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的虚证表现

合集下载

中医虚证23307

中医虚证23307

道生阴阳,一分为二。

阴用于滋养,阳用于运化,阴阳相和,共同孕育万物生长。

阴阳本为一体,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中,常有旱灾。

干旱之地,或土地龟裂,草木竟萎;或沙漠延绵,杳无生机。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而言,所谓阴虚,就是人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靠阴液滋养濡润,若阴液不足,脏器失于滋养濡润,则诸病生焉。

阴虚者,最易出现如下症状:眩晕、目涩、耳鸣、咽干、烦躁、失眠、便秘、麻木、肤痒、发热、出汗、衄血等。

心阴虚证: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

心阴虚者,舌尖红、麻痒、生疮、弄舌(即舌头不由自主地在口中伸缩吞吐)心主笑,主喜。

心有余则笑不休。

心阴虚,心火内动,可致人无故发笑,甚至狂笑不止。

心主血,主脉。

阴虚则热,灼热伤及脉络,血得热则易妄行,可致咳血、吐血、鼻衄、肌衄等。

心藏神,虚热内扰,可致心烦,失眠。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易惊。

汗为心之液,手少阴心经之脉通于腋下,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则腋下多汗;兼湿热者,腋下汗臭。

肝阴虚证:肝主风、主巅顶。

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

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血能载气。

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

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

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

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

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

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肝气犯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呃逆;犯脾则腹泻、腹胀大、食不下;犯心则惊悸;犯肾则单侧腰痛。

肝阴虚者,阳热盛,酒亦大热之性,故不耐酒力,稍饮即醉。

中医内科学——虚劳

中医内科学——虚劳

中医内科学——虚劳细目一:概述一、虚劳的概念及源流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金元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牌、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

二、《理虚元鉴》中“治虚有三本”的论述《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三、虚劳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虚劳的常见病因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二、虚劳的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和病变过程虚劳的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

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

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

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

细目三:类证鉴别虚劳和肺痨鉴别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虚证

虚证

中医五脏虚证讲义心阴虚证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阴液亏少,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心神失养,虚火扰神,神不守舍,则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失润,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本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所引起,临床以心悸、失眠、心烦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可见于心悸、怔忡、虚劳、不寐、盗汗,以及西医的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等疾病。

心主司血脉的正常运行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离不开阴液的济养。

若久病体虚,劳神太过,热病已值后期,情志不畅或经常动气动火,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则会耗伤心的阴液,内生虚热,影响心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出现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悸而烦,失眠,多梦,两颧潮红,盗汗,舌尖干红,脉细数等。

出现心悸是因心阴受损,心失其养,而它必与虚热内扰心神所致的心烦、失眠、多梦并见。

同时伴有颧红、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的症状,并因虚热内蒸、阴液外流而致盗汗。

阴虚则内热,故又见舌尖干红少津,脉细数。

心阴虚证的治疗多用天王补心丹等,以滋阴安神。

由于心阴靠肾水的上济滋养,即水火相济,故治疗心阴虚证时,当佐以滋养肾阴的药物。

若心阴不足以抑制心火,容易导致心火亢盛证,而心火亢盛亦容易耗伤心阴,两者互为因果。

但心阴虚证属于虚证,心火亢盛证属于实证,阴虚火旺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必须分清标、本而给予相应的方药。

心阳虚证心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引起,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分辨及调理

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分辨及调理

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分辨及调理肾阴虚和阳虚比较简单的分辨方法:阴虚:手脚心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阳虚: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腰凉膝凉、阳萎、早泄。

如果确实是肾虚:一句话,手脚热的、出汗的,就是阴虚,手脚冷的,就是阳虚。

虚证从中医来讲,认为是脏腑功能的不足,中医的脏腑不同于西医的脏器,脏指的是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腑指的是和脏互为表里的,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五脏六腑的功能好不好,像西医去查一些指标正常不正常,而中医师通过气血表现出来,比如说你心气足不足,肾气强不强,都是通过气血表现出来的,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脾,这个跟现代医学的脾完全是两回事,脾能够接受物质以后,它运输消化,最后化成气血,而升成气血以后,就能营养全身各个部位,当脾虚的时候,气血生成不足了,俗话说就是能量不足了,就感觉到特别疲劳。

根据中医的不同类型来说,虚证还可以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各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气虚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可能大家伙众所周知,就是人参、黄芪,这都可以补气。

脾气虚因为脾从中医来说它是主运化,运化就和消化联系的比较紧密一些,那么在我们中药里头,可以用一些补脾的山药、莲子、饴糖、苡仁米,来补脾气。

血虚血要养心,这种人可能出现心烦、失眠这种情况,再有就是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睡觉不好,还有就是比如说肝血不足,就会指甲容易断裂。

如果您有以下表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睡眠不好那么您可以选择:当归、阿胶、红枣、龙眼、当归羊肉汤阳虚答:阳虚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怕冷,因为我们中医讲,阳虚可能是气虚之慎,因为中讲气是属阳的,他们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气虚日久了就会导致阳虚,除了怕冷,可能也会感觉到疲乏,没有精力。

肾阳虚在阳虚的基础上肯定都是怕冷,要是肾阳虚会有腰怕凉,还有可以伴随一些阳萎、早泄的表现,如果脾阳虚就可以出现肚子特别怕凉,并且稍微一吃凉的就拉肚子。

如果您有以下表现:疲乏、怕冷、腰凉膝凉、阳萎、早泄。

虚损辨证

虚损辨证

气虚无力
气虚无力 —— 气虚证最基本的核心症状 临床表现 倦怠无力 懒言少动 心悸气短 动则益甚 声弱气微 咳喘无力
宗气
气虚不运
运——运化 运化水谷 运化水湿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纳差 纳差 湿浊内生:痰多 痰多 腹胀 腹泻 便溏
浮肿
带下
苔厚腻
气虚不摄
摄——固摄 固摄体液 临床表现 虚汗自出 慢性出血 遗精早泄 易感冒 夜尿频多 固摄血液 固摄精液
心气虚
肺气虚
脾气虚
共有症状
asthenia of splenic qi
倦怠无力 声弱气微 懒言少动 舌淡脉虚
特有症状 气血化生不足 面黄肌瘦 脾失健运 消化不良 纳呆 脘闷腹胀 水湿中阻 痰饮 水肿 脾不统血 脾气不升 慢性出血 内脏下垂 慢性腹泻
便溏腹泻
子宫脱垂
久泻脱肛
肺气虚
共有症状
pulmonary qi asthenia
邪气盛则实” “邪气盛则实”


由脏腑气血不足,阴阳亏损所致的多种慢性 由脏腑气血不足, 病症的总称。 病症的总称。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疾病耗损
虚 证
虚损辨证步骤
辨虚损类别
气 血 阴 阳
辨虚损所在具体脏腑
心 肝 脾 肺 肾 如:心血虚 肝血虚 气血阴阳为纲,五脏为目


qi asthenia
肾阴虚
肺阴虚
阴虚
肝阴虚
心阴虚
胃阴虚
肾阴虚
主骨生髓功能减退 肾气虚 气化功能减退 体力衰退 脑力衰退 肾不纳气 肾气不固
阴不制阳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口干咽燥
肝阴虚
血不养目 肝血虚 眼目干涩 视物模糊 血不养筋 冲任不充 虚阳上亢 四肢麻木 筋肉挛急 经少或闭经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虚劳的证候繁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辨证施治。

一、气虚气虚是气血阴阳亏虚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见。

主要证候有面色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

(一)肺气虚1.临床表现: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3.治法:补益肺气。

4.代表方:补肺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黄、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

若肺卫不固,易于感冒者,加防风、白术;自汗甚者,加牡蛎、麻黄根;气阴两虚,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

(二)心气虚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3.治法:益气养心。

4.代表方:七福饮。

5.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黄、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若自汗甚者,加黄芪、五味子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加山药、砂仁健脾醒脾。

1.临床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三)脾气虚2.证机概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3.治法:健脾益气4.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

若胃失和降,见胃脘满闷,恶心呕吐,气者,加半夏、陈皮;脘腹胀满,食积不化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见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

伴各种出血者,用归脾汤。

(4)肾气虚1.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3.治法:益气补肾。

4.代表方:大补元煎。

5.常用药:人参、山药、炙甘草益气固肾;杜仲、山茱温补肾气;熟地黄、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

虚证的分类与辩证

虚证的分类与辩证

前言中医将身体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虚证有不同性质和表现,从气血、阴阳方面分,虚证可以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期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任其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学会认识自我,判断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类型,对于进补非常重要.目录第一节气血阴阳辨证一、气虚证气虚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衰退,或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耗伤元气,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元气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严重者可表现为气陷,出现腹部坠胀感或腰酸腰痛,同时伴有脱肛、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症.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二、血虚证血虚指血液亏少,不能营养脏腑.器官组织和心神而表现的虚弱证候.常因脾胃虚弱,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出血致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月经失调经少、经闭、或周期延迟,舌质谈、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四物汤,八珍丸,十全大补膏,河车大造丸等.三、阴虚证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指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不能滋润濡养机体,虚热内生的证候.常由热病伤阴;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伤津液;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等原冈所致.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于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五心两只手心、两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干,少津液,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方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四、阳虚证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指体内阳气虚衰,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常由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等原因所致.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肉桂、海马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五、阴阳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1.气阴两虚证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2.阴阳两虚证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3.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气血并补.第二节脏腑虚实辨证一、心系虚证1.心气虚证心气虚证是指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其主要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易惊,健忘,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难以入眠,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益心气,可选用养心汤、炙甘草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等.2.心阳虚证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功能失常,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怕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心阳虚脱则凉,苔白,舌体润,脉迟,心阳衰微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进补方法:温补心阳,可选用保元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黄芪、刺五加等.3.心血虚证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心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不寐,健忘,头晕日眩,面白无华,唇指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血安神,可选用四物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大枣、桑椹、龙眼肉等.4.心阴虚证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失眠多梦,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安神,可选用补心丹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柏子仁、玉竹、麦门冬等.二、肝系虚证1.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指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头昏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头晕,面白无华,唇、指甲淡白,胁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谈白,脉弦细等.进补方法:补养肝血,可选用四物汤、补肝汤等方剂.中药可选食当归、熟地黄、白芍、枸杞子等.2.肝阴虚证肝阴虚证指肝阴不足,津亏血少,虚热内扰.其主要表现: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胁病,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弦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肝阴,可选用一贯煎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女贞子、龟板、石斛等.三、脾胃虚证1.脾气虚证1脾失健运证:脾失健运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进补方法:补益脾气,健脾助运.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党参、白术、黄芪、薏苡仁、山药等.2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脘腹坠胀感,食后更甚,或便意频数,甚则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进补方法:补气升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中药可选用黄芪、白术、人参、柴胡等.3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便血、尿血、皮肤有出血点、牙跟出血、鼻子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进补方法:补气摄血.可选用归脾汤.药有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2.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指脾阳虚衰,寒从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尿清便溏,或见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进补方法:温补脾阳,可选用理中丸、五苓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益智仁、补骨脂、骨碎补、肉桂、巴戟天等.3.胃气虚证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纳呆,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胃脘微闷不舒,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中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4.胃阴虚证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其主要表现:口渴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干呕呃逆,舌光红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胃阴,可选用益胃汤等方剂.同时可选用黄精、玉竹、石斛、沙参、天门冬、麦门冬、西洋参等中药.5.胃阳虚证胃阳虚证是指由于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其主要表现:胃脘疼痛,作胀,吞酸嘈杂,呕吐呃逆,四肢厥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沉迟等.进补方法:温胃散寒,可选用良附丸.四、肺系虚证1.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阴津不足,肺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肺病日久,耗伤肺阴所致.其主要表现: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润肺,可选用百合固金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沙参、麦冬、百合、王竹、西洋参、山药等.2.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指由于肺功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少气懒言,倦怠无力,常自汗出,声低气促,咳喘无力,痰多清稀,平时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肺气,可选用补肺汤、玉屏风散等方剂.同时可选用党参、黄芪、巴戟天、人参、补骨脂等中药.六、肾系虚证1.肾阴虚证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老年肾亏,或久病虚损导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耳聋;遗精,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或低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尿黄便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肾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熟地黄、桑椹子等中药.2.肾精亏虚证肾精亏虚证指由于病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其主要表现: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等.进补方法:补益宵精,可选用河车大造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熟地黄、莵丝子、骨碎补、黄精、紫河车等中药.3.肾气虚证肾气虚证指由于肾气虚,肾的气化、固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频数,甚至遗尿,男子可表现为滑精早泄、女子可表现为白带清稀,舌苔淡白,脉沉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肾气,固肾摄精,可选用桑螵蛸散、肾气丸等方剂.还可选用杜仲、蛤蚧、仙茅、海马、巴戟天、核桃仁等中药.4.肾阳虚证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老年肾阳不足,或久病、重病伤及肾阳所表现的肾阳亏虚,虚寒内盛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腰酸膝软,耳鸣头晕,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喜卧嗜睡,形寒肢冷,或见阳痿,尿清、舌淡胖,白润苔,脉沉细迟弱等.进补方法:温补肾阳,可选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仙茅、锁阳、海马、蛤蚧、韭子、肉苁蓉、淫羊霍、鹿茸、冬虫夏草等中药.。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脏腑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是脏腑功能协调的结果,而各种病理变化则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是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脏的含义:又称藏,藏于内的意思,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属于阴、属于里。

人体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其总体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

腑的含义:又称府,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属于阳,属于表。

人体有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其总体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里,胆为表),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里,胃为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

奇恒之腑:即异于正常之腑,故名。

奇恒之腑有五,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脏腑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1.心脏的解剖位置: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心的经脉起于心,下络小肠,出腋下,循臂内,入手掌。

2.心脏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发生血脉运行迟滞等病变,如胸痛、手臂酸痛等。

(2)心藏神。

心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所谓主宰生理活动,是说全身各种功能活动,如肺之呼吸,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等,无一不是在心脏功能的主持下而完成的,所以《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则五脏六腑的病变随之出现。

所谓心主心理活动,是指心脏有主宰人体神志活动的作用。

五脏六腑辩证-摘

五脏六腑辩证-摘
5、湿热内蕴
特征:饮食不振,恶心,上腹胀满,身重体困。黄疸,皮肤痒,小便黄,大便溏臭,口渴。苔黄腻,每濡数。
方剂:(茵陈蒿汤加减)茵陈、佩兰、秦艽、金钱草、红藤、蒲公英、地肤子、知母、槟榔、苍术、薏仁米、琥珀末(包煎)。
四、 肺
5、肾阳虚浮肿夹湿证
特征:腰腹痛,头眩耳鸣,畏寒肢冷,大便溏,小便不利,浮肿。舌质淡,苔黄腻,脉沉细。
方剂:(河间地黄饮子合银甲煎剂加减)熟附片、生地、枸杞、糯米草、红藤、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姜黄、茵陈、海金沙、夜明砂、琥珀末(包煎)。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党参、鸡血藤、炒葶苈子、川贝、海浮石、细辛、京半夏、灸紫菀、麻黄、熟附片(先煎)。
4、肺阴虚证
特征:咳嗽,气短促,痰少粘稠,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两颧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方剂:(清燥救肺汤和一贯煎加减)沙参、生地、地骨皮、知母、生白芍、黑芝麻、仙鹤草、阿胶、白芨、杏仁、桑叶、枇杷叶。
方剂:(地黄饮子归脾汤合剂加减)熟附片(先煎)、肉苁蓉、生地、炒北五味、山萸肉、党参、生黄芪、茯神。
3、心火
特征:心悸烦热,失眠,面红,口渴喜冷饮。衄血、吐血、尿血。舌质红而干裂,少苔,脉滑数。
方剂:(仿犀角地黄汤加减)牛蹄角、鲜生地、仙鹤草、赤芍、藕汁(冲服)、龙胆草、黄连、板蓝根、薄荷、大青叶。
加减法:关节痛、腰骶痛,加蜈蚣2条、乌梢蛇9克。
六、 胆
胆病与肝病科同治。如属单纯性黄疸,多为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等胆热症。
方剂:(茵陈蒿汤加减)红藤、蒲公英、茵陈蒿、金钱草、满天星、花斑竹根、柴胡、丹参、琥珀末(包)。
5、怔忡
特征:心跳过快,心悸不宁,气促,恶食不寐,心中烦热。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

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1.25pt;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9.75pt;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28.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mso-pagination:widow-orphan">五脏寒热虚实辨症与用药方法<p class="MsoNormal"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1.25pt;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9.75pt;margin-bottom:.0001pt;line-height:28.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mso-pagination:widow-orphan"><p class="MsoNormal"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1.25pt;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9.75pt;margin-bottom:.0001pt;line-height:28.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mso-pagination:widow-orphan">导读:辨别身体是否健康、首先看身体气血是否充盈(气虚或血虚)血虚、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证候。

中医五脏辨证及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

中医五脏辨证及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
5.心血瘀阻证
[症状] 以心悸,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涩为主证。或胸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苔少而润。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可见此证。
作者:60.184.224.* 2005-10-21 08:13 回复此发言
[治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方药] 参附汤加味。
心气虚的,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的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以活血。
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病机] 因精神刺激,肝气不能疏泄,经脉之气阻滞所致。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用柴胡疏肝汤加减。
肝郁及月经不调可用逍遥散加减。兼血瘀可加入治血药。阴虚可选用小柴胡汤,去燥湿药加首乌、女贞子、沙参等养肝药。
②肝火上炎证
[症状] 以头痛剧烈,眼红而痛,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有力为主证,或有眩晕,耳鸣或聋,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胁痛,苔黄或厚而干等症。高血压病、狂躁型精神病、中耳炎、上消化道出血、眼部急性炎症可见此证。
[病机] 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或因气郁化火,煎炼津液为痰,痰火交炽,以致蒙蔽神明,狂躁妄动。
[治法] 化痰开窍。
[方药] 用导痰汤加减。
痰迷心窍而昏迷不醒的,用温开法(苏合香丸);属于痰迷心窍而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至宝丹、牛黄丸)。
4.痰火扰心证
从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何谓虚实辨证方法 ? 虚实辨证方法适用范围如何 ?其具体内容、辨证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部内容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 ?虚实证辨证方法,是指辨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是就正气而言,指正气虚,即人体的正气 ( 包括精、气、血、津液等 )不足。

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凡正气虚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为实证。

二者诊断依据及区别为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精神的好坏、声息的强弱、疼痛喜按拒按、热势的高低、恶寒的轻重、舌质的老嫩、舌苔的多少厚薄及脉象有力无力。

一般来说,虚证时邪气也不亢盛,实证时正气尚未虚弱,但临床上也常见虚实错杂及转化,如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虚实还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形成多种证候,常见有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实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应注意鉴别。

本法可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辨证。

辨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等多种证候。

( 一 ) 辨表寒证表寒证指寒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寒邪侵袭肌表皮毛,气机收敛,肌肤汗孔关闭,体表失温,所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出。

肌表经脉因寒收引而不畅,故头身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为表寒应有的症状。

【辨证要点】 临证分析时要掌握以下要领: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气被郁,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 二 ) 辨表热证表热证是指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春夏外感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机制分析】因热为阳邪,具有开泄、升散之性,所以症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出之症。

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表热证特有症状。

【辨证要点】对本证的辨识要掌握以下要领:①本证以风热袭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五脏调理

五脏调理

滋补五脏养容颜:面色无华、晦白或灰暗、肌肤粗糙、斑点丛生或皱纹累累,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

心: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

若心血少,面色就会恍白晦滞或萎黄无华。

龙眼、莲子肉各30克,糯米100克,加水武火烧沸,再改小火煮至米粒烂透,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肝:肝主藏血,主疏泄,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

若肝之疏泄失职,血行不畅,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或出现黄褐斑。

肝血不足,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银杞菊花粥:银耳、菊花10克,糯米60克。

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

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

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见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

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洗净剖开去核,茯苓30克捣碎,粳米100克,共煮成早餐粥。

滋润皮肤,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

肺:肺主皮毛。

肺的气机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

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百合粥:百合40克,粳米100克,粥快成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代早餐。

对于各种发热症治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有较好的作用。

肾:肾主藏精。

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

当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皱纹满面,未老先衰。

芝麻核桃粥:芝麻30克,核桃仁30克,糯米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

代早餐食。

能帮助毛发生长发育。

使皮肤变得洁白、丰润。

肝脏受损表现 1、神疲乏力、精神倦怠、两膝酸软。

2、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

3、皮肤、面色晦暗无光泽、小便呈浓茶色。

4、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

5、在两耳廓相应的肝点区,有一结节状隆起,用火柴棒轻压此点时,疼痛较其它部位明显。

虚 证

虚   证

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 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虚寒腹痛,肠 燥便秘, 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何首乌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疬疮痈, 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
补阴药 —麦门冬

以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入药,味甘、微苦, 性微寒,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又能清心除烦, 延年益寿。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 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补气中药



人参为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温,具有 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轻身益气,延年益 寿的功效。 但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红参、生 晒参、糖参、参须等。它们虽然都有补气 之功效,但又各有千秋。


有谓:“人参为万病之灵药”,誉之为 “千草之灵,百药之长”。 人参属五加科植物,古人认为它“形态如 人,功参天地”,故名人参。 《神农本草经》称人参为上品,“主补五 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 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 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 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 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 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 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 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 尿意频频等症。
心阴虚:心烦失眠,心悸,手足心热,咽干,苔 少,舌质色红且瘦,脉细数; 肺阴虚:干咳少痰,咽干喉痛或咳血,盗汗,苔 少,舌质红,脉细数;

五脏之虚,补法可解

五脏之虚,补法可解

传统医学27五脏之虚,补法可解□ 梁迎春补五脏之虚补心虚 心虚证可分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三种。

心气虚多见神倦欲寐、心慌气短、惊悸盗汗、脉虚软等证;心血虚多见怔忡(编者注:是以阵发性或持续发作为特点,患者自觉心中剧烈跳动的一种急性病证)、失眠健忘、恐惧易惊、虚烦盗汗、舌红脉细等;心阳虚多见胸部闷痛、喜暖怕冷、心痛彻背、心慌气喘等。

补心气常用的药物有五味子、人参、茯神、远志等;补心血常用的药物有当归、丹参、地黄等;补心阳常用的药物有桂心、桂枝、韭白、细辛、干姜等。

补肝虚 肝虚证有阴血虚、肝经虚寒之分。

阴血虚多见头晕目暗,女子月经量少或后延不来等;肝经虚寒多见少腹冷痛、坠胀、疝痛、睾丸抽痛等。

补肝阴、养肝血的药物有白芍、当归、地黄、何首乌、阿胶,阴虚阳旺可加生牡蛎、珍珠母、生石决等;温肝驱寒常用的药物有吴茱萸、小茴香、沉香、肉桂等。

补脾虚 脾虚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中气下陷。

脾气虚多见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四肢倦怠;脾阳虚还可兼见腹痛喜暖、大便清稀、四肢发冷等;脾阴虚与胃阴虚同见,常发生在高热性疾病或大吐大泄之后,表现为消渴善饥、口干舌燥、大便干涩等。

补脾气常用党参、人参、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补脾阳的有干姜、吴茱萸、附子;脾阴虚常用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冰糖;中气下陷可用黄芪、升麻、葛根、柴胡、人参。

补肺虚 肺虚症可分为肺气虚和肺阴虚两种。

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久咳或咳痰;而肺阴虚则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或咳带血丝、声音嘶哑、憔悴低热等。

补肺气常用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等;补肺阴常用麦冬、天冬、沙参、百合、天花粉、阿胶等。

补肾虚 肾虚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俱虚。

肾阴虚表现为梦遗盗汗、小便短赤、口干咽燥、夜间口渴等;肾阳虚表现为阳痿滑精、性欲减退、睾丸冰冷、五更泻,甚至大小便失禁;阴阳俱虚表现为腰膝酸痛、阳痿早泄、睾丸坠胀、性器官发育不全。

补肾阴常用生熟地、天冬、元参(玄参)、龟板、鳖甲、阿胶等;补肾阳常用附子、肉桂、仙灵脾、补骨脂、鹿茸、海马、阳起石等;阴阳俱虚常用药物有桑寄生、杜仲、枸杞子、熟地、山药、狗脊等。

中医关于“虚劳”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虚劳”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虚劳”的辨证要点
一、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

并掌握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的规律,判断病位及脏腑虚损的性质。

《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源流》云:“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日气虚,日血虚,日阳虚,曰阴虚。

”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致多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须悉心分析。

二、辨证候的标本主次
虚劳之病,阳损及阴者,阳虚为本,阴虚为标;气虚及血者,气病为本,血病为标;若血虚及气者,血病为本,气病为标;虚损及于脾肾者,脾肾之损为本,他脏之损为标;虚劳复有新感外邪者,虚损为本,新感为标;虚损不甚而又兼有积聚、痰瘀等宿病者,宿病为本,虚损为标
三、辨有无兼夹病证
虚劳多有较长的病程,可存在兼夹病证,辨治时应注意几种情况:其一,对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

其二,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
或阳虚水气不化,以致水饮停滞,发为水肿,或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其三,是否兼夹外邪,因虚劳之人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观五脏有余不足辨疾病虚实盛衰

观五脏有余不足辨疾病虚实盛衰

□麻树文轩岐纵横内经释义人体的疾病,多由五脏精气的盛衰而产生的。

祖国医学在诊断疾病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合理用药,调节脏腑阴阳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独特的医疗体系。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通过脉诊“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论述了五脏变化而出现的各种症状表现及预后。

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及养生防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原文:“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禀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腰者肾之衬,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译文:五脏是人身精气藏守之所。

如果脘腹痞闷胀满。

说话的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

如说话声音低微,气不连接,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中气不足的表现。

如果病人扬手掷足,不知敛盖衣被,言语错乱,不避亲疏的,这是心神扰乱的现象。

如果脾胃不能藏的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

如果小便失禁的,这是肾虚失守,以致膀胱不能贮藏津液的缘故。

总之,五脏精气如能藏守,虽病犹有好转的希望,相反,就有死亡的可能。

五脏是人体强壮的根本。

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重不能抬起,目陷无光,是精神将要衰败。

腰是肾之衬,如果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了,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屈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

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温馨提示:五脏是化生,贮存人体精气的脏器。

“具有储藏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的虚证表现
一.肺。

肺虚泛指肺气不足或肺阴虚而言.临床表现有少气,呼呎浅短,耳聋,咽干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肺虚体质多表现为肺气虚和肺阴虚两大类型
1. 肺阴虚。

多因津液消耗,肺失润养所致,通常表现为形瘦羸弱;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或咳而痰中带血丝;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少寐失眠;口干咽燥,喉痒音哑,舌红少苔等
2. 肺气虚者多为久病亏耗,病后元气未复;或因久咳伤气,以致肺气亏虚,表现为咳而气短,咳喘无力,久咳不愈,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发白,畏风形寒,易患感冒;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等.肺虚者多见于肺结核病,肺气肿,肺心病,肺痿,肺不张以及肺癌晚期之人. 二.脾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1.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
2. 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3. 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
4. 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三.肝
1.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

指肝脏阴液亏虚的证候。

多由气郁化火,肝病及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所致。

症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动,经闭经少等。

治宜滋阴养肝为主
2. 肝阳虚具体可表现为寒凝血滞,温运无力,血不循于常道.同时肝阳不足将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系列情怀不畅的证候.肝气虚又称“肝气不足”.为肝本脏的精气虚损,常兼见肝血不足.主要症状为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

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
脉沉弱而弦等
3 . 肝血虚症状;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成雀目,或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振颤、肌肉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肝血虚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
4. 肝气虚证的主症是,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

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脉沉弱而弦等。

四.心
1. 心阴虚由劳神过度、久病或热病耗伤心阴所致。

又称心血虚。

症见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

治宜养心安神。

心阴虚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心阴虚证为临床常见虚证之一。

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消灼心阴;或因劳伤太过,心阴暗耗;或热病伤阴,心阴亏损;或肝肾阴虚日久,致使心阴不足。

2. 心气虚的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脉快或慢。

如伴心阳虚则手足冷、畏寒、面色白。

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

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
3. 心阳虚;中医术语,即“心阳不振”。

是心气虚的重症。

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

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主证: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

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为心阳虚脱的危候
五.肾
1. 肾阳虚有腰膝酸冷、形寒肢冷、软弱无力、面色发白、眩晕、精神萎靡、阳痿、男女不育、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黎明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等表现,舌胖,苔薄白或白润,脉沉细无力(诊脉时,脉搏不易触及,即使触及,也很弱)。

中医认为,阳虚生外寒。

腰膝酸冷、形寒肢冷、舌淡苔白、小便清长是肾阳虚的典型特点。

2. 肾阴虚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身体消瘦、大便干燥等表现,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诊脉时,脉搏不易触及,即使触及,也很弱,频率一般每分钟大于90次)。

此外,如有阴虚火旺,还可出现手足心热、阵阵发热、睡着时出汗、多尿口渴、口燥咽干等症状,中医认为,阴虚生内热。

舌红少苔、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小便短赤是有别于肾阳虚的主要标志。

肾阳虚和肾阴虚有一些症状是相同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

但肾阴虚体现在物质上,即出现腰膝酸软、头发晕,年轻人会出现早泄、遗精,还会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

老年人肾阴虚容易出现脱发或发白得较早,容易耳鸣、耳背,牙齿松动,眼花。

3. 肾气虚指肾脏功能减弱。

肾之阴阳俱虚,肾气化生不足,症见滑精早泄,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气短,四肢不温,脉细弱等,治以补肾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