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合集下载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原因分析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原因分析
【 摘 要】 本 文首先通过对“ 招工难” 这一 热点问题的 实况调查, 提 出“ 招工难” 与‘ ‘ 就业难 ” 同时并存的现 象; 然后从 劳动力供需关 系变化 、 劳 动力市场的结构性 矛盾 、 劳动者期望与企业环境之 间矛盾和就业工作 不充分等四个层面分析 了‘ ‘ 招工难’ ’ 与“ 就业难” 并存的根 本原因 【 关键词 】 招 工难 ; 就业难 ; 劳动力供 需; 结构性 矛盾
2 0 1 3年
第1 9期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G Y I N F OR MAT I ON
O职校论坛 0
科技信 息
“ 招工难” 和“ 就业难" 并存现象原因分析
吴 智文 蔡 志军 2 ( 1 . 广 东机 电职 业技 术学 院 , 广 东 广州 5 1 0 5 1 5 ; 2 . 广东 省林 业职业 技术学 校 。 广东 广州 5 1 0 5 2 “ 技工荒” 等 已成 为网络热语和“ 两会 ” 热 点话 碍 , 而且还面f 临着城镇社会 的排斥 . 农村转 移劳动力不得不更多地选 题 。很多企业因“ 招工难” 间断性处于缺工状态 , 严重影响企业生产规 择像“ 候 鸟” 一样在输入地和输 出地流动 . 难以实现在输入地稳定居住 模扩大和效益提高 , 制约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和就业。劳动力供求关系短期形成劳动力卖方市场. 使劳 动力挑选 T 种成为可能. 企 业 招 工 难 度增 加 1 就业严峻形势下。 “ 招工难” 现象实况 2 . 2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是 主因 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变动过程 .为适应 经济结 构的变化. 市 珠 三角一些生产制造类 、 服务类企业普遍反映或多或少存 在缺工 当前劳动力市场重点关注三类群体就业 问 问题 , 节后缺工更是常见现象 . 但不 同企业其缺工的类型 、 态势还是有 场须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 一是 , 大学生就业问题 ; 二是 , 农 民工就业 问题 : 三是 , 城镇 F岗和 所不 同 , 有“ 季节性缺 工” 、 有经济 回暖过程 的“ 补偿性缺工 ” . 也有 “ 结 题 : 失业人员 的再就业问题。三类群体所 面『 临就业问题性质各不相 同 、 大 构性缺丁” 等. 缺工现象呈 现多样性 而是源于个人就业 意 通过走访南方人才市场等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 发现招聘会 现场求 学毕业生就业 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 . 技 职人数远远超过 岗位数 , 所谓“ 招工难 ” 问题 . 实质是招不 到合适 岗位 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不匹配 农 民工 素质较低 、 难以进入新兴产业 , 就业不稳定 . 社会 保障不健全 . 属 丁劳 动 人员和“ 留工难” 的问题 。一些劳动强度大 、 技术 含量低 、 工资待遇差 、 能老化 , 既有就业 技能小 匹 以手工操作 为主( 如制造类 、 餐饮类等 ) 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 往往 工作 力市场上 的脆弱人群 城镇居 民失业和就业困难 . 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 功能不充分问题 环境恶劣 , 劳动保 护条件 差 , 安全隐患多 , 企业 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 不 配问题 . 经济社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 、 熟悉某项技能的实务型人 尊重劳动者人格 , 不履行劳动合 同, 故意拖欠或克扣 工资 , 不保 障职工 但现实人力资源供给却与需求结构不 相吻合 . 这种结构性 矛盾 … 一 的休息休假权益等 . 对已招人员培养意识淡薄 . 不懂 培育 . 不积极留住 才 , 高校在专业设 置 、 招生 计划等方面盲 f = = 1 人, 以致经常性处于招工状态 。而一些高科技 、 知名 度高 、 劳动环境好 方面表现为专业结构性失调 . 致使专业趋 同现象严 重 , 同时高校教育相对 于} L 和福利待遇高的企业并不存在 “ 招工难” 问题 所 以. 招工难不难 . 企业 追求大而全和热门 , 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 不 能快速 响应市场实际需求 . 导致 结 环境很关键 。 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 就业能力结构性失调 . 如个 体 调查 中还发现 , 即使是 同一企业也存在招工难 、 易之差别 招聘负 构性矛盾突出 : 责人反映 : 尽管投寄简历的人很多 . 但公司招聘的是 技术工人 . 而且技 获得和保 持工作 、在工作 中进 步以及 应对工作变化 的能力均宵所 不 就业能力往往难以满足用 人单位 的实 术要精 、 细. 工作要求极高. 即使是学专业的应聘 者也需三四年实践才 同。大学生作为初次就业人群 , 从而产生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状态 大学生个人就业 意愿 能达 到要求 , 所以只能从有操作经验 的人 员中选聘 . 而不愿意招聘应 际需求 . 结构性 失业 ” 的 届毕, 1 1 I * -  ̄或能力不足的人. 而有经验 、 有能力的却在不 断选择企业 经 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不匹配是造成 “ 根本原因。 验、 能 力成为 了招聘过程难 以逾越 的鸿沟 。 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 变化过程 中. 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 目前 , “ 招工难” 现象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 、 部分 企业和部分岗位 . 如果劳动者的技能得不 到及 时转换 . 那么就业结构性 矛盾 是局部性 的而非全国性的 . 暂时性 的而非长期性 的 . 具有区域性 、 行业 快速增长 . 就会突显 农村转移劳动力过程 中. 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农民 ¨ 例 性 和结 构 性 特 点 仅有 2 0 %左右 , 仍有大量农 民工教 育程 度不足 、 素质技能 与新 兴劳动 2 “ 招工难” 和“ 就业难” 现 象 的 原 因分 析 需 求 不相 匹配 而 导 致 “ 就 业难 ” 另一 方 面 . 有 限 的 劳 动 力 资 源 义 达 不 既然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劳动力 . 劳动力供应总量又大 到企业 的素质要求 .劳动力多数对就业期望过高而又缺乏敬业精神 . 适应环境能力也较差 . 企业 即使高价也 难以招到合格工 人. 导致 而部 于需求 总量 , 为什么企业还出现“ 招工难” 的现象呢? 分对劳动者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将“ 招工难” 劳动力 市场呈现“ 结构 2 . 1 劳动力供需关系变化是诱 因 。 首先 , 从 劳动力 资源供给层面看 , 务工 大军供给相对减少 . 其次, 性缺工” 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市 场出现结构性矛盾 . 并具体表现为劳动 劳动力 流动性 大 . 近年来用工短缺 既劳 动力卖方市场 的形成 . 加 上企 劳动者素质和技 业用工机制 的不健全 . 使企业员工 的流动性普遍 加大 全面计 划生育 力供给结构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结构需求不相匹配 . 从而产生有人无岗 过剩” ) 和有岗尤 使人 口结 构趋向老龄化 . 青壮年劳 动力 逐步减少 . 国家教育 费用 投入 能水平 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 人( “ 短缺 ” ) 的矛盾现象 所以说 . 这种在劳动力总量供给充足的情况 增加又推迟 了农村家庭 子女 的就业 时间 . 3 O岁以下 劳动力供 给数量 劳动力市场 的结构性矛盾是“ 就业难 ” 与“ 招工难” 现象并存的根本 大幅减少 同时 . 由于我国家庭温饱 问题 已经解决 , 现在许多 8 0后缺 下 ,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2 2年 第 1期 01
重庆三峡 学院学报
N0.. 1 120 2
第2 8卷 ( 17期 ) J U NA Fc O O NGT R EG R E N V R I Y 3 O R LO H NG I H E O G SU I E ST
V_ .8 No.3 02 17 1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 岗人员再就业 “ 三峰叠 加”的局面,是导致我国 “ 就业难”在一定时期 内长
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就业难”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1 .需就业人数 总体上呈递增趋势
象对于促使企业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维护 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
看到 “ 招工难”并不意味着当前就业形势 明显好转, 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长期性 ,我们要保持清
( )职业 素质和 求职技 能缺失 一 1 .有的求职者就业观念 比较保守,影响顺利就
业。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是工作稳定、条件 优越、工资报酬高的行政、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企 和外企 ,但这些单位 岗位设置不多。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般都集中在一些 比较辛苦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一般
醒的认识 。“ 招工难”与 “ 就业难”并存现象是多种 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 以下三个方面:
据 预测 ,“ 十二五 ”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 口将 达到历 史最高峰,为 99 。 . 7亿 城镇平均每年 需就业
劳动力约为 2 5 0万人 ,岗位缺 口每年将在 13 0 0 0 万 以上。此外 ,在 1 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每年 需转移就业约 80 0 0  ̄9 0万人,就业压力将 长期存 在 。 0 9 ,全I 20 年 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

14 — 5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

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

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

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

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

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机制。

一、人力资源现状:招工难就业也难据了解,近年来,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人才资源特别是一些紧缺专业人才,如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却难以寻觅到满意人选,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也相当严重。

尤其是高层次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出现了离职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上述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源腱康有序发展的瓶颈,且由此引发的种种怪状,发人深思。

一方面大量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抱怨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呼声不断;一方面大量岗位招不到人,企业也头疼不已。

二、原因分析: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工单位抱怨。

招工难”的同时,。

就业难”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造成劳动力供需矛盾怪圈原因何在?是求职者挑肥拣瘦且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企业和求职者个人都负有~定的责任。

一是近些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以至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而人力资源的供应量也日益增加,就业的压力也相应加剧,所以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二是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履行的主要职责是否明确等都是影响企业招工的前提条件。

三、解决方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口李啸就业门槛,人力资源面瓶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两难困局的产生就是社会要求提高的表现和反映。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政府、教育部门、企业、求职者个人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从宏观上看,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为他们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配套改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就业以及户籍制度、身份界限等的配套改革。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今天,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范文,供各人在撰写下层反应、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近年来,各地用工荒征象越来越凸显,企业高薪聘请却无就业职员能操岗的场合排场,显现出大量的屯子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及低学历劳动者就业困难。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抵牾凸显,已经成为当前就业与用工面对的一大困难,以我市为例,截至目前我市登记失业人员3034人,企业登记岗位需求约 9765人。

为此,基层建议,从根本上调整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应偏重从调解产业结构、改变人才布局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破解二者并存困难。

一、原因分析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供应立室度差。

由于财产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革等缘故原由,用人需求变革速度快,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职员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应布局变革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亭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立室度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造就与市场需求不顺应。

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近1/2求职者为大学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不停维持在六成以上,人才供需难以对接。

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肯定差距。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两边难以对接。

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备,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底层劳动群体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肯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工人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抵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麋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二、对策建议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业倾斜。

第一,推动生存性当代服务业生长,如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搀扶的相干政策。

缘何就业难 招工也难

缘何就业难 招工也难

培训 . 增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求 职竞争力 和双 向选择力 。 三 、在严厉打击利用招工名 义虚假宣传乱 收费的用工单 位和劳务 中介机构 的同时 ,建立 健全覆盖全 国各 地的劳务用
工信息 网络和 劳动 力供求协 作网络,向广大求 职人员提供真 实可靠 . 稳妥实在 , 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待 遇 比较合理 的用 工
有 的用人单 位向员工收取培训 费 、 金 、 证金等 . 押 保
下劳动 者 自主择业 。 市场调节 就业 , 政府促 进就业 ” 的新 三结 合就业方针 的宣传教育 , 在全社会形成 “ 在任何合 法行业从事 任何合法劳动都是 就业 , 都光荣 , 都有前途 ” 的舆论氛 围 , 转变
就业 观念 . 克服不切实 际的想法 。 积极 主动地走 自谋职业 和 自 主创业之路 。. 二、 强化职业 技能培训 。引导并帮助求职者通过职业技能
为难 , 一些企业 因“ 民工荒” 影响到生产和经济效益 。 是什么原因导致招工难就业难并存 的问题呢?
用工方招工难的原因 :
— —
社会舆论对就业 问题的偏见和歧 视。社会 上仍有好
些人 看不 起 国家机关 和企 事业 单位 以外 的从业 人 员和 劳动 者 , 为这些人手中无权 , 认 身后无后台 , 上无 光彩 , 脸 说话 没份
机关和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才是就业 .因此 .既不 愿到私
营、 个体 和三资企业去 就业 。 也不愿 自谋职业 和 自主创业 。 消
极地等 、 、 。甚 至招 工信 息或录用通 知书送到他 们手头也 靠 要
不肯前往应聘就业。
— —
缺乏 吃苦耐劳 的思想 准备 , 以一说起脏 、 、 所 苦 累就
量 .社会无地位 ……从而导致 一些 人不肯走打工 就业和 自谋

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思考

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思考

;肇i‘争螽。

辨:雾,露黪墨秽∥。

;∥I。

瓣*露黪瓣§,}努。

拼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玉难并存的思考张喜玉;∥。

弛=≈0■近年来,在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企业招工难现象也开始普遍出现。

自浙江、广东企业率先遭遇招:I=难以来,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招工难。

在湖北,估计全省企业常年缺工约40万人。

并且,不论是就业难现象,还是招工难现象,均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商贸服务、酒店宾馆、建筑、部分加工制造、社会服务业等。

这两种现象的并存,表明招工难并非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结果,而就业难亦非劳动力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真正的原因在于,打工者对于打工收人的预期远远高于企业所愿支付的工资水平。

据湖北凋查,企业支付的年工资在l万元以下者,招工比较闻难,而年丁资在1万元至1.2万元者,所要求的专业技能也不高,用工尚有保障。

而农民工之所以对年工资不足万元的工作岗位普遍不感兴趣,是因为农民心中也有一本帐。

若以月工资800元计,扣除每月最低生活费300元,则月收入不足500元.从而全年收入不足6千元。

若在家里务农,则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一般在3千元至4千元。

由此,外出打t一年只比居家务农多收入2千多元,加上打工生活的艰辛,农民当然不愿接受工资不足万元的工作。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务农的人均年收入将持续增长,这一事实意味着农民外出打j_[的收入预期会相应有一个更大幅度的提高。

而当不断提高的收入预期难以实现时,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就会增加。

这里,寄望于企业不顾自己的利润率而满足农民的收入预期是不现实的,反之,只有当农民工为企业创造较高的利润率时,才能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较高收入预期。

因此,只有使农民具备实现自己收人预期的工作能力、劳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就业难现象。

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已广泛展开的农民1二技能培训,已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工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久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仅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获得有限的工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具备自学、自修的能力。

_用工荒_与_大学生就业难_为什么会并存

_用工荒_与_大学生就业难_为什么会并存

中国经贸导刊“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文李钢梁泳梅一、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并存从2009年底以来,用工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难成为社会关注问题。

东部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招聘普通工人时都遇到了较大困难,“求人倍率”不断上升,虽然不少企业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但招工形势依然严峻。

而且,用工短缺的现象有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

今年,即便是在四川、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部分企业也开始面临招工难的情况。

由于招工紧张,劳务中介公司的“商业模式”出现了逆转,由向工人收取的介绍费用,转变为免收或少收,甚至变成企业“花钱买人”,用工紧张可见一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持续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调研。

从2011年3月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招工难度持续加大,已经从“血汗工厂”招工难演变为行业较为普遍的现象。

当前,员工待遇较高的企业招工尚有保障;待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也尚能保证正常生产。

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持续存在。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在今年“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的记者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每年毕业生离开高校时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

2011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目前大学生毕业的起薪已经与普通工人(指非技术工人)相当。

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2011年3月的调研显示,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工人的月薪已经达到1500—2000元;技术工人已经达到3000元。

而大学毕业生转正后的月薪也仅有1500—1800元。

二、劳动力升级速度已经快于了产业升级速度为什么目前中国会同时出现“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现为中国产业结构(劳动力需要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匹配,实质是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的结果。

宁夏石嘴山市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现实困局努力化解就业结构

宁夏石嘴山市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现实困局努力化解就业结构

宁夏石嘴山市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现实困局努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何玉芬程树李娜“招工难”、“就业难”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了企业发展,同时也给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如何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困局,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石嘴山市劳动就业服务局深入用工单位、求职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现状及问题“招工难”、“就业难”现象被称为结构性“用工荒”。

具体对招工难的企业来说,又叫做结构性用工短缺或结构性招工难。

而对于求职者,尤其对高校毕业生来说,这种就业难造成的无法就业又被称为“选择性失业”。

目前我市招工就业存在两大问题:(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仍然存在。

出现“招工难”现象不仅由东部经济回暖,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扩大招工因素,还有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期望值与企业用工条件差异较大因素;供求双方在技能素质、招工时间及信息对接上的差距因素;劳资矛盾突出,导致劳动者流动性大因素等。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

劳动力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大量劳动力和就业岗位不相匹配。

在深入部分企业及求职者中调研发现:约有80%的企业存在用工紧缺现象,六成以上的求职者在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徘徊于人才市场,出现一方面是求职者众多,“有人没活干”,另一方面则是岗位众多,“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错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1年春节后,石嘴山市举办的各类招聘洽谈会上出现了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据统计,自“春风行动”以来,石嘴山市共举办30场招聘洽谈会,各类用工单位879家,提供用工岗位26014个,进场求职应聘16000余人,实际达成就业协议的仅3961个(见图1)。

求人倍率为1.62,求人倍率大于1,反映了1-6月份我市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的现状。

然而在“招工难”这一现象悄然显现的同时,招聘会现场反映出,有许多劳动者已前来应聘多次,但仍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已的岗位。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以苏州农民工群体为例摘要:“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两大焦点:一方面求职者难以觅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

“求职难”与“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同时存在。

既有“招工难”,何存“就业难”?一般意义上,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不应该出现,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继续,是何原因?又如何破解,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原因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力度不断深化,许多企业出现了“招聘员工难”的问题,致使这些企业不能按期运营或开足马力生产。

而另一方面,“求职就业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待转移就业。

一边是“招工难”凸显着劳动力的“匮乏”,一边却是“就业难”似乎在告诉世人中国劳动力的“过剩”,这种“悖论现象”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起来矛盾,其实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折射出了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种特有的相互矛盾现象,反映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1。

因此,科学地分析“招工难”与“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地进行,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以苏州农民工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在苏州市各大人才市场随机抽取500位农民工群体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同时联系了20家企业进行详细访谈,了解企业的缺工困境,根据调研结果对“招工难”和“就业难”存在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提出缓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针对性对策。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现状分析1、招工难:企业的无奈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

面对目前企业缺工困境,我们特意联系了20 几家企业,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招工难”并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熟练高级技工和技师,企业最不缺的是下不上苦力,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

破解“招工难、就业难”对策

破解“招工难、就业难”对策
科技信 息
。百家论剑 0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2 0 1 3 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2 1 期
破解“ 招工难 、 就业难” 对策
路 兵 ( 晋城 市 职业 技 能培 训 中心 , 山西 晋城 0 4 8 0 0 0 )
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2 . 1 . 2 从求 职者 层面来讲 : 求 职者本人首 先 . 需要调整心态 . 改变就业 观念 , 放低身段 , 适 当降低就业标 准 , 要树立 “ 先 就业 . 后择 业” 的就业 观念。 尤其是高校 毕业生要正确 对待择业 . 摘 除对基层 岗位 的有色眼 镜; 其二 , 了解市 场就业 环境 , 企业需求什 么的人才 . 还需要加强学习 . 切实掌握- -f 3 或者多 门的就业技能 , 提升技能水平 : 三要 . 了解一些法 律方 面知识 . 要懂得 怎样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 防止 自己在找 工作 过 程 中上 当受骗 。 1 “ 招工难 、 就业难” 相悖并存 的原 因 2 . 2 推动建立培训与就业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 “ 就业难” 和“ 招 工难 ” 的原 因是多样 的 . 但 归结为一 点 . 就是用 人 如果不解决好就业质量的 问题 . 不仅会造成事实上 的人力 资源巨 单位 和求 职者之 间的期望值难 以找 到契合点 。就像是一条大河两岸 。 大浪费 , 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 实现高质量就业 . 首先政府要 此岸是用工单位招不到合适 的人 才 . 而彼 岸是求职者找不到合适 的工 转变工作 思路 , 在政策指 导 、 加强服 务、 搭建平 台 、 资金扶持等方 面下 作。 功夫 . 推动就业工作重 心逐步从扩大规 模 向提高质 量转变 . 努力实 现 首先 . 关 于企业招 工难 。根据 近几年各 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情 况 更加稳定 、 优质的就业。 分析, 存在“ 普工缺 口大 、 技工难招 、 管理人员难 留” 三者并 存的情况 , 2 . 2 . 1 从政府支持方面来讲 , 一是 , 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 引导树 原 因当然也是 多层 次的。 一是, 随着产业升级 和经济结构调整 , 企业对 立合理 的择业 观 , 促进人力 资源优化配 置 , 让劳动者人尽其 才 : 二是 。 职业技术要求越来越 高 , 求职者 自身 的技术 与市场需求明显不对 口、 通过统筹规划 , 发挥整体优势 , 建立协调动作的工作体系和机制 . 为广 不适 应 . 而许多求 职者缺乏相应 的技能培训 . 导致用人单 位难 以招 到 大未就业人群提供集职业培训 、 技能鉴 定 、 职业介绍 、 就业服务为一体 合适 的人才 : 二是 。 求职者从过去 的“ 求生存 ” 向“ 求 发展” 的转变 , 除了 的“ 一站式” 服务 。 让广大劳动者在初次就业前至少得 到一次技 能提升 看重工资待遇 和职业 的发展前景 。 同时. 对保 险、 休 息休假也有新的认 培训 , 努力实现 “ 培训 一人 、 就业一人 ” 和“ 就业 一人 、 培训一人 ” 的目 识 和要求 , 一些企 业产业机 构升级缓 慢 , 经营方式 落后 . 利润空 间有 标 . 加快建立 以就业需求 为导 向的人才培养模 式 . 实现 职业 培训与就 限. 无 法提供更 高的劳动报酬来 吸引并接纳更 多有一定 素质的劳动 业 的紧密衔接。 三是 , 政府职能部门要建立人力资 源信息库 , 定期举办 力: 三是 . 以大 中专毕业生为主 的新生代农 民工不愿 做普工 . 而且越来 招聘会 , 完善就业 服务体 系 . 建 立信息 良 性互 动机 制 . 为群众就业提供 越 多的农 民工尝试 自己创业 . 劳动 力供应总量下 降 . 招工难 也就显而 信 息 ; 四是 , 提高促进就业资金 用于职业技 能培训 的 比例 . 不断完善政 易见 了 ; 四是 , 本 地用工供 给能力 小难 以满 足企业需 求 , 由于不 同城 策扶持 、 创业 培训 、 创业 服务 三位一体 的工作机制 ,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 市、 地 区之间的就业机会 和未来发 展机会之 间的差 异 , 导致众 多的求 业 能力 。 职者 涌人 大城市或流 向经济发达地 区 . 这部分人 流动性大 . 也 是产生 2 . 2 . 2 从 源头如手 . 引导就业 困难人群参加技能培训 季节性 、 间歇性缺工 的主要原 因。 大部 分城镇新成 长劳动力 、 就业 困难人员 择业 观念落后 , 对 自己 其次 . 关于求职者 “ 就业难” 。一是 , 大部分城镇新 成长劳动力 、 失 的能力 和社会需求缺乏正确 的认识 . 需要从进入 劳动力 市场求 职的同 业人员择业 观念落后 . 期 望值过高 . 对 自己的能力 和社会需求 又缺乏 时 . 为其重新设计其学 习轨迹 . 确定培训需求 . 将就业 困难人群 择业 和 正确认识 . 不切实际地想一跃进机关 , 进大公司 。 高不成低 不就 ; 二是 , 创业 的起点引导 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和创业 能力上来 . 逐 人才结构调 整 . 目前 . 高 校的专业设 置、 人才培养方 式 、 教学 内容和教 步建立 以培训促就业 、 以培训促创业的 良好机制 。 学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盲 目 扩招 . 高校毕业生 从培训部 门来讲 : 一要 , 加大宣传力度。 在 网络媒体 、 “ 春风行动” 、 技能素质低 . 导致大批 的大学生“ 学业 有成” 而“ 求 业无 门” . 造 成人才 “ 就业 援助月” 等活动 . 积极宣传各类 免费培训政策 的基础上 . 创新宣 上 的极大 浪费 ; 三是 , 权益保 障难 , 就业 困难群体劳 动维权意识差 , 缺 传方式 . 拓宽宣传范 围, 建立长效宣传机制 , 让更多的求职者及 时了解 乏求职技巧 , 导致欠薪 、 拖薪情况屡屡发生 , 一定程度上增 加了社会成 到培训和就业方 面的信息 : 二要 。 分类实施培训。 为就 业困难人 群提供 本。 就业创业 指导 . 确定培训 方向 , 针对学历 较低 、 年龄偏 大的学员 , 引导 此外 . 一些地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不健全 . 用工市场不规 范 , 在供 其参加美 容 、 美发 、 厨师 等技能相对简单 、 容易掌握 的培训 ; 对于年龄 求信息 收集 和发布上 。 渠 道不畅通 。 用 工单位和求 职者之 间的信 息不 较小 、 接受 能力较强 的学 员 . 引导其参加计 算机 、 电工 、 焊工等有一定 对称 . 导 致求 职者择业 时间长 。 就业难 度较大 。重 重矛盾导致 了如今 技术含量 的培训 : 对 于大中专毕业生或 者有一定 阅历 . 又有一定经济 “ 就业难 . 招工难” 的局 面 。 给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 展造成 了很 大的隐 基础并且有创业意识 的学员 . 推荐参加创业培训 ; 三要 , 科学 的设置培 患 训专业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 培训机构应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和课程设置 .改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 向拓宽统筹起来 , 打 2 解决“ 两难” 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破专业之 间的壁垒 , 培养复合型人才 ,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与就业服务 , 稳定就业 ; 四要 , 提高培训质量。培训机构要 以推动就 和 以往 提出的“ 扩大 就业” 不同. 十八大报告提 出“ 推动实 现更高 实现素质就业 、 探索形成“ 培训一指导一安置” 的培训促进 质量就业 ” 。 引起各方热议 。 高质量就业 , 从宏观层面上讲 , 包括充分的 业服务质量提升为着力点 . 聘请各专业 既有丰厚 的理论 知识 , 又具备 丰富的实践经 就业机会 、 公 平的就业环境 、 良好 的就业能力 、 合理 的就业结构 、 和谐 就业新 机制 . 学者 、 行业带头人担任课座讲师 , 并强化现有教师 队伍的专 的劳动关 系等 。 面对 当下就业“ 两难 ” 现实 , 笔者认为 , 应 当从 以下几个 验 的专家 、 业知识 . 与时俱进 . 提高教学水平 ; 五要 , 提升服务水平 。 就业培训对象 方面实现高质量就业 大 多为下 岗失业人员 、 “ 4 0 5 0 ” 人员 、 “ 零就业家庭” 、 农村富余劳动力和 2 . 1 积极构建和谐 的劳动关系 他们 是人力资源市 场中的弱势群 2 . 1 . 1 从用人单 位层面来讲 : 一是, 企业要进 行产业转型升级 , 依靠技 城镇登 记失业人员等 未就业人群 . 因此要 明确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就是为广大学员提供更好的就业服 术优势 、 产 品质量获得发展 . 逐步改变依靠劳动力成本 发展 的战略 ; 二 体 . 在培训过程 中坚持带着责任去培训 , 带着感情去服务 。 是. 企业经营者要转变观念 . 把职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 的第 一资源 , 合 务 . . 2 . 3 重视平 台作用 . 搭建求职者与用工单位之 间的桥梁 理提高工资报酬 、 福利待遇 , 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 尊重员工各项 2 人力 资源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很多时候招聘与求职的信 合法权 益和劳动价值 . 提高员工在 企业工作 的稳定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

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

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

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

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

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从结构性矛盾看“招工难”与“就业难”

从结构性矛盾看“招工难”与“就业难”
多的是 想参 与进 去 ,成 为实 实在 在 的 出台的 1 号文 ,提高了惠农政 策水平 。 有知 识 的技 术 工人 。前 面 的毕 业 生过 单位 人 ,并 享有 单位 正 式职 工 的政 治 而2 0 0 8 年世 界金 融危 机爆 发后 ,全球 不去 ,后 面的 毕业 生又 挤上 来 ,这势 待 遇 。正是 这种 变化 ,使得 农 民工在 经济 衰退 ,作 为 世界 工厂 的 中国 ,特 必 造成 高 校毕 业生 求职 难 的问题 ,而
> > >短 信 贵州a  ̄ 2 8 P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计划今明两年内上市
当代贵州N ' C WW D D C P C . CN 2 0 1 3 年8 月上/ 第2 2 期
动报 酬 差距 的比 较 ,使他 们在 劳动 中
期 望值 的误 区 。我 国 改 革 开 发 力资源 市场 就业 信 息的有 效配 置 。对
难 ”和 “ 求 职 难 ”并 存 是 比 较 合 理
的, “ 难 ”就 难在 不是 劳动 力 资源 不 足 ,而 是 不能 客观 有效 配置 ,即 结 构
性矛盾突出。
“ 招 工 难 ” 的 成 因
既 然 全 国 全 省 劳 动 力 资 源 十 分 充
裕 ,那 为什 么用 人单 位会 出现 “ 招 工
据 都有 效 ),最 后达 成 就业 意向 6 7 4 5 较大 ;从 就 业人 群来 看 ,农 民工 的流 人 。假 设 前三 组数 据重 复 因素和 最 终 动性 较大 ;从 就业 时 间来看 ,春节 前
成功就业的折算比例均忽略不计 ,成 后的 流动 性较 大 ,属 季节性 缺 工 。根 功配置率约为3 0 %,有7 0 % 的劳动者需 据我 们调 查 的情 况看 ,一个 员工的 一

关于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调查与对策分析

关于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调查与对策分析

关于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调查与对策分析关于****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调查与对策分析一、企业“招工难”,劳动者“求职难”现状近两年来,我们通过企业招工实践,特别针对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到,众多用工企业普遍反映,现在企业招工越来越难,召开专场招聘洽谈会,往往是招工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比求职者还多。

招聘的岗位包括车、铣、刨、磨、钳、焊、水暖、电等技术工人,建筑工程师,装修工程师,物业管理人员,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普通工人,业务人员,酒店饭店服务人员,保安,保洁,家政等。

当前在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数量不多,能够留得住,用得上,能吃苦的熟练工就更少了。

针对企业“招工难”劳动者“求职难”的现状,在2021年1月至3月,对我县辖区内所有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调查摸底。

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县共有农村人口数是***,农村劳动力***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人,累计转移就业***人,未就业***人;在转移就业人群中就地转移***人,劳务输出***人;转移就业女性***人。

另外,深入本地及京津廊等地大型企业和劳务派遣机构,开拓和收集用工岗位。

在2021年3月31日举办“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您尽早实现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专场人力资源洽谈会,提供就业岗位***个,共***余人参加,有就业意向的****,达成就业协议的***人。

通过不懈的努力,截止到1至7月份我县就业转移达到***人.其中,就地转移1890人,异地转移3540人;新增就业岗位2100个。

近日,针对本县开发区内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等形式,对部分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单位名称总计合计岗位需求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在以上人员需求中,专业技术人员占需求的5%,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包括质检员、化验员、印刷员、技术员、焊工、电工、车工,占需求的18.8%,要求一般为中专或中技学历,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普工为车间操作工,占需求的76.2%,初中以上学历即可。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话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话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话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社会问题的背景】(1)2020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大大低于近几年4.6%的控制指标。

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就业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

(2)就业是否从此能够“高枕无忧”?人社部就业促动司副司长王亚栋分析,就业上半年表现好于预期,犹如是“叹号”,而下半年则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延续好形势还是“问号”。

就业主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

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11.1%,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岗位大量增加。

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企业用人需求共增加14.6万人。

但下半年,据预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这可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从过去的经验看,经济放缓,不但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会缩减,已就业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失业。

就业虽已恢复至危机冲击前水平,但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问题带来变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就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的新兴产业会促使就业增长,但不会那么快,而在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则已在发生,经测算涉及20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

此外,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很不稳定。

我国今年屡遭自然灾害,从西南旱灾到玉树震灾,到现在南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灾区面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从更长一个时间段来看,就业压力也很大。

当前,我国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总量是240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增加。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所以,就业还远不到能够放松的时候。

(3)我国人口数量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16亿的峰值,劳动力总量的变动趋势也类似。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在当今高等教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这不仅带来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也随之增长,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招聘难题。

这一双重困境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造成企业招聘困难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的原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招聘体系的不完善、高校教育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高校招生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对职位期望过高以及高校职业指导服务的不足等。

建议采取的对策包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学校教育、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控制高校招生规模、引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观念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1、招聘难题与就业困境的共存现象1.1、当前企业面临的“招聘难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招聘难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就业市场中,中小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往往缺乏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同时又急需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岗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物价上涨,加之大学就业理念的影响和中小企业薪资待遇的限制,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这成为了中小企业招聘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就业困境”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

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难题的主要群体,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和供求不平衡。

这最终导致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分析企业招聘困境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成因2.1、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

如何破解目前“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

如何破解目前“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

如何破解目前“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作者:韩丽丽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就业难的情况的同时,却也存在招工难的现象。

本该是相离相悖的两种现象,在中国却同时存在。

本文先介绍了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现状,同时剖析了其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破解我国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难;招工难;原因;对策就业难与招工难本该是相悖相离的两种现象,可在中国却同时上演,且愈演愈烈。

一面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喊“招工难”,因招不到员工而叫苦不迭;另一面则是诸多劳动者,尤其是毕业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痛苦不已。

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的两重困境,又该如何破解这两重困境。

一、就业难与招工难(一)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也一直把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已连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社会各界联合起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每年的毕业人数一直成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在就业上竞争是日趋激烈的。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难问题。

(二)招工难2010年2月24日广东省人保会召开发布会称,广东缺口90万,其中广州缺工15万,深圳缺工20万,东莞缺工20万。

2011年,上海的一家职业中介所,先后30多家公司登记招工,其中有20多种岗位需要招工,需用人10000人,但去应聘的人却只有3000人左右。

2012年春节前,《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已经征集了4万多就业岗位,然而在春节假期结束后两天内,只有约180人在北京的就业服务站求职,2500多人咨询。

由此可见。

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大都市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招工难的难题。

(三)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体两面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大大低于近几年4.6%的控制指标。

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就业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

(2)就业是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分析,就业上半年表现好于预期,犹如是“叹号”,而下半年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延续好形势还是“问号”。

就业主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

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11.1%,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岗位大量增加。

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企业用人需求共增加14.6万人。

但下半年,据预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这可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从过去的经验看,经济放缓,不仅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会缩减,已就业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失业。

就业虽已恢复至危机冲击前水平,但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问题带来变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就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的新兴产业会促使就业增长,但不会那么快,而在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则已在发生,经测算涉及20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

此外,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很不稳定。

我国今年屡遭自然灾害,从西南旱灾到玉树震灾,到现在南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灾区面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从更长一个时间段来看,就业压力也很大。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总量是240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增加。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所以,就业还远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3)我国人口数量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16亿的峰值,劳动力总量的变动趋势也类似。

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

劳动力的总量会持续增加,并会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很大。

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需要转移就业。

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

如果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转移的过程将变得更长。

有一种说法是“新成长劳动力开始短缺”。

事实是新成长劳动力的增速开始下降,但还在增加。

而且由于是在高位上增长,增速再小,绝对量也不少。

此外,新成长劳动力的概念是以16岁为标准,真正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则包括了20—30岁的人。

比如高校毕业生,通常是在22岁以后就业,“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在610万左右,十二五期间则会增加到约660万。

因此,劳动力不是已经或马上没有富余了,“招工难”只是一个局部现象,改变不了我国长期持续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提出就业优先的理念,正是基于对这种形势的判断。

(4)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招工难”“就业难”长期并存。

春季农民工的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的就业难交错产生,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并存,其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对“招工难”,之前人社部的一项调查发现,缺工突出的地区是“珠三角”和“闽东南”。

广东全省缺工中有超过60%在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福建全省缺工中仅泉州市就占53%。

缺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居民生活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缺工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种,用工方式主要是季节性用工。

概括起来,这类企业需要的主要是熟练的农民工。

那么,是不是农民工供不上了呢?对广东省500家企业的监测显示,300多家缺工企业,其月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且大都是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而月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都不缺工。

换言之,部分企业找不到人,主要是工资待遇比农民工外出跨地区就业时可接受的工资水平低了一些,供求双方“对接不上”,不是劳动力不足。

“就业难”折射的也是结构性问题。

二季度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排行榜显示,餐厅服务人员、机械加工人员、力工、裁剪缝纫工等职业的用人需求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高达1.83、1.88、1.81,而物业管理人员、行政人员、财会人员、计算机操作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

二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45.9%,急需就业。

但其求职的主要方向恰恰是行政、财会等需求小的岗位,而机械加工等需求量大的岗位,则不论是技能要求还是预期收入水平,与毕业生情况都相差甚远。

【核心观点】
(1)在中国,“招工难”“就业难”长期并存的问题,确实很奇异。

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技能结构不匹配,造成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

而这个题目的破解关键还是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戴老师认为应该要大力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企业自主培训。

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功能,根据自身发展的用工需要,科学制订好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自我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
作的熟练工。

二是短期技能培训。

充分依托劳动力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开展培训,通过“政府出钱买单,农民免费学技,企业按需用工”的形式,对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培训专业倾向于我区打造相关产业所需的技能。

三是“订单”培训。

由政府支持,企业支助,根据打造产业的长期发展需求,委托职业高中和技校开设相关定向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搞“定单式”培训,让学生免学费、生活费进行定向培训,毕业合格后为相关企业服务。

(2)由于经济总在不断的变动中,信息又不可能绝对对称,所以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在我国会长期存在,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大背景下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用人主体和求职主体都需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劳动力市场,此外还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3)当然,有时候,“招工难”“就业难”长期并存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导致了。

即“企业不知道哪里找合适的人”,“求职者也不知道如何找合适的工作”。

对此,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就应该要加强招用工基础平台建设了。

一是建立真实可信的人力资源信息库。

掌握当地劳动力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务工意愿、就业情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信息管理员可根据用工信息和劳动者意愿进行对比操作,有针对性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在企业急需用工时,也可向企业提供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

二是建立招工信息网站,将企业的用工信息全部放在网站广泛宣传,要与周边地区劳动力信息网站互联互通,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招工企业的有关情况,吸引其务工就业。

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个主要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用工招聘会、人才交流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