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教案】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2020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
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们?(除)
看吧,(课件示天上的烟火、亮光及地上的红炮纸)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炮纸,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读。
(4)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5)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
5.古代的符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用竹字头。看到“符”这个生字,你想到了和它相近的哪个字?相机出示:附 付;引导填空:桃符 符号 附近 付出(指导书写:旧符)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1)元日:
(2)爆竹:
(3)一岁除:
(4)千门万户:
(5)曈曈:
三、深入品读,细细感悟。
1.指名回答,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哪几个画面?
(2)理解“千门万户”。
灿烂的阳光照着(千门万户),你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它?(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
(3)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人们会有怎样的感觉?(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3)指名怀着希望之情朗读。
(4)男女分组赛读。
(5)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9 古诗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欲断魂、杏花村、异乡、佳节、登高、茱萸”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元日》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第三步:情感朗读,引领探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意境,例如在诵读中,抓住“爆竹声”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抓住“春风送暖”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抓住“曈曈日”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抓住“总把”“新桃”感悟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通过诵读和交流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r
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暮、瑟”等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4. 感受作者不同角度的观察,体会诗句生动准确的表达。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暮、瑟”2 个生字,会写“暮、吟”2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3.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看图诵读,导入新课1. 单元导读,明确主题。
(1)师:打开语文书第三单元篇章页。
课件出示篇章页,引导:篇章页概括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
左上方的是单元主题,右下方的是语文要素。
(2)观察篇章页上的图画,说说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3)齐读名句:处处留心皆学问。
2. 回忆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1)自由背诵积累的关于写景的古诗。
(2)集体背诵学过的《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课件出示《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
3. 引导:你发现这些诗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景的古诗)4.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古诗,请看第一首《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设计意图】通过背诵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导入新课。
5. 齐读诗题,理解题目意思。
(1)学生齐读诗题。
(2)引导:从《暮江吟》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暮”表明此时是傍晚。
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最下面是“日”,表示夕阳西下。
预设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
预设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
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诗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黄鹤楼》,感受其中的意境。
2.理解《黄鹤楼》表达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熟悉《江南》和《绝句》的内容,领会其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黄鹤楼》的意境。
2.背诵《黄鹤楼》。
3.理解《江南》和《绝句》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古诗三首》。
2.多媒体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好奇和向往。
2. 学习《黄鹤楼》(20分钟)•朗读《黄鹤楼》并解释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对黄鹤楼的赞美之情。
•分段教学,让学生掌握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布置《黄鹤楼》的背诵任务。
3. 拓展(1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江南的风景,引导学生想象江南的美丽风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铺垫。
第二课时1. 复习《黄鹤楼》(10分钟)让学生互相背诵《黄鹤楼》,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记忆。
2. 学习《江南》(20分钟)•朗读《江南》,解释诗意。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分析诗句语言,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抒情情感。
3. 学习《绝句》(20分钟)•朗读《绝句》并解释诗意,让学生领会诗人临别的深情。
•分段学习,让学生感受诗句中的意蕴和情感。
第三课时1. 思考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就所学的三首古诗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结合课文对三首古诗的鉴赏要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从语言、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创作(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学习中的启发,尝试创作一两首类似古诗的小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五、课堂反馈教师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所学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完成对古诗的鉴赏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会生活。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诗歌意境的把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诗歌写作技巧的认识:学习诗歌的对仗、夸张、拟人等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
举例:在讲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残阳”与“江水”的意象,体会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4.背景了解: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
5.创作技巧: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6.应用实践:通过仿写、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8.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关爱自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在解读“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瑟瑟”所表达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现场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江水在残阳映照下的动态美。在诗歌写作技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让学生通过对仗的方式仿写,从而突破写作难点。在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共鸣,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诗歌中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然之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能够默写这三首古诗的部分内容;3.能够理解这三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理解和欣赏;2.古诗的背诵和表达。
难点1.理解古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2.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静夜思》的主题与背景。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3.听读:听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心境。
5.默写:学生尝试默写诗歌的部分内容,老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或视频展示,引入《将进酒》的氛围。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听读: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中的豪迈和豪情。
4.分析:讨论诗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展示诗意和歌颂之美。
第三课时:《大枣》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入《大枣》的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讲解诗中情感的转折和意境的描写。
4.诗赏: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大枣》诗歌,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
5.合作创作: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展示作品。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默写和作图: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3.课后习作:布置学生完成对古诗的感悟和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文学诗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将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同时提升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望天门山》中的豪放情怀、《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细腻情感和《望洞庭》中的壮阔景象。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插图、教学录音。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诗中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情感。
4. 感悟: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深入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教师检查并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审美价值。
板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2. 主要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意境和情感。
3. 重点难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古典文学的审美价值。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并解读其意境和情感。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解读古诗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和探索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教案
小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再来读一读吧,看大家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
“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5.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
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四、拓展延伸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板书:闲适亲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板书)
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三、品味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文学成就,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3. 学生对古典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朗诵示范。
3.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授:逐首介绍《山行》、《江雪》、《枫桥夜泊》,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朗诵练习:学生分组或个别朗诵古诗,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如节奏、语气等。
5. 总结:回顾三首诗的内容,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并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感想。
板书设计- 《山行》:描述登山所见,表现诗人高洁的志趣。
- 《江雪》:描绘雪中江景,反映诗人的孤独感。
- 《枫桥夜泊》:叙述夜泊枫桥的景象,透露诗人的忧愁情绪。
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内容包括对诗的理解、感受和联想。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避免机械记忆。
同时,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增加学生对古诗背景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身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清晰透彻的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篇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登鹳雀楼》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深邃的人生哲理以及孤寂的夜晚,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和创作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学生需要借助生活经验和文学常识,理解并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 对古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多次朗读和教师的指导,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对古诗背后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讲解,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古诗主题。
2. 朗读:学生跟随教师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想象创作: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6.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主,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2. 诗歌《望天门山》、《登鹳雀楼》、《枫桥夜泊》3. 重点字词:天门、鹳雀、夜泊等4. 诗句分析:每首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研究诗歌三首,了解古代文化;
2. 能背诵《将进酒》诗句;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将进酒》的诗意理解;
2. 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诗人李白的画像,介绍李白的简介和他的诗歌创作,引发学生研究古诗的兴趣。
2.新课研究(35分钟)
1. 首先研究《将进酒》:听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讲授词语的词义、音、形、义,辅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朗读和吟
唱技巧;
2. 研究《悯农》和《秋风词》:学生阅读课文,发现课文的端倪,领悟诗歌的意义,学生读课文朗诵,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朗
读和吟唱技巧。
3.课外拓展(10分钟)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唐朝的图书或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
代文化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四、作业
结合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写出一篇200字以内的心得体会,并
在下节课朗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习古诗。
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
在后续教学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采莲曲》、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加深体会。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书写存在困难,需要特别关注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对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主动探索和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鉴赏教学法:通过对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古诗解读和解析资料,以便于教学中的讲解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随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吟诗的语气和表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9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并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并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魅力。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件及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有很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你能说说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春节有关的古诗《元日》。
(板书课题)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
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着新的希望的佳节。
大家喜欢过春节吗?春节时要做些什么?(指名说: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老师带你们穿越时空,去看看北宋时期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容易读错或字形容易写错,请你提醒大家。
(3)指名读古诗,大家评议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你知道古人燃放爆竹的习俗吗?(古时候,人们在新年到来时,用火烧竹子,发出响亮的声音,以驱除不祥,求得一年平安,这就是“爆竹”一词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3 1.会认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古诗。
抄写指定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纸的发明 2赵州桥 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综合性学习 3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园地 2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没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
如《元日》,可以让学生结合对春节过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
可以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传统节日》这首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日,再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累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设疑揭题,理解诗题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让学生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课件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3.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板块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5)推荐一名同学展示读。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
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2)学生练习读。
(3)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3.了解大意。
(1)圈出习俗。
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探究。
①理解“一岁除”。
(除:除去,逝去)②理解“屠苏”。
(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屠苏酒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
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
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③理解“暖”字。
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④认识“桃符”。
(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4)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师范写,生摹写。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看注释、图片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板块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
“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
(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课件出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
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
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
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5)指名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
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细细品味、揣摩背后的意蕴,与诗人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读出情景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戴复古《除夜》2.议一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字。
(1)学生练写。
(提醒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2)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解题,了解“清明”1.谈谈清明的来源。
(1)板书古诗的题目:清明。
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清明简介)课件出示: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
2.介绍诗人。
了解诗人杜牧。
指导书写“牧”,左边牛字旁的第三笔是提。
3.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
(祭祖、上坟、扫墓、踏青等)板块二初读故事,感受韵律1.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借助生字表,放声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古诗读通顺。
2.抓诗眼,悟诗情。
(1)自由读,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欲断魂)(2)理解“欲断魂”。
①由“魂”字可以想到哪些词?(魂魄、灵魂等)“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失魂落魄)②观察田字格中“魂”的笔画,指导书写“魂”:左窄右宽,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两笔撇折、点。
③学生描红、临帖、练写,教师评价。
④指导书写“欲”。
⑤字典中“欲”有三种解释,诗中的“欲”是哪一种意思?课件出示:A.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B.想要,希望;C.将要,快要。
⑥说说“欲断魂”的意思。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读。
(3)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教师示范读,指名读。
(5)学生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必须在诵读上下足功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促理解,以读促积累,“读”占鳌头。
板块三读懂读透,感受诗情1.自主探究,解字析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3.班级交流。
(1)感知“纷纷”的精妙。
“纷纷”指的是什么?(细雨朦胧的样子)诗中除了“雨纷纷”,还有什么是“纷纷”的?(诗人的心情)(2)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扫墓的人、回家祭祖的人、漂泊在外的人……)(3)拓展想象,体会“欲断魂”所传达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回家祭拜先祖。
但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很不好受,现在又淋了雨,此时,他的感受如何?(欲断魂)(4)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喝酒解闷、住宿、歇歇脚、驱驱寒等)(6)情境体验:学生扮演行人,教师扮演牧童,读诗中第三、四两句。
(7)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欣赏作品,升华感情。
(1)欣赏名家笔下的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课件出示名家作品片段)课件出示: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
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选自丰子恺《清明》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