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备课参考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蛇》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蛇》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 着象征性。
在格律情势方面,重视语言的整合和内在 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 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 体相近。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点?
“蛇蝎之心” 反应了人们对蛇痛恨、 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 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画出 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 是柔情、爱、美。
三、《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什么要将 “你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以温 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姑 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 色彩上淡与浓的对照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 的痴迷与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 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 的。
第二节——“蛇”的“相思” (乡思为相思谐音)
间接表现法: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
──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比喻新奇,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热切想念。 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蛇”的归来
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为 “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
创作灵感
冯至在写于1987年的《外来的养分》一文中回忆 了此诗的缘起,他说当年见到毕亚兹莱的“一幅 黑白线条的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 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他觉得“它那沉默的表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 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 是就写了这一首短诗。
“梦境”的多种理解: 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 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蛇》篇1课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课后记事《蛇》教案篇2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冯至《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参考资料(含诗歌选集、文学评论等)。
2.软件资源:教学PPT、诗歌朗诵音频、文学分析软件。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图书馆资源。
4.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诗歌鉴赏数据库、互动学习平台。
5.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创意写作、多媒体展示。
示例答案:
“它是黑暗中的光明,它是冷血中的热情。”
这句话中,蛇被赋予了光明与热情的象征意义,与人们对蛇的传统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反差,表达了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刻思考。
3.比较练习:对比《蛇》与古典诗歌中描写同一动物的作品,分析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示例答案:
古典诗歌《捕蛇者说》中的蛇形象多与邪恶、狡猾联系在一起,而现代诗歌《蛇》中的蛇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古典诗歌注重格律和韵脚,而现代诗歌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6.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自由,但仍然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蛇》中的节奏变化与情感波动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7.诗歌的审美价值:
-诗歌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蛇》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8.诗歌的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蛇》相关的现代诗歌和文学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拓宽知识面。

【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精读蛇获奖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精读蛇获奖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精读蛇获奖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精读蛇获奖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海拾贝别离冯至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冯至(1905-XX),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州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诗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诗人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等.由于这些诗人的创作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也由于他们的诗作大多发表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因而被称为“现代诗派〞。

《蛇》教案(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蛇》教案(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蛇》教案(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重点:“蛇”的意象教学难点:抒情特征教学课时:2学时一、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闻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头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月,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意感觉,用特别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月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胜利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二、作品赏析(一)冯至诗歌《蛇》的意象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好像都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什么美妙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覆盖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

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悲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孤独”而纯真的憧憬融入这条“悄悄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闹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密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只这一层比方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怯与热闹。

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扬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致,结构完善而意象新奇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1《蛇》ppt课件(含答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1《蛇》ppt课件(含答案)

(2)诗中的 “蛇 ”实际上就是 “爱 ”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 ”情 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在 “蛇 ”这一冰冷寂寞的象 征体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 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3 新课堂 · 合作探究 1.这首诗以“蛇”为叙述主体,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有一颗渴望美 好、幸福生活的热烈的心。
1 新情境 · 激趣引航 想见得你温柔的眼眸,想见得你绰约的身影。想要为你祈祷,不 要抛落给我无尽的苦愁与孤单。“春秋一场多少泪,萧瑟红颜为谁 亡?”从不敢奢求缘定三生,但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 肩而过!在你路过的一刹那,可曾留意身后那默默的注视?你回眸的 瞬间,带走了我孤寂的心„„你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而 我于你只不过是喧嚣生活中的一缕微光, 终究换不来只言片语的提及。 我不求相伴永远,只是珍惜那初相见时澎湃于心的炽烈与飘荡于眉间 的温柔。
3. 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提示: 把 “你的梦境 ”比喻为 “绯红的花朵 ”,以温暖的颜色修 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 的醉心的欢喜。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 和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 “绯红的花朵 ”,竟然也 是这 “蛇 ”衔来的。
简介:冯至 (1905~ 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地位: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成就:有诗集《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 《十四行集》等。曾与 废名创办《骆驼草》周刊。
2.相关知识 寂寞相思之歌 ——《蛇》 冯至在早期的诗歌里,哀婉地吟咏着爱情、寂寞、苦闷和忧郁, “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和“‘五四’以后一部分 青年人的苦闷”。 《蛇》 便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在该诗中, 诗人婉约地歌咏着怯懦而寂寞的爱情,他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形象, 将阴郁而冰冷、令人不寒而栗的蛇描绘得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蛇》 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表现了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 的深切感受。

《蛇》教案设计

《蛇》教案设计

《蛇》集体备课材料一、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2、学习爱情诗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3、探究诗歌的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很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

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的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整首诗就是从怎样一个现象展开的。

2、学习导读,作者资料。

补充作者资料: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七年开始诗歌创作,后也曾在哈一中任教,之后出国留学。

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叙事诗的创作,中国诗缺欠叙述。

他的尝试是难能可贵的。

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

但总体上看,冯志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整体感知1、诵读诗歌,体会它是一首什么诗?明确:它写的是爱情中苦苦的相思,把蛇比作年轻时代爱情的寂寞心境。

要知道,意象是一个具有主客体内涵的生命体。

而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则是含蓄性暗示性的。

“蛇”的冰冷,阴沉,无声的潜行,只给人们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

作者却说是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尼的梦境衔了来。

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

2、全诗三节,请分别概述其内容。

(!)、写恋人不在身边感到寂寞。

所表达情感与意象之间,一抽象,一具体,距离很大,取蛇修长而无声潜行的特点。

用“梦”不用“见”,是在写姑娘的思念,与第三节呼应,并祈求姑娘,蛇不咬人,不要害怕。

(2)、用间接的手法,写蛇的“乡思”(与相思谐音),蛇惯于栖息草丛,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原与姑娘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意,诗情,诗趣,三者兼具。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分享一组诗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教师提问:这组诗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相似的,他们的心境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答:“寂寞”。

寂寞,一直是古今诗人吟哦不衰的主题之一,古诗词中的寂寞我们已经品尝过很多了,那么今天我们即将来学习一首关于寂寞的现代诗歌。

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某某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1年考入大学,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

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多是青春与爱情的歌唱,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

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讲义: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讲义: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 Word版含解析.doc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蛇》篇1【活动目标】1、熟悉故事的内容,喜欢扮演角色表演,初步运用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的角色。

2、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感受,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3、在表演中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1、蛇、鸡、鸭、鹅、乌龟的图片及头饰、服饰,窝及蛋,场景等。

2、表演录像‘蛇偷吃了我的蛋’.【活动过程】一、回忆故事内容。

1、出示蛇、鸡、鸭等动物的图片,激发幼儿说出故事的名称并回忆主要内容,加深故事情节的印象。

提问:(1)这是谁?我们在哪个故事里见过它们?故事里还有谁?(2)故事里说了一件什么事?2、提问:(1)最后,蛇偷吃了谁的蛋?(2)鸡妈妈是一位什么样的妈妈?3、引导幼儿在回忆故事内容时,自主扮演角色,练习动物间的对话。

二、欣赏故事表演‘蛇偷吃了我的蛋’。

1、请大班幼儿表演故事,幼儿欣赏。

“这个有趣的故事还有一个好看的表演呢,我们一边欣赏哥哥姐姐的表演,一边跟随他们小声讲述故事!”2、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和表情。

好看吗?他们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你们能来学一学吗?三、幼儿表演故事。

1、邀请个别幼儿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其余幼儿欣赏并练习对话和表情。

2、由个别幼儿带领,幼儿分组表演故事。

四、出示大书封底,幼儿观察猜测,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讨论:“蛇又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一次它又吃了谁的蛋?”【活动反思】绘本故事《蛇偷吃了我的蛋》以“我的蛋被蛇偷吃了”为核心,阐述了大大咧咧又咋咋呼呼的鸡妈妈帮助鸭妈妈、鹅妈妈、乌龟妈妈找蛋,最终却发现是自己的蛋被蛇偷吃掉的过程。

故事情节简单,内容却紧张而生动有趣。

故事中反复的使用了重复句型,让“报说丢蛋—数蛋—发现没丢—找另外一位妈妈报信”的相似情节一再重复上演,可以让孩子们熟悉和练习对话语句,方便他们进行表演活动。

在活动一开始,我运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梳理整个故事情节,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理解得较好。

接下来,我采用了集体、分组、个别等形式来请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并模仿角色的外形特点进行尝试表演。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体悟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别通过诵读和引导学生对比联想来感知和探究“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从而体悟诗歌中的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本首诗歌中“蛇”这一意象的奇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现代诗歌的兴趣。

(2)正确引导学生的爱情观。

学情分析: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特别是现代诗歌教学一向处于边缘地位,这直接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上的不足,对现代诗歌缺乏兴趣。

重点难点:(1)理解“蛇”这一意象的特点。

(2)体悟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蛇》教案一、导入:(一)作者的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感知“蛇”的特点以及给人的传统印象:明确:特点:修长、悄无声息、冰冷、咬人、缠绕传统印象:恐惧、害怕、厌恶、痛恨三、诗歌鉴赏:(一)初步感知。

(生诵读并指导)1、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主要意象是蛇。

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寂寞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从“蛇”的角度概括)。

明确:第一节:写蛇的游走。

第二节:写蛇的“乡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

(三)诗歌赏析。

1、赏析第一节。

(1)本节诗歌中“寂寞”和“蛇”之间有什么共通点?明确:蛇:悄无声息、咬人、形体修长、冰冷寂寞:沉默无言、折磨人、悠长、冷清2、赏析第二节(1)“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中的“你”是谁?这个“你”和“我的寂寞”有着怎样的关系?怎么理解你万一梦到“我的寂寞”时,千万不要悚惧?明确:“你”是一个有着浓郁乌丝的姑娘。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蛇 冯至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蛇 冯至 课件(共17张PPT)

第二节——“蛇”的“相思” (乡思为相思谐音)
间接表现法: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
──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比喻新奇,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热切想念。 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蛇”的归来
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为 “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
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二是具体的动 物,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 的意义,表达了恋人不在身边,诗人倍感“寂寞” 之情。
静静地没有言语
既是蛇的特点(沉寂无言,忠诚缠绕),又是寂寞 的特征(寂静)。
用“梦” 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 心:
“梦”是姑娘在想念,
“见”则似乎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 “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 联的作用。
“梦境”的多种理解: 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 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方面是暗示姑娘羞涩含蓄。 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对姑娘爱慕的意愿与 企盼。
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 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 喜。
整体感知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第一节——蛇的游走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蛇的意象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

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蛇》备课(作品赏析)

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蛇》备课(作品赏析)

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蛇》备课(作品赏析)第三单元爱的心语之一精读蛇饮尽相思,醉卧尘埃,依稀梦里,还有你深切的关爱。

相思是苦涩的,泪水是滚烫的,你是否愿意跌落泪海。

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无奈,你说,只要坚强,苦难就会变得渺小,我要做你生命里的王牌。

赏美文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中,我们虽为朋友,但我心中始终把他当老师来看待。

借用先师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诗,就是“风义平生师友间”。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亲身感受,我发现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可亲的人。

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

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

前几天,我到医院去看他的时候,他女儿姚平告诉我说,有时候她爸爸在胸中郁积了一腔悲愤,一腔不悦。

女儿说:“你发一发脾气嘛!一发不就舒服了吗?”他苦笑着说:“你叫我怎样学会发脾气呢?”冯至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奇特,这样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生性内向,懒于应对进退,怯于待人接物。

但是,在八十多年的生命中,也有几个知己。

我个人认为,冯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漫长的开会历程中,有多次我们住在一间屋中。

我们几乎是无话不谈,对时事,对人物,对社会风习,对艺坛奇闻,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几乎没有丝毫分歧。

我们谈话,从来用不着设防。

我们直抒胸臆,尽兴而谈。

自以为人生幸福,莫大于此。

我们的友谊之所以历久不衰,而且与时俱增,原因当然就在这里。

冯至的一生是满载着荣誉的,但他却为何一直不被别人提起?这与冯至先生的为人处世低调有很大关系。

他唯一一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是因为他早年的抒情诗《蛇》,但这首诗的知名度岂能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相提并论?我第一次知道冯至是我在高二的时候借来一本厚厚的《海涅全集》,译者是冯至与张玉书先生。

由于我更爱好的是诗歌(张玉书先生主要翻译的是小说,比如茨威格的小说),于是冯至这个名字才渐渐被我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蛇》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008 1707
冯至《蛇》备课参考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

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
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

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

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

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问题探究
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

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

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

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

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

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

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

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

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

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语言品味
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

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

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

是“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

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

希望“蛇”能衔来姑娘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

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