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9d5fbb54f524ccbff021843f.png)
2021/8/5
11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 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 “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 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 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021/8/5
12
“城市口水战”
北京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
北京更像一座皇家之城,雍容 大度而又气势夺人
政治决定经济
上海是奔放的
北京人喜欢说上海人的时尚太 肤浅,玩人家剩下的,没个性
2021/8/5
13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 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 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
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 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
2021/8/5
15
南京vs苏州
一个被称为中国最忧伤的城市,一个被称 为世界加工厂。一个身上只剩下省会的遮 羞布,盼着被直辖;一个默默地用经济砝 码去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2021/8/5
16
济南vs青岛
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学府林立、 (文房)四宝兴盛、民性柔顺而含蓄。受 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济南人,在书、画、 文物古董、京剧甚至斗蟋蟀等这些中国传 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要远远强于青岛。
2021/8/5
30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 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 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 加以预测。
2021/8/5
31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 定作用更大(Petty, 1992)。但是怎样才 能使态度变强呢?戴维森(Davidson, 1982)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 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
社会心理学5章-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5章-社会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3d65e287d0d233d4b04e6905.png)
3、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
社会环境 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 需要帮助的人) 匆忙与助人代价 达利-(1973)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匆忙的水平越高, 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 助人的代价。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紧急报警实验==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 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当被试与其 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降低至38%~10%。
课堂练习: 当你被抢劫(被侵犯),很多人围 观,无人帮助,你应该怎么办?
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
弗洛伊德甚至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 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就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
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决定的。
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已经进化出5种能力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确保交换活动得到
保障,包括:人类必须识别其他的个体;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 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需要和愿望;识别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
并用代价和收益来对各种不同的交换事物进行表征。
三、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1、帮助需求觉察 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 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对方的困境。 2、助人意图的确定 紧急情况---情感因素;-年轻 非紧急情况---认知因素:-成年 •责任意识--责任越明确助人得可能性越大; •平衡得失--有责任,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e5ab310740be1e640e9a1d.png)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意识:我是谁,他人如何看我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意识:我是谁,他人如何看我](https://img.taocdn.com/s3/m/576ede893968011ca200911e.png)
a. 自我防御性归因:对行为或事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
对身心最不利的失败归因是认为自己有某种内在稳定的因素在 各种情境都发挥作用导致失败,最有益于身心的归因认为是外部
b. 自我设不障稳定:的人、们而感且到极少失遇败到不的可因避素在免发时挥积作极用地。搜寻,及至 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12
②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a. 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
协调发展; b. 人-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
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c. 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
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及及大脑额叶的成 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d. 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 脑皮质这一生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 生理及其相应的生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 的前提。
于组织处理有关自我的信息。自我图式就像是一块一块的 拼图,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整体的自我概念。 ❖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图式的重要性有差异; ❖ 对于同一个体,有的图式会比其他的图式更为重要。 ❖ 各个图式的重要性也因具体情境而异,我们都有私下的自 我和公共场合的自我,处在这两种不同的场合时,你凸显 自己不同的特质,即强调不同的自我图式。 ❖ 自我概念很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流动的,它与生活经 历有关,并因具体的环境、情绪和社会情况而异。
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 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 理想自我: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 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也是客 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以及 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由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 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a7673aa8b0717fd5360cdca6.png)
第五章社会动机本章要点1、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了解人类动机,是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在人类的各种动机中,有些动机是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也有一些动机与生理内驱力没有直接联系。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社会动机。
在很多时候,社会动机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比生物性动机更大。
3、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了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外在动机是相对于内在动机而言的。
当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时,他就是被外在动机驱使。
关系:在人类的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
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
当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人们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一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辩护效应”4、在研究人类动机时,不少心理学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理论,试图解释人类的动机体系。
麦独孤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学说。
在他看来,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
麦独孤的著作引发了人们探讨人类行为动机的兴趣。
但是,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有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困难。
5、劳伦兹认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习性,攻击与食、性、逃跑一起构成动物的四种本能,在同类动物和异类动物之间都存在攻击,而且同类之间的攻击行为远远多于异类之间。
劳伦兹对心理学的最大影响是提出来关键期这个概念。
6、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是性本能,二是自我保存本能。
在性问题上,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动机。
在他看来,人类的一些高尚行为也只不过是性冲动的一种升华。
社会心理学第5章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5章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58fbf8fd4d8d15abe234e99.png)
米德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玩耍阶段 2.游戏阶段 3.博弈阶段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经济地位 (二)社会文化环境 (三)家庭 (四)角色扮演 (五)他人的评价 (六)参照群体
(一)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一是影响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段、阶层的社会自 我意识 二是影响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如自我成 就、自我实现欲求的高低等
(一)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得有关自 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常发生在个体对自己或环境的某些方面没有把握的时候。
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 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 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二)自我估价
(二)选择性遗忘 (三)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四)缺陷补偿 (五)自我防御性归因 (六)自我故障 (七)降低自我觉知
(一)向下的社会比较
所谓比下有余
(二)选择性遗忘
当回忆的事件有损于个体的自尊时,对回忆 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三)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人们趋向于贬低消极的、否定的反馈评价的 可靠性而夸张积极的、肯定的反馈评价的可 靠性。
(二)可能自我
1.可能自我,是对我们认为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 的 人的认知表象。(与个体的潜能和未来相关) 可能自我具有跨时间维度的相对稳定性 2.可能自我的功能: 激励未来的行为(即动机功能) 评价与解释的功能
(三)自我不一致
(二)社会文化环境
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图式不同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8df9e80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7.png)
第5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一级][18M ]口8华南347名]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二)社会干扰[一级]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又称为社会抑制。
(三)对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简述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一级]试述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又导致社会干扰的原因。
(三)社会惰化[社会懈怠][社会逍遥][一级][14M ]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 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四)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惰化[简述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一级]什么是社会懈怠?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团队合作比较强。
工作项目增加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 入水平。
注重群体集团利益,以群体集体成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五)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 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上匕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 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2)异同点共同点:'法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情 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1)优势反应 (2)评价理论 ⑶注意转移 说 查荣克以动机?口内驱力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d443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9.png)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_归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_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29372804f12d2af90242e6d1.png)
什么是归因?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一种对事件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社会认 知,影响态度和进而行为。
• 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归因是利用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 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行为 结果
因果关系的协变 对成败的预期 个体素质 他人言行
情绪反应 归因 期望变化
个体的 行为倾向
刺激
前提
认知
态度
行为倾向
第五章 归因
什么是归因?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
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严密的实验和 逻辑方法进行;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 的归因,它无需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往往限于人 类的认识能力,与动机因素无关;而归因却容许错误, 甚至有意出现错误,并且认为这种错误对个体的生活是 有意义的(如借口)。 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行研究, 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而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行为,归 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属于一个价值 判断。
其他推断途径
• 选择性
–行动者在行动中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大小
• 社会要求
–某一行动的社会要求越少,越能反映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 社会角色
–个体的行为是否属于其社会角色相应要求的那部分
• 先前期望
–与期望相悖的行为会使人们对先前的倾向性归因进行反思
第五章 归因
凯利(H. H. Kelley) 的三维归因理论 在吸收海德的基础上提出的共变原则
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将行为归因 于他们的内在特质;而解释自身时倾向于使用 情景因素。
对象:自我与他人 原因
• 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所拥有的信息量不同 • 知觉显著性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e220972310a6f524cdbf8503.png)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第一节归因及其理论一、什么是归因(attribution)含义: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具有动机的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于归因中所包含的评价成分。
归因不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说明,也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价。
●举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的心理活动归因。
人们的行为活动归因。
归因的主要内容人们未来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归因与生活为何归因:解释的需要——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控制的需要——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令人不愉快的负性事件发生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生活中的归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生活中助人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归因医疗临床上的应用——沮丧情绪的克服、抑郁患者的治疗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原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两者和内因和外因两者是互相交叉的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一)海德的归因理论理论核心:内因外因是归因中的基本向度。
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认为人们须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的多变化的社会中生活。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e5e46aa083d049649a66581f.png)
3、动机的性质
(1)人是一个一体化、有组织的整体,动机 是完整的个人动机,而不是个人某一部分的; (2)总,但满足方 式可能因个人、文化而异; (4)复杂多样,个体的动机与行为绝非一一 对应,而是错综复杂的; (5)存在无意识或潜意识动机; (6)动态过程,连续不断、无休止; (7)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有动机。
四、麦奎尔的动机类型
从两个纬度来区分动机的类型, 内在中心——外在中心纬度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纬度
五、成就动机理论
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达到既 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阿特金森
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 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 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技能多样性 任务完整性 任务意义
体验到工作的意义
自主性
体验到地对工作 结果的责任感
高度的内在工作动机 高质量的工作绩效 对工作高度满意感 低缺勤率和离职率
反馈
对工作活动实际 结果的了解
职工成长需求强度
4、需要、动机、行为三者关系
三者之间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述:
需要 心理 紧张 动机 行为 满足需要 紧张消除 新的需要
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向社会需要的过渡
3、需要与生产 在整个需要与生产的新陈代谢系 统之中,消费作为中间环节,起着重 要的作用。
其一,消费是对生产者需要的满足 其二,消费是对生产和需要的生产
二、社会动机 1、动机(motivation) 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为的内 在力量。
动力 内在心理过程 动机的有意识性,是人与动物动机之区 别。人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但它是 意识活动的暂时压抑和调整,是意识活 动的另一种表现。
05社会心理学
![05社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8744f3700abb68a982fb90.png)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一、总加量表法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 三、语义分析法 四、投射法 五、内隐态度测量法 六、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 测量个人的态度主要是指其方向和强度两个方 面。方向反映的是个人对客体的反应,内容包 括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强度是 个人对客体的感觉强度,也就是其力量与深度
二、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 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 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
二、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 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观点:
1、相同态度客体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能共存于人的记忆中。 2、出现双重态度时,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则需要较多的心 理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当人们检索到外显态度,且它的强度能超越 和压制内隐态度,人们才会报告外显态度;当人们没有能力和动机丢检索外 显态度时,他们将只报告内隐态度。 3、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 法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应(如一些非言语行为)和那些人们不试图去努力控 制的行为反应。 4、外显态度相对易于改变,内隐态度的改变则较难,那些态度改变技术通常 改变的只是人的外显态度,而非内隐态度。 5、双重态度与人们的矛盾心理是有明显区别的,在面临~种有冲突的主观情 境时,有双重态度的人通常报告的是一种更易获取的态度。
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 (一)态度的认知功能 • 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的信息。某一特 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影响 对后继刺激的接受,对于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 够发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
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二)态度的情绪功能 人们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 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 足;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 满足的情绪。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be871da8bd63186bcebbc48.png)
“认识你自己。”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铭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经》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 困难的课程。” ——塞万提斯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三、自我意识与自我觉知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40
二、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的成就动机,两者呈 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
正比
成就动机
41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自我效能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 曼等人(Seligman, 1955)通过实验提出 , 即当人们产生“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 验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 自我效能。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而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 而减少习得无助。
①一个人自己生活的情境记忆 ②一个人自己人格特征的表征 ③一个人自己生活中的事实知识 ④时间连续性的体验 ⑤个人主体感和自主权 ⑥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元表征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朱滢提出,自我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作为知觉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面孔识 别方面的研究); ②作为记忆的自我(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 方面的研究); ③作为思考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参照效 应方面的研究)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 与否定的判断。依赖于: 社会比较: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我估价: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来评价自己
社会心理学__第五章_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__第五章_社会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107e3d385a8102d276a22f26.png)
社会心理学
4
三、态度强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实验
2013-11-29
Davidson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 以使人的态度的强度增加。 在一项研究中,Kallgren先问了被试对一些问题的态 度,然后让他们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结果发现对环境 问题有丰富知识的被试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 结果表明:增加态度强度的另一个途径是让个人参 与到态度对象中来,让人们参与某些事情是增强其态 度的有效手段,反过来也可用人们的参与程度来预测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阶段三:内化(internalize)
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 变自己的态度
17
五、 态度改变的方法
2013-11-29
(一) 说服宣传法 1. 说服宣传法 霍夫兰德(Hovland)等人1959年:“态度改 变——说服”模型 宣传说服法改变态度是一个“谁在什么样的情境 下通过什么方式向谁传达了什么信息?”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
态度问题研究的实验总结
一、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实验
理查德·拉彼埃尔(Richard Lapiere)曾于1934年 做过一项著名的研究:他邀请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周 游美国,期间于251个地方住宿或就餐,但在一家旅 馆遭到拒绝。旅途中,这对夫妇还单独光顾了几家旅 馆和饭店,但从未被拒绝过。当时,美国人特别歧视 东方人,因此,拉彼埃尔事先认为那对中国夫妇在住 宿或就餐时遭拒绝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结果却与预期 明显不一致。六个月后,拉彼埃尔给他们停留过的每 一个地方都寄去了一份问卷,基本问题是:“你愿意 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做客人吗?”,在收到的回信中, 90%以上却又都明确回答不会。 结果表明: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行为越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2.维纳( Bernarrd Weiner)的归因理论 将归因划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
• 外在归因:归因分析者把某个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 在客观环境,如工作条件、机遇、周围环境、他人 等; • 内在归因:归因分析者把某一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 身的主观因素,如个人才能、态度、情绪、性格、 兴趣等; • 人们总倾向于对具有肯定性质的事件作内在归因, 而对否定性的事件作外在归因。
• 人们分析自己态度的过程,与分析他人态度的过程 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 • 人们分析自己态度的过程中的几个限制性条件
– 选择性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 推断态度所依据的内部线索不明显以及当自己态度的外部 反应缺乏时,更可能运用自我知觉作为推断态度的基础。
• 自我知觉理论很少提到人们的认知努力。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非共同效应分析
• 非共同性效应即独特性,它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 因素。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 高。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其他推断途径
• 人们有一种将自己的情绪状态与处于相似情景的其 他人比较,以便理解和标志自己的反应的需要。 • 情绪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生理唤醒状态和认知 • 沙赫特经典实验
– 对唤醒的归因是可训练的,从而为实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 指导。
第五章
归因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自我知觉 贝姆(S. L. Bem)的自我知觉理论(自学)
•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中所共同出 现的东西。 • 进行协变信息归因的三个维度:
– 区别性 – 一致性 – 一贯性
• 此三者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基础。人们对一贯性的偏 爱超过了区别性,而一致性则是人们最少注意的。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二、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1.对他人的归因 对他人品质的归因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社会认知者需要把事件归结于人的具体特点和行为, 因为如果事件发生是由于人的原因的话,那我们就可 以通过控制自身行为来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从而获 得一种安全感。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的共同根源
背离归因标准模式的共同点 归因者更倾向做出稳定的归因(特别是对他人 做出归因时),把原因归于个人的稳定素质; 归因者在推断过程中总是把自己作为中心参考 系,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进行信息处理和逻 辑判断; 社会认知主体本身的利益、需要和动机会影响 不带感情的无偏见的归因分析,使他们以有利 于自我的方式去做出主观推断。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
因
第五章
归因
一、归因的理论概述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 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 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 推测。 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 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1.海德(F. Heider)的常识心理学理论 所谓常识心理学,就是人们理解和推断周围事 件意义的方法。人们需要预见他人行为,控制 周围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 生活,正是人的这种需要引发了人们的因果推 理过程。
– 社会认知者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行为、情绪、态度等的代表 性,从而确信自己是正确的。这无疑是偏见、偏激和对他人 的强迫的根源之一。
• 对一致性信息的忽视也来自于信息资料的抽象性。
第五章
归因
基于自我的一致性效应
是否愿意身穿广告衣在校园里走30分钟? 愿意的-62%的也愿意 不愿意-67%的也不愿意
第五章
归因
2.基本归因错误
对他人行为倾向于做内部归因,而不是做外部归 因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第五章
归因
罗斯的基本归因错误试验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原因: 对应推论理论:行为所反映的态度与人格为我们 准确预测他们将来的行为给予了更高的信心 知觉显著性:当我们在社会环境中观察一个人的 时候,通常最具有知觉显著性的是特定的人
• 相应推断理论 • 当他人的行动未受到太大的环境的外在限制时,我 们会把他的行动原因归之于其本人的内在品质
对他人态度的归因
• 当外在力量强大时,某人的意见不应被认为是真实 的;当外在力量小时,可以认为这反映了某人的内 在态度。
第五章
归因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2.自我知觉 沙赫特(S. Schachter)的情绪标志理论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3.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防卫性归因
• 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而做出有偏差的归因,这就 是防卫性归因。
– 既包括利益方面,也包括自尊心等。 – 由于归因者主观因素的介入,归因者自己有意识的动机性 歪曲给归因带来了一定的偏误。 – 另一种表现:如果要归因的事件与自己未来的情境有关系 时,归因过程就会出现偏向。
– 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 于行为者的个人倾向。 – 行为者把自己成功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可能 归因于情境。
• 斯奈德(Kirk Snyder)的实验
第五章
归因
斯奈德(Kirk Snyder)的实验
参加比赛 成功-内部原因,比如赛跑技术 失败-外部原因,比如运气不好 观看比赛 成功-外部原因,比如运气好 失败-内部原因,比如技术差
第五章
归因
防卫性归因的实验
被试说服一个人(实验者的助手) 有两种情况:说不服、能说服 这个人是否聪明? 实验者与观察者对于被说服的和没被说服的对象 判断有差异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公平世界”的偏差
• 旁观者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偶然事件为基础,对别人 意向作道德上的归属,也会导致归因偏差产生。
• 选择性
– 行动者在行动中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大小
• 社会要求
– 某一行动的社会要求越少,越能反映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 社会角色
– 个体的行为是否属于其社会角色相应要求的那部分
• 先前期望
– 与期望相悖的行为会使人们对先前的倾向性归因进行反思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4.凯利(H. H. 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又称协变分析模型,研究人们如何对相同或相 似事件的多种例子进行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维纳( rrd Weiner)的归因理论 外在归因分为两种:
• 归因于机会与运气;归因于客观环境的不利与困难
内在归因分为两种:
• 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归因于自身努力
控制的位置 内在的 能力 努力 外在的 困难 运气
稳定性 稳 定
不稳定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3.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基本假设:认知主体对他既稳定又富有信息的 行为总爱寻找有意义的解释。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有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 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在做相应推断时,我们要先了解个体采取某种 行为的目的,再进行由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 性本质的推断过程。
第五章
归因
米乔特(A. E. Michotte)的实验
A直线移动,触动B后停止;然后移动B,逐渐离 开A 变动A和B的运动速度 被试拟人化归因: A<B,则B恐惧A而逃避;A>B,B离开受到A 影响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非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一致性信息失效
• 凯利(Harold H. Kelley)三维因素理论 • 尼斯贝特的实验 • 基于自我的一致性效应:
– 当由态度产生的后果很小时,人们会运用意味着特定态度 的外部因素进行推断,这时自我知觉理论是适用的。但当 由态度引起的后果很大时,人们在态度问题上就会花更多 时间和运用更多的信息,自我知觉理论便受到一定限制。
第五章 归因
三、归因偏差
1.非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判断的分歧
• 行为者本人对自己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自 己行为的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自我知觉 贝姆(S. L. Bem)的自我知觉理论
• 贡献:
– 自我知觉理论指出,如果能够控制人们表达态度的外部环 境,或者向人们提供有关他们认知的一些假反馈,那么将 可以影响他们的自我知觉和信仰的表达。 – 自我知觉理论对认知失调现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 局限: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非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归因的拟人化错误
• 人们倾向在一个简单的知觉意义上,按邻近性、相似 性、共同界线和单一性原则,把刺激物分组归类。对 于本不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现象也加以拟人化,进行 社会性的归因。 • 米乔特(A. E. Michotte)的实验
第五章
归因
谢利.泰勒和苏珊.菲斯克的知觉 显著性实验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行为者比观察者更加重 视外因的影响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 但是在解释我们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倾向于更加 重视外因。 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因,将他人的行为做内部 归因的倾向行动者-观察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