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会心理与行为(知识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社
会
态
度
与
社
会
知
觉
一、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认知、情感(核心)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1、认知成分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2、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等。(核心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一方面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的倾向性,已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二、社会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或理解功能。
三、社会知觉
1
2、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印
象
形
成
1
2、人际关系需要和基本人际关系走向:美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关系需要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
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感情需要
3、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人
际
关
系
群
体
心
理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1
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
考试时,有些学生因教师站在旁边,一个字写不出来。
2三个和尚没水喝。
三、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1、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与之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是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2
特点: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
控制中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方法:1宣泄发2惩罚发3移情法4认知干预5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
四、社会影响
(一)从众
1
2、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3、影响从众的因素:(1)个体的特点:年龄与性别、个性特征;(2)群体因素:群体的一致性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3)刺激物因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的内容。
(二)服从
1
2、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3)情境压力。
3、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二、印象形成效应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