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的隐喻

合集下载

冯至 诗歌

冯至 诗歌

冯至诗歌
冯至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

他的诗歌代表作包括《蛇》、《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等。

《蛇》这首诗以蛇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蛇在草原上游动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在陌生房间里度过亲密夜晚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隔阂,以及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而有力。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这首诗以山巅为比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山巅的广袤和平静,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冯至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思想深邃,情感细腻,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冯志《蛇》作品赏析

冯志《蛇》作品赏析

冯志《蛇》作品赏析《蛇》是中国现代作家冯志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三个女性角色在乡村中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纠葛,展现了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冲突与救赎。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矛盾。

故事的主角是三个身份和背景不同的女性:小冬、小兰和小洁。

她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小冬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女子,她嫁给了一个庄稼汉,过着平凡而安定的生活。

小兰是一个从城市搬到乡村的知识分子,她抱着崇高的理想来到乡村,但逐渐迷失自我。

小洁是一个独立而坚强的女性,她在社会变革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改变。

通过对这三个女性角色的深入塑造,冯志展现了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小冬是一个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她拥有对家庭的执着和忍耐,但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牺牲。

她固守传统的家庭观念,甘愿以贞烈妇女的身份生活,但却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小兰是一个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她来到乡村,试图逃离城市中的种种束缚,但最终却陷入了传统观念的边缘。

她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下去。

小洁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斗志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为传统价值观所左右。

她成为了小冬和小兰的榜样,也通过自己的经历,给予了她们勇气和启示。

在小说中,冯志对社会变革和传统观念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揭示。

他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呈现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画面。

他不仅关注乡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貌,也关注乡村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和追求。

小说中对乡村传统的批判与思考,对农村社会转型的描写,展现了时代变革和个体命运的交织。

《蛇》还通过对女性的细腻描写和人性的探索,体现了冯志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女性的刻画,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矛盾与挣扎。

他充分展现了女性的韧性、智慧和坚强,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鲜活真实,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体来说,《蛇》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小说作品。

冯至《蛇》教案

冯至《蛇》教案

导入新课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
三、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
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蛇
将“寂寞”比喻为“蛇”,
就是“爱”的同义语。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蛇》是冯至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对《蛇》进行赏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蛇类形象。

诗中写道:“蚩蚩山下的一条蛇,皮亮如玉头似天;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

”诗中的“蚩蚩山”和“一条蛇”营造出了一种恢弘、壮美的山水氛围,而“皮亮如玉头似天”一句则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蛇的形象。

另外,“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这句话则是描述了蛇类常常带给人们矛盾的感受,既有虚幻、奇异的美,又有恐怖、危险的威胁。

这些细节展示了冯至对蛇的丰富观察,诗歌的内容因此显得非常生动、画面感强烈。

此外,诗歌还在写蛇的同时,与生命进行了联系。

诗中写到:“脐下悄然生命放出,摆尾猛绕击向草间。

”句子中暗示了这一条蛇正在进行的狩猎行为。

“生命放出”则表达了生命方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不屑一顾的。

这一表述本身可以理解为蛇的资本方式。

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蛇》诗歌显露出了诗人的坚实功底和独特风格。

首先,在形式上,诗歌以七绝为基础,运用了典型汉字的音、意、象、韵四个方面,在语言上使人有感觉。

其次,诗歌的韵律十分优美。

整首诗用了很多“押韵”的手法,如“亮如玉”、“似天气”、“全草共”、“脐下放”等等。

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更有感官的美感。

最后,在文字运用上,《蛇》所侧重的是物我互动。

诗人把物象、情感和意境合并起来,创造了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生活。

例如,“狰狞之与美丽间”中的“狰狞”和“美丽”就存在一种对立和较量的关系,表达了蛇类怪诞、寂静的形象和美态。

这种细腻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造诣和感性思维。

综上所述,《蛇》这首诗歌不仅描绘出了蛇的形象,还在隐秘之间传递了生命的精神。

而诗歌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高质量。

冯至《蛇》读后感

冯至《蛇》读后感

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诗歌,读后让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审美体验。

在这首诗中,冯至以蛇为比喻,揭示了爱情中的苦痛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复杂情感。

首先,冯至将“蛇”这一意象引入诗歌中,使读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冷峻感。

这种恐怖的意象在诗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不仅让读者感到蛇的阴森和冰冷,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苦痛和寂寞。

通过这种比喻,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爱情中的痛苦和悲哀,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其次,冯至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他将蛇比喻为心中的寂寞,这种寂寞是难以言喻的,就像蛇无声无息地爬行,让人无法摆脱。

同时,蛇衔来梦境的比喻也充满了象征意义。

这个比喻暗示了诗人希望通过蛇来传递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深刻和富有内涵。

最后,冯至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

他在诗中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又有对爱情的痛苦和悲哀。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蛇的比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诗人通过蛇来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复杂情感,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丽与痛苦并存。

总之,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诗歌,它
以蛇为比喻,揭示了爱情中的苦痛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不仅让读者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感受,更在心灵上引起了共鸣和思考。

新味--浅谈冯至诗歌之《蛇》

新味--浅谈冯至诗歌之《蛇》

新味--浅谈冯至诗歌之《蛇》作者: 47董菲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1926年就凭自己奇崛不凡的想象和自然的语调、真实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一首极富新味的自由体爱情诗--《蛇》。

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蛇,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就没什么美好的映象,甚至可以说它总笼罩着一股妖异之气。

但为了追求一种意象的新味,诗人冯至以“不要悚惧”一改了读者心中蛇的原型,通过蛇这意象,让诗歌达到了轻灵中透出忧伤的至情至性的效果。

在“我的寂寞是一条蛇”中,诗人便将少年时对爱情所感的“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了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里,可见“蛇”这意象在诗人心中已幻化成圣物了。

除外,诗人还连用两个比喻,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下句又以“茂盛的草原”比喻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可见作者对诗中的比喻也别出心裁地费思出一番新味。

而蛇这个意象在诗中的最终表现是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一个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就像把读者领入了一个奇妙瑰丽的爱情童话里一样,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也显出诗人对其恋人的爱,羞涩得“绯红”,又爱得如花绽放般热烈。

在领略到《蛇》那丰富意象美,即绘画美之余,你我同样应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建筑美与音乐美。

诗歌以四分句为一组,三组皆以几近相同的字数组成十二分句,总体上极具了方块般的规整美。

还有,此诗的音乐美体现在用韵的严谨方面。

从每节诗结尾一字中可看出,诗人有意以ABAB式押韵,使韵式井然有序,并且每节换韵,以求获得强烈而富变化的整体美感。

这“三美”原则的恪守也是诗人追求诗歌“新味”的体现。

《蛇》一诗,足可见其味之新:新于独特的意象,新于精巧的构思,新于完美的结构。

冯至蛇诗歌鉴赏

冯至蛇诗歌鉴赏

冯至蛇诗歌鉴赏
一、原文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全诗如下: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二、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蛇”为喻,将寂寞、乡思等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蛇的行动和形态,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的神秘和不可捉摸。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是冯至的代表作之一。

冯至的蛇阅读笔记500字

冯至的蛇阅读笔记500字

冯至的蛇阅读笔记500字
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现代诗歌。

诗歌中的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爬行动物,而是作为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象征。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阅读笔记。

首先,我被冯至在诗中展现出的细腻情感所吸引。

他以蛇为对象,描绘了它的孤独、骄傲、聪明和神秘。

蛇的这些特点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诗人自身的情感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蛇有着深厚的情感,甚至将蛇视为自己的化身。

其次,我感到震撼的是冯至在诗中展现出的思想深度。

他通过蛇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死亡、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并非直接陈述,而是通过蛇的形象和诗人的想象展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诗中,蛇成为了诗人思考生与死的象征,它代表了生命的奥秘和死亡的恐惧。

此外,我特别欣赏冯至在诗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他通过蛇的形象,表达了生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蛇的柔软和坚韧,它的孤独和骄傲,都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这些象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

最后,我认为冯至的《蛇》是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普遍思考。

这种普遍性使这首诗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的来说,冯至的《蛇》是一首充满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现代诗歌。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蛇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和表达方式使这首诗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摘要: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正文: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蛇》是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冯至(1896-1983),原名冯文植,字至善,江苏南通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

这首诗歌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是冯至早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民众疾苦、国家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对蛇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蛇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受苦受难的民众。

诗人通过描绘蛇的形态、动作、心理等,表现出民众在压迫、苦难中的顽强生存意志和寻求解放的渴望。

同时,诗人以蛇为载体,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光明的向往。

在这种背景下,《蛇》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蛇》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诗人以蛇为主题,通过对蛇的细腻描绘,使诗歌意象鲜明、生动。

其次,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以蛇喻人,将蛇的形象与民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再者,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蛇的生存状况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最后,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蛇》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同时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蛇》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冯至的文学成就和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结束语】通过对《蛇》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冯至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冯至《蛇》中取“蛇”为意象的原因分析

冯至《蛇》中取“蛇”为意象的原因分析

冯至《蛇》中取“蛇”为意象的原因分析作者:程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在中国古典的诗歌当中,很少会采用“蛇”作为意象,即使采用,也大多表示贪婪凶残的意思。

在《蛇》这首诗中,冯至为何采用“蛇”来表达寂寞呢?本文试从“蛇”与寂寞的关系、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文学创新这几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冯至;蛇;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2冯至是中国现当代一位著名的诗人,鲁迅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光潜也称他的诗“融情于理,时有胜境”,此外,何其芳、司马长风等人也对他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在冯至许许多多的作品当中,《蛇》是一首杰出的诗歌。

在中国远古时期,蛇被作为一种原始宗教的图腾。

在上古的神话当中,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就谈到:“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就是这样,《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如共工,共工之臣等)也是这样。

”[1]在这些神话当中,蛇是与性相关的,“伏羲女娲的图像均作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两尾相交之状”[2]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蛇经常被视为邪恶冷血的象征,因此也很少见诸于后世的诗歌当中。

而作为专门的意象,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冯至又为何要用蛇这一意象来抒写内心的寂寞呢?一、蛇与寂寞的关系:(一)蛇本体与寂寞的关系:蛇是一种冷血动物,人们一想到蛇,便感觉到寒冷与恐惧。

寂寞也是同样让人觉得寒冷,当人们寂寞的时候,就会觉得世界是寒冷的,人心也是寒冷的,就好像来来往往的人都与自己没有关系,万家灯火也没有一盏是为自己点亮的。

但是隐藏在寂寞与寒冷里的却又是热情、不安,就像蛇一样冷漠却也疯狂。

蛇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黑暗中爬行,而寂寞也总是在夜里才会袭上人的心头,让人觉得痛苦不堪,万籁寂静,一个人在黑暗中更会觉得寂寞难耐。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作者:李斌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4期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作品整体感知《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冯至蛇赏析 蛇冯至教案

冯至蛇赏析 蛇冯至教案

冯至蛇赏析蛇冯至教案一、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冯至蛇赏析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二、作品赏析(一)冯至诗歌《蛇》的意象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

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

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二)冯至诗歌的抒情特征冯至自己对早期诗作的评价是:“形式比较多样,语调比较自然,写的还是真情实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冯至《蛇》的写作主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冯至《蛇》的写作主旨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冯至《蛇》的写作主旨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精心校对版本。

冯至《蛇》阅读理解

冯至《蛇》阅读理解

冯至《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1.诗中“蛇”这一意象代表什么?作者描绘这一意象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诗人会把“蛇”写成一个可爱、亲切的形象?2.诗人为什么要用“绯红的花朵”比喻姑娘的“梦境”?3.第二节中“茂密的草原”和“浓郁的乌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这首诗以“蛇”为题,在构思上有什么好处?【答案】1.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他把寂寞这一抽象、虚无的情绪化作“蛇”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

而爱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既热烈又冷寂。

这种感觉就像蛇的沉寂无公言、忠诚缠绕,这种相似性是诗人选择“蛇”这一意象的原因。

2.诗人用“绯红的花朵”比喻姑娘的“梦境”,写出了姑娘的爱的羞涩与热烈。

3.“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而“茂密的草原”与“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恰巧有形态上的相似,因此在具有解释作用的破折号之后,将形容的“物”与被形容的“人”联结起来,物所思者即为人所念者,即印“蛇”所想念的“草原”就是“我”思念的姑娘的发丝。

4.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有一颗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的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蛇’这一意象代表什么?作者描绘这一意象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诗人会把‘蛇’写成一个可爱、亲切的形象”,然后到诗歌中圈出描写“蛇”的内容,把握“蛇”的特点,再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从诗中来看,诗人将自己对爱人的暗恋之思说成是“寂寞”,并将其比喻成“蛇”。

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教育家,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代表作之一便是《蛇》这首诗。

该诗通过描写一条蛇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万物生灵的深刻关注和深情赞叹。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歌,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哲思内涵。

一、从内容上赏析《蛇》《蛇》这首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对蛇的深刻观察和热爱,这从诗歌的起始语言便可以看出:“蛇,细长的身体,黑白两色,像采石场上剥下的麻绳。

”可以看出,作者对蛇的形态以及黑白分明的外貌印象深刻。

接下来,作者又通过“摇曳的拐杖”、“倒悬之姿”等形象描写,生动刻画了蛇游动的形态。

而在诗歌的最后,作者更是通过“不毒,不饥,不寒,不热”等描写,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叹和敬重。

这首诗通过对蛇的细致描写,透过蛇这个具体的生灵形象,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二、从艺术上赏析《蛇》《蛇》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意义,还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婉约的抒情风格。

整首诗使用的是七律的古典诗体,由于古诗的句式和韵律要求十分严格,使得整首诗不仅要有严密的结构,还要注重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掌控。

在《蛇》这首诗中,冯至运用了古诗中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艺术地表现了蛇的形象和意义。

例如,诗歌中“摇曳的拐杖,倒悬之姿”,不仅令人想象力十足,也表现出了蛇的柔韧和灵动。

另外,整首诗的语言极其婉约,用词精练,用字流畅,使这首诗充满美感,读来如丝般顺畅。

三、总结通过对《蛇》的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的赏析,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传达意义和艺术价值。

在诗歌中,冯至通过对蛇这一生灵细致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出对大自然生命的赞叹和敬重。

而在艺术上,冯至则运用了古诗体的严谨和修辞手法的精妙,使得诗歌更具有美感和抒情性。

《蛇》这首诗的呈现不仅是冯至诗歌创作的代表,亦彰显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魅力。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

冯至的诗蛇赏析_冯至诗歌《蛇》欣赏《蛇》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冯至的《蛇》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冯至的诗《蛇》赏析,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冯至《蛇》原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的诗《蛇》赏析(一)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首《蛇》是冯至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具有其早期诗歌中的那种忧郁、感伤、细腻、缠绵的牧歌情调,象一支箫管吹奏出的呜呜咽咽的曲子。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有评论家认为“蛇”与“花朵”分别象征着男女的生殖器官,从而将这首诗歌解读成一个处于性苦闷期的青年的性幻想。

事实上,毕亚兹莱的那幅画的确含蓄地包含着某种性的意味,据此而将此首诗歌解读成性的苦闷,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首诗视作一次性行为的曲折达成,似乎不免煮鹤焚琴之讥。

应该说,“蛇”的意象不仅包含着西方文化背景中那种淫亵意味,同时也蕴藏着东方的审美情绪,痴情、温柔、忠贞的白娘子同样是一条蛇,“蛇”的意象中不仅包含着淫欲,同时也表达着一种对于理想爱情的热望。

而另一个意象“花朵”将之视为女性生殖器也未尝不可,毕竟每个人都有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权利,但是也不必因此而忘记了“花朵”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常常与青春、生命、热情、美好等联系在一起。

在本诗中,“绯红的花朵”云云,也可以是指诗人在想象中的爱情的滋润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的青春的热情,重新发现了生命的美好。

冯至蛇

冯至蛇
冯至
创作灵感
他创作此诗曾受到德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 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的启发,那“画上 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 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诗人觉得这 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的热烈向往想象为 一条蛇,将少女的梦境想象为一朵“绯红 的花朵”,却也不失为一种唯美主义的尝 试。
《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 喻为“绯红的花朵”?
【点拨】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
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读了这首 诗,我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 这条蛇的“她”的羞涩。“绯红”,恰好是一种羞 涩的色调。
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
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 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 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理清脉络
1、诗中的“我”、“你”、“它”分别指代 谁? 诗人;暗恋的姑娘;蛇 2、请概括此诗的情节 第一节:寂寞 第二节:相思 第三节:归来
第一节:——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的寂寞。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作者为什么选择“蛇”这一意象?
提示:作者写了它的哪些特点? 它与“寂寞”到底有何相似性? 蛇的特点:无声 缠绕 身体冰冷 形体修长
挥之不去,不能自拔
寂寞的特征:沉默无言
内心冰冷
时间漫长
吞噬心灵
诗中的依据:静静的没有言语字, 好不好?为什么? “梦”是姑娘在想念, “见”则似乎是“我”闯进了 姑娘的眼帘; “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 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第一篇: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十四行集》之一《我们准备着》)这里有着冯至从里尔克那里得到的对物的着意推重和歌咏,漫长岁月里的生命瞬间突然击中诗人的记忆——其实是经验——过去的悲欢凝结成物象:雕塑式的美。

对这些曼妙瞬间的期待值得诗人用“美妙的一生”去交换,如彗星或交媾与危险过后的小昆虫,哪怕那瞬间转瞬即逝。

这是长久生命积淀后发见的对生命体验的礼赞,这体验,就是里尔克推崇而为此时的冯至熟知并化用的“经验”:“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

因为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已足够)——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

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

等到他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

在一个很稀有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里尔克《马尔特手记》)这一几乎为诗歌作者与批评者奉若圣经的论断在冯至那里也有诗性的表述——接连落了半月的雨,/你们自从降生以来,/就只知道潮湿阴郁。

/一天雨云忽然散开,//太阳光照满了墙壁,/我看见你们的母亲/把你们衔到阳光里,/让你们用你们全身//第一次领受光和暖,/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此诗在海峡两岸都拥有极多的注目和掌声,但在大陆的诗集中,第一段的第二句多為「冰冷地没有言语」,而臺湾的诗集所选,多為「静静地没有言语」。

但无论何者,都是述说「蛇」的特性,今择以「冰冷地」似比静静地更能表现「蛇」的特性。

二、意象经营法此诗最為人称道的是作者的构思新奇,创新之处是作者将「寂寞」与「蛇」联想在一起,而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的譬喻法,发展整首诗的主要架构。

将「譬喻」法加以扩张铺写的其中一种修辞法即是「详喻」法,也就是将喻依加以详细说明与解释,让文气延长而加强譬喻的效果。

例如先提出「A像B」的譬喻,然后接著铺陈B的性质、特色等等,让文句拉长,藉由对喻依阐述说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喻体的解说,此即為「详喻」。

例如:十年间,我宛如一头牛,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

(黄武忠〈岁月的河床〉)此例的A(喻体)是「我」,B(喻依)是「一头牛」,C(喻解)则是「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

而当对B进行铺陈的时候,也就是在C中进行叙述的时候,是不直接对A予以述说,而以经营意象的方式对B进行意象的构筑或塑造,比较简单的是静态的描述(静态式意象),比较复杂的是动态(动态式意象),甚至,在串连诸多动态后形成情节(情节式意象),此即為「意象经营法」(详见王昌焕《语文表达能力祕笈》首次定义及解说)。

由於「意象经营法」是经营画面的艺术手法,在性质上偏於新诗的创作手法,技巧上较為繁复,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较為少见,但在新诗的创作中,却是大可加以发挥的创作方式。

冯至此诗实即「意象经营法」极佳的典范。

诗作的题目是「蛇」,一开始便说「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可见「我的寂寞」是喻体,「蛇」是喻依,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但这一个主题只出现在第一段第一句,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依-「蛇」作為叙述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隐喻的文本——冯至诗作《蛇》新解文/牡丹亭上三生路冯至一走上诗坛便带来了独特的诗艺。

192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便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

鲁迅曾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昨日之歌》所收入的是诗人1921-1926年间的早期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抒情诗,下卷为叙事诗。

在这些诗歌里,诗人哀婉地吟咏着爱情、寂寞、苦闷和忧郁,“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和“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人的苦闷”。

[2]《蛇》便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在该诗中,诗人婉约地咏歌着怯懦而寂寞的爱情。

这首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评论者的好评。

有的学者从诗歌构思的角度对之进行评价,认为它构思精巧,把蛇的“乡思”化为人的“相思”,把蛇怀念不已的“茂密的草原”点化为人所缅怀的“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3]有的学者从“蛇”这一意象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冯至把热恋中的“我”的寂寞比作“一条长蛇”,冰冷无言,令人悚惧。

这个大胆的意象本身,就有现代诗人的超前性;后面关于蛇衔来梦境像衔来一只绯红的花朵的奇想,更冲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具有了明显的理智性的特征,这种美学追求的智性特点有点波特莱尔的影子。

[4]有的评论者则认为,此诗的成功源于诗人青年时期对“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寂寞“冰冷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5]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但我认为,总的说来,这些评论还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上,还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文化、心理层面。

因此,我将在这里对这首诗进行重新的解读,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发现。

(一)让我们先来分析诗中的意象“蛇”和“花朵”。

也许人们会认为,这仅仅是诗人为了表达他的“寂寞”与“相思”之情而找到的“客观对应物”。

其实不尽然,我在这里要探讨的是,“蛇”和“花朵”这些意象的文化含义。

根据文化人类学者的考察,在原始社会,人类始则崇拜女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继则崇拜男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又进而运用文化手段给予写实式的再现和抽象化的表现,包括再现和表现男女结合的情景。

例如,印度先民以莲花象征女阴,以颈屏膨起的眼镜蛇象征男根。

[6]那么,冯至在该诗中同时使用的“蛇”和“花朵”这两个意象,是否具有生殖崇拜的文化涵义呢?我想我们并不能如此草率地先下结论。

关于蛇,在《圣经》里也提到过。

不过,在那里,蛇是一个引诱女人堕落的坏蛋。

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让我们来温习一下这个古老的宗教故事:上帝创造亚当后,又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

他们二人生活在伊甸园中。

上帝吩咐他们,伊甸园里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吃,只有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摸,也不能吃,吃了必死。

蛇唆使夏娃说,那善恶果,鲜美异常,而且吃了它,人就会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跟上帝一样聪明。

夏娃禁不住诱惑,便果真吃了一个,感觉味道很好。

她便又劝亚当也吃了一个。

他们吃后便心明眼亮了。

后来上帝知道了,便惩罚他们,让蛇变成现在的样子,在地上爬行,让夏娃要经受分娩之苦,让亚当要承受劳动和养家之累,然后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

[7]根据宗教教义,这么一个故事是旨在告诫人类: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有“原罪”,因此应该虔诚地信奉基督,以期赎罪。

但如果我们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我们就会得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新的文本。

据赵国华先生分析,希伯来人的先民以植物象征女阴,果子也是女阴的象征物之一。

伊甸园中的“生命树”、“善恶树”以及树上的“善恶果”,都是女阴象征物的神奇化和神圣化(古希腊神话中的金苹果也有这种意味)。

希伯来人的先民又以蛇和鸟象征男根。

伊甸园中的蛇有一双漂亮的翅膀,能在空中飞行,具有鸟的特征,是蛇和鸟这两种男根象征物的合体和神异化。

[8]如果我们承认上述分析不是无稽之谈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这则“始祖犯罪”的宗教故事进行还原:夏娃和亚当偷吃了善恶果,其实就是他们违背上帝的意愿发生了性关系(我们现在仍用偷吃“禁果”来隐喻男女青年发生婚前性行为)。

上帝之所以驱逐他们,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进而想统治人类。

而亚当夏娃两性结合,就能繁衍后代,上帝的威严受到挑战,所以要将他们逐出伊甸园。

或许有人会对此推断提出质疑:如果按照以上的分析,应该是象征男根的“蛇”吃了象征女阴的“果”,这才隐喻两性结合,而亚当夏娃吃了“善恶果”怎能断定他们二人发生了性关系呢?其实在这里,蛇这一意象起了两个作用:一,它是男根的象征物;二,是为了满足叙事的需要:本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已经犯了“原罪”,罪不可恕,因此为了不让人类感到罪孽太深而难以承担,便采用“曲笔”,将他们的犯罪说成是蛇诱惑的结果,这样就为人类减轻罪孽而找到了一个借口。

其实,按照前文的分析,这则故事中的“善恶果”或“禁果”,也完全可以置换为“善恶花”或“禁花”,因为果与花都是女阴象征物,二者有“异质同构”的关系。

回到冯至这首诗本身,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蛇”衔来“一只绯红的花朵”这一情景,实际上就隐喻着两性结合,冯至在诗中所描写的,其实就是一个性幻想场景。

关于这一点,骆寒超先生也曾注意到,只可惜他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论证,还带有猜测的成分。

他认为,如果承认该诗梦中的图象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话,那么《蛇》中这些图象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为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之意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9](二)如果读者对以上的论断还感觉太武断、太牵强的话,笔者将从冯至创作该诗前后的心理状态方面,就此论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冯至生性怯懦、敏感、内向而抑郁。

在创作该诗前后,他对异性极端敏感和饥渴而又求之不得,这使他在原有软弱性格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近乎郁达夫似的病态特征。

[10]他对异性的渴求非常强烈,对异性的肉体充满幻想。

一个少女的目光、面容就足以使他充满无限的遐想。

有一次,他乘车时,发现一个十六七岁、面色苍白的姑娘倚窗而坐,他偷偷地注视着她,内心充满了渴望:“我对着伊那轻轻颤动的小嘴唇儿望了好久,我的狂野的心早已使我心里的手儿把伊抱住,使我心里的唇儿吻伊千遍万遍。

”如果说这段文字还比较含蓄的话,那么他在《祈祷》一文中则非常坦诚而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异性、对异性的身体的幻想:“我心中涌出一幅图画:中世纪的苦行僧人抑制不住沸腾的性欲狂吻画中圣母的嘴唇。

”(冯至这个时期的另一首诗《寺门之前》,写一个出家多年的老和尚,在一个月夜,发现一具女子裸尸,他难以自持,颤抖地抚遍它的全身,还枕在裸尸上睡了许久。

这简直就是这“一幅图画”的另一版本。

那么,我们也可将这个老和尚看作诗人当时的心灵自况,它隐晦地表现了冯至强烈而畸形的性心理)“白天想着爱人的两颊、眼波和头发……夜晚,灯灭了以后,我躺在床上,我只是不住地往下沉、沉,沉入无底的深渊里——在黑暗中,我想到的是,是你的身体,是把我引到罪恶那边去的你那一部分身体。

”[11]这已经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冯至对性的渴望,以及他关于性的白日梦了。

那么,在这心态下创作的《蛇》,其中隐含着对性的渴望,也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当然,诗歌是一门含蓄的艺术。

弗洛伊德早就说过,诗歌艺术的精华存在于克服使我们心中感到厌恶的后果的技巧。

[12]相反,如果没有很好地将诗人的白日梦伪装的话,读者就会感到粗俗不堪而丧失审美情趣。

比如邵洵美的诗集《花一般罪恶》里,有一首同名诗《蛇》,诗中写道:“在宫殿的阶下,在庙宇的瓦上”,有条蛇垂下来,而这垂下的“最柔嫩的一段”竟被诗人敏感地联想成“女人半松的裤带”,“在等待着男性的颤抖的勇敢!”由于太直露,它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快感。

而在冯至的《蛇》中,诗人通过他的诗歌技巧,运用“阻拒性”很强的一些意象:蛇、月光、草原、花朵、梦境等,将他的性幻想巧妙地隐藏了起来,从而淡化了粗俗的一面,因而具有了相当高的审美品味。

另外,冯至用“蛇”这一意象来表达他的寂寞和相思,其实也显示了诗人当时的病态心理。

因为“蛇”的冰凉、阴冷、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

在诗中,诗人竟说“蛇”是“我”忠诚的侣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

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病态的、阴郁的抒情。

[13](三)其实,用“蛇”来隐喻性的作品很多。

冯至曾说过,他创作该诗是受到比亚兹莱的插画的启发:“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

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口中衔着花,正如我们前面分析过的,其实就是两性结合的隐喻。

冯至本人也似乎隐约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说,比亚兹莱插画中的蛇“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14]要知道,冯至在北大听过周作人讲述英国人蔼理斯的《性心理学》和鲁迅讲述日本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他不会不明白这一隐喻的。

问题是,我们能否断定比亚兹莱这幅画就是性隐喻呢?诚然,如果单从这幅画就下这么一个结论,确实有点冒险。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比亚兹莱的画风的话,我们是不难得出此结论的。

比亚兹莱何许人也?他是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画家,他的画风具有颓废的色彩,追求一种病态美,他的画里充满着肉欲的气息。

比如,在《阿瑟王见了勾命鬼》里,他用一种怪异的细节扩散填满了整个画面,在画的左边湖岸上,以装饰性的手法画了男性生殖器的外形;在《吉尼维尔皇后当了修女》中,修女有着黑圈的眼睛、性感的嘴唇和堕落的表情;在为王尔德的名作《莎乐美》作的插画中,莎乐美被他画成了一个残忍、放诞的女人;在为杂志《黄皮书》第一卷作的封面上,他画的是一幅戴着眼罩的女子像,堕落而又性感。

因而英国画家、评论家弗赖依曾预言:比亚兹莱将作为“恶魔主义”代表而出名。

[15]比亚兹莱的插画在上世纪早期就传入我国,给我国文艺界带来很大影响,比如民国时期著名插画家叶灵凤就深受其影响。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便可以大胆而又合理地论断,冯至提到的比亚兹莱的那幅插画,其中的“蛇”和“花朵”都是性的隐喻,“蛇”口中衔着“花”就隐喻着性的结合。

这和冯至《蛇》的构思是一样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冯至是受到他的启发而得到这一构思的。

另外,法国后期象征主义大诗人瓦雷里也曾多次创作了“蛇”这一形象。

在《一条蛇的草图》(又译《蛇灵诗草》)中,蛇一直在引诱夏娃堕落。

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写的是一个年轻的命运女神,或者不如说,一个韶华的少妇,在深沉幽邃的星空下,柔波如烟的海滨,梦中给一条蛇咬伤了,她回首往日的贞洁,想与肉的试诱作最后之抗拒,可是终于给荡人的春气所陶醉,在晨曦中礼叩光明和生命。

[16]关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我倒认为它写的是灵肉冲突的矛盾。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位少妇与一男子发生了关系,她一直激烈地斗争,是要肉体的享乐还是要灵魂的贞洁;也可以这样理解:她做了一个春梦或者陷入了性幻想之中,她追问自己,肉体与灵魂何者更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