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蛇》篇1课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课后记事《蛇》教案篇2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版精品学案《蛇》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版精品学案《蛇》

第八课冯至的诗——蛇
【学习目标】
1.了解冯至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掌握生字词。

3.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了解感知
1.了解诗人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2.创作背景
他创作此诗曾受到德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的启发,那“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诗人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的热烈向往想象为一条蛇;将少女的梦境想象为一朵“绯红的花朵”,却也不失为一种唯美主义的尝试。

单纯的暗恋、热烈的相思以及月光下的草原和那飘逸的秀发以及娇艳欲滴的花朵。

3.字音检测
绯()红
4.字词解释
绯红:一种颜色
二、深入学习
1.概括诗歌的大体内容。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冯至《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1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1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分享一组诗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教师提问:这组诗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相似的,他们的心境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答:“寂寞”。

寂寞,一直是古今诗人吟哦不衰的主题之一,古诗词中的寂寞我们已经品尝过很多了,那么今天我们即将来学习一首关于寂寞的现代诗歌。

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

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多是青春与爱情的歌唱,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

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

选修第3单元教学设计

选修第3单元教学设计

《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教学目标:根据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感情。

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恒久的主题。

李白在《将进酒》里说“古来圣贤皆寂寞”,2009年网络流行词汇之一就是“寂寞”,老师今天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寂寞实际上是我们的心理反映,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候,同学们,你寂寞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能形容一下吗?不同的人对寂寞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也会引发不同的寂寞之感。

今天让我们走进冯至的《蛇》,看看在这首诗里诗人是如何抒发寂寞的。

二、课堂互动1、读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2、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完成下面两个题目(1)诗人在诗歌中借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2)诗人在诗歌中借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明确:C C小结:诗歌的主题情感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那下面让我们从诗歌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3、诗歌中的主题意象是“蛇”,配合的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请学生选择一个意象结合诗歌的感情分析该意象选择的妙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点拨4、比较阅读诗歌在表情达意上很多时候就是依靠意象来完成,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相似的情感,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新人教版选修《蛇》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蛇》教案
二、学生朗读
三、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
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德育
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智育
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
美育
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
意象的探究
教学关键
情感价值
课型
教学方法
朗读分析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蛇》篇1【活动目标】1、熟悉故事的内容,喜欢扮演角色表演,初步运用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的角色。

2、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感受,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3、在表演中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1、蛇、鸡、鸭、鹅、乌龟的图片及头饰、服饰,窝及蛋,场景等。

2、表演录像‘蛇偷吃了我的蛋’.【活动过程】一、回忆故事内容。

1、出示蛇、鸡、鸭等动物的图片,激发幼儿说出故事的名称并回忆主要内容,加深故事情节的印象。

提问:(1)这是谁?我们在哪个故事里见过它们?故事里还有谁?(2)故事里说了一件什么事?2、提问:(1)最后,蛇偷吃了谁的蛋?(2)鸡妈妈是一位什么样的妈妈?3、引导幼儿在回忆故事内容时,自主扮演角色,练习动物间的对话。

二、欣赏故事表演‘蛇偷吃了我的蛋’。

1、请大班幼儿表演故事,幼儿欣赏。

“这个有趣的故事还有一个好看的表演呢,我们一边欣赏哥哥姐姐的表演,一边跟随他们小声讲述故事!”2、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和表情。

好看吗?他们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你们能来学一学吗?三、幼儿表演故事。

1、邀请个别幼儿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其余幼儿欣赏并练习对话和表情。

2、由个别幼儿带领,幼儿分组表演故事。

四、出示大书封底,幼儿观察猜测,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讨论:“蛇又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一次它又吃了谁的蛋?”【活动反思】绘本故事《蛇偷吃了我的蛋》以“我的蛋被蛇偷吃了”为核心,阐述了大大咧咧又咋咋呼呼的鸡妈妈帮助鸭妈妈、鹅妈妈、乌龟妈妈找蛋,最终却发现是自己的蛋被蛇偷吃掉的过程。

故事情节简单,内容却紧张而生动有趣。

故事中反复的使用了重复句型,让“报说丢蛋—数蛋—发现没丢—找另外一位妈妈报信”的相似情节一再重复上演,可以让孩子们熟悉和练习对话语句,方便他们进行表演活动。

在活动一开始,我运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梳理整个故事情节,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理解得较好。

接下来,我采用了集体、分组、个别等形式来请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并模仿角色的外形特点进行尝试表演。

(新高考)现代诗歌阅读专题 第3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新高考)现代诗歌阅读专题  第3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诗歌阅读学案第三节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导入学习】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的把握,是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解读其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解题技巧】(一)解答炼字题1.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解答分析: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解答炼句题1.提问方式: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

2.解答分析: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于写景的描写性句子,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句子,可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意思(或描述该句意境)。

(2)重点分析该句中的精彩字词或所用技巧。

(3)总结意境,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解答语言风格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3.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读文示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蛇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蛇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比喻意象的运用及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1、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

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

抗战之后执教西南联大,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已出版《冯至诗选》。

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

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

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课堂学习】自主预习1.字音识记悚.惧( ) 绯.红( )⎩⎪⎨⎪⎧毒蛇. 虚与委蛇. 2.辨形组词⎩⎪⎨⎪⎧ 衔 街 ⎩⎪⎨⎪⎧ 悚 竦 ⎩⎪⎨⎪⎧ 绯 诽3. 近义辨析(1)浅显·浅薄浅显:浅近明了,容易懂。

浅薄: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

例句:①给学生们上课,我一般都使用儿童的语言,尽可能地________。

②我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不知道怎样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未经涉世的内心。

(2)原形·原型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例句:①四川攀枝花网友发现了“周老虎”的________,就在他家墙上的年画里!②在对秦可卿真实身份层层解读中,这一人物的________已经浮出了水面。

高中语文 蛇教案 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1)

高中语文 蛇教案 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1)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教学目标:一、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二、通过朗诵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明白得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点。

教学进程:一、导入2020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确实是“孤单”。

吃的是孤单,喝的是孤单,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孤单。

一时刻似乎什么都能够“孤单”一下。

其实,孤单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伙儿都有孤单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孤单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孤单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孤单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连年前,一名现代诗坛上的闻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孤单。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孤单什么缘故会像一条蛇呢?咱们一路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见讲义导读)三、朗诵感知,明白得诗歌情感。

一、学生朗读二、《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明确:四、合作探讨一、学生朗诵第一节。

讨论小问题:什么缘故诗人的孤单,也确实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什么缘故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仍是别梦到?什么缘故担忧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如何的心理状态?明确:二、学生朗诵第二节。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什么缘故会成了“乡思”?什么缘故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如何的情感?明确:3、学生朗诵第三节。

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明白得,应该指代什么?什么缘故是“轻轻”走过?“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如何的情感期盼?明确:五、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六、课外拓展:我是一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蛇》备课(作品赏析)

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蛇》备课(作品赏析)

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蛇》备课(作品赏析)第三单元爱的心语之一精读蛇饮尽相思,醉卧尘埃,依稀梦里,还有你深切的关爱。

相思是苦涩的,泪水是滚烫的,你是否愿意跌落泪海。

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无奈,你说,只要坚强,苦难就会变得渺小,我要做你生命里的王牌。

赏美文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中,我们虽为朋友,但我心中始终把他当老师来看待。

借用先师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诗,就是“风义平生师友间”。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亲身感受,我发现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可亲的人。

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

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

前几天,我到医院去看他的时候,他女儿姚平告诉我说,有时候她爸爸在胸中郁积了一腔悲愤,一腔不悦。

女儿说:“你发一发脾气嘛!一发不就舒服了吗?”他苦笑着说:“你叫我怎样学会发脾气呢?”冯至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奇特,这样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生性内向,懒于应对进退,怯于待人接物。

但是,在八十多年的生命中,也有几个知己。

我个人认为,冯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漫长的开会历程中,有多次我们住在一间屋中。

我们几乎是无话不谈,对时事,对人物,对社会风习,对艺坛奇闻,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几乎没有丝毫分歧。

我们谈话,从来用不着设防。

我们直抒胸臆,尽兴而谈。

自以为人生幸福,莫大于此。

我们的友谊之所以历久不衰,而且与时俱增,原因当然就在这里。

冯至的一生是满载着荣誉的,但他却为何一直不被别人提起?这与冯至先生的为人处世低调有很大关系。

他唯一一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是因为他早年的抒情诗《蛇》,但这首诗的知名度岂能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相提并论?我第一次知道冯至是我在高二的时候借来一本厚厚的《海涅全集》,译者是冯至与张玉书先生。

由于我更爱好的是诗歌(张玉书先生主要翻译的是小说,比如茨威格的小说),于是冯至这个名字才渐渐被我熟知。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薛梦缘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薛梦缘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冯至《蛇》导读教案教学设计西大附中浐灞中学薛梦缘【教学目标】1、学会感悟和欣赏现代诗。

2、体会诗中“蛇”这个意象,并有层次的理解诗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学习冯至的含蓄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形象和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何其芳《诗歌欣赏》)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

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二、诗歌导入提问:由《相见欢》李煜、《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的诗歌导读,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的寂寞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明确: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

提问: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明确:可怕,无声,阴暗。

|三、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蛇》《神女峰》的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蛇》《神女峰》的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蛇》《神女峰》导学案年级高二课题《蛇》《神女峰》参备人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主备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使自己在回环往复的韵律中,慢慢融入诗歌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浓郁的情感。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质疑精神。

3、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4、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会诗中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新爱情观的向往和呼唤。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了解作者和作品的风格流派。

知人论世,作者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的美学主张和风格流派都对诗歌的解读有着积极的作用。

导学过程学生笔记一、课前积累作者、作品简介:1、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他的诗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2、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蛇》教案1

《蛇》教案1

《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11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 一下。

其实,寂宽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

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

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 ABBA ABBA CDC DC1)或ABBA ABBA CDC EDE格式押韵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20XX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

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

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 或ABBA ABBA CDC EDE 格式押韵脚。

这种诗体,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

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三、诵读感知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四、合作探究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讨论小问题:《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

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这种感觉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①第一节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学生诵读第一节。

明确: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②第二节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诵读第二节。

明确: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③第三节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理解,应该指代什么?为什么是“轻轻”走过?“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期盼?学生诵读第三节。

明确: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

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

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

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2、“蛇”意象解读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

大家会把寂寞比作什么?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人写寂寞感受的诗句?投影:《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寂寞”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②“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可怕,无声,阴暗)③“蛇”是怎样和“寂寞”发生联系的?它们的契合点是什么?(寂寞悄无声息,蛇的行动也悄无声息。

寂寞很幽长,蛇的形体也很细长【有李商隐“卧后清宵细细长”的味道】,寂寞让人恐惧,蛇也让人恐惧。

蛇阴暗诡谲,如同寂寞给人的感受)④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热烈的乡思……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⑤“蛇”一意象表达效果与古典意象有何区别?(常规外,陌生化,以丑为美,结合《恶之花》解析)3、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

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

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样的“浓郁的乌丝”,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4、《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

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5、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

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

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五、总结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

”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

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