学实 践 , 谈如何提 高课 堂提 问的有效 性。 来谈
人 的头发 会 变白 , 脸上 会长老 年斑? ” 这些 问题能 激发学 生 的学 习 三 、 物课 堂提 问要注重循 序渐进 生
、
生物课堂提 问要 注重针对 性
在 生 物课 堂 教 学 中 , 师提 出 的 问题 不 能 漫 无 边 际 或者 没 教 有 思 考价 值 , 能 随 口就 问 “ ” “ 不 是 或 不是 对 ” “ 或 不对 ” 的肤 浅 性 问题 。有 经验 的教 师 常 常这 样提 出问题 :这 个 问题 你 是 怎样 “ 表现 , 随机 提 出一 两 个 有 针 对 性 的 问题 , 往 能 收 到 意 想 不 到 往
[春之声]《春之声》阅读赏析
《春之声》阅读赏析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王蒙语)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
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春之声》赏析
《春之声》赏析导读:本文《春之声》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之声》赏析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袁、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春之声]《春之声》阅读赏析
《春之声》阅读赏析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王蒙语)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
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春之声》赏析
《春之声》赏析《春之声》赏析《春之声》赏析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袁、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摘要】:《春之声》是王蒙新时期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结构上,以放射式心理为主,加以蒙太奇表现效果,领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变化。
在语言上,肆意铺陈的语言尽显强烈的扩张感,具有纵横衍生的气势。
在内容上,是对文革无情的鞭挞和反思,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及对改革春天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关键词】:意识流,蒙太奇;语言特征;时代气息在中国文坛里有许多为小说风格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但是像王蒙这样能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始终站在艺术革新之巅却是少之又少。
王蒙以一篇《青春岁月》震撼文坛,那时候他年仅19岁,又一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描绘了年轻人林振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也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可以在写作大展宏图的他却因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而断送美好青春,成为政治革命的牺牲品,下放到新疆乌鲁木齐甚至更为偏远地区劳动改造。
这段经历对王蒙来说并非是坏事,他没有像刘少奇那样被打到,相反,在劳动中领悟了很多,积聚了写作创作的源泉,把二十多年苦行僧作为磨练期坚持写作,把文学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再次登上中国文坛,并将改造时期积攒的文学功底成功运用到改革开放大解放当中去,成为文学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
在80年代文学中,王蒙文坛地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更在于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显示的厚度上。
对于文革他没有像伤痕文学那样仅仅停留在感性批判层次上,而是更加理性思考,深层次地对文革进行鞭挞,将文学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运用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主客观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加以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情感,这与文革时期小说主题大相径庭,用作品表现人的思想,将人的内心想法表现在作品上,本文就其在《春之声》这篇文章进行加以阐述。
一、突破狭隘政治束缚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王蒙经历过文革时期黑暗年代,了解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饱受摧残,同样在文化上也一片凋零。
为此,王蒙在新时期创造性的将西方意识流表现手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展现恍惚迷离的意识世界为主要内容,反应人的真实心灵和心理现实,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世界,这是对文革时期极左思潮下原有政治小说主题的突破,是尊重生命渴望内心世界的表达,所以,王蒙在新时期发出了第一声。
(一)对文革无情鞭挞和讽刺王蒙借助自己手中的笔杆冷静深刻揭露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对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进行深入思考。
在《春之声》中这这样写到:“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谁让他投错了胎?地主,地主?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伟人的一句话,也够人们学习贯彻一百年。
使他惶恐的是,难道人生一世就是为了作检讨?难道他生在中华,就是为了作一辈子的检讨的吗?好在这一切都过了。
”“再不会以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1]主人公岳之峰作为地主的儿子,就仅仅只是回趟家,却要用二十二年来作为深刻检讨,幸而他远赴他国求学,免除了在文革期间的迫害,但是作为地主的父亲却不能幸免。
今天,父亲终于摘掉了这顶地主帽子,这样的消息怎能不让岳之峰兴奋。
想起过去,一个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内心是何等的委屈,面对这样的不公,最后只能用“好在这一切都过了”来抚平内心的不甘。
可这样的错误不仅仅是作品中出现的,作为作者本身也是深受其害,他背井离乡仅仅因为伟人的一句话一个政策,自己也要跟着数百万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被迫离开亲人的怀抱,在新疆劳作二十年。
面对这样的事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他的翻版,诉说着文革惨无人道的行径,无情的披露文革造成的实质性伤害,而他在新时期重返文坛,用自己的文笔突破狭隘的政治束缚,书写出时代的辉章,展望未来。
(二)内心世界的表达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乔治·桑塔纳说过:“我们需要的是艺术的生命欲望,其恒久的审美价值不是主要在技术方面,而是在对于‘人’的关注和关怀,在于对于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环境中生命体的关注和关怀,在于对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理想和生存智慧的关注和传达。
”[2]文学应该是等同于人学,离开了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文学也将失去他的本质意义。
以王蒙为代表的中国意识流派接受西方现代派的洗礼,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掀起的巨浪推动着人们在思想上开始寻找“自我”,寻找逝去的”“自己”,这与当时政治功利性文学迥然不同,这时的文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内心世界的表达,将过去文革中出现的错误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勇敢表达出来。
在《春之声》中,全篇通过两个小时四十七分的火车车厢里的意识流动行文,没有详细的情节描述,条理清晰的的故事架构,仅仅是用人物的内心活动全方位展现作者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他拓宽了小说表现范畴,将岳之峰回家探亲这一片段通过意识活动来加以体现。
这种用意识流表现手法突破文革以来的常规小说创作,注重心理程度大于现实的描写是文革时所没有的,是在意识流小说里对“人”的本真发现,也是美学对生命的价值追求,由文革的政治功利性文学向内在精神文学转变,使得“人学”更加凸显,生命的美学价值得以体现,这也是王蒙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最本质动力和精神追求。
二、多样的表现手法构建自由的小说结构在《春之声》中,作者采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来构建自由的小说结构——心理时空结构,使之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比如借助对比、联想、独白、象征等方式,小说在具体的闷罐子车火车行程空间与主人公的故乡、汉堡、斯图加特、北平和法兰克福等心理空间穿梭,使小说形式朝着多元化叙述形态发展,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一)在《春之声》中,作品采取放射式的心理结构方式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内地,城市和乡村。
漫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的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中,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
”[3]正如王蒙说的,全篇都是围绕着岳之峰思绪开展的,以火车上的岳之峰为中心,如实呈现人物意识以及在感官、刺激、记忆和联想作用下人物的那种紊乱、多层次的立体感受,使读者始终体验作品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
用人物内心意识流动作为行文,通过主人公在回家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递着对新中国的思绪。
这种意识流写作方式在当时是新颖独特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呈流动状态,使小说结构产生了自然流动性,开垦了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大有可为的认知领域,打破了以往小说靠一条主线,按时空顺序来展开情节的传统模式,促使小说叙述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推进。
替代了传统小说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情节结构,忽略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呆板的程序化写作思路,让读者通过阅读文字逐渐步入作者编织的遐想中,这看似杂乱无章的行文实则是用意识精心连串有机组合在一起的。
虽没有华丽的开头,画龙点睛的神笔,但犀利的看到了神州大地瞩目的变化和春的气息。
(二)丰富的联想领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变化在作品中,主人公由车身轻轻的颤动引起人们的摇摆,进而想象到童年的摇篮;法兰克福的孩子们的追逐着的、奔跑着的、跳跃着的欢乐想到自己童年时候掷石块,追野兔,拣鹌鹑彩蛋的天真,进而抒发怀念起故乡生活以及对故乡的眷念。
由火车与铁轨撞击产生的噪音联想到流行的歌曲《泉水叮咚响》、广州三角形瓷板的轻音、叫人发狂的美国抽象派音乐,再到揣度基辛格听杨子荣咏叹调是何感受的抒发,这看是无关没有内在逻辑的联想实则是原发性自由联想,反映事物内本质间的关系,由此声引彼声的原发性联想共同构筑无关事物于一体,显示恰当好处。
由闻到的南瓜香味,种类繁多的花生、核桃、柿饼、山药、葵花籽等联想到过去日用品严重短缺而现在却应有尽有,反应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
由抱孩子的中年妇女为振兴祖国而发愤学习吃力学习外语的声音到录音机里播出的悦耳动听外文歌曲,各种交错鸣奏出生活交响乐,展现了急剧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之声》中还运用大量的对比联想交叉相错的声音,反衬出时代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向前的国人变化。
迫害检讨二十年的文革导致社会生产急剧落后,还要为温饱奔波的中国与斯图加特奔驰汽车工厂的先进的自动化装配线对比;车厢内不断的嘈杂、抱怨和混乱与汉堡街道干净、清静的对比;闷罐子车在铁轨上缓缓而驰与莱茵河高速公路上来往不息的车辆对比。
这是国内与国外,落后与先进,静与动的相交辉映,凝聚了岳之峰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是对未来祖国的无限畅想和希冀。
(三)蒙太奇的叙述手法变幻时空顺序蒙太奇本是建筑学术语,在电影艺术中则汲取这个术语,“通常指各种镜头的剪辑,组合或叠化”[4]。
而西方文学作家也由此启发将蒙太奇这种手法运用的相当成熟,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突破作品的跳跃性和无序性。
在小说中描写到时空结构是闷罐子车从X城开往家乡的沿途和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是真正的时空确是作者无尽的想象带来的空间和时间的撞击。
“三个小时以前,他还坐在北京开往X城的三叉戟客机宽敞、舒适的座位上。
两个月以前他还坐在驶向汉堡的易北河客轮上。
现在呢,……和看不清面容的旅客挤在一起”。
[5]这由故乡到汉堡,前几个小时的雅座到现在闷罐子车拥挤难受,这种国内到国外、发达城市到欠发达地区的迅速更换,时光的剪影融缩在岳之峰此时的大脑中,有一种瞬息而至,海水倒灌进小水沟的错觉,此刻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就如乘时光穿梭机在过往与现实中来去自如。
王蒙精准拿捏了时空要素,把人们的审美视角从眼观转向心看,由审美意识从外向人物内心世界的蔓延,打破传统眼见为实的写作风格,这可以说是王蒙在新时期里对文学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他开垦了人的内心世界,打破小说单单依靠时空展开剧情的传统僵硬模式,融入了许多新元素,为小说叙述由单一向多元化推进,在艺术思想上具有创新意义。
但也不能武断的认为他对传统写作风格的彻底抛弃,更准确说是一种加以创新和发展,以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
(四)抑扬顿挫的小说基调引发未来畅想《春之声》小说基调是先抑再扬,逐渐舒缓的过程。
在前半部分里写到从豪华雅座的享受到闷罐子车站着的痛苦、从宽敞的三叉戟客机下来却坐在瓦特时代的火车,外部环境的转变带来了内心的巨大差异,思绪在不断跳动和转变。
如“他也想不到人们还要坐闷罐子车。
这不是运货和运牲畜的吗?倒霉!可又有什么倒霉的呢?咒骂是最容易不过的。
”[6]面对西方现代化进程,斯图加特装配厂工人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国还停留在为温饱生存而努力,为解放思想而斗争,为中国落后的生产和贫困的生活而感到惋惜,巨大的落差给岳之峰难以平复的心情,她的情绪是低落的,烦躁的,现实的世界是一团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