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件 (共40张PPT)
nì
芋 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匿名
yǎo
huì piē
杳无音信 教诲 瞥见
背景介绍
鲁 迅 v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 留 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 学 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 日 誓言。 本 v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 的 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经 挽救民族危亡。 历
藤野先生(1874-1945)
名叫藤野严九郎, 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 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 时(1904-1906)的先生。
预习检测
fēi xùn jié
jiàn
绯红 不逊 诘责 油光可鉴
yì cuò
抑扬顿挫
深恶wù痛疾jí
jì
发髻
yì
驿站
shùn
舜
yù gěng pōu xié jī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 拓 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 展 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延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 伸 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
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 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 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 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整体理解课文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是 散。文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东京 ,表达对清国留学生 的厌恶; 2.在 仙台 ,回忆与 藤野先生 的交往; 3.在 北京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感激 和 怀念 。
小结
学会 整理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4.藤野先生的作为只是尽到了老师的本分,鲁迅为什么会称他 “伟大” ?
藤野先生的“不可思议”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 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合作探究
4.藤野先生的作为只是尽到了老师的本分,鲁迅为什么会称他 “伟大” ?
整体感知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 常见顺序: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变 、事情发展的先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整体感知
4.文章根据地点转变,可划分成三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在东京: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赏花、跳舞)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知、相处、离别)。
关心实习 —— 热情诚恳 尊重学生
了解裹脚 —— 治学严谨 求知若渴
合作探究
3.鲁迅在文中直接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感激、怀念、敬佩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 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 文字。
合作探究
1.速读6-10段,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见到了怎样 的藤野先生?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掌故——穿衣服太马虎
学者形象
运用白描手法,结合留级生讲的藤野先生掌故,简单勾 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专心教学的学者形象。
当时的日本社会
合作探究
4.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恩师,鲁迅为什么不称他“伟大”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 (共34张PPT)[优秀课件]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 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 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 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 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 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 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 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 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 学救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 作“物以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一 条爱国主义思想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你能将本文中反应鲁迅求学的主要经历 的 地名填写出来吗?
东京
仙台
北京
时间、空间的变换,叙事的线索的发展往往体现了文 章的构思,也是划分段落层次的根据。请利用此方法 为本文划分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在东京,见藤野前。 相识
一、关于鲁迅:
原名 称号 主要文集
周树人
生于浙江 绍兴,原
中国新 《呐喊》
文化运 动的旗
《彷徨》 《朝花夕拾》
名周树人, 手、 《坟》
字豫才, 革命家 《二心集》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 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 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 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 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 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 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 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 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 学救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 作“物以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一 条爱国主义思想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你能将本文中反应鲁迅求学的主要经历 的 地名填写出来吗?
东京
仙台
北京
时间、空间的变换,叙事的线索的发展往往体现了文 章的构思,也是划分段落层次的根据。请利用此方法 为本文划分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在东京,见藤野前。 相识
一、关于鲁迅:
原名 称号 主要文集
周树人
生于浙江 绍兴,原
中国新 《呐喊》
文化运 动的旗
《彷徨》 《朝花夕拾》
名周树人, 手、 《坟》
字豫才, 革命家 《二心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藤野先生》(共32张PPT)
1921年,发表作 《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 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 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 名著。著名作品集有 《野草》、《朝花夕 拾》、《呐喊》、《彷 徨》、《华盖集》、 《坟》等。本文选自散 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1、运用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运用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 3、叙事有详略之分 4、上下文注意过渡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特点,写与藤野先生相 识、相处,写法上用白描手法,写人抓住特 征,几笔勾勒,就很传神。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 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黑脸短毛,长喙大 耳,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 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行动如弱 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 感激、怀念 体现在:
①
②
③
然后是 愧疚 之情。
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 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 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 统摄全文的?找出文章的暗线。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 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xiè )浑身解数
词语集注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 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 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到日本留学。
✓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 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 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 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 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 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 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 久的纪念。
词语集注
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 质问并责备。 流言: 快速传播的毫无根据的话。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小而言之: 就小的方面说。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藤 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
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激励和鼓舞。
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 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第四层(第32—35段)
写作者离开仙台与
第三层(第24—31段) 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写匿名信和看电影,
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词语集注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 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 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到日本留学。
✓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 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 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 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 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 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 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 久的纪念。
词语集注
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 质问并责备。 流言: 快速传播的毫无根据的话。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小而言之: 就小的方面说。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藤 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
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激励和鼓舞。
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 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第四层(第32—35段)
写作者离开仙台与
第三层(第24—31段) 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写匿名信和看电影,
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
6 藤野先生
鲁迅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进步而屡遭侮 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给他留下了难忘 的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而又发人 深省的往事。若不是那段往事,或许中国的医坛上会多一位 著名的医生,而中国的文坛上就会少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 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这件往事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 速读课文,去认识那位令作者一直不能忘怀的藤野先生,去 了解那件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往事。
深入解析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偏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 品行。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 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深入解析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深入解析
弃医从文的原因 爱
国
看电影 事 件 —— 思 想受极大震 动,民族自 尊心受到严 重挫伤。
深入解析
东京所见所闻——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佩忧国 爱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国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深入解析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 文)
课文讲授
1.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课文讲授
2.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在东京(1—3)
鲁迅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进步而屡遭侮 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给他留下了难忘 的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而又发人 深省的往事。若不是那段往事,或许中国的医坛上会多一位 著名的医生,而中国的文坛上就会少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 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这件往事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 速读课文,去认识那位令作者一直不能忘怀的藤野先生,去 了解那件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往事。
深入解析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偏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 品行。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 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深入解析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深入解析
弃医从文的原因 爱
国
看电影 事 件 —— 思 想受极大震 动,民族自 尊心受到严 重挫伤。
深入解析
东京所见所闻——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佩忧国 爱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国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深入解析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 文)
课文讲授
1.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课文讲授
2.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在东京(1—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优质课件(共95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6 藤野先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6 藤野先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部编版6《藤野先生》课件(53页PPT)
预习巩固
鲁迅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 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 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 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 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学过他 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阿长和〈山海经〉》。
《朝花夕拾》
以藤野先生为
记叙的中心
02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 03 的变化为线索。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我”在东京 “我”在仙台
“我”离开仙台后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 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 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 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 系的藤野先生。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朝代的人;③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 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 01 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人教版八 年级语 文上部 编版6《 藤野先 生》课 件(53 页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课件(共34张)
寿镜吾先生:极方质朴,博学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 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 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 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 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藤
鲁 迅
野
先
生
学习目标
CONTENTS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
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 怎么一回事呢?”
事件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严谨求实
典型事件
精神品质
【写作借鉴】选择典型事例,从不同 的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
第37段:
直接评价: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结合关键语句品味)• 感激、怀念
综上所述,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 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 了学医的志向呢?
提示:这期间发生了哪些事情促使我改变志向?
明确:①匿名信事件 ②看电影事件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 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 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医术再高,只能医 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 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 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决 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课件(共34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课件(共34张)
我们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习到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 ④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刻画人物。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 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 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 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 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藤
鲁 迅
野
先
生
学习目标
CONTENTS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
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 怎么一回事呢?”
事件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严谨求实
典型事件
精神品质
【写作借鉴】选择典型事例,从不同 的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
第37段:
直接评价: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结合关键语句品味)• 感激、怀念
综上所述,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 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 了学医的志向呢?
提示:这期间发生了哪些事情促使我改变志向?
明确:①匿名信事件 ②看电影事件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 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 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医术再高,只能医 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 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 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决 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课件(共34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课件(共34张)
我们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习到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 ④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刻画人物。
第6课《藤野先生 》课件(4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2
拓展延伸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
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 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 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43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 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 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 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 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 的《正气歌》。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0
阅读“惜别”
31
1.在文中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悲哀、凄然、叹息、叮嘱等。 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 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尊重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5
10.“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 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26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被枪毙 的 中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和“我”。
②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 医的主要动机。
③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41
➢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拓展延伸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
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 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 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43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 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 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 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 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 的《正气歌》。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0
阅读“惜别”
31
1.在文中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悲哀、凄然、叹息、叮嘱等。 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 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尊重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5
10.“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 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26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被枪毙 的 中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和“我”。
②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 医的主要动机。
③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41
➢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 》课件(53张ppt)
那些人们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精神上的愚昧麻 木、冷漠、幸灾乐祸,毫不觉悟。
鲁迅对此深表痛恨,民族自尊心也受到严重挫 伤。
【杂谈】看客心态--中国人的劣根性
提到看客,我们必然会想到鲁迅先生笔下 众看客们。阿Q是我们最熟悉的鲁迅先生笔下的 人物,当阿Q被送到断头台时,断头旁边站着一 群跟蚂蚁似的张着嘴的看客。鲁迅先生笔下的另 一个人物单四嫂同样也遭到看客们的冷遇。当单 四嫂的儿子宝儿死的时候,巡警绑了白背心,来 到街上示众,围观之人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几 堵人墙,密不透风。鲁迅先生在《药》里曾经这 样形容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
藤野教授的课程: 解剖学
藤野的外貌等显著特征: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外貌)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举止) 声调抑扬顿挫
穿衣服太模糊,有时忘 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 旧外套,寒颤颤的
学识渊博、生活简朴
2、记叙了与藤野先相处的哪几件事?表 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烂 熳: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记 宛 如:好像。 一 流 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记 驿 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
休息,住宿的地方。 畸 形:不正常的形状。
瞥 见 :很快地看一下。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 的名字叫。
杳: 远的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 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 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 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 为豫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
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对此深表痛恨,民族自尊心也受到严重挫 伤。
【杂谈】看客心态--中国人的劣根性
提到看客,我们必然会想到鲁迅先生笔下 众看客们。阿Q是我们最熟悉的鲁迅先生笔下的 人物,当阿Q被送到断头台时,断头旁边站着一 群跟蚂蚁似的张着嘴的看客。鲁迅先生笔下的另 一个人物单四嫂同样也遭到看客们的冷遇。当单 四嫂的儿子宝儿死的时候,巡警绑了白背心,来 到街上示众,围观之人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几 堵人墙,密不透风。鲁迅先生在《药》里曾经这 样形容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
藤野教授的课程: 解剖学
藤野的外貌等显著特征: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外貌)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举止) 声调抑扬顿挫
穿衣服太模糊,有时忘 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 旧外套,寒颤颤的
学识渊博、生活简朴
2、记叙了与藤野先相处的哪几件事?表 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烂 熳: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记 宛 如:好像。 一 流 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记 驿 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
休息,住宿的地方。 畸 形:不正常的形状。
瞥 见 :很快地看一下。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 的名字叫。
杳: 远的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 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 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 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 为豫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
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32张PPT)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弃医从文 根本原因,把握主题; 2、品味语言色彩,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情 色彩,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3、学习作者善于取材,明线暗线相互 交织的手法和浓厚的感情色彩语言艺术。
二、精读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掌握主题(5+4+6)
• 【学习任务】:思考1、作者原本是到日本去学医的,但 是作者为什么不选最好的东京却要去仙台去学医呢?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
3、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爱
藏讲义
怀念付诸行动—— 挂照片
国
写文章
本文的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问题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 义思想,这与课文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
3、阅读课文下面提示及 注释,了解文章写作 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 了1902—1906年留学日 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 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 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 在本课的学习中就会认 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 因。
初读课文(7+3)
【任务】自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生字词 (注意注释和课后)( 适当勾连)。 【方法】 1.段序用①②③… …标示
我属于划分与表达最正确的小组
课文章段落结构 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 见藤野前,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与藤野的交往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及先生精神对我的激励。
了解人物,理解形象。(3+3+5)
第6课《藤野先生》 课件(4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先鲁 生迅
先藤 生野
学习目标
1.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双线并行的文章结构,学会运用白描手法刻 画人物形象,掌握分析文章标题的方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 主义情感。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 族魂”。
【油光可鉴】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杳无消息】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 不见踪影。 【正人君子】 指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
假装正经的人。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 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6 藤野先生
鲁迅
1
新课导入
作品按时空顺序写出了“我” 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我”的本质 特征——爱国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 正是这个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思 想特征,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 紧紧相连,使这两个形象和谐地交 融在一起,共同体现一个深刻的主 题。
这是有人对《藤野先生》一文 的评价,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人 物,领会主旨。
但是,现实的残酷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他弃医从文,离 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字唤醒国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 二人建立了真挚的情谊。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 的1926年,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 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期间他在厦门 大学图书馆写成的。
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5张PPT)
5.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六十分 以上是由于藤野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当时的 中国人(当时的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 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观景的日 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诬蔑。正因如此,鲁迅的民 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他也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 就在这时,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 料和看客”,若是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 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交 代去仙台的原因。(在东京)
第二部分(第4~35段):详细描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 识、相处、离别的过程,交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仙 台)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分别后的状 况,抒发了对先生的感激、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要 为正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心声。(离开仙台后)
2.重点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将其分成四个层次,并概括每一 层的内容。
第一层(第4、5段):写作者去仙台途中的所见所感,及 作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 件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令鲁迅 十分钦佩并永远怀念。
第三层(第24~31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四层(第32~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的情 景——赠照片、题字、叮嘱,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 爱和牵挂。
4.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想想“匿名信事
件”说明了什么。
起因:鲁迅上年的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 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53张PPT)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 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个我。 30.“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品味:“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学生。 31.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 得刺耳。
品味:“刺耳”表明作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民族 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
解 剖: 破开。 疑 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畸 形: 生物某一部分发育不正常。 瞥 见 : 很快地看一下。 决 意: 拿定主意。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杳: 远的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喝彩hè: 大声叫好。
宛 如: 好像。 标 致: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流 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品味:“大概”表推测语气,不敢肯定。以“物以希为贵”推测 “我”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 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 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龙舌兰”。 品味:写北京的白菜、福建的芦荟,意在与“我” 形成比照村托,可见作者对自己受到优待的理 解是因为仙台的“清国留学生”少。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 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品味:“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了一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品味:此句中的“意见却变化了”,暗指作者要弃医从文。
生,即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日本仙合学医时的医学老师。 藤野先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歧视 鲁迅,反而给予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因此鲁迅写下这 篇文章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背景材料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开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教活像他父亲似的 被误的病人,战时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 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进行社会改革,达到改造国家的目 的。但是,现实的残酯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 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 字唤醒国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合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结 识了藤野先生,二人建立了真的情谊。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的 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 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 曹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野先生》就是这期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 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19.“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 记得的。"
品味:照应上文所说的“任性”,表明“我”当时对藤野 先生的帮助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也是后来“我”感到“可惜” 的原因。 20.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 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 第。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 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 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 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品味:“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露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 为意,用“居然”二字加强了整个向子的幽默感。 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四人的饭食,我住在那 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 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 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梗汤。
6.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鮮的讲义。 品味:“新鲜”是对初到仙台的“我”而言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医
学的落后。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 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品味:外描写,特点鲜明,生动传神,一将书放在讲合上,便用了缓慢 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7.“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8.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品味:“一直继续”突出时间之长,表明藤野先生对“我”的 关爱是诚愿而持久的。
16.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品味: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 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17.“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一一自然,这样 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 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 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二、解释下列词语。 ⑴宛如: 正像,好像。 ⑵绯红: 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 。 (3)瞥见: 一眼看见;很快地看了一下就看到。 抑扬顿挫(yì cuò)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抑: 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5 藤野先生
一、学业要求 1.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 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双线并行的文章结构,学会运用白描手法刻画 人物形象,掌握分析文章标题的方法。 3.学习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 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题目解读 题目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一一藤野先生。藤野先
24.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 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 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25.“你改悔罢!” 26.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 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 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12.“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13.“可以抄一点。” 14.“拿来我看!”
15.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 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 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 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品味:此句与上文的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我”的 成绩在中间,没有落第相照应, 末尾是匿名。 27.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 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 “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
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 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28.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 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 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 还了他们。 品味:交代匿名信事件的结局,这是正义的胜利,是“我”维 护民族尊严的胜利。
驿 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 休息,住宿的地方。
客 死: 死在异国他乡。
物以稀贵: 把稀少的当做贵重的。
பைடு நூலகம்文品味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瓣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生,即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日本仙合学医时的医学老师。 藤野先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歧视 鲁迅,反而给予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因此鲁迅写下这 篇文章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背景材料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开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教活像他父亲似的 被误的病人,战时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 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进行社会改革,达到改造国家的目 的。但是,现实的残酯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 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 字唤醒国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合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结 识了藤野先生,二人建立了真的情谊。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的 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 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 曹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野先生》就是这期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 成的。
品味:此处交代“我”的成绩在中间,没有落第,为下文的 匿名信事件埋下伏笔。 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21.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 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22.“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 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 回事。 23.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 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 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 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品味:“精通时事”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 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3.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4.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 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 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 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5.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2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 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 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 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 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品味:“自然都是”可见日本当时妄自尊大的军国主义思想。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品味:“偏”字流露出作者对愚昧的中国国民的无奈与气愤。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1、作者简介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 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 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华盖集》 《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 花夕拾》。
品味:“大概”表推测语气,不敢肯定。以“物以希为贵”推测 “我”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 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 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龙舌兰”。 品味:写北京的白菜、福建的芦荟,意在与“我” 形成比照村托,可见作者对自己受到优待的理 解是因为仙台的“清国留学生”少。
品味:“笑”既体现出后面几个人的肤浅,又为下文描写藤野先生 的掌故做了铺垫。 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 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 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9.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 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原野先生,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 人大家小心些。 10.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品味:解释匿名信第一向“你改悔罢”的由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品味:“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 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 青年”,有讽刺的意味。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 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 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 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个我。 30.“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品味:“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学生。 31.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 得刺耳。
品味:“刺耳”表明作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民族 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
品味:照应上文所说的“任性”,表明“我”当时对藤野 先生的帮助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也是后来“我”感到“可惜” 的原因。 20.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 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 第。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 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 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 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品味:“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露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 为意,用“居然”二字加强了整个向子的幽默感。 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四人的饭食,我住在那 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 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 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梗汤。
6.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鮮的讲义。 品味:“新鲜”是对初到仙台的“我”而言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医
学的落后。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 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品味:外描写,特点鲜明,生动传神,一将书放在讲合上,便用了缓慢 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7.“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8.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品味:“一直继续”突出时间之长,表明藤野先生对“我”的 关爱是诚愿而持久的。
16.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品味: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 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17.“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一一自然,这样 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 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 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二、解释下列词语。 ⑴宛如: 正像,好像。 ⑵绯红: 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 。 (3)瞥见: 一眼看见;很快地看了一下就看到。 抑扬顿挫(yì cuò)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抑: 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5 藤野先生
一、学业要求 1.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 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双线并行的文章结构,学会运用白描手法刻画 人物形象,掌握分析文章标题的方法。 3.学习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 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题目解读 题目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一一藤野先生。藤野先
24.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 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 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25.“你改悔罢!” 26.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 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 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12.“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13.“可以抄一点。” 14.“拿来我看!”
15.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 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 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 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品味:此句与上文的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我”的 成绩在中间,没有落第相照应, 末尾是匿名。 27.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 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 “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
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 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28.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 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 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 还了他们。 品味:交代匿名信事件的结局,这是正义的胜利,是“我”维 护民族尊严的胜利。
驿 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 休息,住宿的地方。
客 死: 死在异国他乡。
物以稀贵: 把稀少的当做贵重的。
பைடு நூலகம்文品味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瓣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生,即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日本仙合学医时的医学老师。 藤野先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歧视 鲁迅,反而给予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因此鲁迅写下这 篇文章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背景材料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开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教活像他父亲似的 被误的病人,战时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 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进行社会改革,达到改造国家的目 的。但是,现实的残酯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 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 字唤醒国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合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结 识了藤野先生,二人建立了真的情谊。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二十年后的 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 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 曹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野先生》就是这期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 成的。
品味:此处交代“我”的成绩在中间,没有落第,为下文的 匿名信事件埋下伏笔。 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21.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 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22.“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 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 回事。 23.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 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 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 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品味:“精通时事”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 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3.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4.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 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 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 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5.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2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 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 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 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 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品味:“自然都是”可见日本当时妄自尊大的军国主义思想。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品味:“偏”字流露出作者对愚昧的中国国民的无奈与气愤。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1、作者简介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 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 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华盖集》 《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 花夕拾》。
品味:“大概”表推测语气,不敢肯定。以“物以希为贵”推测 “我”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 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 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龙舌兰”。 品味:写北京的白菜、福建的芦荟,意在与“我” 形成比照村托,可见作者对自己受到优待的理 解是因为仙台的“清国留学生”少。
品味:“笑”既体现出后面几个人的肤浅,又为下文描写藤野先生 的掌故做了铺垫。 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 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 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9.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 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原野先生,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 人大家小心些。 10.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品味:解释匿名信第一向“你改悔罢”的由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品味:“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 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 青年”,有讽刺的意味。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 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 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 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个我。 30.“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品味:“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学生。 31.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 得刺耳。
品味:“刺耳”表明作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民族 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