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及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一)甲骨文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代篆、隶并用。
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五)楷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九)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从“马”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 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 (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 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2、甲骨文:
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 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 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 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 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 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 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 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 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 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 字的基础。
二、金文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 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 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 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 “彝,尊,爵”,洗器“盘”,兵器 “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 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 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 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 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 “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 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 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 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 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 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 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变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熊(左上角):女方的图腾 泥鳅(左下角):男方的图腾 这两形是表明发信者与收信者的姓氏 曲线:应走的路 帐篷:聚会的地方 人(帐篷里):她在等候 旁有三个十字:周围住的是天主教徒 大小三个湖沼:帐篷的位置
左图是印第安人部落酋长墓碑上的图
画文字。他的图腾是鹿(倒画的鹿表
示死去),左边 7 条横线表示他出征过 7次,右边9 条横线表示经过 9 次战役, 两个半月形表示历时两个月,在白天 被人用斧子砍死。(大意是:这位首 领出征过七次,经过九次战役,在连
续两个月的征战中被人用斧子砍死。)
印第安人酋长墓碑上的图画文字
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纳西族的东巴经文。 1 表示拿蛋, 2 表示解开,这里有白的意思, 3 表示风, 4 表示蛋,5表示湖,6表示蛋破发光,7表示山崖。
据纳西经师解释,意思是:把这蛋抛在湖里头,左边吹 白风,右边吹黑风,风荡漾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蛋,蛋撞到 山崖上,便生出一个光华灿烂的东西来。
契刻——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其作 用主要是用来记数,其次是用来提示事件。
于省吾《商周金文録· 序言》(1957年版)中说: “原始社会劳动人民创造文字,极质朴,极简单, 也是符合于客观事物的真相,所以,一二三都是 积画,以□为方,以○为圆,都是最原始的文字, 还要早于其它象形文字,这对于考证文字的发生 的萌芽状态时具有重要关系的。”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1977年版) 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 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 是其主要渊源。
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大篆—小篆
古 文 字
隶书——草书—— 楷书 —— 行书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字的发展规律是指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形体演变1.1 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最早的汉字形状简单,多为象形文字。
1.2 形体的规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规范化,形体变得更加简洁、规整,例如楷书的出现。
1.3 形体的变异:汉字的形体也会因为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异,例如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出现。
二、发音演变2.1 声母韵母的变化:汉字的发音在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古代的韵母较多,而现代汉字的韵母较少。
2.2 声调的变化:汉字的声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例如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2.3 方言的影响:汉字的发音也受到方言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汉字发音可能存在差异。
三、意义演变3.1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出现,汉字的义项也会增加或减少。
3.2 义项的扩展:汉字的义项有时会因为引申或比喻而扩展,例如“心”字除了表示心脏,还可以表示内心、情感等。
3.3 义项的变化:汉字的义项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例如古代的“辞”字表示言辞,现代的“辞”字还可以表示辞职。
四、用法演变4.1 用字的规范化:随着文字的广泛应用,汉字的用法也逐渐规范化,例如规定用法和用字标准的出现。
4.2 用字的灵活性:汉字的用法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进行变通。
4.3 用字的约定俗成:一些汉字的用法和搭配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成语和俗语的使用。
五、文化传承5.1 文字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5.2 文字的演变与文化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汉字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5.3 汉字的传播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汉字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交流,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桥梁。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将其形状简化并刻划在兽皮、竹简等材料上,形成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和会意文字,其中指事文字是通过简化象形文字的形状来表示事物,会意文字则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文字或者指事文字来表示抽象概念。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汉字形体比较生动,具有较多的笔划和细节,但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和书写速度的要求,汉字的形体逐渐趋于简化。
例如,古代的“马”字形状比较复杂,有多个笔划,而现代的“马”字则简化为三个笔划。
这种形体演变的趋势使得汉字更易于书写和辨认。
三、汉字的书写规范汉字的书写规范是确保汉字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持汉字的书写一致性和规范性,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汉字书写规范,如《汉字笔划规范》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等。
这些规范对于每一个汉字的笔划顺序、结构和比例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确保汉字的书写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四、汉字的语义变化汉字的语义变化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汉字的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些汉字的意义逐渐演变或者扩展,形成为了多种含义。
例如,古代的汉字“言”表示“说话”的意思,而在现代汉字中,“言”还可以表示“语言”、“言论”等概念。
此外,一些汉字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鼠”在古代汉字中表示老鼠,而在现代汉字中也可以表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总结:汉字的发展规律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多个方面。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汉字的起源及结构
• 皇后发廊——皇後發廊 古人云——古人雲 姓范— —姓範
•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古今字
• 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文字学上对同一个字
的初期字形和后起字形的称呼。先出现的为古字, 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 2、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
(1)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增加了意符或改换了意
符。如莫暮、孰熟、反返、说悦。
•
(2)古字和今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昏婚、
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 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 史文物。
2、西周 金 文
铜器 范铸
3、战国 大篆和六国古文 简牍、帛 毛笔写
4、秦 小篆
(二)过渡阶段:汉代:隶书 纸出现
• (三)今文字阶段:汉代:草书—— 楷书——行书
• [注意]:
• 1、甲骨文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汉字形体。 • 2、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
的字很少保存下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容 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3、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的一 次深刻变革。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4、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不是结构的变化, 而是笔势的变化。
益溢、县悬、知智。
• (3)今字仅有古字多个义项中的某一义项。如今
字“避、譬、僻、嬖、闢”分别具有古字“辟” 的一个意义。
• (二)异体字
• 1、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 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不同汉字形体。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及字体流变
草书
章草: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 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 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 “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
变 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 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 一种书体。
章草:
草书
草书
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 对 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连 缀,书写简约方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 善。
造字之人的解释
沮诵 《说文》:“诅,咒也”。“咒”经典通 用“祝”。析言之,请神加殃于人叫诅, 请神降福于人叫祝,统言之,以言告神都 可以称为祝或诅。 《说文》:“诵,讽也.” “讽”指背念文章,“诵”指有节拍地念 文章。
“沮诵”就是用有节奏的语调向神祷告,求 福或降灾于人。所以沮诵可能是从汉字的 用途上推想出来的造字者。
隶书
隶书完全以平直线条代替了小篆还存在的圆 曲笔迹,形成了点、横、竖、撇、捺、勾、折 等笔画,汉字部件可以分解为笔画,书写速度 加快。这些笔画,使汉字脱离了表意笔迹,变 成了一般文字符号。隶书使汉字发生了质的变 化。
隶书
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 笔 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 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 于 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 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隶书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蚕头雁尾一波三一波三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汉隶唐楷之称
文字的历史和演化过程
文字的历史和演化过程①1、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
2、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具体为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
拓展资料: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2、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
3、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
由大篆简化而成。
4、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5、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6、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
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②汉字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七个阶段:1、甲骨文(商及商之前)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2、金文(周)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3、小篆(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汉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简化。
具体如下:1、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6、隶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这就是“隶书”。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7、简化: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朝晚期(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221 年)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 年)推行的文字,是汉字的第一次标准化。
小篆的字形比金文更加简化,笔画更加统一。
4. 隶书:隶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字形更加简化,笔画更加流畅。
5. 楷书:楷书是唐代(公元618 年至907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是现代汉字的基础。
6. 草书:草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快速书写而产生的。
草书的字形非常简化,笔画非常流畅,但是难以辨认。
7. 行书:行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字形比草书更加规范,比楷书更加流畅,是现代汉字书写中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总的来说,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简化、规范和统一的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形式,出现于商代早期(公元前
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以占卜和文字记录为主要用途。
甲骨文的
字形比较规范,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载体,采用刻写或书写的方法。
2. 金文: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汉字形式,以青铜器为主
要载体,采用铸造或镌刻的方法。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灵活,出现了一些笔画复杂、形态独特的字形,如“鼎”、“良”、“觚”等。
3. 秦朝隶书:秦朝统一六国后,采用了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隶书
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正式纳入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规范,速度较快,易于书写和辨认。
4. 汉朝楷书:汉朝时期,楷书开始流行,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端正,具有一定的对称和平衡感,是汉字演变中的基本形态。
5. 唐朝行书和草书:唐朝时期,行书和草书逐渐流行,成为汉字
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
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自由流畅,具有一定
的变化和动感,是汉字演变中的高级形态。
以上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汉字的书
写形式和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汉字的形体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
按照下面这几个部分给您总结了一下:一、演变过程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书大篆:战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秦隶(古隶):秦朝日用字体汉隶(今隶):汉代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草书章草:东汉章帝今草:东汉末年狂草:唐代行书:东汉末年二、演变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主要表现在:1、图画描绘性记录方式改为符号性记录方式。
2、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和结构趋简。
3、肥笔改为瘦笔,弧形线条改为直线。
三、演变原因1、内部原因: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
2、外部原因: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
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
汉字形体演变
六国古文
晋 玉 石 盟 书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 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 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 是当时的俗体字。
《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 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 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同一字写法不定。 (2)字的繁简不一。 (3)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4)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5)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 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 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 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 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 称金文为吉金文字。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 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 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 统称为“金文”。
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三)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 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 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yì)山刻石》
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 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 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 记事。
Company Logo
-、汉字的起源
仓颉 (cāng jié)造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 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 ,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 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 造字圣人"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二)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 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 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 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 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 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 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秦始皇
Company Logo
(三)小篆
二、汉字的演变
艺术特征: 古朴典雅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四)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 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 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到了汉代,隶书发 展到了成熟阶段, 使汉字的易读性和 书写速度都大大提 高。隶书把小篆弯 曲的线条改为平直 的笔画,字体进一 步简化,书写变的 简便但同时使古汉 字的象形程度大为 降低.形体扁方而规 整。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汉字的演变: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 体”
汉字的起源 :
•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 的两类符号: • 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 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 • 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 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
汉字
汉字的演变 ①
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 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 ”、“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 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 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 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 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 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 。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楷书,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 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点画形态丰 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 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 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简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 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 ,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 开的界限。
汉字的演变 ⑤
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 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 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 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 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 ,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汉字的演变 ⑥
汉字的演变 ④
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 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 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zhé)的笔法 增多,这成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 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是汉字发展史上 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 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特点
2.契刻说
契刻又称刻契,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骨片等物体上刻画各种符号和标志,用来表示一定的 意义。与结绳说相比,更为进步。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6000多年前 西安
3.图画说
4.八卦说
河图与洛书
5.仓颉造字说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
汉 字
汉字形、音、义的特点 (一)一形一音一义 (二)一形一音多义 (三)一形多音多义 (四)一形多音同义 (五)多形一音异义 (六)多形一音同义
汉 字
• 形、音、义纠葛的原因 文字系统的要求 不同形体的共存 不同读音的共存 语言的影响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甲骨 文、金文多为象形字,也是最早出现的造字法。
汉字的笔画多(平均10.75画)。
笔画组合的三种方式:相离、相接、相交。 相离:儿 二 三 相接:入 上 几 相交:十 式 九
笔顺是指笔画书写时的先后顺序。汉字笔顺的基本原则:先横后 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外到内后封口、 先中间后两边。
注意一些特殊字的笔顺。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现代偏旁分为成字和不成字偏旁。现 代不成字的偏旁在古代均为独立的字。偏旁还可分为单一偏旁和复合偏旁。
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 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 表》等现如今,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 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汉字。其中, 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 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
对朝鲜半岛文字的影响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 /韩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相传薛聪在当时发 明了吏读,把朝鲜语用同音或同义的汉字来表示。 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 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但当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 日吏读字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篆對漢字的改革
A.制定標準字體,廢除異體字
B.規範漢字結構,對構字部件進行省改
C.改造漢字筆劃,用粗細一致彎曲有弧的線條寫字
變線
弧化
D.統一漢字形狀,將漢字統一為站立的長方形
五 漢字的“隸變”
隸變 是指古漢字在秦漢之際由小篆到隸書的演變, 也叫“隸定”、“隸古定”。
❖《說文·敘》:“四曰佐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 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3.石刻文字
石鼓
采自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詛楚文 宋朝 陝西 巫鹹文 亞駝文 大沉厥湫文 秦惠王 楚懷王
4.盟書
諸侯國會盟時寫在石片玉片上的誓詞,也叫載書 、玉簡。
《說文》:“盟,殺牲歃血, 朱盤玉敦,以立牛耳。”
采
盟書文字與小篆的比較
自
高
明
《
中
國
古
文
字
學
通
論
》
5.璽印文字
指古人刻在印章上的文字。
❖ 蔡邕《聖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 隸書是從事文字抄寫工作的隸人創造的書體。
1.隸變的時間與原因
時間:戰國晚期至東漢
原因:大量用字 毛筆
睡
虎
地
秦代的隸書稱“秦隸”,
秦 簡
也叫“古隸”。
:
漢代的隸書稱“漢隸”,也叫“今隸”。
東漢(特別是漢順帝以後)的隸書,字形非常成熟,隸意極濃,完 全擺脫了小篆的影子,是典型的隸書,這種字體舊稱“八分體”,也 簡稱“分書”。
四、書畫同源說
英·斯賓塞提出,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也是先民 所採用的眾多記事方法的一種。舊石器時代晚期 已有圖畫記事法存在。
第二節
漢字形體演變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 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 “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 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 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 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 果。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 的文字形式。
三、八卦說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犧 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 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類萬物之情。”
《易緯·幹·鑿度》:幹卦,天字 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 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 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 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 兌卦,澤字的古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 1200多年。
主要青銅器簡介 1.烹飪器
鼎
鬲
甗
2.盛食器
簋
敦 簠
豆
3.酒器
爵
觥
壶 尊
卣 彝
盉
4.盛水器
盘
匜 鉴
利夙武
金有王
,商征
金
用。商 作辛,
文 選
旜未唯 公,甲 宝王子
讀
尊在朝 彝管,
。垖岁
,鼎
赐。
右克
史闻
金文的字形特點 1.仍有圖畫色彩
秦文字
正體 俗體
小篆 隸書
3.省改嚴重,草率怪異
戰國時期,文字日趨大眾化,俗體字普遍流行,而且 流行的俗體字,對正體的衝擊很大,致使整個戰國時期的 文字,明顯地體現出省改嚴重草率怪異的特點。
戰國文字
殷商古文
四 小 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 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 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 字書寫形式。
甲 骨 選 讀
甲骨文的字形特點
1.筆劃纖細,一般為瘦筆
午(杵)
大
父
2.字形原始,圖畫色彩濃
鹿
兔
3.字形簡捷,多省略筆劃
子
甲
4.字形未定,異體繁多
坠
逐
何
龟
田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 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 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 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孝舞
2.異體字仍較多
涉
樂
3.筆劃圓潤渾實
4.字形訛變嚴重
羊
我
大盂鼎铭文(局部)
眾
5.書寫逐漸整齊
线条变得匀称 线条趋于平直
颂壶(局部)
三 戰 國 古 文 字
一、戰國古文字材料介紹
1.簡牘文字
“簡牘文字”是指古人刻或寫在竹片、木片上的文字。
壁 中 書 漢武帝 魯恭王 孔鮒 孔安國
甲
骨
汲塚竹書 晉武帝 魏襄王 《穆天子傳》
汉字的起源及 形体演变
第一節
幾種漢字起源說
一、倉頡造字
《呂氏春秋》:“奚仲作車, 蒼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 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 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昔者倉頡作 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實物記事的方法。 用結繩輔助記憶,或計數、計 日,或記事。 許多民族使用,如秘魯印加人, 我國藏族、高山族、獨龍族、 傈僳族、瑤族、哈尼族等。
楚
鄭
平
朝
王
右
阿
謌
孫
庫
右
右
漁
戈
戈
庫
之
工
用
師
戈
戈
二、戰國文字的特點 1.有地域色彩
戰國文字
秦系文字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字形保守,有西周文字的特點。
六國文字
思想解放,大膽創新。
2.有正俗之分
正體:官方使用的文字形體, 由古文字演變而來, 書寫端莊、形象、規 範。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俗體:用字大眾日常使用的文字形體,由正體省改而來, 書寫簡捷、抽象。
戰 國 官
印 司馬之璽
軍計之璽
璽
戰國私印
上 官 黑
王 間 信 璽
戰國箴言吉語印
忠
行
信
吉
6.貨幣文字 指古時鑄刻在金屬貨幣上的文字。
蟻鼻錢 鏟形幣(布)
刀 幣
圓 錢
節
墨
齊
之
灋
灋
貨
貨
7.兵器文字 指古人鑄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古人用金、銀絲在兵器上鑲嵌的藝術色彩很濃的鳥形篆 字叫“鳥蟲書”,也叫“鳥書”、“蟲書”等。
馬王堆帛書(局部) 居延漢簡(八分書)
東漢《史晨碑》(局部)
2.隸變的意義
隸變之前的漢字被稱為“古文字”,隸變之後的漢 字被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 嶺,是古漢字的徹底變革。它使漢字完全擺脫了原始 漢字的圖畫色彩,變成了表意的書寫符號,漢字從此 進入今文字時代。
文
《竹書紀年》
冊
與
典
雲夢木牘 前223年 項燕立昌平君為王
青川木牘 《為田律》 秦武帝 甘茂
湖
南
沅
陵
虎
溪
山
漢
簡
秦
代
包山楚簡
簡
牘
采自馬今洪《簡
帛發現與研究》
2.繒帛文字
指古人寫在絲織品上的文字,也叫“帛書”、“繒書”。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 1942年 蔡季襄 蔡修渙《晚周繒書考證》
采 自 馬 今 洪 《 簡 帛 發 現 與 研 究 》