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证
中医虚证23307
道生阴阳,一分为二。
阴用于滋养,阳用于运化,阴阳相和,共同孕育万物生长。
阴阳本为一体,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中,常有旱灾。
干旱之地,或土地龟裂,草木竟萎;或沙漠延绵,杳无生机。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而言,所谓阴虚,就是人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靠阴液滋养濡润,若阴液不足,脏器失于滋养濡润,则诸病生焉。
阴虚者,最易出现如下症状:眩晕、目涩、耳鸣、咽干、烦躁、失眠、便秘、麻木、肤痒、发热、出汗、衄血等。
心阴虚证: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
心阴虚者,舌尖红、麻痒、生疮、弄舌(即舌头不由自主地在口中伸缩吞吐)心主笑,主喜。
心有余则笑不休。
心阴虚,心火内动,可致人无故发笑,甚至狂笑不止。
心主血,主脉。
阴虚则热,灼热伤及脉络,血得热则易妄行,可致咳血、吐血、鼻衄、肌衄等。
心藏神,虚热内扰,可致心烦,失眠。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易惊。
汗为心之液,手少阴心经之脉通于腋下,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则腋下多汗;兼湿热者,腋下汗臭。
肝阴虚证:肝主风、主巅顶。
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
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血能载气。
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
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
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
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
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
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肝气犯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呃逆;犯脾则腹泻、腹胀大、食不下;犯心则惊悸;犯肾则单侧腰痛。
肝阴虚者,阳热盛,酒亦大热之性,故不耐酒力,稍饮即醉。
中医经方治愈肺经虚证的医案
中医经方治疗肺经虚证的医案有很多,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患者:男性,40岁,主诉久咳嗽,痰多易咯,声音嘶哑,神疲乏力,体重减轻。
中医辨证:患者表现为肺经虚证,病程较长,肺气不足,无实热之象,可见久咳、嗓音嘶哑、神疲等症状。
治疗方案:
1. 方剂选择:选用《金匮要略》中的六君子汤加减而成,以补肺脾之气。
方剂组成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同时酌情加入其他药物,如黄芪、党参等,以加强益气补肺的效果。
2. 治疗原则:强调养阴益肺,补益脾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3. 穴位灸疗:采用艾灸法刺激患者背部的肺经相关穴位,如太溪、列缺、肺俞等,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
治疗结果:患者在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声音渐渐回复正常,体力逐渐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同样的证候可能因人而异,因此医案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等情况有所调整。
在实际治疗中,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虚证----阳虚证医案篇
中医虚证----阳虚证99医案篇整理说明杏林箫客·志一整理《阳虚不摄----漏汗案》《阳虚不摄----唾沫案》《阳虚不摄----遗精案》《阳虚不摄----遗尿》《阳虚不摄----吐血》《阳虚不摄----鼻衄》《阳虚不摄----崩漏》《阳虚不摄----泄泻》《阳虚不摄----滑胎》《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心悸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惊悸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失眠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喘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而遗尿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背寒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唾涎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口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呕吐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胃痛案》《阳虚水泛----水凌中焦腹痛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泄泻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白带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癫痫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颈强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高热口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消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呕吐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呃逆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癫痫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解颅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头痛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耳鸣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眩晕案》《阳虚阴凝----津凝口渴》《阳虚阴凝----津凝便秘》《阳虚阴凝----津凝口渴便秘》《阳虚阴凝----津凝失音》《阳虚阴凝----血凝闭经》《阳虚阴凝----血凝痛经》《阳虚阴凝----血凝冻疮》《阳虚阴凝----筋脉拘急缩阴》《阳虚阴凝----宗筋失煦阳萎》《阳虚阴凝----气血阻滞偏枯》《阳虚阴凝----气血失养痿证》《阳虚阴凝----气血凝滞痹证》《心阳虚证·心悸》《心阳虚证·心悸痛》《心阳虚证·心悸》《心阳虚证·自汗》《心阳虚证·癫疾》《心阳虚证·耳聋》《胸阳不振·胸闷》《肝阳虚证·巅顶痛》《肝阳虚证·厥冷》《肝阳虚证·阳痿》《肝阳虚证·缩阴》《肝阳虚证·久痢》《肝阳虚证·痛经》《脾阳虚证·泄泻》《脾阳虚证·便秘》《脾阳虚证·阴黄》《脾阳虚证·食后嗜睡》《脾阳虚证·腹胀呃逆》《肺阳虚证·消渴》《肺阳虚证·唾沫》《肺阳虚证·遗尿》《肾阳虚证----遗尿》《肾阳虚证----嗜睡》《肾阳虚证----烦躁》《肾阳虚证----亡阳》《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腹痛》《阳虚口渴》《阳虚咽痛》《阳虚便秘》《阳虚腹泄》《阳虚失眠》《阳虚嗜睡》《阳虚烦躁》《阳虚心悸》《阳虚发热》《阳虚恶寒》《阳虚目赤》《阳虚眩晕》《阳虚盗汗》中医虚证----阳虚证篇整理说明去年辞职,说想静下心来整理一些东西,现在也该有点结果了,所以,现将本人所整理的《中医虚证----阳虚证篇》一贴献给广大的中医网友。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虚劳的证候繁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辨证施治。
一、气虚气虚是气血阴阳亏虚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见。
主要证候有面色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
(一)肺气虚1.临床表现: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3.治法:补益肺气。
4.代表方:补肺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黄、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
若肺卫不固,易于感冒者,加防风、白术;自汗甚者,加牡蛎、麻黄根;气阴两虚,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
(二)心气虚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3.治法:益气养心。
4.代表方:七福饮。
5.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黄、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若自汗甚者,加黄芪、五味子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加山药、砂仁健脾醒脾。
1.临床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三)脾气虚2.证机概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3.治法:健脾益气4.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
若胃失和降,见胃脘满闷,恶心呕吐,气者,加半夏、陈皮;脘腹胀满,食积不化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见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
伴各种出血者,用归脾汤。
(4)肾气虚1.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3.治法:益气补肾。
4.代表方:大补元煎。
5.常用药:人参、山药、炙甘草益气固肾;杜仲、山茱温补肾气;熟地黄、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是中医中的一种证候类型,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的减退等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虚证常常被认为是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滥用药物、年老体弱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虚证的名词解释如下:
1. 虚劳:指由于过度劳累、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减退的状态。
2. 贫血:指人体内部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3. 低血压:指人体内部的血压下降,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的一种证候。
4. 骨质疏松症:指由于人体钙质流失,骨骼骨质疏松的一种疾病。
5. 失眠:指人体内部的睡眠质量下降,导致人在晚上难以入睡的一种证候。
6. 疲倦乏力:指人体内部的疲乏感增强,行动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7. 头晕:指人体内部的头晕感增强,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8. 心悸:指人体内部的心悸感增强,心跳加速或减缓的一种证候。
9. 气短:指人体内部的气短、胸闷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除了以上名词解释,中医虚证还包括许多其他证候类型,如虚弱、气短、失眠、疲倦乏力、头晕等等。
中医虚证的治疗需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补充营养物质,加强锻炼等方法来进行。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答案:
中医的虚一般指正气不足,可以分为阳虚、阴虚、气虚和血虚四种不同的类型。
虚是一种中医名词,就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人体内阴阳、津液、气血等亏虚,以“不足、衰退、松弛”为主的病证。
如头发斑白、皮肤松弛、乏力怕冷等,均是虚证的症状。
1.阳虚:
阳虚就是指机体阳气虚弱,主要是由房事不节、先天不足以及肾气亏损等原因引起。
会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畏冷、手足厥冷、气短懒言以及便溏(粪便稀不成形)久泻等症状。
2.阴虚:
阴虚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
所引起的症状为午后发热、手足心热、两颊发红、失眠多梦、发汗等。
3.气虚:
气虚是元气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会引起脏腑机能衰退,从而引起身体疲倦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等症状。
4.血虚:
血虚就是指血液亏虚,会导致脏腑经脉失去濡养,引起面苍唇淡、手足发麻以及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失眠等症状。
不同的虚症需要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患者应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调理治疗。
身体虚弱的中医名词
身体虚弱的中医名词
在中医中,身体虚弱通常被概括为“虚证”。
它是一个描述人体
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所导致的多种慢性虚弱症状的综合概念。
具体细分,中医将虚弱体质按照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气虚:指人体元气不足,表现为疲劳乏力、呼吸短促、语声
低微、面色苍白、自汗(不活动也易出汗)、易于感冒等。
2. 血虚:是血液亏少或濡养功能减退的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
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肢体麻木、经量减少或闭经等。
3. 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亏虚,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手足心及
胸口发热)、午后潮热、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口燥咽干、便秘尿黄、舌红少津等症状。
4. 阳虚:则是阳气虚弱,机能减退,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
不温、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等虚寒症状。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转载
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等)。
具备三项
2.【血虚证】: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淡,脉细。
具备三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3.【阴虚证】: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潮热,便结而尿短赤,盗汗。
具备主症三项;次症一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症);
4.【阳虚证】:主症: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舌淡胖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而尿清长。
具备主症三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一项(本证与阴虚症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5.【心虚证】:心悸、胸闷,失眠或多梦,健忘,脉结代或细弱。
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应分别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或心阳虚证,以下类推);
6.【肺虚证】:久咳、痰白,气短喘促,易患感冒。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或阴虚同存);
7.【脾虚证】:大便溏泻,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8.【胃虚证】:胃脘痛,得食则安,胃脘痛而喜按,食欲减退或旺盛,食入停滞。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9.【肝虚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双目干涩。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血虚或阴虚证同存);
10.【肾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或齿摇,尿后有余沥或失禁,性功能减退、不育、不孕。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型及其诊断标准:
1. 寒证:患者表现出怕冷、四肢发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等症状,脉象沉迟或紧。
2. 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等症状,脉象浮数或滑数。
3. 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等症状,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4. 实证: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口渴饮冷、腹胀腹痛、舌质红或紫红、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弦数或滑实有力。
5. 表证:患者表现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紧或浮缓。
6. 里证:患者表现出心悸气短、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黄或白腻,脉象沉迟或细数。
7. 半表半里证:患者表现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间,脉象弦或浮弦。
8. 血虚证:患者表现出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9. 血瘀证:患者表现出疼痛固定不移、面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脉象细涩或弦涩。
10. 血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舌质红绛或紫红、苔
黄燥,脉象数或弦数。
11. 气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
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进行中医证型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
浅析中医脾胃虚证
浅析中医脾胃虚证中医脾胃虚证是指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等病理变化,临床上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脾胃虚证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主要包括运化吸收、水谷转化、输布营养等。
脾主运化水谷,负责将进入体内的食物运化为气血以满足人体各脏腑组织的营养需要;胃主受纳,负责贮存和初步消化食物。
脾主运化的功能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为重要的脏腑之一。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是人体正常运作的基础。
当脾功能出现病理变化时,就会出现脾胃虚证。
脾胃虚证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脾胃虚证。
2. 情志不和:中医认为,情绪起伏不定、情志不和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证的发生。
3. 外感邪气:外感邪气引起的感冒、发热等疾病,会对脾胃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导致脾胃虚弱。
4. 脾胃本质虚弱:个体体质虚弱、年龄增长等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本身的虚弱,从而易发生脾胃虚证。
脾胃虚证的诊断主要依靠中医脉诊、舌诊和病史问诊三大方法。
脉诊主要观察脉象的主要特征,如脉来沉弱、脉象细弱等,以判断脾胃功能的衰弱程度;舌诊主要观察舌体的形态、质地、舌苔和舌尖等变化,以及舌体颜色的变化,如舌质淡白、舌苔薄白等,以判断脾胃功能的衰弱程度;病史问诊主要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和个体体质等情况,以了解脾胃虚证的具体表现。
针对脾胃虚证的治疗原则主要有补脾益气、健脾化湿、清热祛湿、滋阴养胃等。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草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治疗等。
草药调理可以选用具有补气益脾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饮食调理可以选择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米粥、小米等;针灸治疗可以选择一些脾胃经络的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中医脾胃虚证是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病理变化,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饮食不规律、情志不和、外感邪气和脾胃本质虚弱等因素。
中医虚证
《中医虚证----阳虚证篇》杏林箫客·志一整理《阳虚不摄----漏汗案》崔x x,女,51岁。
患自汗证十多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愈。
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湿内衣,每日换衣3---4次,一年四季皆如此。
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有劳作更甚。
伴有恶风,肢体屈伸不利。
其人体态肥胖,但终日感觉体疲乏力。
舌质淡嫩,苔自而脉缓,辨为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服前三剂时有奇特的反应,每次服药后约一时左右,自觉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种如雪溶化般的感觉。
服第四剂药后,周身皮肤进而出现针刺般的疼痛感觉.2小时后,疼感消失,顿觉舒适无比。
三剂药服尽,而十年之自汗已止.用桂枝汤加黄芪、白术各lO克善后全愈。
《阳虚不摄----唾沫案》张应瑞医案:聂某某,女,45岁。
1951年春,产后失调,体渐瘦赢,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唾白沫,咽干口淡,夜不安卧,舌无苔少津液。
前医误认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血滋阴,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沫增剧,神疲体乏。
余诊其两脉细缓,右寸且弱,证属肺痿,遵仲景法,投以甘草干姜汤暖中摄液;干姜6克,甘草15克。
晨进1剂,日方午唾沫大减。
再进l剂,唾沫停止,安然入睡,翌日方醒。
续进滋肺补气之剂,调养数日而愈。
按语:肺痿有虚寒、虚热之别。
本案时吐白沫,面苍白,头眩晕,口淡,脉细缓,右寸弱,已进大剂滋阴药而病反剧,故知此乃肺有虚寒也,投甘草干姜汤果中。
《阳虚不摄----遗精案》王××,男.20岁。
患有遗精证半年,几乎每夜均有发生,屡经医治无效,形体疲惫不堪。
病初之时,每因有梦而遗精,逐渐发展为无梦而遗。
舌质淡嫩不洋,脉弦缓无力。
辨证属于心肾阴阳不交而精关弛废失禁。
桂枝10克白芍I0克生姜10克大枣l2枝炙甘草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连服五剂后,滑精止,饮食增进,精神渐振,从此调治而愈。
【解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夫失精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也是物质世界运行的根本原则。
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其中阴阳两虚就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阴阳两虚证的特点是阴阳两者均有虚损的症状。
阴虚常表现为心烦梦多、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咽干嘴燥等;阳虚则主要体现为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症状。
阴虚主要是指体内阴液不足,阴寒不足而致,阳虚则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阳寒不足而致。
阴阳两虚常常伴随着身体的虚弱、疲乏无力的感觉。
阴阳两虚证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习惯不当,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长期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饮食不当,过度熬夜等。
此外,气候变化、年龄逐渐增长、体质虚弱等因素也会增加阴阳两虚的风险。
中医治疗阴阳两虚证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恢复身体的健康。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对于阴虚而导致的症状,主要采取滋阴补肾的方法,如选择性的中药补益阴液,调养肝肾功能等。
对于阳虚而导致的症状,主要采取温阳补气的方法,如选择性的中药温阳补阳,调理脾胃功能等。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注意调理饮食,多摄入一些阳气温热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来增强体质。
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中医的治疗方法之外,现代的中医疗法也有很多可以选择。
如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等,这些都是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来调理阴阳平衡,起到治疗作用。
总之,阴阳两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
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
同时,饮食、作息和心态的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阴阳两虚的问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阴阳失衡的风险,预防和治疗阴阳两虚证。
试述虚证与实证鉴别要点
试述虚证与实证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是中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证候,它们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病因方面虚证的产生多与正气虚弱、气血不足有关。
长期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思虑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使得正气虚弱,从而引发虚证。
而实证则多由外邪侵袭、痰饮瘀血等体内病理产物的积聚所致。
例如,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或因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积聚,均可引发实证。
二、病机方面虚证的病机主要是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
由于正气虚弱,机体抵抗力下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容易感染外邪。
同时,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滋养机体,导致一系列虚损症状的出现。
而实证的病机则是邪气亢盛,气血瘀滞,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
这些病理产物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得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实证症状。
三、症状表现方面虚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等。
由于正气虚弱,机体抵抗力下降,患者容易感染外邪,从而引发一系列虚损症状。
此外,虚证还可能出现舌质淡嫩、脉象细弱等体征。
实证的症状则主要表现为发热、腹胀、疼痛、痰饮喘咳等。
由于邪气亢盛或气血瘀滞,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实证症状。
同时,实证还可能出现舌质红赤、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体征。
四、治疗方法方面虚证的治疗原则是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根据不同脏腑的虚损情况,采用相应的补益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心气虚可采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脾气虚可采用六君子汤进行治疗;肾阳虚可采用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等。
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调理气血。
根据不同的实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热证可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剂进行治疗;对于寒证可采用温中散寒的方剂进行治疗;对于痰饮可采用祛痰化饮的方剂进行治疗等。
五、预防调护方面对于虚证的预防调护,应注重饮食调理、起居有常、心情愉悦等方面。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参考PPT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功效与主治:
一、补气升阳-----主治脾气虚证。 主治气虚下陷证。
二、固表止汗-----主治表虚不固的自汗证。 配白术、防风。 (玉屏风散)
19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三、托毒排脓----虚者疮疡。
四、利水消肿----气虚水肿、尿潴留。 用量与用法:10-15 克,30-60克。 补气炙用 托毒生用
3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ຫໍສະໝຸດ 虚证定义: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减退,而出现的症状。
临床表现: 面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动则加剧、舌质淡、脉弱。
4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推动功能减退: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 组织、器官的 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生成、运行缓 慢。
温煦功能减退:热量不足。
功效与主治:
一、补脾益气-----脾气虚证 二、补肺益气-----肺气虚证 三、生津----热病伤津的口渴 四、养血-----血虚证
1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增加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愈合溃疡、保护胃粘膜、调节肠蠕动) 对心血管系统
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Hb 、Rbc 、Wbc ) 益智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一、补脾益气 二、润肺止咳 三、清热解毒(桔梗甘草汤) 四、缓急止痛(芍药甘草汤) 五、调和药性
2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抗消化性溃疡
解痉作用
保肝作用(肝 损、减轻肝细胞坏死、降 低血清转氨酶活性、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炎作用
抗病毒作用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何谓虚实辨证方法 ? 虚实辨证方法适用范围如何 ?其具体内容、辨证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部内容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 ?虚实证辨证方法,是指辨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是就正气而言,指正气虚,即人体的正气 ( 包括精、气、血、津液等 )不足。
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凡正气虚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为实证。
二者诊断依据及区别为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精神的好坏、声息的强弱、疼痛喜按拒按、热势的高低、恶寒的轻重、舌质的老嫩、舌苔的多少厚薄及脉象有力无力。
一般来说,虚证时邪气也不亢盛,实证时正气尚未虚弱,但临床上也常见虚实错杂及转化,如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虚实还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形成多种证候,常见有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实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应注意鉴别。
本法可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辨证。
辨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等多种证候。
( 一 ) 辨表寒证表寒证指寒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寒邪侵袭肌表皮毛,气机收敛,肌肤汗孔关闭,体表失温,所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出。
肌表经脉因寒收引而不畅,故头身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为表寒应有的症状。
【辨证要点】 临证分析时要掌握以下要领: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气被郁,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 二 ) 辨表热证表热证是指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春夏外感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机制分析】因热为阳邪,具有开泄、升散之性,所以症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出之症。
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表热证特有症状。
【辨证要点】对本证的辨识要掌握以下要领:①本证以风热袭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人体的酸碱度的PH值。
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
这个pH值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少一分或者多一分都不行。
人体酸碱平衡非常重要,如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则是碱中毒。
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人体血液pH 值低于7.35,表示人体为虚。
而pH值高于7.45则是表示人体为实。
中医的虚证和实证不是某两类具体的病,而是判断病症的两个纲领.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实证指邪气盛实.用普通话来讲,就好比打仗,虚证指我军的实力太弱,敌人不用太强就能把我军击败;实证指敌人太强,我军尽管不弱,但还是败了.虚证的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多数人属于后者,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久病失治等,损伤了人体的正气.虚证主要包括气,血,阴,阳等不足及脏腑各种不同情况的虚损.实证指邪气盛所表现的证候,形成原因有病邪入侵人体和脏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太多,很难在这一一详细阐述,见谅.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指的是:疲乏无力、懒言倦怠虚怯状,虚证一般无痛感。
实证一般有急迫、痛感。
中医临床用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病机(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的诊断范畴。
简单的证仅指病情的某一方面,如就病位而言的表证或里证,就病性而言的寒证或热证,就邪正盛衰而言的虚证或实证。
这些不同方面可以并存,因而有表实、里热等组合。
进一步的分析则常超越表里之分而将病情归属于具体脏腑或气血津液,如肾气虚证。
病因亦为重要考虑因素,因而有寒邪束肺、痰迷心窍等证名。
后一类复杂的证名实际上概括了整个病机,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各方面。
证与具有特定病因和特定演化模式的疾病不同,一种病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的证;一种病对于同一个人也可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而且这种证的转化顺序还常常表现出某种规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养阴、收敛止汗 主治:气阴两虚的乏力、口干、出汗、
心悸等。
玉屏风散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 易感风邪 现代临床应用:
血虚证
定义: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 经络、 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色淡, 爪甲色淡;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 月经量少,色淡,闭经。 舌质淡, 脉细。
临床表现: 面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动则加剧、舌质淡、脉弱。
病机分析
推动功能减退: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组织、器 官的 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 生成、运行缓慢。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五迟) 青年生殖机能减退,(不育、不孕) 中年早衰, 白发, 血虚、血瘀、痰饮等
温煦功能减退:热量不足。畏寒肢冷,体温低下
舌红少苔。 津液不足-----舌干少津
虚则脉细,有热则数 ,故阴虚者为细数脉 。
治则:扶正 治疗方法:滋阴清热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等
常用补阴药
1. 补阴药定义:凡能滋补阴液,治疗阴虚证的药 物称为补阴药,又称为滋阴药,养阴药。 常用补阴药: 沙参、麦冬、(天冬)、百合、山茱萸、 黄精、石斛、(玉竹)、旱莲草、(女贞子)、 鳖甲、(龟板)、枸杞子
治则:扶正益气。
常用补气药
1. 补气药定义:凡以补益脾气、肺气为主
2.
虚
要作用,消除或改善气
3.
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常用补气药: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
常用的补气方剂及应用
四君子汤 (四君子合剂、100ml/瓶) 加减应用: 1、兼有湿者 + 半夏、陈皮=六君子汤 2、兼有湿及气滞者 + 半夏、陈皮
阴虚证
定义: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 不能 制约阳 气或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出 来的 症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两颧红赤,午后潮热, 咽干口燥,心烦,盗 汗,手足心热,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病 机 分 析:
阴液耗损------形体消瘦。 阴虚不能制阳,阳亢则虚火内扰----
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 虚火上升------两颧红赤,咽干口燥,
肺气虚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
动则更甚、 痰液清稀、 语音低微、自汗、畏风,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补益肺气
代表方剂:补肺汤
药物:党参、黄芪(培土生金)
熟地(补肾水,防子盗母气) 五味子(酸,收敛) 紫菀、桑白皮(止咳化痰)
加减 :
自汗甚,面色白,反复有表证。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升举清阳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药物:黄芪
党参、白术、炙甘草 陈皮、当归、 升麻、柴胡
3、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慢性出血
(尿血、便血、鼻衄、紫癜) 妇科出血(崩漏)
以上诸证都同时伴有脾气虚的症状。
治疗方法:健脾补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 药物: a、党参、黄芪、 白术、炙甘草、 b、生姜、大枣 c、当归 d、茯神、酸枣仁 、龙眼肉、远志 e、 木香
虚证
定义: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致脏腑功 能衰退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形成:
1、先天不足 2、后天失调 3、疾病耗损
分类:气、血、阴、阳、脏腑虚损。 治则:扶正 治法:补 方药:补益药 补益药的定义: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
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
种虚证的药物。
气虚证
定义: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减退,而出现的症状。
治疗方法:温补阳气。 常用方剂:肾气丸、参茸丸等
常用补阳药
1. 补阳药定义: 常用补阳药: 鹿茸、巴戟天、杜仲、补骨脂、淫 羊藿、肉苁蓉、续断、菟丝子、杜 仲、冬虫夏草、枸杞子、紫河车、 胡桃肉、蛤蚧
常见证型
脾气虚证 1、脾失健运:
临床表现:纳呆、腹胀、大便溏薄、 肢体倦怠、 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
阳气虚,推动无力,导致气血不足, 神疲乏力,面色晄白。 阳气虚,温煦无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 或口渴喜欢热饮。 阳气虚,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异常, 开合失调,出现小便清长,或尿水液的功能减退,使水液 停留,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 现泄泻,水肿。
治疗法则:扶正。
治则:扶正 治法:养血
常用补血药
当 归、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
常用的补血方剂
四物汤 (四物合剂 10ml/支)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 川芎。 功效:补血 主治:一切血虚证。
加减应用: 兼有气虚者 + 党参、黄芪。 气血两虚者 + 四君子 = 八珍汤(丸) 气血两虚兼有阳虚者 八珍+黄芪、肉桂= 十全大补汤 兼有血瘀者 + 桃仁、红花 = 桃红四物汤
+ 木香、砂仁= 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调节胃肠道的功能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增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增强红细胞生成) 抗肿瘤、抗突变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丸、200粒/瓶) 应用:气虚 + 下陷
重症肌无力 子宫下垂
参苓白术散
+ 山药、白扁豆、米仁、莲子肉 + 砂仁 主治脾虚泄泻
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加剧,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 :
纳呆
加 炙鸡内金、焦麦芽、焦谷芽、 焦山楂、焦六曲。
腹胀
加陈皮、枳壳、枳实、大腹皮。
便溏
加山药、白扁豆、炒米仁、莲子肉。
2、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
内脏下垂; 脘腹下坠感; 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感; 久痢不止,甚至脱肛; 以上诸证都同时伴有脾气虚的症状。
脏腑、组 织 、器官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运行缓慢。
防御功能减退:护卫肌表减弱。抗病力下降,外邪 易于侵入人体而致病,患病后难愈。
固摄功能减退:固摄液态功能减弱。气不摄血的出 血证,气不摄津的自汗、小便失禁, 气不摄精的滑精、早泄。 固定内脏功能减弱。
气化功能减退:影响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阳虚证
定义: 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机体的温煦、 推动、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出的 一类证候 。
形成: 素体阳虚,禀赋不足。 久病体虚,老年亏虚。 暴病伤正或饮食生冷。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口淡 不渴,或口渴喜欢热饮,小便清长,或 尿少,尿闭,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 虚无力。
病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